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ewater叛諜風暴 (Jon Stewart, 2014)
Country : USA
Score : 7/10
美國人氣談話節目《The Daily Show》前主持人Jon Stewart,他從政治娛樂跨界,自編、自導、自製真人真事改編本片,聚焦曾轟動一時的「伊朗裔加拿大記者Maziar Bahari伊朗被俘事件」。原來該名記者是《The Daily Show》鐵粉,因為「伊朗綠色革命」上該節目受訪,沒想到「第一次上節目就被抓」。而該位記者被釋放後,也針對此一事件出版回憶錄《Then They Came for Me》。之後,Jon Stewart便主動聯繫Maziar Bahari,表達想要將他的故事改編成電影,同時也為言論自由挺身而出。其事件背景為2009年6月伊朗舉行總統大選,選舉結果由當時現任總統阿赫馬迪內賈以絕對優勢連任,落選的對手穆薩維認為選舉舞弊,於是大批民眾湧上街頭抗議,由於穆薩維以綠色作為競選顏色,因此示威群眾大多以身穿綠衣或佩戴綠色絲帶、頭巾等,表達對穆薩維的支持。對許多伊朗人而言,他們寄望2009年的大選,穆薩維能夠上台為國家帶來改變,但敗選的結果讓他們希望落空,在這場示威遊行中不少民眾在混亂中遭到槍殺。Maziar Bahari為Newsweek遠赴德黑蘭報導這場選舉與之後的街頭運動,而遭到伊朗當局監禁118天後釋放,其返國後將這段境遇出書。對身為記者的Bahari而言,民眾的言論、遊行抗議、暴動,都是極佳的新聞的題材,衝突的畫面同時具有高度新聞性,外國媒體本就享有自由報導的權利,然而問題就出在選後的暴動。伊朗長期以來被西方世界冠以「不民主」之名,以致於官方不願意暴動成為外人,尤其是西方人士不知其所以然,而大書特書的題材。再加上面對人民突如其來的抗爭,局勢失控,最後伊朗政府只能以激烈手段鎮壓收場。對伊朗政府而言,身陷泥淖之際,自然無法容許外人在此時以聳動的報導火上加油,更何況是立場偏頗、先入爲主的西方媒體記者。凡是均有一體兩面,平心而論,本片成功傳達西方觀點,在多倫多影展大受好評,獲得美國的「言論自由獎」肯定,也符合美國長久以來對伊朗「言論自由」大加撻伐的主流觀點,單一窄化地滿足了特定不熟悉伊朗,完全被美國邪惡軸心謬論矇蔽的普羅大衆。伊朗並非沒有言論自由,對身爲外國人的我們,也可以自由地在名勝古跡拍照,但避免在特別的活動、特別的地點、特別的時間,拿著相機在伊朗街上大剌剌拍照,應該是所有伊斯蘭教國家的基本潛規則,就像是你不會對著警察自拍一樣!對於這個多年來飽受誤解與汙名化的古老國家而言,太多的事情是無法一語道盡也難以說清。Bahari本著媒體工作者職責揭開真相,但在敏感時刻遭遇被以《間諜》名義監禁的窘境,其實是誤踩潛規則須自負的風險,而這風險的背後便含有伊朗官方對於西方世界既有的防範與疑慮。
伊朗頭巾示威 在 天堂島嶼.撒哈拉.蔡適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願和平的呼籲被聽見》
這兩天恰巧是「聖紀節」(Mawlid),先知穆罕默德的誕辰紀念日,摩洛哥連放四天假,不少人返鄉探親,或者拜訪親友,家族團聚.
這世界一如往常地不平靜,除了疫情攀升,望不見底,身為一個曾在法國讀書,此時在摩洛哥生活的台灣人,看到近來發生在法國以及引發的一系列反應,從法國教師被斬首、法國對言論自由的堅持、法國總統馬克龍誓言打擊國內伊斯蘭激進恐怖分子、土耳其總統的言論以及抵制法國貨的號召,約旦、伊朗與科威特等國家響應,伊斯蘭反法情緒高漲,再到剛在法國尼斯發生的慘案,心痛之餘,只能嘆息。
仇恨與衝突的源頭,彷彿已經遠到說不清,我不認為可以用「言論自由」或「政教分離」簡單概括之,很多時候,我個人看到的更是不同陣營各自擁抱自己的價值,和平對話的空間被壓縮到極小極小,偏偏這是走向和平共存的第一步.
這世間從不乏和平的呼籲,土耳其總統一號召抵制法國產品,巴黎大清真寺負責人Chems-Eddine Hafiz隨即出面呼籲所有穆斯林必須冷靜,一位法國教育工作者在接受新聞訪問時,曾說,他自認是基督徒,對伊斯蘭了解不夠深刻到可以對這個宗教做出諷刺性畫作,尤其當這樣的嘲諷已經造成也不斷造成誤解與傷害時,確實該適可而止.摩洛哥政治人物Benkirane也首度打破沉默,認為「我們的法國朋友必須道歉」,同時也說,「捍衛我們先知的方式不能通過暴力,殺害無辜者,無法解決問題,我們也可以藉由言論來回應那些諷刺我們先知的人.」
無奈憤怒、仇恨與激情永遠散佈得更快,無論抵制法國貨造成的實際經濟影響有多大,仇恨衝突都已加深,法國某些超市禁止戴頭巾的人士進入,極右激進份子在尼斯示威遊行,高喊:「伊斯蘭滾出歐洲!」(« Islam hors d’Europe »),法國也政府公開呼籲旅居伊斯蘭國家的法國人須注意人身安全.
一時半刻,「和平共存」看似毫無希望.
我對法國總統馬克龍平日施政一無所知,但他這幾次公開發言讓我頗為失望,詞藻華麗落落長,表情、語氣與姿態都很到位,演出純熟動人,可惜缺乏政治家風範,格局太小,演說內容飄忽模糊,無濟於事甚至在法國境內與境外激化既有對立與衝突,就連馬利都發起反法示威,由於馬利長期動盪,治安不佳,伊斯蘭激進份子擁有極大勢力,以至於此時外籍人士處境尷尬,人人自危.
來說說我個人在摩洛哥的感受跟觀察吧.
我不清楚「抵制法國貨」在其他國家引起多大迴響?
但摩洛哥並沒有跟進,網路上是有人跟著喊聲,然而架上貨物一如往常,買不買得起法國貨,就是另一回事了,顆顆!
法國政府提醒海外僑民注意人身安全,這是職責所在,但摩洛哥真的蠻平靜的,不僅沒有啥仇恨法國(或外國)的情緒,反而很期待邊界再開,歐洲觀光客馬上通通都回來!
數不清多少次了,每當歐洲發生恐怖攻擊,我問身邊撒哈拉尋常百姓的想法?聽到的永遠是:「伊斯蘭是和平與愛,那些人是『恐怖分子』,不是『真正的穆斯林』.」
一件件恐怖攻擊與無止境的衝突,在國際媒體報導下,如何煽動情緒,讓仇恨加溫,進而形塑負面的伊斯蘭形象,這一整套慣常運作早已超乎樸實單純沙漠人的認知與想像.
再來說說犯案的兇嫌吧,從目前已知消息來看,是一位廿一歲突尼西亞男性,家境並不寬裕,父母育有三子八女,居住在海城Sfax平民區的破舊巷弄裡,一個多月前,冒著生命危險,搭著小船,渡過危險海域,偷渡抵達義大利小島Lampedusa,被隔離再被驅離,輾轉來到法國,在街頭流浪,爾後犯案.
記者訪問兇嫌母親與家屬,在突尼西亞的家人完全不知為何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家屬表示兇嫌中輟後,以修車維生,存了點錢,開始零售汽油等.
他曾吸毒喝酒,母親勸告他戒癮,他說:「如果神願意,會引導我走上正途,這取決於我.」
約莫兩年半前,他愈來愈沉浸在宗教的世界,祈禱逐漸取代喝酒吸毒,每天工作一結束就回家,不與閒雜人等往來.
他曾試圖偷渡到義大利,但失敗,一個多月前,再度不告而別,怎知在抵達歐洲後,不到一個半月,竟然做了這麼不可思議的事.
國際媒體看不見兇嫌母親聲嘶力竭的哀號,泰半網友也只會追著殺人犯喊殺喊打.
更讓我關注的依然是「非法移民」以及馬格里布區居高不下的失業率,萎靡的經濟如何讓年輕人看不見希望,進而走上危難重重的非法移民這條路,以及這些抑鬱不得志的年輕人如何詮釋伊斯蘭,如何在宗教中尋求寄託,以及至今望不見底的武漢肺炎疫情將如何讓問題愈發嚴重難解.
只是當然了,相關脈絡的爬梳需要極長時間與資料整理,無法「即時迅速」,也遠不及煽動性言語與照片吸睛,不知不覺中,我們逐漸活在巨大糾結的仇恨情緒裡,一場衝突走過一場,愈來愈深的撕裂,與日積月累的傷.
橫跨地中海的偷渡,存在已久.
2011年茉莉花革命之後,非法移民到義大利的突尼西亞人數創新高,約有兩萬多人,隨後驟降,2017年再度攀升.
據聯合國數據,2020年前八個月,抵達義大利的突尼西亞偷渡客高達八千人,直到九月中,共有8581人在偷渡途中被攔截於海上.
促使一個廿一歲年輕人犯下滔天大罪背後,往往有著說也說不清,更是讓他扛不起的歷史、社會、經濟與宗教種種糾葛與重擔,只是這些往往被掩沒在砲聲隆隆的相互指責裡.
年紀愈大,愈覺真正的「勇者」不是帶頭喊殺喊打,而是第一個遞出橄欖枝的人.
這世間從不乏和平的呼籲,願和平的聲音終將被聽見.
伊朗頭巾示威 在 Goodbye HK, Hello UK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可以失去至少12年自由嘅「平常」行為
一位女士踩住單車,舉起右手,係咪好平常不過嘅時呢?可惜佢活在伊朗,根據伊朗法律女性出街必定要戴頭巾(hijab),所以佢其實响度示威爭取自由,亦已經被政府拘捕。
“A person who had recently violated norms and insulted the Islamic veil in this region has been arrested.”
雖然伊朗對女性戴頭巾嘅要求已經放鬆咗(可以露出些少頭髮),不過如果係完全唔戴,仲要係示威嘅話,剩係唔載頭巾呢條罪就可以判12監,2017年已經有一個被判24年!
咁簡單普通嘅行為係要被調查、拘捕甚至坐監,呢啲就叫極權喇。
#諗起部電單車加支旗
報導:
《The Times》
https://www.thetimes.co.uk/edition/world/woman-arrested-in-iran-after-protesting-without-hijab-nwscznqhg
*********************************
每日更新專屬內容嘅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goodbyehkhellouk
最新:
市長本來就應該為本區爭取,錯就錯在變政黨之爭
https://bit.ly/3m7FID6
「有KOL話BNO Holder去英國生, BB會自動成為BC, 是真得嗎?」
https://bit.ly/3k9D5QG
另一個成人融入新環境嘅難題:移民英國後嘅社交挑戰
https://bit.ly/31fyjK7
搞清楚BNO Visa同"Hong Kong Bill"嘅分別與英國嘅立法程序
https://bit.ly/31fHHx6
認真討論到底依家脫歐進展搞緊乜:
脫歐最後階段嘅貿易談判,究竟雙方「卡」住响邊度?
https://bit.ly/2IAKKtn
70年代嘅血腥回憶,泰國人幾十年不停爭取仍然失敗嘅堅持,
https://bit.ly/31e94YF
美國國務卿報告裡面幾個關鍵字嘅官方解釋,應該嚇親好多人
https://bit.ly/2SW4cTq
乜谷物谷比至親信得過,如果有確切答案嘅話...如果
https://bit.ly/2SRvA4V
從英國疫情三級制地圖,看南北地區之間極大差異
https://bit.ly/311QEd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