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的台灣,是什麼樣子?
如果你跟我一樣,腦中空白一片,
8/14請一起來看看斯卡羅這部片,補回失落的記憶,完整這座島嶼的故事。
斯卡羅改編自陳耀昌小說《傀儡花》,故事取材自真實歷史美國商船「羅妹號」事件,描述各種外來勢力對在地原住民部落、平埔聚落及移墾的閩、客庄人帶來衝突與震盪,將這段發生在恆春半島南端的事件以及之後在國際間帶來的影響,呈現在觀眾面前。
那年的台灣在某些部分,跟現在有點相像,
原本在島上生活的人們,
因為外來的影響,命運被刮起了滔天巨浪。
大環境的變化,生活許多層面難以操之在己,
原本生活裡的平靜與美好,面臨了挑戰與掙扎。
每個人在時代變化的首波衝擊中,
都在試著站穩自己的腳步,找尋自己生存的方式。
融合的開始,總是陣痛無比。
劇中的蝶妹,對我來說就是特別吸引我的角色。
身為斯卡羅族群與客家族群的女性後代,
面對不同族群與外來者間的衝突,
她的掙扎與她的自我意志,交織成動人的情感。
「我是誰?我可以擁有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我想蝶妹應該常常這樣問自己吧。
劇中的演員們,
同時使用排灣族語、英語、客家話、閩南話、
漢語(當時的官話,現在的國語)五種語言對話互動,
對家族中同時有閩、客族群,聽得懂客家話的我來說,
是很特殊的觀影經驗,因為我只有排灣族語聽不懂,
其他都聽得懂,不需靠字幕分心,
所以更能理解語言在這部戲中所展現的張力。
理解某一族群的語言,就是在理解對方的文化與思考邏輯,
理解多一種語言,是一種強大多變的力量,可以是刀也可以是水。
在我搶先觀賞的特映集數中,我看見150多年前台灣的壯闊與純粹,
費時三年籌備拍攝、斥資2.02億的拍攝成果,
反映在種種場景與服裝細節的寫實,震撼人心。
我好慶幸自己生在這個年代,
能看見關於台灣的故事,
用這麼美好的方式呈現出來,
傀儡花在2016年才出版,
公視2017決定改編成戲劇,
2019年開拍,2021終於上檔,
150多年前在台灣發生的那一段關鍵的故事,終於可以在這個島上,以戲劇的方式綻放。
在兩場映後線上分享會,我聽見導演與演員們,描述拍攝時的點點滴滴,覺得能平安順利地完成拍攝,真的是各方無形力量的保佑。
導演曹瑞原分享了一些話讓我很感動,他說:
「拍攝時有時遇到天氣突發不穩的狀況,我覺得是上天在跟我們說
『你要等待,生命不是你的籌算,有它的過程』,
拍攝能順利安然的完成,是大家生命能量場的共振、大家支持彼此。
這部戲發生在台灣,是值得驕傲的,台灣有宏大的胸襟,去接受這麼多族群、這樣的作品,這個島嶼,真的世界少有,我們應該珍惜。」
還有許多演員拍攝中的心情分享、選角有趣過程,在之後的集數中,有機會我會慢慢與大家分享。
如果你對於台灣這片土地有深深的情感,
如果你曾在前兩週奧運比賽時,
為台灣各個族群的選手加油喝采,
那麼真的推薦你,不要錯過斯卡羅,
我一們一起透過斯卡羅,了解在很久很久以前,
那片山林裡、那片大海中,發生了什麼事,好嗎?
也許我們會因此理解,今天的一切有多麽不容易。
👉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
🌊《斯卡羅》播出時間🌊
🎬08/14起,公共電視,每週六晚間九點
🎬08/14起,公視+、LINE TV,每週六晚間十點
🎬08/15起,Netflix(台灣)、myVideo,每週日晚間六點,一次上架兩集
🎬08/22起,中華電信MOD、Hami video,每週日晚間六點,一次上架兩集
-
導 演|曹瑞原
編 劇|黃世鳴
原 著|陳耀昌
出 品|公共電視
製 作|台北創造
行 銷|結果娛樂
演 員|查馬克・法拉屋樂、雷斌・金碌兒、吳慷仁Kang Ren Wu、温貞菱 Wen Chen-Ling、Fabio Grangeon - 法比歐、黃健瑋、雷洪、夏靖庭、 周厚安 Andrew Chau、黃遠Huang,Yuan、程苡雅、張瑋帆-阿邦、余竺儒、郭芷芸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萬的網紅Vicky 陳忻玥,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什麼樣子才是最討人喜歡的? 我從小到大一直有一個習慣, 在他人面前, 我會觀察他人的喜好與模樣選擇一個樣子去迎合, 所以在不同的群體面前, 我有著不同的樣子, 但每個樣子都是空洞、虛的, 因為幾乎都是為了他人而裝扮自己, 像帶著不合臉的面具, 我自己是不舒服的、 而且其他人可能也感覺得出來我不太對...
今天巨浪線上看 在 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葉郎每日讀報 #一週大事版
───────────────
「Podcast宇宙現在就是Spotify
對戰其他每一家的局面」
——The Verge
───────────────
實體娛樂市場幾乎仍被疫情完全凍結的同時,從Apple TV+、HBO Max、Spotify到TikTok,本週新聞中的每一道浪通通是串流的浪。風強雨驟的颱風天最要緊的事就是去海邊觀浪:
Podcast市場的翻天巨浪
 ̄ ̄ ̄ ̄ ̄ ̄ ̄ ̄ ̄ ̄ ̄
繼2月以1.96億美元的天價買下 運動評論員Bill Simmons的一系列Podcast節目之後,Spotify本週再下一城,以超過1億美元簽下喜劇明星Joe Rogan的potcast獨家合約。Forbes估算廣受歡迎的Joe Rogan節目一年賺了至少3000萬廣告費,是podcast領域的超級巨星。
去年開始鎖定podcast市場之後,Spotify開始把大把大把的現金丟進podcast產業這個池子裡,並且迅速成為podcast市場上前所未有超級玩家。過去從沒有一家公司同時掌握podcast生態系的上下游:從提供自製 podcast 工具軟體、投資自製節目、平台經營到廣告招攬,現在一條鞭完全都在該公司的如來佛掌心。
Spotify去年三次出手併購,總計花了4億美元:一筆是podcast工具服務Anchor,另外兩筆則是旗下擁有一系列節目Gimlet Media和 Paracast。
今年的收購則把焦點放在podcast創作者身上,確保這些創作者只為Spotify的平台獨家服務,把這些明星級主持人當成賣點吸引聽眾進來,然後用現有的其他海量節目把他們留在Spotify上。
Spotify原本就擁有大量用戶的優勢,並穩穩佔有這些使用者的通勤時間。而且Spotify連續幾次併購、授權交易都設有「獨家上架」的條件,等於強迫這些 podcast創作者與Apple、Stitcher、Google等傳統podcast平台分道揚鑣。Podcast產業因此正在經歷一次快轉版的地殼變動。
過去podcast市場最大玩家是Apple。但Apple的podcast服務完全處於放生狀態,Apple不賣廣告也不投資自製節目,完全只把它當成Apple生態系中的一項客戶服務來做。
Spotify則會替平台上的podcast節目插播廣告,而且不論免費使用者、付費訂閱者都會聽得到廣告(對Spotify來說這些付費的用戶等於一魚雙吃讓他們賺兩次)。所以對聽眾來說雖然目前平台上podcast是免費收聽,但其實是以隱私權為代價,因為Spotify會用演算法分析你的聆聽行為來決定賣什麼產品給你。Podcast聆聽行為的隱私權問題可能比音樂大數據更敏感,因為podcast中含有的議題比音樂更明確,更容易在分析之後了解一個人思想全貌的概觀。
Spotify也提供了video pocast功能,雖然短期間內不會威脅到YouTube作為網紅影音平台的地位,但更重要的是團團圍住創作者,讓有意從語音Podcast轉成影音YouTuber的創作者可以仍然留在Spotify的封閉生態系中。
另外一個競爭優勢是多數podcast都會用到歌曲,都需要個別付費購買歌曲授權。但Spotify原本就有這些歌的授權,因此不需額外付出授權費(對Spotify來說唱片公司的歌曲授權也變成一魚雙吃)。
先前另有一說認為Spotify發展Podcast是為了切斷他們和唱片公司之間的臍帶。雖然不可能斷然和唱片公司分手,立刻只剩下Podcast可聽,但是大量Podcast聆聽數據湧現仍然可以做為跟唱片公司談判籌碼,至少可以說說「沒有你我也可以」這句他們從公司創立以來一直想說的話。
Spotify在Podcast市場吹皺一池春水,也替Podcast帶來令老大哥廣播產業羨慕不已的投資熱。昨天傳出86歲的美國資深名嘴Larry King與製作人Jeff Beacher的Podcast製作公司 4Forty4簽下合約,預計以500萬美元的天價,為該公司主持一個6月即將上線的名人訪談Podcast節目。該公司目前還有其他多個Podcast節目策劃中,目標是希望建立一個橫跨運動、健康、音樂、政治和生活型態的全年無休的帶狀Podcast服務。和Spotify一樣,這樣高額的投資都準備從廣告中賺回來。
Spotify的大動作已經在曾經一如止水的Podcast市場捲起翻天巨浪。
HBO Max 的串流豪賭
 ̄ ̄ ̄ ̄ ̄ ̄ ̄ ̄ ̄ ̄
歷經三年的喊話、網路動員甚至實體聲援活動,WarnerMedia終於打算實現粉絲的願望——Zack Snyder版本的《Justice League 正義聯盟》確定復活了。
2017年初 Snyder終於依照Warner的指示把長達4小時的電影盡可能濃縮剪成2小時20分鐘的版本。Warner看過之後認為電影還需要一定程度補拍,然後女兒猝逝致使Snyder決定退出劇組,把補拍的工作交給《The Avengers復仇者聯盟》導演Joss Whedon。《正義聯盟》最後上映的版本獲得了普遍壞評,全球票房也只有平庸的6.58億美元。
目前Warner已經讓Zack Snyder啟動Snyder’s Cut的工作,並且開始召集演員及幕後相關人員進行補拍以便完成他當時未能及時完成的《正義聯盟》原貌。謠傳補拍及後製的預算高達2~3千萬美元,並可能剪成總長4個小時的節目,分成6集在2021年上架到Warner自家的串流服務HBO Max上。Snyder受訪時表示他迄今從未看過Whedon的版本,但保證Snyder版將會是完全不一樣的面貌。「當年我拍出來的東西你們(在Whedon版中)大概只看到四分之一的內容」Snyder說。
誰都沒有想到當年《正義聯盟》的滑鐵盧大敗,居然會逆轉變成WarnerMedia的大串流戰略其中一步棋。
兩年前 AT&T併購 Time Warner並改名為WarnerMedia之後,一切的準備都是為了接下來這一刻:下週要在美國推出的HBO Max串流服務。
品牌混淆是第一個難關,因為這些無所不包的自助餐營業型態包含了各種一點都不 HBO的節目,一定會對HBO既有品牌形象有所損傷。但也有人認為HBO早就被Netflix擠下曾經被 HBO獨占數十年的最佳電視節目品牌寶座。HBO先前對於這種品牌整合策略非常抗拒,一說前執行長Richard Plepler就是因此被當成需要被移開的大石頭而下台。
第二個關卡是定價。 Apple TV+月租4.99美元,Disney+定價6.99,Netflix的HD方案要13元,而HBO Max最後選了令人咋舌的的14.99美元。讓HBO Max膽敢訂這個高價的理由是他們家片庫中那些經典電視節目:《Friends 六人行》、《Game of Thrones 權力遊戲:冰與火之歌》、《Sex and the City 慾望城市》、《The Big Bang Theory 宅男行不行》等。另外一個吸引訂戶的工具是原創節目:所謂Max Originals已經有30個企劃正在進行中,其中6個節目在下週開門營業時就會在架上。
Hollywood Reporter日前也刊出使用者調查指出《六人行》並非大家想要訂購HBO Max的主因,DC宇宙和《權力遊戲:冰與火之歌》才是。Zack Snyder版《正義聯盟》因此真正成為秘密武器。
然後就在HBO Max開門營業前三個月然撞上了 COVID-19這座冰山。大部分的行銷活動都必須取消,只留上一些不一定會被看見的戶外廣告看板。
然而疫情也替他們創造了新的機會。產業分析師Eunice Shin說過去大家開玩笑的說法「好了,我把Netflix追完了,現在我該看什麼」,在連續兩個月的居家防疫中很可能已經變成現實。如果HBO Max的片庫讓消費者覺得值得14.99美元高價,這場豪賭就有贏的機會。
Apple調整串流戰略
 ̄ ̄ ̄ ̄ ̄ ̄ ̄ ̄ ̄
Deadline幾天前獨家報導原定6月上映的《Greyhound 怒海戰艦》將成為第一部跳過電影院、直接上串流平台首映的Tom Hanks電影。
該片被Apple以700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將直接登上 Apple TV+服務。過去Apple購買的電影比較偏向中低成本或藝術電影,這將是這家公司第一次踩進高成本大片的水坑裡。
去年11月 Apple TV+開台以來,並沒有絲毫威脅到Netflix的跡象,連差不多時間開台的Disney+都將 Apple TV+遠遠拋在後頭。截至今年2月為止 Apple TV+獲得1000萬用戶,而Disney+開台第一天就超過這個數字。Apple這一跤摔得不輕,也立即做出人事調整。但營運方向的重大消息一直到今天才突然湧現。
除了購買大片首映之外,彭博新聞也獨家報導原本只主打自製節目的 Apple TV+已經開始到處採購經典舊片和電視節目,接受各片廠的片單兜售。這意味著 Apple TV+將進一步Netflix化,同時提供消費者海量的授權內容以及自製新內容。Disney+也採用類似策略(雖然他們只上架自家擁有的片庫內容,而不向其他片廠採購)。
Apple參戰可能將使市場上的舊片片庫行情更加水漲船高。問題是 Apple TV+月租費是非常低廉的4.99美元,比Disney+的6.99和Netflix的8.99美元都便宜許多,投入片庫搶購的銀彈到底該準備多少才算合理?
當然手上握有1900億美元的Apple缺的不是現金。兩週前傳出Amazon可能買 下AMC電影院的消息,其實Apple、Amazon和Netflix都被認為適合在接下來可能發生的電影院破產潮中收購電影院的買方。
業界認為 Apple、 Netflix或是 Amazon買電影院合情合理,因為買下之後無論觀眾選擇在實體世界或是數位世界看電影都會被它們一手包賺。比如說Amazon可能會用他們併購 Whole Foods超市的模式來經營電影院,把電影院當成Amazon線上服務的延伸。比如未來在Amazon電影院裡頭,可能可以買到Whole Foods的健康食物,也可能提供Amazon Prime訂戶看到飽的看電影服務。
所以串流大戰之後的電影院很可能將越來越像一個乾淨、時尚、展示集團各種產品和服務的 Apple Store。
TikTok抖音用好萊塢高管「換血」
 ̄ ̄ ̄ ̄ ̄ ̄ ̄ ̄ ̄ ̄ ̄ ̄ ̄ ̄ ̄
紐約時報本週獨家報導了一個爆炸性消息:Disney集團策略重心Disney+背後的掌舵者Kevin Mayer將離開Disney,出任TikTok抖音的執行長。
58歲的Mayer是集團中的談判高手,主導Marvel、Pixar、Lucasfilm和 21st Century Fox的併購,幾乎可說是Disney電影版圖的最重要那根柱子,也一直被當成Disney董事長兼執行長Bob Iger最可能的接班人。令全世界措手不及的是在美國疫情爆發前兩個月,Bob Iger突然宣佈將執行長位置交棒給完全沒有電影業務經驗、長年主管主題樂園的Bob Chapek。令Iger的左右手Kevin Mayer陷入尷尬的地位。
30年前另一次Disney的接班之爭演變成了師徒撕破臉的難堪局面。年輕激進的Jeffery Katzenberg因為未能如願師父Michael Eisner點名接班,甚至鬧到憤而離職還在法院互告,憤恨的Katzenberg把接下來的人生全耗在創辦夢工廠動畫來向Disney報仇。這一次同樣是接班未能如願的Kevin Mayer似乎算是和平離職,並得到現任執行長Bob Chapek非常公關口吻的祝福。
真正值得觀察的是TikTok的這一步棋。
併購Musical.ly並將其改成抖音的國際版TikTok之後,快速在歐美攻城掠地,成為在國際市場最成功的中國新創產品。但在中美關係惡化的同時,TikTok正在受到美國政治人物的嚴格檢驗,包含隱私權和言論審查等等議題一再受到質疑。
TikTok正在努力洗掉「中國品牌」的印象,其中一個動作是預計將國際版的TikTok營運總部(包含伺服器)轉移到第三地,另一個動作就是挖角包含Kevin Mayer在內的國際專業經理人,借重他的人脈和在地觀點讓TikTok的經營「去中國化」。
事實上國際版抖音Tiktok的豪華管理團隊已經包含了來自Disney、Facebook、Google、Microsoft、Sony、Warner等等公司高級主管。在此之前最近一次重大挖角,是從Disney剛剛全資擁有的另外一個串流平台Hulu挖來主管品牌行銷業務的副總裁Nick Tran。
兩個月內兩度從主要串流市場玩家中挖角關鍵人物,TikTok是否會成為串流市場威脅?亦或有一天會從社交影音平台擴展至影視串流平台?
|新聞出處|
5/18~5/24一週大事
Disney’s Head of Streaming Is New TikTok C.E.O.(https://nyti.ms/2yk3ed2)
揭秘字節跳動海外的「豪華高管團」,估值1000億美金,下一步怎麼走?(https://bit.ly/2LVXJ7f)
Tom Hanks WWII Film ‘Greyhound’ Alters Course In Apple Deal: Film Will Premiere On Apple TV +(https://bit.ly/2AM2Y7s)
Apple Buys Older Shows for TV+, Stepping Up Netflix Challenge(https://bloom.bg/3bOwuGq)
The Future of Movie Theaters Might Look a Lot Like an Apple Store (https://bit.ly/3g9QXsq)
"It Will Be an Entirely New Thing": Zack Snyder's $20M-Plus 'Justice League' Cut Plans Revealed(https://bit.ly/2TumMCS)
Spotify’s Deal With Joe Rogan Accelerates A New Era For Podcasting(https://bit.ly/36lcHwY)
Inside HBO Max’s scramble to launch a massive bet on streaming(https://bit.ly/2XyY6uf)
'Friends' Not HBO Max's Main Draw Ahead of Launch, Poll Finds (https://bit.ly/36m0bxr)
Larry King Signs $5 Million Podcast Deal for Celebrity Interview Show (https://bit.ly/2XnwkR1)
The podcasting world is now Spotify versus everybody else(https://bit.ly/3gaXRhc)
今天巨浪線上看 在 Vicky 陳忻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什麼樣子才是最討人喜歡的?
我從小到大一直有一個習慣,
在他人面前,
我會觀察他人的喜好與模樣選擇一個樣子去迎合,
所以在不同的群體面前,
我有著不同的樣子,
但每個樣子都是空洞、虛的,
因為幾乎都是為了他人而裝扮自己,
像帶著不合臉的面具,
我自己是不舒服的、
而且其他人可能也感覺得出來我不太對勁,
這樣的習慣我不太確定是從何而來,
也許是因為對自己本身的個性沒有自信、
也許是因為想持續從他人身上得到自己想要的、
所以習慣性假裝,
其實 ”假裝“ 、”戴面具“ 這樣的詞本身並不是壞事,
但是如果我在沒有理解自己的感受、不懂自己的狀態下,
一直習慣性地戴上面具,
那這面具就會變成一種病態,
我自己會陷入混亂...
其實我一直都不敢回去觀看我在聲林之王的第一集,
因為在那一集在錄影時,
我除了花豹的面具,
我還把一個人型面具戴好戴滿,
當時我PK失敗,
居然還滿臉笑容地面對Lulu姐、面對鏡頭,
我心裡的驚滔巨浪被我全力的壓制住,
除了微笑、就是傻笑,
一直到錄完影、正式播出的那個晚上,
當這麼多人在線上一起看著我淘汰,
我真的覺得面子保不住、ego大爆炸、才崩潰了,
我讓自己清楚地去感受我內心的聲音,
“不服輸” “憤怒” “自尊受損” “嫉妒” “被害者心態”等等,
那天錄影時我沒有讓自己感受的所有負面情緒,
全部都倒出來、寫下來,
”有黑暗面、才會有光明面的對比存在,兩個都是人性必要的元素“
這是庭竹老師後來告訴我的(好像是在我寫社會敗類的時候告訴我的)
雖然她說的可能並不是指我現在寫的這個事件,
現在想想,
我其實就是害怕自己有負面的樣子不討喜,
所以選擇在大家面前完全壓抑,
壓在微笑面具後、滿滿的負面,
而且我沒有找時間讓自己好好的去消化、理解他們,
我以為壓著就會神奇地消失了,
但他們不會消失,
我若自己不敢承認、接受自己的的負面,
持續習慣性帶著面具、同時瞞騙自己,
騙自己 黑暗是不存在的,
那我真的會壞掉,
到接下來的好多個日子,
我慢慢讓自己學著真正去體會我的感受,
所有正面、負面的感受、所有因負面感受而引起的ego問題,
在我對這個世界做出反應之前,
我學著先體會自己,再做出選擇,
選擇是否戴上面具,
那這樣戴上面具的選擇就不會是欺騙自己,
而是顧及了自己的感受、經過自己邏輯思考、顧及場面、顧及這個世界而做出的反應。
今天唱這首傲嬌,
真的是讓我湧起各種回憶、各種過程,
謝謝聲林。
謝謝陶山音樂。
至於“什麼樣子才是最討人喜歡的?”
我完全沒有答案、摸不著頭緒,
我還在找尋那個屬於我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立足的平衡點。
今天巨浪線上看 在 Vicky 陳忻玥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什麼樣子才是最討人喜歡的?
我從小到大一直有一個習慣,
在他人面前,
我會觀察他人的喜好與模樣選擇一個樣子去迎合,
所以在不同的群體面前,
我有著不同的樣子,
但每個樣子都是空洞、虛的,
因為幾乎都是為了他人而裝扮自己,
像帶著不合臉的面具,
我自己是不舒服的、
而且其他人可能也感覺得出來我不太對勁,
這樣的習慣我不太確定是從何而來,
也許是因為對自己本身的個性沒有自信、
也許是因為想持續從他人身上得到自己想要的、
所以習慣性假裝,
其實 ”假裝“ 、”戴面具“ 這樣的詞本身並不是壞事,
但是如果我在沒有理解自己的感受、不懂自己的狀態下,
一直習慣性地戴上面具,
那這面具就會變成一種病態,
我自己會陷入混亂...
其實我一直都不敢回去觀看我在聲林之王的第一集,
因為在那一集在錄影時,
我除了花豹的面具,
我還把一個人型面具戴好戴滿,
當時我PK失敗,
居然還滿臉笑容地面對Lulu姐、面對鏡頭,
我心裡的驚滔巨浪被我全力的壓制住,
除了微笑、就是傻笑,
一直到錄完影、正式播出的那個晚上,
當這麼多人在線上一起看著我淘汰,
我真的覺得面子保不住、ego大爆炸、才崩潰了,
我讓自己清楚地去感受我內心的聲音,
“不服輸” “憤怒” “自尊受損” “嫉妒” “被害者心態”等等,
那天錄影時我沒有讓自己感受的所有負面情緒,
全部都倒出來、寫下來,
”有黑暗面、才會有光明面的對比存在,兩個都是人性必要的元素“
這是庭竹老師後來告訴我的(好像是在我寫社會敗類的時候告訴我的)
雖然她說的可能並不是指我現在寫的這個事件,
現在想想,
我其實就是害怕自己有負面的樣子不討喜,
所以選擇在大家面前完全壓抑,
壓在微笑面具後、滿滿的負面,
而且我沒有找時間讓自己好好的去消化、理解他們,
我以為壓著就會神奇地消失了,
但他們不會消失,
我若自己不敢承認、接受自己的的負面,
持續習慣性帶著面具、同時瞞騙自己,
騙自己 黑暗是不存在的,
那我真的會壞掉,
到接下來的好多個日子,
我慢慢讓自己學著真正去體會我的感受,
所有正面、負面的感受、所有因負面感受而引起的ego問題,
在我對這個世界做出反應之前,
我學著先體會自己,再做出選擇,
選擇是否戴上面具,
那這樣戴上面具的選擇就不會是欺騙自己,
而是顧及了自己的感受、經過自己邏輯思考、顧及場面、顧及這個世界而做出的反應。
今天唱這首傲嬌,
真的是讓我湧起各種回憶、各種過程,
謝謝聲林。
謝謝陶山音樂。
至於“什麼樣子才是最討人喜歡的?”
我完全沒有答案、摸不著頭緒,
我還在找尋那個屬於我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立足的平衡點。
IG: https://www.instagram.com/vickychenmusic/?hl=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