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中就知道要推銷自己家醬油給學姊的,大概長大後不成功也難。認識了二十多年,沒有常常見面,但是感情就是很好的二個人。醬油沒了,可以立馬補貨。有新的醬油,也會帶著醬油一起去吃日本料理,試沾生魚片。開新店小倉屋鰻魚飯的時候,也找我先去試吃,我有活動,總是二話不說的當贊助廠商。
很多時候,友情就是這樣,不用天天見面,卻也細水長流。然後老闆親送新上市的醬油到家裡,也太感動🥲。叫了外賣🥡,三個人,喝著清酒開始聊天⋯沒想到一聊就到這個時間點了😅,六個多小時,我聽著二個男人的對話,覺得很享受。
是理性與感性的火花⋯😚
謝謝Brian,一通電話,擇期不如撞日的就這樣來約會了。很久沒有這樣聊天,才發現你能力又更強大了,今天從你的談話中又學習吸收很多東西,也謝謝你一路相伴。❤️ 你
#丸莊特選黑豆純釀醬油
#丸莊甘醇釀造醬油
#丸莊醬油x大甲乾麵蔭豉辣椒拌麵
-
我們對別人的意見,主要是取決於他們使我們看清自己什麼,而不是我們如何看他們。
你在發覺對方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你也等於是在發掘你自己。去瞭解別人的感覺、想法,你也會更瞭解自己,你們相互成為對方的鏡子。
丸莊 甘 醇 釀造醬油 在 吱滋老師的臭臉烘焙社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從去年到今年,綠豆椪的課應該有超過三十班了。
很多不敢吃滷肉餡的同學,來上課以後發現我們的滷肉餡並不可怕,帶著黑豆醬油香味的滷肉餡,鹹香平衡著綠豆香甜。
同學們都知道我做肉餡只選用丸莊的螺寶,滷肉同樣都是用醬油,為什麼黑豆醬油就特別不同?
所以我今天想說的是醬油。
一般所知醬油分為現在比較常使用的豆麥醬油,跟傳統古法製造的黑豆蔭油。
為了徹底了解醬油,昨天請好朋友帶我走了一趟西螺,親自走訪一次丸莊的觀光工廠,了解醬油的製作方式。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醬油的不同的製作方式:
👉黑豆蔭油(或醬油)
黑豆蔭油的製法來自於閩南地區,以黑豆作為原料,清洗後浸泡蒸煮,接著加入醬油麴讓黑豆長菌(看起來很像發霉我發誓),七天過後,黑豆表面的菌絲老去,內部長滿新鮮的菌絲,於是將表面老化的菌絲用力洗掉,再把洗淨的黑豆放進醬缸裡面,表面鋪上厚厚的鹽隔絕雜菌,再曝曬120-180天讓黑豆徹底發酵。這個將豆子放在醬缸中發酵的動作,在閩南話中稱作蔭。180天後,醬缸底部會有黑豆的原汁,我們稱做壺底油,而將發酵完全的黑豆取出(這個黑豆就是我們很愛配便當的豆鼓仔),榨汁,在經過殺菌裝瓶,就是黑豆蔭油。〔註一〕
👉豆麥醬油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因為戰爭中物資缺乏,台灣作為日軍補給的中繼站,由於日本人吃不慣台灣傳統的黑豆蔭油,於是將日本釀造醬油的技術帶入台灣。〔註二〕
所謂的豆麥醬油的製法,就是將黃豆和小麥一起釀造,黃豆價格比黑豆成本低廉,且長菌的時間只需要黑豆的一半,較適合大量生產製作,因此取代了黑豆蔭油,成為市場的醬油主流。
蹲在醬缸旁邊拍照的我,一開始聞到一股強烈的發酵臭味,接著才聞到黑豆的香味與甘味。
那麼為何長久日曬的黑豆醬油,風味會遠比豆麥醬油來的濃郁醇厚?
1908年,日本的池田菊苗(Dr. Kikunae Ikeda)博士,發現昆布裡的胺基酸(麩胺酸)成分,能夠使湯變得更加鮮美,將鮮味稱作 Umami,於是鮮味成為酸甜苦鹹以外,人類的另一個味覺。〔註三〕
蛋白質是由各種不同的胺基酸組成,豆類裡面含有大量的植物性蛋白,麴菌的發酵產生酵素,分解蛋白質,成為美味的來源「胺基酸」,豆麥醬油的黃豆在釀造過程中,佈麴長菌絲的時間只需三天,黑豆則需要七天,這四天的差距,造成發酵產生蛋白酶能分解出的胺基酸風味大不同,長時間發布麴的黑豆風味遠比同樣製法的豆麥醬油強勁許多。
而今天的市售的豆麥醬油,為求快速製造,有的是以酸來分解蛋白質,在七天內完成一百八十天釀造的工時,因此醬油的風氣盡失,只好添加其他食品添加物來增香。
豆麥醬油或是黑豆蔭油,並沒有優劣之分,純粹是我個人的喜好罷了,就如同同樣是西螺醬油,有的人愛瑞春,有的人偏好黑龍一樣。許多人在吃我的綠豆椪時,總覺得有股說不出的感覺,其實差異就在醬油的鮮味。
昨天好友問我,那為什麼發了霉的豆子做成醬油以後,我們可以拿來煮食,第一是下的麴是好菌還是壞菌,第二,所有瓶裝醬油都有經過殺菌的步驟。
但好醬油通常不加防腐劑,同學們還是得要記得放冰箱,不要跟阿嬤一樣瓶口長了厚厚白白的黴菌還在繼續使用喔!
*註一:參考資料 FoodNest 豆麥醬油與黑豆醬油有什麼不同?
https://www.foodnext.net/science/machining/paper/4852956146
*註二:參考資料 【金蘭小醬有話說】台灣醬油歷史小典故
https://kimlan1936.pixnet.net/blog/post/331331339…
*註三:參考資料 Ajinomoto
https://www.ajinomoto.com.tw/company.php
#懂食材才能做出好食物
#這並沒有業配
#歡迎轉貼
丸莊 甘 醇 釀造醬油 在 吱滋老師的臭臉烘焙社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從去年到今年,綠豆椪的課應該有超過三十班了。
很多不敢吃滷肉餡的同學,來上課以後發現我們的滷肉餡並不可怕,帶著黑豆醬油香味的滷肉餡,鹹香平衡著綠豆香甜。
同學們都知道我做肉餡只選用丸莊的螺寶,滷肉同樣都是用醬油,為什麼黑豆醬油就特別不同?
所以我今天想說的是醬油。
一般所知醬油分為現在比較常使用的豆麥醬油,跟傳統古法製造的黑豆蔭油。
為了徹底了解醬油,昨天請好朋友帶我走了一趟西螺,親自走訪一次丸莊的觀光工廠,了解醬油的製作方式。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醬油的不同的製作方式:
👉黑豆蔭油(或醬油)
黑豆蔭油的製法來自於閩南地區,以黑豆作為原料,清洗後浸泡蒸煮,接著加入醬油麴讓黑豆長菌(看起來很像發霉我發誓),七天過後,黑豆表面的菌絲老去,內部長滿新鮮的菌絲,於是將表面老化的菌絲用力洗掉,再把洗淨的黑豆放進醬缸裡面,表面鋪上厚厚的鹽隔絕雜菌,再曝曬120-180天讓黑豆徹底發酵。這個將豆子放在醬缸中發酵的動作,在閩南話中稱作蔭。180天後,醬缸底部會有黑豆的原汁,我們稱做壺底油,而將發酵完全的黑豆取出(這個黑豆就是我們很愛配便當的豆鼓仔),榨汁,在經過殺菌裝瓶,就是黑豆蔭油。〔註一〕
👉豆麥醬油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因為戰爭中物資缺乏,台灣作為日軍補給的中繼站,由於日本人吃不慣台灣傳統的黑豆蔭油,於是將日本釀造醬油的技術帶入台灣。〔註二〕
所謂的豆麥醬油的製法,就是將黃豆和小麥一起釀造,黃豆價格比黑豆成本低廉,且長菌的時間只需要黑豆的一半,較適合大量生產製作,因此取代了黑豆蔭油,成為市場的醬油主流。
蹲在醬缸旁邊拍照的我,一開始聞到一股強烈的發酵臭味,接著才聞到黑豆的香味與甘味。
那麼為何長久日曬的黑豆醬油,風味會遠比豆麥醬油來的濃郁醇厚?
1908年,日本的池田菊苗(Dr. Kikunae Ikeda)博士,發現昆布裡的胺基酸(麩胺酸)成分,能夠使湯變得更加鮮美,將鮮味稱作 Umami,於是鮮味成為酸甜苦鹹以外,人類的另一個味覺。〔註三〕
蛋白質是由各種不同的胺基酸組成,豆類裡面含有大量的植物性蛋白,麴菌的發酵產生酵素,分解蛋白質,成為美味的來源「胺基酸」,豆麥醬油的黃豆在釀造過程中,佈麴長菌絲的時間只需三天,黑豆則需要七天,這四天的差距,造成發酵產生蛋白酶能分解出的胺基酸風味大不同,長時間發布麴的黑豆風味遠比同樣製法的豆麥醬油強勁許多。
而今天的市售的豆麥醬油,為求快速製造,有的是以酸來分解蛋白質,在七天內完成一百八十天釀造的工時,因此醬油的風氣盡失,只好添加其他食品添加物來增香。
豆麥醬油或是黑豆蔭油,並沒有優劣之分,純粹是我個人的喜好罷了,就如同同樣是西螺醬油,有的人愛瑞春,有的人偏好黑龍一樣。許多人在吃我的綠豆椪時,總覺得有股說不出的感覺,其實差異就在醬油的鮮味。
昨天好友問我,那為什麼發了霉的豆子做成醬油以後,我們可以拿來煮食,第一是下的麴是好菌還是壞菌,第二,所有瓶裝醬油都有經過殺菌的步驟。
但好醬油通常不加防腐劑,同學們還是得要記得放冰箱,不要跟阿嬤一樣瓶口長了厚厚白白的黴菌還在繼續使用喔!
*註一:參考資料 FoodNest 豆麥醬油與黑豆醬油有什麼不同?
https://www.foodnext.net/science/machining/paper/4852956146
*註二:參考資料 【金蘭小醬有話說】台灣醬油歷史小典故
https://kimlan1936.pixnet.net/blog/post/331331339…
*註三:參考資料 Ajinomoto
https://www.ajinomoto.com.tw/company.php
#懂食材才能做出好食物
#這並沒有業配
#歡迎轉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