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貿易禁令的看法,我昨天投稿刊登在聯合報:
📰台海貿易戰 我如何因應?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5284739
以下轉載原文-
大陸國台辦日前宣布,禁止我國年銷14.9億的鳳梨進口。台灣的政治人物不分朝野號召民眾買鳳梨、幫農民,是絕對必要的,但政府該做的遠不只如此,必須對未來台海可能增加的貿易衝突,進行更深入的評估與打算。
台灣必須做好心理準備,這極有可能不只是一次性的禁止台灣產品輸出,而是中國大陸悄然打起「台海貿易戰」的組合拳。「台海貿易戰」早有預兆,今年一月底陸方片面禁台灣豬肉進口,農委會強調台豬禁令對產業一點影響也沒有,現凜然回顧,禁豬令恐是中共打響台海貿易戰的實兵演練,而鳳梨農則是第二次出手,未來還可能有其他集中出口大陸的農產品,或傳統產業(例如工具機)接續受到貿易戰的影響。
台灣2020年出口大陸占比43.8%,總金額達1,367億美金(約4兆臺幣),除了政府編列10億稅金救鳳梨,更應儘速盤點高風險產業。下一個受到貿易戰波及的出口產業是什麼?會不會是九成出口依靠大陸的蓮霧、釋迦、葡萄柚、橙類?會不會是ECFA早收清單中的服務業、農業、製造業?事實上,民進黨「新南向」喊這麼多年,仍然無法在兩岸關係緊張的狀況下突破東南亞的框架,因此蔡政府任內的對陸貿易依存度創下史上新高,更勝馬英九、陳水扁執政時期。顯然蔡政府對於貿易風險缺乏「分散控管」的問題,已成為中國大陸眼中的弱點。
「你用政治口號打我,我就用經濟手段跟你耗時間」,這樣的兩岸新對抗模式不無可能成為未來的常態,蔡政府必須做好長期抗戰的因應準備。在美中關係逐漸復甦,由「敵對」轉為「既競爭又合作」的今天,美方期待的是兩岸之間回到對話模式,只要大陸不以軍事武力直接威脅台灣,恐怕美方對貿易戰的型態只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台灣必須靠自己突破困境。
蔡政府未來的可能方向有二:選擇軟化態度回到和平協商,或者持續保持強硬態度。
蔡英文總統可以帶頭宣示,兩岸擱置爭議,務實協商。這種方式對於快速解決兩岸貿易爭端雖然比較簡單,但因民進黨長期以「抗中」作為政治路線主軸,在對內說服的過程可能會遇到強大阻礙。
更有可能的狀況是,保持原本對中國大陸強硬的態度。例如川普透過貿易戰讓陸方吃盡苦頭,禁運關鍵零組件給大陸,對華為造成致命壓迫。日本政府甚至補貼預算幫助日本企業移出大陸。既然民進黨先前認為是「中國需要台灣」而非「台灣需要中國」,是否會要求台灣大廠從大陸撤資或停止出口特定項目?一如既往地訴諸台灣民族主義藉以「抗中保台」,是民進黨政府有可能選擇的路線,但台灣部分產業可能在「台海貿易戰」的過程當中承擔一定程度的壓力以及損失。
兩條路線該如何權衡,考量了蔡政府處理國安的能力。一次的鳳梨事件,可以呼籲國人掏腰包支持,但能吃多久?執政者還是需要為兩岸政治跟貿易相互牽制的現況找到解方,才是正道。
#買鳳梨幫農民我們一定認同
#但政府不能只是叫大家買鳳梨
但政府不能只是叫大家買鳳梨 在 發起各種創意吃法相挺農民。也有人問說,為什麼台糖的鳳梨罐頭 的推薦與評價
國人買鳳梨、吃鳳梨、挺鳳梨,發起各種創意吃法相挺農民。也有人問說,為什麼台糖的鳳梨罐頭,不使用台灣鳳梨? 事實上,鳳梨有很多不同的加工品, ... ... <看更多>
但政府不能只是叫大家買鳳梨 在 【精選】習近平過去10年「不斷犯錯」拖垮中國!?黨國元老看 ... 的推薦與評價
(00:00:00)十一國慶晚會「黨退休大老」全缺席? 105歲元老宋平重提「改革開放」叫板習!?(00:09:29)江澤民慶生照開啟二十大前最大鬥爭? ... <看更多>
但政府不能只是叫大家買鳳梨 在 Re: [閒聊] 高雄"可能"崩盤嗎? - 看板home-sal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不同的討論話題開一篇好了.
很多人到現在都還沒醒.
是因為,很多事情擺在她眼前,也不知道他是看到了還是沒看到..XD
1.這個薪水養不起這個價格拉...
恩.
這最簡單的問題就是.
台北的公寓都要2xxx~3xxx萬.
請問,這是富豪買的嬤?有錢人買的嬤?
你跳入台北的市場就會發現.
大多都是人民買的.
並且很多人薪水也都不過家庭年收百萬上下.
為啥他能買?是不是很多要嘛長輩支援,要嘛是用房子換房子.
也就是說..家庭年收百萬薪水實際可以購買的能力.
遠遠被你們給低估...XD
你們最大的低估就是,你以為所有人都是白手起家..
但實際上,大多數人都不是白手起家.
我大學同學大多都台北人,在3x歲以前.
有在台北買房子的,我記得是100%都有原生家庭幫忙.
那其他縣市.
基本上等哪天公寓不要說漲到3xxx,漲到1700~2500這個區間.
它們也只是複製台北的購屋結構而已.
而其他縣市跟台北一般人民的薪水差多少?
好像差15%.這還是包含富豪的收入去平均...XD
so....兩個夫妻月收6萬可以買多少錢的東西?
500萬?1000萬??..
喔不..他們可以買到2xxx萬的東西.
只要整個市場價格上去,它們就可以透過原生家庭的幫忙,買2xxx萬的東西.
並且這個幫忙還可能不限於...單純支援頭期款.
原生家庭甚至很多都是支援月付款.
也就是他可能含上原生家庭,會有200萬的家庭收入去支撐他的購屋.
因此.
沒那麼多白手起家的買家拉.
台積電的工程師,全都是孤兒?全都白手起家??......
那你幹嘛整天在那邊用白手起家的狀況去判斷市場??
因此,白手起家去估算市場是一種謬論.
你必須用有原生家庭的幫忙的狀況去估算市場才會准.
必須是產生例如...
原生家庭有一棟5000萬的房子,但他收入年收100萬,他爸媽也只能支援他100萬的年資金.
他沒辦法買的動5000萬的房子.所以房價炒不上5000萬.
這個才是每個縣市的cap....
也是年收100萬購屋的能力侷限.
沒在市場的人很愛用自己幻想的格局硬要市場去套它的格局.
然後就會被市場打臉打到媽都不認得.
2.2000年以後到今天,台灣的房價基本上都很會噴,但是很難跌.
2008,2016這兩個大家說好悲慘的時間點.
其實對大多數中古屋來講都是冷盤.
中南部的大崩盤是2000~2003就跌到底了,2008悲慘的時候價格還比2003還高一點.顆顆.
差別只是,2003~2008台北狂漲,中南部都沒啥漲漲一點點.
所以才讓很多人以為,中南部到2008都在跌.
實際上在微漲...是台北漲太兇才一堆老人說中南部的房子會賠錢幹嘛的.
而為啥2003到今天,房價都一直漲不跌呢?
阿就套上面的情況.
當你有原生家庭的幫助,以台灣人的薪水來講,房價都太便宜.!!!!
因為東西基本面太強大,價格太便宜.
你才會20年以來都處於隨便就亂噴,然後都很難跌的局面.
而不動產市場一路都在告訴你這件事情.
你也看到房價就是噴或是停或是噴或是停.
你還是相信房價太高要跌了?!!?
這不就是所謂的"目洨"....XD
市場都告訴你價格太低,所以只有漲和停滯兩種情況.
你硬要自己腦補房價太高..
當然你腦捕的問題又是.
你一直假設市場買家都是白手起家又沒積蓄的上班族...
所以,你既答案放在你眼前你不會看.
設定模型又參數設錯.
最後還長期認知錯誤又死不肯修正.
那被市場教訓到嬤都不認得也剛好而已.
另外,台灣這20年來,房價跟通膨的關係....??
基本上這20年來,房價漲幅海放通膨.
這也是證明了.
房價被低估...所以一直都在補漲..
而不是房價抗通膨...隨著通膨漲.
20年來,房價漲那麼兇...遠超過通膨.
還房價跟甚麼通膨??
3.各個都市,哪邊比較差哪邊比較好??
除了我常講的.
六都哪邊比較便宜,哪邊就多漲一點的狀況外.
最重要的就是.
除了雙北外.
其他都市的價差一直都綑綁再一起.
上面的人很聰明,他們很清楚實際市場本質是怎樣.
而在全台都被低估的時候.
資金會把價格哄抬起來.
(也就是就算通膨是0,房價都會往上爬)
而資金不像2003~2008那段時間,全都窩在台北.
而是打散到各大都市去.
雖然會隨著一些話題,某些時候某些資金往台中跑,某些時候某些資金又往台南跑.
但整體而言,資金打散在各大都市之後自己產生了平衡.
這也是哪邊比較便宜就多漲一點.
外加政府刻意引導資金,不讓都市價格產生價差擴大現象.
(因為資金聰明,所以政府引導資金其實很容易)
因此在台灣.
你已經很難再產生.
先到哪一個都市撈飽了,在到另外一個都市去撈.
目前局面很可能會產生.
當你一個都市撈飽了以後.
其他都市也都漲上來價差差不多了...XD
也就是這是你在台灣最後的機會.
未來漲完之後.
就...不會再產生..
在台北撈飽了,跑到中南部在吃一次這麼爽的事情.
等到台灣中南部也都補漲上去後.
未來的漲幅,就遠不如我們這段時期這麼爽.
房子屯久了就會爆漲....
漲幅遠遠把通膨拋到通膨看不到車尾燈.
買房子發大財...XD
等到未來,中南部其他都市也都衝上去後.
不動產的利潤就會開始大幅縮減.
更久以後的未來就會是真的...
抗通膨...平均每年漲個2%這種蝸牛爬法.
你還想看到甚麼買1000萬,2年後漲到1800萬.
在台灣就不用期待了...顆顆.
因此幫你們結論一下.
台灣房價還是被低估.
年薪100萬的家庭購買能力遠遠被你們低估,因為他有原生家庭的幫忙.
幾大都市價格綑綁再一起,不用期待他們會被拉開.
最後.....最重要的.
在台灣炒房發大財,價格被低估隨便買都賺,只漲不跌,房價動不動就噴...是有期限的.
不是永遠都是這樣.
這是你人生可以把握的大機會.
也是錯過之後,不是甚麼你醒悟了還來的及...
當價格都上去到cap之後.
你醒悟了??...那你自己到世界各地去尋找看看有沒有哪個國家還有這種機會..
在台灣....你沒機會了...
太多人喜歡腦補,窩在電腦前面幻想..
或是沒跑過其他縣市的市場,在那邊幻想..XD
我家北中南都有房子,老媽家那邊又炒房50年...也炒過上海.
所以在以前,總是對很多人的想法在那邊抓頭.
"怎麼會有這麼奇妙的想法"....
後來才發現....
那是因為大多數人,是很難看到這麼多市場的.
所以...高雄人沒看過台北當年房價炒了好幾倍後,真實台北人怎樣買房子.
整天在那邊多少薪水撐不起多少價格的房子的腦補小劇場...XD
因為你沒看過台北..沒看過上海..
所以你無法理解當價格上去後,人民會怎樣買房子...
那自然你模型參數設錯,你市場結論就錯誤,然後被市場巴頭.
同樣的,你沒有同時看幾個都市的市場.
然後你就亂腦補每個都市的市場差異有多少....
之後又因為政治口水還是怎樣,把一些次要因子過度放大過度解讀.
進而你就對都市之間的差異有嚴重的誤判和錯誤認知..XD
一個米粒大的差異,就會被你解讀成整個宇宙般的大小.
對喔這邊在補給你一個指標.
你們口口聲聲說甚麼人口人口的..
甚麼哪邊吸收人口哪邊人口強勢.哪邊都要沒人了...
那這樣照理講會表現在"交易量"上面.
你講得那麼誇張,那理論上轉移量是不是應該差個兩倍三倍??不是很多人?或是沒有人?
但實際上不動產轉移棟數是差多少??....記得看阿..
今天大家玩的是新台幣.
請對你的錢更尊重.
不要靠感覺,尤其是靠情緒去腦補進而影響到你的錢的使用和配置.
這世界最現實的東西就是鈔票.
並且它具有非常龐大的力量,可以要你的命,也可以讓你買別人的命.
so...請尊重你的錢..
並且用更理智和冷靜的態度去觀察和研究市場.
不然,你的錢,會狠狠的教訓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27.103.1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ome-sale/M.1665684210.A.B6C.html
你看跟台北薪水價差多少.
那你隨便抓個總價差就差不多啦.
買房子有得靠有幾種情況.
1.家裡幫出頭期款.
這種是最弱的輔助...
因為除了家庭出的那筆錢外.
其他金額貸款,是要買方承擔.
那其他金額就會卡她的現金流.
2.家庭幫忙支撐貸款.
這種就會讓他可以借款的金額大幅上升.
也許是例如爸媽的房子先借1000萬給小孩,小孩在借1000萬.
這樣他就可以買2000萬.
爸媽幫小孩搞定他們房子的1000萬.
3.換屋.
一般人換屋.
買500萬,貸款付完的時候漲到1500萬.
所以他借1000萬可以買2500萬.
而..進階版,父母親有其他房子,給小孩.
這個最兇悍.
爸媽有房子,本來買500萬,貸款付完後,漲到1500萬.
所以他小孩就可以買1000萬+1000萬借貸=2500萬.
再加上爸媽支援,就變成3500萬.
換屋是一個都市可以貴到那麼誇張的主因.
買3500萬的房子,並不是父母親和小孩共扛3500萬.
而是3500萬的房子其中可能有1000萬是它們其他房子漲起來賺到的.
所以實際上是小孩和父母扛2000萬貸款.和累積了500萬的積蓄.
so....
實際市場.
你一定要估算到這些.
"主流"買房子的購屋者組成結構.
白手起家連買公寓都不是多數..
顆顆.
※ 編輯: ceca (61.227.103.18 臺灣), 10/14/2022 02:33:12
台灣不動產.
一直都是台灣自己的錢再買.
哪來的外資進來買不動產?
而台灣自己的錢.
你看台灣總儲蓄額就知道.
那個額度還在上升.
※ 編輯: ceca (61.227.103.18 臺灣), 10/14/2022 02:33:56
目前價格過低.
所以除非儲蓄額大幅下降.
不然有沒有多近來一些錢,影響並沒很大.
除非...
當價格再度大漲漲到各縣市都差不多到cap後.
你們想到的各種...人口阿,產業阿,紅利阿,台商阿.
影響才會比較明顯的反應在不動產上.
※ 編輯: ceca (61.227.103.18 臺灣), 10/14/2022 02:44:54
無限QE壓制了利率.不過其實利率影響沒想像中大.
主要是熱錢過多後
讓資金炒做不動產興起.
這是主要的因素.
但實際上你會看到.
2020股票開始噴.房價開始漲.
2021股票噴爆,不動產漲的相對溫和.
2022不動產還是漲,股票進入冷盤.
QE對股市影響是非常直接的.
但..QE其實對不動產來講.
有一半的力量是催化劑.
另外一半才是降息和市場其他方面.
當然,在另外一半牽扯到一個東西.
那就是QE帶來的通膨.
這邊是確實通膨影響.
而影響甚麼??.
除了東西上漲,所以中古屋屋主自覺要把房子賣貴外.
最大的衝擊就是,建築成本大幅上升!!!!
這造成了建商全面價額上調.
當然,如果單純建築成本上升.
房價漲幅還是不會這麼大.
因此,多得漲幅,還是因為QE產生的催化效果.
甚麼是催化劑.
就是...他不直接影響,但是他加速本身機制的效應反應.
這邊你拆解一下.
你把建商的房子價格拆兩方面看.
營造成本+土地成本.
營造成本是受QE影響,也是所謂抗通膨的直接影響變因.
營造成本確實大漲了..
但房價為啥漲更多??
那是因為土地價格大漲.
土地這種東西永遠都是那樣,為啥他會漲?
這就是資金炒做造成土地價格上升.
也就是,如果今天,市場是穩定的.
然後產生了惡性問題,例如台灣的水泥供應鏈產生問題,水泥價格大漲...
也就是類似烏惡戰爭那種輸入性通膨.
但市場購買力還是停滯.
這樣會產生怎樣的情況?
這樣會產生.
營造成本大漲,但是土地成本下降去補營造成本大漲的波動.
因為市場接受的價格還是那樣,你通膨並不是直接造成人民購買力上升.
那勢必必須平衡,所以土地價格照理講要下降.
但是這一次..
是不是土地成本漲幅還遠遠高於營造成本.
那這是蛇摩?
一個永遠都是那樣的東西,價格大漲..
就是資金炒做造成的....
通膨只是刺激資金去炒作土地價格.
so....無限QE.
對台灣不動產而言.
有直接影響.
但更多是....
刺激資金活性,造成內資炒做效應大幅活性化.
另一個角度來看.
無限QE的本質是甚麼?
FED購債,讓市場可以借貸出更多錢來.
但台灣在無線QE後沒多久就政策緊縮房貸.
並且台灣政府可沒有購債....台灣並沒有QE...雖然有撒了一點錢給一些補貼補助.
但是市場太熱,所以政策緊縮,但市場繼續瘋狂的借貸.
so....這就是,炒做活性大到淹蓋掉實質政策操作面.
你就知道...實際上內資的力量有多龐大和多可怕...XD
至於說台商.
台商才回來多少錢.
跟不動產整個資金比起來,根本就一顆鼻屎.
不要過度解讀台商的資金.
你去市場看,多少房子是台商買的??有沒有佔到3%??
※ 編輯: ceca (61.227.103.18 臺灣), 10/14/2022 03:37:27
另外不要說甚麼科技業分紅薪水大漲OOXX.
這次大漲全面大漲,玉山山頂都在漲.
請問.
工程師跑去買玉山山頂了嗎?
工程師跑去買屏東了嗎?
還是因為內資活性上升後.
就產生整個台灣都大漲現象??
而為啥資金只要活性一上升,漲幅就大幅被放大?
這...
你就要理解到,我們內資的潛力有多少...XD
通常都是被政府又騙又恐嚇,外加市場風向又超低迷.
才會讓我們內資暫時性被嚇呆嚇退縮一段時間.
但實際上,內資的能力完全還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只是我們政府這個保母,每天都在壓制內資的發揮...XD
沒有政府壓制...台灣的房價根本不是今天這個數字.
※ 編輯: ceca (61.227.103.18 臺灣), 10/14/2022 03:43:04
另外補一下.
房價是這樣.
你要區分兩部分.
一部分是炒做.
一部分是支撐.
炒做就是...炒做.
炒做事瘋狂的,是無理的.
炒作是可以把價格遠遠炒離基本面的.
最典型就是對岸,對岸的房價就是太高,高到不合理,他理應要跌.
只是對岸威權政體很厲害,可以硬是把價格扛住不讓他快速崩跌.
支撐部分就是我上面講的.
人民實際的購買力可以有多少.
台北表演給你看過,一般人民可以支撐2xxx~3xxx萬的公寓.
當然這邊的一般人們是泛指主流市場的一般人..
這些一般人大多都不是白手起家,大多都有原生家庭可以靠.
但它們是大多數,所以他們做得到這個支撐,因此它們就是一個可以參考的市場指標.
那這樣就是.
炒作會把價格往上炒炒炒.
如果你不管她,他會炒過頭,例如把台南房價炒到一坪200萬這種嚇死人的狀況.
之後如果政府沒能力,他就會泡沫...泡沫到多少就要看才知道.
但是炒做實際上會受到政府干涉.
所以他是炒炒炒,然後被干涉而漲幅一直被壓制在一個速度之下.
以至於等到市場風向變了,炒做嚇到開始縮手時.
再來看支撐.
這時候價格還是低於支撐..
那價格就會停在這邊冷盤...
等待下一次炒做又開始.
目前局面大概就是這樣.
所以價格上漲看炒做.
價格下跌看支撐.
上漲的時候你不要用支撐去預測糕點.
同樣下跌的時候不要用炒做去判斷跌幅.
不過支撐這個東西...
房子是必需品,必需品可以壓炸人的淺能出來.
就像歐美,家庭收入40%都要拿去付房租.
那個房租簡直嚇死人的貴.
但是因為住是必須.
所以人民懶趴壓著也會吞下去.
同樣的.
當你公寓漲到2xxx-3xxx萬的時候.
人民懶趴壓著也會.
爺爺帶著爸爸一起幫孫子扛房貸...XD
價格會逼出人民的潛力.
那時候你才會知道真正的支撐到底有多高.
理論看跌空最大的誤會就是.
你低估了支撐的潛力...和人民可以被壓榨出來的鈔票有多少.
所以理論空才會對支撐做出錯誤的判斷.
然後驚訝地看到為啥那麼貴的房價還可以繼續漲.
而且那麼貴的房價為啥風向不對也不跌.
so...當價格上去後.
這個都市就會去接受那個價格.
人民就會被逼出淺能去支撐那個價格.
直到~~~~人民被逼到死都無法支撐那個價格.
這樣就會泡沫化!!!!.
※ 編輯: ceca (61.227.103.18 臺灣), 10/14/2022 03:52:5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