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沌描述——民族性與系統性種族歧視】
系統性種族歧視在學術界的實況更像是制度性暴力。第一是藉由簡化跟省略原住民族精神與價值觀獲得既得利益/學術credit的剝奪,再者透過學術研究成果滲透到學術市場去宰制沒有話語權的原住民族人;對天性/樂觀等善意族群歧視去營造兩面評價分化族人,同時在漢語中心/漢族中心影響下排斥原住民族地位。剝奪,滲透,分化,排斥,正是Johan Galtung提及制度性暴力/結構性暴力的四種表現。制度性暴力不一定是積極主動的,在由龐大權力與資源結構起來的學術市場,善意族群歧視成為常態代表這種論述的典範化已經形成,在關鍵字背後其實是眾多大學教授、期刊審查委員、學術補助計劃、升等壓力...等等被默許而不被撼動的結構,進而鞏固了這種歧視的詮釋與發展空間。
典範轉移往往是緩慢而艱難的過程;不過也就是因為這種緩慢推移的潛移默化,一旦善意族群歧視繼續不被重視,那麼它是否將跟著新理論與觀點的發明結合繼續殘害下一個原住民族世代呢?我想用這篇論文來舉例,大家應該也會更明白公開譴責並抵抗學術界系統性種族歧視的重要性:這篇論文是王雅玄在2008年於台東大學教育學報提交的〈進入情境與歷史:台灣原住民教師的多元文化素養及其實踐〉論文。我們摘要一下,這篇研究的目的是:
引導基層教師進入社會情境及其成長過程中族群經驗之歷史片段,從中瞭解在社會脈絡下,對多元文化素養內涵的理解與實踐策略。
研究目的如下:
一、 探討原住民中小學教師在認知、情意與技能面的多元文化素養內涵。
二、 瞭解原住民中小學教師在文化、族群與語言面如何實踐多元文化素養。
而它的研究立場是:
本研究從原住民教師及其文化背景來探索其所理解、所實踐的多元文化素養,並挪用人類學研究觀點,認為族群有其共通特性,可以在個別的個人身上找到屬於這族群的共通特性。假設個別的原住民身上有與其社群相類似的族群文化觀(Benedict, 1935),故不蒐集大量樣本進行調查,亦不預設研究對象的代表性,因為在每一個民族許多不盡相同的個人中總可找出所謂的民族性(李亦園,1992),所以應深入個別訪問原住民教師,以掌握教師觀點的多元文化素養內涵與實踐。
全文大家就自己去查詢,我們建議大家去找2005年發表在Science的論文〈National Character Does Not Reflect Mean Personality Trait Levels in 49 Cultures〉,針對49個文化進行調查,發現其文化人群並沒有所謂平均的人格特質。2005年的實證研究。而王雅玄在2008年,引用1935年及1992年的論述來做為立場,結果是甚麼?就是在結論的部分,持續用錯誤描述誤導大家:「但私底下面對不同族群學生則採取積極性差別待遇,例如在生活輔導方面依學生不同『民族性』與之相處」,所以是遇到布農族學生就找其他七個學生來唱「八部合音」嗎,還是遇到阿美族學生問他們今天怎麼不跳舞?這篇論文連同台東大學教育學報,收錄在TSSCI期刊(科技部補助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國家級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資料庫),你沒看錯,這就是一個種族歧視典範化的過程。研究者用過時/錯誤研究作為立場,一路進到國家級期刊的學術殿堂裡。我們閱讀論文好幾次,仍然想不通為何需要用民族性作為立場支撐自己的多元文化素養研究,難道不覺得矛盾嗎,這種充滿渾沌的描述過程,真的可以作為學術界、教育界的參考嗎?
是時候重新檢視學術界的陋習。雖然我們無法及時改變制度性暴力,但我們可以做的,就是現在開始學會辨認它們的面孔:一起關注原住民族相關研究,支持你所在的學術領域去進行尊重族群差異的批判性思考,支持從原住民族主體性出發的研究。
人文中小學評價 在 Luna小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馬祖淨村
今年三渡馬祖 四次的馬祖的工作
這應該也是今年的最後一飛了(?吧)
從工作當中認識它 並愛上它
開始想要更了解它~~
原來對土地人文的愛 跟戀人是一樣的阿
😁😁😁😁😁😁
很榮幸有這次機會可以主持馬祖環資局所主辦一年一度的淨村活動。
因為是行之有年的活動
因此更想帶給縣民耳目一新的感覺
今年也特別簽署了惜食公約
樂善好施的馬祖性情 也在第一時間
邀請到了三間中小學一起加入這個行動
也成為全台第一個與校園合作的惜食計劃
相信這個對資源良善的美意
可以透過教育 從小扎根
這次的活動非常謝謝 張壽華 局長
在活動開始便到場給予大家鼓勵
也在活動結束後給了我們極高的評價
馬祖的朋友很熱情~活動也很順利。
這也仰賴 曹重華 科長
活動前中都給與極大的支持與協助♥
希望明年、後年、大後年
淨村 淨灘 跨年 路跑 balaba 都有機會再找我去馬祖yo♥♥
人文中小學評價 在 雙寶娘 (譚惋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中國教育
『找出自己的優勢,比直接模仿還重要』
今天,讀到親子天下的一篇文章
『科技翻轉中國教育,「哇!」和「然後呢?」』
做為一個在中國當地生活的「前教育者」,我一些話想對大家說。
不可否認的,中國目前已是全球互聯網發展最好的科技大國,每回被問到最喜歡中國的什麼,我也毫不避諱地表示,最喜歡中國互聯網的便利,支付寶以及人性設計的各種APP,都是我生活不可或缺的必備品。
互聯網的高度發展,也影響了中國的教育,學校和老師無論是教學或與家長的溝通上,都依靠應用各種APP。筆者的一對龍鳳胎目前就讀上海公立小學三年級,親子天下文章提到的「一起作業」APP都已經算是「比較元老」的軟體,畢竟親子天下的這篇文章是去年11月做的訪問。
或許你會說,短短的半年間能有什麼變化,其實中國互聯網的變化非常快速,半年我們家小孩的家長群,已從原本的微信群,晉升到有專門的親師溝溝APP「曉黑板」取而代之。
除了有專門進行班級溝通的APP,關於孩子學習的APP還有雙寶娘之前介紹過的「納米盒」、「口語100」,以及各種推陳出新的軟體。
為什麼中國互聯網可以發展的如此快速?親子天下說對了最重要的部分,「國家政策定調為互聯網+教育」,有國家這塊大靠山存在,這些學習APP才能快速成為中國中小學課堂的輔助教材和工具。
在這樣「一片前景看好」的背後,卻也有各種看不見的教育問題,孩子長時間盯著3C產品,人際互動與接觸大幅的縮減。
前陣子我們全家觀看了在中國評價高的一部電影,前面主角為了找出金蛋所付出的努力並未打動我的心,畢竟在美國電影中,英雄主義與追求夢想已算老梗,但卻在電影的結尾上,深深被遊戲設計者和年輕人的對談觸動了內心(不管是文章或電影,結尾走心永遠是不敗的設計)
遊戲設計者對主角說:「不管你在真實生活中有多痛苦,但那才是你能真正吃上一頓好飯的地方」(No matter how painful you are in real life, that's the place you can really eat a good meal.)
這句話除了直接戳中我的內心,那一陣子也在朋友圈中,看到很多中國友人競相分享這句「至理名言」,甚至被各種「日籤APP」製做成精美的圖片,廣為流傳分享。
我想,這句話之所以可以打動我和其他中國朋友的心,來自於生活中的我們都過度依賴網路世界,從看完電影之後,我開始過起「真實的生活」、和「真實的朋友」交往,自己出門買東西,和朋友見面聊天,如果不這麼做,我有點擔心「真實的自己」會消失於「真實的世界」裡。
或許是我本人過度幻想了,但這確實來自內心的恐懼,也是我對孩子的隱憂,擔心孩子過度依賴3C產品,而忘了真實世界的一切。未來family上曾經有篇熱文,一位中學老師在寫出,班親會上家長清一色的議題是:我的孩子沉迷3C,在中國更不時傳出,親子因手機爭吵的新聞,孩子甚至為了一隻手機跳樓自殺。
我相當肯定中國的互聯網發展,也支持將科應用在教育上,只是台灣在學習模仿中國之前,是不是應該先找出自己的優勢,台灣最大優勢在豐富的人文風俗、自由的思想價值,以及貼近土地的鄉土教學,還有那麼多熱血的老師努力憑一己之力,努力在創新翻轉教育,並非因爲我曾是台灣教育者,所以一股勁地只說自己人好話,連中國當地友人,幾番稱讚羨慕台灣的教育,並向我表達非常想讓孩子來台灣讀書的願望。
然而,這些卻沒被政府所重視,兩岸之間最大的差距並不是科技,而是政府對教育的支持度,教育法規陳舊跟不上時代,政府沒錢就算有心也無法支持也是重點之一,國家經濟影響的層面,當然也包含在教育上。
台灣真的不需要一昧跟中國比較和競爭,只看到中國的好而忘記自己的優勢,應該先保全自己的優勢,使之發揚光大,行有餘力再學習模仿需要的部分,直接複製貼上,只怕會水土不服,兵敗如山倒。
守住優良的文化底蘊,才是教育改革的第一步。
#相關連結在留言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