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站不只是車站 歸鄉不只是歸鄉》
11年前,在我當選市議員後,北投公民團體為了籌備迎回新北投火車站的工作,找上了我。
我依稀記得,北投公民當初是以推動《 #台北古蹟公益信託基金---- 北投古蹟專案》,希望藉由「十萬人的一元,勝過一人的十萬元」這樣草根的、公民的小額捐款力量,為迎回老車站募款籌資。
這是思瑤與老車站結緣的開始。
對於我這個台南女兒,新北投車站是讓我這位異鄉人深刻認識北投土地文化的起點,也是我投入北投文化工作的原點。
是的,北投之於我,曾經是一個陌生的異地。
但「認同土地,就從認識文化開始」,在我身上,就是最強大最深刻的例證。
就這樣,一頭掉進北投這片土地的神奇魔力裡,再也離不開了。
1989年老車站就被迫搬遷、流浪至彰化,因此我從未見過他昂然佇立、守護北投的身影。
我初次親眼看見車站,是我投入迎回車站運動,遠赴彰化花壇台灣民俗村園區,在山林裡看見他日益凋零的身軀。
即使是透過北投耆老的口述來想像車站面貌,或透過老照片來拼湊車站的輪廓,乃至奔走彰化—車站流浪之地,親自與他許下「一定帶你回家」的誓約,
我對於車站的感情,早已經超越那有形的站體,而是架構在濃烈的文化使命與土地認同之上。
一晃眼,11年了。
迎回車站的這段路程,距離不是只有彰化到台北近200公里的里程數,而是漫長的11載歲月光陰。
而對於在思瑤之前就積極投入車站歸鄉的北投人,這段等待之路,更是「比漫長還漫長」。
車站回家之路,遠比我們想像得更波折崎嶇。
從民間主動出擊洽談一再碰壁、彰化台灣民俗村原經營者不願意割愛放手(2010前);
到台灣民俗村轉手易主,加速車站破敗凋零,更加強化北投人討回車站的意志與速度(2011);
到思瑤多次質詢要求,促成北市府願意出面承擔居間協商的責任(2012~2014);
再到彰化車站擁有者願意無償將車站回贈北投後,北投公民與部分文資人士爆發車站選址爭論(2014~2016)……
是歷史的捉弄吧?!
萬萬沒想到,車站歸鄉最艱辛的部分,竟然是由他確定能夠回家後而開始。
故鄉已近在眼前,而歸鄉的最後一哩路,竟然有如萬里之遙。
2014年開始,歷經六次公民會議,見證北投公民堅韌意志、高度智慧與民主精神。
無論是重組樣式(1916年版或1937年版)、重組工法、基地位置、歸鄉後營運模式,都是北投人一次一次、一項一項、一字一句討論而得。
當中有歡笑、有淚水、有喜悅、有失望、有爭吵、有和解、有對立、有包容、有激情、有感性……
這一路的軌跡,都值得被記錄記憶,思瑤都心存感恩。
新北投火車站歸鄉創造了許多台灣文化典範。
除了文化資產異地保存、公益信託基金投入文化保存等事蹟,都創台灣之先以外,最值得歷史紀錄的與感動人心的,莫過於這過程中的「 #公民參與」。
新北投車站歸鄉運動從發起到完成、自始至終都是公民社會由下而上催生推動;而多年來在北投舉辦的懷念車站年度活動、到今年車站歸鄉慶祝系列活動,都是民間自主籌辦,而政府只是配角,扮演協力角色;
而未來車站新生後的營運方式,也是透過公私合營的夥伴機制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來引領車站的新生,創造永續的價值。
11年來,物換星移。從彰化到北投、從郝龍斌到柯文哲、從市議員到立委,不變的是,北投多元強大的公民社會,依舊昂然挺立。
我們可以很驕傲地說:「北投價值,就是公民參與。」
這是北投最大的榮耀,也是車站歸鄉最重要的意義。
新北投火車站,是北投歷史文化記憶的一塊缺角。
前一個10年,我們努力拼回這塊流落在外的文化拼圖。
下一個10年,讓我們為創建台灣第一個「 #生活環境博物園區EcoMuseum」而繼續奮鬥下去。
11年的歸鄉之路,也許過程不是盡善盡美,思瑤也有許多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我懷抱謙卑,也無盡感恩。
謝謝所有一路奮戰陪伴的夥伴。謝謝所有沿路集氣加油的朋友。也謝謝所有不吝批評指教的人士。
車站回家,這不是終點站,而是新出發的起點。
在守護在地歷史文化的軌道上,愛北投的列車永遠不會停駛,我們會堅定前行,無畏前進。
北投人,上車吧!
讓我們繼續以對土地的認同,對文化的熱愛,搭上這列愛北投的列車。
#車站不只是車站, #歸鄉不只是歸鄉。
車站爺爺,過去您守護北投,
現在,就讓北投守護您。生生世世,永永遠遠。
謹以此文,獻給所有熱愛北投的朋友。
以及,在天堂裡看著車站終於回家的天使----戴秀芬女士。
#今晚開始系列活動開跑歡迎大家
#車站回家倒數1天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