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與罪孽
文:薯伯伯
納粹德國在 1935 年通過《紐倫堡法案》,開始從國家法律層面去剝奪猶太人的權利及財產,當時有部份德國人不認同反猶運動,甚至協助受苦難的猶太人。在德國佔領東歐大部分地區後,保護猶太人的義舉,不單違法,更是死罪。
二戰結束前三年,納粹軍大規模驅逐猶太人到特雷布林卡屠殺中心,期間在華沙貼出一張宣傳海報,提到:「援助未經許可離開的猶太人,可判死刑。」
海報的內容提到:「最近,許多猶太人離開了他們指定的猶太人居住區⋯⋯我提醒您,根據 1941 年 10 月 15 日總督關於居住限制的第三項法令,不僅是離開指定居住區的猶太人會處以死刑,而為猶太人提供避難所者,亦會判處相同懲罰。協助形式不單包括提供一晚住宿和食物,還包括任何方式之援助,如使用任何類型的車輛運送他們,或通過購買猶太貴重物品等等。」
署名人是華沙區黨衛軍軍長兼警務處處長(注一)。
協助猶太人的德國公民是違反了納粹的法律,在納粹政權的眼中是有「罪」,但從業力的角度去看,不單沒有「罪孽」,倒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而且救的不只是一條生命,更可能是一個家庭,一個社區。救過 1200 名猶太人的舒特拉,在艱苦困局之中,難行能行,勇敢承擔,他犯了納粹的罪,卻沒有罪孽,反見果報無邊。筆者在數年前曾到過耶路撒冷錫安山的舒特拉之墓,猶太人習慣在墓碑上放一塊石頭致敬,而舒德拉的墓碑幾乎埋在小石之下,只露出了其名字及「國際義人」的刻字(注二)。
至於有些人滿口法律,甚至他們口講就是法律,當然不會「違法」了。他們沒有犯下現世法律的罪,罪孽卻更深重。
圖:位於耶路撒冷的舒特拉之墓,上面用希伯來文寫著「國際義人」,德文則寫著「1200 名受迫害猶太人的難忘救星」。
注一:納粹通告的來源及翻譯,請參看美國大屠殺紀念館 https://www.ushmm.org/learn/timeline-of-events/1942-1945/german-poster-announces-death-penalty-for-aiding-jews
注二:在電影《舒特拉的名單》的尾聲,有以石頭致敬的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z2Ignq93nE
🔑 【超務實長清單整理:Do not make it easy!(2021年9月更新)】 https://www.patreon.com/posts/55578887
▶️ 請訂閱 Patreon 頻道,支持不受干預的獨立創作及評論 | www.patreon.com/pazu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XXY_Animal of Visio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歷史上的今天 1944-JUNE-06 諾曼第登陸 人類近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登陸作戰,就在76年前的今天發生,將近300萬的盟軍官兵橫渡英吉利海峽來到法國諾曼第登陸,與控制該地區的納粹德國軍隊展開激烈戰鬥;縱使盟軍反攻行動最終取得勝利,但同時也付出相當慘痛的代價。 ▶ PODCAST收聽:...
二戰 德國佔領 區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餐具的故事 - 薩爾格米訥|
七月的巴黎,身邊親朋好友紛紛離開去渡假,但每年這個時候卻是我們工作最忙的時候,必須準備好大家渡假回來後的秋季展覽換檔。大家去玩的時候,我們還在工作,這種感覺就像是下課鈴聲響起,同學都跑出去玩了,我卻還在寫功課。
好險這段時間裡,有件讓我開心的事情,就是研究幫朋友買的古餐具。她看餐具的花色,我則看餐具的歷史。我好奇眼前的古餐具被生產製造的確切年代,是百年老廠的復刻?還是真的百年古餐盤?是19還是20世紀?是拿破崙三世時期的水晶?還是二戰後的產品?
以前法國的陶瓷是家族產業,所以盤子後面印的是產地和家族名稱。而只有一間陶瓷廠的產地,就會只印「產地名」。所以從餐具上的烙印,我們可以知道這個餐具的故事,還有它的出產年代。今天跟大家分享二個餐盤的故事,一個是來自法東的陶瓷重鎮薩爾格米訥,另一個餐盤則是它的堂弟,來自勃艮地的迪關。
薩爾格米訥位於法國東部德法邊界洛林省,是一個非常靠近德國的陶瓷重鎮。薩爾格米訥的陶藝史始於1790年,來自史特拉斯堡的三個人:一位菸草商和約克比與約瑟夫・法比(Jacoby et Joseph Fabry)兄弟在市中心的油磨坊建立了第一間陶瓷廠,因為靠河流的地理位置可以運來陶瓷廠需要的原料與爐火需要的木柴。但沒多久就因為當地居民的敵意,還有當時法國大革命的混亂背景和英國的同行競爭,而將工廠脫手給一位來自德國巴伐利亞的年輕人保羅・烏茲施耐德(Paul Utzschneider)。這位年輕人將陶瓷廠經營得非常成功,他引進在英國學到的技術,並獲得拿破崙一世的訂單。
到了1836年,保羅・烏茲施耐德將陶瓷廠交給他的女婿,也是德法貴族的後代,當時年僅28歲的亞歷山大・德・蓋格。出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城堡的亞歷山大很快就決定和Villeroy & Boch陶瓷品牌合作,在Villeroy & Boch的重金注入下,薩爾格米訥陶瓷在工業革命的年代創建新型的工廠,高聳的煙囪讓排氣不會落在當地居民的院落,並用蒸氣運作。
普法戰爭之後,法東這一帶成為德國的領地,亞歷山大也在1871年離開薩爾格米訥到巴黎。他的兒子保羅為了保有法國市場與關稅問題,分別於1877年在勃艮地的迪關(Digoin)和1881年於法東馬恩省的維特里勒法蘭索瓦(Vitry-le-François)設立陶瓷廠。他女兒也嫁給了巴黎郊區陶瓷重鎮舒瓦西勒魯瓦(Choisy-le-Roi)的陶瓷廠的繼承人。到此,我們可以知道法國陶瓷的歷史,可以說是幾個家族間傳承與合作的歷史。
保羅・德・蓋格將薩爾格米訥陶瓷在法國開枝散葉,在20世紀初期曾經是歐洲最大的陶瓷廠,有三千多名員工。他在1913年去世後,從阿公保羅・烏茲施耐德承傳下來的陶瓷公司一分為二,一部份在當時德國統治的薩爾格米訥,一部份在法國的迪關和維特里勒法蘭索瓦。到了一次大戰結束後又整合成一家公司,由Cazal家族管理。但是到了二戰德國佔領時期,在德國的統治下又被交由Villeroy & Boch管理。最後薩爾格米訥陶瓷在1978年被另一個陶瓷重鎮集團呂內維爾收購,此後遇到來自中國的產業衝擊,在2007年正式關廠休業。
整體來說,法國薩爾格米訥的陶瓷餐具在19世紀初期就發展得相當不錯,當時因為工業革命的關係而產生了許多布爾喬亞階級,新富階層的土豪們在餐桌上顯擺是一定要的,因此薩爾格米訥那時也出產了不少的陶瓷餐具,而且還有版畫製作的型錄供客人們挑選。而西方人宴客與用餐的習慣,薩爾格米訥陶瓷也提供6、12、18或24人份的餐具組,從前菜、主菜、甜點、咖啡杯等餐具一應俱全,還有整組的牛奶罐、糖罐、湯盅、沙拉盆、還有各種魚類、貝類、水果等不同食物的盤子一應俱全。薩爾格米訥餐具最著名的就是1875年出現的蝴蝶系列(下圖)、魯昂(Rouen)系列等,還有稍晚由亞爾薩斯著名的水彩畫家亨利・路(Henri Loux)所繪製的Obernai彩繪餐具系列。
二戰 德國佔領 區 在 敏迪選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曾經有個德國記者說:「在這個世界上,如果非要找一個最討厭俄羅斯的國家,那很可能不是烏克蘭,也不是美國,而是立陶宛」這是一個傾全國之力抵抗共產的歷史故事,今天,讓我們一起認識千里外的民主之友,#立陶宛
立陶宛共和國
Republic of Lithuania
獨立於1918年2月16日
立陶宛位於歐洲東北部,是波羅的海三國之一。1939年,希特勒在歐洲大肆侵略,立陶宛夾在早就被納粹德國佔領的波蘭,和還在長大的蘇聯之間。蘇聯自知抵擋不了希特勒,為了保全自身,決定和德國簽下《德蘇互不侵犯條約》。這個條約不僅拆分了波蘭,更埋下波羅的海三國日後淪為蘇聯加盟國的種子。
1940年,蘇聯紅軍開始西擴,陸續佔領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在二戰期間像砧板上的魚肉,被德國和蘇聯兩把利刃來回宰割,在不到100年的時間內,就被德蘇反覆併吞了四次。最終納粹德國戰敗,蘇聯笑納最後的勝利。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通通成了蘇聯囊中物,東歐赤化正式開始。
立陶宛在1940年到1990年之間的名字不叫立陶宛共和國,而是「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但他們不喜歡這個名字,更不喜歡蘇聯。蘇聯加盟國的這段期間,立陶宛境內的民族主義運動時而有之,但沒人能真的推翻蘇聯,大家都只能咬牙忍耐。
終於等到1989年,行將就木的蘇聯已奄奄一息。立陶宛人民的「爭取改革運動」成立,他們邀請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200萬人手牽手,形成巨大的人鏈,一起高喊「打倒俄羅斯帝國」、「俄羅斯人從波羅的海滾出去」。
隔年,立陶宛成為第一個宣布獨立的蘇聯加盟國。
你以為立陶宛就此自由了嗎?
當然不,蘇聯不可能善罷甘休。
1991年1月13日黎明時分,蘇聯將坦克開進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他們攻佔了行政大樓和電視台,目標是逮捕「爭取改革運動」的領袖、當時的立陶宛議會主席蘭茨貝吉斯(Vytautas Landsbergis)。蘇聯萬萬沒意料到,立陶宛人民的堅韌意志以及對蘇聯的厭惡,是他們用坦克都壓制不了的。
成千上萬立陶宛人一起走上街頭,形成人盾守衛,他們手持棍棒和獵槍,拚了命要拯救被抓走的蘭茨貝吉斯。蘇聯軍隊越是對守衛的人民開炮,人民就越憤怒,最終有5萬人包圍著電視台,但他們沒有攻進去,而是高唱民族歌曲,並舉行祈禱。在這場對峙中,立陶宛政府不斷向西方世界發表聲明,希望各國譴責制裁蘇聯。最後戈巴契夫擋不住國際上的壓力,下令蘇軍停止攻擊。
這場「一月運動」最後造成14人死亡,700人受傷,但誘發了往後兩年內,蘇聯另外十多個加盟國陸續獨立。立陶宛人民用盡全力刺了蘇聯一刀,這一刀雖不致命,卻有著空前影響力。
立陶宛向世界示範,蘇聯不是無堅不摧,
極權共產是可以被推翻的。
脫離蘇聯恢復獨立後,立陶宛積極與歐洲、美國等國家建立關係。也在2004年加入北約和歐盟,快速融入到西方體系當中。這麼多年了,就算蘇聯換成了俄羅斯,立陶宛人還是一樣討厭來自東方的那個霸道大國。基本上不只是立陶宛,整個波羅的海區域都瀰漫著「仇俄情緒」,這幾年不斷用法規、制度想辦法「去共產化」。
不過仇恨沒有拖慢他們的進步速度。
2020年,立陶宛的各項表現如下:
人均GDP:22,245美元,全球第38名。(台灣27)
人類發展指數:極高,全球第34名。(台灣未列名)
全球和平指數:全球第37名。(台灣34)
全球幸福指數:全球第34名(台灣24)
民主指數:全球42名。(台灣11)
立陶宛雖然是個不到300萬人的小國,
但整體發展在全球前段班,和台灣相當親近。
除了俄羅斯,那隻新的共產巨獸,立陶宛也要抵抗。立陶宛上個月宣布退出中國17+1合作機制,不僅如此,它還呼籲東歐各國一起退出。這機制是中國主動和東歐國家提的,主要還是走一帶一路的老路線,撒錢換友誼。但立陶宛說,中國承諾要投資的那些基礎建設通通都沒實現。立陶宛外交部長蘭斯伯格斯(Landsbergis)強調,這個17+1的合作幾乎沒有為立陶宛帶來任何好處,更糟的是還會分裂歐洲,所以建議其他國家也考慮退出。
對了,這位帥外交部長,就是當初在電視台被抓走的主席的孫子!
除了退出17+1,立陶宛更是幾乎在同一時間由國家議會表決,將中國對待新疆維吾爾少數民族的行為定調為「種族滅絕」。提案的議員已經被中國列入黑名單,但她不怕,她還說:
「我們支持民主,因為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在共產黨政權佔領下生活了50年的殘酷教訓。」─薩卡莉妮(Dovile Sakaliene)
蘭斯伯格斯(Landsbergis)昨天發推特說:「熱愛自由的人,就應該彼此照顧。」但其實這不是立陶宛第一次對台灣友善。今年3月,立陶宛宣布要來台灣開設貿易代表處,又在5月,力挺台灣參加WHA。抵抗共產獨裁大國,是立陶宛用歷史累積出來的意念和能力。「捍衛民主」在立陶宛不只是政黨口號,而是所有人民根深柢固的精神象徵。
最後我想貼上一段一樣是由他們的帥外交部長蘭斯伯格斯說的話。還記不記得白俄羅斯有位「婦仇者」─季哈諾夫斯卡婭。她代夫出征參加大選,結果被「歐洲最後一位獨裁者」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迫害,最後逃到立陶宛。五月初,盧卡申科要立陶宛把人交出來,
蘭斯伯格斯這樣回他:
「立陶宛過去和將來都是一堵牆,所有受到政權迫害的民主力量都可以在這堵牆後面尋求庇護。因此,每一個在立陶宛找到避難所的人都可以感到安全,因為他們不會被引渡。既不會因為他們爭取民主的鬥爭,也不會因為言論自由和宗教觀點而被引渡。
地獄凍結之前,立陶宛都不會把Tikhanovskaya交給白俄羅斯。(地獄烈火永生,不可能凍結,意味者立陶宛永遠不可能引渡)
(‘Hell will freeze over’ before Lithuania hands Tikhanovskaya to Belarus)」
謝謝立陶宛,
30年前你們向東歐國家示範極權共產是可以被擊敗的。
30年後的今天,
你們再次為全球示範,
再小的國家,都不須畏懼不合理的強權。
參考資料和200萬人牽手照都放在網站上
https://www.mindiworldnews.com/20210623-2/
二戰 德國佔領 區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歷史上的今天 1944-JUNE-06 諾曼第登陸
人類近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登陸作戰,就在76年前的今天發生,將近300萬的盟軍官兵橫渡英吉利海峽來到法國諾曼第登陸,與控制該地區的納粹德國軍隊展開激烈戰鬥;縱使盟軍反攻行動最終取得勝利,但同時也付出相當慘痛的代價。
▶ PODCAST收聽: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b39z0kq481i0873sybzvwhc
第二世界大戰從1939年開打以來,納粹德國佔領了西歐大半土地,同盟國以英國作為反攻基地的同時,納粹德國久久無法攻破英吉利海峽的天然屏障,因而將入侵矛頭指向東邊的蘇聯,展開了長時間的東部戰場。在1944年之際,軸心國與同盟國雙方陷入了僵局;盟軍也在北非戰場到登陸西西里島,進入義大利半島後,開始計畫一場大規模的登陸行動,在法國北部的諾曼第策劃登陸戰,開闢西邊的另一個戰場,以東西方夾攻納粹德國。
這場行動代號為「大君主」,更在正式執行登陸作戰前實施了欺敵計畫,期望能夠讓德國守軍無法預期登陸地點。就在1944年6月5日晚間開始,美國空降部隊從英國出發,並在諾曼第地區首先空降至敵後,6月6日清晨之際再海軍艦隊的砲擊掩護下,陸軍開始對諾曼第灘頭實施搶灘任務,計畫搶下灘頭後與後方的空降部隊會師,拿下諾曼第建立灘頭堡而開始投入軍備物資,向歐洲內陸挺進。
諾曼第登陸作戰的行動十分慘烈,其中又以奧馬哈海灘的搶灘戰況最為激烈,是為「血腥奧馬哈」。在1998年上映的《搶救雷恩大兵》電影,開頭就是以奧馬哈海灘搶灘過程為背景。
「大君主作戰」持續到八月,盟軍攻入法國巴黎,將德軍逼退到塞納河對岸後告一段落;在這兩個月期間,盟軍一路收復了二戰開打以來的失土,德軍也開始位接下來的反攻作戰做準備。戰爭持續到隔年五月,盟軍東西方一路夾擊納粹德國之下,才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
我們回頭看看目前我們在【歷史上的今天】所提及的幾個歷史事件,從1940年的敦克爾克大撤退,再到今日我們所提到的1944年諾曼第登陸,以及1945年的二戰歐洲戰場結束;人類在歷史的洪流中始終學不到教訓,依舊是不斷重演悲劇,始終無法捉摸難以掌握的人性。
過去我們提及盟軍或德軍的傷亡數字,但我們是否忽略了在諾曼第戰役期間共有將近兩萬名法國平民受到波及傷亡,戰爭帶來的影響也絕對不是說停戰就結束,仇恨、和難以衡量的生命,或許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重點。沒有任何一個生命是該被毀滅,戰爭最大的受害者,永遠都是那些身處在戰場上,手無寸鐵的老百姓。
看完這則「歷史上的今天」你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討論唷!
**************
歡迎加入【有梗電影俱樂部】,不錯過任何電影實體聚會與活動喔!
臉書社團(需回答問題審核):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viewpointmovieclub/
Telegram群組:https://t.me/viewpointmovieclub2
PODCAST - Firstory APP
📣 XXY: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 What A MAXX!:https://open.firstory.me/user/whatamaxx
別忘了按讚追蹤XXY視覺動物
📣 XXY視覺動物 YouTube頻道 http://pcse.pw/9ZNYT
📣 XXY @Yahoo頁面 https://tw.tv.yahoo.com/xxy/
📣 IG:xxy_djfishmb
📣 XXY @方格子 https://vocus.cc/user/@XXY2018
#電影 #歷史 #點評 #影評 #知識 #解析 #movie #history #歷史上的今天 #第二次大戰 #二戰 #worldwar2 #ww2 #諾曼第登陸 #諾曼第 #大君主作戰 #搶救雷恩大兵 #savingprivateryan #operationoverlord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zGybI5fAoM/hqdefault.jpg)
二戰 德國佔領 區 在 TopGear HK 極速誌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經過七年,Audi Q3終於推出第二代,TG早前已在歐洲試過35 TFSI及45 TFSI quattro兩個型號,除了樣子似Q8,還有何特別呢?請去片。
試車報告:
若講第二代新Q3的車內車外設計,簡單地概括──靚、新。 不過,試了車之後,再看看規格數字,新的1.5T型號和2.0T似乎各走極端。去意大利Bolzano試車,原是滿心 喜歡的,因為它是意大利北部很著名的旅遊區,重點是它很靠近更著名的Dolomites,開車的公里路,居然大部分時間都在山下或峽谷中。 Bolzano這地區很特別,據德國車廠的同事 說,這地方在一戰前原屬奧匈帝國,在二戰時被德國佔領過,他們說當地不少人說的是德語,也不認同自己是意大利人。我第一次到這地區,感覺完全不似身在意大利,房舍、村落 都很整潔,環境似瑞士或奧地利多於意大利, 最奇怪是當地人的開車習慣很德國化,說限速50km/h,他們不會跑51km/h,我們到意大利中部或南部試車,條條大道都是賽車場,路窄車多,更多的是車手,所以開起車來要特別小心,在Bolzano反而耐心一點,大部分時 間只能慢慢地跟着車流走,這樣便走了二百多公里,偶然有一段道路可以快一點,就立即抓着機會快放一段,豈料一放之下,立即發現腳下這款Q3 35 TFSI很不一樣……
--------------------
Web:https://www.topgearhk.com
FB:https://www.facebook.com/topgearhk
IG:https://www.instagram.com/topgearhk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XvgNP60pXs/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