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無人駕駛的台灣人 詹景堯:自駕車不會跳躍式成長
NOWnews今日新聞 (2019-11-05 22:05)
隨著世界各國5G服務逐漸問世,搭配的應用如自動駕駛、人工智慧也加速前進,三者互相支援,卻也互相牽制,這場「三人兩腳」的競賽,將呈現何種賽局?
以Alphabet(谷歌母公司)為首的科技巨頭,以及各大傳統車廠紛紛投入自駕車技術。其實,來自台大機械系、取得柏克萊大學博士的詹景堯,30多年來都堅守崗位研究自駕車技術,看盡產業和技術的興衰循環。他目前擔任柏克萊DeepDrive人工智慧自動系統研究中心主任,這裡是自駕車技術的研究重鎮。
矽谷一直走在網通技術的最前端,柏克萊又是全美人工智慧排名前3的大學。詹景堯的學術生涯可以說是自駕車技術的發展史,對於技術發展、企業競爭力有第一手的觀察。詹教授目前參與交大人工智能計畫的自動駕駛部分。以下為《財訊》專訪詹景堯的問答內容。
問:30多年前你為什麼選擇研究自駕車?回溯技術發展的歷程,有哪些觀點可以分享?
答:我在柏克萊拿到博士後,在美國工業界工作幾年,回到柏克萊做先進研究。1995年美國政府推動車輛自動化,學術界、工業界都有參與,我們當時就做到8輛轎車排成一直行,行駛在高速公路,只有第一輛有司機,後面都不需要司機,跟著前進。
當時是以車輛全自動行駛作為訴求,但科技距離商業化太遙遠,幾年後政府不再資助,研究的方向就轉向比較短期可以實現的技術。10幾年前美國國防部先進技術中心舉辦了自駕車挑戰賽,把風潮帶起來,鐘擺又擺回來,那時,谷歌(編按:此處指母公司Alphabet,以下同)找來卡內基美隆大學,成立Waymo全力投入,也帶動汽車、科技業全力投入。
研究自駕車技術這麼多年,我有幾個觀察,首先是鐘擺效應,我們在20幾年前已經做到level 4的技術,證明技術可行性,但是無法「落地」,一般消費者無法接受。政府說要把時間拉近一點,我們的研究回到level 1,等谷歌加入推動後,再朝level 4前進。科技發展也有鐘擺效應,一段時間過了,鐘擺擺過頭盪回來,等時機成熟又往前推進。
其次是大企業扮演的角色。當某項技術出來,實驗室證明可行後,還要等到像谷歌這樣的企業進來,投入金錢資源,把技術商業化,做到一個程度後,故事才會成形。此時,汽車業、科技業、創投都會進來,企業經營者的企圖心是很大的動能。
最後,在推動無人駕駛車的過程中,又出現優步(UBER)、滴滴這樣的公司,推動大家共乘、共享的觀念,也有幫忙。目前這些公司還在賠錢,因為司機的成本占收入的7~8成,如果只經營網路行銷,賺不到錢。企業還要去想如何降低成本,也催生了無人車。簡單講,過去10年共享車的趨勢,也推動了自駕車、無人車的風潮。
問:你認為自駕車的趨勢會如何發展?
答:雖然有很多報導說再過幾年,全部都是自動化車,我認為,這有一點不實際。
第1、汽車業不管要裝上什麼新的科技,大概都要10、20年,才會充分進入市場,汽車是龐大的產業,消費金額也大,要導入新科技,消費者願意付錢,時間要滿久,所以自動化駕駛一定拖好久,不是跳躍式的,不是說自動化很快、車廠會完蛋,這是沒有的事。
第2、自動化的程度,你可能看到展示無人車,這只是自動車的一種方式,如果你去問車廠或消費者,很多人無法接受自動化,就好比你走在街上,旁邊有機器人在走路,我想多數人還是不習慣。比較可能的情境是,汽車漸漸加入一些自動化功能,例如自動停車,高速公路上保持在一定的車道,這些功能看消費者的接受度,經過很多年後,自動化程度愈來愈高。如果要開到大街小巷,也不太可能百分之百自動化。
問:目前自駕車的參與者中,你覺得誰的勝算大?
答:無人駕駛車的技術谷歌最好,成功機率最大。我來選的話,第2名給通用,旗下自駕部門Cruise不錯(編按:Cruise目前估值約190億美元)。美國以外的企業以百度最好;歐洲車廠研發能力強,但投入無人車的力道沒有那麼強,像賓士、奧迪更重視的是多加一點自動駕駛,但還是由消費者自己來駕駛。
新進公司當中,例如以前在Waymo當技術長的Chris Urmson,出來跟特斯拉前高管Sterling Anderson合作,在2016年成立的Aurora Innovation,已經跟好幾家汽車公司有合作,成功的機率頗大。大陸也有好多小公司在做自駕技術,跟車廠有合作,雖然名氣不大,但都有實際產品問世。
至於特斯拉,正反雙方的意見很激烈,執行長馬斯克是很特殊的人,如果他沒有再出事,公司會成功。他做很多事是傳統車商不敢做的,例如以軟體來提升汽車的駕駛能力,即使你的車子停在家裡,過一個晚上功能就升級了,OTA(Over-the-air,空中下載升級)是很特殊的服務,也會是很大的助力。
問:你認為特斯拉的電動車會持續領先嗎?
答:特斯拉的電動車評價有好有壞,尤其火燒車是負面的,但是電動車的趨勢不會變,可討論的問題是,要花多久才能占有一定的市場?趨勢對於特斯拉仍然有利。我個人覺得馬斯克的作風,有些愛吹牛、誇大其詞,但是特斯拉也會是贏家。
特斯拉的營運波折一定會持續,如果馬斯克出了問題,一定會有大公司出來買,10年前賓士就投了10%股權、豐田也有投資,特斯拉會繼續存在,至於到底會多麼成功?成功多久都可以討論。
問:台灣也積極想發展自動駕駛,你怎麼分析機會與風險?
答:台灣的市場小,企業做汽車有關生意,都是從2級供應商(Tier 2)下手,現在的自動駕駛、人工智慧能夠提供台灣新機會嗎?我覺得要思考2點,一是台灣有比較好的管道可以進入嗎?二是科技在車子的比率有提高嗎?
我覺得機會還是去營造出來的,像我們柏克萊DeepDrive研究室的一些資助廠商,幾年前都不存在,但卻可以從零到有,是企圖心的問題,機會在那裡,看你怎麼抓、怎麼布局。
DeepDrive研究中心是採會員制,每年年費30萬美元,目前還沒有台灣來的會員。贊助者可分幾類,一批是通用、福特、豐田、現代、本田等,都是汽車產業;其次是科技業,像索尼、松下、三星等;另外還有一大批是中國公司,像是百度、滴滴、美團、華為,但最近有些政治上的問題,和華為的合作已停止。
我想講的是,如果台灣覺得自駕車、人工智慧提供了產業新機會,這沒有錯,但最重要還是布局、有企圖心,找出可以鑽進去的路,才能抓住機會,不是說一個大浪來了,大家都抓住,要看你的布局。
就算是趨勢對於產業有利,最後還要回到基本面,企業的位置在哪裡?有沒有競爭力?為什麼認為台灣會比別人好,如果想清楚,機會就在那裡。
問:你認為未來的3~5年,自動駕駛會發展到什麼情境?
答:谷歌、優步都想做的無人車,3、5年後應該還是小規模的營運。不是我看不起谷歌,他的技術沒話講,目前也只有在亞利桑那州小規模營運,還有人用石頭攻擊自動車。
這表示,除了科技以外,還有民眾的接受度。如果在台北街頭,看到機器人走在你旁邊,可以接受嗎?這是因為信賴度不夠。
目前的自駕技術,大概以Level 2的市場穿透率會高一點,可以幫你控制方向盤、煞車和油門;Level 3已經滿難的,你可以滑手機,它幫你辨識環境,知道要如何做,如果遇到機器沒看過的情境,就需要把人叫回來接手,困難在於當你把駕駛人叫回來,他可以馬上接手嗎?可以馬上做正確的判斷嗎?車廠在這方面顧慮很大。總之,Level 3最困難就是如何合理或適時的叫駕駛回來接手。
附圖:▲詹景堯目前擔任柏克萊DeepDrive人工智慧自動系統研究中心主任。(圖/財訊雙週刊提供)
▲工研院與新竹市政府合作,共同推動自駕車,已於10月22日在南寮漁港上路,成為全台首輛在開放場域驗證的自駕車。(圖/財訊雙週刊提供)
資料來源:https://news.sina.com.tw/article/20191105/33214092.html
「交大機械排名」的推薦目錄:
- 關於交大機械排名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交大機械排名 在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及電子研究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交大機械排名 在 KaL-EL Sport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交大機械排名 在 [情報] 110指考二類五科排名變化- 看板SENIORHIGH 的評價
- 關於交大機械排名 在 #請益國內機械相關所排名 - 考試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交大機械排名 在 交大機械書卷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交大機械排名 在 交大機械書卷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交大機械排名 在 [情報] 100年機械、航太、工科、造船指考排名 的評價
- 關於交大機械排名 在 [情報] 103大學指考排名《機械》群組- 看板SENIORHIGH 的評價
- 關於交大機械排名 在 交大科系排名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的評價
- 關於交大機械排名 在 交大科系排名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的評價
- 關於交大機械排名 在 More content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交大機械排名 在 Re: [問題] 交大機械vs台科大機械| graduate 看板| PTT 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交大機械排名 在 Re: [討論] 選系>選校意味著產業又失衡了? - SENIORHIGH 的評價
交大機械排名 在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及電子研究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台灣艾司摩爾「ASML菁英獎學金」申請須知
申請表單請見交大電子官網
https://eenctu.nctu.edu.tw/tw/news/p1.php?num=332
一、 宗旨:
為善盡企業社會責任,以及培育優秀學生投入半導體相關產業,台灣艾司摩爾設置「ASML菁英獎學金」,提供獎助學金、實習機會及相關專業培訓課程,鼓勵大學部學生攻讀理工及商管相關科系碩士班,以在未來發揮專業推進產業發展,為台灣社會貢獻一份心力。
二、 獎學金內容:
1. 名額:8名
2. 獎學金金額及福利:
i. 每年台幣150,000,分兩次發放,共計兩年
ii. EF英語線上課程
iii. ASML暑期實習機會
iv. ASML 導生培訓 (每季聚會一次)
3. 申請資格:
i. 108年學年度入學之研究所新生
ii. 就讀台灣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成功大學、中央大學、中山大學、高雄大學、逢甲大學、台灣科技大學、台北科技大學、雲林科技大學、高雄科技大學碩士班
iii. 就讀機械/電機/電子/航太/光電/材料/物理/電物/人資/勞工/企管(或商管、科管相關)/會計/財務管理/工業工程碩士班科系
iv. 大學總成績須符合以下至少一項條件:
• GPA 3.7 / 4.0
• GPA 4.0 / 4.3
• 學業成績85分以上
• 系排名前15%
三、 申請作業
1. 電子郵件及電子資料:
i. 請將所有申請資料轉為PDF檔,連同自我介紹影音連結寄至 [email protected]
ii. 申請期限:2019年09月20日起至 2019年10月31日止。
2. 檢附文件(電子資料):
i. ASML 菁英獎學金申請表 / 學生證及身分證正反面影本
ii. 在學證明
iii. 中文履歷
iv. 英文履歷
v. 大學歷年成績單 (含GPA及排名)
vi. 2分鐘影音自我介紹,包含申請動機、研究方向
(請寄影片連結至 [email protected])
vii. 學習計畫
viii. 彌封教授推薦函
ix. 相關優良事蹟資料 (專題或論文、競賽、社團幹部、書卷獎…)
四、 審查作業
1. 審查方式:
項目 說明 備註
申請人郵寄資料 請於申請時間將書面文件以掛號寄至本公司,並以電子郵件傳送影音連結。 本公司將通知已收件,缺件者恕不另通知。
第一階段書面審查 申請人須於期間內提供完整文件,否則視同放棄。 本公司將個別通知第一階段合格候選人面試時間及地點。
第二階段面談審查 於指定時間地點參加大師營 (Master Class)和英語面試。 將於面試前安排講座和工作坊。
核定通知 審核通過獎助學生名單後,個別通知獎助生獎學金核發相關事項。 本公司保留不足額錄取之決定權。
2. 第一階段審查標準:
i. 學業成績 50%
ii. 校內外特殊事蹟或優良表現25%
iii. 影音介紹 25%
3. 注意事項:
i. 限定中華民國國籍學生
ii. 受獎生須為全職學生,若有休學、退學等情形將按比例收回獎學金。
iii. ASML將評估學業及培訓表現決定是否核發受獎生第二年獎學金。
iv. 獲獎生須於受獎期間擔任ASML校園大使,支援ASML校園講座及徵才活動。
v. 受獎生須簽署ASML菁英獎學金合約 (pre-offer),時效三年。
vi. 若違反上述事項,ASML將保留權力收回核發獎學金。
五、 本活動如有未盡事宜,主辦單位保留變更及修改之權利
六、 關於ASML
ASML是全球三大半導體設備廠之一,且是晶片微影技術的領導者。全球主要的半導體晶圓廠和晶片製造商都是我們的客戶。ASML的願景是驅動半導體的各種應用來幫助解決人類生活中最嚴峻的挑戰。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提供創新的產品和服務來幫助晶片製造商持續提升晶片價值並降低成本。我們致力於讓晶片的性能更強大、價格更合理,進而促使半導體技術能更廣泛的應用於醫療、能源、通訊和娛樂等相關產品與服務中。
35年來,ASML的成功來自於和客戶及供應商緊密合作所共同創造的領先技術、高效能的流程和優秀的員工。為了吸引國際頂尖人才,ASML致力於提供一個具啟發性的工作環境,讓全球優秀的工程師聚集在此工作、學習和分享。ASML的總部位於荷蘭Veldhoven,在全球16個國家的60個城市設有辦公室,員工超過24,000人,包括台灣員工2,500人。ASML為荷蘭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和美國NASDAQ上市公司。更多關於ASML,請參閱 : www.asml.com
交大機械排名 在 KaL-EL Sport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重點不是要大家支持這個候選人,而是她很清楚地把太空產業的脈絡跟未來,表達得讓人聽得懂,而且具有知識性。
https://www.facebook.com/591302904712811/posts/620331158476652/
「征服宇宙」不該是政治口水!
太空產業值得更全面的政策支持!
福衛七號已經升空兩天,六顆衛星全數順利取得通聯。科技部也在昨天說明,未來將每年發射一顆衛星,我自己在工研院時參與計劃的「獵風者號」衛星,預計將在2021年升空。
看著直播畫面,最讓我感動的是當衛星順利與太空中心通聯,螢幕上秀出各種指標、數據、大小值,確定接收到訊號的那一刻。過去幾年,我定期要帶著團隊做好的電路到太空中心量測,看到這些數值,就代表自己做的東西成功了,辛苦都值得。更何況現在還是從那麼遠的地方打下來的訊號,還能有那麼明顯的頻譜。
看著直播鏡頭上,我的合作夥伴笑顏逐開的表情,我清楚知道:這背後不知是多少人失眠多少夜,所盼來的成功。
我相信:太空產業是台灣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它不只是一小群科學家的「研究計畫」,而是可以整合台灣精密機械、光學、半導體等優勢產業,帶領台灣產業轉型的關鍵。
但我們到底還能為這個產業做些什麼?這個產業還需要怎樣的協助?
在這裡也和大家分享一些想法,也回應一些朋友們的提問。
—
第一,台灣什麼時候能用自己的火箭發射衛星?
在福衛七號的發射過程中,大家最驚豔的莫屬美國公司SpaceX的獵鷹重型火箭的先進技術。
但看著火箭升空的那一幕,還是不禁讓人想問:台灣的火箭呢?
透過五月天的「頑固」MV,許多人都曾看過台灣的「火箭大叔」堅持自製台灣火箭的故事。(https://reurl.cc/9kG6X)
台灣的太空科技,讓我們足以打造出福衛七號的全自主研發衛星操控系統,那什麼時候,我們有可能以自主研發的火箭,搭載我們的衛星升空,而不用再委外發射?
這樣的期待不是癡人說夢。
去年十一月,南韓自主研發的「Nuri」火箭,就已經試射成功,未來能搭載衛星升空。
早在2008年時,時任國科會主委的陳建仁副總統,也曾在立法院備詢時回應說:2012年時,台灣就可望自主發射衛星。但七年過去,這個夢想仍未達成。
事實上,一個完整的太空產業鏈,至少包括衛星、控制與發射。2005年前後,民進黨政府就是為了補足「發射」技術的不足而啟動「小型發射載具」研發計畫,但後來計畫卻因為政黨輪替,遭到馬政府中止。
曾在NASA擔任工程師,專門為了這個計畫而回台的陳彥升教授,曾經完整回憶這段過程(https://reurl.cc/RVrDZ),言語中充滿無奈。
如今陳彥升教授獨立開設公司,持續在民間進行火箭研發計畫。因為在NASA的工作經驗中,令他相信:「火箭載具是唯一能帶動一個國家太空產業的火車頭,沒有火箭載具的技術,就等於太空計畫永遠要仰人鼻息及受制於人,無法建立民間投資與產業化的動能」。
另一名「火箭大叔」吳宗信教授所領導的交大「ARRC前瞻火箭」團隊,則是必須透過民間募資才能延續火箭研發計畫,在募資頁面上坦承自己已「彈盡援絕」,但他們說:
「長久以來把台灣科技研發人才綁向特定的產業鏈位置,無限的想像能力慢慢失去,如果所謂的研發只是優化別人的系統、只是無止盡的追求效率與降低成本,我們產業的未來在哪?台灣本來訂定 2012年底發射小型衛星載具的目標幾年前因不明原因夭折,如果官方不能進行衛星載具技術研發,支持民間計畫就是個選項。」
大叔們唐吉軻德式的熱血,其實隱含許多政策上的無奈。
—
第二,政策上的限制,要如何解決?
一個關鍵問題是資源。
這個資源不單指開發火箭,而是包括維繫太空中心現有的衛星研發計畫。
福衛七號升空後,媒體聚焦太空中心的資源問題,紛紛指出未來「每年發射一衛星」計畫的最大阻力,恐怕來自人才斷層。因為即便計畫負擔加重,200名太空中心的員額卻未增加,如何讓更多研發人才投入,是相當嚴峻的考驗。(https://reurl.cc/gA2K4)。
若與周邊國家相比,台灣的太空預算約是如何?
根據科技部在2014年時的統計,台灣的太空預算約每年0.5億美元,全球排名第36,而南韓則是4.6億美元,約是我國的十倍,排名第11。
當時連科技部都承認,以台灣一個全球排名第26的經濟體,太空預算規模「實屬偏低」。(https://reurl.cc/keEN9)
2019年1月,蘇貞昌院長核定的「第三期太空科技發展計畫」,未來十年預計投入251億台幣。但這金額與過去十年其實相差不大。
如果台灣想要擴大太空產業,我們勢必還要增加預算規模。
—
第三,有了預算,還必須要維持政策方向的穩定。十年前這種換了政府就中止計畫的狀況,我們不應重蹈覆轍。
要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學界其實一再呼籲政府比照歐美日韓等國,訂定「太空法」,明確定位我國的太空產業發展方向,也給予產業界必要的資源。
這個計畫也曾經過鄭麗君委員在立法院內的呼籲,科技部也曾在2014年時請專家草擬過法案,但至今沒有任何進度。這也是我未來進入立院,希望推動的方向。
有一部「太空法」能夠處理什麼問題?
根據科技部自己草擬的法案,內文就明訂太空發展方向,包括「發射載具」、「人造衛星」與「太空飛行器」,避免發展方向的任意變更。
同時,現在的「國家太空中心」,還只是一個隸屬於科技部的國研院的機關,「太空法」草案則是明定必須籌設「國家太空總署」,由總統來召開「國家太空政策會議」,核定相關計畫,確保太空研發機構有更多的自主性,與部會統合能力。
(科技部2017年對立法院的說明見此:https://reurl.cc/LOMbe)
—
參選之初,我曾經在參選聲明中提過:作為一個工程師,我參選的原因,就是看不下去台灣的政治人物嘴上說要救台灣經濟,實際上卻對台灣基層技術專業者的努力視而不見。「征服宇宙」在他們眼裡,似乎只是一句廉價的口號。
一個半月過去,在福衛七號升空後的隔天,國民黨舉辦總統候選人政見發表會。這次他們不提「發大財」,甚至也甚少論述什麼「未來產業」,改成討論「塞子」或「外掛」。
僅僅一天前發射的福衛七號,及背後眾多基層科學家與工程師的心血結晶,以及這對台灣產業未來的意義,在他們眼中彷彿發生在平行時空,從未提及。
在一場被政治口號淹沒的選戰中,我們如何將政治拉回正軌?
我想恐怕只有:我們持續討論實際的議題。
台灣的太空路一路走來已經三十年。三十年來,有無數科學家放棄原本的生活與待遇,無數工程師投入未知領域的研發,只為了為台灣建造起一個自主的太空產業。
這條太空路,我們要勇敢大步前行。
—
【高鈺婷募款專戶】
109年立法委員擬參選人高鈺婷政治獻金專戶
線上捐款網址:
https://reurl.cc/2eV7n
若要線下捐款,也可以直接匯款:
銀行代碼:005臺灣土地銀行東新竹分行
帳號:103-0010-18888
若需收據,請私訊至粉專,謝謝您。
—
高鈺婷資歷:
【學歷】
台灣科技大學電子工程所碩士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大安高工
【經歷】
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程師
島國前進幹部
2016年邱顯智立委選戰工程師後援會成員
加Line分享訊息:http://nav.cx/fspuJHt
追蹤instagram當我粉絲:https://www.instagram.com/kaofornpp
交大機械排名 在 #請益國內機械相關所排名 - 考試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小弟從高中就很想唸機械相關的東西,奈何自己不成材,指考轉考都考很爛,專題教授剛好 ... 但我知道交大火箭阿伯和另一個做微散熱的老師也很厲害- 研究所. ... <看更多>
交大機械排名 在 交大機械書卷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交大機械排名 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交大機械特色、交大機械書卷、機械科出路薪水就來大學碩班資訊集合站,有最完整交大機械排名體驗分享訊息. ... <看更多>
交大機械排名 在 [情報] 110指考二類五科排名變化- 看板SENIORHIGH 的推薦與評價
此排名可能隨著改名、分組、合併、採計科目不同而不再去年或今年的排名裡面
110排名 109排名 變化
1 1 0 臺大 電機工程學系
2 3 1 清大 電機資訊學院學士班甲組
3 2 -1 臺大 資訊工程學系
4 4 0 交大 電機工程學系甲組
5 10 5 成大 電機工程學系(普渡雙聯組)
6 5 -1 清大 電機工程學系甲組
7 6 -1 交大 資訊工程學系甲組
8 8 0 清大 材料科學工程學系甲組
9 9 0 清大 電機資訊學院學士班乙組
10 11 1 清大 資訊工程學系甲組(電子資訊組)
11 7 -4 臺大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
12 12 0 臺大 資訊管理學系
13 13 0 交大 資訊工程學系乙組
14 17 3 交大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甲組
15 15 0 清大 資訊工程學系丙組(人工智慧組)
16 20 4 成大 資訊工程學系(普渡雙聯組)
17 -- -- 交大 電機工程學系乙組
18 16 -2 清大 電機工程學系乙組
19 14 -5 臺大 物理學系
20 19 -1 清大 資訊工程學系乙組(資訊工程組)
21 34 13 臺大 工商管理學系科技管理組
22 18 -4 清大 材料科學工程學系乙組
23 22 -1 臺大 醫學工程學系
24 23 -1 成大 電機工程學系
25 27 2 交大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乙組
26 39 13 成大 機械工程學系(普渡雙聯組)
27 21 -6 臺大 化學工程學系
28 25 -3 臺大 化學系
29 32 3 交大 電子物理學系光電與奈米科學組
30 26 -4 清大 動力機械工程學系甲組
31 28 -3 清大 工學院學士班
32 33 1 清大 化學工程學系
33 30 -3 臺大 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
34 31 -3 清大 理學院學士班
35 36 1 交大 電子物理學系電子物理組
36 24 -12 臺大 機械工程學系
37 29 -8 清大 物理學系物理組(乙組天文物理組)
38 37 -1 成大 資訊工程學系
39 41 2 清大 工程與系統科學系乙組(智慧奈米系統組)
40 46 6 交大 光電工程學系
41 45 4 清大 物理學系光電物理組
42 40 -2 清大 物理學系物理組(甲組一般組)
43 35 -8 臺大 生物機電工程學系
44 42 -2 交大 奈米科學及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45 51 6 中央 電機工程學系
46 38 -8 清大 動力機械工程學系乙組
47 55 8 清大 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甲組(低碳綠能組)
48 47 -1 交大 理學院科學學士學位學程甲組
49 48 -1 成大 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
50 43 -7 成大 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
51 56 5 清大 原子科學院學士班
52 57 5 中央 資訊工程學系
53 44 -9 臺大 土木工程學系
54 52 -2 中興 電機工程學系甲組
55 59 4 中央 資訊電機學院學士班
56 61 5 清大 化學系
57 50 -7 陽明 生物醫學工程學系
58 49 -9 臺大 大氣科學系
59 54 -5 清大 科技管理學院學士班
60 68 8 清大 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
61 58 -3 臺大 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
62 73 11 交大 應用數學系
63 66 3 成大 建築學系
64 60 -4 臺大 地質科學系
65 64 -1 交大 應用化學系
66 70 4 成大 生物醫學工程學系
67 62 -5 交大 機械工程學系
68 -- -- 中興 電機工程學系乙組
69 69 0 成大 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
70 67 -3 清大 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
71 71 0 成大 工程科學系
72 76 4 中正 電機工程學系甲組
73 81 8 中興 電機資訊學院學士班
74 65 -9 清大 數學系甲組(數學組)
75 74 -1 交大 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
76 90 14 政大 資訊科學系
77 105 28 中興 資訊科學與工程學系
78 63 -15 臺大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A組
79 72 -7 清大 數學系乙組(應用數學組)
80 75 -5 成大 化學工程學系
81 86 5 臺師 資訊工程學系
82 -- -- 中央 通訊工程學系
83 77 -6 成大 化學系
84 85 1 政大 統計學系自然組
85 -- -- 交大 生物科技學系乙組
86 92 6 中央 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
87 78 -9 交大 土木工程學系
88 83 -5 中央 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
89 79 -10 成大 航空太空工程學系
90 94 4 臺師 電機工程學系
91 84 -7 成大 工業與資訊管理學系
92 87 -5 成大 物理學系
93 91 -2 中山 材料與光電科學學系甲組
94 98 4 中正 資訊工程學系
95 80 -15 成大 機械工程學系
96 89 -7 中央 工學院學士班
97 97 0 中央 化學學系
98 -- -- 中山 化學系英語組
99 82 -17 中山 材料與光電科學學系丙組
100 106 6 國北 電機工程學系
101 93 -8 成大 工業設計學系
102 112 10 政大 應用數學系
103 109 6 中央 理學院學士班
104 95 -9 成大 土木工程學系
105 108 3 成大 都市計劃學系(自然組)
106 107 1 中興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
107 96 -11 成大 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
108 111 3 中央 物理學系
109 135 26 政大 地政學系土地測量與資訊組
110 103 -7 成大 資源工程學系
111 104 -7 成大 環境工程學系
112 99 -13 臺師 化學系
113 101 -12 中央 機械工程學系光機電工程組
114 125 11 國北 資訊工程學系
115 126 11 中正 通訊工程學系
116 102 -14 中山 化學系
117 116 -1 成大 地球科學系
118 114 -4 中興 化學工程學系
119 139 20 東海 建築學系
120 -- -- 中興 智慧創意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121 133 12 國北 通訊工程學系
122 113 -9 中央 機械工程學系先進材料與精密製造組
123 -- -- 中山 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全英語組
124 137 13 中正 資訊管理學系
125 128 3 中興 化學系
126 120 -6 臺師 物理學系
127 121 -6 臺師 光電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128 118 -10 中興 物理學系光電物理組
129 134 5 中央 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
130 119 -11 中央 機械工程學系設計與分析組
131 115 -16 中央 數學系計算與資料科學組
132 132 0 中正 化學工程學系
133 124 -9 臺師 機電工程學系
134 122 -12 中央 數學系數學科學組
135 129 -6 中正 化學暨生物化學系
136 147 11 海洋 電機工程學系
137 -- -- 中山 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
138 130 -8 中山 物理學系
139 146 7 臺師 圖文傳播學系
140 131 -9 中興 物理學系一般物理組
141 144 3 臺師 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142 154 12 彰師 電機工程學系
143 143 0 中央 大氣科學學系
144 140 -4 中興 機械工程學系
145 142 -3 中興 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
146 145 -1 中央 土木工程學系
147 163 16 中原 建築學系
148 141 -7 中興 環境工程學系
149 151 2 中興 應用數學系數據科學與計算組
150 153 3 中正 物理學系
151 152 1 中興 應用數學系應用數學組
152 155 3 市北 應用物理暨化學系電子物理組
153 150 -3 中央 地球科學學系
154 148 -6 中央 地球科學學院學士班
155 136 -19 彰師 化學系
156 149 -7 高雄 化學工程及材料工程學系
157 156 -1 中正 機械工程學系
158 161 3 海洋 光電與材料科技學系
159 164 5 高雄 電機工程學系
160 157 -3 中興 土木工程學系
161 167 6 彰師 電子工程學系
162 176 14 高師 軟體工程與管理學系
163 160 -3 高師 電機工程學系
164 170 6 中原 化學工程學系材料工程組
165 159 -6 市北 應用物理暨化學系應用化學組
166 186 20 暨南 電機工程學系甲組
167 158 -9 中正 地球與環境科學系
168 169 1 臺南 電機工程學系
169 168 -1 市北 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
170 165 -5 中興 水土保持學系
171 175 4 臺南 材料科學系
172 180 8 北教 自然科學教育學系(女)
173 171 -2 彰師 機電工程學系
174 166 -8 海洋 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
175 174 -1 海洋 輪機工程學系動力工程組
176 178 2 高師 電子工程學系
177 172 -5 彰師 物理學系光電組
178 -- -- 暨南 電機工程學系乙組
179 177 -2 北教 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男)
180 184 4 嘉義 資訊工程學系
181 181 0 嘉義 電機工程學系
182 179 -3 長庚 化工與材料工程學系
183 173 -10 彰師 物理學系物理組
184 183 -1 高雄 建築學系
185 190 5 暨南 資訊工程學系
186 185 -1 海洋 輪機工程學系能源應用組
187 192 5 中原 化學工程學系生化工程組
188 188 0 高師 物理學系
189 187 -2 高雄 應用物理學系
190 -- -- 高師 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科技教育與訓練組
191 182 -9 嘉義 應用化學系
192 206 14 淡江 建築學系
193 191 -2 海洋 系統工程暨造船學系
194 193 -1 高雄 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
195 201 6 海洋 海洋環境資訊系
196 196 0 海洋 海洋工程科技學士學位學程
197 202 5 中原 化學工程學系綠能製程組
198 199 1 海洋 河海工程學系
199 205 6 長庚 電子工程學系
200 204 4 中教 數學教育學系
201 195 -6 高雄 亞太工商管理學系工業管理組
202 -- -- 高師 工業科技教育學系能源與冷凍空調組
203 197 -6 中教 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
204 223 19 東華 物理學系奈米與光電科學組
205 203 -2 中原 環境工程學系
206 212 6 東華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
207 198 -9 嘉義 電子物理學系
208 214 6 中原 機械工程學系
209 222 13 東華 物理學系物理組
210 213 3 暨南 應用材料及光電工程學系
211 209 -2 長庚 機械工程學系
212 208 -4 暨南 科技學院學士班
213 220 7 暨南 應用化學系
214 210 -4 嘉義 機械與能源工程學系
215 229 14 屏東 應用物理系光電暨材料組
216 217 1 東華 化學系
217 211 -6 逢甲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
218 215 -3 嘉義 應用數學系
219 207 -12 逢甲 化學工程學系
220 225 5 東華 光電工程學系
221 219 -2 聯合 材料科學工程學系
222 239 17 淡江 航空太空工程學系
223 227 4 嘉義 土木與水資源工程學系
224 221 -3 聯合 化學工程學系
225 -- -- 東海 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材料工程組)
226 234 8 逢甲 纖維與複合材料學系
227 -- -- 淡江 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光機電整合組
228 228 0 聯合 能源工程學系
229 236 7 淡江 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
230 233 3 暨南 土木工程學系
231 226 -5 臺東 應用科學系化學及奈米科學組
232 237 5 嘉義 木質材料與設計學系
233 -- -- 淡江 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精密機械組
234 232 -2 臺東 應用科學系應用物理組
235 246 11 文化 電機工程學系B組
236 245 9 文化 資訊工程學系A組
237 242 5 淡江 化學學系化學與生物化學組
238 241 3 淡江 化學學系材料化學組
239 -- -- 淡江 理學院尖端材料科學學士學位學程
240 252 12 文化 機械工程學系
241 254 13 文化 光電物理學系
242 262 20 文化 地理學系A組
243 249 6 文化 化學系
244 247 3 文化 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
245 251 6 文化 土地資源學系B組
246 250 4 中華 電機工程學系
247 261 14 文化 大氣科學系
248 260 12 文化 地質學系
249 253 4 文化 紡織工程學系
--
!!!!!!!!!!!!!!簽名檔破3000000點擊率啦!!!!!!!!!!!!!
Fw: [問卦] 電影:決勝21點的機率問題 https://bit.ly/2TlnFhC #1MfN3FgZ (joke)
chx64註冊tisen這帳號是想幹嘛啊?哈哈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9.8.30.4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ENIORHIGH/M.1630401312.A.A9D.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