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季才傳0.7元的 #新唐(4919)?
怎麼可以這樣噴2倍??
每一檔股票,飆漲的背後,都有動人的故事,
以及驅動業績成長的趨勢,你準備一一了解了嗎?
隊長強烈建議投資朋友們,別再看圖說故事了!!!
先了解產業趨勢、公司的故事,
故事就會產生數字~
#聚鼎(6224)
先了解熱敏電阻(PPTC),再熟悉聚鼎
✔️成立於1997年12月,專注於高分子正溫度係數熱敏電阻(Polymeric 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Thermistor,PPTC)之研究、開發、製造及銷售,為全球前2大PPTC廠,主要股東為全球保護元件大廠Littelfuse。
✔️股本8億元,亞洲第1家PPTC廠商,全球第2大PPTC熱敏電阻廠(市占逾50%)。主要產品類別可分為OCP(過電流保護元件)78.2%、OVP(過電壓保護元件)7.4%及TCB(散熱基板)14.4%。OCP 終端應用為NB、PC、手機鋰電池、Router(路由器)等;OVP 終端應用為通信領域;TCB 終端應用以車頭燈LED散熱為主。主要生產基地位於中國及台灣。
✔️客戶:蘋果(Apple)、三星(Samsung)、HTC(宏達電2498)、中興、華為。
✔️PPTC:終端應用占比以手機60%、PC(MB+NB)40%為主,美系手機客戶(Apple)的PPTC供貨比重是60%~70%,美系手機客戶營收貢獻約占聚鼎營15%~20%。2020年美系手機客戶各機種除iPhone SE外皆有出貨,2020年6月開始出貨美系品牌客戶智能手錶,聚鼎為主要供應商。蘋果供應鏈當中的蘋概股裡,市場比較少提到聚鼎,聚鼎其實是新的蘋概股,而Apple新手機銷售優於預期之前隊長也跟大家提過了,所以聚鼎本業是成長的。狀況不錯,另外公司於法說會上有透漏2021年PPTC將新增1個~2個電池新應用領域大案子,預估PPTC營收持續成長。
再麻煩大家多多按讚分享,
您的支持與鼓勵是我最大的原動力,
非常感謝!
------
🏆【張捷主流產業選股術 數位訂閱】
✔️主頁 → https://reurl.cc/NX3jke
🏆【2021張捷產業冠軍班 週二晚上課程】
✔️請撥打客戶服務專線:(02)02-25056789分機轉5720~572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08:30~18:00(例假日除外)
中興路由器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Joe:「美國很明確視中國為最大敵人,未來逢中必反的情況會逐漸在各領域出現,科技、經濟、外交、商業、貿易、體育、教育,沒有哪個項目是與政治無關的,地緣政治的風向變了,所有的項目都會跟著起微妙的變化。」
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日通過《2021戰略競爭法》(Strategic Competition Act of 2021)草案,而且外委會是以21比1的壓倒性比數,顯示民主、共和兩黨對此案達成高度共識,該法其實就是美國對中政策的戰略方針,中國官媒《環球時報》也警告,《戰略競爭法》形同抵銷美國展現的善意,企圖使美中關係朝著「徹底競爭與完全對抗」方向發展。
《2021戰略競爭法》是由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Bob Menendez(民主黨籍)與該委員會的少數黨領袖Jim Risch(共和黨籍)兩人聯名提出,內容涵蓋外交戰略、軍事部署、價值觀競爭、增強美國競爭力、到遏制中國「掠奪性國際經濟行為」,全文將近300頁。美國參議院外委會發表聲明,表示通過戰略競爭法案代表兩黨合作無間,美國也將動員所有戰略、經濟和外交工具抗衡中國。
該法案開宗明義指出,中國顯然選擇奉行由國家主導的重商主義政策,通過增加對個人自由的限制,對國內治理日益威權,外交政策則是咄咄逼人。為了回應中方的戰略決策,美國不得不重新審視與修改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維護美國在全球的領導地位、並且保持自由開放的國際秩序。
該法案希望將中國因素作為整個美國政府優先考慮的對象,甚至每個聯邦部門和機構都要指定一名至少副部長以上級別的高級官員,針對華盛頓與中國北京的戰略競爭進行政策協調,聯邦預算也應該跟中國競爭的戰略保持一致。諸如資助美國公司將供應鏈移出中國,審查中國對美國高等教育及研究機構的資助與雙方簽訂的契約。
該法甚至每年支出3億美元的「對抗中國影響力基金」,希望從提高「一帶一路」透明度到打擊網路假訊息,都能夠積極對抗中國北京的「負面影響」;美國也針對自家「後院」拉丁美洲進行守備,推動美洲開發銀行增資800億美元,反擊中國在中南美洲擴大影響力的借貸佈局。
此外,《2021戰略競爭法》若能正式通過,美國國際媒體署(U.S. Agency for Global Media,美國之音與自由亞洲電台的上級單位)將每年獲得1億美元預算;美國政府也將在2022到2026財年向外國提供6.55億美元的援助,協助這些國家購買美製武器、服務與培訓,增強印太區域的防禦能力;在網路安全方面,也將投入1億美元協助新興市場興建數位基礎建設,促進美國的技術出口,此舉顯然也是針對中國的5G佈局而來。
美國政府最快將於五月,要求在美國營運的公司若使用來自中國或其他「敵對」國家的資訊技術設備及服務,必須取得許可,而這項規定預估衝擊多達450萬家公司,美國之前已經限制企業與中國科技公司間的交易,2020年八月,美國禁止使用華為、中興、海康威視等五家中國企業技術的公司,參與政府合約標案;而新規涉及的範圍更廣,其鎖定來自中國、俄國、北韓、伊朗、委內瑞拉與古巴等「敵對國家」的企業,一般評估,中國企業是主要規範對象,受影響也最大。
儘管沒有具體點名任何企業,不過,新規涵蓋「受相關國家管轄或指示」的所有公司,也就是說,只要是在美國營運的民營企業都適用,而不僅是與政府合作的公司而已;根據美國商務部統計,美國境內近六百萬家企業,包括海外公司美國部門,有四分之三使用外國技術。企業必須通報任何有問題的資訊技術設備或服務,以確保它們不會引發「不當或不可接受的風險」。企業有權對審查結果提出異議或採取行動,將風險降至可接受程度,然而,不遵守禁令或緩和協議者恐面臨民事或刑事處分。該法適用的技術包括用於關鍵基礎設施與通訊網絡的軟硬體,以及人工智慧與量子運算科技。同時涵蓋個資處理服務以及監視攝影機、感測器與無人機等監控設備。
在相關定義下,在內部網路中使用中製路由器、在廠房內使用中製攝影機,或者使用中國雲端服務處理客戶資料的企業恐面臨審查。該法在企業界引發關注,美國商務部內部評估,法遵成本一年達一百億美元,該法根據2019年Trump總統簽署的行政命令,該規範讓華府審查相關公司採購與技術使用,並封鎖任何風險太大的交易,以防敏感資訊外洩。商務部三月中旬及本月十三日對中國企業發出傳票,要求提供在美營運資料,以「支持交易審查」。
https://www.storm.mg/article/3626073
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443714
中興路由器 在 龔成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小米長遠有增長力】
小米集團
XIAOMI CORPORATION
股票代號:1810
市盈率:57倍
每股盈利:$0.47
市值:$7300億
業務類別:資訊科技器材
集團主席:雷軍
主要股東:雷軍(A類+B類股份)(29.1%)
集團網址:http://www.mi.com
5年業績
年度:2015/2016/2017/2018/2019
收益(億人民幣) :668/684/1150/1750/2060
毛利(億人民幣) :27.0/72.5/152/222/286
盈利(億人民幣) :-75.8/5.53/-438/135/100
經調整淨利潤:-3.04/19.0/53.6/85.5/--
每股盈利(港元):-0.78/0.06/-4.49/0.84/0.47
每股股息(港元):--/--/--/0/0
毛利率:4.04/10.6/13.2/12.7/13.8
--企業簡介--
這股在2020年頭出版的《50優質潛力股》,才第一次加入這書推介,我自己亦在2020年頭才第一次買入,早前有網友問,為何2020年頭出的書才推介及買入,而不在2019年買入,當中涉及確認優質度及投資值博率問題,下面會再解釋。
小米集團(小米)以手機、智能硬件,以及物聯網(IoT)為平台的公司,小米專注於互聯網直接銷售產品,其硬件產品包括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智能電視、人工智能音響等。而小米以「同股不同權」作公司的股權結構。
小米強調,自己是「一家以手機、智能硬件和IoT平台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
【圖1】--小米收入結構
--財務數據調整--
就上述的財務數據,可見盈利甚為波動,2017年由於有「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產生了會計上的大額減值,因而令這年度出現了大額虧損(2015年、2016年都有類似情況)。
2018年由於有特殊的大額開支「以股份為基礎的薪酬」,以及「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的增值反映,令這幾年的盈利數字,無法反映真實情況。
這是由於互聯網公司,在過往高速發展過往中,需要持續地進行融資,並發行了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在港交所的國際會計準則下,這類優先股會視為負債科目,其公允價值上升,就會對公司賬面產生虧損,但實際並不是正式的虧損。到上市後,優先股轉為普通股,這部分虧損就不再計入報表內。
至於上述的財務數據,其中一項為「經調整淨利潤」2014年-2108年,這是小米自行提供的數據,方便投資者更有效分析企業,大家要留意,這項數據並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量,只是小米自行提供。
--同股不同權--
小米以同股不同權的模式上市,即是將股票分成兩類,「A類股票」及「B類股票」。
A類股份持有人每股可投10票,而B類股份持有人則每股可投1票,這企業在港交所上市時,所發行的只是「B類股票」,而原有股東等人持有的,則是包括A類及B類股票。
這種分類的股權結構,令持有A類股票股東,擁有絕對的話事權,因此無法保障小股東的權益,所以投資者要明白這點,自己衡量是否投資這股。另外,由於這種同股不同權因素,投資者在計算估值時,都要略為調低每股價值。
這是其中一個原因,令我不在小米上市時推介,因為這種股權結構要時間觀察,加上小米上市時利用多種手法修飾財務數據,我要等小米上市一段時間後,確定這股的質素及見到更多財務數據後,才能確認值得投資。因此我自己都等到2020年頭才正式買入。
--發展歷史--
小米的超高速增長,的確是亮點,若然與全球收入超過人民幣一千億的上市公司相比,小米在過往的收入增速在互聯網公司中排第一。以下總結了小米在2010年成立後,如何在幾年間超高速發展。
2010年:小米成立
2012年:小米年收入突破10億美元
2014年:成為中國市場出貨量排第一的智能手機公司
2014年:小米年收入突破100億美元
2015年:MIUI系統使用者超過1億
2017年:小米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級IoT平臺
2017年:小米成為印度市場出貨量第一的智能手機公司
2017年,小米收入超過人民幣1000億元
--手機行業--
現時全球的智能有超過40億部,如果以全球人口計算,智能手機的滲透率約半。中國則擁有超過9億部智能手機,滲透率約7成。
不過,智能手機最高速增長的年代已過,每年的出貨量已進入平穩階段,現時每年出貨約14億部。
小米過往的手機銷售,可說以超高速增長,現時在中國已居第一位,這是由於小米手機的性價比高,成功在中國市場立足,就算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最高增長時期已過,小米在往後仍憑當中的優勢,保持一定的增長。
--小米長遠有增長--
【圖2】--小米手機外的各種產品
【圖3】--小米的「鐵人三項」策略
小米強調,這間不是手機公司,因為手機只是其中一項產品,而小米發展稱為「鐵人三項」策略的商業模式,由「硬件」、「互聯網服務」、「電商及新零售」,這才是一個整體。令產品間可以互相配合發展,提升總利潤。
小米稱自己為互聯網公司,以手機作為一個平台,先建立龐大的客戶群,然後再進一步銷售各產品。
小米先開發核心產品,專注設計和研發一系列硬體產品,包括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智慧電視、人工智慧音箱和智慧路由器。然後,再擴展到其他產品,通過投資及管理,建立了由210家公司組成的生態系統,發展一系列的生活消費產品。
小米的產品性價比強,因此在很多國家都受歡迎,上述的小米發展史,會見到小米憑產品的性價比優勢,高速發展。這個模式不止在中國成功,預期在更多國家成功,這是潛力所在。
--小米長遠優勢--
【圖4】--小米的商業模式
小米的發展方向,是建立一個小米產品的生態圈,令客戶在生活上,廣泛使用當中的產品,而且各產品能配合使用。
例如小米手機可控制小米平台的多項產品,如智能燈具、小米電視、小米家空氣淨化器等,小米手環可感應到用戶入睡後自動關閉小米智能燈具,產生產品配合的作用。
現時小米MIUI(小米基於Android所開發的平台)擁有大約2億活躍使用者,MIUI生態構成了一個開放的平台,提供一系列廣泛的互聯網服務,包括內容、娛樂、金融服務和效能工具,可見,小米就是憑手機作為平台,不斷開發延伸產品,創造「真正的收入」。這正是小米的潛力所在。
【圖5】--小米產品與競爭對手比較
簡單來說,小米將手機定為售價不高的產品,目的是先打入消費者市場,盡力去爭取市場佔有率。由於手機在小米角度,最大的目的是建立平台,因此就算賺錢能力不算高亦無問題。
至於小米的產品,由於小米希望以高性價比模式定位,因此產品的定價並不高,不少都低於競爭對手,令產品存有優勢。
--風險因素--
2018年,中興通訊因違反出口禁令,美國公司高通停止向中興供應核心零件,令中興無法運作。2019年,美國政府因國家安全理由,全面封殺華為,令華為大受打擊。種種情況,都反映中國企業仍缺乏自主技術,當供應層面出現斷裂情況,就會對企業營運造成很大打擊。
小米亦面對供應方面的風險,現時在小米的採購部分,5大供應商的採購額佔約4成,最大供應商則佔約1成,雖然小米已與供應商訂立協議,以獲取若干原材料、組件、產品,但當面對極端環境,情況可能有變,同時無法確保這些協議必定能延續。
另外,小米的手機產品依靠美國芯片供應商高通,高通是小米最大的系統芯片供應商,由於無人能保證,美國政府會否如過往般限制企業,令高通無法供貨約小米,因此,這無可避免為小米帶來風險,投資者要明白這點。
--投資策略--
綜合來說,小米都算是有質素的企業,但這刻的盈利未算明顯,財務數據仍未算很理想。不過,企業的產品的確有理想增長,而且受消費者歡迎,加上小米的商業模式、前景,都成為這企業的亮點。
至於企業估值方面,過往計算這股的價值,大約在$12-$18,由於考慮了較多「預期將來的盈利因素」,因此準確度未必十分準,我在2020年年頭多次買入,平均價$12,算是合理區底部。當時正面對全球疫情恐慌,以及中國與印度的衝突,只要分析這些因素,就明白不利只是短期性,當出現「企業受短期不利因素,但長遠能解決時」,就是投資時間。
近期的財務數據,顯示小米業務增長理想,企業價值值得調高。
不過,由於現時市場考慮太多將來因素,而當中因素不確定性較大,因此不能太進取。大約$22是合理區的頂位,就算想追入,也建議在$24小注,風險會較低。或者用月供的模式進行,慢慢長期月供,都可以。
投資後,就要長線或超長線持有,這企業仍有一定的發展,投資者要耐心等收成。
(本人為證券業持牌人士,持有上述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