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我送:詩聲字感恩回饋週※
韓良露〈台北康青龍街區的修學之旅〉(節錄)
前不久,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傳播學院的馬傑偉教授,帶了學院師生二十八人來台北體驗一場不尋常的修學之旅。
負責接待的南村落安排了四天三夜的不一樣的台北體驗,怎麼不一樣呢?首先,第一天中午從機場接到這些貴客,坐巴士來到位於台北南區的旅館入住後,一直到第四天離開,中間三天的旅程完全不曾用到交通工具,全都是安步當車。第一天下午先在「北區光點計劃」中為境外旅客所設立的免費的旅人茶房喝下午茶,看了些以永康街、青田街、龍泉街為主軸的台北「康青龍」街區的紀錄短片,短片的內容是二十家以賺生活而不只是賺錢的工作哲學為核心價的店家。
看完了短片,我知道香港的獨立咖啡店和二手書店的數量微乎極微,因此當我告訴這些香港人,光是在康青龍這一帶直線走路不過四十分的距離內,就有二十多家的獨立咖啡店與近十家的二手書店時,這些旅客都忍不住驚歎出聲,於是我們就開始展開我們的咖啡店、書店的旅程,原本只計劃二小時的漫步,卻因為不斷地拍照、詢問、互相交談而延長至三個多小時,晚餐時有些曾經來過台北觀光的老師、學生說,光是當天下午所體驗的台北已經和他們以前所經驗的一○一、士林夜市、西門町大不相同,有位女老師表示春節就想帶她在香港中學擔任校長的先生來從事這種有文化魅力的漫步旅行。
第二天也是從旅館走路到旅人茶房集合後,先散步十來分到殷海光故居,有學生表示他們在中學時讀過殷先生的文章,殷海光在被軟禁期間常探望他的學生中就有一些香港僑生,也許正是這些人替殷先生在香港延續了自由主義的生命價,參觀殷海光故居對這些師生而言是一趟很好的文化洗禮。後來馬傑偉教授還特別來信感激這個行程,讓他們見證了一個哲人如何在艱困屈辱的壓迫下有尊嚴地活著。
之後,我們散步去了紫藤廬,介紹一間老房子如何轉化成台灣茶文化與黨外思潮的基地,而周德偉先生舊照片背後的對聯「豈有文章覺天下,忍將功業若蒼生」也引起了這些人的注目,在幾十年紫藤廬的歷史時空中,這些十九、二十歲的香港年輕人都變得沉靜了。
接著我們繼續走小路走巷弄,沿途看這一區少數留存下來的舊屋,我告訴他們不管是台師大的日治時期的老建築或麗水街的總督府山林課老宿舍保留下來的油杉家園,都不是容易的事,都經過古蹟保護的先知先覺者的抗爭與運動,讓他們知道只有靠市民意識的覺醒,我們的城市才能有身世。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韓良露(1958-2015)
生於高雄,籍貫中國江蘇。美食家、旅行家、生活家、作家、公益文化推廣者;種種興趣、專長、投入與身分,讓她成為豐厚多元的文化人,創作主題豐富多樣,如美食、電影、音樂、旅行、觀星卜相等。
*朱全斌〈台北帶路人〉(《台北說城人.序》,節錄)
我們在台師大附近找到了安居之所,靠近巷弄密布開滿著獨立商店的永康街、青田街以及龍泉街,良露幫它取了一個「康青龍生活圈」的名字,每天閒閒地過著小日子。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去幫林語堂故居辦了一個潤餅節,由飲食文化的分享所得到的迴響中,她獲得了成就感也找到了自己的使命,遂於二○○六年成立了南村落,從倫敦觀摩到的達人帶路做起,用藝文社會企業的方式推廣人文活動。
在接下來的八年中,南村落主辦了多屆的春天潤餅節、台北文化護照、古蹟日、原民文化遊,先後辦理過一千多場的文化活動,包含了展覽、導覽、設計、講座、散步、古蹟培訓、文化夜宴、文創嘉年華、小農市集、紀錄片拍攝等,並自二○○九年至二○一三年與交通部觀光局推廣國際光點計劃,推廣深度的台北城市文化旅行。為了讓讀者了解這段時間的韓良露,本書編輯特別請作家劉克襄提供了他的側記。
韓良露是一個豐富的人,在她眾多的原型之中,說書人是一個很突出的面向,在眾多跟朋友的聚會中,總是可以看見她滔滔不絕地跟大家分享她博聞強記的心得,她熱情而愷切的風格還曾被蔡康永戲稱為政令宣導。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讀到她的台北身世,她對台北的愛與觀察,她多重的觀點不單是小布爾喬亞的,也是庶民的、文青的以及知識分子的。
本書文字分別寫於韓良露辭世前十年中的不同段落,雖然裡面提到的店鋪與事物有些已經不存在了,而台北的美也不像倫敦、巴黎或京都那般的永恆,儘管韶光荏苒,做為華人世界中最具有文化底蘊也最具有創作活力的所在,台北正逐漸成為一個從容、斯文,愈來愈適合慢活的城市。過去我跟良露最喜歡玩的遊戲就是討論世界上最適合我們居住的城市在哪裡?而台北永遠排第一,這本書記載著我們所有的理由,也希望在良露的帶領下,能讓讀者重新發現她的美好。
*朱全斌,作家、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系教授,韓良露夫婿。
#HN 手寫
*本篇收錄於韓良露《台北說城人》(有鹿文化,2017年9月)
*出版社專頁 有鹿文化.閱讀有路
京都藝術大學宿舍 在 台中文史復興組合 Taichu Renaissance Associatio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臺中火車站文化資產跨時代串連」記者會實記
在5/19(二)文化資產審議會議前夕,台中文史復興組合今日(5/16)在臺中火車站前廣場召開「臺中火車站文化資產跨時代串連」記者會,串連許多夥伴團體聲援,並邀請20年前的臺中車站保留運動者,以及15年前20號倉庫活化利用的推動者,以及台中舊城區的在地團體,一同參與記者會。
記者會中,台中文史復興組合在記者會中聲明,雖然台中市政府將在「城中城計畫中」推動「綠空鐵道軸線計畫」,將保留1.6公里台中車站附近舊鐵道,活化、再生為綠色廊道。然而,因擔心臺鐵和臺中市政府對於車站周邊文化資產的漠視,使得未經過區域整體規劃、也未有古蹟身份的火車站週邊文化資產,可能會在未來遭到拆除!因此在記者會中有以下兩點訴求:
一、呼籲市府以文化資產豐富綠空鐵道內涵
們肯定市府將推行「台中綠空鐵道軸線計畫」,將糖廠至國光路口的1.6公里立體舊鐵道,進行再生綠化,並結合綠川整體規劃,以人為本的都市縫合,串連鐵道周邊文化資產及發展潛力點(干城園區、糖廠生態園區、鐵道文化園區、中區再生、酒廠文創園區、刑務所宿舍群),做為「城中城計畫」的一部分。
然而,市府忽略了綠空計畫中的文化資產的重要性,文化資產才是整個廊道最重要的精髓。假如台中火車站周邊的文化資產沒有納入計畫考量,便無法彰顯過去以來的鐵道所創造台中城市文化及歷史記憶,將斷送文化的完整性和特色,而被視為紐約「High Line」空中鐵道花園的複製品,「綠空鐵道」就不會是世界上獨特且唯一的都市景觀!
二、拒絕抹除式都市規劃,應訂定自治條例,以「鐵道文化園區」進行全區活化再生,透過「參與式預算」市民共同提案
在新臺中車站落成後,按照都市計畫使用分區,台鐵將會拆除周邊文化資產,如後車站的最後日式宿舍群、二十號倉庫後宿舍群,以及復興路四段37巷倉庫等,台中市府目前也無相關活化、再生計畫。
應透過審議式民主程序,以活化、再生鐵道周邊文化資產為前提,制定「鐵道文化園區自治條例」,進行臺中車站周邊的整體規劃,而不是零碎、各自為政的規劃。
台中市政府應在5/19(二)的文資審議中,將臺中車站鐵道周邊的宿舍、倉庫等,指定其文化資產身份,以保障台中車站周邊文化資產的完整性。
15年前20號倉庫的成功,成為倉庫活化的起點與典範,期盼今天的台鐵,能夠再次從台中改變不同的經營思維再創活路。市府應將台中火車站周邊鐵道沿線相關區域(除新車站站體外),從糖廠到國光路口,劃設為「鐵道文化園區」,藉由「自治條例」訂定為「鐵道文化專用區」,以保留、活化、再生文化資產為前提,與台鐵等產權擁有者共商園區中的土地分區使用、容積移轉。並透過參與式預算,讓市民共同參與,使市民、台鐵、台中市政府能共創三贏。
二十年前參與「臺中車站保留運動」的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臺中分會,時任主任許秀嬌(現為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出席今日記者會時表示,進步城市的靈魂就是文化,少了文化城市將會空洞,而市長林佳龍一再提起對文化古蹟的重視,應信守競選承諾。她也提到20年前,關心鐵道文化的朋友和專家學者,將這麼漂亮的臺中火車站保留下來,感謝前人的努力。
她亦認為,高架化是活化週邊文化資產的很好機會,應以文化做基底規劃城市發展,才是穩健的。
曾參與二十年前「臺中車站保留運動」、現為淡江建築系副教授的黃瑞茂,則指出當初臺中車站保留運動時,看到台鐵的內部刊物寫說:「臺中車站破破舊舊,有什麼好保留的。」而除了臺中車站外,台南車站、新竹車站,都是當時運動的成果。黃瑞茂也表示:「當時若沒有這樣的串連,對這個城市就會非常的懊惱。」
而黃瑞茂也認為,當今臺中車站的保存運動,讓文化資產的保存方向有些改變,已從單體的古蹟保存,到「城市保存」,保存的是一般人的生活經驗,像是一百年前臺中火車站的設立帶來現代的時間觀念,使市民開始「分秒必爭」。而火車站也留下非常多歌曲,歌曲裡也蘊含許多城鄉移民的經驗。對於鐵路高架化後的舊鐵道空間,應當從生活角度做好的串連,宿舍、倉庫的保留即是讓我們思考如何串連。目前臺中車站文資保留運動很好的地方,在於不是從單一古蹟、而是從城市保存的角度出發。
曾參與「臺中車站保留運動」,現為師大地理系教授的鐵道研究者洪致文,則透過書面聲明表示,台中車站周邊的鐵道,因為高架化即將有嶄新風貌。但在此同時,原有地上的鐵道文化與城市紋理,卻可以透過適當的轉型成為都市裡一個嶄新的亮點。期許除了老車站與月台的保存外,能更重視周邊相關的倉庫與宿舍群,還有整個因為老車站而帶起的城市文化與歷史記憶。經由整體的鐵道印象與文化保存思維,才不會讓整個台中車站的鐵道文化消失於無形。
20號倉庫的建築設計師姜樂靜,也透過書面聲明表示,當初二十號倉庫的保存,才維繫住舊城的文化至今,我們今天的記者會正是為二十年後的孩子們,有著過往舊城的生活樣貌可以回溯。我們為常民歷史的訴說而站台。
第一代「20號倉庫」的駐站藝術家彭賢祥則認為,一個創作者不是只在畫布上盡情揮灑,創作的養分是來自週邊的歷史、文化,因此他認為,二十號倉庫的駐村經驗,帶給他最大的養分是周圍的車站環境,來自附近緩慢的步調,以及20號倉庫完整的保存。
同時,彭賢祥也認為,20號倉庫十幾年來培養了許多不同的藝術工作者,活化了臺中文化未來的發展。但現在的20號倉庫都由文化部,發包給文創公司來做,他認為非常可惜,因為文創往往是和商業結合、失去文化的本質。而台中市政府則不認為這是自己的管理範圍,因而缺乏對20號倉庫的想法。他認為台中市政府應藉由鐵路改造的過程,思考鐵道週邊文化開拓的意義,做在地整理規劃。
「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的常務監事劉宥緯表示,不希望文資審議流於單向式思考,缺乏整體的動線與脈絡判斷,「綠空鐵道」保存再利用不只是表面的「軌道意象」,而讓臺中在地鐵道文化之重要核心價值不會消失。
臺中教育大學兼任講師、同時也是臺中文史保留運動者的黃慶聲,在記者會中提到,臺中鐵道文化園區是台灣「區域型文化遺產」保存的典範。不應該只是建築單體的保存,要全區保存才能呈現臺中的文化地景。
從青年創業、社會友善出發的「好伴駐創」的邱嘉緣表示,臺中舊車站周邊的文化資產,經過活化後可與青年創業做很好的結合,希望臺中市政府可以看待城市的文化根本,思考如何保留,甚至可參照20號倉庫的經驗,使青年或是藝術家對社會有所貢獻,也可以讓台中市民有很好的休閒的去處。
而「台中城市發展田調團」的黃子倫則說,臺中十年來經歷太多重劃、更新,台中早已非當時的文化城,有太多我們來不及認識的舊街小弄,也期望市民共同發聲下,能夠有參與城市發展與改變的可能。
記者會中有在地音樂創作者「月亮」,為臺中車站創作的歌曲〈失鄉曲〉,歌詞:「聽見火車帶來的文明歌聲/我們學到與過去共生/我們共同回憶還剩多少;亂蓋亂拆破壞一團糟/你願不願意聽見小鳥叫;看著政府開土地的玩笑/今天我們要一起去思考;想像這小島的未來和原貌/經歷過的事實/所有文化和歷史/回憶已被拋棄/亂拆 亂蓋 亂蓋 亂拆 亂拆 亂蓋 在台中」
跨時代串連夥伴名單 (歡迎加入我們)
台中文史復興組合
臺中綠空鐵道軸線計畫推動小組
主婦聯盟 環境保護基金會臺中分會
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
台中城市發展田調團
中區再生基地
大台中市政監督聯盟
綠川里里長辦公室
好伴駐創
大開劇團
一本書店
想想人文空間
綠川工坊
大同國‧小花園
老屋老樹人文會館
彰化縣鐵路村文化再生協會
黃瑞茂(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洪致文(鐵道研究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姜樂靜(二十號倉庫設計建築師)
黃慶聲(臺中教育大學兼任講師)
中村伸之(日本・NPO京都景観論壇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