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賀環工所張慶源教授榮獲2017年侯金堆傑出榮譽獎-環境保護類】
工學院環工所張教授以「垃圾之蒸煮、機械分選、及資能源善用:以廢竹筷為例」,獲選為2017年侯金堆傑出榮譽獎-環境保護類得獎人。張教授從事環境保護研究迄今30餘年,此次得獎代表作提出臺灣垃圾進一步資能源善用的可能處理方法。垃圾先經蒸煮分解及水解後,再經機械分選,可分離出有機可資源回收物(含纖維素之生質物)、無機可資源回收物(捲縮成粒之塑膠、金屬、玻璃)、及有機液體。其中所得生質物可造粒製成廢棄物衍生燃料、焙燒為固體燃料或生質炭、及水熱液化產製液體燃料。有機液體經無害化及調理後可用為液肥。
該代表作以廢竹筷為例,探討其蒸煮、水熱液化、及焙燒之效能、及其副產物和污染物排放。成果可提供新一代垃圾資源永續管理方案可行性評估之參考,對垃圾資源永續管理甚有幫助。張教授另一前瞻性環境保護科技成果為「以改良型及新穎的無機或有機吸附劑去除水中之污染物研究」。此研究研發之微奈米磁性無機或有機吸附劑對於水中之特定污染物有很好的選擇性及吸附容量,其具順磁性之特點有利於吸附劑之固液分離,可有效地應用於去除水中之污染物,甚具學術及實用推廣價值。張教授其它重要研發成就包括執行多項國家型科技(6項)、產學小聯盟(6項)、產學合作(6項)、學研合作(3項)、國際合作(7項)、整合型(26項)、及政府委辦(5項)等計畫,並發表期刊論文224篇含182篇SCI期刊論文(2012至2016年有36篇(其中SCI期刊論文有28篇),2017有4篇(其中SCI期刊論文有3篇),2018有1篇SCI期刊論文)。
其榮譽事項有:歷年每年均獲得國科會(現為科技部)研究獎勵獎,包括傑出獎3次及優等獎3次;中國工程師學會傑出工程教授獎及論文獎各1次;台灣化學工程學會傑出論文獎2次;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工程獎章獎1次;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論文獎3次;獲聘為臺灣大學特聘教授;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終身奉獻獎。綜合以上所述,張教授之表現,對謀求永續發展,改善或解決當前環境保護與能源問題等相關研究之貢獻均極為傑出,此次能獲得侯金堆傑出榮譽獎-環境保護類,足證該獎項對台灣環境保護之重視,亦為對本院及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為台灣近年在產學研界之實際努力貢獻成效之肯定,本院亦與有榮焉。
由東和鋼鐵設立支持的「侯金堆傑出榮譽獎」,為鼓勵數理、生物、材料科學、金屬冶煉、環境保護、綠建築等領域傑出之卓著貢獻者,經由產業界與學術界的提名選拔,表揚傑出人士對國家社會的積極貢獻,以創造性的跨界視野提升學術境界。
中華民國環工學會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賀! 環工所駱尚廉教授及機械系陳炳煇教授獲105學年宗倬章先生講座】
105學年度財團法人宗倬章先生教育基金會「宗倬章先生講座」
財團法人宗倬章先生教育基金會為提升本校工學院各類工程領域水準,特設立「宗倬章先生講座」,以獎勵學術地位崇高或產學合作績效卓著之教授,本學年度臺大獲獎人為環工所駱尚廉教授及機械系陳炳煇教授。
駱尚廉教授從事學術研究已40年,在水源水質處理、含氯及全氟辛酸有機物降解、廢水及污泥處理、微波裂解生質廢棄物等技術開拓、理論探析及應用研究上已有許多兼具學術創新與工程應用之重要成果。學術期刊論文發表已逾三百篇,有125篇為領域排名前15%之傑出期刊論文,2篇為高被引用論文,獲得國科會(現為科技部)四次傑出研究獎、傑出特約研究員獎章、中國工程師學會三次工程論文獎、環境工程學會六次論文獎、土木水利、下水道及水資源學會論文獎、三次IWA最佳海報論文獎、教育部特優教師獎兩次、臺大傑出教學獎、臺大優良教學獎、江丙坤傑出兩岸文化交流貢獻獎座、侯金堆傑出榮譽獎章、臺大終身職特聘教授、徐有庠基金會綠色科技獎座、東元基金會機械/能源/環境科技類東元獎、國際水協會傑出會士(IWA Distinguished Fellow)、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會士(ASCE Fellow)、美國環境與水資源學會會士(EWRI Fellow)、國際環境化學學會會士(ICCE Fellow)、中國土木水利學會會士(CICHE Fellow)、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會士等。
在工程應用方面,駱教授協助解決高濁度原水處理、土壤污染復育、重金屬污泥安定化與回收、類神經網路實控系統、永續評量指標、水污費建制、污染底泥風險評估及金門水資源與水質改善等環工實務問題,獲得22項專利,共有16項技術移轉,其中「活性污泥與生物接觸曝氣法合併系統」已技轉應用於基隆市天外天垃圾掩埋場廢水廠等15件工程,產值總額已達二億三千三百萬元。擔任國際水協會(IWA)理事、亞太地區(ASPIRE)主席,及擔任水資源類SCI排名第一的期刊(Water Research)副編輯與其他五項國際期刊編輯委員;擔任行政院永續會、科技部、經濟部標準局、工程會及環保署等委員。獲得自來水協會卓越功勛獎章、中國工程師學會傑出工程教授獎章、環境工程學會工程獎章、中華水資源管理學會傑出水資源成就獎章、環保署一等功勛獎章、經濟部標準化成就獎章、內政部下水道建設卓越成就獎章,並獲美國水資源工程師學院獎章(D.WRE)、美國環境工程師學院獎章(BCEEM)。
陳炳煇教授在臺大機械系畢業後,赴美深造。從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獲機械博士學位後就返國服務,應聘於臺大機械系,先後擔任臺大機械系副主任與主任,目前兼任工學院嚴慶齡工業研究中心主任。在擔任教職以後,共發表一百四十三篇以上的期刊論文,其中118篇發表於SCI收錄的期刊內,還發表一百多篇國內外會議論文,兩本專書,並獲得十項國內外專利,也為國內外三十多個學術期刊審查學術論文,所發表的論文在Web of Science資料庫內,共被引用超過千次以上。也曾分別獲得中國工程師學會傑出工程教授,ASME會士,科技部傑出研究獎,與科技部特聘研究員獎項。
除了發表學術論文外,也希望能將研究成果技轉給國內公司,提升國內廠商的產品價值,並透過新的營運模式能增加合作廠商的產值。所合作的公司包括旺宏電子、中華汽車、華碩電腦、普生公司、奇鋐公司、基亞、瑞基、駿達、超眾、與銀鴻公司,所開發的產品橫跨新型記憶體、汽車零組件、CPU散熱技術、LED照明、卡片型顯示器、金屬線表面改植、與核酸試劑檢測平台。也曾經應國內上櫃公司台龍電子之邀請,擔任該公司的獨立董事,為公司的新產品開發提供意見。在過去10年間,分別擔任經濟部工業局所主導的薪傳案、研貸案、與產業自動化計畫案、經濟部能源局的補助計畫案、與行政院部會署科技計畫等的審查委員、和國科會「科學園區審議委員會」、中小企業信保基金「直接保證審議委員會」、與經濟部技術處「SBIR」等委員會的委員或召委。除了對產業界盡一份心力外,也曾擔任國科會應科小組航太學門與工程處熱流暨能源學門召集人,規劃航太國防科技、熱流、與能源的重點研究方向。
同時為提昇產學合作的效益,尋求傑出的學界團隊給予獎勵,讓其研發成果可有效的技轉給業界,或成立新創公司,乃應施振榮董事長之邀擔任宏碁基金會所舉辦的龍騰微笑競賽評審委員會的主任委員。後來也協助國科會朱敬一前主委規劃推動創新創業激勵方案(FITI),並擔任評審委員會總召至今。過去三年擔任台大嚴慶齡工業中心主任,也積極培養團隊,籌畫成立兩家新創公司。
早期主要是投入基礎熱傳研發,但缺乏業界應用,到後來有感於要開發對業界有用的產品,因此近年來轉而跨領域的整合應用。過去的研究主要著重在六個不同領域,分別為生物分子(DNA或蛋白質)感測平台的研發、感測器的開發、奈米流體的應用、散熱技術、微奈米結構的流力與熱傳、與微流道晶片實驗室等。
基金會每年提供至多二個名額,每位獎金新臺幣四十萬元;講座任期一年,期滿可再重新接受推薦或評選;曾獲二屆講座者,即成為終生榮譽,不再接受推薦或評選。
中華民國環工學會 在 丁守中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丁守中競選市長辦公室新聞稿
台大教授提藥方 丁守中提出台北市環保政策十大主張
積極準備參選台北市長的立法委員丁守中,於今日(十三日)領先其他候選人率先提出北市相關環保政策。現場受邀的有台大環境工程研究所駱尚廉教授、吳先琪教授,台大植病系孫岩章教授以及台大環工所侯嘉洪助理教授等人,領域涵括汙水處理、水資源保護、毒性物質管理、行道樹、空氣汙染、都市農園、城市綠美化、低碳社區、資源回收等領域,其中孫教授為中華民國環境保護學會理事長,可謂是結合專業與執行力的優秀環保政策顧問團。記者會中丁守中委員亦表示在首都市長選舉中不談政見是十分荒謬的,希望競選能回歸到候選人之間政策的比較,並再次提出要求進行市政辯論,讓台北市民做出最好的決定。
會中各教授亦點出台北市的環境問題,駱尚廉教授表示規範新建建築並補助既有住宅將陽台洗衣機排水管改走污水下水道,大台北全面污水用戶接管,污水不外漏,並提升雨水下水道品質;加強台北污水處理後再利用機制,以落實環保省水。吳先琪教授則提出與新北市合作,加強水源保護區管理,制定觀光、農牧及社區等污染源管理辦法,確保乾淨水源,讓台北市民飲水安心。孫岩章教授在會中則提出以獎勵都市農園,社區綠美化,補助學校及公寓大樓屋頂綠化,促進休閒、降溫、節能減碳;以及加強城市建築物、天橋及橋墩立體綠化。侯嘉洪助理教授則希望能擴大建立舊傢具、舊家電回收整修再利用體系,規範並獎勵推動市內綠建築,採用綠設計與綠建材與空調節能減碳措施,提高建築的能源效率,打造台北市為環境共生城市,與自然環境調和,往綠色永續城市發展。
丁守中委員最後表示,台北市拚環保的政策和經濟是可以相輔相成的,台北市有最好的條件來提升市民的住居環境,實行環保政策不但可以帶動相關環保綠能產業發展,創造就業,更能吸引更多的國內外投資者進駐。
丁守中台北市環保政策主張
1. 大力優惠補助市民搭乘大眾交通工具,鼓勵共乘。滿足市民最後一里公共運輸服務需求,減少行車數量,提升空氣品質。
2. 推廣低碳大眾運輸,公車擴大更換低地板、低汙染之電動車或油電車、各社區普設Ubike。
3. 擴大建立舊傢具、舊家電回收、整修、再利用體系;強化垃圾減量、分類與資源回收。
4. 加強營建工地施工環保稽查,定期洗街,裸土地面加強植樹與草皮綠美化,強化城市綠化程度,加強城市建築物、天橋及橋墩立體綠化,提升台北市空氣品質。
5. 規範並獎勵補助市內餐飲業改善油煙排放問題,提昇廚師工作環境與社區空氣品質。
6. 規範新建建築並補助既有住宅將陽台洗衣機排水管改走污水下水道,大台北全面污水用戶接管,污水不外漏;提升雨水下水道品質,強調城市人與水的關係,增強城市的親水機能,提升對於水環境的舒適感,構築優良的城市水環境,以改善台北河川水質,人人親水樂活。
7. 規範並獎勵市內建築,採用綠設計與綠建材,推動綠建築,提高建築的能源效率,推動並獎勵市區商辦大樓、賣場、百貨公司空調節能減碳措施。光纖為必要管線設施。
8. 獎勵都市農園,社區綠美化,補助學校及公寓大樓屋頂綠化,促進休閒、降溫、節能減碳。打造台北市為環境共生城市,強調節能減碳,增加水與資源循環效率,與自然環境調和,往綠色永續城市發展。
9. 與新北市合作,加強各水源保護區管理,制定觀光、農牧及社區等污染源管理辦法,整治集水區內的自然崩塌,確保乾淨水源,加強用戶端水質檢測,讓市民飲水安心。
10. 加強臺北盆地四周山坡地保護區地質穩定性監視系統,嚴格執行山坡地保育及降低開發行為的環境衝擊,確保市民住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