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鋼AI現場3:數十噸鋼捲裝載一人就能搞定】中鋼AI無人天車自動化流程大圖解
中鋼整合多項機器學習技術,打造鋼捲吊運自動化,更串連了物流與資訊流,省去更多人工操作與管理流程
文/翁芊儒 | 2021-03-04發表
攝影/洪政偉
動輒數十噸重的鋼捲,就是中鋼每日例行出貨的產品,這個「沉重」的負擔,要如何來回搬運、加工、出貨?靠的就是被稱為「天車」的重型起重裝置,透過在廠區空中縱橫移動,吊送鋼捲到指定位置,就能在工廠或倉庫中,管理上萬噸的鋼捲排程與運送。
不過,要操作天車,大多得靠人力,進入吊掛於天花板的駕駛座中,來操作吊運鋼捲。但現在,中鋼一座位於碼頭邊的倉庫中,天車駕駛座內不見人影,卻能維持天車順利運行,司機開車入庫後,更能透過幾步驟簡單設定,全自動化鋼捲吊運任務,甚至在員工都下班後的半夜,都能啟動系統自動理貨。
這一套標榜無人操作的天車自動吊運系統,就是中鋼早在三年多前,運用多種機器學習技術打造的得意之作。
如何打造無人天車的全自動吊運流程?
要打造無人天車,就得想辦法幫天車裝上「眼睛」,中鋼試圖將人眼看到的操作資訊,透過電腦轉換為邏輯控制指令,再交由天車自動化判讀與執行。
剛開始,中鋼先在無人天車上裝設高解析度攝影機,將拍攝到的拖板車板臺二維影像,傳遞給板車駕駛員操作的人機介面中,由駕駛員在畫面上指示鋼捲儲放位置,再由控制電腦將儲放位置自動轉換為座標,拋送到天車指揮系統來吊運鋼捲。
但是,原先座標為二維座標,缺乏高度座標,無法有效指示天車指揮系統執行,也無法與天車使用的三維座標互相轉換。
為了克服這個問題,中鋼在高解析度的攝影機之外,加裝了一部三維掃描器,利用AI連結高解析影像與三維座標間的轉換,進而在二維影像上重建高度座標,完成電腦視覺技術的開發。
同時,也因為司機在操作人機介面時,可能會有不適應或抗拒的情形,中鋼也打造了一鍵裝車的功能,只要確認畫面上自動辨識的鋼捲儲放位置正確,按下確認,就能啟動天車自動作業。
在天車吊運的過程,中鋼運用了多種技術來達成吊運全自動化。除了使用機器視覺系統,來精準定位鋼捲儲位座標,中鋼也開發了各種智慧物流相關技術,比如將鋼捲吊運排程最佳化,並以AI算出最佳吊運路徑,以及建立了無人倉庫排隊優化系統,可以準確預測作業時間,讓駕駛能在合適時間前往倉庫,來執行裝卸任務。
同時,中鋼也分析數十萬顆鋼捲入庫出貨的過程,在倉儲管理系統中,建立了鋼捲最佳化儲位預測功能,讓每一顆鋼捲能在最少吊運次數與最短吊運距離之下,送達客戶端。
在吊運當下,中鋼更設計了多功能的智慧型吊夾,能辨識鋼捲身份、偵測鋼捲中心,精準取吊鋼捲;同時,也會啟動主動式安全防護機制,運用了深度學習技術,在天車吊運範圍內偵測人員移動,並能自動辨識、閃避障礙物。
達到吊運全自動化之後,中鋼也將無人天車系統,串連了物流與資訊流,省去更多人工操作與管理的流程。比如說,將天車串連物流資訊,就能得知隔日需出廠的鋼捲,並在前一晚自動理貨,先將鋼捲吊到接近車到的位置,來縮短隔日出貨時間。
又或是載貨司機到倉庫外報到時,只要刷一張ID卡,確認司機身分、車號後,串連倉儲管理系統就能得知這一趟任務資訊,自動預吊任務指定的鋼捲。
不只自建自用,更將無人天車外銷國際
無人天車在2018年投入運作後,至今更已經累積六萬車次,完成超過三十萬顆鋼捲的吊運。上線了第一套系統後,中鋼也在去年11月,於同一個倉庫中上線了第二套系統,這也是中鋼唯一配備了兩臺無人天車的場域。
這個倉庫中,約可容納兩萬公噸的鋼捲,透過兩套無人天車,來達成全倉庫鋼捲吊運自動化。
倉庫中間則設置兩條車道,可同時讓兩輛貨車入庫裝卸貨,若僅一輛車執行載運任務,兩臺天車也能互相搭配吊運,來加速的裝卸貨的時間。
梁傑盛指出,改用無人天車帶來最大效益,是在於員工會有上班時間限制,且最少4小時一定要休息,但無人天車可以24小時不間斷的自動化執行,搭配後端管理的方法,還能做到前一晚自動翻堆理貨。
不只自建自用,中鋼更將這套無人天車系統外銷到中國鋼廠,2019年就已經銷售了12套系統,去年武漢肺炎疫情期間,更協助客戶導入系統時,遠距為客戶調機、將系統落地。
無人天車9大應用關鍵
如何建立起無人天車的自動吊運流程?深入鋼捲吊運現場,魔鬼就藏在細節裡,不一定要運用最新、最難的科技,每一個應用得當的技術環節,都是中鋼無人天車的成功關鍵。
應用關鍵1
靠機器視覺系統與雷射測距裝置找出鋼捲儲位座標
應用關鍵2
三維座標辨識克服板臺樣式不一問題
應用關鍵3
一鍵啟動無人天車吊運作業
應用關鍵4
天車指揮系統將吊運作業最佳化
應用關鍵5
靠多功能智慧吊夾精準取放鋼捲
應用關鍵6
用RFID雙重確認要出貨的鋼捲身分
應用關鍵7
防擺動技術控制鋼捲擺盪幅度
應用關鍵8
靠大數據預測鋼捲最佳化儲位
應用關鍵9
用影像辨識人影強化出貨安全
附圖:
倉庫內的地板上,以黃色方框設置了板車停放處,停放處正上方則設置了雷射測距裝置與機器視覺系統,用來掃描與辨識底下板臺,找出鋼捲儲位座標。(攝影/洪政偉)
車輛停放後,雷射測距裝置能確認車輛停放位置與板臺高低寬窄,機器視覺系統能辨識鋼捲儲放的中心軸,兩相結合定出三維座標,就能克服每輛板車板臺樣式不一的問題。(攝影/洪政偉)
為防止司機可能產生不適應或抗拒的情形,中鋼簡化了人機介面操作流程,讓司機在確認鋼捲儲放位置正確後,就能一鍵啟動裝車,指示天車自動作業。(攝影/洪政偉)
吊運過程中,天車指揮系統會將鋼捲吊運排程最佳化,並自動規劃吊運路徑;出貨前一晚,也能結合物流資料,自動翻堆理貨,節省隔日出貨時間。(攝影/洪政偉)
在吊取鋼捲時,智慧吊夾能自動偵測鋼捲的中心位置,並透過自動掃描測距的功能,更精準取放鋼捲。吊夾上也有RFID辨識功能,來識別鋼捲身分。(攝影/洪政偉)
儘管無人天車已經串連每一顆鋼捲的物流與資訊流,吊運當下,還是會以智慧吊夾偵測鋼捲的RFID標籤(鋼捲內側紙片翹起處),重複確認吊取的鋼鐵即為要出貨的鋼捲。(攝影/洪政偉)
為了減少鋼捲吊運時的擺盪幅度,中鋼也設置防擺盪運動控制技術,使吊夾獲得更穩定的運行,除了能節省吊夾擺幅收斂時間,也能防止撞傷鋼捲或撞歪板臺的風險。(攝影/洪政偉)
中鋼分析數十萬顆鋼捲入庫出貨的過程,在倉儲管理系統中,建立了鋼捲最佳化儲位預測功能,讓每一顆鋼捲能在最少吊運次數與最短吊運距離之下,送達客戶端。(攝影/洪政偉)
為了維護人員安全,中鋼也設置主動式安全防護機制,透過深度學習來偵測天車下方是否有人行走,來採取必要安全措施,也能在行駛過程中自動辨識障礙物與閃避。(攝影/洪政偉)
資料來源:https://www.ithome.com.tw/news/142943
二維 座標 在 Lightbox攝影圖書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Photo Talks 2020 S4:破碎的現實 — VR與當代影像創作 🎊
VR影像與3D掃描技術的普及,使影像藝術產生新的可能。如今創作者能跳脫普遍「平面攝影」的認知,進行超越二維空間的創作與呈現。而創作者是如何利用VR/3D的方式來創作?如何安排作品中的敘事方法?創作過程中會有哪些技術上的困難?2020年最後一季Photo Talks,我們邀請到洪譽豪、胡鈞荃兩位年輕創作者,與我們分享如何利用現代科技呈現實體空間及情感記憶。
洪譽豪將以作品《無以為家》進行分享,作品以 3D 掃描的方式,紀錄萬華的騎樓空間。《無以為家》乘載了長年佇留於此的人們之記憶與情感,而於作品動態的流動中,每個瞬間都將不斷地連續與綿延。
胡鈞荃將分享作品《回流》及《異域》,作品皆運用3D掃描,並以鏡頭任意移位、擷取的方式,產生不規則的殘破與模糊的模型,並置入於重新建構的空間座標中。創作探究科技與人類於現實、虛擬與真實間的關係,並對於自身所處時代及未來進行反思與探問。
本場講座中,講者將分享他們的創作概念及歷程,並談論他們如何以 VR 及 3D 影像的創作方法,表達對台灣生活場域的觀點以及情感。12月30日晚上7點30,歡迎大家來參加此次Photo Talks,一起聽聽兩位講者如何用不同於以往平面影像的創作型式,呈現更多觀看的可能性。
講者|胡鈞荃、洪譽豪
主持|陳斌華
時間|2020/12/30(三)19:30
地點|Lightbox 攝影圖書室(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19號 )
入場|19:00 開始自由入場
*免費參加,歡迎自由樂捐(捐款200元以上可得到啤酒一瓶)
*因疫情因素,本場講座人數上限為70人,歡迎準時到場!
備註|
1. 本場活動會進行直播
2. 防疫期間,參加講座請 #配戴口罩、#填寫基本資料 再入場
3. 場地位處巷弄、地址複雜,循門牌而來很可能會迷路,歡迎參考網路地圖,或官網的「位置」頁面:www.lightboxlib.org/location
✨ 現場展覽
因應講座將特別於Lightbox展示講者的作品影片,現場將播放洪譽豪的《無以為家》及胡鈞荃的《回流》,時間有限、機會難得,請大家把握時間至現場觀看喔!
地點|Lightbox 攝影圖書室(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19號 )
時間|12/24(四)- 1/9(六)開館期間
二維 座標 在 Victor 陳紹誠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天圓地方】
我們常常聽到天圓地方,很多人以為古人覺得天是圓形的,而地是方形的,但這是對中華文化不完全理解才會這樣詮釋。
《文子·自然》曰:「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尸子》曰:「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而二字連用,始見於《莊子·齊物論》,其書云:「旁日月,挾宇宙,為其吻合。」
「天圓」講的是時間,是一年中太陽的陽氣變化規律。「地方」講的是方位,是陰氣八風在一年中在不同方位的變化規律。這天地間的陰陽之氣對於地球生物的生、長、成、熟有很大的影響和關係。
「天圓」指的就是時間按照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及12個月,像圓圈一樣永不間斷的循環。「地方」指的是空間的東南西北上下不同的方位。東南西北四方型是二維平面XY座標,即便我們知道地球是圓的,我們的座標也還是以方形來看位置,這是一樣的概念。而加上「上下」既是XYZ三維空間座標,中華老祖宗很久以前就有時間和空間為一體的概念,比愛因斯坦的時空觀早了幾千年。
伏羲一劃開天,如陽儀 ,另一劃闢地,如陰儀,就是1與0、陰與陽、天與地、時間與空間。傳說伏羲坐於方壇之上,聽八風之氣,乃做八卦。八卦、八方、八風是一脈相承的,《呂氏春秋》曰:「八風者,蓋風以應四時,起於八方,而性亦八變。」
天圓地方與八卦是用於測量時間與方位變化,祭天是校對一年四分時節,冬至、春分、夏至、秋分;祭地是在測量八方之風,確定一年的八個節氣。兩者是講天文和地理。不理解的人把「地」誤解為大地是方的,以訛傳訛,最後後人越來越不能理解。
其實天圓地方是非常科學的,講的是時間和空間,與形狀的方圓沒用任何關係。《周髀算經》曰:「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晉書·天文志》曰:「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淮南子·天文訓》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
後來八卦、八方、八風逐漸形成「風水」,「地方」應該實際是「地氣之方風」,來自不同方向的風,以及附近的水,在時間與空間上會如何影響此地和這上面居住的人。因此風水是有科學根據和基礎的。
我們看任何事,都應該追根究底,放開心胸,實事求是,才能看到事物的真諦,進而求取更多正確的真相和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