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今(13)日三級警戒「微解封」,也正代表各產業能因應地方政府的相關規範,適度解除封閉。至於影迷們關注的電影院也在今日重啟,不過,在疫情陰霾尚未明朗,疫苗接種率有待提高的狀態下,務必請步入實體影廳的觀眾落實防疫辦法,注意安全。
倘若,各位讀者和我一樣,對於疫情仍相對保守,那麼宅在家選擇串流平台觀影會是很好的選擇,今天中午就推薦 #是枝裕和 於 2004 年問世的《#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
深耕紀錄片領域,刻鑿出自身印記的【#Giloo紀實影音】,在疫情肆虐的2021年夏天拓展新局,引進劇情片系列經典電影,對於挑戰品牌定位的嘗試,Giloo紀實影音是這樣說的:「讓觀眾以虛構之眼,看見世界的本來面目。」
的確,於我而言紀錄片、劇情片某些時刻並非能明確畫清分界,它時常是模糊的,兩者也的確有其共通性——皆帶著導演「選擇」過後的觀點,在精敲細磨的蒙太奇之中,就藏著人為痕跡。因此關鍵的提問是,何謂虛與實?紀錄片必為真實?劇情片僅有虛假?或許,兩者本該返於「影像」,而影像便勢必反襯時局、映照生活、談論人性,從這角度切入,兩者同歸一路。而且常常,我在劇情片中碰觸到更真實的靈光。
於是,Giloo紀實影音7月的經典影展以「家」為名,試圖透過岩井俊二、是枝裕和、李安、楊德昌、蔡明亮、侯孝賢談「#家族幸福論」。
將是枝裕和放進「家庭」主題的框架範疇中,確實再適合不過。攤開是枝裕和的創作脈絡,「人」與「家庭」的狀態一直是最為關注的議題,這中間「血緣」的羈絆又是貫串其作品的重要核心。而幾乎在所有是枝裕和的片裡,所謂成年人的心智和狀態都帶著強烈缺陷,「大人們」皆為幼稚、不完美的存在(或許樹木希林除外)。
這些特徵在他創作初期便散落一地,是枝裕和創作數十年,談論的幾乎是同一件事。且是枝裕和與台灣有著極深羈絆,其影像風格也能窺見「台灣新電影」的些許影子,從侯孝賢、楊德昌等人望向這名日本導演,是有趣的觀影體驗。
有幸收到Giloo紀實影音的邀請,談《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因此第二次看了這部作品,一次大銀幕;一次小螢幕,感受類似,同樣酸楚、同樣銘心。
下筆評論前,引用此前文章談過的段落,記得六年前一再重看的《海街日記》,召喚出這幾年經歷死亡的一些記憶。《海街日記》是我首度喜歡上是枝裕和的作品,第一次覺得寫實電影也能那麼魔幻,魔幻的點在於,這有位陌生人身處遙遠彼端,講著不同語言,擁有相異文化,但懂得你的哀傷,並與之共享,進而就被影像療癒。「美麗的事物依舊美麗,真讓人開心。」這句台詞似寒冬中的暖陽,輕撫無常。
接著回憶起《幻之光》、《下一站,天國》,是枝裕和對生死的提問中,總能看見誠實、謙卑、良善和寬容。而他對死亡的探索——或憂傷、或謙卑、或淡然、或莊嚴、或輕盈——無意間承接住活著的人,就有力量能拾起日子,坦然地朝下個必然的死亡前進。
但其實,是枝裕和並非全然暖心,《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就有著冷冽的無常。
---以下有雷,斟酌閱讀---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開場的第一顆鏡頭,即耐人尋味。是枝裕和將攝影機與被攝者的距離拉開,畫面構圖則讓人物接近景框邊緣,幾近於壓迫的位置。此鏡位的意義,在於將觀眾強行排除,是枝裕和在此行使有效的導演權力,讓觀眾無可選擇地棲身於「窺視」的位置,便捏塑出觀眾與角色之間冷冽、遙遠的疏離感,更藉此強調角色的迷樣性,給予觀眾偷窺的慾望,加深探索角色深層內心的動力。
除了攝影機位置精準,這場戲的場域定於「行駛中的列車」。回溯影史,火車等交通工具的媒介所代表的符號意義,通常象徵時間、空間、心靈的移轉,甚或是夢境彼岸。而進一步從角色隨行的行李箱解讀,這場戲的場域符號顯然具備「漂泊」的不確定性。同時,隨著攝影機與列車的節奏同步搖晃,提升了觀眾的不安,略為挑釁地擠壓觀者神經,是枝裕和似在低語宣告:「這並非一場安逸旅程,請偷窺者(觀眾)們遙遠地觀看即可。」
第一顆鏡頭之後,立刻特寫角色的手部與行李箱,而後是正面臉龐,進而串連起角色與行李箱的關係。然而,觀者在開場戲中,無法確定任何事;於是,單是第一場戲、第一顆鏡頭,是枝裕和便將全片定調:《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在有意識地選擇視角、場域之下,注定是一場極具「距離感」的追尋與探索。
這樣的追尋與探索,進入敘事主軸之後,便擺放在社會脈絡底下的「家庭」、「階級」等意象。
是枝裕和在影片前半段,鉅細靡遺地透過鏡頭描繪了柳樂優彌的日常,市場挑價買菜、廚房烹飪等細節。這些敘述性功能的鏡頭是必要的,在孩童們實踐的生活中,一筆一畫地勾勒出「家」的輪廓,近一步構築家的全貌。
在此值得注意的是,柳樂優彌購買食材同時,仍為妹妹繞路挑選阿波羅巧克力。這場戲呈現的是,縱使柳樂優彌肩負起家人的生活雜事,但本質仍是孩童。「生活必需品」投射出必須堅強的成人表徵;「阿波羅巧克力」則映照內在童心(允許妹妹吃零食),一外一內,是枝裕和便在不知不覺中建立起角色立體度,有血有肉。
然而,在散落、未經組織的日常,母親是缺席的。家庭的功能性於母親而言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以柳樂優彌為首的孩童四人組。
於是,本該由成人撐起的「家庭」意象,就反身疊映於孩童之上,以「家」為名,成人與孩童的反差,更顯前者失能。是枝裕和就此拋問「家」的意義,也從成人的離去,孩童的自理,談論責任。而在成人的缺席之中,更多是「男性」的消散,孩童由母親養育,落在女性之外的是男性的恣意與懦怯,不難想見是枝裕和觀察日本社會權力結構的洞見與底氣。
倘若由此細看《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是枝裕和更側寫「社會中的大人樣貌」。本片開場就建立起觀眾對柳樂優彌的好奇,是枝裕和加以利用此點,全片圍繞於柳樂優彌的視角,攜著觀眾共同悲喜。
而在柳樂優彌尋求「爸爸們」的救助之際,就透過孩童眼眸望向社會底層的人物百態,便利超商、柏青哥店、計程車車行,成了底層游移的場域。也因角色們皆處於同一位階,是枝裕和隱匿了上、下階級視角的差異,抹除上層的虛假關懷,抖落道德高點,就讓觀眾在觀看日常的凝視中,與柳樂優彌的處境平起、平坐。
故事進入中段,在母親全面離散後,就能看見柳樂優彌一群孩子們的追尋。無論是追索食物、尋找母親,甚至是與外界接觸,某程度都是徒勞的,這份徒勞歸結於孩子們擔憂「被」拆散,而追根究底,這份擔憂還是來自於「家庭」與「社會」的失能。
是枝裕和緩緩切斷這座公寓與外在的連結,幻化成社會遺漏的孤島,好似是枝裕和鏡頭下,一盆一盆以廉價泡麵盒種植於陽台前的植物,在欠缺灌溉、喪失照護的惡劣環境中,漸漸失根、僵化,而後墜落。
至於和這座孤島唯一的連結,是逃學離家的中學少女,此角色同時蘊含打破階級鴻溝的作用。是枝裕和雲淡風輕地交代少女背景,觀眾得以知曉其處於中產階級,至於中產與底層能有連結,關鍵在於「死亡」。片中兩次死亡的現形,一是弔念少女友人、二是妹妹小雪,都讓彼此有了跨越階級的連結。至於柳樂優彌此前嘗試以電玩與外界建立的輕浮友誼,在死亡面前就顯得微不足道。
於是,故事走至片尾,柳樂優彌與「行李箱」的關係也隨之拆開,首尾呼應,行李箱經過敘事的堆疊後,從躲避房東的利器,鋪展成裹藏死亡的容器。除了象徵「漂泊」的不確定性,甚至內化成住所、記憶與生命,符號意義的更迭,成了《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最後一筆幽微的淡色塗暈,悄悄留下絲線般的綿延哀傷。
綜觀全片,《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從小單位的「家」、談到「階級」,而後拉出「社會」的三重辯證,是枝裕和克制地流洩出隱隱作動的不安和暴力。而在溫柔地敘事之下,藏著的是刀刀見骨、針針見血的銳利手術刀,肢解角色的無助與日本底層社會的長年窠臼,最終再緩緩送入觀眾心頭,與之共震。
最終,無人知曉的悲傷往事,安安靜靜地躺在土壤中。或許,在夏日清晨的微風輕拂後,能被記得、被傾聽、被理解,然後,牽起手繼續過日子。
🎬【家族幸福論】片單點此👉https://bit.ly/3APopz7
📝圖文完整版寫在【Giloo紀實影音】👉https://bit.ly/3hAhJNw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1萬的網紅堅離地球 · 沈旭暉,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華人喜歡儲蓄,洋人習慣以信用卡先使未來錢。但其實千辛萬苦在銀行戶口多了一個零,又如何?這一個零,可能令你不敢離開現在的comfort zone,以為在外國生存不了、薪金低很多,結果因為守住一個戶口,卻失去了個人自由。我們又以為物業保值,但2047也好、99年約也好,其實都不保證真的「永恆」。忽然間,...
何謂本來面目 在 李姓中壢選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灣早已沒有民進黨,只有以民脂民膏誤國害民的1450黨。凡是被1450出征者,應自我榮耀,因為這表示你是個咖(人物),否則網路批英皇、綠蛆者成千上萬,網軍根本來不及批鬥。蔡英文是個毫無誠信的人,髮夾彎、雙標事例至少可列出廿項,多數綠委也是如此,但只要有1450網軍,仍然無往不利。蔡英文執政五年,行政、立法、司法、媒體一把抓,將台灣帶入絕對的獨裁。今日的台灣大眾、媒體人、學界,不是被收買,就是噤聲,長期終將導致國家敗亡,執政者為民眾唾棄驅逐。>
何謂1450萬碎?凡阻擋1450者,除非神功護體,否則即使不粉身碎骨,也至少灰頭土臉。
最先是一九九八年吳敦義競選高雄市長期間,傳出「緋聞錄音帶事件」,因而落選,謝長廷當選。該錄音帶後來送美國鑑定,確定是剪接變造,吳敦義控告提供錄音帶的陳春生,但無法證明是謝的授意。
再來是二○○六年陳菊與黃俊英的高雄市長選戰。選前一夜,數名不敢以真面目見人的黑衣人,指控曾是陳菊老師的黃俊英發「走路工」。後經司法證明黃沒有賄選,但黑衣人是誰無從查考,更無法證明是陳菊指使的「栽贓奧步」。
時至今日,1450不斷進化,二○一六年民進黨總統候選人之爭,原先支持度領先的賴清德,一夜之間被小英的網軍打趴,乃至公開求饒。近年大內宣及外宣的花費何只數十億,1450的預算更是無上限,所以台灣敗壞至此,小英政府的民調支持度竟可維持不墜。
近日前行政院長張善政,有感於太魯閣號事件平白損失四十九條生命,加上缺水,慨言天災人禍不斷、風不調、雨不順、國不泰、民不安,立即引來包括自由時報、三立電視台在內,如洪水般的網軍猛攻。請問,善政之言,何錯之有?難道過去一年無災無難、國泰民安?在1450猛攻之下,明明是對政府自普悠瑪號事件以來毫無作為的憤怒,卻被扭曲為唱衰台灣。類似例子不知凡幾。
楊志良/1450萬碎!
https://udn.com/news/story/7340/5434125
何謂本來面目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堅離地球YouTube: 隨緣家書】小時候,每失去一種東西,都會千方百計,把它奪回來,而且還要得到更多,像是去補償心靈的損失。記得有一次,一個親戚拿走了他本來送給我的郵票簿,我非常不快樂,然後決定認真集郵,把全世界不同國家地方的郵票都要集回來。除了鬥氣,這也是小孩子的一種天真:以為你「收集」了,它就「永遠」屬於你的,這一種佔有慾,只會令人越來越執著。
幸好逐漸長大,也逐漸有所覺悟。世界萬事萬物,都是沒有永恆的,也沒有甚麼是你真正擁有的。讀書時,你可能覺得自己「擁有」成績,但畢業之後,卻會發現成績毫無價值,你以為「擁有」了的東西,其實也不是真的你需要的東西。又像戀愛,你好像「擁有」了一個人,但過了一段日子,人還是那一個,也還是「屬於」你,但你其實卻不「擁有」她了。
華人喜歡儲蓄,洋人習慣以信用卡先使未來錢。但其實千辛萬苦在銀行戶口多了一個零,又如何?這一個零,可能令你不敢離開現在的comfort zone,以為在外國生存不了、薪金低很多,結果因為守住一個戶口,卻失去了個人自由。我們又以為物業保值,但2047也好、99年約也好,其實都不保證真的「永恆」。忽然間,一個家變得面目全非,即使你依然有同等收入,同樣的數字,這數字能換取的utility,卻已經急降,因為無論怎樣消費,都已經不快樂。
在過去一年,表面上,我們失去了很多東西;在個人層面,金錢、物質,我明顯失去了很多東西。但想深一層,那些要是沒有失去,也早已沒有了本來的價值,何須在意;而過程中,認清了自己,也認清了別人,卻會找到人生的方向,忽然對未來的路,一片澄明。
給暫時承受煎熬的朋友:只要望向這一步之後的未來,我們是光明的,文明的,屬於世界的。這可以叫煲底之約,也可以說是阿斯蘭之約,只要明白了何謂無常,就知道終生的等待,卻是何等的理所當然,自己人,就會心照。
⏺全文:https://www.patreon.com/posts/47377317
何謂本來面目 在 堅離地球 · 沈旭暉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華人喜歡儲蓄,洋人習慣以信用卡先使未來錢。但其實千辛萬苦在銀行戶口多了一個零,又如何?這一個零,可能令你不敢離開現在的comfort zone,以為在外國生存不了、薪金低很多,結果因為守住一個戶口,卻失去了個人自由。我們又以為物業保值,但2047也好、99年約也好,其實都不保證真的「永恆」。忽然間,一個家變得面目全非,即使你依然有同等收入,同樣的數字,這數字能換取的utility,卻已經急降,因為無論怎樣消費,都已經不快樂。
在過去一年,表面上,我們失去了很多東西;在個人層面,金錢、物質,我明顯失去了很多東西。但想深一層,那些要是沒有失去,也早已沒有了本來的價值,何須在意;而過程中,認清了自己,也認清了別人,卻會找到人生的方向,忽然對未來的路,一片澄明。
給暫時承受煎熬的朋友:只要望向這一步之後的未來,我們是光明的,文明的,屬於世界的。這可以叫煲底之約,也可以說是阿斯蘭之約,只要明白了何謂無常,就知道終生的等待,卻是何等的理所當然,自己人,就會心照。
⏺全文:https://www.patreon.com/posts/47377317
Simon 沈旭暉 堅離地 Social Media ▶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imonshen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hensimon
ℹ️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imon.diplomacy
➡️Twitter: https://twitter.com/simonshen_glos
⏹Blog: https://simonshen.blog/
其他合作及查詢可以電郵至simonshen@glos.world。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2TXNL_FKVU8/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