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更只有一個台灣!
今天是世界地球日,我有三個問題請蔡英文回答。
「2021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評比61國,台灣名列第57名,倒數第5,甚至還輸給排名33名的中國大陸;而台灣2015年通過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在2050年的減碳目標是 #比2005年減少百分之50 ,距離碳中和目標仍有一大段距離,甚至我們的人均碳排放量仍遠高於世界大部分已開發國家。
2050年預計達成淨零碳排放的歐盟,2023年起將對生產地未課過碳稅的進口貨品課徵碳關稅;美國總統拜登也提出要對「未能履行減碳義務國家的碳密集產品」課以碳關稅。臺灣想要不受國際制裁、懲罰,就需要跟上主要國家的減碳目標。
目前已有128個國家宣布在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的碳中和。台灣要捫心自問:就算外銷不斷創新高,把我們的環境破壞了,值得嗎?所以,今天地球日,我想請問蔡英文總統三個問題:
1,「2025」妳的能源政策還要燃燒 30% 的煤炭、 50% 的天然氣,至於目標 20% 的綠能現在只有 5% ,任期剩下3年妳如何達到 20% 的綠能?
2,歐盟 2023 要開始課徵碳關稅,妳要如何因應?妳何時要實施適當的碳税制度?
3,如果妳有機會出席全球氣候暖化高峰會,妳敢宣布台灣在 2050 達到碳中和目標嗎?
人均碳排放量排名2021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不依賴化石能源】美氣候變遷政策大轉彎,台不能繼續旁觀(02/07/2021 蘋果日報)
徐光蓉/媽盟氣候行動倡議發起人
元月20日拜登(Joe Biden)正式就任美國總統,立刻簽署行政命令:重返《巴黎協議》,廢止爭議已久的基石輸油管計畫的許可,並禁止北極國家保護區原油開採。6天後再頒行政命令——處理氣候危機的國內與國際策略,向全球展現解決氣候變遷危機的決心。美國氣候變遷議題的大幅轉向,意謂著台灣不能在此議題繼續做旁觀者。
拜登的氣候變遷目標:2035年前全美發電零碳排放,2050年美國淨零碳排放。不僅與持氣候變遷懷疑論的川普南轅北轍,更遠超過歐巴馬提出,2025年前比2005年減少26至28%的減量目標。
此外,拜登任命前國務卿凱瑞(J. Kerry)為新設的總統氣候特使與國安會成員;計畫於今年地球日(4月22日)召開氣候高峰會,邀請主要排放國,透過同儕激盪提升參與國的減量目標;盡速發展新的自願減量承諾(NDC)與氣候財務計畫,以符合《巴黎協議》規範;要求所有部會將氣候變遷列入政策發展時的重要考量。並一再強調氣候變遷是美國內政、外交、國家安全與國際貿易的重點。
如同武漢肺炎疫情,美國也是氣候變遷的重災戶;去年美國破天荒的發生22起損失超過10億美元的天災,總損失接近1兆美元。美國大氣海洋總署統計顯示,1980年至今,美國天災損失幾乎每10年增加1倍,40年共計損失1.88兆美元。聯合國災害風險中心報告,2000年至2019年,全球劇烈天災次數比前20年增加75%,40多億人受災,123萬人喪生,造成約3兆美元財物損失;如果不盡速遏止增溫,氣候變遷持續加速,未來地球可能不適人居。
由於意識到氣候變遷威脅不認國界,唯有一起努力才可能化解危機,2015年底《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在這樣氛維下,無異議通過《巴黎協議》:控制增溫遠比2度低,並追求增溫不超過1.5度;人為排放盡早達最高峰,於本世紀中起,人為排放與自然吸收相當;締約國自提NDC,每5年為期調整等。
只是5年過去,全球溫室效應氣體排放仍上升,各國提交的NDC在2030年總排放仍比「增溫不超過1.5度」的路徑多290至320億噸,約合目前全球年排放量的一半。2019年全球增溫已達攝氏1.25度,10年內就可能超過「增溫不超過1.5度」的目標。稍可安慰的是,近期宣布零碳排的歐盟、日本、南韓、中國與美國,佔全球總排放6成,排放大國的積極目標給氣候變遷危機帶來一絲希望。
台灣在1998年為因應國際氣候變遷協商召開第一次全國能源會議,往後除了2008年至2009年因全球金融風暴經濟萎縮導致排放降低外,溫室效應氣體排放持續增加,2018年已經較1990年多143%;環保署公布的台灣NDC以2005年做基準(排放量比1990年高136%),設定目標於2050年比基準減半(比1990年多18%)。台灣NDC和巴黎協議的零碳排放路徑差距非常大,總能源消耗持續緩緩上升,加上再生能源發展動力不足等因素,導致台灣在國際氣候變遷表現指標評比(CCPI)一直停在後段班。
選一個高排放年做基準,經濟活動又一如往昔,台灣氣候變遷政策像是為存在而存在。早年想法很簡單:台灣不是締約國,最大貿易夥伴美國不會同意大幅減量,台灣社經體制可以繼續依賴化石能源。
這心態在政府想爭取加入《UNFCCC》時陷入兩難:真要跨出去跟上國際腳步,或仍故步自封維持現狀?今天,美國政府表明在氣候變遷議題的態度,拜登團隊選前提到未來將以美國經貿實力做槓桿,期盼他國參與氣候變遷議題,並懲罰欺騙造假的國家。台灣沒有多少選擇空間。
在氣候變遷議題領先的國家,元首必須展現強烈的政治決心,國家機器才會被激勵啟動,氣候變遷才可能在政策制定時被認真納入考量。台灣雖然人口排名全球第53名,但能源使用、人均CO₂排放與用電量均在全球前10、20名;台灣必須先要求總能源與電用量不再增;制定符合控制增溫不超過1.5度路徑的2025年或2030年目標;認知台灣地狹人稠、水資源缺乏,無法容納大規模二氧化碳吸收或封存,實際降低排放才是根本;減量政策還應顧及弱勢族群,糧食安全與生物多樣性的維護。
從武漢肺炎疫情爆發至今,台灣是極少數不必封城、可以正常生活的國家。主要應歸功全民從2003年SARS疫情的慘痛教訓,學習到該如何群策群力防禦外來的衝擊。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遷問題,期盼台灣可以類似嚴肅認真的態度主動面對,今天一分的努力可以減輕未來十分的負擔。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210207/AHWRUM2A35HCRNNFVVTQWCVHRQ
♡
人均碳排放量排名2021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綠能轉捩點到來?INFLECTION POINT FOR GREEN ENERGY(09/30/2020 Vogue Taiwan)
過度仰賴化石能源所造成氣候危機已不容忽視。隨著再生能源競爭力增強,全球能源結構正在加速邁向綠色低碳的未來。
文:AC LEE
今年以來石油產業波折重重。布蘭特原油現貨價從年初每桶66.25 美元一路下跌至4 月21 日的19.50美元, 為2002 年二月以來最低點。主要原因是COVID-19 疫情導致終端需求急凍,以及OPEC 和俄羅斯減產談判破裂。這些暫時性經濟因素目前雖已緩解,但在氣候變遷加劇,環保意識高漲,消費行為改變等壓力下,石油產業前景充滿挑戰。擁有全球五分之一石油儲量的沙烏地阿拉伯國營石油公司─沙烏地阿美 ( Saudi Aramco ),去年12 月首次公開招股( IPO ),募股總額為256 億美元,低於公司預期約15%。全球首家市值高達兩兆美元的公司,曇花一現。
現有能源結構不利永續發展
能源類型分為非再生能源及再生能源( 或稱綠色能源)。前者包含石油、天然氣、煤炭三種化石能源,以及核能;後者則涵蓋水力、風力、太陽能、生質能源等。根據英國BP 公眾有限公司 ( BP plc ) 分析2019 年全球初級能源使用量,石油和煤炭分別占33% 及27%,天然氣占24%。石油主要用於運輸,而煤炭和天然氣主要用於發電,分別供應全球36%及23% 電力,再生能源占26%,其中60% 為水力發電,而風力發電及太陽能則各占20% 與9%。
現有的能源結構並不利於環境永續發展,有限的化石燃料終會枯竭,汙染亦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傷害。煤炭蘊藏豐富,可供人類使用約200 年。石油和天然氣已探明的蘊藏量估計只能供人類開採約51 ~ 53 年。三種化石能源中,天然氣的碳排放量最低,比煤炭低50% ~ 60%,然而其發電成本較高,以台灣為例,燃氣發電成本比燃煤高48%,而且開採、輸送、儲存的過程中存在燃料外洩的風險,若發生爆炸恐將釀成災害。核能發電穩定、成本低,且不會排放汙染物於大氣中;但有輻射外洩隱憂,且核廢料處置問題至今仍無解。為了減緩氣候變遷,全球能源結構勢必需要轉型,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提高再生能源的使用。
綠能競爭力與日俱增
過去再生能源給人昂貴的印象,隨著技術成熟與裝置量增,產業競爭加劇,加上政府大力補貼,發電成本在過去十年間已大幅下滑。
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 ( 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IRENA )的資料,太陽能的發電成本從2010 年至今下跌超過80%,導致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從初期的4% 提升到目前的25%。陸上風電發電成本下跌39%,主要是占成本60% 以上的風電機組價格在十年間下降逾50%。離岸風電則藉由提升設備容量,發電成本下降29%。相較於水力及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的地理限制少,發電容量大及穩定度高,發展潛力大。根據投資銀行拉札德 ( Lazard Ltd. ) 以及IRENA 的分析,目前無補貼太陽能平均發電成本較燃煤發電高約30%,較風力發電高約20%。隨著成本持續下降,2021 年後新啟用太陽能廠運轉成本將比現有裝置少42%,將低於現有燃煤電廠及風力發電廠的運轉成本,換言之,太陽能將會成為未來再生能源的主流。
不過,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已接近極限,需要新的技術提升效率。近期美國國家再生能源團隊利用三五族半導體開發出新型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可以達到47.1%,是目前最高的紀錄。此外,太陽能屬於間歇性能源,太陽不可能時時刻刻照耀,夜晚、陰天則無法發電,需要搭配大規模的儲能系統使用。目前主流儲能系統為抽水蓄能電站,地理條件嚴苛。最新趨勢是使用鋰電池儲能技術,其建廠的地理限制少但成本高,且平均6 ~ 8 年即需汰換電池。產學界正積極研發新技術,例如改採用續航力更優異的氫燃料電池,或延長鋰電池的壽命。特斯拉 ( ESLA ) 近期申請的鋰電池專利,聲稱可延長電池壽命三倍之多。然而,新技術距離商業化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各國迥異的能源政策,為轉型埋下隱憂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估算,如果要達到巴黎協議中到本世紀末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於攝氏1.5 度之內的目標,從現在到2030 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每年需減少7.6%。然而各國能源政策大相逕庭,恐讓巴黎協議難以達成目標。
中國是全球最大碳排放國,排放量比排名第二的美國高出90%,主要是因為65% 的電力來自於成本低廉的燃煤發電,但人民卻深受霧霾之苦。為了改善空汙,政府原計畫以天然氣取代煤炭並加速發展再生能源。然而在歷經2019 年初因天然氣供應不穩所導致的缺電窘境,政府去年底宣布擴大使用化石能源來穩定能源供給,興建多座燃煤電廠,加大國內油氣開發力度,再生能源從政策核心退於配角。
在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提倡增加綠能發電來減緩氣候暖化,而川普卻計畫擴大化石能源使用量,振興煤炭產業,增加頁岩油開採量。未來十年內,美國頁岩油日產量預估將增加近七成至1,400 萬至1,500 萬桶。然而,各州政府反其道而行,持續關閉老舊的燃煤電廠,提供各種政策及補貼發展綠能。美國能源資訊局預估,今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將首度超越燃煤達21%。
歐洲高度仰賴能源進口,因而積極發展綠能。2019 年再生能源( 含水力發電) 占總發電量達到37%,高於中國的27% 及美國的17%。去年12 月,歐盟頒布綠色新政綱要 ( European Green Deal ),並在今年3月公布氣候法草案 ( Climate Law ),目標到2030 年碳排放量將比現在減少50% ~ 55%,2050 年前要讓歐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碳中和的大陸。歐盟也針對各產業詳細規劃能源轉型方案,提供金融工具支持企業採用綠能;若從碳定價不如歐盟的國家進口貨物,歐盟也考慮進行徵稅,將對全球貿易帶來巨大影響。中美是否會因此加速能源轉型,亦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台灣綠能發展嚴重落後
如同歐洲各國,台灣90% 以上的能源仰賴進口。煤炭及天然氣發電占比分別達46% 及33%,再生能源只占4.9%。偏重於化石燃料的能源結構,使得台灣人均碳排放量高於全球平均,世界排名二十五,亞洲排名第一。為提升能源自主與兼顧環境永續發展,政府從2016 年開始推動能源轉型,目標到2025 年燃煤發電比重降到30%,核能退場,天然氣占比則提高至50%,再生能源比重增加到20%。再生能源裝置總容量需達27GW,其中20GW 來自太陽能,其餘為風力發電。
台灣位於亞熱帶,日照充足,且海岸狹長,東北季風強,具有發展太陽能及風力發電的潛力。然而,至今年三月,累積太陽能發電容量僅有3.9GW,風力發電容量只有0.8GW。導致進度嚴重落後的原因是政府缺乏全面性的規劃、複雜的土地變更及環評過程,加上鼓勵業者使用較昂貴的國產設備,降低業者投資再生能源的意願。再者,台灣電價為全球第三低,營業用電最低每千瓦新台幣2.12 元,民眾擔憂能源轉型會導致電價上漲。台灣應借鏡歐洲經驗,建構有系統且長遠的轉型政策,提供綠色金融工具及補貼吸引產業提高綠能使用量,並深耕綠色電力消費的宣導與教育,才能真正落實能源轉型。
近年極端氣候對全球威脅與日俱增,去年的歐洲熱浪、澳洲大火、加州野火到年底的威尼斯水災,氣候變遷所導致的災害越來越頻繁。為了環境永續發展,從政府到人民,都必須要做出改變。轉型雖然緩慢且艱鉅,但只要能增加綠能發電,就能減少對環境的威脅,期以順利邁向綠色低碳的未來。
(本文轉載自《INHERITAGE》2020年夏季號)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vogue.com.tw/lifestyle/article/greenenergy-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