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變了,身體也會跟著改變。
真正的療癒,必須從自我療癒做起;
我們既是療癒者,也是被療癒者。
人類正要進入某種黃金時代,人人都可以利用自身擁有的幾項最平凡也最強大的工具,如生活經驗、簡樸的生活、提高健康意識,來促進健康與療癒。
取自《自體的療癒》
……………………………………………………………..
各位朋友,晚安:
身心之間有密切的關係,我想,常在版面上互動的朋友,大致上都能理解。譬如,月事來的時候,情緒波動比較大;生活有重大打擊的時候,比較容易生病,體力也會受影響。
從最簡單的層次來說,我常提醒朋友們要照顧好自己,最基本的,就是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多運動。這些觀念放在心裡,自然身心都比較穩定。
一個常憂鬱的朋友,除了身體健康的照顧,以及視狀況尋求醫療協助之外,還會提醒睡前三感恩,有空找好朋友聊聊。對我來說,身心是一個整體,養生養心可以一起進行。
當孩子感覺被愛,身心相對健康,在這本書可以找到相關的佐證。而能給出愛的人,本身也能受益。
所以修身養性,不只是能讓關係和諧,對身體也有幫助。接下來幾天,會針對這個主題,分享一些實徵性的研究,希望提升版面上的朋友,對於身心靈成長的信心。
祝願您,能回到根本的行住坐臥,在簡樸的生活中,滋養自己的身心!
.
在這篇文章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文章下方留言。
……………………………………………………………..
療癒之謎
【文/ 狄帕克・喬布拉(Deepak Chopra)、魯道夫・譚茲(Rudolph E. Tanzi)】
「自我」聽起來像是某種心理層面的東西,雖然我們擁有它,卻看不到也摸不著它,而且好像和身體毫無瓜葛。一般以為,卵巢囊腫或高血壓之類的疾病,病因一定都來自身體,而不是自我,但真的是這樣嗎?一個人現在如何看待身體,會對他未來的身體健康造成深遠的影響。我們來做一個想像實驗,假設今天有兩個陌生人不請自來,還提出了奇怪的提議。
第一個陌生人提議:「我是個醫生,正在深入鑽研老化這個主題。研發出能改變老化基因的藥物,是我這輩子最重要的使命。我想我已經找到了藥物的配方,成功率應該很高,只不過需要受試者來幫忙測試。」
他掏出一瓶藍色的小藥丸,接著說:「這項藥物實驗從今天開始,誠摯邀請你自願加入。這是一項雙盲測試。藥丸一天服用兩次,共服用六個月。參與實驗的受試者有一半會拿到假藥,也就是『安慰劑』。這項實驗要是成功,就能破解老化的基因密碼,逆轉老化過程,令一切大大改觀。所以,我們為什麼要消極地認定老化是無法避免的宿命呢?」
過程中,這個陌生人的情緒很激動,而且也感染到你了,但就在這個時候,第二個陌生人出現了,她臉上掛著淡淡的笑容。
你以為她是同一項藥物實驗的團隊成員,但第二個陌生人搖搖頭:「不,我跟他不是同一夥的,雖然我來這裡也是想告訴你如何抗老回春,但我要介紹的方式不需要任何藥物或安慰劑,只要照我們的方式去做,大約五天,你就會開始返老還童;一個星期後,你甚至能體驗到許多改變及好處。我們的實驗所需時間不多,效果卻非常卓著。」說到這,她指著第一個陌生人說:「他們在研發的藥物可能有嚴重的副作用,而且就算實驗結果證實有效,還需要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才能發行上市,整個過程需要花好幾億甚至好幾十億美元,而且費時數年才能完成。」說完,她臉上再次露出淺笑。「當然,決定權在你自己手上。」
如果是你,會如何選擇?上面說的雖然是假設的情境,但確實能反映真實的現狀。這些年來,各藥廠一直致力於研發抗老化藥物,而近幾年最夯的趨勢就是透過改變DNA去達成這個目標。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人體會衰老是必經的自然過程,借用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艾倫.蘭格教授(Ellen Langer)的話來說,就是「通往失能的單向道」;但抗老化醫學要是有突破性的進展,這個情況將大幅改觀。蘭格教授有點像上面那第二個陌生人,這些年來她用自己的方式做過幾項實驗,結果令人嘖嘖稱奇。實驗裡,她沒有使用任何藥物,卻成功逆轉了老化徵兆,甚至延長壽命。而且,她用的方法完全跳過了身體,直接從心理層面著手。
蘭格教授最著名的實驗是這樣做的。一九八一年,她招募了八名七十多歲、健康良好,但已出現老化徵兆的男性受試者。她將他們集體送入位在新罕布夏州的實驗地點(原為修道院)。一進去,這群「老人」就聽到派瑞.寇摩(Perry Como)柔和的歌聲在耳邊迴盪,讓他們覺得彷彿回到了過去,尤其是一九五九年左右。不僅如此,他們還改穿那時流行的服裝款式,改看黑白電視,每天在報紙上讀到的,不是卡斯楚如何以獨裁者之姿統治古巴,就是前蘇聯首相赫魯雪夫如何以武力恫嚇美國。在這裡,他們看到的電影可能是一九五九年上映,由奧托.普雷明格(Otto Preminger)執導的《桃色血案》(Anatomy of a Murder),收聽到的體育新聞則多半在談米奇.曼托(Mickey Mantle)、弗洛伊德.派特森(Floyd Patterson)等早已過氣的體育明星。
至於對照組,同樣有八名男性,他們接收到的實驗指令很簡單:回想往事,但生活方式照常。置身時光膠囊裡的實驗組,接收到的指令則大不相同:實驗人員請他們盡量以一九五九年,也就是他們二十歲時的生活方式過日子。不管用哪一種合乎科學原理的醫學標準來看,這種「假裝」的時光之旅都不可能奏效。但蘭格教授有信心,因為她在耶魯大學曾針對安養院裡的老人家做過類似的實驗。結果發現,幾項重要的老化徵兆,尤其是記憶喪失,居然可以透過這種再簡單不過的正增強(positive reinforcement)來加以逆轉。她透過一些誘因鼓勵受試者回想過去(譬如受試者在測驗表現上有進步時就給點小獎勵),結果許多受試者真的因此喚醒了一些其他人都認為不可能回想起來的記憶。
其實,連蘭格教授本人也沒料到,這項全沉浸式實驗,居然會產生如此戲劇化的效果。受試者在進入時光膠囊前,曾經就握力、靈活度、視力和聽力等幾項重要的老化指標接受測試。進入時光膠囊五天後,這群完全沉浸在年輕歲月裡的受試者,身體的彈性、靈活度和體態都有所改善,在另外七項指標上也都有明顯進步(衡量指標共八項),而其中最令人訝異的是視力的改善。同時,改善程度都明顯優於對照組,且兩組的數據都具備統計上的顯著性差異。舉例來說,在智力測驗上,時光膠囊組的受試者有六十三%都明顯進步,對照組卻只有四十四%(儘管如此,從對照組的表現可以看到,就算只是回想過去,也能改善身心健康)。
對此,蘭格教授表示:「這樣的實驗結果告訴我們,觀念變了,身體也會跟著改變。」其實,早在三十六年前,蘭格教授就已經開始憑直覺做諸如此類的實驗了。二○一七年,已有研究顯示,體驗不同的人生經驗,和學習新事物或改變對事情的看法一樣,會促使基因表現產生變化,並刺激腦部持續長出新的神經通道(後面的章節會更詳細介紹這方面的突破)。
此外,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第一頻道在二○一○年製播了一系列名為《青春銀髮族》(The Young Ones)的電視節目,內容描述六位年邁的名人共同生活在一個完全複製一九七五年的生活環境裡。結果,一如蘭格教授在將近三十年前從實驗中所得到的結果,該節目的參與者彷彿都在觀眾面前開始返老還童。其中一位名人,原本彎腰碰不到自己鞋子,最後卻恢復了足夠的彈性,還在舞池上大展身手。而且,不只是他,整體而言,該節目的參與者從體態到臉部表情,每個人多多少少都變得愈來愈年輕。
逆轉老化和療癒有非常密切的關聯,因為我們一直以來都以為這兩者純屬生理現象,跟心理或精神狀態毫無關聯。然而,蘭格教授打破了這些成見。她的研究成果,也許會令一般人感到困惑或驚歎:假裝活在過去,居然可以讓人在短時間內就產生如此大的改變?但這些研究發現有一個更重要的啟發,那就是:改變是整體的。醫學院以往訓練學生時都教導他們一次只處理一個器官、一個組織,甚至一個細胞就好。多種生理功能要同時間得到改善,從既有的醫學邏輯來看簡直不可思議,更何況是透過「假扮」的方式來達成。但蘭格教授的實驗顛覆了這個成見,而且,她得到的實驗結果是不可能用安慰劑效應來解釋的。因為,使用安慰劑一定會牽涉到「欺瞞」:給病人假藥,卻告知他正在服用某種強效藥物。
在模擬時光之旅的實驗裡,受試者沒有得到任何許諾,也沒有任何期待。實驗中只用了一種「藥物」,就是新經驗;光是這一點,就徹底顛覆了當時所有醫學假設。
其實,在那之前,蘭格教授就做過類似的實驗。有一次,她到老人安養院招募受試者,將他們分成兩組,並發放若干盆栽給每一位受試者。實驗人員告訴其中一組受試者:他們有責任照顧好自己房裡的盆栽,並有充分的主導權決定自己的生活作息;與此同時,另一組受試者卻收到指示:安養院工作人員會幫他們照顧房裡的盆栽,但他們的作息時間完全固定,毫無彈性可言。十八個月後,第一組受試者的存活率是第二組的整整兩倍。
如此驚人的結果,照理說應該會轟動整個醫學界,只可惜並沒有。又過了二、三十年,才有學者設計出比較可行的方法,利用新經驗來對抗老化或治療疾病,譬如讓老人安養院的成員幫忙照顧寵物,讓阿茲海默症患者聽音樂以改善病情等。魯迪(按:共同作者魯道夫的小名)和幾位學術同仁,共同研發了一套為阿茲海默症病患提供音樂治療的APP,叫「記憶火花收音機」(SPARK Memories Radio)。這套APP的使用方法很簡單,患者家屬只要輸入患者的出生日期和他們對音樂的喜好,這套程式就會自動挑選並播放在患者十三到二十五歲之間最流行的音樂。為什麼時間設定在十三到二十五歲呢?因為,研究顯示,一般人對自己在這段年紀內聽過的音樂,通常會特別有感情,而且這份情感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消失。
APP上架後,電子郵件像雪片般湧入研究團隊的信箱。有使用者表示,這個APP可以讓一些病人情緒變得更加平穩,減輕躁動程度;甚至,部分已處於植物人狀態的末期病人,會忽然「甦醒」過來。譬如,有位病人的家屬在信上提到,他父親的病情已進入末期,而且已經好幾個月都不言不語了。沒想到有一天,父親在聽到他年少時很紅的五首流行歌曲後,突然從床上彈坐起來,開始訴說起往事,內容包括一輛紅色的發財車、他第一任女友,以及某些令家人聽了都面紅耳赤的尷尬內容。儘管如此,看到父親能再度開口說話,而且語氣還如此活潑開朗、神采奕奕,他們都雀躍不已。同樣地,在YouTube之類的影音網站上,我們也能看到某些原本沒有護士攙扶就幾乎無法走路的帕金森氏症患者,居然在聽到音樂時可以突然恢復身體的平衡,甚至手舞足蹈起來。這正是音樂的強大療癒力,說得更精確一點,這是愉悅的記憶所引發的反應,潛在的療效非常強大。
總歸一句話,人類正要進入某種黃金時代,人人都可以利用自身擁有的幾項最平凡也最強大的工具,如生活經驗、簡樸的生活、提高健康意識,來促進健康與療癒。更何況,古人早就提過諸如此類的概念了。譬如,中世紀印度哲人商羯羅就曾大膽宣示,人之所以會老化、死亡,是因為看到別人會這樣子才學會的。
.
以上文字取自
自體的療癒:後疫情時代的新健康提案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3612
一中心∣https://bit.ly/32mL9HB
一中心出版 1 Center LTD.
.
已額滿_板橋免費公益講座_你還在獨自生悶氣嗎?--示弱的勇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39616727062187/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彩墨創作展 葉柏昱專訪 ▲將現實感受轉為幽默的想像,體現人生中的不平凡。 從孩提可站立時,拿著筆塗鴉是葉柏昱最喜歡的事。那時,家裡開雨衣工廠,粉筆到處都是,這也是他塗鴉的道具,牆壁就是他的畫板。開明的媽媽從不責怪他畫牆壁,反而讓他在未粉刷的水泥牆上盡情揮灑。或許,因為媽媽曾...
主題統覺測驗阿摩 在 行政法林清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有幸通過108年移民特考三等英文組筆試,以下是我的讀書方法與心得,希望能幫助正在準備考試的考生。
一、背景
國立大學外文系畢業,在職場上打滾一年後辭職,決定投入國考。
我選擇的是雲端函授的方式,因為考量可以省去交通時間,且可以重複聽課,但函授的缺點就是有問題無法當面問老師或請老師批改申論,而且函授因需要後製影片與製作筆記,在課程上的進度會比面授班慢一些。我認為函授和面授,沒有好壞之分,大家可以斟酌自己的情況選擇囉!
二、各科準備方式
(一)國文
1. 選擇:沒有特別準備,考前有特別背一下書信用法以及題辭。
2. 公文:藉由練筆維持手感,參考林嵩老師課本上說明及辦法段可以使用的句子,考前自己試寫練習。
3. 作文:拿到題目之後,先別急著寫,一定要好好的審題,利用林嵩老師教的審題法(雙軌/單軌),再列出每段的重點後才開始動筆。建議可以準備幾個偉人的故事舉例用,作文盡量寫到四面,記得不要離題,多引經據典可以得到不錯的分數。
(二)法學知識與英文
1. 憲法:我是將韋伯老師的書唸過一次後,把課本內容整理成筆記,平時利用阿摩做大量題目,再把錯的地方或重點謄回自己的筆記,之後的考試都看自己的筆記而已。大法官釋字一定要熟,多留意當年新的釋字。
2. 法緒:法緒的範圍太廣了,所以我也是用阿摩做大量的考古題,還有買陳治宇老師的"法學緒論(大意)測驗題庫"來練習。在考前兩個月我有看一些常考的特別法,例如:公司法、消保法、性平法、著作權法、全民健康保險法。
3. 英文:因為有準備專業英文,這部分就沒特別準備。不過還是提醒大家要注意考試時間,我就是太掉以輕心了,最後面的英文差點寫不完……。
(三)行政法
我是第一次學習行政法,一開始雖然會有點懵懂,但好好跟著林清老師的腳步,到後面會有種融會貫通的感覺。林清老師對於考題的敏感度很高,所以老師上課說哪邊是選擇/申論重要考點,一定要馬上畫上星號啊!
1. 行政法的讀書方式,我分為下面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我在聽完函授的兩天內,會讀完老師上課的內容還有寫好筆記。這時會將課本內的內容全部讀過,老師沒畫線的部分也會大略看過。
*第二階段:然後在課程進入大約三分之一時,我就開始回頭念,這時主要是看老師有畫線的部分,讀完一個章節後,搭配林清老師的"行政法測驗題型百分百"練習選擇題,這樣可以比較清楚每個章節的重點還有考點,然後我會再把錯的地方,重點加註在筆記上。
*第三階段:這時已經快要接近考試了,主要快速看過筆記跟課本內容,再做一次選擇題,這時選擇題只做錯的題目,然後開始看法條加深記憶。
2. 選擇:我覺得行政法選擇題拿高分關鍵是練習大量題目,以及熟悉法條。林清老師上課會註解法條,幾乎所有重要的法條都有講解到,對我很有幫助,讓我的選擇題拿了46分。我會用阿摩練習題目,也有購買林清老師的"行政法測驗題型百分百",每個題目下面都有詳解,檢討起來很方便。
3. 申論:我大約是在二月底的時候才開始練習申論,我覺得開始的有點晚了,不熟悉申論的同學可以早點開始準備,一開始真的只能照著書上抄,到中間可以開始練習自己看著課本老師畫線的地方寫完一題。我準備的方式是參閱林清老師的"行政法申論題型百分百",在每個申論考點中挑出一至兩個題目,抄寫在26孔申論紙上,所以到最後會累積自己的一本申論考題,考前就只背誦自己抄寫的考題,主要掌握大標小標,還有關鍵字,應該就能拿到基本分數。移特很常出行政罰的部分,所以我有特別多練習行政罰的題目。
(四)入出國及移民法規
移民法這科就是要努力地背誦,一開始真的很頭昏,但這科一定要用滾雪球方式不斷複習,到後面會有一些要件是重複的,所以一定要把根基打好。程譯老師提供了很多法條記憶的方法,像是可以利用口訣、或是把法條關鍵字編成一個故事,幫助記憶,我也用了這個方法創造自己的法條口訣。還有要特別注意各個法之間的比較,例如停留時間例外延長的要件(移民法§8、大陸地區人民入台辦法§19、港澳居民入台辦法§12),三個法的停留例外延長要件有些許不同,利用表格方式做比較就很一目了然。移民法規延伸的子法太多了,我主要就是看熟程譯老師書上有列出的法規,其他太細節的子法就是靠寫題目時有個印象。
1. 選擇:移民法規的選擇題我也是利用題海戰術,除了移民特考的題目外,我也有練習戶政的題目,主要是利用題目熟悉法條,出現比較偏門的法條時,至少能有個印象。
2. 申論:申論題我是整理移民跟戶政的考古題,抄寫成一本自己的申論題庫。考前就看自己的申論題庫練習,還有背一些重要的法條。
(五)外國文
1. 翻譯:平時會看"台灣英文新聞",裡面有新住民的分類主題,可以熟悉移民相關單字,自由時報的"中英對照讀新聞"也是練習翻譯的好工具,每篇新聞下方都有列出單字以及例句。翻譯就是多寫多練語感,可以不用用太艱澀困難的字,掌握語譯順暢、單字不要拼錯就好。
2. 作文:我是去找雅思的作文題目來練習,盡量每個領域都練習到(例如:科技、環境、學習),大概在一月開始練習作文,每兩個禮拜寫一篇。
3. 單字:購買眾文出版社的"究及英單12000高階字彙",每天大約背30個單字。
(六)國土安全與移民政策
1. 國土安全:這科的範圍無邊際,所以我參考之前考上學長姊的作法,自己列出主題寫模板,考試的時候就算遇到沒準備的考題,還是可以利用模板內容多沾一點邊。我的準備的主題有:國土安全、安全管理、恐怖主義、資恐防治法、資通安全管理法、災害防救、我國關鍵基礎設施、國際合作、公私協力。
2. 移民政策:熟悉基本的移民理論(推拉理論、雙重勞動市場理論、世界體系理論……),了解我國目前勞動市場的問題(晚入早出、高出低進),多多關注政府新的政策,像是新經濟移民法,以及外國人才專法……等。
(七)國境執法與刑事法
1. 刑法:艾倫老師教得內容很有系統,適合第一次接觸刑法的人,要把三階理論、故意過失、錯誤理論搞懂,申論題才寫得出東西。刑分部分,我有列出常考的法條,將法條要件、重點寫在旁邊。
2. 刑訴:因為刑訴比較晚開課,我只有上課專心聽周昉老師的講解,將複習重點放在:強制處分、證據、傳聞法則,考前著重法條於拘提、逮捕、羈押、搜索、扣押、傳聞法則、不/緩起訴處分、免訴判決、不受理判決。
3. 國境執法:這科我基本上是跟著國土安全一起念,參考白容老師的課本,抓出大致主題方向,準備的模板有:司法互助、人口販運、司法管轄權、引渡、現今執法運用之科技、境內查察、觀宏專案。
三、結語
踏入國考這條路就像是一個賭注,在準備考試的期間,多少都會有懷疑自己的時刻,或是緊張念不完的心情,這時要堅定的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到,有時候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呀!在準備考試期間,也別忘了要運動,可以放鬆身心也可以為二試體測做準備。
最後,我要謝謝我的家人還有朋友給我的鼓勵與支持,還有志光老師的教導。
希望這篇心得文可以幫助正在國考路上的你們,祝大家都能達成自己的目標!
主題統覺測驗阿摩 在 郝明義Rex How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灣畫家在2019波隆那書展的創紀錄】
昨天波隆那書展行前記者會,我因為已經先出發在路上,而無法參加。
很開心今年台灣畫家的成績:「本屆插畫展共有世界各地62個國家、2,901位插畫家參賽,評選小組最終精選來自27國的76位創作者,其中臺灣就有9位插畫家入選,此等榮耀不僅創下臺灣歷年參賽的最佳紀錄,也僅次於日本插畫家入圍數量,如此優異的傑出成績,呈現臺灣30多年來創作者韜光養晦儲備能量,瞬間在國際發光發亮。」
義大利朋友跟我說:台灣的九人甚至比他們的七人都多。:)
九人是:陳盈秀、陳永凱(阿尼默)、蔣孟芸(貓魚)、林芸、周宜賢( Ballboss)、李允權、江培瑜( 江魚 )、戴語彤、鄧彧。
此外,今年台灣館也派出五位推薦畫家:陳致元、張蓓瑜、安哲、黃郁欽、吳欣芷。
先祝所有的畫家和出版社都有豐盛的收穫!
Page今年的展館新設計也精彩可期,等到了波隆那再向大家簡報後續情況。
Bon Voyage!
2019義大利波隆那兒童書展臺灣館
【捷報連連!臺灣插畫黃金年】
2019─臺灣插畫界的豐碩黃金年!史上首度9位插畫家入選義大利波隆那插畫展的創新紀錄,陳盈秀、陳永凱(阿尼默)、江培瑜(江魚)、李允權、蔣孟芸(貓魚)、周宜賢(Ballboss)、林芸、戴語彤及鄧彧,驚喜從全球62國近三千件作品中脫穎而出,臺灣瞬間晉升插畫強國!
2019義大利波隆那兒童書展(Bologna Children's Book Fair)即將於4月1至4月4日舉行,文化部主辦、台北書展基金會承辦的臺灣館以「山裡的圖書館」(Taiwan! Library behind the Mountain)為主題,規劃「Paradise動物主題特展」,國際童書出版業可全新體驗臺灣圖像原創的熱情、多元與開放;此外,臺灣館同步推薦五位金牌插畫家:張蓓瑜、陳致元、吳欣芷、安哲和黃郁欽,他們的創作也將在國際舞台隆重呈現,突顯臺灣驚人、豐沛的圖像作品生命力。
精銳盡出 波隆那雙捷報
義大利波隆那兒童書展是全世界最大的童書盛會,鼓勵新人邁向國際市場的「波隆那插畫展」更是年度全球插畫家心心念念的重要競賽。本屆插畫展共有世界各地62個國家、2,901位插畫家參賽,評選小組最終精選來自27國的76位創作者,其中臺灣就有9位插畫家入選,此等榮耀不僅創下臺灣歷年參賽的最佳紀錄,也僅次於日本插畫家入圍數量,如此優異的傑出成績,呈現臺灣30多年來創作者韜光養晦儲備能量,瞬間在國際發光發亮。
除了9位插畫家入選的捷報,今年波隆那也傳來大塊文化入選2019義大利波隆那兒童書展「最佳童書出版社」(BOP-Bologna Prize for the Best Children's Publishers of the World)的好消息。「最佳童書出版社」 獎項,宗旨是為了表彰世界各地在圖書選題、專業編製與知識表現都產出優異作品的童書出版社,希望藉此促進不同國家、不同領域和文化樣貌的知識傳遞都能相互交流。歷來臺灣童書業多次入圍獎項,2014年格林文化曾經榮獲該年度「最佳童書出版社」榮耀,2015年和英文化也曾經入圍此一獎項。2019年第七屆「最佳童書出版社」頒獎典禮,將於4月1日傍晚6:30在波隆那市政廳舉行。
山裡的圖書館 動物主題特展閃亮推出
臺灣館策展人鄒駿昇延續2017年和2018年的策展語彙——四季常綠、豐盈美好,2019年從臺灣內在出發,呼應臺灣自然山林的地貌,擷選「圖書館」一詞的知識海量和典藏價值,呈現臺灣原創插畫美麗的創作,猶如山中珍寶和圖書館典藏;加上臺灣地景之美名揚國際,鄒駿昇定調「山裡的圖書館」(TAIWAN, Library behind the Mountain)作為2019展館主題,並邀請國內30位優異創作者展出蘊含動物元素的插畫作品,特別規劃精緻的「Paradise動物主題特展」。
在整體視覺識別方面,為搭配「山裡的圖書館」主題,展館選色基調以臺灣自然生態與人文傳統為靈感,主色調象徵臺灣身處亞熱帶的特色,以綠色地景搭配文化意涵作為整體色系語言。展館風格上,則以「圖書館」為出發點,設計突顯臺灣本土特色的「Paradise動物主題特展」,插畫家的精選作品以裱框高規格展示,臺灣館參訪者猶如進入臺灣山林,體驗來自土地所醞釀的生命力。特展也同時建構插畫選品的自信和氣勢,積極強化並拓展插畫家與國際市場伯樂相見的機會。
臺灣館塑造人文新體驗 動物主題書區新亮點
多年來,臺灣插畫家持續在波隆那兒童書展發光發熱,臺灣的風土民情、人文涵養,甚至日常生活,均透過插畫家的筆觸,轉化為童書繪本或青少年小說中獨樹一幟的美好風格。
2019臺灣館位在英、美出版重鎮的25館A153,展館面積共10個展位160平方公尺,館內分區包括「動物主題書區」、「推薦插畫家區」、「臺灣精選好書區」、「數位出版品區」、「出版社專區」以及「版權洽談與活動區」等,推薦近年出版關於臺灣風土人情的特色童書繪本,展出書籍共計523本。藉由臺灣館多樣化的展品,國際出版專業人士得以深度認識臺灣最新的童漫出版品,並且進一步拓展版權商務的交流。
此外,為了協助國內童書出版同業與插畫創作者提升國際視野、增益作品格局,臺灣館亦延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精神,延續規畫專業導覽與研習活動。臺灣館童書顧問柯倩華,針對2019波隆那書展主辦單位公告的節目表,即細心安排推薦參觀的重點展覽,例如瑞士主題國館ABC插畫展覽;或是展期間由波隆那書展主辦的一系列精選講座,像是「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知識圖畫書製作過程」,深信對於出版同業製作國際市場力的作品將有更多啟發。同時,針對插畫家作品的精益求精與國際競爭力,書展基金會也延請曾指導4部作品榮獲拉加茲童書獎優選的法國Actes Sud藝術總監Kamy Pakdel,與臺灣插畫家一對一討論作品概念和走向,期望藉由深度的對話,協助插畫家們創作銜接國際需求的出版品。
五位推薦金牌插畫家陣容 各個頂尖風格出眾
臺灣館今年推出五位金牌插畫家,每個人都在各自專業領域深耕多年,想法獨特且風格出眾,並具有國際市場及行銷力。五位插畫家包括:2017年以《班雅明先生的神秘行李箱》入選「德國最美麗的書」獎項的旅德插畫家張蓓瑜、享譽國際的插畫家陳致元、深耕插畫界30年的插畫家黃郁欽、斜槓跨界的知名插畫家安哲以及多次入圍波隆那插畫展的新秀插畫家吳欣芷,都將在波隆那書展期間舉辦活動,以最出色的出版品迎向國際、拓展版權,呈現我國創作力風範。
陳致元
目前為國內最受矚目的明星級兒童繪本創作者之一,擅長以平實有趣的內容,輔以溫馨的繪畫風格,傳遞跨越語言、文化隔閡,淺顯易懂卻又讓讀者印象深刻的故事,作品暢銷多國並屢獲國際多項殊榮,代表作《Guji Guji》更被翻譯成16國語言,入圍紐約時報暢銷童書,並獲得瑞典知名劇團改編為暢銷舞台劇。4月1日16:00-16:50,在波隆那展覽中心的「插畫家急救站」(Illustrators Survival Corner),陳致元將以「做一本圖畫書」為題演講,和世界各地的插畫家進行深度交流。
張蓓瑜
2017年以《班雅明先生的神秘行李箱》初試啼聲,便勇奪「法蘭克福書展書封設計獎」、「德國最美麗的書」獎入選、美國3X3國際插畫大獎(繪本項目)銀牌等國際大獎殊榮,人生中的第一本童書創作,便榮獲各界好評。今年張蓓瑜獲邀成為臺灣館推薦插畫家,除了推廣作品版權,也將在臺灣館舉行簽名蓋章活動。
安哲
2018年入圍波隆那插畫展的安哲,因故未能親至波隆那領獎,今年成為臺灣館推薦插畫家,終於可一償宿願,親臨波隆那兒童書展朝聖。這位型男藝術家創作多元,從繪本、插畫到漫畫等圖像創作,作品榮獲國內外大獎肯定。尤其他的創作觀點與眾不同,不附和潮流,風格帶點荒誕黑色,批判又深富寓意。從2017年入圍波隆那作品《阿河Aho》為例,安哲以發掘城市獨特氛圍和事件為創作靈感來源,將一件發生在臺灣的河馬意外事件,映照社會的省思。因此故事沒有Happy Ending,不想讓孩子們對現實社會抱持太多希望。這次他將帶新作前進波隆那,並近身觀察波隆那插畫展評審對於遴選作品的標準,以及觀摩西班牙SM基金會所舉辦的插畫獎項,希望藉由全球插畫趨勢的觀察,了解近來藝術形式的轉變。
黃郁欽
深耕插畫多年的插畫家黃郁欽,也可說是另一位斜槓奇人,本業編劇,1988年投入插畫,迄今創作已超過30年。同時他更創立臺灣第一個手製繪本團體「圖畫書俱樂部」,砥礪插畫家精進,每年定期舉辦繪本創作。除了獨立創作繪本,他也和同樣是繪本作家的妻子陶樂蒂一起合作。黃郁欽的作品多元,深獲許多獎項的肯定,2016年更以《好東西》入選波隆那插畫展,國際版權潛力無窮。
吳欣芷
已經二度入選波隆那插畫展的吳欣芷,可說是一位幸運兒,畢業於英國劍橋藝術學院童書插畫碩士,她「立志」並且如願成為插畫家,接連於2016、2018入選波隆那插畫展。對比第一次去波隆那書展的心情,此次她認為自己更能掌握需要觀摩與學習的是什麼。吳欣芷以透明度高的水彩創作成為個人特色,她並希望藉由圖畫和文字對世界產生正面的影響力,夢想成為帶給世界溫暖的插畫家與繪本創作者。
2019臺灣入圍波隆那插畫展創作者
陳盈秀 入圍波隆那喜上加喜
9位入選波隆那的插畫家中,首次入選的陳盈秀,可謂喜上加喜。原來這次陳盈秀入選作品,靈感來自於2018年和姊姊獲得波蘭Art Moves國際議題看板設計競賽首獎,受邀領獎途中所經歷的飛行旅程。
來自高雄的陳盈秀,目前和姊姊一起經營設計工作室,工作之餘,亦積極參加各項國際插畫賽事,曾獲美國3x3插畫年鑑、英國 WIA世界插畫獎等肯定。去年姐妹倆聯手拿下Art Moves國際議題看板設計競賽首獎,這也是世界上唯一以大型廣告作為創作載體的賽事。陳盈秀指出,在受邀前往波蘭領獎的途中,經歷多個航班與機場激發她不少靈感。因此她用色彩的堆疊與錯位創造出機場熱鬧忙碌又令人嚮往的氛圍,並以小孩子的視角呈現初次去機場準備出國的新鮮與興奮感,她非常高興這段故事能受到評審青睞。
陳永凱(阿尼默)/入選作品:我曾是棵樹,早已是本書
同樣首次入選的陳永凱,第一次投稿便入選,其實筆名阿尼默的他,作品常發表於各報副刊,也為不少書籍繪製封面,在插畫界名氣不小,近年因為喜歡登山,也從中衍生不少靈感,進而創作出一系列與樹相關的作品。
〈我曾是棵樹,早已是本書〉是本次波隆那插畫展陳永凱的入選作品。提到靈感來源,他表示這是一棵樹愛上一位女孩的故事。「每位讀者心愛的一本書,前世可能都是一株深愛著你的樹。」這棵樹為了更接近小女孩,夢想是自己長大後,可以變成女孩手中的書……故事寓意深刻、溫馨感人。
蔣孟芸(貓魚)/入選作品:我們等妳回來
不少插畫家嗜養毛小孩,蔣孟芸也不例外。哲學系畢業後開始個人插畫創作,並曾在2013年為電影《十二夜》繪製前導視覺海報,她常在自己的粉絲專頁上宣導並為動物發聲。
筆名貓魚的她,表示自己很喜歡山,山跟海讓人感到渺小,她想畫人類因為臣服自然而獲得心靈自由的故事。這次入選作品從構想到完成大約花了一個月,期間看了一本很棒的攝影集WILDER MANN,就好想畫大型的人形野獸,畫著畫著卻變成了山怪。她笑說,這次完全是野放左手,畫自己想畫的東西,邊畫邊想,最後才看圖說故事。媒材使用上是手繪加上電腦繪圖,包括鉛筆、墨汁、油性粉彩及油畫用油創作。
林芸/入選作品:Hey look!
插畫家林芸的入選作品Hey look!,源於她的臉書粉絲團「小人人」,林芸形容這些小人人,會穿梭在每天日復一日的生活框架與規則中,紀錄它們也是一種有趣的事。
從Hey look! 作品的5張圖,可以看到學生們在跳全民健康操、在教室上課、校外教學前興奮地等待上車、體育課的100公尺測驗,還有學校的圍牆等。校內活動和教室、操場等硬體設備都是為了表現某種需要遵循的制度和規則。再仔細看,每一張作品都可以發現學生們被「某個東西」吸引了, 因而打破了原本應該有的秩序而造成了小混亂。但他們究竟在看什麼呢?究竟是被什麼吸引? 這個創作概念是想在一個制式體制下營造出自由和混亂,也是她想呈現的故事核心。
周宜賢( Ballboss)/入選作品:開窗計畫
Ballboss(本名周宜賢)出身劇場界,當過導演、演員、編劇,半路出家變成插畫家,也因為剛開始沒有繪畫基礎,炭火、撕布等各式媒材都用上,大膽形式的創作,也成了他的特色。
入選作品〈開窗計畫〉描述三戶臺中在地民宅、最裡層的都市生活紀實。「也許他們將是你認識的第一批臺中人。」周宜賢表示,當旅客初到一座陌生城市,身份是最為曖昧的。城市核心的真實樣貌,總是透過一道道高牆將他們隔絕在外。在這個為旅客設計的創作計畫中,作者如同在水泥屋牆上打開了窗子般,從城市裡挑選出三個真實人物,極其透明地向外界分享他們居家空間的種種細節,作為大尺寸插畫繪製的題材。
李允權/入選作品:Faith
來自雲林的李允權,學的是化學,卻跨界劇場,玩起編導,進而以編導劇作【睡眠勿語】入選國家劇院實驗劇展,由於入行多年,低調行事的他,自嘲應是年紀最大的入圍者。
關於入選作品Faith,李允權指出,該作品靈感來自於他曾冥想過未來的某個畫面,「當人類再回到已被毀滅的地球上考古時,在一處殘破的山洞哩,看到了5幅壁畫,我將之定義為【荒蕪】、【崛起】、【繁華】、【腐化】與【歸零】。」李允權認為,雖然這並不是五幅參選作品的最後命題,但很多奇妙感應大概都是從其中發想開始的。
江培瑜( 江魚 )/入選作品:BE BORN
來自彰化員林的江培瑜,從一開始專注產品設計,後來換跑道做平面設計、插畫,一路堅持創作。這次入圍波隆那插畫展,第一時間,連母校員林高中美術班都歡慶這位傑出校友入選的好消息。媒材使用上,江培瑜偏好手繪加上電腦繪圖。
這一次入圍的作品,故事是在講述一段在出生前探索自我的旅程,在一個生命還無法定義自身為何物的時期,沒有發展成熟之前,只能藉由漫長旅程去探索了解自己的感官與世界的連結,去認知眼睛、耳朵,等等觸感對於世界對於自己對於我之前的差異在哪,每一刻都是需要足夠的耐心與等待,等待出生的那一刻。這次在畫面配色使用上更奇幻非一般對顏色的基本認知,想營造出更多夢境的色彩感。用太空人的造型來表現新生兒對未知的探索與臍帶的象徵意涵。她想要介紹出生前的故事,因此講述一名新生兒誕生前,在生命還沒形成被定義之前,藉由旅行去了解感受自己這個個體為何,去認知自我的過程,直到出生。
戴語彤/入選作品:PURURU
插畫家戴語彤的入選作品PURURU,起源於她在大學時請音樂家到課堂即興演奏,戴語彤形容,當時學生一邊聽著音樂,一邊自由畫畫、創作,而她就在當下畫出了這隻粉紅色的怪物,幫牠取為PURURU,後來非常喜歡這隻怪物,就決定要以牠製作繪本。
戴語彤指出,PURURU在宇宙從星雲蹦出來,剛開始大家都嚇到逃走,沒人理牠,又餓又孤單的情況下,後來遇到好心的橘色宇宙人帶牠去吃拉麵、參觀星星,一起玩、一起笑,怪物與宇宙人的友誼就此展開。特別的是,她使用手工刺繡的媒材創作,也為這隻怪物憑添幾絲秀氣。
鄧彧/入選作品:勇敢挑戰未知
《勇敢挑戰未知》是一則討論勇氣的故事。自從長大成人之後,勇氣似乎和年齡成反比成長,因此鄧彧希望透過圖像來傳遞這個簡單的概念。這也是她在2017年以無字書《回家》入選波隆那插畫展後,第二次入選。
鄧彧指出,隨著成長,身為大人的我們,對於不同事物逐漸失去熱度,甚至選擇相同的模式行事,年輕曾有過的目標或是夢想似乎變得遙不可及。這次的作品藉由一隻小狗象徵孩童時期的我們,天真、無所畏懼,對於新的事物充滿好奇,即便有可能因為自己的無知而遭遇困難,仍不假思索地往前。以此警惕自己,對於新的事物抱持開放的心,勇敢的嘗試不同。
主題統覺測驗阿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彩墨創作展 葉柏昱專訪
▲將現實感受轉為幽默的想像,體現人生中的不平凡。
從孩提可站立時,拿著筆塗鴉是葉柏昱最喜歡的事。那時,家裡開雨衣工廠,粉筆到處都是,這也是他塗鴉的道具,牆壁就是他的畫板。開明的媽媽從不責怪他畫牆壁,反而讓他在未粉刷的水泥牆上盡情揮灑。或許,因為媽媽曾經是藝術愛好者,更能了解沉浸在藝術中的樂趣吧。
▲擁有觀察細膩的雙眼
模仿與觀察事物是葉柏昱從小就擅長的事,在塗鴉中,已透露出藝術天賦,媽媽決定栽培,讓他走藝術這條路。當決定國小考美術班時,起初毫無頭緒,根本不知道如何準備,於是就買了些藝術相關書籍,在家裡自己練習透視。當天測驗考兩項,一是使用水彩畫出一位正在刷牙的人,二是用黏土塑出牽著狗的人,與他事前的練習完全不同,可想而知,一定是名落孫山。雖然落榜,對葉柏昱來說,這是一種新的體驗,也明白原來考試的方式是這樣啊!!
從幼稚園到大學,他不僅是老師眼中班長的不二人選,也是同學們的好哥兒們,尤其那些與老師相處有摩擦的同學,都被他收得服服貼貼。在訪談中,葉柏昱提到他國中老師曾說:「不要看柏昱這樣子,他其實很恐怖,別人在做什麼,他一目了然,但是不跟你講,不過他不會害你,只會慢慢提醒你,哪些部份要改要做。」因為老師的提點,葉柏昱發現自己善於觀察,這個優點讓他在藝術上更得心應手。
為了能順利進入美術班就讀,他到美術班上課,加強素描、水彩等技巧。在台灣藝術大學書畫學系四年學習中,他甚少偷懶翹課,使基本功更加紮實。在北部也有很多的藝術展覽,葉柏昱會將展覽所吸收之最新藝術形式融入自己作品裡,有時也會涉獵動漫書籍與影片,藉此改變僵化的視覺經驗。
▲眾人眼中的模範生
從小不是當班長就是被選為模範生,葉柏昱是別人眼中的榜樣,而葉柏昱眼中的榜樣又是誰?對於這個問題,他尋覓了很久,終於找到他的模範¬ ── 爸爸、父執長輩。
透過細膩觀察,他發覺他們有值得自己去學習的部分。人一到中年,挫折是無所避免的,但是他們在人前都是不露聲色,當回到家,或擁有個人內心時間時,才能擁有自己的空間。像叔叔、伯伯,回到家,想要抽根菸,就會躲到陽台,鑽到浴室,因為兒女與老婆都不喜歡他抽菸,讓一家之主的爸爸不再是家裡的老大。一位在外面很拼命工作的人,回到家也只能在角落默默抽菸,這樣的情形也產生了有趣矛盾。
創作過程中剛好遇到阿基師事件,一個被塑造成完美的形象,卻有著被社會鄙斥的一面。或許人人羨慕「模範生」這個標籤,卻非人人都想被標記,因為這是無形枷鎖,會侷限其他發展可能。另一個缺點則是當優秀的楷模表現不佳、失敗時,勢必在人們心中產生加乘的不信任感,進而被放大、檢視、討論。葉柏昱開始嘗試思考,為何我們所認為的完人就只能盡其本分與天命?假如自欺也能夠欺人,那麼選擇一種裝傻自欺的方式來娛樂大家,這樣是否也可以繼續當個模範好人?
▲顛覆傳統的色彩艷麗風格
葉柏昱喜歡水彩在畫中呈現的感覺,因此試著在水墨畫中攙入更多色彩,嘗試水彩與墨色多次相遇。在新系列中,他利用紙張不易吸水的特性,讓顏色在畫面中沉澱而產生撞色效果;改變傳統水墨繪畫的順序是他的特色,畫中人物也非正常比例,因而產生新的人體型態,使畫面更圖像化。
配色艷麗與人物造型特殊,使他的作品傳達出更多內涵。畫裡,有電熨斗、果汁機、瓦斯爐、洗衣機,這些都是媽媽平常會使用的家電,巧妙的安排在畫面裡,它是隱喻媽媽。畫中有綠意盎然的植物,這是葉柏昱觀察到家族裡的爸爸們會到小陽台抽菸,只有在這個屬於他們自己的小小空間裡,疲憊的心靈才得到解放。大叔遊樂園系列,這是與時下年輕人產生對比,大叔經歷許多風霜後,仍然不畏困難,繼續前進,相較年輕人盲目追求流行,大叔是勝出的。
▲繪畫是找尋自我、肯定自我的旅程
創作的過程,一部分是葉柏昱自我內心的投射,而成就的標準,應是從由內而外的建造,以人為出發點。內心的成長,往往會影響外在行為,也就是能知天命而不逾矩。「中年危機」,說它是危機,不如說是轉機來的更恰當。「中年」,可以尋找失落的自我,解放久被被壓抑的自我;「中年」,是重新認識自己本性的良時,是審視價值觀的契機。
該如何重新排列生活重心?如何平衡身心靈?如何坦然面對自己缺點?如何不再迷戀讚美與掌聲?葉柏昱在的繪畫創作過程中,答案似乎都一一的浮現了。
▲葉柏昱- 對於人性細膩的觀察與描繪,在傳統中開拓出一片新天地。
(文:金車文藝中心)
葉柏昱簡歷:
1987 生於台灣彰化
學歷:
2016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研究所 水墨創作組
2009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畢業
個展:
2016 滑稽模範生- 葉柏昱水墨創作展,誠空間,臺北,臺灣
2015 俗不可耐-葉柏昱水墨創作展,臺師大德群藝廊,臺北,臺灣
2015半透明變形-雙個展,德群藝廊,台北
獲獎 :
2015 第十六屆磺溪美展,入選,墨彩類,彰化縣文化局,彰化,臺灣
2015 劉國松教授現代水墨畫獎學金,佳作,臺北,臺灣
策展單位: 金車文藝中心
展出日期:01/07-02/26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南京館地址:台北市南京東路二段1號3樓
主題統覺測驗阿摩 在 tat測驗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娛樂頭條 的推薦與評價
默里的主題統覺測驗- MBA智库百科主題統覺測驗(thematie apperception test, TAT) ... 阿摩線上測驗一、主題統覺測驗(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 ... <看更多>
主題統覺測驗阿摩 在 tat測驗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娛樂頭條 的推薦與評價
默里的主題統覺測驗- MBA智库百科主題統覺測驗(thematie apperception test, TAT) ... 阿摩線上測驗一、主題統覺測驗(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