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藝術而藝術】
這可能是現代藝術史上最著名的一場訴訟案。
『為藝術而藝術』(l'art pour l'art,英文:Art for art's sake)的主張是法國作家高提耶(Théophile Gautier,1811-1872)在1835年發表的唯美主義長篇小說《莫班小姐》(Mademoiselle de Maupin)中率先提出。他認為文學可以不顧社會道德主張,文學藝術毋須反映社會問題,藝術家的價值在於追求完美之形式。
這般言論在當時仍歌頌英雄榮光新古典主義的法國社會看來格格不入,但卻大大影響後世藝術理念,將日出景象畫得朦朦朧朧一蹋糊塗的莫內是其一;始終任性堅持,下筆不求具象,為後世抽象表現奠定先基的惠斯勒又是其二。
作為19世紀美國最前衛也最重要的畫家,詹姆斯.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1834-1903)當然自有其能耐。雖說他活動範圍多在倫敦,24歲後未再返回美國,平生爭議也不少。最有名的例子大概是1877年的那場官司。
========================
事件導火線是英國權威藝評家羅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 )發表了對惠斯勒苛刻無情的批評(哪個藝評家的〝自以為〞評論不是如此?翻白眼ing),尤其是針對惠斯勒約莫1875年所作《黑與金的夜曲》(Nocturne in Black and Gold – The Falling Rocket )。
羅斯金認為格洛斯維諾畫廊的老闆(Grosvenor Gallery)林賽爵士(Sir Coutts Lindsay)根本不該展出惠斯勒作品,然後又批判惠斯勒缺乏教養、幾乎是詐欺群眾,還說自己雖見過一些無賴,但卻沒聽過有花花公子對觀眾臉上丟罐油漆還敢要價200個金幣(guineas)。
換句話說,惠斯勒當場變成一個〝缺乏教養又生性浪蕩的詐欺犯〞,再者羅斯金粗糙刻薄的評論更顯示他身為藝評家的傲慢與既得利益者的優勢。
不像莫內在1874年被另一位藝評家藝評家路易.樂華(Louis Leroy)羞辱時,再生氣也只是在戈柏瓦咖啡館(Café Guerbois)內咆哮翻桌,或者只能夜深人靜時邊咬棉被流眼淚還邊懷疑人生,惠斯勒火速以毀謗罪名一狀將羅斯金告上法院,並且要求賠償名譽損失1000英鎊。
這下子整個倫敦都沸騰了,藝文界人士立馬選邊站,連老百姓也都跟著報紙報導認真看熱鬧。
羅斯金是甚麼人物?人家是牛津大學斯萊德藝術學院第一位教授,並在此成立羅斯金繪畫學院(Ruskin School of Drawing),是維多利亞時代舉足輕重的藝評家,也是拉斐爾前派(Pre-Raphaelites)擁護者。當時他的評論被許多人奉為圭臬,簡直是神一樣的存在。
但對手也不是好惹的角色。
惠斯勒從小個性嬌慣,從西點軍校被退學後才轉向繪畫,始終堅持『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認為藝術應該獨立存在,純粹訴諸感官,不需要加諸無關的道德和感情因素;對他來說,藝術就是藝術,千萬不要囉嗦更不要說教。
這兩人大約生來便八字不合,無論是藝術主張或政治立場都相差甚遠。
羅斯金是社會主義者,關注社會公平與政治問題;惠斯勒從不認為藝術應該符合所有人喜好和品味。羅斯金批判工業資本主義與政治經濟功利主義;惠斯勒卻以朦朧唯美的效果美化了倫敦泰晤士河畔的醜陋工業景觀。
你說,對於亟欲撻伐萬惡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者羅斯金,要如何忍受惠斯勒這些斑駁模糊又完全違反他理念的畫面?
﹏﹏﹏﹏﹏﹏﹏﹏﹏
法庭上的盤問對答可以顯示出兩方如何尖銳對立和各持己見。羅斯金找來霍克爵士(Sir John Holker)作為辯護律師。
霍克:「請您說說《黑與金的夜曲》(Nocturne in Black and Gold – The Falling Rocket )主題畫的是啥鬼?」
惠斯勒:「這是一個描述夜晚的作品,描繪柯瑞莫納花園(Cremorne Gardens )的煙火。」
霍克: 「咦?不是柯瑞莫納花園的景色嗎?」
惠斯勒:「如果要稱它為柯瑞莫納的景色,肯定會讓觀者很失望(哄堂大笑)。這是一種藝術安排(artistic arrangement),所以我才叫它〝夜曲〞啊!」
霍克:「那你究竟花了多少時間完成這幅作品?」
惠斯勒:「我大概花了兩天,第一天開始畫,第二天完工。」
霍克:「瞎米!才花兩天工夫竟敢開價200個金幣?!」
惠斯勒:「那你就錯了,我的要價包含我一輩子的心血與知識。」(驕傲抬下巴)
﹏﹏﹏﹏﹏﹏﹏﹏﹏
審判結果惠斯勒算是贏了面子→法庭判他勝訴,但也失了裡子→原來要求的1000英鎊賠償金只剩下1法辛(farthing),而且訴訟費用必須由雙方分攤。1法辛價值僅有1/4便士(penny)。如此低廉的賠償金也說明陪審團對此事件的複雜感受。
惠斯勒原本財務狀況就不佳,整個官司打下來更是雪上加霜,於是官司贏了,但他也破產了。話雖如此,惠斯勒還是很得意地在這法辛錢幣上鑽了個洞,掛在錶鏈上昭告勝利。羅斯金的處境也沒好到哪裡去,輸了官司之後,曾經在藝術界權傾一時的大老,卻自此健康與地位迅速消頹,並淡出社交界。
惠斯勒破產後只得變賣房產,並且為了生活,接受委託遠赴威尼斯創作蝕刻版畫。在威尼斯的14個月中,他創作超過50幅版畫、幾幅《夜曲》、一些水彩和100多幅粉彩作品,以嶄新手法雕砌出威尼斯的精緻迷人面貌,並獲得眾多好評。甚至連向來反對他的人也認為他是繼荷蘭大師林布蘭之後,最傑出的版畫家。
========================
不懈於追求『為藝術而藝術』,惠斯勒另一個極致維美的代表作品還有他在1876-77年為贊助人-英國船王萊蘭(Frederick Richards Leyland,1831-1892)設計的《孔雀廳》(The Peacock Room )。《孔雀廳》作為船王豪宅餐廳,主調為金色與藍色的協奏曲,華麗夢幻、高度裝飾,充滿異國風情,現存於華盛頓特區『弗利爾藝廊』(Freer Gallery)。
雖說威尼斯系列作品有助於恢復惠斯勒聲譽和事業,但他的技法高度在當時卻是被低估了,羅斯金就是其中代表。惠斯勒在作畫前先將畫布染上色彩,並稀釋油畫顏料,改變油畫媒介,讓效果類似水彩那般影綽隱約,創造了油畫另一種表現方式。
另外他賦予繪畫音樂性,以音樂術語為畫作命名,探索音樂與藝術表現調性上的和諧。這些藝術理念和技法影響歐洲和美國兩代藝術家,同時與現實主義、印象派和象徵主義畫家彼此密切聯繫,交換意見和理想,更別說前衛手法為20世紀畫家走向單色抽象風格開創了先鋒。
正因執拗與任性,惠斯勒所成就的藝術果實,絕對比羅斯金想像中來得豐碩許多。
#為藝術而藝術 #惠斯勒
#有才華才敢任性
#極致唯美孔雀廳 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artjunie/posts/668689116900321
圖片來源: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主調音樂例子」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主調音樂例子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主調音樂例子 在 作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主調音樂例子 在 作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主調音樂例子 在 [心得] 古典吉他演奏家大衛羅素與其優秀錄音(貳) 的評價
- 關於主調音樂例子 在 15分鐘簡單串連美學知識~音樂的單音,複音與卡農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主調音樂例子 在 主調音樂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瑜珈皮拉提斯資訊指南 的評價
- 關於主調音樂例子 在 主調音樂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瑜珈皮拉提斯資訊指南 的評價
- 關於主調音樂例子 在 homophonic音樂的評價費用和推薦,EDU.TW、YOUTUBE ... 的評價
- 關於主調音樂例子 在 Major Player - Hom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主調音樂例子 在 "調性音樂"的定義? - 音樂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主調音樂例子 在 heterophony中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評價
- 關於主調音樂例子 在 heterophony中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評價
主調音樂例子 在 作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古典與前衛。古典未必落伍,前衛可能庸俗,這是讀美學史的正確觀念,你要知道,今時今日所有被稱為經典的東西都曾經前衛過。經典前無古人地橫空出世,為藝術開敞了立足點,叫後人爭相模仿。單單是電影的百年史裡已充滿例子,但充滿例子亦意味創作人面對一大難題:我還有甚麼餘地去創造出新的經典呢?很多題材已被拍過,技法的變化也接近飽和,推陳出新是如此艱難,大部分創作為了餬口唯有跟從經典仿製和篡改。
同樣問題困擾著十九世紀的「古典」音樂作曲家,那時「貝多芬」便是前衛的代表,他不住地破格,開啟了浪漫主義時代,卻劃下難以逾越的高度。所謂浪漫是指心靈突破物質限制的一股衝力,管弦樂和鋼琴作品不再單純追求格律,它更要呈現作曲家的意志與情感,原有規則限制了主觀情感併發,理應揚棄。新興的浪漫思潮是一場反古典的運動,舒曼之流的音樂家在鋼琴上尋找新的和弦,嘗試顛覆主調音樂的格律。類似的情況與二戰後前衛藝術興起類似,野獸派、達達、立體主義的畫家百花齊放,不再如上一輩講究逼真地重現真實,他們要掙脫枷鎖,帶領全人類迎接解放。
「我啱啱瞓咗冇睇到,全人類解放咗未?」沒有邊緣,存在就失去張力。打破框框的那一下的確令人興奮,但拿起破碎的框框不住地敲打,卻是一無是處。後現代聽起來是令人着迷的名字,但其內容是甚麼?不就是反現代之後盛滿浴缸的空虛嗎?那些掛起浪漫銜頭的作曲家不斷推出新作,炫耀技法和與眾不同,像李斯特受人女士們瘋狂送手帕那樣,整個歐洲都沉醉在浪漫之中,但時日一久,問題就來了。
不斷重演一件前衛的東西,如果其內在價值欠奉,它就會淪為庸俗,像今天如果有一個藝術家以畫出畢卡索立體派風格自居,那他就是俗套。不住高呼情感奔放,但世上哪有永恆的高潮?絢爛放縱過後玩創了心,不少作品缺乏了貝多芬那種縈迴沉思的元素,他們不理解浪漫只有在浪漫被禁止的時候才是最為浪漫,完全解禁是變相地謀殺了浪漫。於是,在藝術史上每一個前衛思潮進軍之際,總有一小撮人在走回頭來,在瓦礫中尋找亟待保留的古曲文物,在十九世紀的音樂界,那個人就是布拉姆斯。
關於他,我會在我第三本小說《愛樂》裡演活更多,這裡我想簡單交代一點,Brahms着眼的是傳承,如何在規矩之內發揮情感,在古典世界裡尋找可以創發的地方。他的音樂被歸類為新古典主義,這個詞已很值得玩味,同時古典但同時新,它怎麼可能。Brahms會用十四世紀已被人遺忘的作曲手法寫第四交響曲的最終章,卻不會陳腔濫調,反讓人耳目一新,讓已死的舊規舊矩重生,在浪漫時代中告訴世人甚麼提格律之美,慰藉每顆失喪的心。我覺得他比蕭邦還要浪漫。
貝多芬在這意義下,亦是新古典的音樂家,不時令巴哈時代的賦格在鋼琴作品中重現,他亦是最前衛的搖滾祖父,第一個樂與怒的暴君。年輕的貝多芬曾經有緣向晚年的莫札特請教,那時它演奏了兩首小提琴作品,第一首依足莫札特的優雅貴族風,大師聽罷完全不感興趣,直到貝多芬拉奏自己那種尚未被世人認識的激情風,莫札特才揚起眉毛,彷彿聽到了新時代即將來臨。音樂界不需要第二個莫札特。
好藝術需要玩出了古典與前衛的對立統一,而且要不落俗套,獨創無二。
作者
主調音樂例子 在 作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耳朵上天堂》
「作品一一0號」奏鳴曲更令我讚嘆,賦格是第三(最後)樂章的一部份,第三樂章是由短短的一個樂節(標示著朗誦調〔recitativo〕的幾個小節)所引入的,旋律在這裡失去歌的特質,變成話語;不規則的節奏讓旋律變得激烈,再加上同一個音以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堅定地重複;接下來是一段分為四部分的曲子:第一部份:一個小抒情調(arioso)(完全是主調音樂〔homophonie〕:一段踏著弱音踏瓣〔una corda〕的旋律,伴著左手的和弦;古典的寧靜安詳));第二部分:賦格;第三部份:同一個小抒情調的變奏(同樣的旋律變得生動、哀怨;浪漫的心碎);第四部份:同樣的賦格的延續,相反的主題(由弱到強,在最後四個小節裡轉化為主調音樂,剝除了一切複調音樂的痕跡)。
所以,在十分鐘的狹小空間裡,這個第三樂章(包括它短短的序曲)以情感及形式上奇特的混雜而獨樹一格,然而聽眾卻渾然不覺,因為這般的繁複聽來竟是如此簡單而自然。(希望這是個好例子:偉大的大師所做的形式創新總是有某些低調之處,這才是真正最了不起的,只有那些渺小的大師所做的創新才會刻意提醒人去注意。)
貝多芬將賦格(複調音樂的典範形式)引入奏鳴曲(古典主義音樂的典範形式)的時候,彷彿把手放在兩個偉大時代因過渡而生的傷痕上——前一個時代始於十二世紀的第一個複調音樂,直到巴哈,後一個時代的基礎則是我們習稱的主調音樂。他彷彿不斷自問:複調音樂的傳承是否依然屬於我?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要求每個聲部都清晰可聞的複調音樂如何能夠適應最近發現的管弦樂團(還有,如何適應從平實的老鋼琴到《漢馬克拉維》的轉變))?它們豐富的音質讓個別的聲部不再清晰可辨。而複調音樂寧靜安詳的精神如何能抵擋伴隨古典主義而生的音樂在情感上的主觀性?這兩種如此對立的音樂概念能否共存?而且共存於同一個音樂作品裡(奏鳴曲「作品一0六號」)?而且更緊密地,共存於同一個樂章(「作品一一0號」的最後樂章)?
我想像貝多芬譜寫這些奏鳴曲時,夢想成為自始至今所有歐洲音樂的傳承者。我說他懷抱的這個夢——偉大的綜合手法之夢(綜合兩個明顯無從和解的時代)——直到一百年後才由現代主義最偉大的作曲家園滿地實現,特別是荀白克和史特拉汶斯基。儘管這兩位作曲家在完全對立的道路上前行(或者是阿多諾認為他們完全對立),他們卻不是(不僅是)先驅的後繼者,而是全然自覺地,作為整個音樂歷史的完全傳承者(或許是最後的傳承者)。
主調音樂例子 在 15分鐘簡單串連美學知識~音樂的單音,複音與卡農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藝術有聲大學公益美學堂《2019年度E-Mail自由學程- 全方位藝術欣賞MP3課程收藏研習計劃》開始受理報名囉! (即日起至2018年12月25日止)自2019年起開始 ... ... <看更多>
主調音樂例子 在 主調音樂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瑜珈皮拉提斯資訊指南 的推薦與評價
主調音樂 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主音音樂、主調音樂、複調音樂就來瑜珈皮拉提斯 ... 1.528hz 我舉多種波中的一個為例子,就是聽起來沒有意義的一種訊號聲(? ... <看更多>
主調音樂例子 在 [心得] 古典吉他演奏家大衛羅素與其優秀錄音(貳) 的推薦與評價
https://www.wretch.cc/blog/lmrllyw2444/22264425 網誌圖文版
英國古典吉他演奏家大衛羅素在錄製前述《十九世紀音樂》專輯獲得極大好評後,旋即著
手研究、改編巴洛克時期音樂,並在兩年後錄製了本文所要介紹的這張優秀的《巴洛克音
樂》專輯。以下,便是本專輯的相關背景與評介:
一、巴洛克音樂與吉他
談到古典音樂史上的巴洛克時期,大家多會聯想到巴哈、韓德爾這兩位音樂巨匠,因為他
們對音樂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不過除了他們之外,其他的作曲家可能就沒這麼幸運了。
那些音樂家運氣好一點的如柯賴里、韋瓦第,以及帕海貝爾等可以在其所貢獻的領域被記
得,或是因作品被選用為配樂而名聲大噪,進而名留千史;若是運氣差的,可能就歿入了
歷史無情的洪流之中。像是,誰還記得寫過若干具靈性、極優美的巴洛克奏鳴曲的作曲家
F.M.Veracini呢?不過對於吉他而言,巴洛克時期是個充滿豐富寶藏的年代,不止只有巴
哈、韓德爾等人的作品會是吉他改編的保留曲目,不屬於主流音樂家如大鍵琴家庫普蘭等
前述「不太幸運」的作曲家的作品,也會是吉他改編的珍貴資產。會有這樣不同的現象,
究其原因除了開拓吉他演出的曲目外,最重要的就是以巴洛克時期作曲方法寫成的作品非
常適合吉他演奏。普遍來說,巴洛克時期的作曲法則是對位法,這種作曲法則講究的是音
與音之間音程相對的問題,對比起主流音樂史中古典時期之後的所有時期,這個時期樂曲
中的樂器性格是較薄弱的。因此只要稍加克服音域限制問題,許多種樂器都可以演奏改編
自他種樂器的樂曲,而且效果相當不錯。巴哈自己將第一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的賦格改
編成魯特琴以及管風琴曲就是相當好的例子。再者,以這種作品法則寫成的樂曲,本質上
是沒有所謂主旋律與伴奏的,其所呈現的面貌是多聲部複旋律的音樂。而吉他與鋼琴一樣
,正是演奏複旋律音樂效果相當棒的樂器。吉他除了每條弦的音色差異,每個手指彈奏起
來的音色也都不盡相同,因此在表現多聲部複旋律方面的能力是相當優秀的。
二、大衛羅素的《巴洛克音樂》專輯
大衛羅素在這張《巴洛克音樂》專輯中選擇了三位作曲家的作品來演奏,除了大家所熟知
的韓德爾與巴哈外,近年來越來越受重視的大鍵琴家史卡拉第也是大衛羅素的選擇之一。
不過基於前述所謂開拓更多更好的樂曲予以吉他演奏的理由,大衛羅素選擇改編的作品都
不是吉他改編的傳統曲目,譬如巴哈的大、小提琴無伴奏組曲系列,或是史卡拉第編號
K.380、K.108的奏鳴曲等作品;相反的,在這張專輯他選擇了韓德爾的大鍵琴組曲第一集
的第七號、巴哈作品編號BWV1034的e小調為長笛和數字低音所作的奏鳴曲,以及四首史卡
拉第的奏鳴曲,分別為編號K.177、K.178、K.232,以及K.202。這些傑出的音樂雖不是吉
他演奏會或是吉他演奏唱片上的常客,卻也都是該作曲家相當有名的作品,知名度比許多
吉他作品還要高得許多,因此以推廣吉他演奏、吉他音樂的角度而言,這樣的選曲是相當
成功的。
專輯一開始大衛羅素演奏的是韓德爾的第七號大鍵琴組曲,這首曲子雖是其為教學方便所
寫作的作品,卻還是可以從音樂中感受出大師不朽的靈感與樂思,所以不管就音樂性或是
作為練習用樂曲的價值而言,都是相當良好的。而在這大鍵琴組曲第一集當中,最有名的
莫屬於擁有今日仍常常被演奏的樂曲《快樂的鐵匠》的第五號組曲與此首第七號了,這套
第七號組曲共有六個樂章,分別是序曲、行板、快板、薩拉邦德舞曲、基格舞曲,以及代
表性的終樂章帕薩克利亞舞曲(Passacaille)。其中薩拉邦德舞曲是引用韓德爾自己的歌
劇《Rinaldo》中的抒情調《我不停哭泣》寫成;其後,因為序曲也相當受到歡迎,因此
韓德爾又將之應用到1734年的歌劇作品《Oreste》。
就這張專輯而言,大衛羅素在這套第七號大鍵琴組曲當中展現了相當驚人的編曲功力以及
演奏技巧,讓人不禁讚嘆這到底是為大鍵琴作的曲子,還是為吉他所作的曲子。因為不管
是清楚突顯複織體音樂各別具有個性的聲部,還是乾淨俐落的技巧、甜美的音色,大衛羅
素詮釋這首曲子的每一個面向在在讓人陶醉。其中我想最令人驚艷的地方,除了第一樂章
序曲由慢板轉至急板優異的氣氛轉換,以及快板樂章流暢的高低音聲部對答外,莫屬於終
樂章帕薩克利亞舞曲的演奏了。關於這首曲子,大衛羅素曾在1990年西班牙Galicia地方
電視台的節目上彈奏此曲,精湛的演出使人印象深刻,若說這首曲子是他早年的招牌曲也
不為過。所謂「帕薩克利亞」是源自巴洛克時期的一種以重覆低音為基底發展而成的變奏
曲,其中每個變奏行進時,低音不間斷,但此低音聲部也有可能移轉至其他聲部。韓德爾
此首帕薩克利亞舞曲的結構其實非常單純,它的主題是由I級和弦開始依序下行五度,遵
循著傳統、非常耳熟能詳的和聲模進,並在其後完成十五個變奏。不過若只有如此簡單的
構造的話,相信這首曲子也不會那麼受歡迎了,韓德爾在寫作這首曲子厲害之處有二:其
一,他會適當添加裝飾音,使得每一個變奏呈現不同的面貌,這也就是為什麼第二變奏與
第三變奏明明只是高低聲部互換而已,卻還是那麼吸引人。其二,他的變奏是按照張力排
序的,越後面的變奏張力越強,曲子並在張力最高時精彩陡然結束,這也是一記妙筆。以
此而言,大衛羅素詮釋的這個樂章相當精彩,不但前述裝飾音的部分相當漂亮,張力的控
制與拿捏更是叫人驚嘆,原本一首不耐聽的作品在他的處理之下更是充滿了生命與活力。
David Russell彈奏Handel的Passacaille
這張專輯的第二套作品是巴哈的e小調為長笛和數字低音所作的奏鳴曲,作品編號BWV1034
,共分為四個樂章,分別為:慢板、快板、行板,以及快板。巴哈為長笛作的奏鳴曲共有
七套,但近年來經過考證並刪除偽作後,目前只剩下四套確定是巴哈的作品,而本首e小
調奏鳴曲正是其中相當有魅力的一首。關於這首組曲的編曲,雖然巴哈的作品改編成他種
樂器都能獲得相當程度的效果,聆聽大衛羅素演奏的版本也是相當棒的享受,但就巴哈原
本所安排的編制,也就是長笛與數字低音(大鍵琴加上大提琴)的組合而言,此種編曲恐怕
不及原曲音色及層次的豐富多樣性。但話又說回來,音樂家就是要有這種雄心壯志,讓手
中的樂器可以發揮它最大的表現能力,就這點而言,大衛羅素是非常有勇氣的,因為他試
圖要以一把吉他表現出三種樂器合奏的樂曲。就本張專輯的改編版本而言,把它當作是一
個新作品,大衛羅素的詮釋相當精彩,基本的樂句反轉、大段的分句,以及張力的形塑都
做得相當漂亮。其中最引人入勝的,除了快板充滿力度與自信的詮釋外,不管是第三樂章
行板一開始為模仿大鍵琴的音色而使用撥奏(pizz.)的彈法,進而引導出優美的旋律的處
理,還是第四樂章原本該屬於三種樂器模進的層次,卻可以只用一把吉他的彈奏,製造出
那樣驚人的色彩,都讓人拍案叫絕。
專輯的最後四首曲子是史卡拉第的大鍵琴奏鳴曲,分別為編號K.177、K.178、K.232,以
及K.202,而若要形容史卡拉第的音樂,「珠玉般的小品」可能是最適合的。史卡拉第與
巴哈、韓德爾都是1685年出生,他們三人雖然發展各不相同,但卻都對彼此拿手的曲目相
當有貢獻。以作曲技法已較偏向主調音樂的系統的史卡拉第來說,他一生寫作了555首奏
鳴曲,而那些尚未成熟的奏鳴曲雖然只是二段體,卻是奠定海頓之後古典奏鳴曲發展的基
石。看到這裡,也許有讀者會覺得奇怪,為什麼吉他那麼愛改編大鍵琴的音樂?其實是這
樣的,一般而言,技術會與時俱進,巴洛克時期的鍵盤音樂語法當然沒有之後古典、浪漫
時期來的複雜,再加上前述該時期的作品多以對位法寫成,是以吉他能夠勝任演奏的資格
。不過史卡拉第的作品倒不是完全因為如此,其作品之所以廣受吉他演奏者改編,除了前
述相關語法,還有其在西班牙創作了28年之久,作品因而融入了些許地方特色的素材(有
些許是類似吉他語法的!)等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的音樂都是由一個特定的音型
作為發展,而這樣的樂曲在那個年代通常是較小規模的,較像練習曲的,因此吉他較有機
會改編作為演出曲目。而在此張專輯中,大衛羅素以其甜美的音色演奏這四首奏鳴曲,聽
起來非常舒服,非常符合史卡拉第音樂「珠玉般小品」的味道。
三、結語
有人說,聽大衛羅素彈吉他就像在聽鋼琴音樂一樣,關於這個說法,除了大衛羅素本身的
音色的確漂亮外,最重要的就是其所說的:「好的音色來自於整體音樂平衡性的營造。」
注重張力的構築,並且不讓技巧干涉了詮釋才是最重要的。這樣的論點,我們可以處處從
這張專輯體現。舉例而言,一般吉他在作震音(trill)的時候使用的是鈎搥音的技巧,而
這個技巧往往會造成音量大小不均勻且音色不一致,如要這樣彈奏的話會有失巴洛克時期
的風味。因此大衛羅素在本張專輯彈震音的時候,大多數使用實音彈奏,這樣既不失古味
,又架構起張力。
綜觀大衛羅素在這張專輯的彈奏,除了對於巴哈組曲之編曲有造成原曲韻味流失的疑問外
,我覺得整體而言是成功的。從原曲精神的還原到個人可掌握的詮釋部分,不管是乾淨的
技巧還是整體張力的平衡,都屬相當上乘的傑作。當然,因為大衛羅素編曲漂亮的緣故,
樂譜出版商隨後也出版了整張專輯的樂譜,引領了年輕一代演奏家彈奏的熱潮。我想,一
個藝術家最成功之處,莫過於使人們感動,而大衛羅素以他手中的樂音,漂亮的做到了這
點。
--
low-key is 低調
就是伴奏彈的是A Major
你只唱的到G# Major
https://www.wretch.cc/mypage/lmrllyw244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14.183
※ lmrllyw2444:轉錄至看板 guitar 11/07 00:31
※ lmrllyw2444:轉錄至看板 comment 11/07 00:3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