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這樣做對嗎?談中醫藥人員養成考選機制
陳進男/藥師
看到衛福部公告擬設置中藥技術士乙案,個人覺得實在頗有商榷的空間。政府的職責如《憲法》所述,本在保障我國國民的健康,因此,衛生制度政策設計思考當以保障國民健康為最優先的前提。
中國古代缺乏醫藥人員的正式養成考選制度,才有古醫家所說庸醫殺人無算,醫聖張仲景也批評一堆醫者"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因此,透過正式養成考選制度培養專業人員,才能對國民健康有最大的保障,也才是政府的職責。
早期中醫師、藥師數目或許較為不足,政府為因應國民健康所需以類似落日條款模式列冊中藥從業人員,待相關專業人才訓練足夠之後,則應漸而取代,中藥商二代應以成為中醫師或藥師為目標,才能使國民健康獲得最大保障。目前我國中醫師人數已達飽和,我國藥師人口比也已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二倍,其實均已過量。
其次,中藥商說衛福部消滅中醫藥,個人看法剛好相反,衛福部連續兩年舉辦中藥房店家精進改造計劃,撥發15萬元獎金給願意參與並審核通過的中藥房,相對的,對鼓勵藥局轉經營中藥卻付之闕如,全台灣幾百家的中西藥局多是靠自己苦心經營,強烈要求衛福部應比照此模式舉辦相關計畫,鼓勵全台灣藥局一起從事中藥相關業務。
再者,就行政管理的角度而言。制度設置簡單,但若考量不周設置不當,後續將衍生更多管理問題。若此時再設置中藥技術士,無疑使我國衛生專業人員制度變得更加複雜,中藥藥政管理將變得更加紊亂。行政組織管理本應精簡化,此舉卻是反其道而行,建議政府實應三思。
回到藥師本身,中藥商一直質疑藥師能力卻又不願意投入精力成為藥師或中醫師,藥師在理解中藥,不僅是單純閱讀古書或相關實務操作,還要以生物學、化學為基礎,再加上現代的藥物化學、藥理學、生藥學、生理學、病理學,這都是藥師理解中藥的基礎。
現代藥學的研究是結合傳統記載去研究,從來不是跳脫傳統記載而來。先繼承才有開創,例如研究水飛法就是先看古籍如何記載,再結合現代研究了解水飛法的作用原理,以避免水飛法操作錯誤產生的重金屬殘留。
許多古方的實際藥效仍必須靠現代臨床去驗證,例如龜鹿二仙膠的古方記載作用可以生男,但現在許多臨床研究主要卻是驗證出本方在退化型關節炎及骨質疏鬆的功效,若拘泥於古書所載,盡信為真,實在不妥。
再如中藥材、飲片若保存不當、濕度過高,也往往會有發霉產生黃麴毒素的現象,以現代的技術亦可以用水活性的測定來了解藥材的濕度,確保民眾不要食用到品質不佳的藥材或飲片。結合現代科技技術,可以給民眾更多用藥保障。
最後回到中醫藥本身的思考,中醫醫聖張仲景繼承黃帝內經,對黃帝內經的主張也沒有照單全收,除了勤求古訓,仍博採眾方,如果醫聖活在現代,絕不可能只用傳統思維來思考中藥,而是融和當代醫藥元素,讓醫藥療效更全面。
中醫藥要進步,不光是傳統的保存,更可以融入現代的科學元素而更加發揚光大,如此才是真正傳承中醫藥文化,真正成為全民守護中醫藥安全的防線。
二仙湯 藥理 在 在家好到府坐月子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產後為什麼要坐月子?
Q1:產後為什麼要坐月子?
A1:台灣地處亞熱帶,環境氣候變化很大,風寒濕熱夾雜,包括冷氣及溫室效應,對身體健康危害甚大。產後的婦女,常發生腰背酸痛,肢體麻木,偏頭痛等症狀,特別是現代女性,多接受高等教育,因此結婚年齡多延及三十歲以後,甚者超過三十五歲才結婚,因此產後常發生月經失調及不孕症等問題,故如何在產後做好月子,以迎接第二個寶寶的來臨,產後調理便顯得格外重要。坐月子期間若因用錯方法,導致飲食及生活方式失衡,將會嚴重破壞全身細胞和內臟回覆原狀的可能,進而造成產婦內分泌,荷爾蒙失調及內臟下垂的困擾,而嚴格說起來,內臟下垂往往就是所有婦科疾病的根源。內臟一但下垂,機能運作就會變得不能活潑,甚至開始脹氣,除了會壓迫到神經系統產生腰痠背痛的症狀外,日積月累的威脅還會從最弱的器官開始。例如:生理不順、內分泌失調、潰瘍、腫瘤、體力及記憶力減退、黑斑、掉髮、皺紋…等,「未老先衰」的症狀,就會開始逐漸浮現。所以,忍耐30天能換來下輩子的健康、美麗,和樂而不為呢!若是沒有坐好月子,「生一胎老10歲」肯定來找妳!
Q2:產後為什麼要坐月子?
A2:1.要足夠的休息以恢復體力,讓內臟回復原有功能及位置。
2.要均衡的營養以補充生產時體力的消耗與餵食母奶時之所需。
3.要預防營養過度以防過胖。
Q3:坐月子的中西學理?
A3:產後第一天至第五天的坐月子方法,要促進子宮收縮和惡露排淨,更重要的是防止血栓或羊水栓塞的發生。依中醫典籍的記載經驗,多以生化湯為主,但生化湯有多種不同的處方,因此要慎選合乎臺灣氣候環境,多數人皆可服用的生化湯,如清朝亟齋居士所著的達生篇生化湯。近代藥理學研究,生化湯能促進子宮收縮和惡露排淨。依中醫典籍醫宗金鑑的記載,產後婦人中風或急喘,多為血栓或羊水栓塞引起,故古人用生化湯早就有預防醫學的觀念存在。
產後第六天的坐月子方法,由於媽媽剛生產不久,雖氣血大虛,尚不宜大補,要以溫補為主,搭配的膳食以雞為主,以填補產後或剖腹產後虛弱的元氣。依據中醫藥膳學,諸禽類中補人體元氣,以雞的補力最強。
產後第七天至第八天的坐月子方法,要以加強腎臟的排泄功能為主,使懷孕期間積留體內過多的水分加速排解。這個方法相當重要,因產後高蛋白質的膳食,經分解吸收代謝,易增加腎臟排泄的負擔,故必需先做好加強腎臟排泄功能的準備。
產後第九天的坐月子方法,要以促進體內循環及新陳代謝為主,俾做好產後大補氣血的準備。
產後第十天起至滿月為坐月子調補身體最重要的時機,此期間必須注重五臟氣血功能及內分泌機能的調節,並強壯筋骨以防產後腰痛或肢體酸麻。
產後五臟氣血功能的調補,首重肝脾腎,其次在心肺。依中醫理論,月經生理機制的調節,與肝脾腎及奇經八脈衝任二脈密切相關。腎主生殖內分泌功能的調節,肝主藏血主疏泄的功能,脾主統血主免疫功能,為產生抗體的主要場所。
產後第十天至第十二天的坐月子方法,要以調補肝腎為主,並通達治理產後奇經衝脈與任脈氣血之不足。依中醫經絡理論,衝脈為十二經脈之血海,任脈於懷孕期間主撫育胎兒的生長發育,故產後衝任虛損,氣血不足,必需仰賴肝主藏血與腎主藏精化氣化血的作用,始能恢復其生理功能。衝任氣血不足,又必需養賴血肉有情之品,如鰻魚來搭配調理生殖內分泌機能。
產後第十三天至第十四天的坐月子方法,要進一步溫補肝脾腎及促進十二經脈氣血充盛為主,讓媽媽哺乳有充份營養的奶水,供給寶寶的正常生長發育及獲得良好的抵抗力。此期間要搭配的血肉有情之品,以首選羊肉或鹿肉來大補氣血。依中醫理論,肝主筋脈,腎主骨髓,而脾主四肢肌肉,肝脾腎及十二經脈氣血充盛,不僅可使產後子宮的復舊,會陰縫合的修復及陰道鬆弛的復原加速,並可維護產後正常的親子哺乳,擴張的恥骨聯合恢復原來的骨盆形態,及使膨脹延伸的子宮韌帶回復原來的彈性張力。
產後第十五天至第二十五天的坐月子方法,重在調補心肺功能。依中醫理論,心主血脈,主藏神,與腦中樞相聯繫;肺主氣,為免疫屏障,司防禦功能。產後媽媽坐月子期間,常半夜需哺乳,照顧寶寶的作息,因此會影響睡眠,故必需補心血,養肺氣,使心神獲得安定,精神飽滿,以防患感冒的發生。依據中醫藥膳學,醫食同源的觀念,補心即補腦,故膳食中常搭配豬心佐膳。
產後第二十六天至滿月的坐月子方法,重在強壯筋骨,並一方面再調攝五臟氣血及內分泌機能,以固先天腎氣為免疫之本,並培後天脾為促進免疫,如此產後的媽媽經如斯的照顧調護,身心充滿活力的泉源,必能給寶寶及家庭帶來幸福美滿,這才是真正坐月子的方法。
Q4:什麼是「月內風」?
A4:所謂「月內風」是指坐月子期間不遵守行為上的規範或禁忌,因而得到一些病痛。包括頭痛、手腳痠痛、腰酸背痛、虛弱無力、手腳冰冷、易感冒…等
Q5:坐月子期間,生活起居該注意哪些?
A5:1.起居謹慎,適當活動,少勞動,勿提重物,以防子宮脫垂、惡露不絕。
2.應保持心情舒暢、安和,最忌大喜大怒。
3.產後百日內,應禁交合。必須講究衛生,尤應注意乳房、會陰、肛門清潔,以免感染。
Q6:坐月子期間不能洗頭、洗澡?
A6:有中醫師認為,坐月子時仍是可以洗澡、洗頭。以往不建議的原因是,以前人多居住在茅草屋、木屋、土角厝,門窗不密閉,氣候寒冷時也沒有吹風機、電暖氣等設備禦寒,因此,洗頭、洗澡易著涼感冒,而產婦產後身體虛弱,才限制坐月子期間不能洗頭、洗澡。現在電器設備齊全方便,加上台灣氣候較炎熱,不必如此限制。再者,油性髮質的產婦,如果1個月不洗頭,不但不衛生,還可能引發頭皮毛囊發炎。事實上,只要產後1星期,體力許可,洗完頭髮馬上吹乾,不要著涼即可。另外也可使用生薑煮水洗澡,以防感冒。真的不想洗頭的媽媽們,可用棉花沾消毒用的酒精,來擦拭頭皮止癢。
Q7:洗頭、洗澡的水應先煮沸?
A7:以前的人用井水、河水,水質易受污染,所以,產婦坐月子期間使用的水一律都要煮沸,以免傷口發炎或感染其他疾病。現在自來水都經過消毒,不必如此費力。
Q8:坐月子期間都不能外出的嗎?
A8:其實應該是可以但是也儘量不要,因為通常身體都比較虛,所以應該會有人跟你建議不要常外出或者衣服多穿點。
習俗與禁忌
懷孕生產是女人一生中的大事,老一輩人家常說,女人經由懷孕生產讓體質整個改變,因此,想避免年紀漸長帶來的病痛折磨,產後月子一定要做好,才能保健又強身。中醫師認為,產後利用坐月子適當休息並配合食補,對女性的健康的確有助益,不過,坐月子要避開禁忌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曾劍奎表示,產婦由於分娩時的出血、生產時用力、出汗,造成陰血虧虛元氣耗損、百脈空虛等現象,此時身體正處於最虛弱的狀態,易受外在感染,所以常可見產後貧血、產後身痛、產後腹痛、產後便秘及產後缺乳等症狀,坐月子就是要預防或消除以上的種種不適,奠定日後終身健康的基礎。
至於坐月子要多久才最理想?一般來說,以二個月為佳,這段期間,應避免受涼和飲食生冷食物,過度疲勞、站立過久,且應儘量多休息、喝補藥湯、適度運動。
曾劍奎說,坐月子也是產婦進補的最好時機,但何時進補,最好是依母體的狀況而定,例如,自然產會陰傷口是否紅腫熱痛?傷口是否發炎癒合不良?若是剖腹產、傷口癒合好不好?有無發炎腫痛?產後惡露如何?量多量少及有無異味等。
理想的坐月子及進補最好是分階段進行,一般可分為:
產後第二天或第三天至第七天或第十天,服用生化湯數帖,此期間是產婦利尿期階段,可佐以補脾健胃的中藥膳調理。例如:黨參、山藥、紅棗或四神湯之類的中藥來燉煮鮮魚等高蛋白食物為藥膳,也可併服麻油雞、花生燉豬蹄膀。
產後一週左右,則以補產婦氣血為主的階段,中藥方劑加重黃耆、當歸的用量,此期間可以八珍湯為基本藥膳。
產後第十五到四十五天,此時著重於「固沖補腎」,即內分泌系統、肌肉骨骼系統的調節維護。中藥方劑藥膳則以人參養榮湯、龜鹿二仙膠、大補元煎為代表方劑。
曾劍奎表示,老一輩人家對坐月子的習俗與禁忌有其堅持,如產後要蓋厚被褥、高枕靠、不可平睡、不可伸足、不可側睡、不可高聲急叫等,但隨著時代進步及觀念改變,現代人坐月子其實只要守住以下原則即可。
保暖:以適度為宜,不宜過熱出汗太多,反而容易感冒,可平躺、側臥,增加心輸出量,減少頭暈(低血壓),側臥可減低子宮後傾的機率,經常變換姿勢可增加惡露的排出量。產婦房間要保持適當的溫度,空氣要流通,夏天可用冷氣來保持適當的溫度,但要注意的是風口不可直接對產婦吹,開電扇亦然,以免日後筋骨酸痛。
飲食:產婦在坐月子期間應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喜食冰冷容易引起胃痛腹泄及消化不良,對著風口吹風,則易導致風濕關節炎感冒、頭痛等。
衛生清潔:老一輩主張滿月後才可洗頭、洗澡、洗腳,否則會引起頭痛、全身酸痛的毛病。然而,現今浴室密閉性好,有吹風機可立即吃乾頭髮,因此不需要如此嚴格規定,但仍以淋浴為原則,且不可使用冷水梳洗。
性生活:老一輩主張百日內夫婦不能同房,否則一輩子都會有隱疾,事實上,產後四至六週,惡露乾淨,傷口已復元,子宮也恢復正常大小位置,即可有性生活。
除此之外,老祖宗為了慎重起見,曾有坐月子滴水不沾,以酒代水否則不利健康之說。曾劍奎指出,中醫學養生治病講究的是〝辨證論治〞,並非一個模式套用全部的人。西醫的觀點,從生理看產婦和一般人並沒有太大差異,要完全不喝水的作法太偏激,和目前的健康觀念背道而馳,因此主張產婦應多休息,營養要均衡、多喝水,才能使排泄順暢、不便秘,體內代謝廢物得以清除。
Q9:坐月子期間為何會一直拉肚子呢?
A9:坐月子期間會拉肚子首先要排除感冒的可能,如果不是感冒引起,就得從改變飲食著手。每個產婦體質不同,所以坐月子期間所吃的「補品」也不盡相同,如果「補不對症」可能會有拉肚子等副作用喔。有人坐月子期間只要吃到麻油,身體就會奇癢無比、猛拉肚子,後來改吃苦茶油症狀就改善了~~~~中醫師是說:「現代人平常飲食不是生冷、就是肥膩,腸胃早已不勝負荷,耐得住補的人,或許只感到口乾舌燥;不耐補的人,則腸胃吸收不良,常會出現腸胃不適、拉肚子的情形。」
建議您以容易消化、清淡、有利產後復原的食物為主~~~~產婦的消化功能往往比較差(特別是在產後半個月內),如果飲食過於油膩,會增加胃腸道的負擔,容易使脾功能受損,引起消化不良,應吃些清淡又能健胃的食物,例如:豆腐、紅棗薏仁粥、瘦肉湯、蒸蛋、桂圓、蓮子、紅豆......等。
如果吃麻油雞會拉肚子~~~~可改吃鱸魚湯、鯽魚湯、鯉魚湯,或是香菇雞湯、四神燉排骨、杜仲腰子湯......等。
還有拉肚子時要避免吃生冷的蔬果,例如:哈密瓜、梨子、橘子、蕃茄、苦瓜、冬瓜、白蘿蔔、大白菜、竹筍……等。
另外,拉肚子時也不宜喝生化湯。補得多不如補得巧~~~~坐月子的飲食應以清淡爽口、富含蛋白質、易消化的為主(忌油炸與油膩,因為會傷腸胃),不管是吃苦茶油還是吃麻油,須注意油的總量/日,不妨少放點酒或油也有助於改善。
Q10:為何坐月子的時候哭的話,會傷眼力?
A10:根據如下:
一、「衛生家寶產科備要」云:「產後五臟百脈率皆傷動」。
二、「女科經論」云:「產寶新書曰,產後氣血暴虛」。
中醫認為產後婦女全身各器官功能受損,眼睛當然也不例外,所以在產後期如果繼續使用眼力,包括看書與哭,皆會造成日後視力功能的受損。現代醫學看法也是最好別哭,否則容易得到乾眼症,一到冬天就乾乾的。
Q11:產後掉髮該怎辦?
A11:大部分學者認為產婦在懷孕期間,血液中高濃度的動情激素,會延長生長期毛束的壽命,因此當生產後循環中動情激素驟減下,大量的生長期毛束會進入休止期而大量掉髮。另外生產所造成的壓力、出血及內分泌變化等因素,皆可能使較多生長期毛束進入休息狀態,而產生休止期禿髮。如果在懷孕過程有蛋白質缺乏、必須脂肪酸的缺乏或缺鐵性貧血街會造成掉髮現象。總之,產婦掉法無論是懷孕早期或生產後,皆屬於暫時性的休止期禿髮,只要經過醫師確認不需任何治療便可痊癒,就不用擔心頭髮會掉光,否則自己給自己壓力只會加重掉髮程度。
Q12:如何退乳?
A12:減少攝取蛋白質類食物,可多食用韭菜或以炒麥芽、神曲、山楂煮水喝,並配合冰敷乳房。
Q13:自然的會陰傷口,如何照護?
A13:疼痛的時間大約三天左右,但不至於影響到日常生活,而傷口的逢線,大約40到60天內就會自然被人體吸收,線頭也會自動脫落,如有嚴重腫脹,於生產後1~2天內可用「冰敷」,之後改為「溫水坐浴」的方式來護理,並要記得塗抹醫師開立的藥膏,以免傷口感染導致發炎。不過因為會陰的的血液供應良好,血液中的抗體也可以有效抵抗細菌,降低感染。
Q14:如何預防「子宮脫垂」?
A14:分娩時,胎兒從產道分娩出會損傷骨盆腔肌肉、陰道等,若是產道疏於保養,如做家事時長期站立、提拿重物、爬上爬下,都易使子宮不能完全復原,產後便秘,骨盆用力太過,坐月子期間感冒咳嗽,易造成中氣下限的現象,因此有以下幾點建議,可助子宮恢復良好︰1.產後多臥床休息 2.保持大便通暢 3.注意房室溫度,腹部的保暖 4.加強按摩腹部及產後提肛運動。
Q15:懷孕期間養胖,產後如何瘦身減肥?
A15:產後如果妳要要餵母乳,減肥會影響小寶寶的營養喔!所以對於產後瘦身,妳真的不用太擔心,餵母乳消耗的熱量就會幫助妳瘦身了^^
Q16:生產完如何恢復窈窕?產後如何豐乳?
A16:關於上述問題,應及早在產前一個月,由先生或婆婆、媽媽陪同產婦,找醫師商談,並作好一份病歷紀錄、體質分析表、營養師諮詢建議表等,讓醫師充分瞭解狀況,才能提供正確資訊。坐月子期間若有不舒服的症狀,一定要立刻請教醫師、解決問題。
懷孕時,體重增加應控制在11∼14公斤,產後哺餵母乳,加上適當的運動及正確的藥膳調理,就不易變胖,例如:煮完藥膳後先放入冰箱,待上層的油脂結塊,將油撈去再食用。或一餐可吃半碗飯、一盤青菜,和一點肉,切忌油膩食物,如此營養足夠,也不會使身材走樣。
關於豐乳、回乳,是最多女性關心的焦點,想要乳腺充盈豐滿,應多食用豐盈物語並搭配發乳食品,如花生湯、雞湯、魚湯和豬腳等。如果乳汁分泌較少,建議在煮湯時加「王不留行」(兩錢)。如欲有豐沛的母乳,切勿施打退奶針,也避免食用麥芽水和韭菜。
Q17:產後筋骨酸痛如何防治?
A17:產後如果休息不夠,太早做家事、照顧孩子,或坐姿不正確,或衣著不夠保暖受風寒等,都容易有腰背痛、膝痛、足踝痛、手腕痛等肌腱發炎的情形。而以餵母乳來說,若媽媽維持同樣姿勢太久,1個月下來,腰背部、手肘及手腕都會疼痛不堪,導致肌腱發炎。許多嬰兒有日夜顛倒的狀況,晚上哭鬧不休,嚴重的要父母親一整夜抱著走來走去,母親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不佳,不但疲累不堪,筋骨疼痛也久久不能恢復。
想好好調養體質,前提是要有充分、適度的休息,坐姿正確,使用護腰、護膝、護腕來保護易受傷的肌腱;腰部要用靠墊;手肘要有支撐,餵奶累了,就把乳汁擠出,讓家人用奶瓶來幫忙餵;嬰兒的濕疹、腹脹、失眠症狀要儘快治療好,如此多管齊下才能收效。除了家人多提醒產婦注意坐姿與衣著、行動上多加協助外,醫護人員應給予正確的衛教知識,才能預防產後筋骨酸痛的發生。
而預防手部肌腱發炎的方法是「少用手支撐」,另外,可藉由周邊輔助產品來支撐寶寶的頭部,以防肌腱發炎。
至於「母嬰同室」,則有助於母親學習照顧嬰兒的技巧,但時間太長,母親會減少許多休息、睡眠的時間,因此,在作法上應彈性調整,讓產婦既能學到如何餵奶、換尿布、洗澡,又能在疲勞想睡時,獲得充分休息。
在中醫食療方面,筋骨酸痛可用活血通絡、祛瘀止痛、補益筋骨的藥物,如獨活寄生湯、當歸拈痛湯等方劑,加杜仲、骨碎補、續斷治療。安神定志、除煩解鬱,可用加味逍遙散、甘麥大棗湯、酸棗仁湯改善,此外,針灸、拔罐、熱敷也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Q18:我從懷孕約30週左右,就開始臉上冒痘痘,老一輩的人常說懷男生比較容易長痘痘,請問這種說法是否有根據?另外,我生產已一個多月,坐月子期間常吃麻油雞、鱸魚、香菇雞、豬肝、炒腰子、桂圓稀飯、蓮子木耳湯,目前臉上還是有許多痘痘,甚至長到鼻子內,不知是否與吃太多補品有關?該如何改善?
A18:懷孕期間由於荷爾蒙的改變,可能到了懷孕中後期(約5個月之後),會因體內的雄性激素變高,導致油脂分泌增加,開始在臉、耳、鼻、頭皮、胸、背等部位長出痘痘。這種情況可能會持續一直到產後半年至一年,然後才慢慢改善。由此可知,長痘痘是因為體內荷爾蒙改變,和肚子裡的寶寶性別沒有太大關聯的。
基本上,懷孕期間若要改善痘痘的症狀,不會使用口服藥,多以外用的消炎、抗生素塗抹。至於口服的A酸是絕對禁止服用,A酸成份的藥膏及保養品也不宜使用。
至於產後若有哺餵母乳,為了安全起見,產婦還是避免服用口服藥,可選擇外用的消炎、抗生素塗抹。
事實上,產後的膳食調理也可能和長痘痘有關,因為許多產婦在坐月子時,會常吃麻油雞等補品,過於油膩,加上用酒料理,會刺激皮膚、讓身體太燥熱。因此,建議產後要根據自己的體質,不要猛吃補品,尤其是麻油雞、桂圓要控制,也切忌吃燒烤、油炸、辛辣的食物。至於香菇雞、蓮子等食物則OK。同時,在料理時,不要添加太多的麻油,容易造成自由基,在炒菜起鍋時,可先用橄欖油替代麻油。
若產婦想改善痘痘,可以吃一些木瓜、番石榴、蘋果、奇異果等維他命C豐富的水果,或是番茄炒蛋。此外,早晚各吃5顆櫻桃,則具有補血效果。
二仙湯 藥理 在 小小藥罐子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失身酒,固然可能會失身;但是,如果用失身酒送藥(不要問藥罐子是什麼藥)的話,後果可能會……
〈服藥,為什麼不能喝酒?〉
其實,酒,真的讓人又愛又恨,悲喜交集。
清初名士鄭板橋,除了留下「難得糊塗」這句膾炙人口的名言外,同時,曾經說過:「酒能亂性,所以佛戒之。酒能養性,所以仙家飲之。所以,有酒時學佛,沒酒時學仙。」
但是,在用藥上,無論如何,不管是有酒,還是沒酒,不管是學佛,還是學仙,服藥就是不宜用酒精送服。
其實,藥罐子相信,很多看倌,多多少少,應該聽過,服藥不宜用酒精送服,所以,本文的重點,其實是……
服藥為什麼不能用酒精送服?
現在,藥罐子便在這裡,不妨跟各位看倌詳細分享一下吧!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四個字:「相互作用」!
對,有時候,一些藥物,如果跟酒精同服的話,便可能會產生相互作用,不管是適應症,還是副作用,不是「1 + 1 > 2」的「協同效應(Synergic Effect)」;便是「1 + 1 < 2」的「配伍禁忌(Contraindications)」,簡單說,不是相生,便是相剋,不是扣減藥性,便是加大毒性。
實際上,相較而言,酒精較容易會跟其他藥物產生相互作用,所以,真的要說的話,可以說是多不勝數,族繁不及備載。
其中,一般而言,較嚴重的相互作用,主要有以下兩個:
一、抑制中樞神經系統
這個,不難理解,酒精,在相當程度上,是一種中樞神經抑制劑(Central Nervous System Depressant),不然的話,怎會醉呢?
所以,一些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藥物,舉例說,一些安眠藥(例如Zolpidem)、鎮靜劑(例如Benzodiazepine)、抗抑鬱藥(例如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TCA)、鴉片類藥物(例如Tramadol),甚至一些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如果跟酒精同服的話,酒精便可能會加強這些藥物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效果,例如嗜睡,這時候,更加不建議用藥者駕駛、操作機械,避免構成危險。
這是十分重要的提醒,為什麼?
舉例說,對於一些罹患抑鬱症的用藥者而言,除了可能需要服用一些抗抑鬱藥外,還會不會可能想借酒消愁,黃湯下肚,排一排憂,解一解悶呢?
這就是說,這時候,藥物便可能會跟酒精同服,從而大大增加出現相互作用的機會。用藥者,豈能不慎?
二、類二硫龍反應(Disulfiram-like Reactions)
所謂「類二硫龍反應」,簡單說,就是跟二硫龍(Disulfiram)產生同樣的反應。
有時候,如果一些藥物跟酒精同服的話,例如血糖藥(主要是磺脲類藥物(Sulfonylureas))、抗生素(主要是頭孢菌素(Cephalosporin)),便可能會跟二硫龍一樣,抑制肝臟乙醛脫氫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的功能,讓酒精進入人體後,在肝臟進行代謝的時候,所產生出來的乙醛(Acetaldehyde),不能透過乙醛脫氫酶,進一步分解成為乙酸(Acetic Acid),導致乙醛不能進行代謝,繼而排泄,這樣的話,乙醛便會不斷累積,達到一定的水平,便會誘發酒精耐受不良(Ethanol Intolerance),產生一些讓人不適的症狀,例如頭痛、噁心、嘔吐、皮膚潮紅,產生抗拒,這些症狀,綜合起來,統稱為「類二硫龍反應」。
各位看倌,看到這裡,可能已經想到,不管這個反應,是「二硫龍反應」,還是「類二硫龍反應」,是真是假,只要能夠跟酒精產生這種相互作用的話,這就是說,反過來,其實,這些成分,可以作為一種戒酒藥,幫助用藥者戒一戒酒,戒斷酒癮。
對,其實,在用藥上,二硫龍,真正的用途,本來就是戒酒!
在兵法上,這是一種「奇正之變(《孫子兵法.勢篇》)」。
在藥理學上,「正」是指藥物的適應症(Indications),「奇」是指藥物的副作用(Side Effects)。其實,用藥之道,就是「奇」「正」兩者之間的變化,而且,「奇」「正」本來是一個主觀的概念,在不同的病症上,無時無刻在不斷變化,所以,無窮無盡(不可勝窮也《孫子兵法.勢篇》)。
在這個情況下,不管用藥者是戒酒,還是被戒酒,撇開其他不說,單是這種二硫龍反應,便已經足以構成一個誘因,讓用藥者望而生畏,主動配合,滴酒不沾,對吧?
所以,在這裡,奇正互變,這種相互作用,成為了藥物的適應症。
最後,這只是其中一些例子。實際上,還有很多藥物,能夠跟酒精產生相互作用,因為篇幅所限,所以,實在不能一一盡錄。
這就是說,最保險的做法,還是避免跟酒精同服,因為用藥者未必百分百肯定自己手上的藥物能不能跟酒精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