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的點心。綿羊的點心
現在很少針對譯書寫感想或是推薦文,
最大的原因當然就是因為懶,
而且我是沒有感覺就寫不出東西的人,
有時候在翻譯時很有感覺,
但在書籍要出版時,當時的感覺就忘記了。
而且通常翻譯一本書,
經過預習、翻譯、校對的多次閱讀,
不會特地再去看一遍。
《獅子的點心》的故事,讓我願意再重溫一次。
***************************
2020年那一年,我的身體出了狀況。
數次急診之後,醫生安排我住院兩個星期檢查、治療。
胸悶氣喘,食不下嚥,無力躺在病床上的那段時間,我認真思考了死亡。
想到自己更老之後,在漸漸走向死亡的那段路上,可能整天都要承受比現在痛苦十倍、百倍的病痛,就覺得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我對死亡產生了真切的恐懼,不是害怕自己離開這個世界,而是擔心在離開這個世界的最後一段日子承受疼痛、反胃和病痛,一天比一天枯槁虛弱,漸漸不成人形,人世的最後時光,竟是最痛苦、最受折磨的日子。
今年年初翻譯《獅子的點心》時,不由得感嘆翻譯神的神奇,永遠知道該用哪一本書來引導我,又一次為我安排了最好的工作。
故事從獅子家園負責人的一封信拉開序幕。
醫生宣告三十三歲的海野雫來日不多,於是她決定來到瀨戶內海,在檸檬島上的安寧療護院「獅子家園」,走完生命中的最後一段路。
獅子家園的住民都是生命蠟燭隨時會熄滅的末期病人,負責人瑪丹娜帶領的醫生和工作人員悉心照顧病人的身體、關懷病人的心情,卻不把他們視為病人,而是視為住宿的客人。這裡沒有任何規定,可以自由自在過日子,唯一的「規定」,就是每個客人都可以點一款還想再吃一次的甜點,在每週日下午三點的點心時間,會以抽籤的方式,實現一位客人的心願。
小川糸的作品中,食物經常是串起整個故事的重要要素。飲食是生命的象徵,尤其在這部以死亡、臨終為主題的小說中,飲食發揮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對雫來說,能夠正常飲食,就可以感受自己還活著;能夠感受到飲食的美味,活著的日子也更加充實,也能夠從飲食中感受到幸福,暫時忘卻其他煩憂。
《獅子的點心》中,有三百六十五天,每天早晨變花樣的粥品;有雫在檸檬島結識的好朋友釀的葡萄酒;最有魅力的,當然就是每一位住客的心願點心。
作者在接受採訪時提到,很多人能夠毫不猶豫回答人生「最後的晚餐」想吃什麼,但也許想不出「最後的點心」想要吃什麼。然而,在努力回想人生走到盡頭時想吃的點心時,往往能夠喚醒和點心相關的幸福記憶,於是就會發現自己的人生很幸福。
週日茶會的每一道點心,背後都有一段生命的故事,或是一段生命中曾經的燦爛,更是對親人深厚的愛……。
雖然死亡的主題很沉重,但小川糸細膩的文字呈現了獨特的世界觀,藉由一道道點心,回顧人生的來時路,發現看似平淡的生活中蘊藏著生命的滋潤。雖然每個人都獨自走向死亡,但人生路上沒有人孤單,都曾經擁有精彩和美好。
從故事中感受到的不是悲傷,而是對作者筆下的「獅子家園」嚮往,相信很多人在閱讀之後,都會希望生命即將走到終點之際,也能夠走進緩和身心痛苦的「獅子家園」,在生命的最後時光,在溫暖的大家庭中,活出自我,活得自在。最重要的,活得不像病人,真正接受死亡,迎接死亡,而不是帶著痛苦和恐懼走向終點。
小川糸用文字打造了一個溫暖天堂。
同時也有1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超業筆記:銷售力,就是你的免疫力──鄭立德的銷售八講 」介紹 訪問作者:鄭立德(Leader) 內容簡介 心有多強大,銷售業績就有多大! 這是一本講述超業銷售內功心法與修練的「銷售易筋經」 也是說明超業銷售技巧與方法的「銷售獨孤九劍」 本書蘊含作者20多年的銷售實務經驗及課程精...
「五蘊六識」的推薦目錄:
- 關於五蘊六識 在 綿羊的譯心譯意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五蘊六識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五蘊六識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五蘊六識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五蘊六識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五蘊六識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五蘊六識 在 略說五蘊之心、意、識- 精華區Buddhism 的評價
- 關於五蘊六識 在 三重無極太和殿- 理解中的六根、六塵、五蘊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五蘊六識 在 六識五蘊十二因緣的三種識異同(聖嚴法師-大法鼓0980) 的評價
五蘊六識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寫作訓練:從創意寫作說起】
這次要分享的文章,出自中國作家張煒,主要談個人如何鍛鍊自己的寫作能力。
他從西方盛行的「創意寫作」這門新興學科談起,聊到創作一部好作品,需要具備哪些閱歷、能力與技藝。
一起來看看他如何深刻解剖「寫作」這件事吧。
-
寫作訓練:從創意寫作說起 / 張煒
「創意寫作」興於西方,「創意」二字可能是翻譯中的再定義,直譯比較難,大概也不是「文學寫作」和「寫作學」。西方創意寫作的授課老師主要是具有寫作實踐的詩人、小說家和散文家。教寫作必須具備創作體驗,必須從寫作經歷和實踐出發,不能空談。在教授過程中,會慢慢概括出一些關於寫作學、詩學的問題。中國的創意寫作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是大學文學院設置的一門新課程,還未走遠。
寫作訓練是漫長的。通常講,如果沒有五六百萬字以上的訓練,一支筆是不會聽話的,無法累積出基本的書寫體驗。寫作教學主要針對技術層面,它固然重要,也能夠傳授,然而決定一個人寫作成敗的關鍵部分,卻往往不是技術層面。要寫出一部好作品、成為一個好作家,需要許多高於技術之上的東西,那些大致是不可以學習的。每個人的先天能力都是既定的,後天學習所能做到的,只是喚起先天的能力。許多寫作者面對的常常是技術,即語言表述、結構關係等。這是最基本的知識和能力,沒有一定的寫作量,也很難掌握。
關於藝術的判斷是非常複雜的精神活動,學習寫作需要在有創作經驗的老師帶領下,一邊閱讀一邊實踐,看看好作品是怎樣完成的、其中蘊含了什麼規律。比如同樣是成功的作品,有的氣質單純,有的複雜斑駁;有的浪漫飛揚,有的樸拙內向;有的寫得很實,有的想像奇異。藝術自身的複雜性,決定了學習和理解的困難,這就需要非常寬容和通達,需要很深的感悟力,需要有一定寫作經歷的人來引導。通過個案分析,回到局部、細部,從詞彙、標點講起,指出作品成功和失敗的原因,並通過進入作品獨特的語言系統,回到作家個體,回到個人,一步一步去接近和感受。總之,創意寫作就是關於寫作技藝的教授,非常依賴寫作經驗,解決的主要是技術層面的問題。
有時,一部作品似乎寫得很好,有吸引人的情節,有人物,表現的生活底蘊也比較豐厚,但讀起來還是覺得缺了很多,令人不能滿足。總體上看,它寫得還不夠「美」,不能給人一種審美上的深刻愉悅,比較粗糙。首先是,閱讀中無法讓人享受語言之美,而失去了這種美,也就偏離了文學的本質。語言藝術謂之文學。作品本身不能夠提供審美,因為它在把握人物、細節、思想方面,特別是語言,還沒有進入審美。一部作品從構思到形成,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從一開始就要極度地追求完美。一篇萬字左右的作品,裡面有多少標點、詞彙、分句、複合句,要從這些細微處開始推敲。詞與詞之間的調度,每一個標點的含義,都要到位、準確,而且要有個性,不是按照新聞和公文的方法,不取最大公約數。
標點符號在語言表述中有獨到的、重要的作用,它們有情感,有溫度,有層次感和邏輯關係。不能輕易就來個驚驚嘆號、分號、破折號,沒那麼簡單。逗號和分號都是強調層次的,都是平等的關係,但有區別。為什麼有人寫了二十萬字,連一個驚嘆號都沒用,三十萬字連一個分號都沒用,而為什麼有人在很短的篇幅裡就有了許多驚嘆號、雙驚嘆號、問號加驚嘆號?它們自有緣故,有時這是利器,不能隨意使用。即使全篇沒有一詞不妥,沒有一句不精,沒有一個複合句不恰當,這樣的作品也未必就是好的,因為這不過是在解決技術的問題,而比技術更難的東西還有很多,它們更需要解決。比如感悟力、思想力、情感敏銳度、性格反抗性,不同的生命衝力,這些東西會在更大程度上決定著一部作品的品質。
寫作學強調的多是技術層面,翻閱一個時代的文學期刊,會發現其筆調、詞彙、表達方式、語感語境都差不太多。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刊物,翻一下就能把握那個時期的文學氣質,簡單點說就是語言氣質。翻看今天的雜誌,便可以清晰地把握現在的語言氣質。而今,學習外國,一點點欲望並勾兌幾滴小資的悲喜淚,就被當成了傑作,被人稱道。但這種勾兌和模仿的文字,這種消費和娛樂的文字,無法成為傑作。目前最有市場的就是這種「勾兌酒」,摻一摻攪一攪就是一篇作品。這也算一種能力,有一定文學歷練和文字調度能力,寫一個大致過得去的長中短篇小說似乎很容易。一個作家寫了四十多年,寫了上千萬字,像這樣一個巨量的文學訓練,單憑慣性和經驗,一年中就能寫出許多文字,而且從技術層面上挑不出太大的毛病。可是這些全都沒有意義,它們一定會淹沒在更巨量的文字垃圾中。
此外文學寫作技術上要過關,還有運氣的問題。生命在某個階段的一個激靈,一個領悟,就會產生出人意料的表達。它也許有些神秘,隱在字裡行間。然而這種運氣只會光顧那些技術出色、有刻苦訓練的寫作者。所以世界上的優秀作家,技術上都是非常好的。現在刊物上發表的作品,包括一些有影響的作品,僅看技術上就有很多問題,使用語言、調度詞彙的能力很差。文學閱讀市場十分龐大,嚴格講還是供大於求。現有雜誌砍掉十分之九,出版量減去百分之九十,也許才與基本的文學創造力匹配。而且即便如此,能夠經受時間考驗的、留下來的文字,也只是其中的十分之一。每個人都讓文字乾淨、苛刻起來,文學環境才會清潔和嚴謹。
一個作家創作欲望熊熊燃燒時,揮筆而就,但冷靜下來,就恨不得把寫出的東西全部燒掉。一個日益成熟的寫作者會越來越苛刻,文字越來越少、越來越好。有人說他出版了幾百萬文字,今天看有些東西大可不寫。那麼這其中「可寫」的部分,如果沒有那些「大可不寫」的東西墊底,沒有這種巨量的訓練,還會存在嗎?人在藝術方面的覺悟非常緩慢,不能一下就達到高點。
任何一個優秀作家都會貼近底層,站在弱者的立場上,這是仁善之美,人性之美,是匯入藝術審美的至美。然而這並不等同於簡單的呼號和抗議。有些文字除了描寫底層的憤怒、反抗和激烈之外,幾乎再也沒有其它內容。這種強烈的情緒與意念覆蓋了一切,自由、活潑、愉悅、幽默和柔情,全都被壓迫被剔除了。它甚至能夠覆蓋無所不在的愛,變成一種僵化、呆板、膚淺的情緒宣洩。憤怒和激烈壓倒一切,豐富與智性變成了乾癟。詩性是豐瞻的、深廣而曲折的。文學當然可以有反抗、有憤怒、有訴求,但要有一個詩性的品質和基礎。
在教科書裡魯迅先生常常被貼上「反抗勇士」的標籤,作品不是「匕首」就是「投槍」。其實這是誤讀,是某些人的一廂情願。細讀魯迅先生的作品,就知道他是一個多麼柔軟和幽默的人,當然也是一個犀利的人。魯迅曾致信山西榴花社,信中說既然是作文藝,就不要只急著呐喊和衝鋒,先要把文藝作好。有人要你們勇敢陷陣,他自己為什麼不衝上去?馬奎斯的政治立場是左派,左派陣營就指責他疏離革命,為藝術而藝術。馬奎斯在巴黎全身心地投入專業技能的訓練,吸取歐洲乃至世界的文學營養,學習和借鑒各種文學技法,以提高個人的寫作技能。他回答那些可愛的同志說:一個作家既然選擇了文學創作,那麼他最大的革命責任,就是把作品寫好。
作家的勇氣表現在許多生活的關節,時時都有考驗。但最大的考驗、日常的考驗,也要交出合格的答卷,這就是忠於藝術原則,這也需要堅韌和勇氣,也是最大的擔當。放棄藝術原則,其實就是放棄對真理的追求。真理不僅僅是社會層面的,也是藝術層面的。真理是普遍的,是全方位的。優秀的小說家既然熱愛真理,滿腔正義,卻熱衷於粗糙的文字和思想,會給人一種兩面人的感覺。
五蘊六識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Go to the basic:再回到一階》
我想要回去複訓一階的想法,起始於年初參加台中夥伴時段的啟發。那時,有個朋友問了我一個問題,生產者等待回應、投射者等待邀請,那麼,兩者的「等待」有何差異?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雖然聽起來輕易,對人類圖有基礎了解的人,大概都能侃侃而談其中的分別。然而,我回答得並不好。我發現,我居然沒有辦法用很簡單的語句、出現在日常生活的例子,讓對方明白,為什麼聽起來都是一個類似等待的過程,但其實是完全不同的運作方式?
我一直對於那位朋友感到抱歉。覺得辜負了她遠道而來的心意。我也感謝她的這一題,在我心中種下了複訓的種芽。Go to the basic,是我的老闆們常常對我說的話,過了幾年,我也偶爾跟團隊這麼表達,當我們卡關,對於原本很確定的地方,覺得搖擺和遲疑。那我們就回到原點吧。看看是不是在原點就遺落了甚麼,順便把原點的初心也一起帶回來。
所以回去上了John的一階。有一種徹底跳脫既有框架的刺激,回到原點無誤,但這一次,是站在原點的對面,戴上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全新濾鏡。
上到四階,我們學到各種拆解圖面的方式,觀察能量如何流動、又會被哪些深井制約。越走越深,慢慢會模糊一個基本的真理:「二元性」。像是,黑與紅,個性與設計,感性與理性,想像與期待,那是我們風格與特質之所以千變萬化的起源。
John的一階,我看到的是,以二元性為核心,將圖面切割成四大象限的架構,當中蘊藏了一至七階的智識,細節可以說一千個晚上也說不完,真正的關鍵,四個象限就一目瞭然。
對於我這樣一個天生囉嗦的人,上課時,內心覺得頗為震撼,大道至簡,原來如此。好的脈絡,隨著一根線頭按圖索驥,解釋了說不清理還亂的人生。從二元性出發,維持客觀,更能好好傳遞理解與支持。
特別是在講到投射者的時候,John分享了一個很犀利的觀點,協助我重新檢視「苦澀」為何積聚,唯有勇敢觸碰「代價」與「報酬」的議題,才能有效避免苦澀,也通常能過濾「邀請」的本質是否正確。
由於投射者的能量運作,是先聚焦再向外投射,一旦選擇投入,將毫無保留,將自己傾洩而出。之所以覺得苦澀,除了因為不被看見、不被理解、不被接受,也出自於能量全被他人掌握或取奪,自己甚麼也不剩的虛無。
因此,要回到內在權威,也要心中有譜,先問好,「我會得到甚麼?」。能量的交換,必須有價。不用不好意思。如果不確定會得到甚麼,或付出與收穫不成比例,接受邀請前,務必三思。
聽起來很像是常識,我媽就一直不懂,為何我自信心低落、老是拿熱臉貼冷屁股,把自己搞得跟鼈三沒兩樣。(其中也蘊含了空白意志力中心的課題)
但對我來說,這件事很難做到,我超級不擅長談薪酬。求職、轉職、升職,永遠很羞於啟齒,自己的價碼幾何。同時也很疑惑,我真的可以要這麼多嗎?會不會被拒絕。每次每次,都要和先生不斷練習,把腳本背得滾瓜爛熟,但真的到了談判桌上,立馬忘光,時常簽下割地賠款的不平等條約。
回顧我的職場經驗,那些在「代價」與「報酬」上,相對失衡的工作,大部分都沒有好下場。那時我的想法是,錢少一點沒關係,經驗無價。我也長期信奉,成功不必在我、成功一定有我的推手哲學。這些觀念,有其真理,但施與受的天秤長久傾斜,越到後期,越嚴重影響身心健康,都快把自己的五臟六腑、畢生絕活傾囊而出,依然不受重視、沒被買單,有強烈的被糟蹋與被輕賤感。真心換絕情。
聽了John的觀點,我在銀幕前大澈大悟,如果連自己都不珍惜自己的價值,任意揮霍在他人身上,又怎麼能期待對方理解「免費的,其實最貴呢」?
有趣的是,我現在的這份工作,是所有工作歷程中,最放膽一搏、去談「代價」與「報酬」的Offer。也許是因為當時處於大休息狀態,身心回到健康水平,才剛從可怕的職場霸凌離開,求存意識十分高漲,我不想再委屈與馬虎自己,從一個屎坑淪落到下一個。也許是當時的主試官的「夢想說」,深深觸動了我。他不問我能貢獻甚麼,反而好奇,What do you dream for?
他認同夢想,也尊重築夢的精神,值得我提出來的酬償。(天知道,真相是,我壓根不知道該出多少價,又覺得自己不被錄取的機率很大,索性出了心目中的天價。)
因此,我永遠記得接到offer的那天下午,整個台北市突然下起午後雷陣雨,老是忘了帶傘的我,站在雨中,內心百感交集,應該要開懷,卻哭了出來。許多年積壓著的苦澀,老天用一場雨拂去,我淋得全身溼透,裡裡外外都得到了平反。
「代價」與「報酬」,很需要被提醒,特別當投射者長期處於等待,關於價值,很容易被忽略,或因為害怕再度失去機會,而不被列入優先考量。弔詭的正在於,屬於你的邀請,是不會吝惜對你的「代價」與「報酬」的,重點是,你也要相信自己有價,勇敢提出來。
學到四階,回看一階,斷垣殘壁突然都接得起來了,能量的來去,既互相效力、亦此消彼長,謝謝John帶我看到那樣的世界。
也很推薦John的一階,如果你是新手,這將是一個相對宏觀的起點,御繁為簡,以空飛機遊覽納帕河谷的概念。如果學到中途,這則是溫故知新的回歸,以大窺小,慢慢拾起迷失的零星碎片。
學院一階課程 :
https://humandesignasia.org/course/lv1
*歡迎當時的那位朋友再出聲一下,我現在能夠比較完整地回答妳的問題了。
五蘊六識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超業筆記:銷售力,就是你的免疫力──鄭立德的銷售八講 」介紹
訪問作者:鄭立德(Leader)
內容簡介
心有多強大,銷售業績就有多大!
這是一本講述超業銷售內功心法與修練的「銷售易筋經」
也是說明超業銷售技巧與方法的「銷售獨孤九劍」
本書蘊含作者20多年的銷售實務經驗及課程精華要點,包括:「NLP的成功銷售力」、「DISC的聰明識人術」、「客戶關係管理及深化經營」、「高資產客戶的經營與行銷策略」、「秘密──吸引力法則」等課程,還有許多頂尖超業好友熱情的寶貴經驗和銷售故事分享。
作者介紹鄭立德(Leader)
從事教育培訓,銷售輔導工作20年。
培訓的核心價值──樂活!
「讓我們開心學習,努力樂活,一起成長!」
現任
力得企管顧問公司 總經理 & 首席講師
學歷
師大附中~政大政治系~美國伊利諾大學MBA
經歷
國泰人壽 業務主管&外聘講師
台新金控 培訓講師‧和風談判學院 認證講師
2010年保險信望愛獎 最佳專業顧問
2020年台灣金融研訓院 菁英講座
金融研訓院,資策會外聘講師
神經語言學 (NLP) 專業執行師‧專業銷售技巧 (PSS) 授課講師
DISC 性格分析與運用 講師
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 副秘書長&資深顧問
台北市大衛營生活藝術協會 第十五屆顧問
作者粉絲頁: 鄭立德的談判樂活學堂
出版社粉絲頁: 讓我們布克在一起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3-Dq-7qRPw/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ADDD8a2MwGRzLMdQ4oDIH4zQ-uUQ)
五蘊六識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佛誕除了放假,大家留意一下日常生活,可能都會用上「色即是空」、「五蘊皆空」等佛學術語。這次找來哲學團體「好青年荼毒室」的兩位室友鹽叔和白水傾佛偈,白水直言由細到大都覺得佛學比儒、道等中國哲學有型,鹽叔也同意佛家很多古怪名詞引人入勝,各位讀者不妨趁佛誕一起跟荼毒室了解佛學的魅力。
佛學有不同門派,我們先戴好頭盔,這次討論集中在哲學課室學到的佛學理論。兩位也說:「粗略地區分,讀哲學通常讀佛的理論,但學佛也會講實踐,讀書的話沒有實踐的部份,去佛寺修行和到大學讀書是兩回事。」
李鳳儀點解唔係日本兵?
剛剛說到佛學有很多名相,例如「色即是空」又或者「緣起性空」,相信很多人對這些佛學理論有興趣,但就這樣說可能難消化,我們選了舊電影《大隻佬》去討論。一般觀眾都會覺得張柏芝演的女警李鳳儀前世是濫殺平民的日本兵,所以今世受報應要死,但戲中劉德華演的了因,就說了一句經典對白:「李鳳儀不是日本兵,日本兵不是李鳳儀,但日本兵殺了人,李鳳儀便要死。」聽落似懂非懂,皆因佛學理論未必和我們平時聽慣的因果報應相同。
白水先為我們講解「無我」的概念:「先說為甚麼不是同一個人,佛家會說『無我』,沒有一個固定的『我』。」好地地一個「我」,有乜固定唔固定?「你想想,我們身體的細胞不停變換,過了一段時間 ,整個人的細胞都不同了;甚至你小時候的想法、你現在的想法和你幾年後的想法都不同。認真點想,根本沒有一個『你』,在不同時間點持續存在,『你』是不停轉變。」
連今世都是「無我」,自然不會有前世今生靈魂輪迴,日本兵也不是李鳳儀,但問題又來了。如果像古裝片所言,前世因今世果,都還叫心甘命抵,但現在不是同一個「我」,為甚麼「日本兵殺了人,李鳳儀便要死」? 兩位先戴頭盔,指佛教門派眾多,也有門派強調三世因,但鹽叔認為在「無我」的核心精神下,佛學說的前世今生不是指同一個人:「不是指一個靈魂在這世完了就傳承到下一世,佛學我說的轉世、輪迴、業力,是在長時間之中有龐大的因緣網絡,一個舉動會像波浪般影響整個網絡。用另一個比喻業力輪迴,好像遞爉燭,用爉燭燃點下一支爉燭,一樣有火,但嚴格地說每一支爉燭的火都不同。」
善有善報都係一種執着
也有個說法是「業力不可思議」,因緣網絡下,一個動作、一個因,可以掀起意想不到的波瀾和果報,但鹽叔則認為有因果不等如「種善因會得善果」。「想得到好報而去做好事,這不是佛學想要的,如果你執着要有好報會很痛苦。」
阿鹽指人傾向將事物想成固定不變、自己可以獨立獨在,佛學稱為「實」。佛學就會說任何事情都是一連串的因和緣引致。「比喻說,以植物為例,種子就是它的『因』,『緣』就是輔助條件,例如陽光、水份、泥土,『因』和『緣』條件好的話就有『果』出現,長成一棵樹,所以叫因緣和合。」凡因緣和合的皆是「空」,緣起則生,緣滅則滅。如果你執着「種善因得善果」其實就將因緣看成「實」,覺得做好事一定有好報,佛學會認為是執着。佛學就是叫你放下執着,離苦得樂。
佛學有很多玄妙的思辯,例如「執着」於「不執着」也是一種執着,白水也笑言自己這些讀書的人可能會被修道高僧批評被學識所困。聽上去佛學就是「放下」、「唔好執着」,但鹽叔也強調正常人明了道理都做不到,失戀仍會痛會恨,面對親友生離死別又點可以看到四大五蘊皆空,腦要明佛理,心也要有佛性才算得道,所以佛學也會有很多冥想,禪修等修行工夫。
因果鏈下的生存之道
我們這次不談修行,只談理論。白水也覺得《大隻佬》電影有交出一個佛學因果鏈下的生存之道。他指電影中表達了對因果的不同態度,劉德華的了因先是覺得因果無情且不能改變,採取放棄的態度;後來他想幫張柏芝,想努力改變困果。不過到最後發覺兩個態度都不是面對因果最好的方法:「你想跳出來又跳不到,因果鏈串就是我們人存在的法則,我們可以怎樣超越因果鏈串?就是在於當下接受,即使世界有因果,但我們不當這是一回事,不讓它左右我們,不去在意它的話,因果即使存在也不會影響到我。」
佛學很玄,也有人覺得「因緣和合」、「變幻才是永恆」這些道理就像「阿媽係女人」,對人生指導起不了作用。不過正如之前所言,佛理明咗都做唔到,佛學討論有時艱澀,有時又覺得只是反覆簡單的道理,除了學懂甚麼,觀照過程中腦海心靈的活動可能更加重要,可能你腦袋明白諸法皆空,但讀佛時才會覺悟自己執着在哪裏。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好青年荼毒室 #大隻佬 #佛偈 #因果 #劉德華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3KUO3iV5V4/hqdefault.jpg)
五蘊六識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復興漢服—OL三年只穿漢服 男友遷就唔食大牌檔 後生仔女復興漢服被指毒L 18歲仔反擊:「一樣有女仔追我」
訪問約在甘貝加(柑柑)家進行,家裏佈置別出心裁,小茶几上點着檀香,書架上放的盡是與中國歷史、文化、書法有關的書籍,客廳放着一個大型屏風,屏風後是她近百件漢服收藏,她有多愛華夏文化,不言而喻。九年前因為電腦遊戲《仙劍奇俠傳》而認識漢服,「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服飾,那麼我們呢?認識漢服以後,那就沉迷下去了。」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0408/NCAJID2BGRHIPF6TPEPNUGZLE4/
「漢服香港」是由一班漢服愛好者在2012年成立,周不時會舉辦各種活動,例如講座、工作坊、茶敍來推廣漢服文化。「漢服香港」幹事張靖渟(Amy)指,協會一直積極在中學及大學推廣漢服文化,但由於過去一年社會撕裂,部份人會較抗拒「中國」這名詞,推廣也會盡量用「中華文化」、「華夏文化」取代,更強調「這五、六千年的中國文化底蘊,並不局限於這六七十年政黨的管治,政治不能和生活割裂,但政治不一定要和文化掛鈎。」記者透過漢服協會認識了Grace和Jerry,是兩位同樣熱愛漢服的年輕人。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0408/7XKXEKVMGKDLCPOBN6YO365YCU/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漢服 #仙劍奇俠傳 #漢服香港 #中華文化 #華夏文化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PyKIIJYhtU/hqdefault.jpg)
五蘊六識 在 三重無極太和殿- 理解中的六根、六塵、五蘊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理解中的六根、六塵、五蘊、六識他複雜嗎?並不複雜。今天就來聊聊5、8、6、7、轉識成智。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身、香、味、觸、法@五蘊中的色, ... ... <看更多>
五蘊六識 在 六識五蘊十二因緣的三種識異同(聖嚴法師-大法鼓0980)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 的觀眾朋友會跟我有一樣的疑問,就是我們聽過有 六識 還有 五蘊 裡面也有色、受、想、行、識,十二因緣裡面也有識,那這三個識之間到底有什麼異同呢? ... <看更多>
五蘊六識 在 略說五蘊之心、意、識- 精華區Buddhism 的推薦與評價
經法友分享,末學整理,希望大家對五蘊有更好的認識,有誤歡迎指正。
------------------------------------------------------------------------------
古文翻譯講名(精神)、色(物質),現代話講身(色)、心(名),身心的說法是故不會出現在
一千多年前的阿含中。
Citta (心), Mano(意), Vinnana (識) 應該是有區別
(雜阿含經中有兩種不同的意(心 "意"、"意" 根)、兩種不同的識(心 "識"、"識" 陰)、
兩種不同的意識(心的 "意識"、六根的 "意識"),也有不同的名稱,卻有相同的意義,同
名異義或異名同義,由文中位置可判別出來。)
1. 心異名的 "識":一個能感受(受蘊)、能思想(想蘊)、能意志(行蘊)、能知覺(
識蘊),稱作 "心" 的東西。
佛陀說,我人的身心除了肉體(色)、情緒(受)、思想(想)、意志或動機(行)、以
及認識作用(識)這五者之外,並沒有所謂的「我」。這五種元素或作用經論上叫做「五
蘊」。這五蘊,每一蘊都沒有獨立、永恆、自主性。例如肉體的「色」蘊,乃依靠著精神
(其他四蘊)才能存在活動,一離開精神作用,即成了死屍,它哪裡有獨立性?肉體的「
色」蘊,從出生開始,時時都在新陳代謝,最後終歸老死,它哪裡有永恆性?而「色」蘊
的肉體既是依靠精神而存在、活動,如何能有自主性?所以肉體的色蘊當中,決不可能有
獨立、永恆、自主的「我」存在。至於受、想、行、識這四蘊更不必說了。情緒、思想的
時刻變化,意志動機的時堅時弱、時好時壞,乃至認識作用的鮮明、晦暗或正確、錯誤,
這再再都說明沒有一個獨立、永恆、自主的我存在。
2. 五蘊的 "識":意義更簡單,"識蘊 = 識陰 = 知覺"。
「識」的任務即是對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知覺。「識」可簡單譯為「清楚的了
別」(察覺)。但它的真正含義是依照自然的本能去了別,但不可譯為正確認識的了別,
因為它只是一種知覺。當有外緣和眼根在一剎那間相碰,而去領接這外境,察覺出它是某
一種色塵;一旦有外緣和耳根相碰,即能察覺出那是一種聲塵;而鼻根一碰到外緣,也能
立刻察覺出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氣味,當心去執行在眼、耳、鼻、舌、身、意外境的知覺時
,就稱為「識」。
當心去執行在眼、耳、鼻、舌、身、意外境的 "知覺" 時,就稱為「識」。
識蘊:不經思惟判斷、分析、理解,只是很單純的:了別、認識、知道、察覺、知覺。
識蘊的作用:六根訊息的收集傳遞(單純的感知、知道)者,不是訊息的處理(受、想、行)
者。
"識" 簡單說即是 (知覺),(識陰)跟(六識)原本就是同一識,本質並無不同,差別是顯
現的知覺型式不一樣(例如眼睛看到影像的知覺與耳朵聽到聲音的知覺 ... 由於接收的感
官功能不同,顯現出的知覺型式也不同,但其本質都一樣是 "知覺")
[識] 只是很單純的 [知覺] 感應現象而已,[識] 並無記憶功能。
精確應這樣理解:六根 + 六塵 → 六識陰(分別對應),三和合為觸,於是生起了眼觸、
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等各種不同的知覺感應,[識](識陰) 與[意識](受想行
識四陰集體運作的總稱,亦即心理、心識、心意識)意義完全不同,多數人都弄混了。
眼根 + 色塵 → 生眼識(陰)(看到影像的知覺) → 眼根 + 色塵 + 眼識 = 眼觸
耳根 + 聲塵 → 生耳識(陰)(聽到聲音的知覺) → 耳根 + 聲塵 + 耳識 = 耳觸
鼻根 + 香塵 → 生鼻識(陰)(聞到氣味的知覺) → 鼻根 + 香塵 + 鼻識 = 鼻觸
舌根 + 味塵 → 生舌識(陰)(嚐到味道的知覺) → 舌根 + 味塵 + 舌識 = 舌觸
身根 + 觸塵 → 生身識(陰)(觸到身體的知覺) → 身根 + 觸塵 + 身識 = 身觸
觸是由根,塵,識和合而成
法塵→應該都是對上述五種觸所留下的印象 (印象 = 意識 = 感知 = 知道 = 知覺)
或者是對
manaayatana(意根) + dhammayatana(法塵) → vinnana(意識(陰))(知道心理活動的知覺)
→ 意根 + 法塵 + 意識 = 意觸
和合而成的觸所留下的印象(印象 = 意識 = 感知 = 知道 = 知覺)
(意根) 就是 (大腦的功能作用),(大腦的功能作用) 亦即是 (意根)
「意根」接觸「法塵」生起「意識」(十二因緣中:根 + 塵 + 識三和合曰「觸」)
意根:大腦的感官功能作用
法塵:各種精神(心理)活動的對象:受、想、行、識
意識:感知受、想、行、識等心理活動的訊息
-------------------------------------------------------------------------------
法友,請再細心的留意!
雜阿含經中有兩種不同的「意識」,名稱相同,但意義不相等!很容易弄混了。
世尊說:正常人的身體有六種不同的感覺器官功能 (六根)
對身外世界 (外境) 的感知:細分為眼耳舌鼻身(五根)五種器官功能,分別觸外境,產
生了眼耳舌鼻身(五識),五識讓你知道外在的宇宙人生世界 ..
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皆為「識陰」!
眼識:只是單純地感知到視覺(影像)的訊息,不做(影像)訊息的分析處理。
耳識:只是單純地感知到聽覺(聲音)的訊息,不做(聲音)訊息的分析處理。
以此類推 ...
意識:只是單純地感知到意覺(受想行識等心理活動)的訊息,不做(受想行識等心理活動)
訊息的分析處理。
再強調一次,「六識(包括 "意識")」皆為「識陰」!
另一種「意識」是雜阿含經常見的「心、意、識、心意、心識、意識、心意識」,名稱雖
多,意義卻一致,指的是「心」或「心理」或「精神」。
這裡講的「意識」:受陰、想陰、行陰、識陰的聚合總稱,表達的意義是指「心」或「心
理」或「精神」。
對身內世界 (內心) 的感知:不做細分,以意根 (腦根)單一種器官功能,統攝了受、想、
行、識,事實上內心的 (受,想,行) ,分別觸 "由五根而來的五識" 及內心各陰交互生
起的 "識",也顯現出三種型式不同的識 ..
受陰接觸識陰 ..... 生起了 (受識),受識讓你知道在受苦受樂 ..
想陰接觸識陰 ..... 生起了 (想識),想識讓你知道在想事情 ..
行陰接觸識陰 ..... 生起了 (行識),行識讓你知道在做事情 ..
世尊並未如此細分,將內在感知的一切識統稱為 (意識)~
意識 (心理),心識,心意識,名稱不同,意義一致 ~
六識中的 "意識" 是 (識陰),意義不同於 (心的 "意識")。
是否越看越迷糊了? 呵 ... 耐心仔細體會喔 ~
------------------------------------------------------------------------------
世尊亦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意思是指精神作用(名)與身體感官(色)是相互攀
緣依存的,(識陰) 是 (名,色)
兩者中間連絡的橋樑,經由身體的六根與六塵的接觸,於是有了各種不同的知覺(六識)
,身體及心識之間便是以(六識的型式)互相協調產生種種的行為活動。識蘊唯一的作用
:六根訊息的收集傳遞(單純的感知、知道)者,不是訊息的處理(受、想、行)者。眼等前
五識:知覺來自外在五根(眼、耳、鼻、舌、身)的訊息。意識:知覺來自內在意根(受、想
、行、識)的訊息。五蘊中,識蘊是跨越其它色、受、想、行四蘊,位居中間的連接者。透
過識蘊的訊息傳遞,色、受、想、行四蘊得以聯繫產生運轉。
(受陰,想陰,行陰,識陰) 四陰必須依附在正常的大腦細胞組織而能產生運作(頭腦細胞
組織中有數個部位,分別對應管理色、受、想、行、識,各部位有各自的發揮功能),人
腦細胞壞死了,受想行識失去了依附,便無從發揮各自獨特的作用,若大腦管理 "思想(想
法及意志)" 的部位損壞,想陰及行陰無從運作,也無從造業了 ~
[識] 好比是一座橋樑,連接了物質界(色)與精神界(受、想、行、識),透過這座橋樑
,物質界(身體活動)與精神界(心理活動)才能互相溝通了解 ..
進一步以電腦做比喻:
[色] 相當於 ... 設備硬體(有形體的、物質的)
[受] 相當於 ... 應用軟體(無形體的、抽象的)
[想] 相當於 ... 應用軟體(無形體的、抽象的)
[行] 相當於 ... 應用軟體(無形體的、抽象的)
[識] 相當於 ... 作業系統(無形體的、抽象的)
設備硬體(色)與應用軟體(受、想、行)必須透過作業系統(識)才能開始一切的運作
使用 ..
(識)單純的只是一座溝通的橋樑而已 ..
若是六根對六塵才生[識],按此邏輯推理,六根不對六塵便應沒有[識]了,那麼請問是什
麼東西掌管記憶的呢?
記憶與過去的經驗都記錄在大腦的記憶細胞中(色陰),好比是電腦資料檔案(記憶)是
儲存在 "硬碟" 或 "磁片" 中,當應用軟體(想陰、行陰)需要用到時,透過訊息傳遞(
識蘊),再從 "硬碟" 或 "磁片" 中(色陰)借調出來 ~
色蘊(物質)儲存記憶,當一個人回憶過去的經驗時,是由想的意志 (行陰) 推動思維的 (
想陰) 去到儲存記憶經驗的大腦 (色陰) 調出影像來用,行想色三者之間透過識的訊息傳
遞而能彼此溝通,記憶須依靠 (行陰 + 想陰 + 色陰 + 識陰) 四者共同運作而產生 ~
-------------------------------------------------------------------------------
以上所說,為什麼世尊多次提到識滅則名色滅等等以識為開頭的定型句?好像可將識蘊特
別的獨立於「名」之外,以往晚學也亦想不透,於是,便免不了誤會識可以有別於其它三
蘊,如此,將識視為心王,餘者視為心所的論點,則似乎沒有問題,然而,後來才發覺這
是個嚴重的錯誤。
五蘊之中,能夠了別、察覺的正是識蘊的作用而不是其它,也因此,在實際生活的經驗上
,識蘊也必然的成為受想行識蘊中的優先表達,也就是說,如上文中識滅則名色滅的例子
裡,當然是先將了別、察覺的作用滅了,其餘才滅。而不是說識蘊可優立於「名」之外,
當然了,受想行蘊也不是識蘊的附屬品〈心所法〉。
五蘊之中好像識蘊特別重要,因為世人往往認為識蘊有代表著生命靈動之故,其實,五蘊
之間比比相等,其中沒有主從的關係,只有相互相續的關係,以故,當世尊提到其一時,
必不忘加上餘者如是。
至於,關於心意識在聖典中並未強加分冶及特別定義其差異,那是因為如果瞭解五蘊〈悉
知名色〉,又何必去畫蛇添足?五蘊之說早已滿足諸行無常的聖法義了,又何必去追逐無
常的心意識。
------------------------------------------------------------------------------
附表
五蘊、六入處是世尊非常重要的教導,在阿含教義中佔了重大比例的份量!自佛與眾阿羅
漢入滅後兩千多年來,由於過往的南傳北傳諸經諸論以及眾多學者觀點在解說上有失完整
精確,後代學人只能片斷地從中摸索理解,概念模糊。法友們可從這裡的兩個圖解重新來
精準的認識五蘊、六入處 ..
五蘊(色、受、想、行、識)、
六入處(眼、耳、鼻、舌、身、意(腦))
關係圖解(1):
┌───────────────────────┐
│生命個體:由五蘊所組成(也就是:名色、身心) │
├───────────┬───────────┤
│ 名 (精神、心理) │ 色 (物質、身體) │
├─────┬─────┼───────────┤
│受 蘊 ←腦→ │┌眼 │
├─────┤ 識 │├耳 色 │
│想 蘊 ←腦→ ←腦┼鼻→ │
├─────┤ 蘊 │├舌 蘊 │
│行 蘊 ←腦→ │└身 │
└─────┴─────┴───────────┘
關係圖解(2):
┌───┐
│色 蘊│
└───┘
色 聲 香 味 觸
塵 塵 塵 塵 塵
↑ ↑ ↑ ↑ ↑
眼、耳、鼻、舌、身
根 根 根 根 根
└─┴─┼─┴─┘
(腦)
↓
┌───┐法 ┌───────┐ 法┌───┐
│受 蘊│ ←意根(腦)→│識 蘊(六識)│←意根(腦)→ │行 蘊│
└───┘塵 └───────┘ 塵└───┘
↑
意根(腦)
↓
法 塵
┌───┐
│想 蘊│
└───┘
圖解重點說明:(以上兩圖解的方式雖有不同,意義完全一致。)
1. 識蘊:五蘊中,識蘊是跨越其它色、受、想、行四蘊,位居中間的知覺者、連絡者。透
過識蘊對來自六根訊息的接觸、傳遞、連絡的感知(六識知覺),色、受、想、行四蘊
得以知曉、溝通及協調運作。
2. 腦部:大腦是身體器官中(色)唯一能與精神的名(受想行識)發生連結、接觸、運作
的部位。要當腦部組織及身體等六根官能健全時,五蘊身心才能正常運作,若腦部組織
或身體等六根官能受到損壞,五蘊無法完全發揮作用,身心便會殘缺。自古以來人們大
多認為心意識位於心臟或心臟部位附近,但實際上 ... 心意識是位於腦部。
3. 六入處:對人來說,是指六種獲取五蘊狀況訊息的入口管道。透過六入處,個人便能夠
察覺知道自己身心及身外世界的五蘊運作情況。
大腦是五蘊狀況訊息進入管道的終端受理中心,識蘊(知覺)是心意識的終端連絡中心,
大腦功能與識蘊功能兩者交會連結成為五蘊的運行機制中心,五蘊狀況訊息經由六根管道
傳送最後匯集於大腦再經由識蘊接觸轉化為六識,六識是色受想行識各蘊之間運行的媒介
或依據,於是五蘊的組構如同一部具有生命的機器(名色、身心)得以生起運作而展現。
眼耳鼻舌身五根(即大腦上的眼覺、耳覺、鼻覺、舌覺、身覺感官功能作用)是色蘊狀況
訊息的入口管道,意根(即大腦上的意覺感官功能作用)是受想行識四蘊狀況訊息的入口
管道,一些經論及學者觀點把意根解讀成識蘊或心意識,那種說法是很有問題的。
六內入處(六根):眼內入處、耳內入處、鼻內入處、舌內入處、身內入處、意內入處(
腦部功能)。
六外入處(六塵、六境):色外入處、聲外入處、香外入處、味外入處、觸外入處、法外
入處。
我們是根據視覺感官功能(眼根),根據境界(色塵),產生「眼識」,眼根對色塵生眼
識,根、塵、識三個合起來叫做「觸」。
4. 受蘊:依據六根、六塵、識蘊三合觸生起的六識知覺,進行苦樂覺受的處理,是五蘊中
的情意感受者。
想蘊:依據六根、六塵、識蘊三合觸生起的六識知覺,進行分析辨別的處理,是五蘊中
的思考判斷者。
行蘊:依據六根、六塵、識蘊三合觸生起的六識知覺,進行動機意志的處理,是五蘊中
的造作發動者。
色蘊:以六根(眼耳鼻舌身及大腦的感官功能作用)接收傳達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
訊息並依據行蘊的意識知覺的指揮,擔任身心活動的任務執行,是五蘊中的展現實行者
。
5.五蘊(五陰):構成生命體的五種聚合要素,整個宇宙生命萬象的展現也都離不開五蘊
。色、受、想、行、識因緣聚合起來的時候便形成了生命,人就是這樣出生來到世界上
。五蘊生、住、異、滅(亦即成、住、壞、空),生命的肉體會隨著時間出生、成長、
衰老、壞死,死亡並不代表生命的終結,而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為什麼?緣起法:此
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因為有了受生的因緣(有了「自我的意識:我見、愛染(欲貪
、貪瞋痴)、執取、有生存、無明」),每當物質界的軀體(色)被精密完整的重新製
造出來時,精神界的四蘊(受、想、行、識)會因潛留的「自我意識(我、我所(異我
)、相在)」的聚合引力推動去尋找適用的軀體依附上去,名(精神、心)色(物質、
身)結合了,受生形成新的生命。佛陀說生命的因緣相續是純大苦聚集,澈底拔除「自
我的意識:我見、愛染(欲貪、貪瞋痴)、執取、有生存、無明」,才能離苦斷苦到達
究竟苦邊,解脫清淨自在。
習法心得分享:
解脫道上的法友們!如能用心深入正確觀察、思惟、體會並清楚掌握知曉五蘊、六入處的
關係及原理,對今後修習實踐佛陀的原本真實法義:四聖諦、三十七道品、四無量心、聲
聞戒律、出世間八正道、四念處、出世間四禪正定、緣起無常苦無我、永斷十結澈底滅盡
貪瞋癡無明、知見清淨無漏正慧具足安住、心得究竟滅苦解脫等等,將可全面融會貫通獲
得甚大的助力與實益。
------------------------------------------------------------------------------
附錄一
意根”:原始定義稱為“意入處”或“意內入處”,也可簡稱為“意”。
(雜阿含經中有兩種不同的“意”,一是“心意識”,一是“意入處”,同名不同義。)
什麼是“意入處”呢?
簡單說:心意識的「入口處」即是意入處。
(心意識,經中有些地方會以:心、意、識、心意、心識、意識等不同名稱來表達同一件
事物(也就是精神、心理),讀經時記得要多留意一下。)
意根在哪裡?(佛滅兩千多年來困惑已久的謎題 ...)
法友們大概很想知道吧 ... ^___^
請看,雜阿含 322 經世尊是如何說的 ... 佛告比丘:意內入處者,若心意識,非色,不
可見,無對,是名意內入處。
意內入處(意根)的位置:人體(色身)上,大腦中“意覺部位”的「接觸面」。意根是
由大腦機能所形成的一道入口、或一道介面,能讓受、想、行、識等四大種類的精神要素
進出通行,達成心意活動的處理。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心的入口處即是意根」。
意根不是心法,但也不是色法,雖不是色法(大腦本身)卻是色法所形成的(由大腦的機
能所形成),意根只是介於心意識(受想行識四蘊)與大腦之間的一道接觸面而已。換句
話說心意識(受想行識四蘊)不需透過任何媒介的傳遞,直接可以進入大腦內與識蘊發生
作用生起意識,意識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之間透過大腦機能傳遞交換訊息,身心五蘊
就是靠這六識的訊息知覺而彼此之間得以連絡,交互運行,展現生命的現象活動。是故,
世尊說意內入處者,非色(不是四大種類的物質所生成),不可見(不能用肉眼看見),
無對(無範圍上的限制)。
意根沒有任何主導的作用,不是心意識的主導或作用者,它只是一道接觸面而已(它只是
一個入口處),唯一的作用就是做為讓心意識的組成要素(精神的四蘊)進出通過的門口
。心意活動真正的主導或作用者是「受、想、行、識」,五蘊(五大種類的生命要素)構
造成一部擁有生命的機器 ... 生物。若是沒有色身為依據以及由色身形成的六道入口(六
根),心意識不起作用,受、想、行、識及色等五蘊也不過是自然界的五大類元素而已,
哪來的生命呢?
意根是大腦 ... 這是簡略說法(仿照世尊說法,眼 ... 是內入處 ..)。
意根是大腦的機能 ... 這是完整說法。
兩種說法都不離世尊正法,除非把意根理解為大腦的本身或心意識的心法才有違佛說。
(雜 322)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往詣
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眼是內入處。世尊
略說不廣分別。云何眼是內入處。佛告彼比丘。眼是內入處。四大所造淨
色。不可見有對。耳鼻舌身內入處。亦如是說。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
說意是內入處。不廣分別。云何意是內入處。佛告比丘。意內入處者。若
心意識非色。不可見無對。是名意內入處。復問。如世尊說色外入處。世
尊略說不廣分別。云何世尊色外入處。佛告比丘。色外入處。若色四大造
。可見有對。是名色是外入處。復白佛言。世尊說聲是外入處。不廣分別
。云何聲是外入處。佛告比丘。若聲四大造。不可見有對。如聲香味亦如
是。復問。世尊說觸外入處。不廣分別。云何觸外入處。佛告比丘。觸外
入處者。謂四大及四大造色。不可見有對。是名觸外入處。復問。世尊說
法外入處。不廣分別。云何法外入處。佛告比丘。法外入處者。十一入所
不攝。不可見無對。是名法外入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
奉行。
--
經典裡對整個的(修行)過程有系統描述是很精密的,但實際的經驗卻超越經教研
究。研究無法告訴你:這就是無明升起的經驗,這就是行的感覺,這就是特殊的意識,
這就是身與心各個不同元素的感覺(受)。---阿姜查《水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64.15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