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限地,吃不飽?陽明山水牛撐過歹年冬,金山農戶協助照顧母女水牛】
▎2021.02.02資訊更新──母女水牛搬進金山新家
2021年1月初寒流來襲時,陽管處將其中6頭水牛移置平等里牛棚避寒,但身體虛弱,不適合長途移動的母女水牛則暫時留在擎天崗舊牛棚中。
1月26日經獸醫判斷健康狀況穩定後,將母女水牛移置金山楊儒門等人經營之契作農地,由農戶協助照顧,並持續追蹤、記錄、評估其健康恢復狀況。根據陽管處1月31日訊息,母女水牛在協助照護農戶所準備之未耕作農田內自由活動採食,亦自主進入農戶準備之水坑泡水,健康狀況已逐漸好轉。
安置於平等里的6頭水牛,1月26日被人切斷牛繩放走四處遊蕩,踏壞鄰近農地造成農損,目前僅找回其中3隻。里長表示水牛具有攻擊性,擔憂水牛與附近平菁街賞櫻人潮發生衝突。里辦公室也貼出公告,呼籲大眾不要破壞水牛設施。
▎不是個案!擎天崗水牛大量暴斃
根據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簡稱陽管處)的紀錄,去年(2020年)9月時,擎天崗地區約有39頭水牛(27頭成牛及12頭幼牛)。但從10月開始,陸續有民眾通報發現零星死亡牛隻,而截至12月26日,已有高達32頭水牛死亡!
陽管處表示,擎天崗的水牛原屬於生活在熱帶低海拔的物種,每年冬天都約有2至5頭牛因低溫而死亡,但今年累積的水牛死亡數量顯然已遠遠超過以往的「正常值」!
▎抽絲剝繭找答案,營養不良是原因
陽管處於12月1日時將牛屍送至臺大動物醫院解剖檢驗,排除傳染病可能;並於7日將死亡牛隻的胃容物送至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以檢查是否有中毒的可能。
12月21日,台北市動物保護處召開會議,在各專家學者的協助釐清下,最後判斷牛隻死因可能與長期營養獲取不均衡有關。擎天崗地區的水牛主要啃食類地毯草、五節芒、白背芒等,容易有蛋白質和礦物質缺乏,因營養失衡導致身體衰弱而死亡。
▎緊急補救!幫助劫後餘牛過寒冬
得知牛隻死因後,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立即於22日聯繫陽管處,將草料和富含礦物質的鹽磚運往擎天崗的舊牛棚中。而陽管處也於23日緊急購置的甜燕麥、百慕達草和苜蓿,於擎天崗牛棚及頂山石梯嶺設置給水牛的營養補給站。
為了改善水牛健康狀況及因應寒流來襲,陽管處除了設置補給站並加強牛棚的防風保暖程度外,也陸續將鐵絲圍籬打開多處往竹篙山方向的通道,以擴大牛隻可覓食的範圍。並架設自動照相機及加強巡邏和通報機制以即時監測牛隻狀況。
▎看得到吃不到,營養不良都因鐵絲圍籬?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發文指出,往年亦有低溫及持續陰雨的情況,但牛群卻未大量死亡。抨擊陽管處於2019年底開始興建的鐵絲圍籬才是主因,圍籬將水牛圈在過小的範圍內,導致牛隻無法覓得足夠食物才導致營養不良。
根據108年度陽明山國家公園擎天崗區域野化水牛族群調查報告,2019年在擎天崗記錄到最大牛群數量為35頭。而在牛群活動的43公頃圍籬範圍內,部分草原已有植生退化的現象,代表水牛族群數量可能已達飽和。報告中也提到除了對水牛數量做出控制,亦建議於第一層圍籬外增加第二層圍籬,使水牛活動空間可以增加到60至100公頃。
臺北市動物保護處認為圍籬限制了水牛群覓食和避冬的範圍,因此導致牛隻大量死亡,依照動物保護法對陽管處開罰7萬5千元。陽管處則回應死亡牛隻並非僅侷限於圍籬內,故牛隻死亡應與圍籬無關。且設置圍籬是為了避免牛隻「外逸」至車道及附近住宅,並非用於「圈養」水牛群,之後將會對動保處的裁罰提出行政救濟。
▎撐過了這冬,水牛又該何去何從?
其實陽明山的水牛原本並不屬於陽明山,臺灣的水牛是開墾先民自華南沿海地區引入的,而擎天崗因地勢平坦適合放牧,便成了可寄養水牛的牧場。雖然2003年後已停止寄養,但牛群卻未完全離開,今日所見的水牛群便是那些無主的野化水牛和其後代。
經過了這次水牛大量死亡事件,陽管處也於今年(2021年)1月6日召開會議,與各專家討論結果為陽明山的氣候和環境不適合水牛生存,考慮到水牛的動物福祉,逐步將水牛進行移地安置或許是較佳的選擇;若不移置則需建立良好的管理政策,以確保民眾及水牛安全。
而不論水牛的存在究竟是陽明山上最美的風景,或是美麗的錯誤。只要水牛仍漫步在擎天崗草原,來訪陽明山就必須謹記:遇到牛時請保持20公尺以上的距離,並遵守面對牛牛的三大原則:不餵食、不干擾、不接觸!打消腦海中夢幻的農家溫馴牛幻想,面對陽明山的野化水牛,還是遠觀就好!
五節芒 白 背 芒 在 窩窩 wuowuo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擎天崗野化水牛損命,反映主管機關長期漠視的荒唐|李宜龍】
-----------------------
前情提要:野化水牛怎麼來?
-----------------------
筆者在《野牛傷人——陽明山的牛群該何去何從?》已經提過,陽明山國家公園境內的野化水牛,主要是屬於17世紀左右引入的亞洲水牛,大概從清朝末年開始,北部的住民利用擎天崗一帶的平坦草原地貌,讓休耕時期的水牛到此休養,水牛的存在,歷經日據及民國時期的牧場時代到現在轉型為國家公園;而現存的野化水牛,多為先民放牧過程中走失或棄養而留下來的族群,目前存在的區域主要為擎天崗、鹿崛坪、風櫃嘴一帶。
除此之外,在過去的資料中甚至有提到,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陽管處)曾經為了規避畜牧法管理留下39頭牛放牧於擎天崗地區,如今擎天崗區域的野化水牛與陽管處的關係為何呢?恐怕一部分也需要陽管處拿出資料幫大家釐清。
在2012年出版的陽明山國家公園外來入侵種手冊中,水牛如同許多溢出的馴化動物,被歸類屬於外來入侵種,過往也一直有專家學者在報告中向陽管處呼籲應介入管理。野化水牛的存在雖然能夠維繫部分擎天崗的草原地景,但也被提醒會影響周邊區域的自然演替,不論優劣,都需要介入管理及追蹤調查。
而在大規模死亡事件發生的初期,陽管處、台北動保處、甚至學者還在胡亂定調水牛的身分為野生動物,除了讓人跌破眼鏡,更是為未來的國家公園、外來入侵種、野生動物管理添亂。
筆者認為眼下陽管處除了積極的管理好這些水牛外,更應該正視這些動物的為野化動物的身分並規劃未來的處置方式。
-----------------------
牛隻大規模死亡引撻伐
-----------------------
在2018年牛隻撞人事件後,陽管處為了加強管理,在擎天崗設置了圍籬及避牛樁,自此圍籬的設置埋下水牛營養失衡的因子。去年(2020年)12月,連續的幾波低溫,造成陽明山的牛群大規模的死亡,根據環境資訊中心的報導,擎天崗地區的野化水牛在九月份總計約有39隻,其中27隻為成牛12隻為幼牛。
然而根據陽管處在23日公布的訊息表示:「擎天崗地區野化水牛於自然棲息環境主要啃食類地毯草,其次五節芒丶白背芒丶假柃木的嫩葉,營養相較不足,此係自然環境因素,野化水牛容易有蛋白質、礦物質缺乏造成營養失衡,亦確實會造成部分個體衰弱之情形,此係經專家學者綜合判定所證實。」此一說法更讓民眾反彈,認為陽管處的說詞在於推卸責任,認為若沒有圍籬將牛群圈住,牛群的活動範圍也不會受限於擎天崗的圍籬內,可以自由遷移、攝食,降低死亡風險;同時,也讓野生動物保育人士痛斥陽管處毫無專業,認為野化水牛應為外來種,何來自然棲息之說?
根據文獻紀載,牧民在放牧時除了給予草、水食用外,在天候不佳的季節,也會提供牛棚或者引領至避風處,避免牛群受惡劣氣候影響。然而陽管處近年架設圍籬限制牛群的活動範圍而無其他管理作為,顯然已經失去了過去牧民放牧操作的智慧,即使是為了維繫擎天崗放牧史的文化底蘊,恐怕也只剩下空殼。
-----------------------
當民意凌駕專業,野化水牛的去留悲歌
-----------------------
擎天崗自陽明山國家公園成立以來,就以大草原的放牧景觀聞名,遊客連年增加,曾經在1年就有100萬人次的遊客到訪紀錄,一直到後來採取停車收費的容量管制,才將遊客人數降至約每年40萬人次左右,而擎天崗風吹草低見牛牛的景象依舊是民心所向。
不過遊客的到訪卻引發人牛衝突,案例早在2002年就有紀錄,甚至在2018間接撞死人後,陽管處才開始積極管理,除了將擎天崗的野化水牛族群人牛分離之外,也才開始更積極的監測族群動態;2018年李一泓在「擎天崗地區野化水牛族群調查」中建議,透過野化水牛回歸畜牧體制,來降低擎天崗的水牛數量,進而方便管理水牛。
其實2020年9月陽管處曾傳出要將野化水牛開放領養,然而這樣的作為卻不受民眾領情,部分民眾認為這樣的操作會影響到擎天崗的地景,甚至有民眾認為水牛就應該自由自在的在陽明山生存;但陽管處要把牛通通送走嗎?其實也沒有,要留多少量也還正在討論。
然而那些「要陽管處對牛好又要陽管處別管牛」的聲音,在網路上四處可看,而主管單位似乎為了民意而將專業拋在腦後,遲遲沒有其他管理作為也讓人匪夷所思,送養消息當然也就沒有後續了,隨之而來的就是12月的大規模死亡案件。
陽管處甚至在2018年撞人事件的判決書中主張野化水牛為野生動物,完全違反科學認定,筆者更不免懷疑這是為了卸責而有的主張?若人為引入的水牛可以這樣變成野生動物?那綠鬣蜥呢?遊蕩犬貓呢?加上蹭熱度的學者及不明究理的大眾摻在一起胡說八道,更讓整個議題更亂七八糟,在在凸顯我們的社會與主管機關面對大眾的偏好動物,在外來種入侵生物管理有多荒唐。
2019年陽管處完成了人牛分隔的圍籬及步道,沾沾自喜得到「第20屆公共工程金質獎」,並發布新聞稿將人牛和平的假象詔告天下;陽管處將牛圈起來限制移動範圍,反而被認為涉有管領的事實,最後仍遭到台北動保處依動保法開罰7萬5千元台幣;但陽管處對此不服,認為動保處引錯法條。
事情延燒至今,眾所矚目的陽管處也改善牛棚、提供草料,積極地照顧擎天崗殘存的野化水牛,待天候回暖個體穩定後再做存續的決策。筆者最後必須呼籲陽管處及大眾別忘了國家公園的成立精神及專業立場,野化水牛的議題莫再因討好民眾而無專業作為,野化水牛衍伸的問題不僅只是畜牧文化保存,更涉及外來種入侵、動物福利、生態保育等諸多面相的專業課題。
而若未來定調擎天崗的部分個體要繼續保留,筆者認為也不能如同過去放任自由,勢必要面圈養管理,也必須照顧上的動物福利問題,當然也要增加人事預算。而且除了擎天崗之外,鹿崛坪、風櫃嘴一帶也依然還有遊蕩牛群在活動,過去也曾引起農損等衝突的問題,如果放任不顧,恐怕也可能再次引起風波;過去也曾有生態學者呼籲,野化水牛在外遊蕩對土壤環境及稀有植物造成影響。這些人牛衝突、生態問題都有賴陽管處積極處理,民眾更客觀的監督,才能夠為野化水牛的問題尋求一條人畜共榮的路!
全文刊登於窩窩:https://wuo-wuo.com/report/57-comment/1292-yangmingshancattle
五節芒 白 背 芒 在 窩窩 wuowu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低溫,限地,吃不飽?陽明山水牛的歹年冬!
#水牛 #陽明山 #擎天崗
【不是個案!擎天崗水牛大量暴斃】
根據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簡稱陽管處)的紀錄,去年(2020年)9月時,擎天崗地區約有39頭水牛(27頭成牛及12頭幼牛)。但從10月開始,陸續有民眾通報發現零星死亡牛隻,而截至12月26日,已有高達32頭水牛死亡!
陽管處表示,擎天崗的水牛原屬於生活在熱帶低海拔的物種,每年冬天都約有2至5頭牛因低溫而死亡,但今年累積的水牛死亡數量顯然已遠遠超過以往的「正常值」!
【抽絲剝繭找答案,營養不良是原因】
陽管處於12月1日時將牛屍送至臺大動物醫院解剖檢驗,排除傳染病可能;並於7日將死亡牛隻的胃容物送至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以檢查是否有中毒的可能。
12月21日,台北市動物保護處召開會議,在各專家學者的協助釐清下,最後判斷牛隻死因可能與長期營養獲取不均衡有關。擎天崗地區的水牛主要啃食類地毯草、五節芒、白背芒等,容易有蛋白質和礦物質缺乏,因營養失衡導致身體衰弱而死亡。
【緊急補救!幫助劫後餘牛過寒冬】
得知牛隻死因後,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立即於22日聯繫陽管處,將草料和富含礦物質的鹽磚運往擎天崗的舊牛棚中。而陽管處也於23日緊急購置的甜燕麥、百慕達草和苜蓿,於擎天崗牛棚及頂山石梯嶺設置給水牛的營養補給站。
為了改善水牛健康狀況及因應寒流來襲,陽管處除了設置補給站並加強牛棚的防風保暖程度外,也陸續將鐵絲圍籬打開多處往竹篙山方向的通道,以擴大牛隻可覓食的範圍。並架設自動照相機及加強巡邏和通報機制以即時監測牛隻狀況。
【看得到吃不到。營養不良都因鐵絲圍籬?】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發文指出,往年亦有低溫及持續陰雨的情況,但牛群卻未大量死亡。抨擊陽管處於2019年底開始興建的鐵絲圍籬才是主因,圍籬將水牛圈在過小的範圍內,導致牛隻無法覓得足夠食物才導致營養不良。
根據108年度陽明山國家公園擎天崗區域野化水牛族群調查報告,2019年在擎天崗記錄到最大牛群數量為35頭。而在牛群活動的43公頃圍籬範圍內,部分草原已有植生退化的現象,代表水牛族群數量可能已達飽和。報告中也提到除了對水牛數量做出控制,亦建議於第一層圍籬外增加第二層圍籬,使水牛活動空間可以增加到60至100公頃。
臺北市動物保護處認為圍籬限制了水牛群覓食和避冬的範圍,因此導致牛隻大量死亡,依照動物保護法對陽管處開罰7萬5千元。陽管處則回應死亡牛隻並非僅侷限於圍籬內,故牛隻死亡應與圍籬無關。且設置圍籬是為了避免牛隻「外逸」至車道及附近住宅,並非用於「圈養」水牛群,之後將會對動保處的裁罰提出行政救濟。
【撐過了這冬,水牛又該何去何從?】
其實陽明山的水牛原本並不屬於陽明山,臺灣的水牛是開墾先民自華南沿海地區引入的,而擎天崗因地勢平坦適合放牧,便成了可寄養水牛的牧場。雖然2003年後已停止寄養,但牛群卻未完全離開,今日所見的水牛群便是那些無主的野化水牛和其後代。
經過了這次水牛大量死亡事件,陽管處也於今年(2021年)1月6日召開會議,與各專家討論結果為陽明山的氣候和環境不適合水牛生存,考慮到水牛的動物福祉,逐步將水牛進行移地安置或許是較佳的選擇;若不移置則需建立良好的管理政策,以確保民眾及水牛安全。
而不論水牛的存在究竟是陽明山上最美的風景,或是美麗的錯誤。只要水牛仍漫步在擎天崗草原,來訪陽明山就必須謹記:遇到牛時請保持20公尺以上的距離,並遵守面對牛牛的三大原則:不餵食、不干擾、不接觸!打消腦海中夢幻的農家溫馴牛幻想,面對陽明山的野化水牛,還是遠觀就好!
————————————————
|訂閱窩窩|支持動物獨立媒體:https://wuo-wuo.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