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能源轉型進行式ing..... 【綠能科技聯合研發計畫】再生能源點亮創能、儲能應用大未來(05/18/2021 天下雜誌)
文: 台灣經濟研究院
創能技術開發著重提升綠色能源能量與降低成本
創能領域前瞻綠能技術開發配合發揮臺灣太陽光電與離岸風力等再生能源特色,透過提升電池模組效率趨動太陽光電成本下降,以及利用智慧平台系統助於離岸風場海事工程量測與運維,降低風場運維成本,以提升產業競爭力。
開發高效率、低成本、超輕量之太陽能電池技術
提升太陽能電池效率已刻不容緩,成功大學陳引幹教授團隊運用原子層沉積技術,沉積不同氧化物材料膜層於堆疊型太陽能電池中,以優化各膜層厚度、品質與材料純度等,進一步提升太陽能電池品質。中央大學許晉瑋教授與劉正毓教授團隊以軟性三五族太陽能電池收集室外光源,提供智慧模組(溫度感測器與藍芽)足夠電能回送電子訊號,朝向智慧模組「自我維持」前進。
在降低成本方面,大葉大學黃俊杰教授團隊利用非真空設備取代電漿輔助化學氣相沉積(PECVD)、用原子層沉積設備(ALD)以及銅漿料取代銀漿料達成低成本射極鈍化及背電極(PERC)太陽能電池開發。成功大學張桂豪副研究員與李文熙教授團隊創新製程置換太陽能鋁電極,以低成本空氣燒結銅電極應用於高效率雙面太陽能電池,將有效降低太陽能電池成本支出,增加產業獲利能力。
隨著太陽光電產能市場逐漸飽和,相關企業轉型尋求高效率與超輕量太陽能模組,以無人機應用為例,臺灣大學藍崇文教授團隊替無人機縫製出可以吸收太陽光轉成電力的衣裝,賦予偵查、通訊等任務。臺灣大學林清富教授團隊開發適合於固定翼無人機之輕量太陽能模組的大面積(30x150 cm2)太陽光模擬器,於宜蘭大學城南校區建置可供太陽能無人機測試起降與飛行場域。
兼具發電及產氫之仿生創能技術
氫能源為一種乾淨、能量密度高、環保零汙染、應用廣泛與取得容易的新能源,仿生電池即是透過模仿植物光合作用,為既能製氫又能發電的多功能太陽能系統。清華大學嚴大任教授團隊開發氫氣光電催化的催化劑由鉑金轉換為更具有普及性且兼具效能的材料,透過電漿子結構來強化二硫化鉬與日光光場交互作用,增加光能轉化為氫能的效率。中央大學王冠文教授團隊則建置高效穩定低成本之雙效產氫產電系統,利用其太陽能轉換再生電力進行光電催化分解水產氫並儲存,達到能源永續發展之概念。
智慧平台系統助於離岸風場海事工程量測與運維
面對臺灣附近海域高溫、高濕、多颱風與地震頻繁的特有地理環境,以及海上嚴苛條件,成功大學林大惠教授團隊開發離岸觀測塔風向定向系統,可降低量測成本、提高觀測準確性與量測效率,有助於離岸風場開發之海事工程量測。臺灣大學蔡進發教授團隊著重開發離岸風場運維大數據智慧平台,提供數據及開發各種量測技術,達到風機早期診治、早期預防功效,以期降低運維成本。
儲能技術開發著重高效能、高安全、具經濟性以支持各種儲能應用
隨著電力系統快速發展,電力儲存設備的布建應隨之增加其靈活度,以確保間歇性再生能源的儲存整合,促進電力供應端和儲存之間高效率的轉換。而儲能領域當中,又以先進二次電池與先進氫能為基礎核心發展項目。
開發高能量與高安全之固態電池技術
為進一步提升儲能電池安全與效率,全固態鋰電池已經成為研發主流。研究方向多針對電池正極、負極、以及電解質創新材料與設計,進一步提升能量密度需求與提高電池系統的總體能量。
正極材料方面,大同大學林正裕教授團隊開發具可量產層狀富鋰錳基正極材料合成技術,同時透過離子摻雜技術穩定其正極材料之晶體結構、改善材料的離子導電度,進而提升其電池穩定性及電容量。
負極材料方面,清華大學杜正恭教授團隊採用太陽能板製成切削的廢料矽,將此進行高值化做成鋰電池的負極材料,並用交聯反應開發矽負極黏結劑,以共沉澱法、自身氧化還原法進行正極材料開發參雜改質,提升鋰離子電池的循環壽命和快速充放電的能力。交通大學陳智教授團隊利用電鍍雙晶銅箔作為矽基負極材料的基板,配合富鎳層狀氧化物正極構成鋰電池,提升鋰電池的整體能量密度,提供各項裝置或載具更好的續航力。
電解質材料方面,明志科技大學楊純誠教授團隊主要開發鋰鑭鋯氧氧化物固態電解質,並將其應用在NCM811陰極材料上,最終組裝成鈕釦型及軟包型電池。成功大學方冠榮教授團隊開發高緻密性鈣鈦礦、橄欖石、石榴子石結構氧化物及硫化物電解質,以及具獨特性金屬、非金屬中介層,有效降低固態電解質/電極介面阻抗。臺灣科技大學王復民教授團隊研發固態電解質具環保水溶性,有低成本與綠色製程之特性,且能有效改善固體接觸的介面問題,可製備成高容量、輕量化與高性能二次電池。臺灣大學鄭如忠教授團隊深入探討高分子固態電解質,藉由合成改質方式可提供具彈性的高分子,進一步利用後調整加入鋰鹽的種類及添加劑,使研發的高分子固態電解質更符合商用規格。
兼具發電及產氫之仿生創能技術
氫能可作為重要儲能技術研發之原因,乃因其最終可實踐潔淨能源,提供眾多行業(如化工、鋼鐵重工及長途運輸等行業)有效脫碳方法,降低碳排放量,改善空氣品質並加強能源安全。且相對其他儲能系統,氫能另一大優勢為其電轉氣儲能系統有儲存量大以及放電時間長的特性。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長久以來專注於氫能領域。張鈞量博士團隊開發大氣電漿噴塗製備金屬支撐型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之可量產技術驗證,可進行大面積(10╳10 cm2)金屬支撐型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片之生產;余慶聰副研究員團隊利用新型產氫技術結合二氧化碳捕獲技術,使用低成本觸媒生產95%以上的氫氣,省去複雜的純化處理,大幅降低氫氣製造門檻;李瑞益研究員團隊則是著重於開發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發電系統,可直接將燃料如氫氣、瓦斯或天然氣轉換為電力,並將餘熱回收再利用,具有高能源轉換效率。
燃料電池方面,中央大學李勝偉教授團隊開發中低溫操作的陶瓷電化學儲能電池,所使用的關鍵電解質材料可使操作溫度降到400-700℃區間,且開發關鍵電解質、氫氣電極與空氣電極材料性能與微結構設計,利用靜電紡絲技術製作空氣電極材料奈米纖維,並成功與電解質相互整合,可提升單電池性能14.1%。
儲存氫氣方面,清華大學陳燦耀副教授與曾繁根教授團隊選擇碳材料進行儲氫研究,以零模板水熱碳化法合成出奈米碳球,最後輔以奈米金屬修飾產生之氫溢流效應(Spillover Effect),提升氫氣吸附效能。
製造氫氣方面,臺北科技大學鄭智成教授團隊致力研發低成本、高穩定度、高效率之中溫固態氧化物電解電池電極材料,另外開發新型氨氣裂解觸媒技術,大幅改善現有氨裂解觸媒反應速率過慢之缺點。中興大學楊錫杭教授團隊則開發非貴金屬觸媒應用於水電解觸媒,以降低裝置成本,並且研發陰離子交換膜和膜電極組,使效率能有效提升。臺灣大學謝宗霖教授團隊發展具突破性之太陽能電解水產氫技術,以低成本、易量產、高效率的鈣鈦礦─矽晶疊層太陽能電池進行電解水產氫,並達到具競爭力之太陽能轉氫能效率水準(10-15%)。而臺灣科技大學胡蒨傑教授研發適於氫氣分離的複合薄膜,藉由熱力學與動力學的基礎理論調控薄膜成膜機制,開發高孔隙度且結構穩定的基材膜,結合優異特性的基材膜及選擇層。
綠色能量持續擴散,協助臺灣繼續邁進成為「亞洲綠能發展中心」
科技部「綠能科技聯合研發計畫」藉由學研界前瞻創新研發能量,推動新能源及再生能源之科技創新,進一步擴大產學研界連結之效益,積極延續科研成果落實產業應用,以期為我國綠能產業布建機會,並協助政府達成能源轉型,且透過綠能科技發展躍身國際舞台。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4845
♡
中興大學智慧運輸發展中心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自動駕駛沉浮錄:掙扎、擴張、出海與新希望
北京新浪網 (2020-03-07 07:24)
2019年12月的最後兩天,百度Apollo率先拿下40 張自動駕駛載人測試牌照,成為國內首批在北京市展開自動駕駛載人測試的企業,馭勢科技在機場完成城市航站樓至行李中心無人貨運第一單。不管2019年的自動駕駛有多艱難,這兩則消息算是為2019畫上了積極的句號。
2019年的自動駕駛,投資減少、公司倒閉、事故不斷、技術路線被否定,但創業者們依然堅定不移,因為他們相信自動駕駛的廣闊前景。據德勤報告預計,自動駕駛規模將在2021年達到70.3億美元,中國將成為最大的無人駕駛市場。
正是對未來的信念讓自動駕駛這條賽道上集聚了眾多夢想家和實幹家。站在2020年,回望2019年,或許會對沉澱重生的2020年有一些借鑒意義。
從「熱鬧」到「冷靜」
「2019年自動駕駛領域的投資情況不太好,第一是市場上的錢變少了,第二是投資機構變得更加理性。」自動駕駛投資人升波向蓋世汽車記者表示。
據億歐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自動駕駛零部件和解決方案供應商的融資總額達162.3億元,為2017年(53.7億元)的三倍,甚至是2016年的20倍之多。但是2019年該領域融資總額降至107.1億元,同比下降34%。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自動駕駛公司「落地難、造血慢」。
有限的錢會流向行業頭部公司,資本的聚集效應越來越明顯。與2018年的8.5%相比,2019年自動駕駛領域B輪以上的融資事件佔總事件的22.2%,呈大幅提升態勢。「2020年頭部公司的吸金效應會更加明顯,中小企業的生存環境會更加艱難。」自動駕駛投資人張翔向蓋世汽車記者表示。
按照張翔的話來說,投資機構的偏好已經從追風口轉向了求穩健、追成長。
那麼,自動駕駛公司如何自救?
抱團取暖成為眾多車企的選擇。在2019年的各項重大合併中,包括PSA和FCA,大眾與福特Argo,寶馬與戴勒姆,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推進汽車轉型和智能化的發展。
不止是主機廠,車企與科技公司,車企與自動駕駛初創公司,都在馬不停蹄地共同趕製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的時間表。
Auto X CEO肖健雄向蓋世汽車記者表示:「主機廠與自動駕駛方案提供商的合作是必然的,我們的方案需要與主機廠合作才能推進,而主機廠也需要自動駕駛公司為其提供相應技術。」
滴滴自動駕駛CEO孟醒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過去自動駕駛公司都是單打獨鬥的,但是現實發展讓自動駕駛從業者意識到,要想推行自動駕駛落地,必須實行聯盟打法。」
Robotaxi的圈地運動
2019年在自動駕駛領域逐漸分化出兩種不同的技術路線,以L4為中心的激進式路線和以輔助駕駛為核心的漸進式路線。
在激進式路線奉行者肖健雄看來,漸進式路線的市場已經被國際巨頭分割完畢,創業公司想從中分一杯羹的難度不小,而高階自動駕駛領域還是個藍海市場,巨頭和創業公司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做出成績的概率要遠遠高於走漸進式路線。
根據美國斯坦福大學的預測,真正實現L4的高級別自動駕駛,節點應該在2020到2025年,而且最先是在卡車、共享計程車等專用車輛上實現。Auto X、百度Apollo、Pony.ai(小馬智行)等公司也是首先在自動駕駛計程車上進行試驗,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Robotaxi。
2019年,在長沙、廣州、武漢、北京、上海、滄州等城市已經可以見到Robotaxi的身影。
2019年8月,百度Apollo的Robotaxi紅旗E·界亮相長沙展開測試;9月,首批Robotaxi車隊在長沙開放道路智能駕駛示範區正式開放試運營。
小馬智行在南沙的核心區域推出了Robotaxi的常態化服務,迄今已有超過7萬多次的打車訂單。
文遠知行在廣州黃埔區為居民提供日常的Robotaxi出行服務,只需要在文遠知行App上預約就可以使用Robotaxi服務。
2019年12月,Auto X與深圳鵬程電動汽車出租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共同推動純電動無人駕駛Robotaxi在深圳中心地區的規模化商業運營進程。
但這些對於實現量產還遠遠不夠,自動駕駛量產的實現,需要感測器、車規級計算平台和專門的自動駕駛車輛等多方面的配合。
「Robotaxi的量產離開車企根本做不了,我們只是解決方案提供商,沒有造車的能力,沒有規模化的車隊就拿不到數據,也就不能迭代產品。此外,沒有政府的支持也做不了。」肖建雄表示。
Robotaxi是個需要打通產業上下游才能做成的事,在未來會看到更多的車企與方案提供商合作的案例。
出海是好選擇嗎
2019年,一些自動駕駛公司還將目光瞄向了國外。
2019年9月,新石器科技有限公司與阿拉伯地區首個B2C電商平台noon簽署訂單總量為5000台無人車的戰略合作協議,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合作協議。
12月,Auto X引入東南亞資本,並宣布在東南亞拓展業務。
同樣在12月,智加科技在美國完成了無人重卡生鮮運輸試運營,橫跨美國東西海岸,為乳業公司藍多湖®(Land O Lakes®)提供自動駕駛貨運服務。
此外,上海仙途智能、小馬智行、百度同樣是這場出海運動的先行者。
但是出海能解決問題嗎?
事實上,只有在國內競爭中脫穎而出者才更有資本拓展海外業務。「國外不乏優秀的自動駕駛公司,如果不能在技術或者成本上超過對方,那麼國外企業或者政府為什麼願意合作?」自動駕駛投資人張翔表示。
這也就意味著,出海並不是逃避國內市場不景氣的解決方法,而是企業本身業務拓展的必經之路,只有技術過硬者才能獲得國外市場的認可。
另一方面,國外的道路情況、政策法規、民眾接受度與需求量與國內有很大差別,這對於出海的自動駕駛公司又是新的挑戰。如果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盲目出海,只能鎩羽而歸。
新希望:車路協同
如果說2019年有什麼讓自動駕駛公司能稍微緩解下壓力,那麼車路協同就是那顆靈丹妙藥。
簡單來說,車路協同就是統籌車、人、路及實時交通的動態信息,來實現車況、路況、交通動態信息的共享。
早在十年前就出現了車路協同概念,但為什麼會在2019年火爆起來?
根本原因還在於單車智能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2019年環境變差了。」一位自動駕駛公司創始人向蓋世汽車記者表示,「我們可以用更多的錢、更多的數據去無限接近目標,但是如果不是100%解決問題,就等於項目失敗,又有多少公司能撐到解決全部問題?」
目前的單車智能還處在演示階段,離商業化還有一段距離,但是車路協同可以幫助企業輸血和造血。其中的玩家除了自動駕駛公司,還有華為、中興等通訊領域企業,騰訊、阿里等互聯網公司,四維圖新、高德等地圖廠商,甚至還有道路設計單位和建設單位。
據統計,目前全國高速公路總里程大約為14萬公里,而一般的硬體和改造成本約為幾十萬到一百萬/公里,以此計算,車路協同光在「智慧高速」的改造上就存在一個千億級的市場。在改造中,自動駕駛公司可以為其提供設備以及解決方案,以此為公司生存獲取空間。
從節約成本的角度來看,車路協同會更加有利於自動駕駛的推廣。在車路協同中,道路建設由科技公司和政府來搭建,通過配備道路感測設備,可以減少車輛本身感測器的使用,以目前感測器動輒幾萬、十幾萬的成本來看,可以節省不少費用。隨著成本的降低,消費者也會更加願意購買自動駕駛汽車。
蓋世小結:
2019年,雖然大環境蕭條,但自動駕駛公司的自救與努力仍為這一年譜寫了眾多值得說的故事。
他們的堅持在2020年看到了回報,前不久,小馬智行獲得豐田4億美元投資,馭勢科技獲得博世加碼投資,這些消息給遭遇黑天鵝事件的2020年注入了積極能量。2020年可期,未來可期!
資料來源:https://news.sina.com.tw/article/20200307/34448268.html
中興大學智慧運輸發展中心 在 3Q 陳柏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3Q給台灣的提案41-47:這票投給我,我跟你一起打造未來】
距離投票只剩下不到24小時,我要把3Q的提案都跟大家報告完畢,#你的每一票都至關重要。
和那些坐著輪椅從國外被推回來的族群不同,如果你三十歲,你還要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五十年以上。
你的這票,是投給你自己,是投給未來的你,和你的下一代。
【3Q給台灣的提案41:投給自己的未來】
23年前,香港人迎來了保證「馬照跑,舞照跳,五十年不變」的中國,那時,他們沒有選擇。
23年後,當時的年輕人步入中年,面臨房價高昂、醫療擁擠、言論自由縮減的社會。
23年前剛出生的嬰兒,現在則在街上吃催淚彈,被毆打,被強姦,被自殺。
他們或有悔恨,但別無選擇,但是你有。
1年前,有個承諾「全台首富發大財」的煽動家,選上高雄市長,承諾他做好做滿絕不溜之大吉。
1年後,什麼承諾都沒做到的他,在凱道上煽動更多人民,接受他毫無根據的謊言。
他帶著指導解放軍作戰的吳斯懷們,帶著殺警犯、販毒犯,隨著中國共產黨的號角,一起進攻我們的民主殿堂。
還好,你們如果後悔,現在還有改變的機會,拿起盾牌,站好陣線,用手中的選票就能守護台灣。
年輕的台灣人啊,我們還有選擇的機會,不要擔憂,不要恐懼,不用再在意動員造勢的人數,不用在乎這兩天的耳語,明天睡得飽飽,1月11日,和你的手足,和你的朋友,投下手中這張選票。
1個半月前,平常不關心政治的香港年輕人都站出來了,他們翻轉了區議會,雖然不能下架共產黨,但展現了香港的意志。
後天,只要平常不關心政治的年輕人也都出來,小英可能小贏變大勝,中二選區也可以翻盤,這就會決定選舉的結果!
不要擔憂,勇敢自信,投票前行,2020,台灣會贏。
【3Q給台灣的提案42:安心當父母】
今天的首投族,到了退休時,65歲以上老人人數將接近青壯年人數,而台灣人口也將下降到1700萬人左右,少子化、高齡化、勞動力缺乏怎麼辦? 包括日本在內的許多國家,近年紛紛強調婦女友善的政策改革,原因在於女性長期負擔照顧老幼的家庭責任,無法工作,造成高教育、低生育、低就業的矛盾局面。而台灣女性勞動參與率在世界上長期偏低,鄰近國家中只微幅高過日本,更急需改革!
以北歐政策而言,簡而言之是以女性為中心的經建政策,透過普及平等公托,提升雙薪家庭比率,也大力提升婦女補助,並透過國家資源投入達到再分配與去普羅化,讓勞工達到中產階級生活水準。
以人類發展指數而言,指數越高,生育率越低,但在指數超過0.9以後,反而呈現反轉趨勢。這些高生育率國家有相當大部分是北歐福利國,如丹麥2008年時2歲以下全時托育率就達88%,瑞典達62%,挪威58%。如學者Korpi就指出「2歲以下正式托育是支持雙薪家庭的指標」。
因而丹、瑞、挪等國,婦女就業率比台灣高出30~35%!!人口減少時代提升台灣競爭力的最有效方式,就是推動以婦女為中心的福利支出。包含育嬰支援、公共托育、長照配套、和強化單親補助等婦女友善政策,讓長期在職場上被壓抑的女性可以安心就業!
在選戰中,郭台銘先生曾推出0-6歲國家養支票,但無視自己在生涯中多次養育兒女的經驗,攻擊洪慈庸委員在任期中生育,這就是無視「友善職場女性」的最惡劣案例。相比之下,蔡英文總統雖沒有漫天喊價式的浮誇政策,卻在不斷改進下,修正了公托公幼補助方式,我會在國會裡面,支持蔡總統更積極的推動照顧新手父母,友善職業婦女的政策,讓生育不再成為青年恐懼的生活負擔。
【3Q給台灣的提案43:公共托育】
公共托育一直是台灣基進關注的政策,我希望在四年內,我們能做到「公托與公幼免抽籤」的目標。
當然,我們很難將公托公幼國有化,義務化,但可以透過「準公共化」,讓父母有平等的補助基礎和多元選擇,並透過政府稽核和調查聯合抬價行為,維持市場公平性,減少「市場失靈」方式。因此,國家介入除了直接補助外,尚有維持公益調節市場的作用。亦即Richard Thaler所謂「推力」理論的地位。
另外,要透過對於民間社會的動員,促進參與和理解,並釋出多餘勞動力。並透過「政府有效投資」,減少公托的運作成本。舉例而言,所謂「青銀共照」、「二次就業」,都是嘗試釋放部分中、高齡就業者/同時照顧/被照顧者進入照顧體系,減少勞力負擔。
而在宅照顧、大家庭、社區合作社等制度,都是民間吸納照顧壓力的方式。可以透過制度設計的獎助制度來達成。而透過政府釋出閒置空間、鼓勵私營照顧服務型新創,這些都是減少市場營運成本的方式。
更具體來說,我們認為在強化公托同時,必須帶入公共運輸、公共住宅政策,並鼓勵微型創業的市場機制提供解決方案,減少父母負擔、也增加青年就業。
在0-2歲部分,以「居家型保母」和「機構型托嬰為主」,推動公正的保母推薦、管理辦法;並推動「公共社區保母」,也就是和公宅結合的「社區公共托育家園」。
在2-6歲部分,「公立幼兒園」、「非營利幼兒園」,應以修繕活化舊校舍等現有閒置空間,達到法規安全等標準。並結合大眾運輸導向開發和公共住宅政策,在車站節點設立和社區結合的幼兒園,讓最多人能夠利用。
另外,我們可鼓勵民間提出托育和長照的新解決方案,例如法國老人院自1990年代開始推動青銀共照人力分享的制度,讓托兒所與老人院比鄰。而日本新創企業推出和媽媽工作場所結合的托嬰/工作空間。這些都能提升服務效率。
如此一來,透過政策工具,來扶助民間力量、引導市場運作,形成一個吸納足夠民意的緩衝區,逐年提升公托比例,達成女性充分就業,解決所謂的「老化、青貧、少子化,人口三位一體」問題,才是讓台灣「平等而富有」的最好方式!
【3Q給台灣的提案44:多元教育】
我們的教育,應該不僅是教育孩子而已,在許多時候,孩子遇到課業問題,不只是學習困難,而是遇到社交、情感、家庭上的其他困難,甚至身心健康問題。
因此,包含學校的心理輔導、社工、甚至語言治療師等制度,必須加強配置人數,在偏鄉學校,也需要有在幾所學校聯合起來輪駐。
以芬蘭而言,就設有「多學科小組」,由不同職類專業人員定期和班導師討論學生整體「身而為人」的需求,仍後思考學生面臨什麼問題,能得到什麼幫助。把「心理健康和福祉」看作和學業成績一樣重要,是芬蘭教育的一大優勢,然而,台灣卻因為成本問題無法這樣做。不過,如果學生中輟,或是因情緒問題,濫用物質,無法在社會上謀生,我們所要付出的社會成本,將遠大於這些支出。
我認為,要達到「社會平等」,避免「青少年犯罪」,去特別關注那些落後的孩子,透過補救教學、心裡健康與社會資源協助,找出可以解決的問題,減少階級優勢帶來的不平等差異,這會對我們社會的融合有很大幫助,也將省下龐大的監獄監禁、毒品戒治等成本,畢竟投資教育,回報還是大多了!
【3Q給台灣的提案45:就職教育】
在高等教育擴張下,人人都能上大學,許多人批評大學系統與技職教育的混淆,也注意到了許多類別研究所就業的困難。
許多人認為高等教育有崇高的價值,然而,在通識與基礎人文課程以外,「就職」所需的技能,幾乎還是學子進入大學最關心的事。但大學與產業界的脈動,卻不一定緊密連結。
就拿地理位置來說,以台中為例,台中擁有台灣最重要的航太工業製造基地,但大學的航太相關系所,並不在台中。同樣的,高雄市台灣最大的造船基地,但造船設計能量與大專學系,卻集中在台北,這些都是不利地區發展的因素,不要小看地理因素,人際網路交流構成的互動,常常是促進競爭與人才流動的催化劑。
因此,科學園區結合大學研究機構的集約式規劃,或是大學復歸市區,讓大學成為帶動知識經濟轉型的樞紐,在許多國家的都會與產學規劃中逐漸成為趨勢。
台中具有國立中興大學以及許多實力堅強的老牌學校,我認為,教育部應更開放地,鼓勵地方產官學溝通,以研究型大學為樞紐,結合其他法人研究機構與廠商的研發部門,發展一地的技術特長,也能讓學生在學或畢業時,對於就業脈絡更好掌握!
【3Q給台灣的提案46:照顧青年】
青年不敢生育,除了剛才提過的育兒負擔,當然和低薪高房價也脫離不了關係。
因此,我還是強調,解決北漂與高房價問題的方法,除了進一步稅負調整之外,更重要的是讓產業與工作機會移回中南部,讓青年人口移回中南部,同時在新發展區域做好計劃,控制房屋供給,提供社會住宅,杜絕游資炒作,從供需面媒合解決問題,實惠且衝擊小。
現有的《國土三法》與配套法案,著眼於管制與保護的多,而未來開創的少。我認為應參考日本《國土形成計畫法》與定期檢討的 #全國總和開發計畫 之精神,以提升地方圈競爭力為目標,以子法或子計畫規範設置機能自足的廣域國際交流圈,並以「#西部都會走廊、#東部生態走廊、與環繞全國的 #海洋資源走廊」串連,用全國性的觀點,思考機場、高鐵、鐵公路網的建構,產業的戰略佈局與差異性法規鬆綁,並在各生活圈發展「#差異化吸引」魅力,讓年輕人有台北以外的多重選擇!
而當年輕人回到故鄉,我們應該優先推出公托、公運、公宅結合創業補助的一站到位政策,讓年輕人的生活、就業、育兒都沒有負擔,全力追逐自己的夢想!
【3Q給台灣的提案47:長照3.0】
蔡英文總統推動長照升級的步伐,是歷任總統最用心的,而我們也看到,經過不道4年,長照BC級據點大量成立,深入社區,加上受益族群範圍擴大,也提供了長輩更多的資源。
以預防醫學三段五級的模式而言,最有效的方式,不是「減緩失能」,而是增加前段的「健康促進」,來省下未來龐大的支出。在公共議題中我們必須納入相對弱勢者的聲音,才能改變我們社區的空間與生活方式。創造對所有年齡層友善的環境,並改革城市的發展,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誠然,社區、區域到城市,會有不同的尺度,也需要不同的架構來創造改變,建立一個全人健康,全齡幸福的城市。
在高齡者繼續增加下,未來長照2.0的框架,和財物支出,終究仍會受到挑戰。我認為,我們必須及早思考,進一步減少老人失能速度,ˇ以及降低照服員需求成長量的健康促進政策。我認為,長照ABC都是以「據點」出發,我們進一步衍生出「長照ABCD」時,就要用「在地整體照顧」,把地區改造成老年人可以持續生活在此的環境,透過居民間照護意識的提升,結合「到宅醫療」、「遠距醫療」、「智慧協助醫療」,貼近居民的生活,增加社區的信任與活力。因此比C據點更貼近人的,就是「家」。長照3.0便是以每個人的住宅為據點,社區為支援環境的整體營照,也會是長照政策永續發展之道!
中興大學智慧運輸發展中心 在 中山大學電機系系友會| 群聯電子線上徵才說明會- 潘董ON AIR 的推薦與評價
國立中興大學智慧運輸發展中心主任. 學歷- 國立清華大學電機博士. 經歷-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車輛系副教授、IEEE 車輛科技學會期刊編輯. 國立中興大學智慧電動車及綠能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