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練培訓 vs PB班】
有朋友在問這兩種課程之間的差別,以12月即將啟動的「自行車教練班與PB班」來簡單說明一下:
1) 「自行車科學化訓練PB班」是特別針兩自行車與鐵人三項愛好者,兩天先修課與四週訓練期間專注在訓練本身。2019年12月21日與22日是前測(上坡計時賽)與兩天先修課,接著進行四週訓練,1/19進行後測(同前測路線的上坡計時賽)。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42727589713802/
2)「自行車教練培訓課」會更仔細講解課程的設計原則與引導學員達到更佳訓練品質的方式,它主要是為了培訓教練,上課之後要1)考試,要參加2)一週線上實作課表,要參加3)PB班跟練與實習,還要參加定期的內部訓練,才能算通過認證。2019年12月1日第一梯開始培訓,含考試、線上課表、訓練營實習與內訓,培訓期大約半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194479154075816/
當然,我知道有些上教練培訓的人只是想學得更深、想知道更多原理,所以上述的「1)考試、2)一週線上實作課表、3)PB班跟練與實習」不強迫參加,可以只上培訓課程,或是只來參加內訓,只有真得想從事教練工作且想通過認證的人才必須走過所有的培訓流程。
之後還會依序開設游泳教練與PB班、跑步教練與PB班、鐵人三項教練與PB班(預計每年各一次),想要參加鐵人三項教練者,需要先分別參加游泳、騎車與跑步教練培訓。
不管是哪一個項目培訓「流程」與「理論主幹」皆同,兩類課程的流程分別是:
1) 教練培訓:培訓課→筆試→一週課表實作或PB班實習→內訓→帶學員訓練
2) PB班:前測→先修課→四週課表→後測
四種耐力運動與兩種課程的理論主幹也都是:
練心→練體能→練力量→練技術。
上述主幹用另一種方式來說是連結「心與科學」,把身與心當成整體來訓練,而非拆解。概念、理論與訓練法的「分析/解剖/拆解」是西方知識體系的主軸,但東方很強調「整體」與「連結」,所以我一直很想找到各個元素的關係,經過許久的學習、訓練和研究後才慢慢能把心、體能、力量與技術之間的關係給打通。通了之後就有了「主幹」(中心思想),所有的訓練法與碎片化知識就有了依靠。
-\-\-\-\-\-\-\-\-\-\-\-\-Q&A-\-\-\-\-\-\-\-\-\-\-\-\-
下面是有來參加說明會的朋友提問,統一整理如下:
● Q:KFCS似乎最終還是以鐵人三項為主,對於只單純以某一項為主的教練來說,不知道會怎樣配合?
○ A:KFCS要做的培訓志業是四項運動:游、騎、跑、鐵人。我們期待他們能各自發展,而且是朝菁英運動領域發展,主要目標受眾是「想要變強的人」,這裡的「人」包括運動員和教練,但我首先我要找到的是四項運動的,我的目標是先找到能專心發展「單項」的教練,最終理想是不靠官方的力量自立自強,以獨立單位的名義訓練出頂尖的單項選手,在訓練選手的過程中教練們會經常交流與討論,我又能透過這個平台逐步充實此一框架中理論與訓練法的內容。所以KFCS的目標並不只是朝鐵人三項發展,歡迎對這四項耐力訓練有興趣,卻一直卡關、不知如何進步的耐力運動愛好者來參加我們的PB班;更歡迎已經在擔任(或有意從事)教練工作的耐力運動愛好者來一起學習與成長。
● Q:如果想要參加教練培訓,有什麼徵選條件?
○ A:只要你問自己「是否熱愛自己所選的運動,而且想要幫助別人一起變強?」如果答案非常肯定,就可以報名。只要喜歡耐力運動且有心願意學習,沒有條件限制。我個人並非體育科系出身,曾跟我學習過也全職在當教練的譽寅和許多教練也不是。我們都只是喜歡訓練、喜歡學習和研究變強的學問而已。只要(有心)這樣就足以開始了。
● Q:報名前有什麼可以先準備,好比要先看過那些書?
○ A:這是很關鍵的好問題。因為我們在台灣會先開自行車教練培訓(大陸先開跑步教練培訓),每個單項的建議書單不太一樣,整理如下:
□《心流》(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比賽,從心開始》(The Inner Game of Tennis)
□《跑步的學問》第四版(Lore of Running, 4th Edition)(目前沒有譯本,書名為國峰暫譯)
□《跑步,該怎麼跑?》第三版(Pose Method of Running)
□ 《丹尼爾博士跑步方程式》(Jack Daniels' Running Formula)
□《體能!技術!肌力!心志!全方位的馬拉松科學化訓練》
□ 《如何在自行車訓練與競賽中運用功率計來進行科學化訓練》(Training And Racing With A Power Meter)(目前沒有譯本,書名為國峰暫譯)
□ 《自行車功率計使用手冊》(The Power Meter Hand Book: A User’s Guide for Cyclists and Triathletes)(目前沒有譯本,書名為國峰暫譯)
□ 《徹底看懂自行車功率訓練數據》
□ 《游得最快》(Swimming Fastest: The essential reference on technique, training, and program design)(目前沒有譯本,書名為國峰暫譯)
□ 《游泳的科學》(The New Science of Swimming)(目前沒有譯本,書名為國峰暫譯)
□ 《泳速祕笈》(Swim Speed Scerets)(目前沒有譯本,書名為國峰暫譯)
□ 《自由式的科學化訓練》
□《Pose Method 游、騎、跑三項運動技術》(Pose Method of Triathlon Techniques)
□ 《鐵人三項訓練聖經》(The Triathlete’s Training Bible )
□ 《鐵人科學》(Triathlon Science)(目前沒有譯本,書名為國峰暫譯)
□ 《挑戰自我的鐵人三項訓練書》
□《系統:由美國力量教練所轉化的蘇聯週期化訓練》The System: Soviet Periodization Adapted for the American Strength Coach(目前沒有譯本,書名為國峰暫譯)
□《麥克波羅伊功能性訓練聖經》第二版(New Functional Training for Sports, 2nd Edition)
□《靈活如豹》第二版(Becoming A Supple Leopard, 2nd Edition)
□《週期化運動訓練》第三版(Periodization Training for Sports, 3rd Edition)
#LAVA
#KFCS
#RunningQuotient
丹尼爾博士跑步方程式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教練培訓 vs PB班】
有朋友在問這兩種課程之間的差別,以12月即將啟動的「自行車教練班與PB班」來簡單說明一下:
1) 「自行車科學化訓練PB班」是特別針兩自行車與鐵人三項愛好者,兩天先修課與四週訓練期間專注在訓練本身。2019年12月21日與22日是前測(上坡計時賽)與兩天先修課,接著進行四週訓練,1/19進行後測(同前測路線的上坡計時賽)。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42727589713802/
2)「自行車教練培訓課」會更仔細講解課程的設計原則與引導學員達到更佳訓練品質的方式,它主要是為了培訓教練,上課之後要1)考試,要參加2)一週線上實作課表,要參加3)PB班跟練與實習,還要參加定期的內部訓練,才能算通過認證。2019年12月1日第一梯開始培訓,含考試、線上課表、訓練營實習與內訓,培訓期大約半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194479154075816/
當然,我知道有些上教練培訓的人只是想學得更深、想知道更多原理,所以上述的「1)考試、2)一週線上實作課表、3)PB班跟練與實習」不強迫參加,可以只上培訓課程,或是只來參加內訓,只有真得想從事教練工作且想通過認證的人才必須走過所有的培訓流程。
之後還會依序開設游泳教練與PB班、跑步教練與PB班、鐵人三項教練與PB班(預計每年各一次),想要參加鐵人三項教練者,需要先分別參加游泳、騎車與跑步教練培訓。
不管是哪一個項目培訓「流程」與「理論主幹」皆同,兩類課程的流程分別是:
1) 教練培訓:培訓課→筆試→一週課表實作或PB班實習→內訓→帶學員訓練
2) PB班:前測→先修課→四週課表→後測
四種耐力運動與兩種課程的理論主幹也都是:
練心→練體能→練力量→練技術。
上述主幹用另一種方式來說是連結「心與科學」,把身與心當成整體來訓練,而非拆解。概念、理論與訓練法的「分析/解剖/拆解」是西方知識體系的主軸,但東方很強調「整體」與「連結」,所以我一直很想找到各個元素的關係,經過許久的學習、訓練和研究後才慢慢能把心、體能、力量與技術之間的關係給打通。通了之後就有了「主幹」(中心思想),所有的訓練法與碎片化知識就有了依靠。
-------------Q&A-------------
下面是有來參加說明會的朋友提問,統一整理如下:
● Q:KFCS似乎最終還是以鐵人三項為主,對於只單純以某一項為主的教練來說,不知道會怎樣配合?
○ A:KFCS要做的培訓志業是四項運動:游、騎、跑、鐵人。我們期待他們能各自發展,而且是朝菁英運動領域發展,主要目標受眾是「想要變強的人」,這裡的「人」包括運動員和教練,但我首先我要找到的是四項運動的,我的目標是先找到能專心發展「單項」的教練,最終理想是不靠官方的力量自立自強,以獨立單位的名義訓練出頂尖的單項選手,在訓練選手的過程中教練們會經常交流與討論,我又能透過這個平台逐步充實此一框架中理論與訓練法的內容。所以KFCS的目標並不只是朝鐵人三項發展,歡迎對這四項耐力訓練有興趣,卻一直卡關、不知如何進步的耐力運動愛好者來參加我們的PB班;更歡迎已經在擔任(或有意從事)教練工作的耐力運動愛好者來一起學習與成長。
● Q:如果想要參加教練培訓,有什麼徵選條件?
○ A:只要你問自己「是否熱愛自己所選的運動,而且想要幫助別人一起變強?」如果答案非常肯定,就可以報名。只要喜歡耐力運動且有心願意學習,沒有條件限制。我個人並非體育科系出身,曾跟我學習過也全職在當教練的譽寅和許多教練也不是。我們都只是喜歡訓練、喜歡學習和研究變強的學問而已。只要(有心)這樣就足以開始了。
● Q:報名前有什麼可以先準備,好比要先看過那些書?
○ A:這是很關鍵的好問題。因為我們在台灣會先開自行車教練培訓(大陸先開跑步教練培訓),每個單項的建議書單不太一樣,整理如下:
□《心流》(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比賽,從心開始》(The Inner Game of Tennis)
□《跑步的學問》第四版(Lore of Running, 4th Edition)(目前沒有譯本,書名為國峰暫譯)
□《跑步,該怎麼跑?》第三版(Pose Method of Running)
□ 《丹尼爾博士跑步方程式》(Jack Daniels' Running Formula)
□《體能!技術!肌力!心志!全方位的馬拉松科學化訓練》
□ 《如何在自行車訓練與競賽中運用功率計來進行科學化訓練》(Training And Racing With A Power Meter)(目前沒有譯本,書名為國峰暫譯)
□ 《自行車功率計使用手冊》(The Power Meter Hand Book: A User’s Guide for Cyclists and Triathletes)(目前沒有譯本,書名為國峰暫譯)
□ 《徹底看懂自行車功率訓練數據》
□ 《游得最快》(Swimming Fastest: The essential reference on technique, training, and program design)(目前沒有譯本,書名為國峰暫譯)
□ 《游泳的科學》(The New Science of Swimming)(目前沒有譯本,書名為國峰暫譯)
□ 《泳速祕笈》(Swim Speed Scerets)(目前沒有譯本,書名為國峰暫譯)
□ 《自由式的科學化訓練》
□《Pose Method 游、騎、跑三項運動技術》(Pose Method of Triathlon Techniques)
□ 《鐵人三項訓練聖經》(The Triathlete’s Training Bible )
□ 《鐵人科學》(Triathlon Science)(目前沒有譯本,書名為國峰暫譯)
□ 《挑戰自我的鐵人三項訓練書》
□《系統:由美國力量教練所轉化的蘇聯週期化訓練》The System: Soviet Periodization Adapted for the American Strength Coach(目前沒有譯本,書名為國峰暫譯)
□《麥克波羅伊功能性訓練聖經》第二版(New Functional Training for Sports, 2nd Edition)
□《靈活如豹》第二版(Becoming A Supple Leopard, 2nd Edition)
□《週期化運動訓練》第三版(Periodization Training for Sports, 3rd Edition)
#LAVA
#KFCS
#RunningQuotient
丹尼爾博士跑步方程式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運用RQ來分析進步原由:全馬PB:3:27 → 3:13】
因為2016年擔任Garmin上馬PB訓練營而認識海洋,當年七月入營前的全馬PB還是4小時10分。我回頭查看入營資料時,看到他在入營前設定的目標是破四,但最後上馬跑到3小時35分,進步了三十五分鐘。十一月上海馬結束後,又自己拿課表重練了一個週期,到了2017年三月的無錫馬拉松又進步到了3小時27分。
年中海洋參加了我設計的心率教練課,屬於認真的嚴肅跑者。今年從七月開營的這場訓練營,海洋和其他Garmin訓練營的學員非常熱心地來擔任助教,協助處理了四個月訓練各種大小雜事,此外,他自己也全心全意投入訓練之中,個人最後也再次大破PB,進步了14分鐘,從七月開訓時的3:27進步到3:13……非常不簡單。
海洋在所有的訓練數據都有上傳RQ,而且幾乎完成所有的課表,所以我把它在這十七週中RQ上的訓練數據做了一個比較系統的分析,在這邊也分享出來提供對數據有興趣的跑者與教練參考:https://www.runningquotient.com/article/single/141
分析數據分成兩類:
ⓞ體能類有里程數、訓練量與訓練強度系數
ⓞ技術類有步頻、觸地時間與移動參數
從技術的數據中更可以明顯看出來海洋這次的PB明顯是由於他技術上的進步所帶來的結果,尤其是最能代表技術指標的「移動參數 (Vertical Ratio)」,每一個強度都進步了。最明顯的是五區配速的移動參數從7.2進步到5.1。
我想這也很合理,因為他已經跟著丹尼爾博士的課表(我依《丹尼爾博士跑步方程式》一書中的體能理論所計設),練過完整的兩個大週期了(每個大週期約4個月),體能的進步已經有限。這次海洋跟著羅曼諾夫博士的課表訓練,雖然跑量不多,平均週跑量50公里,但因為技術的進步,成績也跟著提升。
週跑量50k,看似不辛苦,但心理上對訓練方向的掙扎與矛盾(也其是從體能的訓練方式轉成技術的矛盾),以及技術課表所需耗費的專注力與集中力,都只有練過的人才能體會。文中有海洋自己深刻與清楚的心理剖析,也附上他原始的賽後心得〈安逸,不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