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勞工已經低薪了,結果有公司把全勤獎金計入基本工資,還用各種名目扣薪,導致正職員工一個月只領到21,000;
更甚者,員工不堪待遇不佳,要求補齊薪資,竟被公司被要求離職,最後當月做了24天,只領到11,000!
#拒當廉價勞工
今天上午開了一場「究責惡質雇主、拒當廉價勞工」的記者會,原因是前一陣子有勞工向我陳情,表示公司底薪22,500未達基本工資,加上全勤獎金2,000才超過基本工資;
但是 ... 有多位同事,因為漏打卡、請假,當天薪資被扣除之外,連2,000元的全勤獎金也被扣光!
再者,陳情人表示,該公司流動率非常高,很多員工來工作一個月,連勞健保都未被加保,第二個月公司才加保 … 有員工表示希望能領取足額薪資,卻被公司資遣,公司最後用日薪750(工作8小時)的方式計算給離職員工薪水,
日薪750!?即便是計時工讀,時薪都遠高於此!
#勞檢形同虛設
知道這件事之後,我請勞工局進行勞檢,沒想到勞工局上周五到現場勞檢,竟只帶回員工清冊,關鍵的 #出勤紀錄 #薪資證明 … 居然讓公司事後補件!
這實在令人非常氣憤,高雄年輕人低薪是不爭事實,如果高雄市政府還放任這種一直把年輕人當作廉價勞工在洗、用完就丟的公司,繼續違反勞基法、惡搞勞工,那我真的不知道,高雄年輕人為什麼要返鄉打拼!!!
對,我忘了說這家公司的名字:#日勝行銷顧問有限公司,地址在左營巨蛋對面,目前還在人力銀行上繼續徵人。
--
今天在記者會中,我提出幾點具體建議:
1⃣在現行制度下,勞工提出勞動檢查/勞資調解常造成工作權益的剝奪,導致員工只好隱忍。勞工局應針對過往紀錄不佳之企業列冊追蹤,不定期發動突襲勞檢。
2⃣勞檢應納入由員工自發組織之產業工會/職業工會陪檢制度,強化現場查核人員執行勞檢的法制能力及專業知能。
3⃣目前勞工局網站上的違反勞基法事業單位查詢,詳細資料只有108年6月以後公告的,希望未來能提供總表,甚至更進一步列出違法雇主的累計違法次數,讓市民求職時有更好的參考依據。
高雄的薪資條件已經偏低,如果還縱容這樣的企業,把人力當作奴隸,把員工當作免洗餐具,那高雄青年還談有什麼未來?
人員流動率計算 在 鄭宏輝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百元的秘密:商業模式創新為什麼值錢?
平常大家講創新經濟,言必稱科技創新、技術創新,高深技術、研究團隊、大筆研發經費、申請專利,需要高額投資才能做到。然而現在,美國、中國市場上重視「商業模式創新」,這是過去在台灣不太受到重視的領域,但是台灣也有商業模式創新的高手,我的好朋友新竹美嚴集團董事長黃登明就是一個例子。
登明在新竹是名人,他開了台灣最早的「百元剪髮店」,從2008年經營至今,已有五百多間分店。在台灣的250家「十分有型」百元剪髮店,每個月要剪六十萬人次。以一百元的基礎收入計算,每個月營業額到了六千萬元左右。前陣子聽他講了創業故事,太精彩了,那就是商業模式創新。
把痛點變黃金
登明原有十多家髮廊,美髮產業重度依賴設計師,人力資源管理問題最大。據登明說,設計師之間的薪資落差非常大,收入高的設計師一個月拿二、三十萬都有,收入差的設計師,一個月只有兩萬多塊。可是大家的技術往往沒有太大差別,真正的差異在於「客戶開發」。
「你怎麼讓一個客人在進店以後,坐下來剪頭髮之前,相信剪這個髮型如果燙了染了會更好看,那客人就會多做項目,剪、燙、染,衝高設計師的收入。」登明說,偏偏有很多設計師跟藝術家很像,剪頭髮時十分忘我,很多人就只喜歡剪髮,不愛說話,導致收入低落。我想應該大多數人都是這樣,業務奇才本來就是少數。
「一個人領兩萬多,幾個月他一定撐不住,很多人後來去了工廠上班,很可惜,他們有技術。」美髮業是人員流動率很大的行業,收入太低只能走,但收入太高的人走得更兇,一個月薪資二、三十萬的設計師,他覺得自己獨立門戶更好,不需要和髮廊分成,羽翼漸豐多半留不住,這是髮廊經營者的痛點。
登明真的十分有商業頭腦,把痛點變成黃金,他想,不如我來開一家不用開發的店,就只要剪頭髮,不用講話、不用囉唆,客人進來以後快速選擇髮型,快速剪完,以效率、平價的服務為主打,把那些收入低、不愛開發客戶、又有技術的基層設計師集合起來,這樣他們也不愁沒有開發客人的能力。
於是登明開了第一家「百元剪髮店」,剪一次頭髮只要一百元,快速剪完。沒想到大受歡迎,第二個月就紅了,再開兩家店,一年之內擴張到了十家店,到現在增長到250家。而設計師因為剪得快,服務的人數多,收入反而好起來,一個月可以領到五萬元上下。
模式創新顛覆舊產業
這種商業模式創新在大市場是很受重視的,例如大家熟悉的Uber就是創新模式,以前世界各國都是計程車行壟斷短程載客服務,雇用靠行司機跑車,分成拆帳。但是Uber在2009年創立時,創始人發現,每天開車上班的人,車子裡還有幾個可以共乘的位子,可以分享出去,載送同樣路線的人去上班,增加整體運輸力(美國的大城市叫車非常困難,小城市或鄉下則是沒有多少計程車)。
進而Uber司機還可以在下班時間多載幾趟客人,作為兼職收入,甚至可以選擇某些商業街區的行程,專門利用下班載送時間結識商業菁英,所以很多白領上班族很喜歡這個兼職,跟一般計程車司機的工作心態有很大不同,也補充了大城市的運輸人力。
這就是標準的模式創新,本來有一門生意,但是提供服務或商品的形式改變了,滿足了更多需求,或是創造了新型態的供需,這就是商業模式的創新。
商業模式創新是可能改變一個產業的,Uber不只改變了美國,在中國市場上,過去出租車的服務不足而且品質不佳,Uber的模式被當地的「滴滴打車」複製,幾乎顛覆了整個中國出租車產業,成為出門叫車的優先選擇,使用出租車的人反而成為少數。
一百元創造進入門檻
登明在中國市場上也很有進展,跟北方的大型連鎖超市「物美集團」合作,以免租金的方式,在兩千多家物美超市裡開設快剪店,剪髮一次10元人民幣,不到新台幣50元。我問他為什麼把價錢訂得這麼低?他說物美方面的股東也希望漲價,調高到20元人民幣,大概新台幣90元左右,也比較符合台灣的百元快剪價格,卻被他拒絕了。
「現在我們10元人民幣的價格,因為不用租金、開店不需要選址就有人流,不用大作廣告,利潤還有10%到20%之間的不錯水準。你當然可以調高價格,但是這樣會讓競爭對手也想進來。」
原來登明的秘訣,是把價格壓在別人不容易複製的界線上,即使有競爭對手想要模仿,想開一樣的快剪店,可是在沒有know-how的情形下,成本自然不容易壓低,那麼他們就會發現做這個店沒那麼好賺,利潤並不豐厚,就比較容易打消念頭,這就建立起進入門檻,讓競爭對手不容易進來。
「當初在台灣創業時,訂價兩百元的話,我想這個店也會紅,但是我必須拖延競爭對手進入的時間,為自己爭取最多時間,擴大生意,建立規模。」登明的理由很快說服了物美超市的股東方,對方也覺得他充分理解這門生意。
商業模式創新在大市場是有很高溢價的,因為模式創新可以很快顛覆舊有產業,淘汰掉舊的生意模式,創造產業革新。很多創投基金、企業基金都很願意投資這類創新,不一定非要高深的科技創新才是創新,商業模式也很值錢。登明給了我很多啟發,我也希望在亞洲矽谷計畫中,能夠多挖掘出商業模式創新的機會,幫助更多的青年創業。
#庶民經濟 #宏輝的產業之旅
———
相關連結:
鄭宏輝觀點》一百元的秘密─商業模式創新為什麼值錢?
https://www.storm.mg/article/2725349
人員流動率計算 在 女性煮義 Feminist Cook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小結
對我而言,2019最大的比重是人生第一份正職工作,近一年上百人的辦公室體驗,最大的收穫是交到幾個好朋友,另一方面就是對人性、制度有更真切的一層認識。
我出身中產階級家庭,小時候爸媽照顧得很好,不會讓我們操心錢的問題,但這並不代表我們有富裕到不明白需要為錢操心是什麼樣子,所謂教育促進社會流動,教科書上沒告訴我們的是,即使你在教育體制內力爭上游,游出社會後,圍繞你的競爭者,大多是出身比你好的人,他們大概不比你努力、不比你聰明,就只是身在那裡,擁有那些資源,佔著茅坑,想拉屎的時候就拉,不想拉時就抱怨一下茅坑不夠豪華舒適。
這份工作給我的深切感受便是如此,當然,辦公室內有幾個比我更劣勢的同事,對他們我只有肅然起敬、真心想認識,然而絕大多數,都是靠先天優勢,莫名坐落在這份工作上,領更多錢,做的卻更少,工作品質更是一蹋糊塗、接近可笑的地步,連同工不同酬都談不上,少工多酬?我和另一位同事都向管理層反映過此事,兩人得到一樣的回覆:兩手一攤,說公司沒預算。所以改變制度這件事大概不會有下文了。
看待這份工作的轉捩點大概是兩三個月前,剛從台灣回來,主管給了我少許的加薪,說因為我表現優異,原本有些感激涕零,但很快地發現薪資不平等的狀況,心中的不平衡難以宣洩。
十月是年底爆忙風暴前夕的平靜,我開始接受大量所謂高難度的訓練,學習處理需要複雜計算的款項,每次訓練都有點尷尬,因為一起學的都是比我資深的同事,但我總是學的最快最好的那個,加上組裡一口氣走了三個資深組員,這份工作壓力大強度高,流動率極高,所以我就這樣莫名其妙成了資深組員之一,也開始幫忙訓練新人,甚至訓練同期進來的同事,領的比我還多,覺得荒謬。
同時,原本組上的副手被調到別的部門,接手的是一個比我資深不到半年的同事,她的管理策略就是把所有繁重的工作丟給認真有能力的組員,對偷懶事情都亂做的組員放任不管,不久後一位要好的同事受不了向人資投訴,於是十二月初我生日當天,中午出去和前同事吃飯吃到一半,便趕回辦公室以support person的身分參與這場人資會議,結果也是不了了之,然而做對的事情通常便是如此,所以才這麼少人做。
另一事例是某天一早九點,一位沒什麼交集的同事過來問我處理某種款項的程序,我回答後她瞬間噴淚,因為她用了錯的方式,導致近兩百人的薪資受到影響,電話另一頭的行政人員氣得對她大聲咒罵,看一個二十出頭的女生哭到說不出話,英雄情結作祟的我異常冷靜地接過她的耳機,屆時電話那頭的人大概也冷靜下來,我道了歉、耐心解釋解決方法和補救方案,然後花了一天半的時間修正所有的錯誤,那天早上那位同事大概在廁所和座位之間哭了一個小時,知情的組長和副組長卻完全置身事外,實在荒謬。
幾天後的年終派對,在我要走的時候,那位同事在半醉的狀態下拉著我的手,淚眼婆娑地對我說:「你是個好人,這對我來說意義重大。」兩人的交集也就止於此。
講了這麼多有的沒的,好像都在講我有多棒多猛卻懷才不遇,看來今年初剛找到這份工作時,說未來會努力保持積極正向,不再發哀怨文騷擾大家的這個承諾,是沒守住了。
不小心扯太多,大概是連放五天聖誕假期,終於閒下來讓腦子排毒一些,剩下的下回再說吧!
(圖為紐西蘭本土聖誕樹 Rātā,家裡望出去就是這棵開滿紅花的巨型聖誕樹。)
人員流動率計算 在 離職率計算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推薦與評價
国际通用的离职率的计算公式为:离职人数/((期初数+期末数)/2)离职率大于100%也是正常数值,说明该期人员流动总数已大于员工总额,并不代表全部员工离职。 如何计算离职 ... ... <看更多>
人員流動率計算 在 離職率計算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推薦與評價
国际通用的离职率的计算公式为:离职人数/((期初数+期末数)/2)离职率大于100%也是正常数值,说明该期人员流动总数已大于员工总额,并不代表全部员工离职。 如何计算离职 ... ... <看更多>
人員流動率計算 在 Re: [發問] 離職率的計算- 精華區HRM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nadmi (nadmi)》之銘言:
: 分母數字是[當月所有在職過的人數(至少上一天班)],而不是平均人數
: 這樣在加總時才能互相吻合。
: 所以我開始要我們廠直接用總人數來統計運算,而不是平均人數
(借一下n大的文,純粹好奇提出疑問而已,千萬別見怪)
假使A部門月初10個人,結果10個都離職了,進來一批新的10個人,
若以總人數的算法,離職率會變成只有50%!
整個部門都已經換過一輪了,結果離職率只有50% !!? 顯然這數字不太像是"離職率"
以下來談談幾個人力耗損指標計算方式,
一般來說,人力耗損指標可以作為管理上運用,也是人力規劃需考量的要素之一。
一、離職率 vs 流動率
離職率一般是指人力耗損指數(Labor Wastage Index,LWI),
跟流動率(Labor Turnover Index,LTI)算法有點不同。
1.離職率 = (同一期間離職人數/平均人數) *100%
2.流動率 = 〔(同一期間離職人數+新進人數)/平均人數〕*100%
看得出差別在哪吧?流動率有將新血的人數算進去,較能貼切表達"流動"的概念。
但實際上...流動率用處不大就是,知道定義就好 ^^;
二、離職率 vs 留任率
但光看離職率也有缺點,就是區分不出某一職位是單次離職或多次離職,比方說:
狀況A: A部門10人,其中9個人離職,且皆已補充 ==========> LWI=90%
狀況B: B部門10人,其中1個人離職,但該職位卻補充了九次 ==> LWI=90%
兩個完全不同的狀況,但離職率卻都等於90%。
因此,此時若搭配人力穩定指數(Labor Stability Index,LSI),則較能看出差異
3.LSI(或留任率,Survival Rate)= (一定期間後仍在職人數/原在職人數)*100%
此算法只管出、不管進,
依此計算方式,A部門的留任率將是10%,而B部門留任率則是90%
LWI 與 LSI 搭配使用,好處就在這 :)
三、服務期間內分析(Length of Service Analysis)
當然,如果是全公司只算一個單一的離職率指標,那顯現出來的意涵其實不大,
所以一般還會進行層別分析(如部門別、職位別、職務別),
以人員類別為縱軸、服務期間為橫軸,計算其離職率。
範例如下(數字為離職人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離職 平均 離職
人員類別 <3月 3-6月 6-12月 1-2年 3-5年 >5年 總人數 員工數 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接人員 5 4 3 3 2 3 20 200 10
間接(非主管) 15 12 10 6 3 4 50 250 20
間接(主管) 20 10 5 3 1 1 40 100 40
Total 40 26 18 12 6 8 110 550 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樣的情況,可以把離職率改成留任率(數字為留任人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有 年 底 仍 在 職 (原有) 員 工 數 五年留
部門或工作 人數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任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40 35 28 26 22 20 50
B 32 25 24 19 18 17 53
C 48 39 33 30 25 23 48
D 38 32 27 24 22 19 50
E 42 36 30 26 23 21 50
平均在職率 100% 83% 71% 62% 55% 5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半衰期(Half-life Index)
最後一個要提到的就是半衰期,例如上表,到第五年剛好員工數剩下50%,
其半衰期就是5年。
(可以做什麼用呢???別問我....我也不知道...)
五、總結:
以上講了那麼多,其實說真的,有沒有搞清楚,不是那麼重要啦
(這樣講會不會扁...浪費諸位看倌的時間 ^^;)
只是重點是,身為一個HR,站出去一講話,就是要讓人家顯得專業嘛!
雖然沒什麼實用價值,但搞清楚後總是感覺比較專業咩 (....光速逃)
-FIN-
(以上資料參考:工作分析與企業人力資源規劃,作者:段樵)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33.70.16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