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箱、腐敗、中正廟:中國黨不想讓你知道的史實】
文:李雨蓁 Lí Ú-chin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於9/8公布中正紀年堂轉型方案,規畫「#反省威權歷史公園」為主軸,改造、移除園內威權象徵,包括移除蔣介石銅像,並改造堂體功能及外觀,同時破除園區整體崇拜軸線。此方案是搜集被蔣政權屠殺的受難者團體與專家等多元意見後,考慮兼顧轉型正義與銘記歷史刻痕,並將空間還給人民。對此,中國黨如喪考妣,暴跳如雷,例如主席參選人朱立倫表示,要反過來打倒文化台獨,更質問要不要拆中山高。
其實,如何去除獨裁威權,高雄在14年前早就示範過一次。
大家都知道,文化中心原本叫做「中正文化中心」,在1970年代,和權力中心相隔甚遠的高雄政壇,為了表忠諂媚老蔣,把壽山改名萬壽山,愛河改名仁愛河,不久後的1974年,也計畫在林德官舊棒球場的土地上,興建「中正堂暨中正圖書館」,說是要「獻給蔣公九十歲誕辰的獻禮」。但蔣介石當時身體已如風中殘燭,隔年就一命嗚呼。
市府原本還想改名「中正紀念堂」或「中正紀念館」來「緬懷 領袖」,結果好笑的是被中國黨中央政府打槍,理由是不能和中央的中正紀念堂混淆。1979年搭上十二大建設各縣市文化中心的政策,擴大規模,成為「中正文化中心」,也因此,成為在圖書館、表演廳中央立有一神龕狀空間,立有巨大坐姿銅像的特異文化建築。
2002年,謝長廷市長任內推動多處公園改造地景工程,將原本圍繞文化中心的圍牆拆除,擴大人行步道成為「市民藝術大道」,原本支撐欄杆之間的石鼓經過重新設計,搭配當季藝文活動不定期更換圓形燈片,這項工程獲得好評,也沒有太多爭議。又過了不久,在2007年,陳菊市長決定讓「文化去政治化」,移除蔣介石銅像,並將「中正」去掉,改成單純的「文化中心」。這次就踩到中國黨痛腳,引起藍營劇烈反彈,但風波並未持續多久。從2002-2007這段時間內的「文化中心空間解嚴」,讓園區回歸文化用途,也增加了市民活動空間。
然而,在高雄中正文化中心成功去政治化以後,台北中正紀念堂也計畫拆除圍牆,增加開放性,卻造成劇烈反彈,甚至當時北市府趕緊把僅有二十多年歷史的中正紀念堂列為古蹟。後續每次討論到去除「中正」,將空間還給人民,重新客觀看待歷史的提議,都引發中國黨陣營破口大罵。
但若我們回歸歷史,中正紀念堂的興建本身,就是一項充滿問題,涉及欺騙人民、浪費預算、黑箱作業的可疑決策:
■經費來源欺騙人民,不斷追加天價預算
蔣介石死後,行政院經治喪委員會會議決議,決定在臺北市擇地興建「中正紀念堂」。當時治喪委員會召集人俞國華公開宣佈:各界捐獻的中正紀念堂籌建款項達新台幣一億四千八百多萬元,此外還有人捐獻水泥、玻璃等建材,因此,第一期建築「可以不必動用政府的經費。」(聯合報,1976-7-10)然而,該年10月,建築經費就變成5億元(含兩廳院),到完成時,經費已經膨脹到本體11.8億,其中8.8億由政府預算支應。後續兩廳院因工程延後,預算更增加到74億。中正紀念堂預算草率決定,不斷膨脹,可以說是黑箱作業,其中好大喜功、奢靡腐敗的程度,令人難以想像。
■佔用市政發展用地,排擠各項重大建設
11.8億的預算,聽起來好像不多?但在1976年中正紀念堂動工時,台灣國民所得僅1053美元,2021年預計已達33310美元(以上均主計處數據)。而當時興建一整個港口(台中港)50億,整座國際機場(桃園)100億;現在建一個貨櫃中心(高雄洲際二期)1125億,一個航廈(桃園三航)1000億。換算中正紀念堂造價,約今日300億。在當時台灣進行多項建設時,也算一筆相當大的開銷。
另外中正紀念堂預定地,原本在1974年台北市府規劃為「第二商業中心」,包含18~50層高的辦公大樓和24~30層高的旅館和公寓多棟、四棟百貨公司、文化中心、世貿中心、綠地等空間,投資額150億台幣,相當於信義計畫區+兩廳院的機能。卻因為中正紀念堂而全部推翻,因而台北市府重做都市計畫,把都心改到信義計畫區,也推延了開發的時程。為了個人崇拜,大筆消耗國家預算,打亂都市計畫,讓市政延宕數年,這些成本從來沒人去追究。
■競圖黑箱作業,圖利特定廠商
1976年,中正紀念堂舉行國際競圖時,曾要求作品須具「創造新穎設計」、「獨特風格」、「應用現代建築工程技術」、「經濟實用」,結果卻是參選作品中唯一不具現代風格,還提了兩個案子的楊卓成作品得標。當時,籌建小組號稱聘請國內外專家進行評審,但奪得第一名的建築師陳邁(宗邁建築師事務所)表示:評審雖然喜歡他們的案子,但在會議上無法做成正式決定、要讓蔣宋美齡從國外返台做最後決定,而蔣宋美齡回來以後連圖也沒看,只丟下一句話:「選中國式的就好。」可以說是黑手介入競圖。
其實,楊卓成的代表作包括早年的士林官邸、圓山飯店,以及多座蔣介石行宮,更多次與蔣宋兩人當面討論建築設計,是深得蔣家歡心建築師。整體設計完全投蔣家所好,牌樓參考中國明代十三陵,堂體外型則參考中國廣州的中山紀念堂,佈局參考中山陵,但規模更大,就是要「超越國父」。而台階89階象徵蔣介石歲數,格局仿造中國帝王陵寢,建築加上傳統廟宇、墳墓一定會用的「雲紋」,擺明就是蓋「帝廟」而非紀念堂。當時政府放任不具任何公職身份的蔣宋美齡,為個人喜好隨意推翻競圖結果,以法治國家來看,就是一種舞弊、圖利熟識廠商的行為。
這樣疑點重重的工程,在黨國體制的掩蓋下,居然變成台北的象徵,中國黨的精神堡壘,實在諷刺至極!
若是回歸正常,就算不追究當初決策者的責任,將城市空間去除威權象徵,並納入蔣介石執政時期政治迫害與屠殺下受難者的記憶,賦予更多元的使用空間,也只是最低限度的剛好而已。在這點上,台北反省歷史的能力,實在遠遜高雄太多。
人行步道用地建築線 在 林欽榮Charles Li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市府啟動高雄社宅二階(110-113年)興建計畫 首部曲擘劃岡山大鵬九村社會住宅110年6月動土 苓雅凱旋青樹社宅111年後完工啟用
北高雄產業轉型升級,路竹及橋頭兩座科學園區,可謂構築陳其邁市長施政藍圖中南部科技廊道的雙引擎,未來引入半導體、航太、智慧機械、智慧生醫與AI軟體服務等高科技產業進駐後,預計創造11,000個就業機會,然而大量湧入的高科技人才與新興人口,需要高品質的住宅社區及居住環境,位於岡山87期重劃區內的大鵬九村社會住宅,正是高雄為企業員工、就業青年準備的新家!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擬於明年3月完成社會住宅先期規劃、鑽探報告、建築初步設計圖說及統包工程招標文件;工務局則接續發包統包工程,期待明年6月底前啟動大鵬九村社會住宅動土典禮。
市府為因應未來亞洲新灣區5G、AIoT新創園區及橋頭科學園區開發所衍生的住宅需求,配合加碼提出岡山區、前鎮區及大寮區3處社宅興建基地計2,800戶,合計共8,800戶,全方位滿足企業員工、就業青年、經濟及社會弱勢者之安居需求,加大力度來實現中央社會住宅興建計畫給予高雄的6,000戶任務目標;岡山大鵬九村社會住宅作為高雄社宅二階(110-113年)興建計畫首部曲,係以大眾運輸導向(TOD)及產業園區導向開發策略進行規劃,將是大岡橋生活圈的發展核心,今日都發局辦理岡山大鵬九村社會住宅勘查,也受到區域議員及媒體的高度關注,相信未來移入的新興人口,將為地區發展帶來新動能。
大鵬九村社宅基地面積1.3公頃,周圍公園、道路等公共設施均已開闢完成,生活及居住品質良好,也坐擁台1線省道、國道1號高速公路、捷運紅線、岡山路竹延伸線及台鐵等優勢區位條件,交通十分便利;在基地規劃上,南北兩側及臨公園側均退縮5~8米,留設足夠開放空間及人行步道,並優先考慮生態城市綠化原則。
本基地可興建708戶社會住宅規模,共計4幢地上10層及地下2層建築物,未來提供路竹、橋科園區企業員工、就業青年及社會經濟弱勢安家入住;低樓層空間亦會結合衛生局、社會局、教育局等機關使用需求,規劃設置日照中心、托嬰中心及幼兒園,全方面支持住戶育兒及長輩托老,讓青壯年族群工作無後顧之憂,營造安家安居的優質社會住宅環境。
另一處興建中社宅—苓雅區凱旋青樹社宅,我今日率領市府團隊前往慰問施工團隊辛勞並聽取施工進度簡報。位於高雄鐵路地下化新生綠廊軸線的「機11」機關用地,是南台灣第一座新建社會住宅,規劃設計團隊為國際知名的荷蘭麥肯諾建築師事務所,將仰重其於全球各地社會住宅的興建經驗,為高雄市民打造國際級水準的社會住宅、監造單位則為趙建銘建築師事務所;工程自108年5月30日開工,截至今日止工程進度已達34%,5F結構層施工中,預計民國111年4月完工。
落成後的苓雅區凱旋青樹社宅,將是2棟地上14層、地下2層的建築物,可提供社會住宅245戶、店鋪2戶、社會公托中心,提供優質的社會住宅服務,並依住宅法規劃至少30%戶數提供給弱勢、急難救助市民居住,其餘約70%戶數規劃出租給大學生與年輕受薪階級,搭配社區活動、長輩照顧等多元社會服務,讓社會住宅不只是居住功能,更可支撐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
我認為社宅不應只是社宅,更應是好宅、老青共居宅。都發局凱旋青樹社宅將取得綠建築銀級標章,並因應智慧城市發展,朝向智慧建築,至少戶戶安裝智慧三表(水表、電表、瓦斯表)。低樓層應規劃托嬰、日照或長照設施,都發局針對里長建議增設C級日照據點,再行檢視及協調是否可於低樓層空間設置。
本次議會總質詢期間,不斷接到議員們不分黨派、有志一同對社宅議題的關心與支持,為加速社宅政策落實在高雄,我將責成都發局成立高雄社會住宅推動平臺會議,雙月定期召會,邀內政部、國家住都中心市府及本府相關局處出席,透過平臺會議高效率統整社宅都計、都審、建管、交評等問題並研析具體解決對策,期待未來2年中央與地方齊心,戮力推動社宅工程,讓社宅在高雄遍地開花。我也要求市府團隊以最嚴格標準,加強工程品質進度與工地安全,維護工地環境清潔及周邊敦親睦鄰,並責成都發局通盤掌握計畫進度,讓社宅工程如期如質完工。
#高雄社會住宅
#岡山大鵬九村社宅
#苓雅凱旋青樹社宅
#智慧三表
人行步道用地建築線 在 劉櫂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劉櫂豪爭取山里舊隧道打造為國際級地景公園 林佳龍:儘速評估規劃
立法委員劉櫂豪今(23)日舉辦立法院交通委員會台東地區交通與觀光建設考察,邀請交通部林佳龍部長至東河鄉及鹿野鄉考察邊坡落石防護和中興崗哨活化工程後,隨即來到卑南鄉,由許文獻鄉長對山里舊鐵道活化改善工程進行簡報。劉櫂豪表示,山里舊隧道活化是一項旗艦型計畫,希望在中央與地方充分交流合作下來盡速推動。
劉櫂豪說明,山里舊隧道在花東鐵路雙軌化完工後成為閒置資產,在促進用地活化和地方發展的目標下,由卑南鄉公所提出山里舊鐵道活化改善工程計畫。期盼將沿線全長5公里共7個隧道進行通盤整建,規劃自行車道與人行步道,結合周邊溪谷山林與社區特色,成為國際級的地景公園。
劉櫂豪表示,卑南鄉許文獻鄉長對山里舊隧道活化提出相當完整的規劃,舊隧道有相當壯麗的景致,如6-7號隧道接近出海口,在山壁不僅可以見到壯闊的溪谷景觀,更可以遠眺日出與溪流入海景致。結合地方生態、風景和隧道內空間改造,勢必能夠成為東台灣的重點觀光景點。此次台東地區交通與觀光建設考察特安排山里舊隧道現場視察,便是希望能夠讓中央和地方能充分合作、交流,盡速推動該計畫。
交通部林佳龍部長表示,相當肯定地方對山里舊隧道活化的想法,非常完整且與交通部現行推動的疫後觀光方向一致,結合鐵道和鐵馬的「雙鐵」資源,允諾全力支持且加速推動。已指示同仁盡速編列預算,對結構安全、觀光資源盤點進行可行性研究,相信將可以成為國際級的觀光亮點。
劉櫂豪最後說明,民航局110年度規劃辦理台東航空站廁所整修工程以及綠島、蘭嶼兩機場外觀及周邊整改善工程,希望能提升服務品質,打造成為吸引觀光客的重要門面。劉櫂豪與林佳龍部長交換意見時再次提及,在兩機場的拉皮整建必須要融入地方特色,讓機場成為一個有靈魂、有亮點的建築,而非普通的水泥方塊,林佳龍部長也允諾將完善地方溝通,融入並凸顯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