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igners' Favorite Taiwanese Snacks: 老外最愛的台灣零食
台灣有許多好吃的東西,來到台灣的交換學生,對於哪些零食有著特別的喜愛呢?「不要鬧工作室」推出新影片,找來一群交換學生談哪些是他們最愛的台灣零食,大家拆猜猜看答案是什麼.....
零食 : snacks
茶葉蛋 : tea egg
路邊攤 : side vendor
鳳梨書酥 : pineapple cake
釋迦 : sugar Apple, custard Appl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jpUAUq_xRI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交大 gmba 交換」的推薦目錄:
- 關於交大 gmba 交換 在 AMC 空中美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交大 gmba 交換 在 記者陳曉蕾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交大 gmba 交換 在 17度c的黑夜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交大 gmba 交換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交大 gmba 交換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交大 gmba 交換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交大 gmba 交換 在 [心得] 陽明交通大學GMBA - 看板graduat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交大 gmba 交換 在 關於交換#交大經管所#雙聯學位心得分享...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交大 gmba 交換 在 交大GMBA 交換、兩岸交大、交大留學在PTT/mobile01評價與 ... 的評價
- 關於交大 gmba 交換 在 交大GMBA 交換、兩岸交大、交大留學在PTT/mobile01評價與 ... 的評價
- 關於交大 gmba 交換 在 [陽明交大] GMBA是什麼班上有一半國際生?課很重嗎?可以 ... 的評價
交大 gmba 交換 在 記者陳曉蕾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為什麼台灣人要跑到上海生活?
這也同樣發生在香港
[這整件事太血淋淋了,我深刻地了解:情勢大過人,不管你這輩子再怎麼努力,念了最好的學校,投資自己再多,當大環境是這樣,你永遠都不可能贏!]
海外工作, 是一條回不了台灣的路? 請給我一條回台灣的路!
20多年前台灣西進把資金、管理、市埸, 枝術根植中國,今天花開果結滿樹,看到了、大家都看到了!種豆得豆, 今天種什麼秋後就收什麼、怪誰?怪以前的改策!今天的政策呢?有所謂嗎?
她,原本從沒想過離開台灣,卻被迫在職涯的第十年出走上海。
她,原本只想在海外工作三、五年就回台灣,現在覺悟,這是一條沒有選擇的不歸路。
台灣為何留不住只想在家園安穩過活的年輕人?十年後,我們有能力給她一條回家的路嗎?
三十三歲的楊麗玉已經工作十一年。這十一年恰巧是台灣薪資凍漲,房價物價卻節節高漲的失落年代。不過,積極樂觀的楊麗玉從來不認為自己會被環境打敗。
她努力自我投資,留職停薪去念全程都是英文授課的交大GMBA(全球企業管理碩士),同時去北大交換學生一年。念書時還曾與同學組隊,到上海交大參加「海峽兩岸MBA創業競賽」得到冠軍。
國際化的語言能力,創新的專業能力,積極認真的態度,每一樣都小心翼翼、腳踏實地準備。但是,如她這樣的人卻在台灣找不到滿意工作。
二○一一年,她被迫離開台灣,隻身到上海去。
「我的家人、朋友都在台灣,台灣生活環境也比上海好,誰想離鄉背井?」訪問中,不時有這樣感傷時刻。不是每個外移人都只想著高兩倍、四倍薪水,更多人是因為台灣沒有他們發揮的舞台才出走。
楊麗玉就是這種環境下無奈的出走者。以下是她接受本刊訪問,述說她離開台灣的心情:我2004年進入華航當空服員,其實華航工作還算不錯,薪水有六、七萬元。但我想證明自己不是一個只能端茶送水的空姐而已,為了轉職,我在2008年去交大念MBA,然後努力找管理方面工作。
22K,讓我決定離開台灣2009年找工作的這一年,讓我覺得在台灣找工作真的是太難、太難、太辛苦了!
我訂的條件是,只要工作有potential(潛力),薪水不要低於五萬元就可以。我丟了幾乎上百封履歷,丟完後三天內會打電話去確認人事部門是否有看到。大部分公司總機就回絕了,少部分真的會轉到人事部,有幾家會直接叫我去面試。
我去了KMP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英特爾等等面試,都算是一線公司,但最後都沒上。可能大部分是我不夠好,但像英特爾本來已經很有機會,結果也不了了之。
我在英特爾面試了三關,老師和同學都很看好我,沒想到最後公司要做決定時,政府剛好推出一項政策,叫作22K。22K一出來,英特爾告訴我,他們不要我了。
跟我上同一門課的學妹,她完全沒有工作經驗,馬上被英特爾找去面試而且錄取,她那個工作就是我本來要做的。
我應徵的是行銷經理,原本開出來的薪水是七萬元。學妹告訴我,她真的就只拿22K,還與其他台大、政大學生共同做這個工作。所以英特爾很可能是用二、三個22K來取代我本來那個位置。
我聽了真的很傷心很傷心。因為鎖定外商就是覺得他們會沿用母公司的政策,福利會比台商好,但沒想到連外商都淪陷了。這不該怪英特爾,商人一定跟著政策改變,這其實是政府政策的問題。
這整件事太血淋淋了,我深刻地了解:情勢大過人,不管你這輩子再怎麼努力,念了最好的學校,投資自己再多,當大環境是這樣,你永遠都不可能贏!我告訴自己:楊麗玉你要發光發亮,就只能自己想辦法找出路。
台灣都只想要便宜勞力
後來,我投了很多海外工作,包括東京、新加坡,最後在一一年來到大陸,只因為剛好這裡有機會,而且我不像很多台灣人那麼排斥大陸。
我現在年薪比以前高,希望盡快可以達到二百萬新台幣,我不是想炫耀:「哦!我來到大陸才一年,就把自己看這麼高。」說實在,二百萬元在這裡很普通,我只是想對大家說,台灣整個薪資環境太糟糕了。
國家幫你訂了一個畢業生就只值22K的政策,商人又不是白癡,當22K已經是標準,難道他們會主動幫你調高?一年後,商人就被寵壞了,他們覺得什麼東西都只要22K,政府最好無限制地扶植。
台灣真的太短視近利,當企業覺得背後有個媽,自己也不會求上進。大陸不同,你想要二一一(編按:大陸進入二十一世紀,國家重點支持的一百所大學)?那就得多付二千元(人民幣),要北大清華,就要再多二千元。企業的HR(人資部門)都很清楚,你給不了,人就不會來。
大陸這裡常說,二十一世紀什麼最貴?人才最貴!大家都在搶最好的人。我在交大念書時,曾經到北大交換學生一年。北大大四學生就有很多實習機會,世界五百強的公司,像LV、嬌生、路透……都來學校辦宣講會,爭取學生去實習。
這些大公司必須上網填資料,聽從學校安排,時間到了才可以來。我參加過五場,感慨很深。舉例來說,路透培育一位人才,所投資的三年計畫非常清楚。第一個前半年帶你去新加坡,後半年帶你去雪梨看他們的新聞中心,同時輔導你考CFA(特許財務分析師)證照,錢都是公司出,還給你宿舍和薪水。
海外工作,是一條回不了家的路第二年帶你去紐約與倫敦,目的是要把你訓練成可以做財經新聞的人。他們還有系統可以做交易,你不想做新聞,想轉到財務領域也可以。第三年,你可以選擇一個定點工作,他們會根據你的專才分派。一個人經過這三年,就算本來是蠢才,也會被train(培訓)成人才!
但在台灣,學校要請企業來宣講,公司姿態都很高。他們會想,來學校做宣講,不但要花錢,還可能只招募到一、二個人,划算嗎?而且他們開出來的package(條件),那叫package嗎?根本只想免費得到人力而已。
我去hTC(宏達電)面試過,一個月薪水五萬元,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在大陸是不加班的,大陸人也不喜歡別人加班,真要加班一定有加班費。或許大陸有很多問題,但是他們真的很保護勞工,這裡的勞工輕鬆很多。不過,我在上海付出的代價也很大。上海的空氣和水……就不用講了,我可以去買很貴的機器來濾淨水,但是我不能帶空氣濾清器到處走來走去。
在台灣,有爸媽有朋友,還有乾淨的環境,比較沒有毒的食物,如果不是因為22K讓我了解到形勢比人強,我真的也不想出來。剛來上海的前三個月,人家問我:「你會在上海多久?」我都說:「三、五年後就要回去了。」現在,你再問同樣問題,我不會回答你什麼,但是我的心都在流淚,因為這不是一個我能選擇的問題。
一年前,做這個決定時(指到大陸工作),並不知道我會回不了家。現在只有一個情況可以回家,那就是要賺到足夠的錢,要退休了……(啜泣),這是一條不歸路。
我在華航的同學飛了九年,現在還是經濟艙空服員。大陸空服員飛一年就當座艙長。當然他們座艙長很資淺,台灣座艙長超強,什麼地方沒飛過,什麼倒楣事沒碰過,什麼客人沒接待過。我們很強沒錯,但這就是問題,這是一個怎樣……怎樣不流動的環境。
如果我現在回台灣,一定還是經濟艙服務員,說不定還是最小的,被人呼來喚去。然後想的事情就是,「咦,我今天應該從第幾排開始送餐比較好?先送麵包還是後送麵包好?」想事情都很小。我現在想事情至少都要想華東區,就是以上海為基準,旁邊山東、南京、江蘇、杭州都要考慮進去。
我剛進上海這家公司就可以參加很多大事。公司買飛機,就去瑞士參加接機,看飛機從組裝好到內裝,最後整個產權交接。我合作的對象有中國人、美國人、法國人,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把這整件事弄好,最後把飛機飛回上海。如果我還在台灣做,到退休都不可能參加接機,而這裡半年就讓我做這些事,完全是不一樣的待遇,不一樣的眼界。
希望政府可以重視,然後去做點什麼人的想像力受大環境影響很多。我第一份工作在奧美廣告,薪水二萬八千元,那時候想,如果一個月賺四萬元,一定可以過得很爽。我到華航第一個月,薪水還花不完,那時候想,怎麼六萬元這麼多,未來一定是很好的生活。現在,我一個月賺得比以前多,但會想:哎呀,如果一個月再多賺一倍才算好吧!(笑) 這真的很可怕,這不是好事;但另一方面,你會永遠有往上的動力。
回首看事情都是兩面的,看到台灣畢業生拿到三萬元薪水,就說自己是精英中的精英,公司超讚超好,心裡感覺實在……。台灣人沒有野心了,不敢有野心。
我從淡江畢業起薪是二萬八千元,現在台大畢業生出去也才二萬八千元。但是,我已經畢業十一年了!這十一年就像報導說的,薪資都沒有漲,這應該不是一件正確的事情吧!這不是合理的事情吧!
我真的希望政府可以重視這件事情,然後去做點什麼。老實說,現在做都已經太晚了,但開始做總好過什麼都不做。我願意接受採訪,也是私心想,希望台灣可以變成一個比較好的地方,十年後讓我有回家的路。希望你們可以幫我們把這條路找回來。
楊麗玉 出生:1979年
現職:(上海)法商達索航空首席空服員chief flight attendant 經歷:奧美廣告、中華航空公司服務員
學歷:交大GMBA(全球企管碩士)、淡江英文系
交大 gmba 交換 在 17度c的黑夜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以前,東南亞,覺得台灣是很好掏金的地方。
或許,那只是勞力工作而已。
現在,很多人會覺得大陸是很好掏金的地方。
先不管是不是投資,就算是去工作。
也是看朋友前仆後繼的往大陸前進。
海外工作, 是一條回不了台灣的路? 請給我一條回台灣的路!
20多年前台灣西進把資金、管理、市埸, 枝術根植中國,今天花開果結滿樹,看到了、大家都看到了!種豆得豆, 今天種什麼秋後就收什麼、怪誰?怪以前的改策!今天的政策呢?有所謂嗎?
她,原本從沒想過離開台灣,卻被迫在職涯的第十年出走上海。
她,原本只想在海外工作三、五年就回台灣,現在覺悟,這是一條沒有選擇的不歸路。
台灣為何留不住只想在家園安穩過活的年輕人?十年後,我們有能力給她一條回家的路嗎?
三十三歲的楊麗玉已經工作十一年。這十一年恰巧是台灣薪資凍漲,房價物價卻節節高漲的失落年代。不過,積極樂觀的楊麗玉從來不認為自己會被環境打敗。
她努力自我投資,留職停薪去念全程都是英文授課的交大GMBA(全球企業管理碩士),同時去北大交換學生一年。念書時還曾與同學組隊,到上海交大參加「海峽兩岸MBA創業競賽」得到冠軍。
國際化的語言能力,創新的專業能力,積極認真的態度,每一樣都小心翼翼、腳踏實地準備。但是,如她這樣的人卻在台灣找不到滿意工作。
二○一一年,她被迫離開台灣,隻身到上海去。
「我的家人、朋友都在台灣,台灣生活環境也比上海好,誰想離鄉背井?」訪問中,不時有這樣感傷時刻。不是每個外移人都只想著高兩倍、四倍薪水,更多人是因為台灣沒有他們發揮的舞台才出走。
楊麗玉就是這種環境下無奈的出走者。以下是她接受本刊訪問,述說她離開台灣的心情:我2004年進入華航當空服員,其實華航工作還算不錯,薪水有六、七萬元。但我想證明自己不是一個只能端茶送水的空姐而已,為了轉職,我在2008年去交大念MBA,然後努力找管理方面工作。
22K,讓我決定離開台灣2009年找工作的這一年,讓我覺得在台灣找工作真的是太難、太難、太辛苦了!
我訂的條件是,只要工作有potential(潛力),薪水不要低於五萬元就可以。我丟了幾乎上百封履歷,丟完後三天內會打電話去確認人事部門是否有看到。大部分公司總機就回絕了,少部分真的會轉到人事部,有幾家會直接叫我去面試。
我去了KMP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英特爾等等面試,都算是一線公司,但最後都沒上。可能大部分是我不夠好,但像英特爾本來已經很有機會,結果也不了了之。
我在英特爾面試了三關,老師和同學都很看好我,沒想到最後公司要做決定時,政府剛好推出一項政策,叫作22K。22K一出來,英特爾告訴我,他們不要我了。
跟我上同一門課的學妹,她完全沒有工作經驗,馬上被英特爾找去面試而且錄取,她那個工作就是我本來要做的。
我應徵的是行銷經理,原本開出來的薪水是七萬元。學妹告訴我,她真的就只拿22K,還與其他台大、政大學生共同做這個工作。所以英特爾很可能是用二、三個22K來取代我本來那個位置。
我聽了真的很傷心很傷心。因為鎖定外商就是覺得他們會沿用母公司的政策,福利會比台商好,但沒想到連外商都淪陷了。這不該怪英特爾,商人一定跟著政策改變,這其實是政府政策的問題。
這整件事太血淋淋了,我深刻地了解:情勢大過人,不管你這輩子再怎麼努力,念了最好的學校,投資自己再多,當大環境是這樣,你永遠都不可能贏!我告訴自己:楊麗玉你要發光發亮,就只能自己想辦法找出路。
台灣都只想要便宜勞力
後來,我投了很多海外工作,包括東京、新加坡,最後在一一年來到大陸,只因為剛好這裡有機會,而且我不像很多台灣人那麼排斥大陸。
我現在年薪比以前高,希望盡快可以達到二百萬新台幣,我不是想炫耀:「哦!我來到大陸才一年,就把自己看這麼高。」說實在,二百萬元在這裡很普通,我只是想對大家說,台灣整個薪資環境太糟糕了。
國家幫你訂了一個畢業生就只值22K的政策,商人又不是白癡,當22K已經是標準,難道他們會主動幫你調高?一年後,商人就被寵壞了,他們覺得什麼東西都只要22K,政府最好無限制地扶植。
台灣真的太短視近利,當企業覺得背後有個媽,自己也不會求上進。大陸不同,你想要二一一(編按:大陸進入二十一世紀,國家重點支持的一百所大學)?那就得多付二千元(人民幣),要北大清華,就要再多二千元。企業的HR(人資部門)都很清楚,你給不了,人就不會來。
大陸這裡常說,二十一世紀什麼最貴?人才最貴!大家都在搶最好的人。我在交大念書時,曾經到北大交換學生一年。北大大四學生就有很多實習機會,世界五百強的公司,像LV、嬌生、路透……都來學校辦宣講會,爭取學生去實習。
這些大公司必須上網填資料,聽從學校安排,時間到了才可以來。我參加過五場,感慨很深。舉例來說,路透培育一位人才,所投資的三年計畫非常清楚。第一個前半年帶你去新加坡,後半年帶你去雪梨看他們的新聞中心,同時輔導你考CFA(特許財務分析師)證照,錢都是公司出,還給你宿舍和薪水。
海外工作,是一條回不了家的路第二年帶你去紐約與倫敦,目的是要把你訓練成可以做財經新聞的人。他們還有系統可以做交易,你不想做新聞,想轉到財務領域也可以。第三年,你可以選擇一個定點工作,他們會根據你的專才分派。一個人經過這三年,就算本來是蠢才,也會被train(培訓)成人才!
但在台灣,學校要請企業來宣講,公司姿態都很高。他們會想,來學校做宣講,不但要花錢,還可能只招募到一、二個人,划算嗎?而且他們開出來的package(條件),那叫package嗎?根本只想免費得到人力而已。
我去hTC(宏達電)面試過,一個月薪水五萬元,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在大陸是不加班的,大陸人也不喜歡別人加班,真要加班一定有加班費。或許大陸有很多問題,但是他們真的很保護勞工,這裡的勞工輕鬆很多。不過,我在上海付出的代價也很大。上海的空氣和水……就不用講了,我可以去買很貴的機器來濾淨水,但是我不能帶空氣濾清器到處走來走去。
在台灣,有爸媽有朋友,還有乾淨的環境,比較沒有毒的食物,如果不是因為22K讓我了解到形勢比人強,我真的也不想出來。剛來上海的前三個月,人家問我:「你會在上海多久?」我都說:「三、五年後就要回去了。」現在,你再問同樣問題,我不會回答你什麼,但是我的心都在流淚,因為這不是一個我能選擇的問題。
一年前,做這個決定時(指到大陸工作),並不知道我會回不了家。現在只有一個情況可以回家,那就是要賺到足夠的錢,要退休了……(啜泣),這是一條不歸路。
我在華航的同學飛了九年,現在還是經濟艙空服員。大陸空服員飛一年就當座艙長。當然他們座艙長很資淺,台灣座艙長超強,什麼地方沒飛過,什麼倒楣事沒碰過,什麼客人沒接待過。我們很強沒錯,但這就是問題,這是一個怎樣……怎樣不流動的環境。
如果我現在回台灣,一定還是經濟艙服務員,說不定還是最小的,被人呼來喚去。然後想的事情就是,「咦,我今天應該從第幾排開始送餐比較好?先送麵包還是後送麵包好?」想事情都很小。我現在想事情至少都要想華東區,就是以上海為基準,旁邊山東、南京、江蘇、杭州都要考慮進去。
我剛進上海這家公司就可以參加很多大事。公司買飛機,就去瑞士參加接機,看飛機從組裝好到內裝,最後整個產權交接。我合作的對象有中國人、美國人、法國人,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把這整件事弄好,最後把飛機飛回上海。如果我還在台灣做,到退休都不可能參加接機,而這裡半年就讓我做這些事,完全是不一樣的待遇,不一樣的眼界。
希望政府可以重視,然後去做點什麼人的想像力受大環境影響很多。我第一份工作在奧美廣告,薪水二萬八千元,那時候想,如果一個月賺四萬元,一定可以過得很爽。我到華航第一個月,薪水還花不完,那時候想,怎麼六萬元這麼多,未來一定是很好的生活。現在,我一個月賺得比以前多,但會想:哎呀,如果一個月再多賺一倍才算好吧!(笑) 這真的很可怕,這不是好事;但另一方面,你會永遠有往上的動力。
回首看事情都是兩面的,看到台灣畢業生拿到三萬元薪水,就說自己是精英中的精英,公司超讚超好,心裡感覺實在……。台灣人沒有野心了,不敢有野心。
我從淡江畢業起薪是二萬八千元,現在台大畢業生出去也才二萬八千元。但是,我已經畢業十一年了!這十一年就像報導說的,薪資都沒有漲,這應該不是一件正確的事情吧!這不是合理的事情吧!
我真的希望政府可以重視這件事情,然後去做點什麼。老實說,現在做都已經太晚了,但開始做總好過什麼都不做。我願意接受採訪,也是私心想,希望台灣可以變成一個比較好的地方,十年後讓我有回家的路。希望你們可以幫我們把這條路找回來。
楊麗玉 出生:1979年
現職:(上海)法商達索航空首席空服員chief flight attendant 經歷:奧美廣告、中華航空公司服務員
學歷:交大GMBA(全球企管碩士)、淡江英文系
交大 gmba 交換 在 關於交換#交大經管所#雙聯學位心得分享...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關於交換#交大經管所#雙聯學位心得分享之前小編有向大家分享許多交大經管所的出國 ... TIAS商學院目前有MScBA與MBA兩個學程,我就讀的MScBA位於Utrecht,校園風格與 ... ... <看更多>
交大 gmba 交換 在 交大GMBA 交換、兩岸交大、交大留學在PTT/mobile01評價與 ... 的推薦與評價
交大GMBA 交換 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兩岸交大、交大留學、交大外籍生就來大學碩班資訊集合站,有最完整交大GMBA 交換體驗分享訊息. ... <看更多>
交大 gmba 交換 在 [心得] 陽明交通大學GMBA - 看板graduat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當初在申請的時候看了板上的文章受益良多,當時就有許願,如果上榜了要來寫文,現在
也唸到二年級了,有足夠的心得分享,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
[背景]
1. 台北大學經濟系畢業 GPA 3.91
2. 自行創業者(服務業),工作超過十年,詳細數字我就不寫了 XD
3. 英文能力:多益成績935分,實際用到英文時,一般對話和工作領域相關的沒問題,其他
專業領域可能無法完全懂^^”
[為什麼選擇交大GMBA]
1. 創業多年後,事業其實蠻穩定的,想多學習新的東西。我的工作年資也可以報考EMBA
,但因為事業上的客群年齡比較接近GMBA學生的年紀,而且全英文(可以精進英文),又有
國際學生交流,感覺十分有趣!
2. 我是用刪去法決定的。因為我住在台中,台北、台南、高雄對我來說都太遠了,地緣
關係只考慮交大和清大,清大iMBA錄取人數很少,所以只有報名交大,交大的聲譽就不用
多解釋了XD
[申請相關]
我沒有完全記得申請的文件,請大家看簡章比較準XD
以下分享我申請時的疑問:
1. 年資幾年比較好?
不一定,我們班上從2年到10年以上的都有,申請時我曾擔心過會不會GMBA不喜歡我這種
年資已經可以唸EMBA的人?答案是「不會」因為我被錄取啦XD
2. 備審資料怎麼準備?
請依照簡章上要求做準備,因為資料需提供中文、英文版本,我是把中文釘一份、英文釘
一份,想說這樣教授比較好閱讀。其實在準備備審資料的過程中也可以反思自己想唸GMBA
的原因,是一個了解自己的過程
3. 什麼樣的背景比較容易被錄取?
不一定,我們班上的背景多元化,真的沒有哪一種背景比較吃香。
[面試相關]
1. 面試方式:
團體面試,三個人一組,面試教授共有4位,主要提問的教授十分友善。
2. 面試題目:
自我介紹+針對個人背景問專業問題。因為我的事業大多透過數位行銷,教授問了很多關
於數位行銷的問題,雖然是我的專業,但問題頗有深度,我在回答完畢後教授也會稍微思
考,當時留下很好的印象。
3. 給要參加面試者的建議:
(a) 先準備一段自我介紹,可以準備3分鐘、1分鐘的版本,熟記它,但回答時不要像在背
書^^”
(b) 與自己有關(特別是工作相關)的資訊,練習用英文順暢表達
(c) 培養自己對事情的看法。不僅是面試,就學的過程中也會有大量的討論,要能夠表達
自己的想法。
[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唸書嗎?]
可以,因為我就是這樣。我通常是週末工作,而課程安排大多是平日,剛好錯開。我們班
上也有幾位是平日工作邊唸書,只要「時間管理得好+強大的體力和心理素質」就沒問題
!當然會比較辛苦,但我現在還是活得好好的XD
(補充)
有幾位同學站內信問我一邊工作一邊唸書的時間規劃,因為每個人工作的時間不同,建議
大家可以在以下這裡查詢一下課程時間,雖然課程時間會調整,但至少心裡可以有個底哦
!
https://timetable.nycu.edu.tw/
開課系所:研究所課程 > 一般研究所 > 管理學院 > GMBA
[心得分享]
1. 對每位「創業者」有強大的幫助
身為一位創業者,對於GMBA那麼多關於創業的課程,曾經懷疑過「我還需要有人來教我怎
麼創業嗎?」,而實際的情況是:GMBA系上好幾位教授有創業或輔導創業的經驗,年資也
都比我還長。他們會分享創業心法,直接擊中我的盲點,常讓我有「我怎麼之前都沒想過
」的體悟,對我十分有幫助。想轉職或升遷的同學也受益良多,其實在公司上班也是創業
的一種,一樣需要經營。
2. 開放的學習風氣
交大GMBA的學習風氣是很開放的,上課的時候有問題、有意見可以直接開口,好幾位教授
都說過很多次,連舉手都不必XD 其實對於接受台灣教育的我一開始也會害羞,但習慣之
後真的超級喜歡。教授、同學都很能接受每個人發表意見,我特別喜歡教授跟我們是平等
的關係,可以一起討論一起學習,而且也可以訓練我們的反應和表達能力。
3. 國際化交流
系上的國際學生來自不同國家波蘭、海地、俄羅斯、越南、印度、土耳其、塔吉克斯坦、
泰國…等國家,他們常常跟我們分享有趣的事情,從文化差異、食衣住行,一直到不同國
家的市場分析…等。可以在那麼短的時間內認識那麼多不同國家的人,還能一起深度討論
各種話題,真的很棒!
4. 同學們是我的寶藏
GMBA的課程設計中有大量的分工合作和討論,一開始很不習慣,也偷偷抱怨過XD 但後來
發現這個學習方式真的超級受用!同學的背景不同,想法十分多元,同一個案例從財會、
技術、行銷的角度都會得到不一樣的看法。前面有提到國際學生很棒,我一定要特別說,
台灣籍的同學也是超級優秀,雖然他們大部份比我年輕(嗚),但他們教我很多東西,我們
也常常一起舉辦活動,每一段都是我很珍貴的回憶,我愛我的同學(表白)
5. 英文絕對會進步,但進步更多的是開口講英文的自信
系上是全英文授課,而且因為有國際學生的關係絕大部份時間都需要用英文,英文當然也
會有所進步,而且聽習慣後真的各地的口音都可以聽得懂XD (非戰口音,我自己也有台灣
口音XD) 但我覺得進步更多的是開口講英文的自信,真正了解到就算講得不完美也沒關係
,能夠正確溝通就好,開始在GMBA唸書後,不僅能跟同學自在聊天,在跟外籍客戶討論事
情也能輕鬆應對。
以上簡單說明在GMBA唸書一年的心得,真的只是簡短說明,認真講的話三天都講不完XD
真的很感謝一年多前的自己下定決定申請GMBA,讓我真切的感受到不同層次的自我成長
:)
最後我要偷偷學之前發文的學姊
若有興趣的請大家Google NYCU GMBA或交大GMBA就會看到更多資訊
有疑問的話也歡迎站內信
感謝大家的收看~(揮手下降) XD
※ geeevents:轉錄至看板 MBA 11/02 18:34
一學分是5000元
那我們好像一起修課耶XD
※ 編輯: geeevents (114.38.62.13 臺灣), 11/02/2021 23:34:50
身為精打細算代表人(?),我來比較一下各學校類似學程的學分費:
台大GMBA 11,000元;政大IMBA 8,800元
成大AMBA 5,000元;中山IBMBA 4,000元
中山最便宜XD 而且好像它評價也是很好
不過因為高雄對我實在太遠了…
另外跟大家分享如何讓繳出去的學費發揮更多價值 XD
1. 整個交大都是我的學習場:
在課程安排有機會與學校其他系所合作,很多人提到交大都會想到理工學院,不僅是GMBA
的教授,理工學院的教授也在技術面給我們很多指導,聯絡他系教授或同學很簡單,只要
寫email過去就可以了!教授們都很友善,好幾位都有提到「教導你們是我(教授)的天職
」真的很感動呀QQ MBA的專長再搭配理工學院的技術真的無敵,而且交大還跟陽明合併
了,多了醫學院呀,我也曾受到陽明牙醫系老師的指導,非常感謝(雙手合十)
2. 參加競賽:
承第1點,暑假時我與同學們參加了4個商業競賽,因為GMBA給我們的訓練,加上理工領域
教授/同學的技術支援,我們在3個競賽拿到不錯的名次,不僅可以為自己的履歷加分,還
有獎金! (賺錢的管道?XD)
3. 出國交換/雙聯:
交大的資源很多,如果出國交換/雙聯會有為數不少的獎學生,還有一些姊妹校的名額是
給管理學院、GMBA優先申請的。獎學金的金額還不錯XD
以上跟大家分享,謝謝大家收看 (再次揮手下降)
※ 編輯: geeevents (114.38.62.13 臺灣), 11/03/2021 09:01:35
專班的學費我不太知道耶,但GMBA不是專班哦!
剛還特地問了系辦,明年九月入學的學弟妹一樣是每學分5,000元
系秘還一直跟我強調12年以來第一次調漲
我解釋得有點累了,哈哈哈
這文章應該會一直在板上,請大家有興趣的話,費用部份直接看簡章最準
真的很希望大家把重點擺在這個學位到底可以幫助到自己什麼
不然再便宜,沒有幫助也是沒用;再貴,有幫助的話也是值得的,對吧?(貶眼)
感謝您的推文,因為也有好幾個同學站內信問我這個問題,我本來在文中補充請大家查課
程時間,但可能還是不方便,加上我的例子比較特殊(週末工作),所以我請教了我們班上
「平日正職工作+唸GMBA」的同學,其實人數不少,剛算了算有27%的同學是這樣的(不包
含實習的同學),同學們有跟工作上的主管或老闆談過,有位人美又好心的同學分享她的
方法:
「我那時候列出所有我去上MBA 對工作和公司的好處,最重要的是 我確保工作會準時完
成,不會影響到其他同事的工作量。我老闆是很開明 希望我們多學習的人,在工作可以
做完、合作夥伴聯絡得上的前提下,她很支持我去上課」
提供給想進修但又不想放棄工作的同學一個參考 :)
※ 編輯: geeevents (114.38.62.13 臺灣), 11/03/2021 17:44:5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