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都值得被看見
「我看見了你,藉由看見,你因而存在」。
現象學及後現代「互為主體性 」的概念。
-----------------------------
以下文字來自@ Pei-Hsuan Liu @留佩萱老師的臉書
六月是同志驕傲月(Pride Month),我非常喜歡的心理學家蘇珊‧大衛(Susan David)博士在她的TED演講中提到,
在南非(她來自的國家),大家在見面時打招呼時會說 "sawubona",
sawubona來自於祖魯語,意思是「我看見了你,藉由看見,你因而存在」。
願我們可以建立一個社會,能夠尊重多元的性傾向和性別認同,
讓每個人都能夠去看見真實的自己,以及去看見真實的他人。
Happy Pride Month! Sawubona!
---
非常推薦Susan David的TED演講 "The gift and power of emotional courage" (可以換中文字幕):
https://www.ted.com/…/susan_david_the_gift_and_power_of_emo…
---
Photo from: Susan David, PhD: https://www.facebook.com/susandavidphd/
互為主體性現象學 在 范疇文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正在朝公民國家邁進的台灣,別因亂槍聲而跑偏軌道了。。。。。”
跳出框框 - 台灣主體性解析
台灣當下在地球上的政治困境可以形容如下:「世界」地位不斷上升,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PRC)一個國家,大概沒有其他國家不認可台灣是一個具有實質(de facto)自主權的政治實體;然而,台灣的「國際」法理(de jure)地位不斷下滑,因為自封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共的決心封殺。
台灣內部為何無共識?
台灣自己內部,幾十年來開發不出一套最大公約數的「台灣主體性論述」,原因有兩個:其一,社會大眾由於情緒,無法理性區分「世界地位」和「國際地位」這兩層次,正如一個人無法區分自己的「人格」和「身分證」是兩種層次的議題,把「沒有身分證」和「沒有人格」混為一件事,以為一個無法取得身分證的人就等同失去人格。其二,搞政治的人明明清楚這是兩個不同層次的議題,但為了激化選票,故意把兩議題混為一談,上下其手,阻擋社會大眾的理性區隔能力。
台灣外部的障礙
如同上述,台灣是具有實質(de facto)自主權的政治實體,已經是「世界共識」。其之所以難以由「世界共識」進一步達到「國際」法理(de jure)下的共識,外部原因只有一個:中共的封殺。中共封殺台灣主體性的法理工具只有一個,那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然事實上中共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性是自己加封的,其合法性、合理性在境內都受到絕大的挑戰,這由境內不斷出現對其一黨專政的挑戰可得到證明。同樣的,國際上包括台灣在內,所有對「中國」的質疑,都不是基於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法性的挑戰,而都來自對中共一黨專政合法性的質疑。
因此,一定要分辨清楚的一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法理(de jure)存在,而「中共統治中華人民共和國」這現象只是實質(de facto)存在。中共想要消滅台灣的主體性這件事,不過是一個de facto 一黨專政下的政黨企圖強權消滅一個de facto 存在的民主政府的現象罷了。這是事態的本質。
語境的統戰
由於雙邊都使用方塊字,中共試圖用方塊字下的語境混淆特性,對台灣做統戰;諸如「一個中國」、「一國兩制」都是這種語境統戰下的產物。台灣社會由於在方塊字語意學能力的日漸低落,也由於對國際通用的英文的能力不足,很輕易的就落入這種語境統戰的陷阱,也因而陷入了「統獨二分法」而概念上無法跳出框框,形成長期隨之起舞下的自殘。
語境統戰最核心的兩個例子是「中國人」和「民族」,解析如下。若問生活在台灣社會的人「你是不是中國人」,相當一部份會說「是」或「也是」。但,如果問「你是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或「你是不是被自封代表中國的中共統治下的人」,答案一定是100%的「不是」。因此,在台灣唯二具有真實意義的民調或公投問題應該是:1)「你願不願意成為被中共政權統治的人」; 2)「你願不願意自己和家人為台灣作戰」。其他問法都是扯淡。
民族(nation)不是種族(race),包括1909年梁啟超等人發明的「中華民族」這個概念都不是種族概念。民族只是一個願意生活在一起的團體,可以跨種族、血緣、文化,加上一套憲政,就成為一個現代國家(country),再若得到國際的法理承認,就成為一個法理國(state)。因為方塊字下,nation, country, state 都翻譯為「國家」,因而統戰者和政客就有了攪渾概念、張飛打岳飛的空間。
現況下,台灣自稱為「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但即使熱愛「中華民國」的人,當被問到「是否代表China」時,多數也會說「NO」。看到方塊字和英文語意之間的矛盾了嗎?「中華民國台灣」這個詞,只是糊弄自己人罷了,因為它的英文是「Republic of China, Taiwan」,在國際上的作用正好相反。
台灣在世界上的主體性是結結實實、不折不扣的,但國際現實下,台灣,名「中華民國」(ROC), 字「台澎金馬關稅領域」(TPKM)或「中華台北」(CT),號「台灣」(Taiwan)。因時因地因事,哪個好用,拿來用就是了,別上語境統戰和政客糊弄的當了。不客氣的說,中共糊弄台灣主體性議題以保一黨專政,而民進黨/國民黨用中共議題保選票,所謂的「兩岸關係」本質是兩邊政黨的權力寄生關係,互為保生大帝的關係。正在朝公民國家邁進的台灣,別因亂槍聲而跑偏軌道了。
(本文原刊於 2019-01-27 蘋果日報)
互為主體性現象學 在 洪震宇的田野思考與觀察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曜聖是北教大的老師,他很謙虛,認為大學教授還是要保持學習之心,從他的人文學科背景來看說故事,就有學術厚度與細膩觀察(跟助教張凱翔用簡單圖示簡報法大相逕庭,但各有巧妙與值得思索之處)。
曜聖的結論是,「故事讓簡報更有靈魂、簡報讓故事更被看見,兩者相融貴在動人的心」
他解析我的社會學背景,影響我在課程內容的思維。「他的故事邏輯思維及理論基礎,不管是初階或進階的課程,都可以聞到濃濃的『詮釋學』味道!
我非常重視現象學談到的「互為主體性」,簡單來說,就是深度的互相理解,沒有理解,簡報跟專業只是一張一張好看好厲害的內容,但是到底聽者聽進去沒有?聽懂嗎,這麼短的時間,真的有助於理解嗎?
所以我一直要求學員要去感知他人的感覺感受、背景差異化,去站在他人角度思考,我想表達的主張內容、我的專業,能否真的去幫助他人、符合他人的需求?
曜聖最後提到工作坊另外一個特色,就是「同學、老師、故事、專業間的激盪與交流。」他說,「震宇老師在課程中營造了一個分享平台(不是分手擂臺喔!),以及一個安全的分享氛圍,讓所有的同學們能真誠而無私、肯定與接納的互動與溝通。」
故事是讓人建立連結與信任,才能用自己的專業,透過簡報形式來提出解決方案,達到影響的效果。
互為主體性現象學 在 胡塞爾的「互為主體性」之研究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的相關結果
對於胡塞爾的現象學方法,循序漸進的釐清後,在第二章中進而探討他所遭遇到的問題與危機:「互為主體性」的分析。從「主體性」到「互為主體性」之考察,「主體」 ... ... <看更多>
互為主體性現象學 在 請跟我互為主體一下@ 部落格 - 隨意窩 的相關結果
互為主體 (intersubjectivity)胡賽爾主張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生活世界」裡,所謂的「互為主體」就是不能把「他者」純粹當成我們認識的對象,任我們宰制; ... ... <看更多>
互為主體性現象學 在 第二章互為主體性之論述背景 的相關結果
第二章互為主體性之論述背景 intersubjectivity 一詞,隨著受到現象學(Phenomenology)的開創者-胡塞. 爾所創用,而首先被作為哲學的專有概念並進行系統論述之後,在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