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book選書小組每週精選
#精彩扼要的短書評
👉臺北來信(慢工出版 Slowork Publishing)#藍白色調細緻的畫作 #擘劃出巨幅的時代色調與主角微觀的內心風景
👉葉有慧(三采文化Suncolor)#探尋我是誰的旅途 #我們可能有過或見過好多個葉有慧
👉美麗的愚者(時報出版)#美術品由勢不由人的流轉 #時代小說與美術文化史的美好結合
👉政治檔案會說話(春山出版)#自由時代公民指南 #政治檔案哪裡找怎麼讀
👉審判的人性弱點(商周出版)#以心理學角度來解讀冤案 #接受人是有侷限的
👉麗茲波頓的謀殺審判(臺灣商務印書館)#美國最駭人聽聞的世紀懸案 #令人毛骨悚然的社會偏見
👉寫給庇里牛斯山的情書(馬可孛羅文化)#歷史與想像中的野蠻邊境 #地景裡的歷史文學與生命
👉中國西征(衛城出版)#大清征服中央歐亞與蒙古帝國的最後輓歌 #釐清中國何以至此的變化
#夏日防疫大作戰 #避免人與人的連結
#我們與書連結
更多選書評語請參考👇👇👇
————
👉訂閱電子報,收信掌握本刊完整報導:https://lihi1.com/EbuBe
👉追蹤Openbook IG:https://goo.gl/Enkzy3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巴打台,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09月01日(100蚊花旦頭) https://youtu.be/cIAv8IWCIeI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令人毛骨悚然的社會偏見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09月01日(100蚊花旦頭)
https://youtu.be/cIAv8IWCIeI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1 086914 9
( 戶口名: Leung Wai in Tammy)
- 轉數快FPS 3204757
- PayMe 94515353
- Paypal : tammyleung96@yahoo.com.hk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普及社區檢測計劃,3天累計55萬名市民網上登記預約。當下本港有足夠檢測能力,普及社區檢測計劃,最理想當然是全民參與,然而理想跟現實往往有距離,考慮到疫情放緩影響部分人參與檢測的意欲,以及本港高度政治對立的民情,本來就很難期望有數百萬人參與。大規模社區篩查,目標是找出更多隱形傳播鏈,市民應該積極參與,只要人力物力許可,病毒檢測一定愈多愈好,就算不積極支持推動,亦沒理由消極妨礙破壞。疫情反覆多變,第三波消退,不排除入冬後第四、第五波又來,本港需要為社會經濟活動「可持續復常」做好準備,即使今次普及社區檢測最終只有約百萬人參與,仍是一次有用的熱身。普及社區檢測計劃今天正式展開,過去3天,平均每天有近20萬名市民網上登記預約,全港141個社區檢測中心,目前約有一成全部檢測時段額滿。
蘋果頭條
周一是太子站831事件一周年,警方在下午已在太子站B1出口外拉起封鎖線,不斷驅散市民。入夜後,警方多次舉起藍旗驅散市民,並沿西洋菜南街推出,其間先後有多人被制服及帶返警署。晚上10時05分,有警員突然衝出亞皆老街一帶及施放胡椒噴霧,混亂中有一名孕婦被推倒,無法站起,痛苦落淚,其夫亦「中椒」,坐倒地上,左背紅了一大片。其後孕婦由救護車送院。消息指,律師已在醫院與該名男子見面,他涉嫌公眾地方行為不檢被捕。晚上11時許,警方發聲明交代事件,僅指「拉開」孕婦,「並因應現場情況使用胡椒噴劑」。孕婦在醫院接受網媒「立場新聞」訪問時,激動承認被警推跌及噴椒,傷心落淚,其親屬指孕婦懷孕7至8個月,接受初步檢查後,母子平安。
東方正論
日前有販毒集團疑藉飲品包裝掩飾毒品,警方拘捕兩名涉案的南亞裔人士,並檢獲大批毒品總值逾一億七千萬港元,兩人被解往粉嶺法院提訊之際,同日又揭發深水埗醫局街一劏房單位發生涉及南亞人士的謀殺案,以及兩名越南裔男子在超市偷食材,連續兩日涉及三案,南亞幫猖獗,淪為治安毒瘤有目共睹。深水埗劏房兇案,租客主要是持「行街紙」假難民,日前兩名有積怨南亞裔男租客,疑因爭用廁所洗衣機發生激烈爭執,有人用菜刀襲擊同鄉,斬傷手腳及頭部重創致死。疑兇將屍體用棉被包裹,再將房間鎖上,離家拜神,之後伴屍一夜才報警。南亞幫爭執時有所聞,動不動就拿利器傷人,生性暴戾,連同鄉也殺無赦,此案行兇手段殘暴冷血,過程令人毛骨悚然。
星島社論
隨著本港新冠疫情確診個案回落至個位數,教育局昨公布全港中小學及幼稚園分兩階段恢復面授課堂,幼稚園高班(K3)、小一、小五及小六、中一、中五及中六生會率先於九月二十三日復課,其餘年級則須待九月二十九日,復課初期學生只可在校上課半日。教育局又指,有需要的學校亦容許最早九月十六日起,讓最多全校六分一學生回校進行半日學習活動。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昨就復課安排見記者,表示鑑於近期疫情有緩和的趨勢,認為已具備基本條件讓學校在本月下旬逐步恢復面授課堂,吸取五、六月的復課經驗後,教育局決定分兩階段復課,幼稚園K3、小一、小五及小六、中一、中五及中六生首批在本月二十三日重返校園上課;其餘各級,不包括幼稚園學前預備班(N班)的學生,則於本月二十九日復課;國際學校、特殊學校及補習中心原則上亦跟從上述方案。
經濟社評
全民檢測計劃今日正式開展,冀能盡量找出所有隱形病人,但有醫護和政客卻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理由抹黑,甚至呼籲杯葛計劃。港府除要迅速澄清各種謠言,更應全力出擊,向市民道出積極參與檢測關乎回復正常民生、經濟和旅遊重啟等重要事情,切勿被別有用心人士利用。截至昨午6時,有55.3萬人預約登記,而141個檢測中心有97個在首日預約額滿。市民反應尚算不錯,但切不能因為疫情緩和而覺得沒迫切性,應踴躍參加。另外,市民對鼻咽採樣認識不多,故易受一些帶有政治偏見的醫護和政客的不實言論誤導。例如有人謠傳拭子會插入半個頭深處採樣,檢測中心並非在負壓設施下採樣,有易被感染風險。部分醫護更質疑檢測結果有假陰性、假陽性,更可能讓人在得知結果陰性後,會產生假安全感,以為自己沒帶菌便可以到處去。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IAv8IWCIeI/hqdefault.jpg)
令人毛骨悚然的社會偏見 在 臺灣商務印書館- 麗茲波頓拿斧頭砍了媽媽四十下發現自己鑄大 ... 的推薦與評價
比起犯罪本身,潛藏的這種時代偏見氛圍及社會角色箝制,或許更令人毛骨悚然。 麗茲到底是不是兇手?這次,由你來裁決。 《麗茲波頓的謀殺審判:直擊 ... ... <看更多>
令人毛骨悚然的社會偏見 在 真實事件 父親殺人被判死刑無辜犯罪者家屬背負的殘酷恐怖 ...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真實事件□父親殺人被判死刑無辜犯罪者家屬背負的殘酷恐怖現實 偏見 與歧視 ... 【動畫真實影片】 ①【蛋泥动画】3个让 人毛骨悚然 的真实 ... ... <看更多>
令人毛骨悚然的社會偏見 在 [新聞] 好萊塢電影中偏見多多- 看板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新聞網址:https://p.dw.com/p/3E7ww
好萊塢電影中偏見多多
日期 02.03.2019
作者 Kira Schacht
電影不僅反映偏見,也能製造偏見。要是在影視作品中,亞洲人一味呆頭呆腦,黑人則令
人害怕,自然會影響人們對這類族群的感受。那麼,好萊塢是如何表現各個族群的呢?
(德國之聲中文網)過去數年間,好萊塢越來越頻繁地因為電影界根深蒂固的種族或性別
歧視成為眾矢之的。從哪些演員能站在鏡頭前、哪些人有資格執導電影,到各個族群在大
熒幕上所呈現的形象,都能看出其中端倪。德國之聲研究了超過6000部電影中的常見橋段
,分析出好萊塢電影中有哪些刻板印象。這些電影是1928年以來有資格角逐奧斯卡的影片
。
縱觀好萊塢影史,人們能找到許多種族歧視的案例。黑人和亞洲人經常是遭到歧視的對象
。以奧黛莉‧赫本(Audrey Hepburn)主演的《蒂凡尼的早餐》為例,裡頭的鄰居國吉先
生(I. Y. Yunioshi)一口暴牙和英語腔調是故意嘲諷日本人。而這只是眾多例子中的一個
。
從歧視性角色演變為刻板印象
社會學家王嵐芝(Nancy Wang Yuen)在她的著作《電影不平等--好萊塢演員和種族主義
》(Reel Inequality: Hollywood Actors and Racism)中指出:"從20世紀初期好萊塢
創立開始,種族歧視--以拒絕給與工作和塑造種族刻板印象等形式--始終存在於好萊塢影
業中。"事實上,在早期的好萊塢電影中,總是以帶有歧視的老套橋段呈現亞洲角色:亞
裔角色不是神秘、不懷好意的反派,就是像《蒂凡尼的早餐》裡國吉先生這樣的醜角。值
得一提的是,飾演國吉的是美國白人演員米基‧魯尼(Mickey Rooney),這正是過去好
萊塢慣用的"涂黃臉"(yellowface):由非亞裔的白人演員通過化妝手法扮演東方人。
在好萊塢影史上,"涂黃臉"是非常通用的做法。製作團隊不願啟用亞裔演員,便直接由白
人演員扮演亞洲人。這樣的做法甚至成為趨勢。其實社會學家都知道,只要各族群有更多
的接觸,就能打破偏見的樊籬。但亞洲人在美國歷史上一直是被邊緣化的族群。 "直至今
日,熒幕上多數亞洲人或亞裔美國人的角色,都不是由真正瞭解這個族群的人創造的。"
美國猶他大學研究媒體種族現象的肯特‧奧諾(Kent Ono )如是說。他指出,"那些從未
與亞洲人接觸的人,從影視作品中對亞洲人產生古怪印象。而亞裔美國人在觀賞好萊塢電
影時,也無法對裡頭的怪異亞洲人形象產生認同。"
這些有關影視作品中的刻板印象數據是取自收錄影視劇情的網站TVTropes.org。類似維基
百科的TVTropes匯整了電影、電視、電玩、漫畫等內容橋段,使用者可自行記錄各種常見
編劇手法和劇情。例如:哪些電視影集提到貓王還活著?哪些電玩裡存在令人毛骨悚然的
幼兒角色?哪部電影裡的亞洲人是由白人扮演的?
"涂黃臉"的手法至今還存在於好萊塢:電影《雲圖》(Cloud Atlas)在2012年時曾招致
非議,因為許多非亞裔演員在劇中扮演亞洲人。雖然其中並不帶諷刺意味,但批評者認為
,這些角色應該由亞洲人飾演:畢竟能給亞裔演員的角色本來就不多,而難得有不存在刻
板印象及嘲諷意味的角色,更不該由白人演員頂替上陣。當斯嘉麗‧約翰遜(Scarlett
Johansson)接演日本漫畫改編的《攻殼機動隊》主角"草剃素子",以及蒂爾達‧斯溫頓
(Tilda Swinton)扮演《奇異博士》(Doctor Strange)中具有亞裔背景的角色時,都
曾經引起過討論。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圖表顯示,許多有關亞洲人的老套情節在上世紀60、70年代後才消失於電影院。60年代左
右曾經盛行過"白人強大、亞洲人弱小"題材:強大的白人角色與處於弱勢的亞洲女性發展
出愛情故事。這個題材被發揚光大的時間相對較晚,因為在50年代之前,美國劇院的嚴格
審查制度禁止不同種族間的戀愛情節。在審查消失後,這樣的俗套劇情開始受歡迎。
在20世紀後期,許多過去的俗套開始為其它劇情讓路。例如,在70和80年代,李小龍和功
夫片塑造了"亞洲人都會功夫"的刻板印象。而肯特‧奧諾表示,在所有媒體中,亞洲人最
常以"模範少數"的形象出現。"這些亞裔角色經常是學者、醫生或某種技術專業。他們是
來自良好家庭的模範生,基本上沒有經濟困難。"雖然TV Tropes的網站上沒有直接指出這
樣的趨勢,但奧諾認為,"亞洲書呆子"的刻板形象在過去數十年越來越頻繁出現。
好萊塢電影的少數族裔
這份研究無法顯示"不存在對非白人角色刻板印象"的電影比例。TV Tropes的資料庫鮮少
有此類記錄。基本上難以斷定如今對角色的刻板印象是否比過去少。
另一方面,學者們持續關注著電影中選角的多樣性。奧諾表示:"角色越多元化,人們便
越不會對某族群存在刻板印象。"相反的:某個族群越少出現,觀眾的目光就越會緊盯著
僅有的幾個角色不放。
根據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的《好萊塢多樣性報告"》(Hollywood Diversity Report),
要達到上述目標,好萊塢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儘管女性和非白人角色在過去幾年穩定
增加,但增速相當緩慢。雖然亞洲人佔全球總人口的半數以上,亞裔在美國總人口中也約
佔6%,但2017年和2018年的電影角色中只有3%是由亞洲人扮演。黑人角色則佔所有角色的
12.5%,與黑人佔美國人口的比例相當。不過,好萊塢電影對黑人角色的成見也不小。
黑人演員總是最先一命嗚呼
與亞洲人的遭遇類似,在好萊塢電影發展初期,黑人角色通常不是黑人飾演。事實上,電
影裡幾乎沒有黑人的蹤影,只有由白人演員"塗黑臉"(blackface)所醜化的角色。"塗黑
臉"是源於美國劇院的做法,在美國戲劇史上,對黑人的種族歧視幾乎是固定戲碼。
如今,"塗黑臉"已經被視為完全不可接受的做法。現在的電影中幾乎不再"塗黑臉",唯一
的例外是藉以表達對此類手法的譴責。例如在電影《親愛的白人》中,大學社團成員舉辦
了黑臉喬裝派對。這部電影以及Netflix隨後推出的電視劇版本,皆以這段劇情作為探討
美國大學校園種族歧視問題的基礎。
雖然好萊塢黑人角色及演員的人數增加,卻同時創造出新的刻板印象。直至今日,黑人形
象經常是可怕、具有威脅性的,黑人女性角色則常是聒噪輕浮。電影裡的黑人角色往往是
主角的好友。而劇中最有可能先死亡的也是黑人角色。儘管各界對種族刻板印象問題越發
關注,但好萊塢還是堅持繼續採用這三個橋段。
非洲:神秘、危險、未開化
德國之聲此次主要分析的是好萊塢影片,片中所描述的黑人通常是非裔美國人。好萊塢片
中甚少出現關於非洲人的橋段,部分原因是因為劇本中幾乎沒有非洲角色。根據TV
Tropes使用者在"最黑暗的非洲"主題頁中所作的統計,有關非洲的最常見刻板印象是:電
影將非洲大陸描寫得極為神秘危險,與世隔絕而且與現代文明社會接觸有限。不過,這樣
的劇情設定也越來越少見。
拉美角色充滿性感
拉丁裔美國人佔美國總人口約18%,也是美國最大的少數族裔。德國之聲分析2000年以來
的2682部電影后發現,拉美角色總是被塑造為性感誘人的形象。電影中常見 "拉丁女人性
感火辣"的橋段,這些女性角色往往熱情、充滿誘惑力、性感、有主見。
拉丁裔男性得到的則多數是"拉丁情人"的角色,而且好萊塢總是不顧拉丁裔人口的多樣性
,經常以"棕色皮膚、黑發"的長相來代表所有拉丁裔人士。
德國人總是納粹
對於那些在歷史上遭受歧視和壓迫的族群而言,電影中傳播的刻板印象無疑是二次傷害。
但由於偏見存在於人類行為中,大熒幕上所呈現的各族群都帶有既定的刻板印象。
在2000年以後的電影中,對德國人最普遍的刻板印象依舊是"所有德國人都是納粹",其次
是"科學家都是德國人"。後者可能是由於納粹時期,許多科學家從德國逃亡美國,其中最
著名的就是愛因斯坦。
此外,美國電影中還老愛強調德國人熱愛《霹靂游俠》大衛‧霍索夫(David Hasselhoff
)。1988年,德裔美國人霍索夫發行單曲《尋找自由》並在歐洲取得廣大成功。1989年柏
林圍牆倒塌幾周後,他登上柏林圍牆演唱這首歌。這首歌曲因契合時代氛圍,確實曾在德
國大受歡迎。
TV Tropes的使用者如今用"德國人喜歡大衛‧霍索夫"作為詞條的名稱,調侃那些在國外
意外受歡迎的人士或角色。
講英國腔的角色都是壞蛋
令人驚訝的是,雖然英國的"上流口音"和保守矜持皆是榜上有名的刻板印象之一,但電影
中英國角色最常被塑造成的卻是"大壞蛋"形象。英國演員本‧金斯利(Ben Kingsley)、
馬克‧斯特朗(Mark Strong)和湯姆‧希德勒斯頓(Tom Hiddleston)甚至曾在2014年
一支美式足球年度冠軍賽"超級盃"的廣告中,將這個現象作為笑點。
不僅是好萊塢電影,就連在動畫片中,角色只要來點英國腔,就能讓人感覺到他的不懷好
意:夢工廠出品的《埃及王子》講述的是摩西帶以色列人越過紅海的故事,裡頭的埃及人
便是操著一口英國腔。而皮克斯動畫《賽車總動員2》、《獅子王》、《功夫熊貓》和《
守護者聯盟》中的壞蛋皆為英國口音。
俄羅斯硬漢
好萊塢影片對俄羅斯人的刻劃經常還停留在冷戰時期的印象。根據TV Tropes的統計,最
常見的刻板印象不離"戰鬥民族、酗酒、硬漢、粗野"的範圍。電影中的俄羅斯角色常常吃
苦受罪,受重傷或生活艱困。
出人意料的是,扮演俄羅斯角色的許多演員並非俄羅斯人。瑞典演員道夫‧龍格爾(
Dolph Lundgren)在《洛奇4》中飾演俄羅斯拳擊手,開啟了他的動作片生涯;阿諾‧史
瓦辛格和維戈‧莫騰森(Viggo Mortensen)分別在《紅場特警》及《東方的承諾》中演
過俄羅斯人。冷戰時期,好萊塢找不到俄羅斯人扮演相關角色自然合情合理,但在近年的
電影中,由非俄羅斯演員擔綱俄羅斯人角色的現象卻依舊存在。
緩步朝種族平衡發展
好萊塢電影距離廣納各族裔演員的目標還很遙遠,甚至還無法在電影中反映出美國人口的
多元化。無論是在幕前或幕後,白人依舊佔多數。這也造成電影界始終存在充滿刻板印象
的套路。
不過,近幾年來影壇的一些事件,讓人們看見了一絲改變的曙光:2017年奧維拉‧戴維斯
(Viola Davis)憑借《樊籬》一片,成為首個同時獲得東尼獎、艾美獎和奧斯卡獎的黑
人女星。2018年上映的電影《瘋狂亞洲富豪》創下票房紀錄,裡頭擔綱主角的清一色都是
亞裔演員。而Netflix製作的青春愛情片《致所有我曾愛過的男孩》則由越南裔女演員拉
娜‧康多(Lana Condor) 飾演女主角。
《好萊塢多樣性報告》提供的數據顯示,電影業正緩步朝種族平衡的方向前進。肯特‧奧
諾表示:"目前還是存在很大的障礙,而且始終有人會去挖掘舊有的刻板印象。但與兩年
前相比,如今我對未來抱有更大的希望。影壇中有一些了不起的獨立製片人,他們正努力
實現種族平衡的目標。而且,好萊塢有時候也願意傾聽意見。"
不僅如此,好萊塢的製作團隊如今也有強烈動機要加快腳步朝目標前進:根據報導,選角
越多元化的電影和影集就越賣座,同時還能獲得觀眾更高的評價。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233.32.25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51531396.A.92B.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