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vs正念vs靜心vs靜思vs靜慮
活在當下,是現代流行的「正念」、「禪學」很重視的一種修煉方式,這篇剛好就來寫寫最近流行的討論問題:冥想vs正念vs靜心vs靜思vs靜慮,它們之間的差異是什麼。
首先,分析此問題時,我站在印度哲學與腦神經科學的立場來討論,強烈建議所有對此議題有「真正興趣」的朋友,閱讀《平靜的心專注的大腦》與《令人神往的靜坐開悟》二書。
我會先從詞彙定義與科學研究主流的角度來討論這些用詞差異,再從我熟悉的佛學進行總結。
【 #冥想 】
冥想一詞,主要對應的是英語的Meditate.、大部分翻譯為冥想,少部分則更貼近原意並對譯為「禪修」。請注意,這是一個從東方、亞洲,具體來說就是佛教開始流行的內心訓練手段,後來在西方蔚為風潮。
根據丹尼爾高曼的說法,Meditate在「文化」發展上、有四個層次:第一種與第二種是傳統精神訓練的Meditate,其目的是讓生命產生根本性的質變。第三種是科學驗證後的「實務用Meditate」,其目的往往是用來解決某種問題,比如壓力、創傷。第四種是商業化的「應用Meditate」,比如現在流行的app冥想、導讀冥想等都是。
如果根據現在西方腦神經科學與心理學主流的觀念,我們可以說,Meditate在「目的」與「方式上」分成三種:一種「根本性」地讓自己變得更好、一種是「根本性」地解決自己的問題、一種是「急救」自己的問題。
若從廣義的詞義來看,任何將「心專注做某件事情」的練習,都可以稱為「冥想」、「禪修」,這對應的是印度佛學中的「靜慮」一詞。
【 #正念 】
「正念」源自佛教,意指「將心繫在當下」、也就是讓心停在此時此刻之意,正念會產生的結果稱為「正知」、也就是「有意識地在生活」:一旦我們將心帶回此刻,我們就能有意識地生活。
所以,為了讓自己活在當下、而做「正念」的練習時,這種「正念」就是某一種「冥想」。但是,這種冥想沒有「想像」、「觀想」等建構畫面的複雜成分,也不太帶有結構性思維問題的能力,只是很單純地感知著當下。
【 #靜心 】
「靜心」意指讓心停止焦躁的思慮、以此為目的的「冥想」,就可稱為「靜心」:這種冥想的操作手段有很多種,比如數呼吸、自我掃描等都是。但是,它與「正念」有一個共通點與一個差異點:
共通點是,「靜心」和「正念」都不會「結構性」去思考問題:要不要?怎麼辦?何時?這些開放性問題的思考,都不是「靜心」和「正念」會做的。
差異點則在於,「正念」會促發「正知」、也就是敏銳的意識感與觀察力,但「靜心」相對不會,因為它是以讓心靜下來、不要妄念紛飛為目標。
當心越在「沈靜」的單一軸線上深入,它一開始觀察力會相對提高、但後來則會急速下滑。
【 #靜思 】
「靜思」相當於西方哲學中所說的「沈思」、也可以算是冥想的一種,它與前兩者的差異點在於,它就是「結構性」地在思考開放式問題:什麼是正義?怎麼樣才能達到成功?人生的意義為何?
接下來我要從我熟悉的佛學角度定義上述的問題:
佛學認為,所有的「冥想」、「禪修」、「Meditate」都可以歸類在兩大類:靜、慮。
靜與「靜心」接近,目的是讓心穩定下來、但它並不是以追求穩定為目的,穩定只是手段、目的是控制自心。好比為了要控制一批狂奔的野馬,第一步是先把他拴起來一樣。
靜的練習分成兩類:
一種是用大腦建構畫面:想像你躺在草原上、想像你走在落葉上、想像天上的月亮照著你,這種是現代最常見的「應用冥想」,佛學稱之為 #勝解作意。
另一種則是不建構畫面、直接觀察現實,比如觀察呼吸、數呼吸、看著一顆球等等,這種被稱為 #真實作意。
其次,慮意指「思維」,其目的是提升人的觀察力與思維力,這一樣分成兩大類:
一種是「思考問題」的慮:這樣好嗎?為什麼他會這樣做?什麼是善?這種被稱為 #抉擇觀。
第二種則是不思考問題、純粹觀察自我的慮:觀察到自己腳在痛、觀察到自己頭很重、觀察到自己腰很酸,這種被稱為 #非抉擇觀 ,與前面所說的「正念」非常接近。
-
靜慮訓練,是佛學傳統的一門練習、也是將印度哲學的精華,活在自己生命中的重要訓練。
所以,相對於理解詞彙中的差異,我們應該問自己的問題是:
我想透過冥想得到什麼呢?我想急救地讓自己放鬆(比如睡不著時來做個冥想?)、還是根本性解決自己的某種創傷(比如生命經驗讓自己自認會被拋棄)、還是讓自己生命得到昇華、更加快樂?
#熊仁謙 #印度哲學 #快樂大學
令人神往的靜坐開悟 在 火星爺爺的故事星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今天都在讀這本書,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是「為何佛學是真的」。我不了解,為什麼出版社要改成這樣的書名,前面還加普林斯頓大受歡迎的.......
我去年就在「得到」聽萬維綱解讀這本書,印象深刻。最近重聽,有新的體會,決定買來看。讀書的好處是,直接跟作者對話。聽解讀版,則像聽萬維綱跟作者對談。
我過去粗淺接觸一些佛學的書,但這本不一樣,作者不談佛學做為宗教玄妙的部分,而是以科學、演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為什麼佛學是真的。
為了生存,我們從老祖宗身上,繼承了很多內建的感受跟反應。比方你在草叢裡聽見沙沙聲,甚至都還不知道是不是蛇,就會拔腿就跑。
我們被別人欺負的憤怒復仇(他一拳打過來,你不打回去,就告訴所有人你好欺負),我們害怕面對群眾(出糗了以後無法立足),我們一大堆顧慮,都是天擇的結果。
當時的環境,需要人類有這種感受反應機制,但現在環境完全不同,但我們能不能察覺,這些感受不是真的,甚至連感受這個感受的「自我」也是虛幻的(無我)。
由這些角度切入,跳過艱澀的詞彙,佛學變得相對容易親近跟。
我在聽解讀版,對作者闡釋「色即是空」覺得很清晰。
所謂「色」,比方說一支鉛筆,在學生手上是寫作業的好工具,在指揮家手上是指揮棒,在小李飛刀手上是致命武器.......
所以鉛筆究竟是什麼?它幾乎可以是任何東西。它如果可以是任何東西,它就什麼東西都不是。是所謂「色即是空」。
因為「色」即是空,所以你今天認定他是救星,明天他可能是草包。人跟東西沒變,卻被故事改變。
好啦,以上「色即是空」算插播。
這本書我還在讀,但覺得很有意思,分享給你。
令人神往的靜坐開悟 在 阿鴻投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朋友的一段文章,來自"令人嚮往的靜坐開悟"的體會
----
佛學並不鼓勵追求快樂,但佛學鼓勵大家追求開悟,所謂的佛陀並不是神,只是已經開悟的人,而 "開悟" 這個比"快樂" 層次更高的境界,卻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
【開悟 用白話文說:就是看到真相】
開悟 簡單說就是 "看到真相",而真相在佛學經典裡的概念就是的"空",空並不是虛無,"空"很簡單,就是指任何東西都沒有原本的本性,事物之所以被你賦予了美醜、軟硬、香臭、好壞之分,都是因為從我們自己當下的角度,也就是基因為了幫你求生存,因此賦予你有特定感覺、感受,也因此才開始有這些區別,也正是這些感受,把你與世界上的其他事物區隔開來。
譬如當你看到馬桶裡,居然有一大坨還沒被沖掉的軟大便,頓時感覺到又臭又噁心,你甚至無法想像它沾到你身上是多麼糟糕的情況。
可是如果我們將時間倒帶一分鐘,事實上這坨大便剛剛還在你的身體裡,屬於你身體的一部分,甚至前一刻還在提供你生存必要的水分與養分,怎麼這時候與你一分離,你對這堆物質就立刻有不一樣的稱呼以及截然不同的感受了呢?
所以說...
【真相,要從"無我"的視角才能看到】
你能開悟,也就是看到事物的真相就是空,你會逐漸進入"無我"的境界,也就是會削弱你與世界上其他人事物的分離感,當你的內部身體與外部世界之間開始存在某一種連續感時,你會開始認為傷害他人等於傷害自己,而當這種經驗發展到最極致,你會開始覺得他人的利益與你的利益,並沒有真正的差異。你會愛他人如同愛自己,愛他人的小孩如同愛自己的小孩,對待其他人就像是對待自己。
【對天擇來說,追求開悟是一種背叛!】
如果從天擇的角度來看,這簡直是異端邪說,如果說天擇內建了什麼觀念在你的體內,那就是「我的利益是獨特的,我應該專注於它們。」能做到這樣,才能以照顧自己的身體與基因(包括近親)作為首要任務。換句話說,"我很特別",這一句話能完全體現天擇的核心價值,而世界上所有動物的生命都被輸入了這個前提,所以動物會互相爭奪殘殺,就算是文明的今天,人們還是會以巧妙的方式,維護自身的特殊性,譬如靜靜地破壞潛在競爭對手。這可以單純到當你發現旁邊有一個人,擠到你的前面去拜拜,你會自然地想把他再擠回後面去,你會想讓神更留意到你的心願而不是他的,不太可能會去想對方搞不好家裡是有個重病的家人,更需要神的加持。
因此當我試著往前擠下另一個人時,我就是"擁有"自己的慾望,想佔住屬於我的好位置、想優先得到關注,想讓神保佑我那特別重要的心願。如果我放掉那種感受,並停止認定這個慾望屬於我,我就是拒絕天擇的主張,拒絕認為自己很特別。那麼就算是開始朝"無我"的經驗邁開第一步。
【認識空,你可以變得比較無我,而無我可以讓你不痛苦】
當我們放棄了自己特定的視角,也就是放棄任何感受在形成所感知事物的本質時所要服務的視角,那本質會有什麼改變? 答案是"本質消失了"。畢竟,沒有了要服務的視角,就不會有感受。在沒有特定觀點的情況下(不根據你、也不根據其他人的觀點),情感判斷這整個想法就變得毫無意義。
大便很髒、很臭,這並不是本質,是因為你的視角不同,如果有人能改變視角,譬如以前的農夫,這是要拿去施肥用的,糞便就等於是盛產的農作物,也就是錢,那麼對眼前事物的感受,當然也會不同。就更不要說對蒼蠅來說,這更是一頓美味大餐。換句話說,如果你現在感到很痛苦(輸錢?失戀?被老闆罵?),你可以問自己,是什麼樣的視角讓你覺得痛苦? 只要找到,你就可以改變痛苦的感受,甚至變得快樂。
相反的,我們的本性來自於天擇,而天擇恰恰只在乎特定觀點。天擇最擅長的就是創造了許許多多不同的觀點(你的觀點、農夫的觀點、蒼蠅的觀點、另一半的觀點、客戶的觀點、老闆的觀點...),而每個觀點基本上都是根據能打敗敵對觀點的原則所形成。而且沒有任一觀點天生就充分察覺這一事實,更不要說能察覺其中的荒謬(看到別人出糗有多好笑?)。而所謂 "開悟" 就是要能 超越所有這些觀點。
【開悟不是漠不關心,開悟是能站在關心所有人的角度】
不從任何視角出發的觀點,也就是不偏私的觀點,不應該與漠不關心的觀點相混淆,換句話說,開悟可以說是不從任何一個視角出發,也可以說是從所有角度出發,因此也應該要關注所有人的觀點,也就是關心所有人的福祉。關鍵在於這樣的關注是要均勻分配的,沒有人的福祉會比其他人都重要,也就是上面提到的,你會開始愛他人如同愛自己,愛他人的小孩如同愛自己的小孩,對待其他人就像是對待自己。展現出來的特質就是能有高度的同理心,或者說是慈悲心。
而天擇有點像是駭客任務中的那些機器人主宰,對我們施加普遍且具壓迫性的錯覺,這錯覺會讓我們只關注自己,而很難以不同人的視角來看清楚真相,但今天我們有權拒絕天擇給的這種計畫。
“令人神往的靜坐開悟”作者的建議就是平時持續下面的問句練習(當然也可以包括靜坐冥想練習),譬如:
1.不斷問自己現在是什麼感覺
2.不斷問自己現在的感覺 背後的道理是甚麼?
3.不斷問自己如果從另一個人的角度來看,會不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會不會做出不同的結論?
如果你願意持續練習以這種方式看待事物,你就可以避免定見、偏見,才有機會更看清楚真相。你越能看清真相,你就越能做出好的決定。而你的人生就是由自己無數的決定組成的。
令人神往的靜坐開悟 在 [心得] 令人神往的靜坐開悟- book | PTT Web 的推薦與評價
[心得]令人神往的靜坐開悟@book,共有0則留言,0人參與討論,0推0噓0→, 這本好像還沒看到心得,來分享一下不得不說,西方人真的很擅長把東方神秘 ... ... <看更多>
令人神往的靜坐開悟 在 未提供相片說明。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普林斯頓大受歡迎的佛學與現代心理學 《令人神往的靜坐開悟》 https://bit.ly/2U7yUbr 你是否希望擺脫感受與錯覺的勒索? 你是否希望用更謹慎敏銳、更清晰快樂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