第27任自民黨總裁選舉在兩輪投票後結果揭曉,由 岸田 文雄 勝出,適應要祝賀自民黨順利完成此次選舉,並恭喜即將上任的岸田總裁。
同時,我也要分享一個岸田家族和基隆的小故事。岸田 文雄曾祖父-岸田 幾太郎其實曾在1895-1899年間於基隆發展,並且岸田家族在基隆港第二期築港後,於今天信二路、義二路口買下土地,經營「岸田呉服店」與「岸田喫茶部」,當時典雅的維多利亞式房舍外觀有幸獲得大致保存,成為城市發展裡的一段篇章。
由於自民黨在眾議院為席次過半,岸田將成為日本第100任內閣總理大臣,希望未來台日兩國能在友好羈絆與既有基礎上,繼續邁向更緊密的關係。
註:圖片來源為中央研究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
基隆的銀座──義重町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194/article/7686
屋主懷舊整修 基隆百年厝重現老風情
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759990
中研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同時也有7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從學術史料到鄉野語言的推敲追蹤,拋棄過度想像與望文生義。 以橫跨四百年的大量地圖與多樣文獻,追蹤漫長的地名源流。 由中研院翁佳音、貓頭鷹暢銷作家曹銘宗攜手合作,考察...
「中研院地圖」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中研院地圖 在 蔡適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中研院地圖 在 風傳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中研院地圖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中研院地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中研院地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中研院地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中研院地圖 在 Fw: [心得] 中研院內的鐵道- 看板sinica - 台北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中研院地圖 在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新增圖層... -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 ... 的評價
- 關於中研院地圖 在 中研院地圖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評價
- 關於中研院地圖 在 中研院地圖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評價
- 關於中研院地圖 在 中研院推GIS系統便速查詢所在部落文物2020-12-06 ... - YouTube 的評價
中研院地圖 在 風傳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風生活】
中研院「歷史地圖散步」製作團隊,將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結合老照片,並與Google地圖街景搭配,讓整個城市變成耐人尋味的故事展覽館...
---------------------------------
㊙LINE好友獨家全新服務
http://bit.ly/3bTyVIZ
🌊加入﹝風傳媒Telegram﹞,獨家內幕搶先看
http://bit.ly/2Ta3nWR
♞國際政經強強聯手,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給您最權威的中英日全球新聞!https://bit.ly/2tehBg1
🔥下載﹝風傳媒APP﹞,更多熱門資訊一手掌握
http://bit.ly/2P4VOzg
#台北 #歷史 #台灣
中研院地圖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所謂的國境邊界不只是在地圖上的一條線。對於國際關係來說,關乎一個國家的領土與治理範圍;而對於在邊境生活的百姓來說,邊界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何影響人們對於地方空間的想法呢?讓我們透過【研之有物】這篇專訪,了解人類學家張勤雯如何從跨國界多點田野研究多年的累積,思考跨國境貿易與日常生活所交織出的邊境意涵。
---
張雯勤踏入田野至今已有 27 年。她的研究從泰北孤軍,延伸到雲南移民的遷徙、跨境貿易,以及對於人類學更重要的主題──邊境百姓的日常生活。過去,學界焦點集中在邊區的國家政治治理,但作為人類學家,「日常」有其獨特深刻的意義。
...
中緬泰的邊境貿易存在已久,民間百姓經常跨境往返。雖然 1950 到 1980 年代中緬邊界關閉,但私下邊境貿易仍然存在,交易的物資包括許多日常用品:農產、醃豬肉、野生動物、熱水瓶、藥材、豬油、鹽巴、被單、枕頭套、膠鞋、布料、熱水瓶、腳踏車,以及貴重的玉石、紅寶、柚木等。
一位玉石商人曾如此形容緬甸:「賣米不合法,賣鹽不合法,賣什麼都不合法,那還可以做什麼?只能走私啊。」這些國家法律不認可的交易,一般被稱為「非法走私」;然而張雯勤認為,
用「影子經濟」(shadow economy)或「非正式經濟」(informal economy),更能理解在國家治理視角之外,邊民們為了生存,遊走穿梭邊境的自主貿易。
無論國界是否封鎖、政治角力如何劇烈,平民百姓手無寸鐵,唯能在檯面下運用常民強韌的生存力量,對抗突破國家政體的限制。
(引用自https://research.sinica.edu.tw/myanmar-transborder-jade-informal-economy/)
中研院地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從學術史料到鄉野語言的推敲追蹤,拋棄過度想像與望文生義。
以橫跨四百年的大量地圖與多樣文獻,追蹤漫長的地名源流。
由中研院翁佳音、貓頭鷹暢銷作家曹銘宗攜手合作,考察台灣地名真相。
你是否想過,今日以中文書寫的地名,背後可能有漫長的演變與你想像不到的來由。大灣、大員、大冤這些用來指稱台灣的用語,原本僅是指台南的安平。而蘇澳的地名或許不是來蘇士尾這位漢人移民,而是四百年前一個橫越大海而來的西班牙聖人名字。至於以烏龍茶聞名的凍頂,據說地名來由是因為先民窮到只能光腳上山採茶,聽到這樣的解釋,難道你不會心生懷疑?
台灣歷經太多政權的統治與多元族群的佇留,藏在這些地名之後的,可能是各地的原住民語、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歐洲語,亦或是福建語、客語或北京官話。於是,要探討地名真相,得能聽其發音,分辨真義,而不是看著中文字妄自解讀,自己說了算。
透過兩位作者的完美配合,這本史無前例的新台灣地名著作終於得以問世。由中研院台史所翁佳音直接解讀葡萄牙、荷蘭、西班牙地圖史料,引用清、日文獻佐證。貓頭鷹暢銷作家曹銘宗則將兩人嚴謹推論的成果,以精鍊但親切的文筆介紹給讀者。
因此,從本書的三大單元,一段段不同以往的地名真義將被挖掘出來:
一、 地名源流:台灣有太多似是而非的地名,例如九份之所叫九份真的是因為過去住有九戶人家,每次都要把物資分成九份的緣故嗎?而生番空真的是取名自漢人把原住民殺光的歷史傷痕?亦或只是地名以口語傳述時,語言差異產生的誤解?
二、 常見地名:有些地名處處都可見,但它們的意思真的相通嗎?你是否想過處處可見的紅毛港與紅毛城,這些紅毛指的是哪國人?荷蘭、西班牙,還是英國人?
三、 命名邏輯:地名可能蘊藏某些特殊現象,有的來自台灣的地形氣候,有些則是人文環境,因此仔細回想便能發現台灣的河流大多叫做溪,而且有些地名明明叫湖,卻又沒有水。但,這又是為什麼?
要去探索這些真相,必須懷著對這片土地的溫情,以及對於過往歷史的尊重,才可能做出最接近真相的解答與討論。只有這種有趣但深入的追索,才能讓你感受到台灣地名是一種融合長久的歷史演變與多元族群的智慧結晶,因此這些探索,將不只是一則則文獻地圖上的田野考查,也會是你回溯自身與土地從何而來的一段過程。
作者簡介:曹銘宗
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聯合報鄉情版、文化版記者、主編、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現任台灣文史作家、講師、專欄作家,兼任英語、華語導遊。
長期關注台灣多元族群,並以歷史宏觀角度觀察台灣多元文化,曾以〈回來做番:當代平埔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興〉、〈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數位@文化.tw〉等系列報導,獲得三次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出版三十多種台灣歷史、文化、語言、飲食、人物等著作,包括《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台灣史新聞》、《大灣大員福爾摩沙》、《蚵仔煎的身世》、(貓頭鷹),《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台灣廣告發燒語》(聯經),《祝你永保安康》(天下文化),《台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等,以及《鷄籠中元祭》、《基隆廟口》、《迎媽祖》(聯經)等繪本。
尊崇曹永和「台灣島史觀」,服膺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價值,繼續在台灣書寫台灣。
相關著作:《台灣史新聞》《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
中研院地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從語言文化看懂台灣食物的前世今生!
番茄醬的英文Ketchup出自閩南語?
冬粉,其實一直都寫錯字啦!
十九世紀末清法戰爭期間法國士兵在基隆賣汽水?
全球美食天堂台灣,代表性小吃多不勝數:蚵仔煎、牛肉麵、滷肉飯、珍珠奶茶……走過、路過、吃過這些美食,但你想過這些美食是怎麼來的嗎?它們的名稱又有什麼特殊意涵?
本書旁徵博引,透過大量蒐集的資料,加上作者滿滿的好奇心與聯想力,帶領讀者從《黃帝內經》談到基督宗教聖歌,從網路閒聊說到字典考證,展開一場精采的百年美食文化考察之旅。全書內容共分成三大部分:
●台灣食物語源考察
台灣食物名稱源頭多樣,從歐美輸入的甜不辣、東南亞名字的蓮霧、來自日本的阿給,還有許多源自古漢語、原住民語,甚至還有反輸出成為英日語系外來語的小籠包、珍珠奶茶。包羅萬象的食物語源,應證台灣多元文化的歷史源流。
●美食的前世今生
從語言切入,不但能找出食物的源頭,還可以發現美食背後的歷史。烏魚子從荷蘭時代就閃閃發光!同時也成為荷蘭的徵稅對象。滷肉飯大受歡迎,其實和白米大變革──在來米轉為蓬萊米有關。台灣人以前不太吃辣,戰後外省族群不但帶來麵食文化,也帶來了吃辣的習慣。
其實,食物的背後不只有歷史故事,還有地理差異。像是過年一定要吃的「長年菜」,南北吃的其實不相同。而傳統的「南湯圓,北元宵」,又是如何區別?都可在本書一探究竟。
●台灣的美食文化
熱鬧滾滾的辦桌,背後有何深厚的人文底蘊?以前台灣人習慣吃米飯,今日卻有台南擔仔麵和台北牛肉麵節,這些麵食文化是從何興起?至於節慶必吃的食物,又形成哪些特殊的美食文化規則呢?
本書透過從語言文化的考證,可以清楚看到,台灣美食的名稱來源多樣,多種菜系豐富了台灣人的口味與生活。廣大的素食人群,也許有機會把「蔬食文化」推廣成有潛力的新菜系。而泡沫紅茶等反輸出的外來語,更推廣了台灣的知名度,未來又有那些潛力新美食會在世界各地流傳,值得拭目以待。
作者簡介:曹銘宗
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聯合報鄉情版、文化版記者、主編、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現任台灣文史作家、講師、專欄作家,兼任英語、華語導遊。
長期關注台灣多元族群,並以歷史宏觀角度觀察台灣多元文化,曾以〈回來做番:當代平埔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興〉、〈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數位@文化.tw〉等系列報導,獲得三次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出版三十多種台灣歷史、文化、語言、飲食、人物等著作,包括《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台灣史新聞》、《大灣大員福爾摩沙》、《蚵仔煎的身世》、(貓頭鷹),《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台灣廣告發燒語》(聯經),《祝你永保安康》(天下文化),《台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等,以及《鷄籠中元祭》、《基隆廟口》、《迎媽祖》(聯經)等繪本。
尊崇曹永和「台灣島史觀」,服膺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價值,繼續在台灣書寫台灣。
相關著作:《台灣史新聞》《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
中研院地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有些海產,不管看幾次懶人包你都認不出…….
傳統市場魚販口中的海產名稱,讓你聽到霧煞煞?
海產的俗名、學名、中文、台語、日文樣樣有,又該如何區分?
吃過魚,但沒看過魚走路,台灣文化偵探曹銘宗帶你從「命名」開始看起
◎特邀新生代生態畫家林哲緯以水彩插畫精細繪製台灣海產的細節與風貌
*花枝和烏賊,有什麼不同?
*除了源自日文的TAKO,章魚的台語還能怎麼說?
*鯛魚名稱不下十數種,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台灣童謠〈西北雨〉中的「鮕呆(鮘)」又是哪位?
*常吃的「四破魚」到底在破什麼?
台灣四面環海,我們從海魚吃到淡水魚,由軟體動物花枝家族吃到甲殼動物螃蟹親屬。除了吃不完的海味,更常發生的是弄不清的名稱。九孔等同鮑魚嗎?為何許多魚都被歸在鯛科?香魚的氣味真的很香?鯖魚為何叫花飛?這些名稱的背後,蘊藏的正是台灣豐富多元的海洋文化。
這是一本兼具歷史與科普的海洋文化讀物。作者曹銘宗先生,查證無數史料文獻,深入民間訪談許多業者和漁民,更上網徵求各界高手的見解,宛如帶領讀者從路邊攤走到中研院,「嘗遍」台灣海味的前世今生。他還以台灣魚類資料庫交叉比對各項資料,透過這本用語言文化切入,兼具論文水準和散文筆調的著作,讀者將可以輕鬆卻深入地展開一場海洋文化巡禮:
●一場百年的海洋文化考察之旅,從名稱推敲身分
命名,有時來自於人的誤解,但有時卻比起學術用語更容易分辨物種的差異。例如在中文裡,許多螃蟹都叫蟹,例如大閘蟹、花蟹、三點蟹,但如果對應台語便可以分辨其間差異。毛蟹是陸生的螃蟹,蟳和蠘則指海生螃蟹,所以最後一對腳是游泳足。而蠘的螯比蟳來得尖細,帶有鋸齒狀,這點從「虫+截」這個字便可推測得出。而經常被視為同一物種的花枝與烏賊,為何有不同名稱,從史料中可以看見古人早早就知道他們不同,應當區別。
●長相決定人生,產地決定名稱
台灣人常吃的午魚,如果回歸史料,可以看見名稱是來自中國產季在端午節的緣故。而以往過年會吃的鯛魚,又名嘉鱲,也是與產期在臘月相關。至於鯖魚之所以被叫花飛,則來自魚身的斑紋以及用閩南語形容這個斑紋的諧音。從此可知,命名沒有對錯,而是來自物種外觀或反映地方特性。
●海洋文化中的古人智慧: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
海鮮的保存反映古人的智慧,魚乾、魚露、魚漿應此而生。和魚有關的傳說,鄭成功的國姓魚、鯊魚變身梅花鹿,透過考證你會知道「謠言原來是這麼來的」。當然不能錯過傳統的好魚、壞魚排行榜,「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五鮸……」讓你享受美食沒有漏網之魚,「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臭肚五變身苦……」,帶你認識在捕魚、潛水時應該避開的危險魚類。
語言文化的考證,看見海洋文化的多樣性,各路語源也豐富了我們對海鮮的認識。下次要吃花枝前,你應當能分辨牠是花枝還是烏賊!
作者簡介:曹銘宗
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聯合報鄉情版、文化版記者、主編、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現任台灣文史作家、講師、專欄作家,兼任英語、華語導遊。
長期關注台灣多元族群,並以歷史宏觀角度觀察台灣多元文化,曾以〈回來做番:當代平埔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興〉、〈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數位@文化.tw〉等系列報導,獲得三次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出版三十多種台灣歷史、文化、語言、飲食、人物等著作,包括《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台灣史新聞》、《大灣大員福爾摩沙》、《蚵仔煎的身世》、(貓頭鷹),《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台灣廣告發燒語》(聯經),《祝你永保安康》(天下文化),《台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等,以及《鷄籠中元祭》、《基隆廟口》、《迎媽祖》(聯經)等繪本。
尊崇曹永和「台灣島史觀」,服膺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價值,繼續在台灣書寫台灣。
相關著作:《台灣史新聞》《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
中研院地圖 在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新增圖層... -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 ... 的推薦與評價
黃英男https://m.apkpure. com/tw/taiwan-historical-maps/com. rchss.twhgis. ... <看更多>
中研院地圖 在 中研院地圖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推薦與評價
中研院地圖 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資訊,找中研院徵才,中研院圖書館,中研院測速在2022年該注意什麼?中研院地圖在2023的熱門內容就在年度社 ... ... <看更多>
中研院地圖 在 Fw: [心得] 中研院內的鐵道- 看板sinica - 台北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轉錄自 Nangang 看板 #1RH5UwQ- ]
作者: gus ( ....) 看板: Nangang
標題: [心得] 中研院內的鐵道
時間: Tue Jul 10 14:52:39 2018
(原本是自己臉書上的文章,想說跟南港發展的歷史有關,就轉過來。
也因為是臉書的文章,所以比較拉雜比較長,不喜歡讀長文的請跳過)
東區不是我的地盤。幾年前友人找我去國父紀念館一帶的酒吧聚聚,走著
走著竟然在街道間看到一座規模不小的廟。當下很沒有義氣的把約拋在一
邊,先去看看再說。讓我驚訝的這竟然是座拜火德星君的火神廟。一般想
到火神廟,可能覺得多在城內或商業市鎮,主要應該是房屋密集怕火災。
然而此地(延吉街)據台北城有一段距離,附近也沒有市鎮,廟設在這裡
必然有特殊緣故,或許跟當地的產業或人群相關。
稍稍一查看,廟方說是陳氏家族在三張犁有三座煤場(曾當過台北市議會
副議長的陳錦祥是他們後代),1943年在熟煤中發現一塊人形石,有識者
認為是火德星君顯靈,遂奉祀於陳家的有應公廟內,後來成為主神,廟也
改為火聖廟。現在廟裡偏殿供奉一座神位,上書「安溪福有新公神位,道
光丁亥(1827)仲春,忠孝節義弟子陳順合建」,也就是此廟的前身。而
日治時期消防隊在廳舍供奉密宗形象周身火焰的不動明王,1945年之後北
市消防局將神位置於古亭分隊繼續祭拜,1995年廳舍改建把不動明王請到
火聖廟,於是此廟也變成台北地區消防員祭拜的廟宇,甚至台北市長也參
加火德星君祭典。雖然我對三張犁煤場是否是這裡的陳氏家族所有頗為懷
疑,不過從這些變化似乎可看出這座廟從十九世紀上半葉地方家族的有應
公廟,因為產業變遷在二十世紀中葉轉為煤業保護者,而在二十世紀末又
有官方的介入成為消防員的廟,這樣疊加上去的過程。
這裡讓我想到的一點是,我們看待地方社會時比較常順應官方的圖像,想
到的是農民、開墾、種田、灌溉,不過當然也同時存在各種不同的生計方
式,像是台北盆地周遭的淺山一度就有不少產業,現在已消失在多數人的
視野之內。
接下來才是這次的主題:南港舊庄。
南港最早指的是基隆河進入台北盆地前南岸的一大支流,即大坑溪。與其
相對的是北港,即現在的汐止區北港溪。南港有交通上的重要性,沿著南
港/大坑溪上溯可到深坑與石碇,在往裡面走即是東北角山區,甚至翻過
山就到頭城、宜蘭。同時沿著大坑溪也可把山上的產品送下來。現在想到
大坑溪就想到舊庄的茶葉與茶莊,不過如果看沿著大坑溪一路上去的小地
名,諸如更寮腳、栳(腦)寮、灰磘、紙寮坑、打鐵坑等等,便可看出茶
葉於1885年引進之前,更早期大坑溪上游的開發跟山區產業的關聯,特別
是樟腦。而如今樟樹多已消失,只在中研院基因體中心前種了幾棵,作為
過去生態與生業的紀念。以往的「南港舊庄」核心區域據說是現在的舊庄
派出所一帶,此地便是大坑溪從淺山進入平地的交界之處,應該也與當地
的產業相關。
順帶一提,現在的舊庄里來自舊庄這個地名,而舊庄這個地名又來自「南
港舊庄」這個街庄名稱。實則這個地名應該是「南港舊」庄,後來去掉了
南港二字。「南港」這個區域以往指的是大坑溪流域,當時人與貨的路線
應該是順著大坑溪到大坑溪與基隆河交接的港仔嘴,再順流到台北盆地。
這樣的交通路線在19世紀末發生改變。1891年台北基隆間鐵路通車,在現
在的中南街與市民大道交叉口設立南港乘降場。1905年又因為運煤需要等
因擴大為南港站,遷到現在的東南街與市民大道交叉口,而有正式的站體。
這個時候的南港車站的站體其實已經離大坑溪、港仔嘴,即以往的「南港」
有一段距離,而座落在三重埔庄。1906年台北廳錫口支廳下的第七、八兩
區合併,取名「南港區」,約略是現在南港區涵蓋的區域(當然不全是,
南港-松山的區界後來有過調整)。於是原本指大坑溪中下游的南港遂成為
更廣域的行政區名(只有在1920-46年間屬內湖庄、內湖鄉,1946年才恢復
南港鎮)。似乎是先由車站的關係,把南港這個地名拉離大坑溪(然的確
最初在中南街之南港乘降站主要應是負載大坑溪/南港地區的人貨),而後
又因為行政區名成為更大的區域名稱。如今因地下化再一次西移的南港車站
已經是在以往新庄仔地界,離以前的南港更加遙遠,而以往核心的南港仔(
現在在汐止區)、南港舊庄,更成為整個南港區的邊陲。南港地名涵蓋範圍
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鐵路的修築與設站,而修築設站的原因,又與十九世紀末
的產業變化,即煤礦業的興起相關。
現在終於要到本來想說的地方,中研院了。
中研院人文社學科學館旁邊有一座土地公廟,現在叫做中研福德宮。中研院
是1954年才到南港來的,院區發展到這裡又是更晚的事情,這座土地廟當然
不是如同附近各種中研xx的建案一樣一開始就叫中研福德宮。如果大家肯進
去看一下的話,可以清楚看到門口一副對聯「林生庶民澤福德,尾吉護國稱
正神」。沒錯,Na-a-bue林尾福德宮方是這座廟早期的名字,而林尾是當地
地名。如果待久一點,再抬頭看的話,可以看到梁柱上1984年、1986年整建
的捐款碑,碑末加上「元建造 光緒二十六年(明治三十三年) 創始者:李
成美、潘敏先生」。也就是林尾福德宮從1900年便在此地。這裡的李成美或
許屬於開拓此地的湖頭李氏,而院內在生物多樣性中心再往裡頭走,保留那
個民宅主人印象中姓潘,1984、86年的捐款碑上,李姓、潘姓也多。如果看
四分子溪「被改道」前的地圖的話,可以看出林尾福德宮的位置很特別,它
位於四分子溪的一個大彎,以及姆指山/南港山餘脈的一個小山崙交界之處。
背山靠水。
現在在中研院、或是在人文社會科學館工作的人,可能很少人知道林尾這個
小地名了。的確現在的地圖上找不到林尾這個地名,然而並不代表以前的地
圖沒有。由於中研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的線上歷史地圖中台北縣的
地圖收的較少(我又很懶得另外找),所以是在南港鎮已經併入台北市(19
68年)之後的地圖中找到。1976年的「台北市街道圖」標有林尾這個地名,
而且標得很大。不過仔細一看,這個林尾的地名其實還要再往山裡走,與現
在的林尾福德宮有一小段距離。接下來幾個年份的台北市街道圖一直可以看
到林尾,但在1994年的就不見了。
1976年台北市街道圖
1983年台北市街道圖
這個林尾究竟是個什麼地方呢?為什麼在山裡頭、需要標出來,而在1994年
之後就消失,乃至像你我的新住民都不知道這個名字,甚至連它土地廟的名
字都被後到的中研院所襲奪了呢?我想看到這裡應該很多人知道答案吧。
19世紀末開始,臺北盆地周遭的山丘開始許多煤炭礦坑出現。1898年的「臺
灣堡圖」還沒呈現出來,到1921年「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中已經可
看到在大坑溪、四分仔溪上游出現了許多下標「せきたん(石炭)」的礦坑
圖示。同時為了輸送這些煤炭,亦沿線修築輕便軌道(炭礦用台車軌道)。
如現在的研究院路三段,從地圖上很容易看出即是當初輕便軌道的路線。這
些大坑溪、四分仔溪山區的煤礦,便由這些台車一路經由中南街運到南港車
站。
根據前人找出來的材料,1909年四分子庄這一帶的礦權登記在陳五豹底下。
根據新修《松山區志》,陳五豹是「陳能記」的宗親,與其它內湖一些礦坑
的陳姓負責人一樣,都是因先發展礦業成功的陳能記而取得這些礦坑的開發
許可。我對這種說法有點懷疑。「陳能記」是陳能登記的商業字號。陳能(
陳水龍)的兄長於1874年在五股坑由馬偕受洗,1877年陳能開始隨馬偕到新
店等地巡迴傳道。1893年受派到錫口街(松山)傳教,而甲午戰後以長老教
會傳道師身份受命錫口保良局,在政權轉換之際維持地方秩序,因此頗受器
重。顯然因為在地方政治上的地位,他在1897年取得三張犁一帶的礦權,成
為錫口街的大資產家,後來他的兒子更當了松山庄的庄長。如果陳能在1893
年才因傳教落腳錫口街,1909年便可以有許多宗親一起經營,或許發展的太
快,更何況因為陳能發跡後後來的譜系較為清楚,似乎也無陳五豹這個人。
說起來,如果是另位錫口街士紳陳宅仁的族人還更有可能。同樣的,三張犁/
舊埤口的礦權由陳能取得,儘管後來可能易手,但似乎也與陳錦祥先人的陳
氏沒有關聯(不能因為姓陳就都是一家人啊)。無論廟方口傳或現代方志,
都需要檔案等更堅實的材料來支撐才能取信。
不過儘管四分子庄的礦權在1909年就已登記,但由生物多樣性中心進去,即
地圖上標為林尾的礦坑,即源豐煤礦,到1938年才開坑。當時登記人是原籍
彰化田中、留日後在基隆炭鑛株式會社工作20年的蕭貴川。蕭貴川從源豐煤
礦開始又經營內湖、雙溪等地礦業,後來當了南港鎮第一任鎮長,更曾任煤
礦公會理事長。當時參加中研院的「生態之旅」活動時,特別請導覽員帶我
們去看了一下。山裡面的礦坑遺址是沒去,但是外面流籠裝置的紅磚柱仍在。
據說在1960年代以前,山內還有四、五十戶的工寮。這麼一座曾造就第一任
南港鎮長然現在在荒煙漫草中的礦坑,除了幾根紅磚柱,還留了什麼給它的
新鄰居,中央研究院呢?這裡要扯到中研院津津樂道的院區大門三變。
中研院1954年落腳南港時,院區大門在現在面對胡適公園的側門附近(也並
不是現在那個側門的位置,有向外推出過)。由於大門出去往南就是山(即
湖頭李氏祖墳所在地),因此院區的發展是往當時是田野與小丘的北邊走。
第二代大門是現在面對蔣中正銅像的側門,而第三代大門則是現在這個大門。
在開了此大門之後又開闢研究院路二段61巷與在大坑溪對岸與之相接的民權
街,因此把福山巖與福山街、福山街上的福山巖牌樓切了開來。大家常半開
玩笑的說,這三次大門呈現中研院學科的變化:第一代大門進來是人文社科
各所,第二代大門的大道兩邊是理工各所,而第三代大門更氣派的大道進來
是生科相關的機構。
現在再回到林尾與源豐煤礦。如果我們看1976-83年間的台北市街道圖,從
山內的林尾向外有軌道的標誌,這條軌道從山內東西向延伸到靠近研究院路
的地方。無疑的,這條軌道是把源豐煤礦的產品運送出去,或許在軌道沒拆
之前,可以一路通往中南街、再到南港車站。我覺得疑惑的是,在這些地圖
除了源豐煤礦之外,四份子溪一帶礦坑的軌道標示也都很清楚。一般都說這
四分子庄的礦坑是在60、70年代相繼停業,在76-83年間的地圖還有軌道標
示,不知道是因為軌道還沒拆、這些礦區仍有居民活動(如地圖上林尾一帶
還有建物),還是純粹是地圖沒有更新?(這其實問一下當地居民、就知道
了…)
如果我們把從林尾延伸出來的軌道,跟現在的地圖套疊的話,可以看到現在
大門進來的大道與這條軌道很大部份是完全重合的。這條大道其實是研究院
路二段102巷,但由於現在兩邊已經都是中研院的建物,跟中研院的院內道路
無異。以往的軌道即從生物多樣性中心那條路、在與林尾福德宮頗近的地方
越過四分子溪,接著沿現在的研究院路二段102巷直走,在生醫所旁邊與車棚
之間90度轉彎,進入現在中研市場附近。更早可能順勢就進入了現在研究院
路二段的軌道。也就是說,現在這條又寬又直的道路,很大部份是以往運煤的
軌道。許多路為什麼這麼走向,常常是有原因的,有些是河道,也有是軌道。
而中研院這條路這麼開,跟這裡已經消失的山區產業或許有關連。
原本是想說這條每天都會經過的大路,原本可能是運煤的軌道,最後拉拉雜雜
牽扯這麼多。其實就算是一條路,都可能是因為周遭歷史變遷的結果,只等著
大家去發現!
(礦坑的話,這個人的blog真的很好看:
https://ivynimay.blogspot.tw/2015/05/1040530_39.html )
(其實資料要找應該是很多的,但鍵盤考察就到這裡為止)
(另外「林尾」這個地名的消失,除了礦業、聚落不再之外,當然還有礦坑一
帶被劃入管制區,沒劃入管制區的部份被中研院吃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09.140.12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Nangang/M.1531205562.A.6BE.html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gus (140.109.140.123), 07/10/2018 15:12:5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