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回台灣買靈魂 黃勝雄(1939~)
文/陳永興
#黃勝雄,1939年3月23日,出生於南投草屯鎮,小時候家境貧困但虔誠信仰基督。高中畢業為了節省學費,他進入師大數學系,後來又重考師大物理系,讀到大三時他因鼻病住院,探訪的牧師送他一本「史懷哲傳」,讓他深受感動,當時他22歲決定效法史懷哲三度重考,終於進入台北醫學院,他半工半讀加上姐姐和姊夫的幫助,完成了醫學院的學業。當完兵後黃勝雄前往彰化基督教醫院擔任外科住院醫師,之後在蘭院長鼓勵之下前往美國接受神經外科的訓練。在美國辛苦奮鬥了25年,他做到德拉瓦州醫學中心神經外科主任和傑佛遜大學神經外科教授,還被稱為「#醫生中的外科醫生」,甚至後來成為美國總統雷根的醫療小組成員。
1993年黃勝雄回到台灣接任了 #門諾醫院 的院長職務,同時他決定將自己的薪水三分之二捐出來做公益用途,從此展開長達22年的偏遠醫療和宣教慈善工作。
#門諾基金會
主任牧師薪水 在 民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人物】花蓮門諾的護理天使 魏海蓮(1925〜2003)
文/陳永興
#魏海蓮(Helen Williams),1925年生於當時蘇聯的烏克蘭,由於父母是基督教門諾會教徒,為躲避共產黨的宗教迫害舉家逃往加拿大。她從加拿大加爾特市的護理學校畢業後,決定獻身教會醫療傳道的工作,經門諾會差派於1957年離開故鄉渡海來到台灣,參加門諾會在花蓮的山地醫療團工作,當時從美國來的薄柔纜醫師和外國宣教士正在花蓮山區為原住民從事巡迴醫療和社區保健工作,並設立門諾會醫院,收治貧苦的病患。魏海蓮擔任門諾醫院的護理主任,除了照顧住院病人,也常深入原住民部落到病患家裡探訪。1973年她開始推動居家照顧服務,幫出院後的中風病人或需要留置導尿管、鼻胃管的病人做居家護理。由於深入原住民家庭生活,對於原住民的抽菸、酗酒和檳榔造成健康的危害,她總是苦口婆心再三勸告,甚至利用假日動用牧師、村里幹事、公衛人員共同推動戒酒運動,1981年她還成立了台灣第一個戒酒組織(#戒酒無名會),在馬遠村成功地運用村民省下的酒錢蓋了一座教會,傳為美談。
魏海蓮自己非常節儉,她很會廢物利用,將破絲襪編成腳踏墊給病人來用,將碎布改縫成棉被,泡棉做成靠墊給臥床病人使用,來減少褥瘡的發生。在門諾醫院服務30多年期間,她不支領醫院薪水,只靠著門諾會支付給她微薄的生活費度日。在1982年她本來要退休返回加拿大,當時許多花蓮民眾及受過她照顧的病患和員工,為了歡送她捐款要幫她出旅費,後來她又把捐款都給了孤兒院,而且決定繼續留下來服務,一直到1994年已經70歲,身體變差了,才真的退休回去加拿大。
#門諾醫院
https://www.peoplenews.tw/news/f893b3a8-20eb-40fb-8a55-ee09678a2abb
主任牧師薪水 在 社區力 empower and togeth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追蹤IG來點周末正能量
萬芳浸信會隱身於台北市萬芳社區中,由於地勢的關係,還需走一小段下坡路才能見其蹤跡,讓人彷彿有置身山谷的感覺。
萬芳浸信會牧師鄭聖惠說:「萬芳啟能中心就在我們的社區內,有一天他們的主任跑來找我,說這群青年無法到外面就業,問我是否有工作可以給他們?」
由於教會中午固定有長者供餐,因此鄭聖惠便請這群青年洗碗,並自掏腰包付他們薪水,至今已超過7年。
萬芳浸信會於6年前開設課輔班,帶著孩子寫功課,以及進行品格教育、戲劇活動等,並免費提供晚餐。
由於課輔班收的多半是難以管教或是長期遊蕩在外的孩子,不只社區的人質疑,連教會內部也有反彈的聲浪。
談起當時的艱辛,鄭聖惠笑著說:「我們其實也想過打退堂鼓,擔心課輔班的孩子會不會惹事生非,或是帶壞原本就在教會的孩子。」
但令人欣慰的是,這些年來不僅沒有這些現象,反而因為教會長時間的陪伴,以及同儕間的良性互動與交流,這群孩子愈變愈好。
➡️延伸閱讀:將大門敞開——萬芳浸信會鄭聖惠
https://reurl.cc/WpQg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