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好奇,為何人類的體型、外貌特徵等會在演化的過程中逐漸改變?除了環境的影響,人類社會關係與生理及外型的改變發生怎麼樣的交互作用?讓我們透過這篇【科學人】雜誌文章節選的內容,來了解人類自我馴化的過程如何形成友善合作與溝通的學習能力。文章節選就很精彩,全文藉由演化觀點闡述了友善合作關乎我們如何發展出辨別異己的方式,並且進而影響體型與心智的發展。鼓勵大家可以加入網路會員閱讀全文喔!
--------
我們是地球上唯一的人族物種,但不久前其實還有其他人族親戚。大約30萬年前,地球上除了智人至少還有其他四種人族物種。
...
第一批抵達歐洲的智人見到的是大量尼安德塔人,後者已經適應當地比較寒冷的氣候。後來冰河擴張,智人離開了歐洲,尼安德塔人留在當地繼續繁衍。和目前與人類親緣關係最接近的物種黑猩猩和巴諾布猿相比,智人遺傳變異相當少,可能是某個時候或曾經有數個時期,智人族群大幅減少,也就是幾乎要滅絕了。
既然我們不是最強壯、也不是最聰明,最後如何贏得勝利?
...
和其他人族物種相比,人類是最為友善的。人類繁衍下來的是一種超強的認知能力:合作溝通,一種特別的親和特性。人類是合作的專家,我們甚至能與陌生人合作,具有共同目標並同心協力完成。我們在會走路和說話前就發展出這種超強能力,這種能力也是發展出複雜社會與文化的關鍵,讓我們能夠和其他人心智溝通並把知識傳遞給後代。這是所有學習與文化的基礎,包括複雜的語言。這種友善合作、善於溝通的特性是經由自我馴化(self-domestication)的過程演化而來的,馴化過程會嚴格篩選友善這個特性。動物馴化後會變得比較友善,還會產生許多生理變化,外型特徵變得和其他個體越來越不同,馴化特徵包括臉型、牙齒大小、身體某些部位的膚色或毛色改變,生理激素、生殖週期和神經系統也會改變。雖然我們認為馴化是人類對動物幹的事,但也可經由天擇達成,這個過程稱為自我馴化。
20年前,我們和同事美國杜克大學心理學家托馬塞羅(Michael Tomasello)以及哈佛大學的人類學家藍翰(Richard Wrangham)共同發展出自我馴化假說。我們發現,自我馴化增強人類合作與溝通的能力,這是人類成功的關鍵。這個假說指出,如果人類經歷過自我馴化,我們應該可以在更新世(Pleistocene,260萬~1萬1700年前)找到友善特性的演化篩選證據。行為本身無法成為化石,調節行為的神經激素卻能改變骨骼,我們可經由古人類的化石樣標本追蹤這些變化。
(引用自https://sa.ylib.com/MagArticle.aspx?id=4822)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