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土木系蔡克銓教授榮獲教育部第62屆學術獎】
本校土木系蔡克銓終身特聘教授榮膺教育部第62屆學術獎殊榮(工程及應用科學類科),蔡教授之學術專長領域為土木工程、結構工程、地震工程、結構動力、地震工程模擬實驗與鋼結構設計等。
蔡教授於本校土木系畢業(1977)及在國防部示範樂隊服役後(1979),先赴美國史丹佛大學取得結構工程碩士學位(1980),後在舊金山Skidmore, Owings and Merrill建築師與工程師事務所從事建築結構設計(1980-1984),發展出對精進鋼結構耐震工程技術的濃厚興趣,並在柏克萊加州大學由已故Egor P. Popov教授指導下完成博士學位(1988)。蔡教授為中華民國及美國加州註冊土木及結構工程師,於1989年起在本校土木系任教,自1995年起在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國震中心)兼任組長八年,協助國震中心實驗設備與技術之建立;1999年至2003年兼任本校工學院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在2003至2010年期間任國震中心主任,督導並協調與國內外產學研單位的合作,包括協助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建置結構實驗室、推動全國老舊校舍耐震補強、地震即時警報系統、國震中心南部實驗設施建置等工作。持續進行、推動地震工程學術研究與應用超過三十年。聚焦在研究鋼結構抗震接合及消能裝置、精確且實用之非線性結構靜動態分析軟體、及鋼構架耐震設計與分析方法。指導臺大土木工程碩博士生共共一百一拾貳位,致力追求卓越與培養新一代的研究人材。
蔡教授返本校任教後,因研究國內習用之鋼梁與箱型柱接合受力變形行為而獲美國James F. Lincoln Arc Welding Foundation頒International Excellence Award (1992)。並在1994年北嶺地震發生後,協助美國SAC聯盟之研究需求,應邀撰寫鋼梁柱抗彎接合之State-of-the-Art專文。隨後研發出多種可應用於建築結構之鋼造減震構件,早期研發之三角形鋼板消能裝置技術專利與應用曾獲行政院傑出科學與技術榮譽獎(1995),一直免費被工程界採用。而已獲應用於國內外超過一百五十棟建築工程的多種挫屈束制支撐構件專利研發,得到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2017)、經濟部國家發明創作金牌及銀牌(2004, 2014)及科技部傑出技術移轉貢獻獎三次(2004, 2012, 2013)。率隊研發之泛用型非線性靜動態結構分析程式PISA3D,已廣泛獲用於地震工程研究、教學與工程實務。研究採實驗與分析方法並重,潛心研發安全且經濟的結構抗震工程創新技術。重視國際合作與將學術研究成果在高品質國際期刊發表,也致力將研究成果落實工程應用。多利用大型結構實驗及先進之結構分析技術,以提出簡易之工程應用方法為最終目標。與學生及同事在國內外共同發表超過三百篇的技術論著,獲頒20項工程論著獎,包括二次詹氏論文獎(2015, 2002)及美國工程師學會論文獎ASCE Moisseiff Award (2017)。從事研究以來也獲東元獎(2015),宗倬章先生講座(2015),俄羅斯國際工程院通訊院士(2013),三次科技部傑出研究獎(1998, 2000, 2012),侯金堆榮譽獎(2007),中技社科技獎(2005)及五次國研院傑出科技貢獻獎。因長期指導美加地區研究生來臺參與研究成果豐碩,於2018年獲美國鋼構造協會(AISC)頒特殊成就獎(Special Achievement Award)。蔡教授長期擔任本校攝影社、管樂團、管弦樂指揮培訓社三社團指導老師;自2010年起擔任國震中心的顧問,持續指導臺大研究生,並與國震中心研究人員及國內外學者合作研究。
🔹獲獎心得
蔡教授要感謝已故父母的栽培,方能具備從事教學與研究的能力;並要感謝兄長姊妹給予勤勞好學、努力工作的榜樣。蔡教授尤要對妻子與兒女的持續支持,表達由衷感激。蔡教授研究成果多是與本校研究生合作完成,他們修其他土木系老師所授的科目多於修蔡教授的課,所以這些優秀的研究生是所有土木系老師共同教導出來的。蔡教授很感謝有幸與這些研究生合作,能夠沾他們的光,很開心能代表這些優秀研究生及所有同事領這獎項。蔡教授也要感謝許多工程界前輩與後進,他們接受蔡教授團隊研究成果,毫無私心地將之用於實際工程建設。
#土木系 #蔡克銓教授 #第62屆學術獎
中華 民國 註冊 建築師 在 天下文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黑松百年之道】
近期大陸微博官方發佈的一項數據中指出,微博用戶最常提及的「台灣飲料」,就是「黑松沙士」!
即將邁入百年企業的黑松,台灣人曾經的記憶,在 張哲生 的照片中躍然紙上。現代化的微風廣場,原來是台灣人早期記憶裡的「黑松汽水」!
現在微風B區二樓設有介紹黑松企業發展史的「黑松世界」展覽館,館內除了展出許多珍貴的舊時黑松產品、老照片與文獻外,還重現了1950年代的老街景物。
歡迎粉絲們有空到微風廣場,回味台灣的古早味!
延伸閱讀:黑松開啟的「黑汽水」時代 https://goo.gl/s9Xh62
《黑松百年之道》博客來購買:https://goo.gl/yXozuF
天下文化Bookzone購書/讀書俱樂部會員選書:https://goo.gl/FeS2yh
1963 進馨汽水中崙廠 vs 2015 微風廣場
上圖拍攝於1963年,為「進馨汽水中崙廠」(黑松汽水台北廠前身)的西側大門,門前的復興南路在1971年初才開闢為40米大道。下圖由張哲生於2015年10月4日在同地拍攝,該處現為「微風廣場」所在地。
坐落在台北市復興南路與市民大道交會處的「微風廣場」(Breeze Center)開幕於2001年10月26日,其所在地原為1937年落成、專門生產汽水的進馨汽水中崙廠,後於1970年更名為黑松汽水台北廠,該廠區土地在1994年對外標售,改建為大型商場「微風廣場」,於2001年10月26日開幕。
日治時期1925年4月14日,進馨商會成立,工廠設於今台北市長安西路,該商會負責人為張文杞和張有勝,為當時台灣百大企業之一。進馨商會創立時,產品為「富士牌」、「富貴牌」及「三手牌」的彈珠汽水。
1931年,黑松汽水上市,進馨商會開始使用「黑松」商標。1936年,進馨商會更名為進馨飲料合名會社,「黑松」商標在日本註冊。1937年,位於台北市中崙的進馨商會台北廠完工。1938年,進馨飲料被迫併入「台灣清涼飲料水統制組合」,被編為「第八工廠」,喪失經營自主權。
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台灣清涼飲料水統制組合因而解散。1946年7月26日,進馨飲料恢復營業。1946年12月,進馨飲料改組為進馨汽水有限公司。
1950年,黑松沙士上市。1958年,進馨汽水開始使用懸掛於各商店門口的黑松琺瑯招牌。1961年,黑松可樂上市。
1970年1月1日,因黑松汽水、黑松沙士等品牌頗受歡迎,進馨汽水改組為黑松飲料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黑松飲料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黑松股份有限公司至今。
1987年5月,黑松公司的總部從中崙的台北廠遷移至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的「黑松通商大樓」,同時黑松公司在桃園的中壢工業區及雲林斗六市設廠。
1994年,黑松公司將已廢廠的台北廠所在土地對外公開標售。
1995年6月,黑松公司與土地得標者三僑國際共同合資成立「三僑實業」(後更名為「微風廣場實業」),配合政府推動之工商綜合區之土地政策,自1998年9月開始,在原本的工廠用地上動工興建商場。
微風廣場之造型由三門建築師事務所與澳洲 The Buchan Group 負責設計,樓地板總面積為2萬3000坪,其中包含1萬2700坪的營業空間。由於微風廣場與太平洋 SOGO 百貨忠孝館之間的步行距離僅有500多公尺,因此在微風廣場的招商期間,曾傳出微風廣場與太平洋 SOGO 展開設櫃廠商與經營人才的爭奪戰。
2001年,受到9月襲台造成嚴重災害的納莉颱風之影響,微風廣場的開幕時程順延,改從2001年10月22日開始試賣,同年10月26日正式開幕,成為台北市首家開張營運的大型購物中心,比同年11月28日開幕的京華城 Living Mall 早了1個月的時間。
微風廣場分為A、B兩區,A區為地上10層、地下3層的高樓建築,B區則是地上2層、地下3層的「L」型建築,B區二樓設有介紹黑松企業發展史的「黑松世界」展覽館,館內除了展出許多珍貴的舊時黑松產品、老照片與文獻外,還重現了1950年代的老街景物。微風廣場西南側戶外的噴泉廣場,平日提供民眾休憩,有時會用來舉辦大型活動。
中華 民國 註冊 建築師 在 全聯建築技術機構 -許偉揚.瓦建設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六年前的今天,在台灣所舉辦的國際競圖普遍皆以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艱難條件中,瓦建設計在近乎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衝勁下,有幸在25國,237組團隊中獲得"優選榮譽" ! 並與前輩 "林洲民"老師(美國紐約州註冊建築師)所主持的設計團隊並列”優選”之列~!
【台灣塔概念設計國際競圖 / 優選】
【獲獎團隊】
(前3名/依序)
Stefan Dorin / 國籍:羅馬尼亞
Cook Robotham Architectural Bureau Limited / 國籍:英國
Irma Maria Coello Munoz / 國籍:西班牙
(5名佳作/無排序)
Pablo Gil Martinez / 國籍:西班牙
NICOLAS LAISNE ARCHITECT / 國籍:法國
SPATIAL PRACTICE LTD / 國籍:瑞士
中怡設計事業有限公司 CYS.ASDO / 國籍:中華民國
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建築研究所 / 國籍:奧地利
(11名優選/無排序)
Arch, PIERGIORGIO SEMERANO / 國籍: 意大利
DIOGO BRITO PEREIRA / 國籍:葡萄牙
Michael Arellanes II Principal, MA2 / 國籍: 美國
WONG Hin Fai / 國籍: 香港
Little / 國籍:美國
Decode Urbanism Office Limited / 國籍:英國
Softgrid Limited / 國籍: 英國
Zhang Junfu Architect / 國籍:中華民國
J. M. Lin Architect, 林洲民建築師事務所 / 國籍:中華民國
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設計組 / 國籍:中華民國
瓦建國際設計有限公司 / 國籍:中華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