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7紐約時報
*【歐洲洪水凸顯了全球暖化的危機】
滾滾洪水席捲德國西部,歐洲氣象機構發布“極端”洪水警報顯示,暴風雨可能導致河流水位飆升,德國氣象學家稱,這是500年甚至1000年來,從未見過的情況。 超過100人死亡,1300人下落不明,直升機救援人員從被洪水淹沒的村莊中救出被困的居民,外界質疑,德國過去設計精密的洪水預警系統,是不是已不符情勢。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16/world/europe/germany-floods-climate-change.html
*【物價持續低迷,日本面臨通貨緊縮壓力】
在美國,人人都在談論通貨膨脹。從新冠疫情中重新開放的美國如今釋放了一切被壓抑的需求,從木材等原材料到二手車等二手商品無所不包,推動了物價以十幾年來的最快速度上漲。然而,日本卻面臨著相反的問題。從優衣庫(Uniqlo)的大衣到熱氣騰騰的拉麵,許多商品的價格都在下降。美國的平均物價在過去一年中上漲了5.4%,日本經濟卻面臨著通貨緊縮的壓力,5月物價同比下降了0.1%。某種程度上,日本這一情況是持續抗擊新冠病毒導致的,這讓消費者無法出門。
https://cn.nytimes.com/business/20210716/inflation-us-japan/
*【美國南部邊境的移民人數在六月創下新高紀錄】
六月份到達西南邊境的移民人數創下歷史新高,比5月份略有上升,這種情況應該會延續,而過去,夏季的移民人数通常会开始下降。根據海關和邊境保護局發布的新數據,自拜登總統上任以來,移民人數不斷激增,6月份移民家庭人數達188,829人,這是近期歷史上單月最多的一次。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16/us/politics/us-mexico-border-record.html
*【拜登面臨新的移民壓力】
當局表示,上個月抵達墨西哥邊境的移民人數創歷史新高,德州的聯邦法官對歐巴馬時代,保護年輕移民免遭驅逐的夢想家計劃提出了法律問題,這些都讓總統面臨艱難的抉擇。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16/us/politics/migrant-families-homeland-security.html
*【“他們在殺人”:拜登譴責社群媒體傳播病毒虛假信息】
總統在白宮直言不諱,他對Facebook和其他社群平台上,傳播疫苗虛假信息數週令人沮喪。“我們的觀點是,有信息導致人們不接種疫苗,結果人們正在死亡,”白宮新聞秘書Jen Psaki早前也曾表示:作為公共衛生問題,我們有責任提出這個問題。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16/us/politics/biden-facebook-social-media-covid.html
*【Covid-19新聞】
#英國將繼續要求來自法國的接種疫苗的旅客進行隔離,理由是對 Beta 變體的擔憂。英國衛生部表示,從法國抵達的旅客必須在家中或其他地方隔離 5 至 10 天。
#由於冠狀病毒的高度傳染性Delta變種助長了美國的爆發,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主任警告說,“這正在成為未接種疫苗的人帶來風險”
#亞利桑那州州長辦公室表示,如果未接種疫苗的學生接觸到冠狀病毒,該州學區不能要求他們隔離10天,這引發了與一些當地教育官員的爭論。
#孤單的運動員,主辦城市東京處於緊急狀態,由於冠狀病毒病例激增。空蕩蕩的場地,優勝者將把獎牌掛在自己的脖子上。在夏季奧運會開始前一周,東京的組織者、參與者和官員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因為他們試圖在大流行期間拉開世界上最大的體育賽事。
#在過去的幾個月裡,大流行限制的放寬和接種冠狀病毒疫苗的人數的增加推動了歐洲經濟的發展。歐盟委員會甚至提高了對該地區的預測。但更具傳染性的Delta變種迅速蔓延,使得經濟復甦的道路,變得更加不可預測和崎嶇不平。
#更具傳染性的Delta變種正在席捲整個非洲大陸。納米比亞和突尼斯報告的人均死亡人數超過任何其他國家。整個非洲大陸的醫院都人滿為患,氧氣供應和醫務人員都捉襟見肘,僅上週記錄的死亡人數就增加了 40%。但只有約 1% 的非洲人已完全接種疫苗。甚至非洲聯盟在今年年底前為 20% 的人口接種疫苗的溫和目標似乎也遙不可及。
#病毒捲土重來,加州依賴口罩和疫苗接種。在州長Gavin Newsom得意地宣佈加州“重新開放”整整一個月後,洛杉磯表示,從本週末開始,它將再次要求在室內戴口罩。該公告以及加州大學警告稱,大多數未接種疫苗的教職員工和學生將在今年秋季被禁止進入校園,去一個月,加州的數字幾乎翻了三倍,主要是因為聖貝納迪諾和洛杉磯的病例。
#前往日本希望參加東京奧運會的烏干達舉重運動員,在未能參加冠狀病毒檢測後失踪。舉重運動員 Julius Ssekitoleko,20 歲,是自 6 月中旬以來一直住在日本西部大阪府泉佐野市的九名烏干達人之一。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7/16/world/covid-variant-vaccine-updates
*【哥倫比亞稱,海地前情報官員下令殺死總統】
哥倫比亞警方說,這名警官最初告訴兩名哥倫比亞士兵,他們將“逮捕”總統。但他們說,命令在進行前幾天就改變了。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16/world/americas/haiti-moise-assassination-colombia.html
人口膨脹帶來的教育問題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不分藍黃,2019 年之後變得冷酷的人們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暴力和犯罪新聞越來越多。一般人得出如此印象:香港腥風血雨。有一些案件似乎與政治無關:例如(休班)警察偷拍女人的風化案、老婆因為爭執消費券事務而斬老公的傷人案,或者幫派仇殺。有一些案件則相當政治,例如七一銅鑼灣事件,或者 19 年以來不斷審理的涉及非法集結、傷人、暴動等的公安事件。各種立場的人都參與其中,有示威者、有白衣人、有執法者濫暴、有官員濫權。
官員親建制派見瘟疫和警察逐漸收拾現場之後,展開一個看似順理成章的論述:是民眾一方先「越界」,而執法者、官員一方守住了建制,之後所作一切行動只為「反越界」。然而白衣人動員、蒙面警察鎮暴、香港要修《逃犯條例》,對很多香港人來說亦是越界。這些有份激化局面的少部份香港人,因為掌握公權力而得以推卸自己的那份責任,指控他人沒有按規矩行事。然而執法者在處理「緊急狀態」時,也沒有跟足那個規矩。
通常舊香港人見到很多事情發生,都會發出「禮崩樂壞」的哀嘆。「禮崩樂壞」只是描述了情境,卻沒有描述到人們活在禮崩樂壞的世界,會產生甚麼反應。根據記載,林鄭說預科後原本想讀社工,「不過為了更宏觀地探究社會問題的成因,最後選了社會學」。社會學對禮崩樂壞中人類的反應確實有一些更宏觀的探討。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Émile Durkheim)認為一個社會在經濟或政治結構劇烈變化時,可能導致集體性失去方向、價值觀真空,但新的世界並未產生,他定義這種尷尬又痛苦的狀態為「失範」(anomie)。
涂爾幹認為自殺不是個人的,而是受社會影響的社會行為。他比較歐洲近代的宗教戰爭,那是一個新教和天主教價值激烈衝突,同樣令人無所適從的年代,但新教地區的自殺率卻高於天主教地區。他解讀為天主教地區有強大社區社會網絡,宗教亦佔據生活較多部份,令人較能抵抗社會失範帶來的壓力,而新教卻不具備類似組織性,新教人口較為疏離;自殺率較高,反映了那些地區肉眼未必見到的混亂。很多現代的講法認為,失範社會中的成員,會產生疏離和絕望感,可能更容易犯法和犯罪。
香港作為一個集體,承受前所未見的政治轉變,一早就反映在自殺現象之上。14 年佔領之後,香港大、中學界都有跨階級自殺潮,導致政府迫於壓力「提供五大措施」幫助學生 [1],當然是再被批評政策離地無用。對個人或集體所謂無聲的控訴,存在已經很久。14 年的後遺症也包括 16 年的旺角衝突事件。香港的失範年代,大概亦由那時正式開始。
現在很多外面人認為香港人「守法意識」下降,但這種意識很多來自人們在現場目睹警察濫權,對他們來說香港社會是公平的、有一個賞善罰惡機制的信任光環,自 14 年之後就慢慢褪色,最終變成有人越過習俗界線。警察好像難以溝通,合乎邏輯地,人們下一步是將希望守在法庭,然而法庭無法不執行嚴苛法律,只能照本子辦事,最終也好像不太對勁。
不只是遠古年代的黃絲失去信仰、純真幻滅,甚至連警察自己都如此。原來他們的權力界限,有時因為緊急情況的方便可以大為膨脹,而同袍也會支持自己。那麼自然警察的「守法意識」其實也面臨鬆弛。因為大家都知道了,機制不一定賞善罰惡。因此現在傳媒對於官員的私人操守,也是十分敏銳的關注著。
之後的圍觀藍絲見相同政見者,就算有份搞出元朗站事件,也未必有罪,就是有人獲判無罪。當然這也體現司法獨立判案。19 年間在街上打人的「反示威示威者」,很多都追究不了。藍絲自然也是心領神會,在這個環境下,雖然沒有公權力但主張對敵人不擇手段,「守法意識」一樣下降。
雖然我們未必清楚細節,但肯定藍絲內部價值觀也在經歷一場革命。現在,「愛國陣營」的言論領袖可以跟行政長官唱反調。行政長官的權威,先有歷年折騰,後有北京中央政府奧援專政工具,藍絲都知道要頂禮膜拜的真正對象。以前「港府」在一般人心中累積的威望,在不同光譜裡面都有折損。當然失範的進深程度,人人不同,但總體來說,所有人的內心都不再一樣。對於人類這種情感團體動物,失範的風,是一場看不見的價值觀恐怖襲擊。
關於恐怖襲擊。在中國政府反恐主義訊息網,一篇名為《社會轉型、社會失範與恐怖主義》的文章在其結論部份說:
「……既可以將恐怖主義視為同戰爭類似的政治性暴力行為,也可以將恐怖主義當作一種社會現象,但歸根結底恐怖主義是一種社會現象,具有客觀的社會屬性。恐怖主義是社會結構的產品……恐怖主義具有犯罪的屬性。作為犯罪的恐怖主義,是社會的正常現象,它具備犯罪所有的功能,無論消極抑或積極。恐怖主義之於社會有機體的積極作用,恰如疼痛之於人體的積極作用一樣,具有提醒和指示功能。恐怖主義的增多呼喚社會制度的自我完善與社會治理的自我調整。社會有機體在結構變化的過程容易出現問題,並需要不斷克服……」
只要社會人道,人們就會很和善。香港情況,在破罐破摔之下,人們雖然無能改變甚麼,但內心也會變得冷酷。
資料:
[1] 《維基百科》香港學生自殺事件列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提供五大措施幫助學生,預計於 2016 年 9 月完成。五大措施分別為:一、成立專責委員會全面了解分析自殺成因及提出預防方法;二、舉辦五場地區研討會,安排教育心理學家和學生輔導專業人士介紹預防自殺和辨析有問題學生的方法;三、舉辦教師講座,教導辨析有問題學生的方法和相關支援;四、局內成立專責團隊,邀請教育心理學家和輔導人員為有特殊需要的學校提供到校支援;五、以學校、家長和學生為對象,製作知識小錦囊。
人口膨脹帶來的教育問題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不分藍黃,2019 年之後變得冷酷的人們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暴力和犯罪新聞越來越多。一般人得出如此印象:香港腥風血雨。有一些案件似乎與政治無關:例如(休班)警察偷拍女人的風化案、老婆因為爭執消費券事務而斬老公的傷人案,或者幫派仇殺。有一些案件則相當政治,例如七一銅鑼灣事件,或者 19 年以來不斷審理的涉及非法集結、傷人、暴動等的公安事件。各種立場的人都參與其中,有示威者、有白衣人、有執法者濫暴、有官員濫權。
官員親建制派見瘟疫和警察逐漸收拾現場之後,展開一個看似順理成章的論述:是民眾一方先「越界」,而執法者、官員一方守住了建制,之後所作一切行動只為「反越界」。然而白衣人動員、蒙面警察鎮暴、香港要修《逃犯條例》,對很多香港人來說亦是越界。這些有份激化局面的少部份香港人,因為掌握公權力而得以推卸自己的那份責任,指控他人沒有按規矩行事。然而執法者在處理「緊急狀態」時,也沒有跟足那個規矩。
通常舊香港人見到很多事情發生,都會發出「禮崩樂壞」的哀嘆。「禮崩樂壞」只是描述了情境,卻沒有描述到人們活在禮崩樂壞的世界,會產生甚麼反應。根據記載,林鄭說預科後原本想讀社工,「不過為了更宏觀地探究社會問題的成因,最後選了社會學」。社會學對禮崩樂壞中人類的反應確實有一些更宏觀的探討。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Émile Durkheim)認為一個社會在經濟或政治結構劇烈變化時,可能導致集體性失去方向、價值觀真空,但新的世界並未產生,他定義這種尷尬又痛苦的狀態為「失範」(anomie)。
涂爾幹認為自殺不是個人的,而是受社會影響的社會行為。他比較歐洲近代的宗教戰爭,那是一個新教和天主教價值激烈衝突,同樣令人無所適從的年代,但新教地區的自殺率卻高於天主教地區。他解讀為天主教地區有強大社區社會網絡,宗教亦佔據生活較多部份,令人較能抵抗社會失範帶來的壓力,而新教卻不具備類似組織性,新教人口較為疏離;自殺率較高,反映了那些地區肉眼未必見到的混亂。很多現代的講法認為,失範社會中的成員,會產生疏離和絕望感,可能更容易犯法和犯罪。
香港作為一個集體,承受前所未見的政治轉變,一早就反映在自殺現象之上。14 年佔領之後,香港大、中學界都有跨階級自殺潮,導致政府迫於壓力「提供五大措施」幫助學生 [1],當然是再被批評政策離地無用。對個人或集體所謂無聲的控訴,存在已經很久。14 年的後遺症也包括 16 年的旺角衝突事件。香港的失範年代,大概亦由那時正式開始。
現在很多外面人認為香港人「守法意識」下降,但這種意識很多來自人們在現場目睹警察濫權,對他們來說香港社會是公平的、有一個賞善罰惡機制的信任光環,自 14 年之後就慢慢褪色,最終變成有人越過習俗界線。警察好像難以溝通,合乎邏輯地,人們下一步是將希望守在法庭,然而法庭無法不執行嚴苛法律,只能照本子辦事,最終也好像不太對勁。
不只是遠古年代的黃絲失去信仰、純真幻滅,甚至連警察自己都如此。原來他們的權力界限,有時因為緊急情況的方便可以大為膨脹,而同袍也會支持自己。那麼自然警察的「守法意識」其實也面臨鬆弛。因為大家都知道了,機制不一定賞善罰惡。因此現在傳媒對於官員的私人操守,也是十分敏銳的關注著。
之後的圍觀藍絲見相同政見者,就算有份搞出元朗站事件,也未必有罪,就是有人獲判無罪。當然這也體現司法獨立判案。19 年間在街上打人的「反示威示威者」,很多都追究不了。藍絲自然也是心領神會,在這個環境下,雖然沒有公權力但主張對敵人不擇手段,「守法意識」一樣下降。
雖然我們未必清楚細節,但肯定藍絲內部價值觀也在經歷一場革命。現在,「愛國陣營」的言論領袖可以跟行政長官唱反調。行政長官的權威,先有歷年折騰,後有北京中央政府奧援專政工具,藍絲都知道要頂禮膜拜的真正對象。以前「港府」在一般人心中累積的威望,在不同光譜裡面都有折損。當然失範的進深程度,人人不同,但總體來說,所有人的內心都不再一樣。對於人類這種情感團體動物,失範的風,是一場看不見的價值觀恐怖襲擊。
關於恐怖襲擊。在中國政府反恐主義訊息網,一篇名為《社會轉型、社會失範與恐怖主義》的文章在其結論部份說:
「……既可以將恐怖主義視為同戰爭類似的政治性暴力行為,也可以將恐怖主義當作一種社會現象,但歸根結底恐怖主義是一種社會現象,具有客觀的社會屬性。恐怖主義是社會結構的產品……恐怖主義具有犯罪的屬性。作為犯罪的恐怖主義,是社會的正常現象,它具備犯罪所有的功能,無論消極抑或積極。恐怖主義之於社會有機體的積極作用,恰如疼痛之於人體的積極作用一樣,具有提醒和指示功能。恐怖主義的增多呼喚社會制度的自我完善與社會治理的自我調整。社會有機體在結構變化的過程容易出現問題,並需要不斷克服……」
只要社會人道,人們就會很和善。香港情況,在破罐破摔之下,人們雖然無能改變甚麼,但內心也會變得冷酷。
資料:
[1] 《維基百科》香港學生自殺事件列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提供五大措施幫助學生,預計於 2016 年 9 月完成。五大措施分別為:一、成立專責委員會全面了解分析自殺成因及提出預防方法;二、舉辦五場地區研討會,安排教育心理學家和學生輔導專業人士介紹預防自殺和辨析有問題學生的方法;三、舉辦教師講座,教導辨析有問題學生的方法和相關支援;四、局內成立專責團隊,邀請教育心理學家和輔導人員為有特殊需要的學校提供到校支援;五、以學校、家長和學生為對象,製作知識小錦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