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救護哥哥個page分享他對不負責任的COVID病人或反疫苗的人不滿,認為他們沒有考慮過醫療系統,只在乎自己,沒有想過對社會其他人的影響。之後被瘋狂圍攻,更甚指控他其實想做少點個案才這樣說。
真心,不用對這種大放厥詞的人太上心,往往無事是講說話最大聲,覺得自己有交稅就有資格有權利盡情使用醫療服務,認為醫護well paid for it,即使工作期間感染都是”You made your own informed decision”,打得份工就預咗。
我不知道謝婉雯醫生泉下有知,仍在生的家屬們聽到自己寶貴的親人,為了治療照顧病人而不幸殉職,卻被說成是「打得份工就預咗」,到底會有何感想。大概沒想到才過了18年,竟然做醫護要立下「預咗會感染」的決心,而新一代一些市民更進化成
Oh sorry,我有交稅我要自由,I couldn’t care less about your or other people’s safety
這種心態大概解釋了為什麼每年打風暴雨都總有人要去行山看海被困,而要消防救護冒險去救人。
But you know what?有人有交稅嘛,應份享有緊急服務的權利,前線緊急服務說要「預咗」。
這些「應份」享用醫療服務的人總是覺得自己可大安旨意透過「交稅」理所當然地換取醫療服務。但醫療服務和資源是有限的,世界各地都向世人展示了當醫療系統崩潰時,影響的不單止是感染的人,其他病人如癌症、外科疾病需要手術治療、突發性疾病如中風/心肌梗塞、慢性肺阻塞/肺炎/肺栓塞等等,都會受到影響。
澳洲自爆發後已將所有non emergent and non urgent surgeries/procedures延後。這代表什麼?就是很多不會死或嚴重影響生活的疾病並無法「享有」被治療的權利,因為資源有限而COVID卻佔了大部分寶貴的ICU資源。
很多術後要去ICU的手術因為無床而要延期,例如器官切除的手術、開腦手術、心臟手術等等;一些原本應該去ICU處理的嚴重疾病因為無床而要在一般病房處理。
一些非緊急但對生活質素有影響的治療或手術要被延期,例如腎石、割膽、照腸胃鏡、換關節等等,結果就是其他病人要繼續承受疾病的徵狀影響。
就是因為有人有交稅,覺得自己應份享有醫療服務的權利,認為戴口罩或打疫苗是侵犯自由,如果不同意就是歧視,質疑為何糖尿病或痴肥的病人不需要遵守Public Health的指引或要求,他們一樣佔用醫療服務。
講得出這種說話的人對醫療系統接近零知識,糖尿病和痴肥的人並不會一夜間爆發再逼爆ICU和呼吸機和氧氣需要。在糖尿病或痴肥病人身邊的人不會因為在相處超過15分鐘而被定義為close contact而要隔離,在旁邊的人不會因此要擔心感染,感染後day 7-12會不會出現嚴重併發症或需要ICU。
The magnitude of implication is not the same
你知道嗎?在爆發國家中,如果你肚痛盲腸炎去急症,剛好遇著旁邊的人是感染者,你便可能需要被隔離14天,在醫院內如果你是close contact,差不多大部分重要的檢查都會被延期,特別是入侵性的檢查或手術。你想照個transesophageal echo?你想照scopes?如果不是生與死的分別,會等到14日後clearance後再照。會不會有臨床影響?大概不會令你死,但多少延誤了治療和outcome not as optimal
你知道嗎?在爆發國家中,每日都有人因感染或醫院因太多感染者而令醫療服務延遲。急性血栓塞性中風,黃金4.5小時大家都知道,但當COVID爆發時會怎樣?就是照掃描會好麻煩,中風病人想照CT Angio 放射科要做precaution、運送感染者時要清走廊、照照完後要進行深度清潔,當中涉及的人力物力和因種種特殊需求而延遲的檢查都令一些本身可能可以有更好的outcome的病人miss個黃金window而無法接受治療。
如果中風的是你親人,因為太多人受感染而延遲照CT到最後即使有血塞都無法用溶血針,你又會不會可以大放厥詞話自己有交稅,「應份享有」醫療資源的權利?
的確,你有權享用醫療資源
But you can only access what is available
當醫療系統爆煲時,很多日常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醫療服務都會變成奢侈品。
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很多人會說疫苗只研究了一年多,不夠臨床數據,一般藥物需時幾年。的確,一般藥物研究時間較長,但這次疫苗的研發亦是史無前例的多資源和人口數量的數據。
的確如果你不相信疫苗可以自行決定不打,但如果你的理由是疫苗太新的話,那麼感染後為什麼又突然不擔心新藥的潛在副作用?為什麼又可以接受類固醇、新的抗病毒藥、免疫療法和monoclonal antibodies?
人總是這樣,無事無幹就話你玩弄恐懼,just a weak flu,有事就第一個跪地要用最新治療和藥物。
And yes, we are well paid
But not paid to entertain your selfishness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9萬的網紅觀點,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持人:詩瑋 來賓:亞東醫院內科部部主任腎臟內科 彭渝森醫師 主題:賭王何鴻燊洗腎心衰竭 賭王何鴻燊曾經中風,也罹患巴金森氏症,且腎功能變差,需要長期洗腎,去年傳出他因為洗腎後心臟無法負荷,一度停止心跳。年事已高的何鴻燊的身體必需倚賴醫療儀器,身體機能十分孱弱。5/26何鴻燊病情轉直下,屢次打強心針...
中風 打 什麼 針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後疫時代:除了「戴口罩」成為一個新常態,你更需要「運動」▣
歷史洪流中始終帶不走疫情陰霾,當提到 SARS 不少人都會聯想到和平醫院封院,如果二十年後講起「新冠肺炎」你會想起什麼呢?
奧運不可能延期、不可能不讓別的國家的人進出國門、不可能只在家辦公、不可能封城,如今太多的不可能都發生了,而且是在全世界發生。中研院賴明詔院士形容:「病毒一定有很多奇妙的方法,可以把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
過往很難想像街上的人全都戴起口罩,也很難想不管到哪都要量體溫,台大公衛學院詹長權說:「新冠給我們的一個事情,就是人要改變思維!」如同有可能口罩就成為「日常」,甚至成為一種裝飾品,這些都是一種新的常態,但長怎樣我們正在創造當中,也還不知道[1]。
疫情的擴散著實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留在家裡的時間增加了,不能像以前一樣自由地旅遊、聚餐、逛街,連運動習慣也被迫改變。因為學校、運動中心、球場、健身房的關閉,讓原本有固定運動習慣的人突然無法運動。對於原本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來說,更長時間的宅在家會導致更多因為缺乏運動所產生的後遺症。
■後疫時代:你更需要的是運動:沒運動習慣,若染疫死亡率多2.49倍
免疫系統在預防個人感染新冠病毒,以及避免病情惡化至關重要。要增加自身的免疫功能,就要從改善整體健康開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改善整體健康包括增加身體活動量(運動)、營養、心理健康、行為和個人的健康應對策略。
2021年4月最新一期《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有一篇針對不運動和新冠病毒病情嚴重度的研究,研究者針對4萬8,440位美國南加州的新冠病毒染病者做回溯性調查,結果發現:不運動的人如果罹患新冠病毒,其住院機率比有固定運動習慣的人增加了2.26倍,進入加護病房比率增加了1.73倍,死亡比率增加了2.49倍。研究還指出,除了高齡和器官移植史外,不運動是導致嚴重新冠病毒病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這比吸菸、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的影響度都還高!
運動對於身體的好處已經是大家琅琅上口的共識,但實際上大部分的人是做到的比說到的少太多!這個研究結果對這個時間的我們有更大的啟示,你不運動,如果你不幸染疫,你住院的機會、進加護病房的機會、死亡的機會就會比有固定運動的人多好幾倍[3]!
■運動讓你防疫更有力
2021 年 7 月南韓團隊發表涵蓋了 20 萬人的研究發現,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得到新冠肺炎的機率較低,即使染疫,疾病嚴重度及死亡率也比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低。原因可能是運動使免疫系統調控更好,減少過度的發炎反應、並且增加 T 細胞及抗體的活性,此外也有研究發現,運動可以減少肺部發炎及病原體在呼吸道增生。
針對運動的方式,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一週做到累積 150 ~ 300 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中等強度簡單的判斷法是跑步還能夠簡短對話交談的狀態;此外還要有至少 2 個時段肌力訓練[4]。
■隨著美國進入後疫情時代,想與口罩「和平分手」、重新拉近與他人的距離,似乎沒想像中容易: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是過去15個月生活在全球最大疫區美國的保命口訣。
Delta變種病毒入侵美國,最新統計每5例新確診就有一例是感染Delta病毒。儘管已經解封,洛杉磯郡衛生局仍公告,建議居民只要進入室內就要戴口罩[5]。
■接種疫苗後不能鬆懈,持續戴口罩2個主要原因、5大重要理由
接種了疫苗,不是應該受到疫苗的保護嗎?打完疫苗為什麼還要戴口罩?
➤打完疫苗仍需要配戴口罩的2個主要原因
台大感染科權威李秉穎醫師指出,主要不是變異病毒的問題,施打疫苗仍要配戴口罩的主要原因有兩項:
1、接種疫苗仍然會感染,只是感染率較低。
2、疫苗接種後,對於無症狀感染的保護效果較低,會有短時間的帶病毒狀態,仍可傳播病毒。即使再打第三劑還是一樣[6]。
➤已經接種疫苗,仍需要戴口罩5大重要理由
克里夫蘭醫學中心,傳染病專家克里斯汀·英格蘭(Englund)博士說,在擁有一定程度的群體免疫力前,疫苗是針對新冠疫情的另一層保護,但是接種疫苗並不意味能立即以前的生活,強調需要再戴一段時間的口罩。
Englund博士解釋為何已經接種疫苗,仍需要戴口罩5大重要理由:
1. 疫苗生效需要時間
第一劑後確實會獲得部分免疫反應,但這並不意味著在針頭進入手臂後就立即受到保護,而且接種完疫苗需要兩週以後才會產生保護力。
2. 疫苗不能提供100%保護
儘管疫苗有效果,但是只能提供某限度的保護力,就算接種疫苗後仍有感染新冠的風險。
3. 接種過疫苗的人可能是無症狀傳播者
接種疫苗意味著發病和出現症狀的可能性減少,因為接種疫苗的人可能在無症狀的情況下被感染,並將其傳播給尚未接種疫苗者,如果接種疫苗的人認為不需繼續戴口罩,他們可能會導致病毒繼續傳播。
4. 保護免疫系統受損和無法接種疫苗的人
如果你完全接種疫苗,建議避開心臟病、癌症沒有接種疫苗的高風險人群。
5. 疫苗的劑量仍然有限
達到群體免疫需要50%到80%的人口接種疫苗才能達成,因此我們必須在他人等待接種疫苗時繼續戴口罩保護自己與他人[7]。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全台三級警戒(已於110年7月27日起降為二級)。我們都知道運動能帶來健康,也可以增進免疫力,甚至沒運動習慣的人有更高機率感染新冠肺炎導致重症。然而,這時候想要運動卻面臨了一個很大的抉擇:要在家裡甚至狹小的房間中居家鍛鍊,還是要戴起口罩到空曠戶外揮灑汗水?
■戶外運動戴口罩,汗水沾濕記得換
隨著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病毒可以透過氣溶膠漂浮在空氣當中進行傳播。在戶外不戴口罩,其實還是相當危險的。對於健康的成人,戴口罩與否並不會影響運動的表現,更不會造成大家擔心的休克或呼吸衰竭等嚴重疾病。
對於防患新冠疫情,美國疾病管制局(CDC)對於戴口罩的建議是,戶外運動仍必須戴著口罩。如果在高強度運動下,覺得呼吸困難真的戴不住,也要保持至少6英呎(約1.8公尺)的安全距離,並在通風良好的場所運動,否則可選擇低強度的運動,例如慢走或瑜伽。
如果選擇在戶外跑步、騎腳踏車、快走,都務必戴著口罩。尤其是當運動的汗水沾濕了口罩時,請你換一個新的,因為口罩中的過濾層潮濕後,口罩過濾病菌的效果就會變差,降低口罩的保護力。
另一篇刊登在《美國胸科學會年鑑(Annals of the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的文獻回顧研究指出,對於健康的人來說,無論是衣服遮掩口鼻、戴著手術口罩或是隔絕效果更好的N95,所有生理指標如心跳、血壓、呼吸所需做功與主觀感覺疲勞指數其實都差不多,甚至在很高強度下的運動也是如此。因而,戴口罩對於一般健康人的運動表現來講,事實上是沒有影響的。
對於有心肺疾病的患者由於戴口罩運動可能會增加患者的身體負擔,因此建議在三級警戒的時刻,還是留在家中,避免外出運動。在室內單獨一人不必戴口罩,可選擇從低強度的運動開始,進行如靜態拉筋伸展、固定式腳踏車/跑步機、跳繩、啞鈴肌力訓練或瑜伽等運動,並隨時注意自己身體狀況與保持水分充足,這才是安全運動的不二法門[8]。
■#HealthyAtHome 疫情下維持運動習慣的好處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 #HealthyAtHome 的概念,認為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維持運動習慣,有幾個好處:
►控制體重,並且減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中風等慢性病的危險性,以上疾病都會增加染上新冠病毒的風險及嚴重度。
►增加肌肉骨骼的力量及強度、提升平衡度,並且減少老人的跌倒風險。
►維持認知心理功能,降低憂鬱症及失智症的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提供成年人的運動建議
►一週至少做到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例如慢跑快走、來回上下樓梯、跳繩),或是 75 分鐘的劇烈運動;做到 30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會更好。
►大肌群的肌力訓練(例如深蹲、伏地挺身)一週至少做兩次。
►工作時注意姿勢,每 30 分鐘要起身活動一下。
►年長或活動力不佳的人,要加上一週至少三次的平衡訓練(例如腳跟對腳尖走直線一字步)[4]。
運動已愈來愈被醫學界認可,運動即良藥(Exercise is Medicine,EIM)說明了運動對這些慢性患者的重要性,即使在疫情期間也不能輕忽。研究也發現,各國許多慢性病患者,封城居家隔離之後,心肺相關症狀加劇,不見得是感染,許多反而是來自長期缺乏運動後的肌肉無力萎縮。
新冠肺炎大大的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在家中居家鍛鍊時,也要注意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和空氣流通。在外選擇可以保持距離的戶外運動,外出時,務必戴上口罩,這是保護自己最好的武器!持續的運動能帶給我們更健康的身體與快樂心情,也為疫情籠罩的黑暗帶來一絲曙光!而當疫情解封的一天,仍可保有一個健康如新的自己[8]。
疫病下人類顯得渺小、卑微,我們無法拒它於千里之外,只能更加謹慎、戰戰兢兢迎接疫情下的新生活面貌[1]。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Heho健康) 後疫情時代的台灣!十大學者分析改變了這些事 -
https://heho.com.tw/archives/93094
[2]Sallis R, Young DR, Tartof SY, et al Physical inactivity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isk for severe COVID-19 outcomes: a study in 48 440 adult patient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Published Online First: 13 April 2021. doi: 10.1136/bjsports-2021-104080
[3](康健雜誌)「疫情當前,更需要的是運動」: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4296
[4](Heho健康)抵抗新冠肺炎就靠「規律運動」WHO建議疫情期間維持運動好處多!:https://heho.com.tw/archives/184608
[5](中央社新聞粉絲團)「洛杉磯抗Delta變種病毒 重新建議室內戴口罩」: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106300028.aspx
[6](媽媽經)「打完疫苗為什麼還要戴口罩?台大醫師告訴你2個主要原因」:
https://bit.ly/3AkS2aI
[7](健康醫療網)「接種疫苗後仍要戴口罩 5 個理由 你知道為什麼嗎?」: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0496
[8](康健)「新冠肺炎來襲!戴著口罩運動安全嗎?」: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4076
➤➤照片
(udn.com 聯合新聞網)「戴口罩到底能不能運動?」:https://udn.com/news/story/7879/5519301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疾病管制署 #後疫時代 #戴口罩 #運動 #HealthyAtHome #運動即良藥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 國民健康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中風 打 什麼 針 在 Dr 文科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Perceived benefit vs side effect
預防勝於治療相信大家都一定聽過,但現實中要讓病人或普羅大眾了解預防的重要性並非想像中容易。
骨質疏鬆好多老人都會有,不少年滿70歲的公公婆婆如果你捉去照DEXA scan和驗維他命D都會發現骨質密度過低以及維他命D不足。
但當你處方骨質疏鬆藥物時,例如上一代bisphosphonate時,很多病人都不喜歡,因為有反胃、胃痛和食道逆流的副作用。
常常我們都會聽到
「行得走得,無事無幹為什麼要食藥?為什麼要承擔副作用風險?」
「就血骨質疏鬆都未必會死,為什麼要為了不會死的病而冒險食藥?」
近來更愈來愈流行這種要求完全零風險的心態
的確,預防性治療是屬於non event的一種,非醫療相關行業的市民的perceived benefit vs risk跟醫護人員是完全兩回事的。
普羅大眾並不知道原來老人仆街後hip fracture一年內的死亡風險高達30%,平均每10個因仆街而髖關節骨折的老人便有3個會在一年來死去。即使幸運生存的老人亦可能因此失去行動功能,需要更多的支援,更有不少因未能照顧自己而要到護老院。
但對一些嚴重骨質疏鬆但未仆街的老人來說,他們依舊日日行街買餸無難道,你叫他們定期打骨針或飲可能會反胃的骨藥,他們真的會當你發神經。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過老人仆街到底可以有多嚴重。
就骨質疏鬆藥
他們的perceived benefit — minimal
他們的perceived risk/cost — 打針貴、食藥反胃
但對醫護人員,特別是較有經驗的醫生或內分泌科醫生來說,老人仆街是生與死的對決
就骨質疏鬆藥
我們的perceived benefit — significant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reduction
我們的perceived risk/cost — 打針貴、食藥反胃
是的,當你見識得多老人仆街的個案,你會發現預防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但往往病人和家屬並不了解,只有當他們親身體驗過老人仆街之後髖關節骨折時,眼看老人因仆街而死去或從此行動不變時才會明白
「早知當初就吃藥打針」
但世事沒有早知,當他們親身體驗後,往往都已成定局,即使後悔莫及亦逆轉不了。
近排愈來愈多人不信任醫護人員,的確互信是雙向的,醫護人員要加強溝通令病人或家屬更加信任。但當一個人覺得所有醫護都加害你的時候,認為醫護的意見不可信,要求一定不存在的「零風險」治療或預防性治療時,便要承擔decision against medical advice的風險。
這個perception discrepancy在種種醫療情況都可見,如預防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HPV、HIV、流感到今時今日的COVID等等。
There is so much a doctor can do
條路自己揀
中風 打 什麼 針 在 觀點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主持人:詩瑋
來賓:亞東醫院內科部部主任腎臟內科 彭渝森醫師
主題:賭王何鴻燊洗腎心衰竭
賭王何鴻燊曾經中風,也罹患巴金森氏症,且腎功能變差,需要長期洗腎,去年傳出他因為洗腎後心臟無法負荷,一度停止心跳。年事已高的何鴻燊的身體必需倚賴醫療儀器,身體機能十分孱弱。5/26何鴻燊病情轉直下,屢次打強心針續命,但最後仍回天乏術,享壽98歲。為何洗腎會造成心臟負荷?常聽到的心腎關係是什麼意思?強心針內含液體是什麼?讓彭渝森醫師告訴你!
節目時間:週一至週日 11:00 am-12:00pm
本集播出日期:2020.06.03
-----
按讚【觀點】FB: https://www.facebook.com/AllTheBestVi...
訂閱【觀點】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觀點
九八新聞台@大台北地區 FM98.1
官網: http://www.news98.com.tw
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News98
蘋果APP下載: https://news98.page.link/apps
安卓APP下載: https://news98.page.link/play
線上收聽: https://pse.is/R5W29
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user/News98radio
Apple Podcast: https://goo.gl/Y8dd5F
SoundCloud: https://soundcloud.com/news98
中風 打 什麼 針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歷史上的今天 1979-MAY-04 鐵娘子上台
擔任英國首相長達13年的柴契爾夫人,在1979年5月4日上任。她在政治上的鐵腕作風,讓她有「鐵娘子」的稱號。
▶ PODCAST收聽: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9sh9iitcpky0873usonilba
柴契爾夫人(瑪格麗特柴契爾),出生於英格蘭的林肯郡格蘭瑟姆;她在1944年以優異的成績進入牛津大學薩莫維爾學院,主修化學。在1951年嫁給了商人丹尼斯柴契爾,並在先生的資助之下,進入倫敦大學城是學院屬下的城市法學院攻讀法律課程,並取得律師資格。
柴契爾夫人一錄過關斬將,在英國政壇漸漸展露頭角;1976年她因為公開發表了對蘇聯的批評,因此被蘇聯官媒形容成「鐵娘子」,從此「鐵娘子」的稱號遍及全球政壇。其實,柴契爾夫人除了「鐵娘子」之外,還有許多像是取笑她家世背景的「雜貨店老闆」、取笑她如同匈奴王阿提拉般粗魯的「阿提拉母雞」、「蒂納」Tina,取笑她的姓氏縮寫為「There is no Alternative 沒有選擇餘地」的意思。
柴契爾夫人在保守黨的聲勢越來越大,最後在1979年的工黨倒閣案改選中脫穎而出,以反對派領袖的姿態,成為英國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柴契爾夫人上任後的新政府內閣,被人民寄予厚望;她提出了不少經濟上的改革,擺脫了英國自70年代後的經濟衰退困境,同時也在外交上展現強硬態度,以重建昔日大英帝國的榮耀與光輝。最有名的事件,莫過於1982年發生的福克蘭戰爭,是英國對當時入侵福克蘭群島的阿根廷軍政府一計迎頭痛擊。
另外,她也為了防止香港在1997年移交給中共所引發的英國移民潮,除了率先聲明香港市民沒有居英權外,還多次訪問了中共國家主席鄧小平,商討了多項政權移交事宜。
柴契爾夫人最終做了總共三個首相任期,期間所推動的政策有多數被批評為保守、強硬,間接打壓了弱勢人權,造成了國內民怨和暴動發生。而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則是她在1990年推行的新稅制,造成中產階級、商業界的支持流失,保守黨內部也因為歐盟問題而出現意見分歧,讓她在保守黨的權力地位受到動搖。
她在1992年的英國大選後,正式卸下首相一職,並從下議院退休。退休後,她被冊封為終身貴族,並在上議院保留一個位置。卸任後的她,在政壇上仍保有話語權和影響力,多次針對時事提出看法與評論。但在晚年,她患有輕微失智、失憶,也多次因為中風而進出醫院。最後她在2013年4月8日,在倫敦五星級飯店的套房中過世,終年87歲。
有關柴契爾夫人的電影,相信在2011年上映的《鐵娘子:堅固柔情》,絕對是不容錯過的作品;電影由梅莉史翠普主演,她將柴契爾夫人詮釋地出神入化,也因此讓她獲得了生涯中第二座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片中從柴契爾夫人在晚年整理亡夫遺物開始倒敘,將柴契爾夫人的一生完整呈現,可說是紀錄相當全面的傳記電影。
看完這則「歷史上的今天」你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討論唷!
**************
歡迎加入【有梗電影俱樂部】,不錯過任何電影實體聚會與活動喔!
臉書社團(需回答問題審核):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viewpointmovieclub/
Telegram群組:https://t.me/viewpointmovieclub2
PODCAST - Firstory APP
📣 XXY: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 What A MAXX!:https://open.firstory.me/user/whatamaxx
別忘了按讚追蹤XXY視覺動物
📣 XXY視覺動物 YouTube頻道 http://pcse.pw/9ZNYT
📣 XXY @Yahoo頁面 https://tw.tv.yahoo.com/xxy/
📣 IG:xxy_djfishmb
📣 XXY @方格子 https://vocus.cc/user/@XXY2018
#電影 #歷史 #點評
中風 打 什麼 針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想像一下,你手上多了一筆資金,足夠你在最喜歡的地方,買一棟度假小屋,你會出手嗎?先別急著回答。
我再問你另一個問題,假設有兩間房子,一個是市區三房公寓,但距離你上班地點通勤只要十分鐘,另一個是郊區五房獨棟住宅,通勤時間要一個小時,你會選哪一間?
荷蘭奈美恩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迪克斯特霍斯就注意到,關於這兩個問題,一般人的回答有高度雷同,就是他們有很高的機率會買遠一點的大房子,並且在有閒錢後,買個度假小屋當作犒賞自己的禮物。
但這麼選,其實很容易落入「加權錯誤」的陷阱中。
迪克斯特霍斯解釋所謂的加權錯誤,就是人們會高估一個不常使用的功能帶給自己的滿足,卻低估一個經常會發生的狀況對自己的影響。
講白話文,就是人們之所以選擇大房子,家裡有多一間房間或廁所,是因為他們想像如果有朋友來、或者爸媽來探望時,會比較方便。可是卻低估了,為了這個一年只發生一兩次,那個多出來的房間頂多只用了三、四個晚上,所需要花費的代價,就是一天多將近兩個小時通勤,對自己心情和體力的負擔有多麽大。
換句話說,在沒有經過理性思考前,人們容易為了一個在未來、想像中的滿足,犧牲在眼前、實際的好處。如果那個想像剛好又滿足他心中對自己的某種期待,像是從小就羨慕別的同學暑假可以去度假小屋避暑,他覺得那個是幸福、快樂、有錢的象徵,他做出違反眼前利益的機率就會高出非常多。
但產生出來的快樂卻非常短暫,可能只有剛買的第一個月,會很興奮開很久的車,去到度假小屋,然後努力打掃一個下午,用不到半天,又得驅車回家。然後,從第二個月後,去度假小屋的次數逐年下減,最後一想到要開車去很遠的地方就累了,根本不覺得是度假。
所以你覺得這個度假小屋,買的是放鬆?還是一種對童年的補償?
這個選擇沒有好壞,見仁見智,但我再提供你另一個數據。
有研究具體算出,通勤時間每超過一個小時,這個人的薪水必須比住得近的人,高出40%,他們才能獲得相同的生活滿意度。
簡單的說,假設你同事住在公司隔壁,他的薪水是三萬,你為了大一點的房子,住在遠一點的蛋白區,你必須比他多領1.2萬,也就是每個月薪水4.2萬,你才會覺得把時間花在交通上是開心的。
所以調查也發現,對職業婦女來說,一天最不愉快的時間就是通勤趕上班。這讓他們感覺到效率低、浪費時間。
關於這個「加權錯誤」不只發生在買房子上,很多時候我們買3C產品或是貴一點的東西,例如汽車、機車,經常會為了一個不常使用的功能,花出比自己原本預算更高的代價,可是買回來後,根本用不到,或是用的機率很低。
這麼說並不是指責生產公司,花錢花力氣研發不對,願意進步當然是好事,只是你要問的是,這個功能到底跟你有什麼關係?你有多大的需求一定得透過這個功能滿足?沒有其他更有效率的替代方案了嗎?
說別人簡單,我自己就來貢獻一次犯傻的經驗。有一次家裡的印表機壞了,我就上網買,逛著逛著,我被一行字吸引,「支援遠端無線列印」,就是當我要列印的時候,我不用一定要待在印表機旁邊,我可以抱著電腦想在家裡哪個角落工作都可以。為了這個功能,我花了比預算更高的代價購買。
買回來後,很開心上網設定,先不論設定有多麻煩,開始用了之後,我發現無線的範圍是有限的,隔了一道牆或門,印表機就收不到訊號。就算收到了,也要等很久很久,他才能下載完畢開始列印,假如很急著要文件,你就會等到中風。
到最後,我還是選擇回最原始的方法,就是插上USB,乖乖待在印表機旁邊等資料印出來,又快又好。
這就是「加權陷阱」,我高估自己使用無線列印的頻率和現行技術的支援程度,卻低估我更在乎的列印速度和等待時間。
從此,我面對科技,我的心態就不是一定要擁有最新、最好的東西,而是什麼才是我最在乎的?什麼東西一定要滿足,但什麼可有可無?這樣去選擇,就不容易被話術或聳動的文案給影響,最後花了很多錢,買了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回家。
如果你想訓練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不在協商、議價時,被對方調包問題,我所開的課程「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就有針對這個部分做詳細的剖析,幫助你更快清醒,不被話術給催眠。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詳細的課程介紹在影片下方都有連結,你可以點開來研究一下,這門課程是否有回到你切身的需求,真的解決你眼前最棘手、經常要面對的問題,期待在教室見到你。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