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會贏?
17世紀世界規模最大的戰艦 VS 一陣強風
#瓦薩號 #傳說的瑞典戰艦 #然後它就沈沒了
-
本次介紹的瓦薩號(Vasa)完工於1628 年,是17世紀時,世界規模最大的武裝型戰艦,也是當時瑞典海軍艦隊的重要船隻,代表著瑞典政治、國力的象徵。
在17世紀時,瑞典從一個人口稀少、貧窮、影響力不大的邊緣王國,轉變成稱霸北歐的主要帝國之一,為了向波羅的海的國家群宣揚國威,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Gustav II Adolf)則迫切想要一台超巨大戰艦,橫跨四海向世人弘揚瑞典的強大實力。
-
1625 年 1 月,造船工人亨里克·海伯森(Henrik Hybertsson)與商業夥伴阿倫特·德格魯特與瑞典海軍簽署了合同,以興建四艘戰艦,其中瓦薩號則是該批艦隊首座興建的船隻。
海伯森在此工程中動用非常多的人力,並僱請了各界的畫家、雕刻家參與船體的裝潢製作,至於上層甲板、船尾樓、海軍錘、帆布等設施,則是向國外訂購材料,也使用從里加、阿姆斯特丹等地進口的粗鋸木板建造,考慮到當時的人類還在摸索船舶設計原理的階段,因此
瓦薩號可說是一場龐大又具有挑戰的工程。
然而,在興建不久時,國王為了想要提升戰艦的武力,而訂購了更多大砲要求裝載到船身上,並命令修改原始單層砲甲板的設計,改為雙層,這導致船身結構立刻變更,好開設更多的砲舷窗,這也破壞了初始穩定性。
由於追求極致的續航力和集火力,加上建造時未填入足夠的壓載物,導致瓦薩號潛藏著重心不穩的問題,即便在港口試航時也無法保持平衡的作用,進而造成後續的悲劇。
至於海伯森本人,則因病情加重,在去世之前都未親眼見證瓦薩號的完工。
1628年8月10日,擁有三根桅杆,號稱「不沉戰艦」(和充滿結構缺陷)的瓦薩號。
於斯德哥爾摩港展開處女航,在開射禮炮後,在數千名民眾與船員家屬眾目睽睽的期盼下,瓦薩號離開港岸朝向波蘭前進。
然而在海上航行不到一公里時,船身就遭遇強風傾斜的衝擊翻了過去,然後海水就ㄊㄇ從早不應該設一堆的砲舷窗灌進去,
最後瓦薩號就在眾人的面前沉沒了,雖然附近的許多船隻都趕來救援,但這場災難還是造成了約三十人喪生。
意外發生後,氣壞的國王認為是建造者的疏失,毫不含糊地要求懲罰有罪的一方,然而沒有人想要承擔這起責任。
在事件委員會成立後,透過倖存者和造船廠的拷問,而顯示是由於船艦的尺寸和砲火都按照國王的合約而打造,故瓦薩號本身就有結構不穩的問題。
最終沒有人因這場意外而定罪,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唯獨事件的責任最終落在早已去世的海伯森身上,他妻子最後也被迫出售財產以償還債務。 (真的很衰小)
-
儘管船上的大砲和不少物件曾被打撈上岸,但瓦薩號終究被世人所遺忘,但幸運的是由於波羅的海海水含鹽量不高的因素,瓦薩號殘骸在缺氧、低鹽的環境下未有太大的毀損。
最後到了1961年,在考古學家安德斯·法蘭森 (Anders Franzén) 透過 17 世紀文獻資料的考慮下,頭過抓鉤沿海底拖拽從淺水處發現了殘骸和大批文物。
在打撈上岸時,雖然沉船的結構仍持續腐爛中,在船身的完整度很高,在相關機構透過特殊方式協助保存後,成功延緩情況的惡化。最後1988年,瓦薩號在經歷大幅度的修復工程後,才被移到斯德哥爾摩的瓦薩博物館保存。
直至今日,該船成為當地最受歡迎的博物館,等待旅人見證著瓦薩王朝過去的繁榮。
-
#就好死不死要加一堆超浮誇的東西上去
#第一次出去就海葬
#留言收瓦薩號的照片與本次參考資料
丹木斯原理 在 StoryTeller 說故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睡前故事:【4分33秒 】
「1952年夏末的一個傍晚,美國鋼琴家大衛·圖徳在紐約的瑪沃裡克音樂廳(Maverick Concert Hall)演奏了約翰‧凱奇的《4分33秒》。 這是作品花了四年完成後的首次公演。圖徳在鋼琴前坐下,蓋上琴蓋,再低頭看著計時器。在四分三十三秒裡,他逐頁翻著樂譜,兩度重複了這三個步驟。有人認為凱奇的《4分33秒》太過火了,鋼琴家坐在鋼琴前卻不彈奏,只為營造「噱頭」,是「真真切切只配倒豎拇指」的「愚蠢東西」。
這是音樂嗎?
我從未看過《4分33秒》的現場演出,最接近的一次就是2018年在英國國家肖像館(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內,透過塔西塔·迪恩的六幕裝置欣賞摩斯‧康寧漢演繹約翰‧凱奇的《4分33秒》。
如果這樣還不夠混亂,凱奇在職業生涯裡一共創作了四個不同版本的《4分33秒》。當塔西塔·迪恩提議摩斯‧康寧漢以舞蹈演繹《4分33秒》時,這位著名的舞蹈家,同時亦是相伴凱奇長達五十年的伴侶和合作夥伴,已經八十八歲了。在此名為《靜止》(STILLNESS)的演出中,康寧漢在鏡子前坐下,為分別三個樂章保持了同樣的姿勢。
雖然《4分33秒》經常被誤會為無聲的作品,凱奇卻認為世上並沒有絕對寧靜一說,並視此作品為體現聆聽之舉。現下疫症當道,我們生活在充斥著噪音的時代,耳朵聽到的聲音、腦內的聲音、慾望的聲音都日漸增多,緊緊包圍著我們。《4分33秒》這樣一首開放式的作品使我深受震撼。我雖缺乏創作音樂的天賦,這首作品卻燃起了我對聲音藝術的興趣......」聽著藝術家曾鎧婷 Katharine 說起這啟發她創作的音樂作品還有為展覽所寫的故事,我們聽得著迷。
《關於花園》展覽,透過花園微觀現代人際關係的律動。展覽蒐集了4位藝術家陳建濃、吳國瀚、曾鎧婷及謝恩旗的作品,分別呈現幾位藝術家對花園作為兩極嬉耍互動之地的設想,探索截然不同的特性如何影響花園的結構和美學。花園雖為人工設計,卻又自然生長,從色調、質感與型態無窮無盡的排列中,誕生了力量、生機、靜謐與腐朽。隨著四季推移,花園在播種、發芽、適應、茂盛間不斷輪迴,長成神秘吸引而又互不協調的空間。
看著一件件藝術品,我們看到了不只是花園的四季,更是情緒的四季。當中有以畫作探索聲音藝術的作品、以折射原理建構了無限世界於小木箱內的藝術品、直接與訪客互動的變形象棋盤......
親身感受,聽他們的故事,心總會觸動。
心碎有聲音嗎?我們是否從未留神傾聽?世上真的有寧靜嗎?藝術家提出種種提問。
Katharine 特地找來日本插畫師黒木雅已為寫下啟發她的故事配上畫,訴說著好朋友在精神上的你追我躲,如故事裡的結尾所寫:「我們人類是否只有目不能視,才能用心聆聽?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在面對讓人心酸的分別時,我還是下意識地恐懼和否定。我們投入科技懷抱之時,寧靜成為了揭露真相之地。語言和相互聯繫的天賦雖能讓我們溝通,隨之回答我們的沉默卻放大了未能仔細傾聽的危險。當我們在過剩與過少交錯縱橫的巨網上努力建立永恆的關係時,我就會想起我在欣賞《4分33秒》前的世界,我那對陪伴、孤獨與安全感的信念——自相矛盾,卻又理所當然。」
展覽來到最後幾天,來這花園感受張與弛有意的共存亦反映了日常生活中的親密。
👉🏻觀看完整故事〖善意締盟 | 關於花園〗:https://bit.ly/35mb426
Storyteller : 曾鎧婷
Illustration by 黒木雅已
Text by Storyteller
+++++++
《Something About Gardens 關於花園》
展覽日期: 2020年10月8日至10月25日
展覽場地:Cabinet of Stories
中環士丹頓街15號1樓
開放時間:Wed - Fri 2pm - 8 pm | Sat & Sun 12pm - 6pm
👉🏻*參觀無需預約,若想享用茶座建議先番座:https://forms.gle/LasUVoJaaHi42fjY9
丹木斯原理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湯姆.瑞斗和佛地魔什麼關係,推理小說就是怎樣設計詭計】易位構詞遊戲與角色人物設計 #舊文新改懇請多多支持謝謝
當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上映時,登上鄉民熱搜排行中的一個問題是-後來那隻老虎去了哪裡了?牠真的有存在過嗎?
這個問題其實很有趣,不過先別管那隻老虎到底有沒有真的在那裡惹,推理都虛擬實境還平行時空了,要生一隻老虎,還不容易嗎?
這也不僅僅在推理而已,其實只要想想,在奇幻經典《哈利波特》中,湯姆.瑞斗和佛地魔什麼關係,推理小說就是怎樣設計詭計。
相信如果問說湯姆.瑞斗和佛地魔什麼關係,讀者用膝蓋都知道答案-他們就是同一人!只是用構成名字字母的順序重組變化而已。
湯姆.魔佛羅.瑞斗(TOM MARVOLO RIDDLE)=我是佛地魔王(I AM LORD VOLDEMORT)就是江湖人稱的「易位構詞遊戲」(anagram)。
那這個易位構詞遊戲非常神奇,常出現在類似「想像朋友」(來找我玩)或「幻想情人」(我宣佈放棄當彭于晏老婆)的特殊情境。
也就是說,這些以角色某的名字,字母順序重組虛構出來的角色,登場現身時,往往會作為主角伙伴(群),集體行動中的其中之一。
不是在一起調查任務,就是幫忙發現關鍵線索的伙伴,最後因為這樣一直和主角「出生入死」的形影不離,所以和主角的感情最好。
某種程度上,這或許也可以算是「你的名字不是你的名字」,只是說,有時作品虛構的角色,箭頭不止指向別人而已,還會是自己!
例如伊恩.里德(Iain Reid)還以為是靠北男友「見家長怪現象分享」的《我想結束這一切》(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或是卡莉雅.芮德(Calia Read),像極了愛情的《是誰在說謊》(Unravel)。
不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虛構了誰,冒名頂替的對象,不是別人正是自己,那麼多半是因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中的解離。
彷彿靈魂出竅從外看自己,但卻覺得那樣的自己並不是自己…聽起來有沒有很熟悉?批踢踢鄉民問卦表示-這是我朋友絕對不是我!
另外一種比較複雜,是角色原主真的有存在,但有原本與後來的差異,像《聊齋》〈畫皮〉中,披著美女皮的鬼究竟是美女還是鬼?
結合以上多種複雜變化,則有丹尼斯.勒翰(Dennis Lehane)《隔離島》(Shutter Island)和乾綠郎《完美的蛇頸龍之日》等最能代表。
虛構角色的原主身份,通常都是主角的愛人親人與朋友,彼此具有強烈羈絆關係,這樣發生不測風雲時,衝擊力道才足夠導致PTSD。
所以這類故事也像極了愛情/親情/友情-不是讓一直在一起的麻吉閨密其實是易位構詞;就是宣佈放棄前,幻想情人早已死去多時!
這都是因為這類故事選擇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主角擔任偵探來解謎,結果想當然爾,霧裡看花花非花,叫人更眼花繚亂。
還有因為故事的設定,地點常在醫院、精神病院或治療中心之類等的場所,所以其他配角便多是任職其中的專業人員醫師或治療師。
有時則會讓這些人其中之一(或以上),混入冒名頂替的主角伙伴(群),用以主角行進中,劇情所需各項的冒險戀愛解謎或策反等。
所以這類的作品,絕大多數,會是與意識不清(夢/潛意識/意識不清/失憶/對自我身份認同的混淆錯亂等)的劇情設計,搭配使用。
所以讀者讀到最後,常會很吃驚的發現,從頭到尾這(些)人,可能沒有真正的存在過,或者僅僅只不過是主角自己的認知迷離而已!
這與神秘組織「最愛的人傷我最深」和「最熟悉的陌生人」逆轉不同;神秘組織裡角色頂多不主動揭露真實身份,但非虛構是真人。
綜合結論就是,一以誰的名字字母順序重組虛構,二是自己的名字/臉孔/身體不用,用別人的名字/臉孔/身體,就是要搞得讀者好亂~
而且一剛開始時,根本沒有誰可以未卜先知的知道,即將要登場的人物,究竟是真是假,還有數量,甚至語言的隔閡也會影響判斷。
無怪乎有時,作者常會被類比為上帝的角色(沒有冒昧意思),因為作者筆下創造的故事,還沒讀完之前,一切都還不能拍版定案。
結果分析到最後,人們又會靈光一閃的發現,那這樣寫作不就跟虛擬實境推理的原理一樣「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啊!
所以如果你問我,到底那隻老虎(角色)真的存在嗎?我只能說,可能有也可能沒有;但如果沒有,也可能別人覺得有,誰知道呢?
這大概就是推理趣味所在,所謂一樁懸案各自表述觀察,就算是同一件事也會有不同看法,更何況是不同世界觀裡面的人事物各項~
警語:本文僅適用推理人物劇情設計,不可作為現實任何犯罪的途徑與目的。
★丹尼斯.勒翰(Dennis Lehane)《隔離島》(Shutter Island)主角亡妻朵莉絲.香奈兒(Dolores Chanal)徘徊不去的陰影,和後來出現的神秘女子瑞秋.索蘭度(Rachel Solando)的存在之謎。
★乾綠郎《完美的蛇頸龍之日》沙灘少年木內一雄(KIUCHI KAZUO)與弟弟和浩市(KAZU KOUICHI);還有麻耶雄嵩《有翼之闇》僉鳥鬱子(MINATORIIKUKO)與絲波小陸(ITONAMIKORIKU)之間的關係等。
https://www.facebook.com/ChiChaoChun/posts/1163131017378639
丹木斯原理 在 丹木斯可以預防高山症嗎?如何正確使用丹木斯?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喜歡登山,怕罹患高山症? 聽說丹木斯可以有效地預防高山症發作但是要怎樣正確服用丹木斯呢威廉藥師帶你一起認識丹木斯從丹木斯的作用,注意事項, ... ... <看更多>
丹木斯原理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旅遊醫學】~ 丹木斯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進一步就會影響到身體的電解質平衡:低血鈣,嚴重時還會合併低血鉀;所以就會出現:很喘,胸悶、頭暈,以及手腳發麻、痙攣等症狀。 這也是第一次吃丹木斯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