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政署保二總隊的小隊長張文勇,月初時碰上一隻體型碩大的中華大虎頭蜂停在他的耳朵上,久久沒有離去。小隊長擔心被螫,不敢揮手或是貿然拍打,不過虎頭蜂卻用大顎咬下耳朵的一塊肉,讓他血流如注。
專家指出,目前台灣有八種虎頭蜂,由於會將獵物咬成肉泥,返回蜂巢餵食下一代的習性,才會出現咬人的情況。而以中華大虎頭蜂來說,尾針可以重複叮螫毒性也強,如果遇到應該避免侵擾或過大的動作,才能避免被攻擊。
▶️延伸閱讀|我們的島
避其「蜂」芒:你害怕虎頭蜂嗎?
https://youtu.be/Iu42ENCgF2Y
「中華大虎頭蜂毒性」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中華大虎頭蜂毒性 在 公視新聞網 PN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中華大虎頭蜂毒性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中華大虎頭蜂毒性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中華大虎頭蜂毒性 在 最毒的蜂,不是杀人蜂,而是虎头蜂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中華大虎頭蜂毒性 在 實測「虎頭蜂螫傷」有多毒!YouTuber痛到險滾下斷崖手臂腫 ... 的評價
- 關於中華大虎頭蜂毒性 在 佳風蜜冰淇淋- 兇猛無比的中華大黃蜂(土蜂),毒針螫人 的評價
- 關於中華大虎頭蜂毒性 在 早上受到不知名蜜蜂侵襲...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中華大虎頭蜂毒性 在 擬大虎頭蜂圖片在Dcard、FB寵物社團、PTT的網友最新推薦 ... 的評價
- 關於中華大虎頭蜂毒性 在 擬大虎頭蜂圖片在Dcard、FB寵物社團、PTT的網友最新推薦 ... 的評價
中華大虎頭蜂毒性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最近蜂螫案例多~~再次分享
也提醒戶外活動注意安全!
#台灣山岳
#虎頭蜂
#蜂螫
137/行動速報 醫學
◆◆虎頭蜂出沒應變策略◆◆
目前臨床醫師對虎頭蜂螫傷的到院後處置,
大致上都有準則,比較頭痛的是如何預防蜂螫、
虎頭蜂發動攻擊時的緊急避難、
被螫傷後的野外緊急處置等問題。
文╱賴育民
問題一:遇見虎頭蜂時該怎麼辦?
答覆:應該先壓低身體,安靜緩緩後退5~10公尺。
一般覓食路過的虎頭蜂都不太會理人,
但是如果發現有好幾隻在附近逡巡就要小心!
虎頭蜂號稱台灣山林第一殺手,
雖然致死個案不多,但是攻擊螫傷案件數卻是最多的。
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為了戶外作業勞動者的虎頭蜂螫傷議題,請學者做了一個詳盡的文獻回顧與實證研究,在民國104年發表,
名為〈國內外戶外作業場所虎頭蜂危害預防研究〉,
本文的新知主要就是整理自這篇文章。
[虎頭蜂活躍的時間]
虎頭蜂並不是單一的蜂種,而是泛指胡蜂科的大型蜂類,
在台灣一共有七種,也有人稱之為大黃蜂。
同屬胡蜂科的長腳蜂也具有攻擊性,但因為族群較小,攻擊性較弱,較不具危險性。胡蜂科的成員是肉食性的,但也攝食花蜜和水果,體型碩大,毒性和攻擊性都比蜜蜂強。
台灣攻擊性最強、致死報告最多的是黑腹虎頭蜂,其次則是中華大虎頭蜂和黃腳虎頭。虎頭蜂的活動時節為每年5~11月,但是依近年的報告,一直到12月偶爾都還會有螫人的案例。虎頭蜂的活動高度在海平面至海拔約2000公尺之間,2500公尺以上的高山不會遇到。此外,虎頭蜂在夜間不活動,在清晨及傍晚氣溫較低時活動力較低,如果無法避免要穿越某些已知易有虎頭蜂活動的地區,應該要選擇這樣的時間通過。
[注意蜂巢的位置]
虎頭蜂巢常在隱密的樹枝間、屋簷下,但也會利用現成的樹洞、石洞、土穴等,有時會非常難以發現。因為蜂巢不易發現,我們常常是在蜂群已經發動攻擊時才猛然驚覺;但是即使已經被螫,鎮定地依循上述原則後撤,即可免於死劫。如果蜂群尚未發動攻擊,而可約略判斷蜂巢所在位置,便儘可能繞過。
虎頭蜂螫人是一種護巢的自然反應,並非要將人員螫叮致命,只要離巢夠遠就會停止攻擊,所以通常致死事件都是逃離不及,或因跌倒而失去行動能力,導致螫叮數量過多(無過敏之成人,至少要螫刺大於20次以上,才比較會有致死可能)、或是對蜂毒過敏體質者。而虎頭蜂的護巢攻擊區其實並不大,以攻擊性排名第一的黑腹虎頭蜂而言,也要距巢5公尺才會發動攻擊,其他類虎頭蜂的攻擊範圍更小。
[預防虎頭蜂攻擊的策略]
(1) 見有蜂類在附近活動應立即停下腳步,小心觀察,如見有蜂巢或不能確定,應該壓低身體,安靜緩緩後退5~10公尺再觀察,不可叫喊或驚慌奔跑。大的聲響和猛烈的動作都可能會使虎頭蜂誤認為具有敵意而發動攻擊。
(2) 不要招惹或打死在身體附近盤旋的蜂(可能是巡邏蜂),它所釋放的費洛蒙會引來蜂群攻擊。
(3) 即使在炎熱的天氣登山,也要穿長袖衣物;可選擇輕薄透氣材質。
(4) 備用衣物或輕型雨衣應置於伸手即可取得的地方,如背包上袋的外側、腰包等處,隨時可抽出來保護頭頸部。
{ 更多內容都在台灣山岳}
#台灣山岳雜誌
中華大虎頭蜂毒性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37/行動速報 醫學
◆◆虎頭蜂出沒應變策略◆◆
目前臨床醫師對虎頭蜂螫傷的到院後處置,
大致上都有準則,比較頭痛的是如何預防蜂螫、
虎頭蜂發動攻擊時的緊急避難、
被螫傷後的野外緊急處置等問題。
文╱賴育民
問題一:遇見虎頭蜂時該怎麼辦?
答覆:應該先壓低身體,安靜緩緩後退5~10公尺。
一般覓食路過的虎頭蜂都不太會理人,
但是如果發現有好幾隻在附近逡巡就要小心!
虎頭蜂號稱台灣山林第一殺手,
雖然致死個案不多,但是攻擊螫傷案件數卻是最多的。
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為了戶外作業勞動者的虎頭蜂螫傷議題,請學者做了一個詳盡的文獻回顧與實證研究,在民國104年發表,
名為〈國內外戶外作業場所虎頭蜂危害預防研究〉,
本文的新知主要就是整理自這篇文章。
[虎頭蜂活躍的時間]
虎頭蜂並不是單一的蜂種,而是泛指胡蜂科的大型蜂類,
在台灣一共有七種,也有人稱之為大黃蜂。
同屬胡蜂科的長腳蜂也具有攻擊性,但因為族群較小,攻擊性較弱,較不具危險性。胡蜂科的成員是肉食性的,但也攝食花蜜和水果,體型碩大,毒性和攻擊性都比蜜蜂強。
台灣攻擊性最強、致死報告最多的是黑腹虎頭蜂,其次則是中華大虎頭蜂和黃腳虎頭。虎頭蜂的活動時節為每年5~11月,但是依近年的報告,一直到12月偶爾都還會有螫人的案例。虎頭蜂的活動高度在海平面至海拔約2000公尺之間,2500公尺以上的高山不會遇到。此外,虎頭蜂在夜間不活動,在清晨及傍晚氣溫較低時活動力較低,如果無法避免要穿越某些已知易有虎頭蜂活動的地區,應該要選擇這樣的時間通過。
[注意蜂巢的位置]
虎頭蜂巢常在隱密的樹枝間、屋簷下,但也會利用現成的樹洞、石洞、土穴等,有時會非常難以發現。因為蜂巢不易發現,我們常常是在蜂群已經發動攻擊時才猛然驚覺;但是即使已經被螫,鎮定地依循上述原則後撤,即可免於死劫。如果蜂群尚未發動攻擊,而可約略判斷蜂巢所在位置,便儘可能繞過。
虎頭蜂螫人是一種護巢的自然反應,並非要將人員螫叮致命,只要離巢夠遠就會停止攻擊,所以通常致死事件都是逃離不及,或因跌倒而失去行動能力,導致螫叮數量過多(無過敏之成人,至少要螫刺大於20次以上,才比較會有致死可能)、或是對蜂毒過敏體質者。而虎頭蜂的護巢攻擊區其實並不大,以攻擊性排名第一的黑腹虎頭蜂而言,也要距巢5公尺才會發動攻擊,其他類虎頭蜂的攻擊範圍更小。
[預防虎頭蜂攻擊的策略]
(1) 見有蜂類在附近活動應立即停下腳步,小心觀察,如見有蜂巢或不能確定,應該壓低身體,安靜緩緩後退5~10公尺再觀察,不可叫喊或驚慌奔跑。大的聲響和猛烈的動作都可能會使虎頭蜂誤認為具有敵意而發動攻擊。
(2) 不要招惹或打死在身體附近盤旋的蜂(可能是巡邏蜂),它所釋放的費洛蒙會引來蜂群攻擊。
(3) 即使在炎熱的天氣登山,也要穿長袖衣物;可選擇輕薄透氣材質。
(4) 備用衣物或輕型雨衣應置於伸手即可取得的地方,如背包上袋的外側、腰包等處,隨時可抽出來保護頭頸部。
{ 更多內容都在台灣山岳}
#台灣山岳雜誌
中華大虎頭蜂毒性 在 實測「虎頭蜂螫傷」有多毒!YouTuber痛到險滾下斷崖手臂腫 ... 的推薦與評價
大感威脅的虎頭蜂立刻伸出螫針,刺進他的皮膚。 △▽YouYuber測試虎頭蜂毒性(圖/翻攝自YouTube/. 雖然已經體驗過各種危險、甚至有毒的野生 ... ... <看更多>
中華大虎頭蜂毒性 在 佳風蜜冰淇淋- 兇猛無比的中華大黃蜂(土蜂),毒針螫人 的推薦與評價
兇猛無比的中華大黃蜂(土蜂),毒針螫人,強烈毒性足以致人於死,人見人怕,為何會被人玩弄於股掌 ... 其實剪除毒針的虎頭蜂在手上爬行時,也是會用二支大顎咬人呢! ... <看更多>
中華大虎頭蜂毒性 在 最毒的蜂,不是杀人蜂,而是虎头蜂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首先要说明的是所有的蜜蜂都有毒的,只是 毒性 的大小不同而已。我们普遍认为最毒的蜂是杀人蜂,其实就 毒性 而言,最毒的蜂应该是 虎头蜂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