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交通大學大數據研究中心秉持著以創新服務貼近學生生活的理念,引領交大學生們成立開發團隊,結合資訊與人工智慧的技術及本校校務資料庫,針對校園生活的三大重點「心靈」、「生活」、「課業」,開發三種聊天機器人:【諮心好友】、【交大校園小幫手】、及【LINE小書僮】。此三種聊天機器人從關懷學生的角度出發,針對學生個別需求,提供具個人化之服務與資源推薦。大數據研究中心期望藉由聊天機器人的開發與推廣,達成運用校務資料庫協助輔導學生課業與生涯規劃之願景,除了讓校園生活變得更為溫暖與便利,也讓學生們有更深刻的校園體驗。
交大校園聊天機器人發表會選在2020年12月31日舉辦,由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王蒞君主持開幕式。交通大學陳信宏校長於致詞時表示本校校務研究的任務除了使用校務資料庫與資料倉儲分析學校政策方案及提供績效的客觀證據外,通過交大校園聊天機器人的開發,不僅提供了即時更新(Realtime database)以及數據分析功能,還創造了互動式 (Interactive)的全新體驗。陳校長也提及此三種聊天機器人的誕生為實現智慧校園的全新開端,期望未來大數據研究中心與本校的研究團隊致力於更多元的功能開發,像是建立學習歷程互動系統、結合語音辨識技術於現有系統等,創造更多有趣且便利的校園輔助工具,讓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更加智慧化。
大數據研究中心研發團隊使用LINE通訊軟體開發的聊天機器人,具有多種功能與服務等著交大師生來挖掘:
【諮心好友LINE@聊天機器人】
諮商中心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受到學習環境與個人因素的影響,容易產生緊張、焦慮、注意力不集中、憂鬱、挫折等情緒。為了幫助全校教職員生對自我有更深入的認識,以及強化對周遭環境的調適能力,諮商中心與大數據研究中心合作,運用LINE平台建立諮商訊息服務系統「諮心好友」。此系統提供諮商中心服務資訊查詢,包含心情溫度計、諮商Q&A、心靈補給站、近期活動、緊急求助資源及尋找系所諮商心理師等功能。以期透過此系統,讓學生在想要解決心理困擾或紓解壓力時,能即時獲得相關建議及參考資源,初步讓學生在第一時間得到心理幫助。
【交大校園小幫手LINE@聊天機器人】
大數據研究中心秉持著「提供優質智慧校園」之目標,結合各項軟體與硬體之教育資源與校園資訊,運用LINE平台建立校園資訊服務系統「交大校園小幫手」。此系統提供校園資訊查詢服務,包括校園資訊、交大生活圈、校園地圖、常見Q&A、近期活動等查詢功能。以期透過此系統,提供學生更深刻的校園體驗,讓全校師生都能方便快速的取用資料,讓校園生活變得更加智慧便利。
【LINE小書僮LINE@聊天機器人】
「LINE小書僮」為一套個人化學習輔助系統。此系統主要包含課程推薦系統,以及作業行事曆、書籍及競賽推薦等三項學習輔助功能。此系統結合人工智慧與交大教務處資料庫,應用最佳化演算法,推薦合適的課程給學生參考。以期透過此系統,引導學生適性選課、自主學習,並改善以往學生偏好選擇熱門課程的現象。目前此系統已開放給學生試用,期待能有效幫助學生選課及促進學習效果。
此發表會由本校大數據研究中心魏彗娟與張繐礠研究員帶領交大學生介紹聊天機器人的設計理念、功能與使用方式,吸引近百位本校師生們前來與會,共襄盛舉。惟因防疫緣故,現場只開放100位參與名額,向隅者如果想進一步了解交大校園聊天機器人相關資訊,可洽詢本校大數據研究中心。
交大應數課程地圖 在 指傳媒 Fingermedi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葳格高中部菁英計劃 眾多學生考取國內名挍及美國知名百大學府】
【特派記者游勝鈞/台中報導】葳格國際學校致力於「培育具國際移動力的世界公民」,歷屆學生在國內及國外大學升學皆有優異成績。葳格體系直升的「葳格寶寶」,除考取國內知名校系外,更錄取美國知名百大學府,顯示葳格教育體系16年一貫教學成效卓著!
今年錄取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的柯同學父母,一直都有讓孩子出國念書的計畫,看中葳格16年一貫雙語教育、國內/國外雙軌升學輔導制度完善,所以讓她從葳格幼兒園一路直升到葳格高中,在校奠定扎實外語能力、通過外語檢定、參與模擬聯合國..等活動,除錄取成大機械工程學系外,也同時錄取美國7所工程相關校系大學,成績十分優異。
和妤蓁同班6年也從葳中直升的余珮維同學,錄取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在音樂領域學有專精的珮維,校內愛上英文主播大賽、英文歌唱大賽等,常擔任總策畫,今年畢業歌更由余珮維親自作曲展現實力,希望未來就讀傳播學院,也能發揮長才有所貢獻。
考取交大資工系的詹秉諺同學,從小就立定方向要讀資工系,爸爸是數學老師,因而啟蒙他的「理科思維」,具備邏輯推理能力,擅長解決具體問題。當初選填高中時,思考到3年後升大學規劃,決定跳脫傳統名校迷思,放棄一中選讀葳格,以凸顯自身優勢。詹秉諺同學說: 就讀葳格高中最大的收穫是,原本英文較弱的他,系統化的外語課程、沉浸式的學習環境,讓他英文口說、聽力提升很多,「從中獲得的成就感,是持續學習的動力。」
教務主任徐崇哲主任說:葳格國際學校自創立以來,不但持續發展幼兒園到高中,16年一貫的教育體系,同時秉持學校願景:「創新前瞻、領袖葳格,培育具國際動能的世界公民」規劃學生圖像,包括:國際葳格:國際化人才需要具有以下條件:「國家認同」、「國際素養」、「國際競合力」及「全球責任感」,因此葳格不但重視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也包括英語及第二外語的課程,同時從國中開始,藉著各種跨領域課程的規劃如日月潭自力造筏、阿塱壹古道探索、國際城市探索,一直到高中的合歡山群峰訪幽、國際志工服務…,更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以及勇敢壯遊的豪情壯志。科技葳格:世界瞬息萬變,舊世界的知識已無法提供、滿足新世代的資訊需求。唯有教導我們的孩子如何迅速、且不受空間、時間限制的獲得正確的資訊,同時也讓同學學習如何運用科技跟世界溝通交流。葳格推動一生一平板,同時全校老師全面運用載具及各種應用軟體,進行行動數位教學。也因此在本次因疫情實施線上遠距教學,葳格的師生都能快速而有效的推動。詹秉諺同學自小就立志朝資工方向發展,在葳格提供的環境與條件之下,更讓他堅定地朝向目標邁進。全人葳格:葳格深知要成為一個合格的國際公民,能力固然重要,還必須具有高尚的人文素養、悲天憫人的胸襟、以及積極進取的勇氣才得以成就。因此藉由課程的規畫結合相關活動,不但讓學生體驗學習,更讓學生從中親自參與規劃,結合國際志工服務的機會,讓學生得以實踐,並培養高雅、慈悲、勇敢的葳格貴族氣質。余珮維同學除了課業、語文方面表現優異,學校的各項活動不只是參加,也積極的參與幕後的策劃,奠定她各方面的整合能力,更加深她朝向大眾傳播領域發展的決心。
葳格學校表示希望在孩子的人生地圖上,不是侷限在臺灣,而是放眼世界;在發展長流中,也不是僅限於高中、大學階段。所以除了升學成績重要之外,更重視學生面對未來世界,需要的能力及態度!
交大應數課程地圖 在 許毓仁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新冠肺炎的疫情確實衝擊許多產業與全球經濟,各行各業當前的首要目標無非就是在這波疫情下生存。
當各國紛紛勸導人們減少外出、採取居家隔離的政策後,個人生活、工作型態及公司營運模式發生巨大的改變,像是在家工作、視訊會議、遠端工作、彈性工時等。為了因應新冠肺炎的疫情及居家隔離的政策,許多媒體、科技、新創公司紛紛採取防疫措施或投入新產品的開發:
-Youtube的首頁新增一個專欄,蒐集與COVID-19相關的最新資訊,以提高使用者對新冠肺炎的警覺。
-社區鄰里社交平台Nextdoor新增「協助地圖」(Help Maps)的功能,讓社區鄰居之間能夠互助,例如協助年長者或居家隔離者購物等。
-Netflix推出「Netflix Party」的派對功能讓民眾居家隔離時,能與朋友同步觀看影片、討論劇情。
-教育科技(EdTech)公司Varsity Tutors新發表Virtual School Day的免費產品,提供各年齡層的線上課程與演講,讓學生在家能保持學習動力,減少家長的擔憂。
-Google推出全球10大博物館的「虛擬旅遊」,以鼓勵民眾居家隔離。
-新創公司Slightly Robot重新設計其穿戴產品Immutouch,能夠盡量減少人們的手觸摸自己的臉部,降低感染新冠肺炎的機會。
-新創公司Everlywell將發行家用檢驗COVID-19的採樣套件,讓消費者能夠在48小時內上網查詢檢驗結果,而後續也能以遠端醫療的方式聯繫醫師。
-新創公司FabLab與Isinnova合作,以3D列印技術迅速製造呼吸器閥,即時緩解義大利各醫院即將短缺的呼吸器閥,提供新冠肺炎重症病人使用。
-台灣交大產業加速器暨專利開發策略中心(IAPS)扶植新創科技團隊或與科技公司合作開發防疫新科技,例如:「離家警報、預防規避監測系統」避免須居家防疫者違規、「群組即時遠距健康照護平台(Group realtime telehealth care platform,GRTCP)」隨時監測心率及呼吸變化、智慧型口罩販賣機以更有效率的方式領取口罩。
#Taiwan can help! Taiwan can make a difference!
台灣的產業除了等待政府救援,還能重新思考下一步應該怎麼走,以及如何利用創新思維解決問題。在這波疫情衝擊的浪潮之下,其實也是產業與企業進行數位轉型的契機,以增加彈性與韌性以因應未來的各種挑戰。像是最耗費人力的口罩品檢流程,若以 AI 影像辨識技術進行品檢,就能提升品檢的準確率及穩定度而加速生產,也能減少品檢員的身心壓力及製造工廠的群聚問題。
最後,若整合大數據、人工智慧、新創醫療的創新能量,可以把台灣打造成智慧防疫、智慧醫療、公共衛生的新創產業聚落,將台灣醫療創新與科技防疫的經驗輸出海外,與各國政府及科技企業攜手對抗新冠病毒,讓世界知道「Taiwan can help! Taiwan can make a dif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