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的DJtime
今天木的要來分享諮商室內的小觀察,文中故事為真實案例經充分改編。
在諮商室內,海倫說著腦袋裡的那兩個人是如何影響著自己,這是我們的第八次諮商,在經歷了她的自傷與諮商關係破裂後,這是我們再次好好坐下來,聽她細數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H的個性很樂觀,她最近常常出現,她出現的時候我感覺不到自己。S有點壞,滿鬼靈精怪的,她覺得我本人很笨,什麼都不會,她常常很想自殺。」
作為一名新手助人工作者的我,憑著過去對精神疾患的認識與知識,不斷的評估是不是有解離性人格障礙症(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的可能性,有沒有聽到真的聲音、聲音的頻率能不能判斷。帶著緊張與擔心,深怕一個不小心S帶走了海倫。
在與海倫工作了半年後,逐漸的發現H和S不是個案所說的兩個人格,可以確認的是,這是兩種他身上所擁有的特質,自我依循著兩種不同特質來為自己發聲,這樣的她感受到安心。
📍解離性人格障礙症
在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診斷中,DID的特徵概述如下
🔅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人格狀態,每種人格擁有相對持久的型式
🔅至少兩種以上的人格輪流控制此個體的行為
🔅無法記憶重要的個人資訊,失憶的嚴重程度無法以一般的健忘來解釋
著名小說《24個比例》與電影《分裂》中的主角便是DID,不同的人格有著不同的個性與習慣,甚至連字體都很不同。
🎭躲在人格面具下的真實特質
海倫他無法以自己的身份發聲,來自於長期家庭的壓迫與批判,使得他學到唯有找人發聲才能夠被聽見。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並不是週遭的人都能為他說話,接受他的任性。所以啊,他需要找到生存之道,以H和S來展現自己,這些都是他的一部分,而我們需要陪伴他整合進自己。(怎麼整合,依著不同的學派觀點有所不同)
📍寫在結案之後
還記得那時候聽到H和S時我有多焦慮,加上其他外部系統給予的壓力,好急著想知道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要就醫嗎可是又不像,再加上督導說DID的機率真的不是那麼高,我的慌張淹沒了自己。
更多的擔心是在於會不會當我跟海倫越談越多他的H和S,這兩個他口中的人格就越來越鮮明了。
在站穩腳步後,慢慢發現了自己太快的跳到診斷與詮釋的位置,雖然他的描述真的鮮明到不行,然而在拼湊了蛛絲馬跡後,發現這是他說話的習慣。隨著談話到末尾,他也慢慢的嘗試以自己來發聲(前提是他的其他系統像是爸媽老師要合作),我們好好的說再見,與海倫一同細數他的改變。
一點學習與工作的小觀察,絕對不是寫不出原定主題🤗
對這個分享你想到什麼了嗎?
#小事町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 #解離性人格障礙症 #郭玟秀諮商心理師 #黃旻諮商心理師
人格障礙症dsm 5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自戀、愛自己、自私、自我中心,
到底有什麼不同?
各位朋友,這篇內容跟7/14(日)在台北萬豪酒店的心理祭活動有關。我的場次是10:40~11:20,會跟柯萱如律師一起討論自戀與愛自己相關的議題。
不過,因為有兩個人要對談,再加上主持人開場或總結的時間,我個人大概只有15分鐘的時間。所以我想先把部分內容先拿到這邊來談,要不然15分鐘大概把名詞解釋一下就差不多了。
我會先從自戀型人格疾患切入,以下資料取自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E8%87%AA%E6%88%80%E5%9E%8B%E4%B…
*************
自戀型人格疾患 (英語: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簡稱為 NPD)是一種永久性的人格疾患。患者往往會過度誇大強化自我的重要性,過度渴求別人的讚賞,缺乏同理他人行為的能力。患者會花很多時間,思考如何獲得權力、成功或提升外在形象。最大的特徵之一就是患者經常無意識地利用身邊的人。這樣的行為通常始於青春期,陸續在各式各樣的情境中展現。
一般需藉由精神科的專家進行一系列的訪談後,才得以診斷,目前認為大約有 1% 的人在某個年紀會形成自戀型人格。普遍認為,患者中男性多於女性。
根據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自戀型人格障礙症屬於B群人格障礙症(Cluster B personality Disorders),開始於成年期早期並持續至今,表現常有以下特點:
1. 誇大自我重要性,例如誇大自己的才華並期待被人看重;
2. 永遠專注於成功、權力、美貌、或是理想愛情等幻想中;
3. 認為自己獨特,僅能被其他特殊人物或高位者所認可並與之相關聯;
4. 需要過度的稱讚;
5. 不合理的認為自己有特殊權力或獲得他人無條件順從;
6. 處理人際關係時顯得自私,好以占便宜來滿足自己的利益需求;
7. 缺乏同理心︰不願意認同和感受他人的情感需求;
8. 常嫉妒別人或認為別人嫉妒他;
9. 常有傲慢行為或態度,顯得自高自大。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可能強烈羨慕某些族群,並渴望成為同類人,因而偽裝成對方,期待獲得等同的羨慕。
*************
曾經在版面上探討過,當父母為自戀型人格疾患,對子女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當時有相當多迴響,讓我們知道要在陰影下活出自我,不是不可能,但需要很多努力。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osts/2354121407937489/
自戀型人格疾患是一種長期的狀態,如果能輕易改變,就不是自戀型人格疾患了。也不是溝通就可以有用,治療效果也不一定好,因為病識感也不高。
一般認為,自戀型人格疾患的自尊比較脆弱,這跟他們想要維持一個浮誇的自我形象有關。用比較通用且非常簡化的說法,是自卑所以自大。
然而,自戀這個詞,不一定都是負面的涵義。也不是每個自戀的人,都有自戀型人格疾患。
「正常和病態之間的區別在於,NPD患者的自戀特徵的表露事實上對他們周圍的人造成痛苦,令人無法忍受。」~英國NPD專家泰尼森·李(Tennyson Lee)博士
https://www.bbc.com/ukchina/trad/47708594
以目前使用「自戀」這個詞的方式,尤其自拍風氣盛行的現代,對我來說,自戀定義為「正向的自我關注」會比較妥當。只是在程度上,行為表現上,會有相當大的不同。
主辦單位能提供免費的三張「2019心理祭:罪生夢死(一般票)」,可參考網站上的內容。可以參與一整天的活動,價值1699,認票不認人。
https://ppt.cc/fcjN6x
請在以下留言,留言請回答一個題目:「自戀、自私,跟愛自己有什麼不同?」
留言之後,請分享到個人版面,並且設公開。會在兩天之後,由主辦單位抽出三位朋友,進行贈票,並將名單公布在此篇po文下方。
這沒有標準答案,由主辦單位依他們的標準選讀者贈票,我不介入。感恩主辦單位,讓許多對心理學知識有興趣的朋友,能齊聚一堂。祝福活動圓滿成功!
.
失落戀花園
2019/07/14 心理祭:罪生夢死(大眾活動)
ps. 主辦單位說,所有來賓都是提供免費停車服務,全館有320個停車位(停滿為止)。停車流程如下:開車進入飯店停車場於B1入口處需取停車卡(賓客需務必隨身攜帶),離場時現場的服務人員會協助作消磁,另每個樓層的電梯口都會有繳費機,需再過卡後便可免費離場。
.
心理祭客服信箱
rockpsy@inbound.tw
臉書活動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634646596949230/
購票連結
https://ppt.cc/fcjN6x
.
7/7(日)免費桃園公益講座_做一個有自我價值的媽媽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76128716368948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