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展四月天-財訊第633期
「四月總算結束了!」望著收拾乾淨的會場,我的許多酒商朋友都鬆一口氣,精疲力竭的返回久違的家庭,盡力彌補一個月來沒能照顧的家人。
也難怪,從四月的第二個週末開始,包括在台北花園飯店舉辦的「威士忌烈酒品味展」、世貿一館的「台北國際酒展‧純酒展」、大稻埕街廓熱熱鬧鬧的「琴酒嘉年華」,以及在圓山飯店壓軸的「世界威士忌烈酒展」,連續四個週末的酒展把大家累壞了。我無役不與,但角色有點特殊,除了琴酒嘉年華之外,都界於參觀者與參展商之間,就近觀察了許多文化和現象。
就酒展的特性而言,花園酒展是全年第一場,策展人複製成功的桃園酒展經驗揮軍北上,雖然場地稍微偏遠又狹小一些,但開場前排隊的人龍十分驚人,兩日內簇擁的人潮讓我大呼驚奇。相隔幾天之後,連續四日的純酒展胃納所有酒類,啤酒、清酒、燒酎、葡萄酒、干邑及各式烈酒通通上場,加上預先登記免費入場,人潮-不誇張-把世貿一館擠到寸步難行。琴酒嘉年華已是第五屆,不過首次參加的我感覺極度新鮮,也見識到了調酒對年輕人的吸引力,而週日適逢保安宮保生大帝聖誕繞境,喧天鑼鼓下,迪化街週遭人群水洩不通、熱鬧非凡。至於高踞圓山莊嚴又神祕的飯店,一向予人高不可攀的印象,很難想像在大紅圓柱與大紅地毯上舉辦酒展,所以當然不容錯過,何況週六晚上的國宴席開近三十桌,大夥兒呼朋引伴、酒酣耳熱,再也沒有與酒友歡聚更開心的事了。
從參加者的角度來看,時間、地點雖然都是考慮因素,不過風格與內容才是招引人付費進場的主因。依此而言,琴酒嘉年華最為特殊,以「人• 琴• 味」為主軸,集結了知名酒吧和調酒師,利用不同品牌的琴酒與素材各展奇技,再與迪化老街產生新舊衝突,共同演出一場巨型派對。純酒展雖然沒有單一主軸,卻足以招攬所有酒類愛好者一次嘗遍各式酒種,進而選擇出自我的喜好。至於花園、圓山兩場威士忌酒展,展商雖多有重複,但場地和時間差區隔了參加者,加上各自設置風格類型殊異的講堂,地域性的吸引不同的愛好者。
我們的社團在花園酒展租設了一個攤位,以單杯方式販售不常見的珍稀酒款,讓我們搖身一變成為展商。另外除了琴酒嘉年華,三場酒展都展出了我的《酒徒之書》和《新版威士忌學》兩本著作,因此我時不時的必須現身書攤去說書和簽書,也協助講解酒款。這些多重任誤,再再與過去純消費者身份不同,也促使我從展商角度檢視何謂成功的酒展。
我與花園和圓山酒展的策展人十分熟識,他把主要工作內容簡化為三大項:確定時間和地點,努力招商,再吸引酒友們買票進場。聽來簡單,需要照顧的眉眉角角卻十分繁瑣,更有多到不可勝數的臨時、緊急情況需要解決。
展商的考慮很單純:如何極大化坪效以增加來客提袋率。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攤位需考慮周遭空間和動線,盡可能佈置得亮眼突出,試喝的酒款要能立即打動消費者,同時還能清楚的解說品牌精神和特色。雖說都是老生常談,巧妙卻有不同,或聘請PG倒酒,或穿戴一式的服裝,也有舉牌到處走動者,以及定時舉辦小型品飲會。此外,威士忌的年齡層逐漸老化是個不爭的現實,如何將品牌觸角伸向年輕世代,攸關下個十年的市場消長。所以除了觀察入場人數之外,更要留意年輕或陌生的臉孔有否增加,成為酒展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
我曾多次提到,最令我厭惡的是酒展中消費者「喝到飽」的心態,以致酣醉不醒的隨地坐臥,甚至嘔吐而狼狽不堪。不過近幾年來展商也聰明了,只提供低年份的普飲款試喝,較昂貴的酒款改為付費單杯,長時間教育薰陶後,消費者逐漸接受這種做法,慢慢轉變為成熟市場該有的酒展模式。確實,我們必須思考,當酒價不斷飆高,在不清楚瓶中風味的情況下,直接購買其實存在風險,若能在酒展中花費小錢試飲,找出自我的喜好再下手,絕對是最經濟的方式,也是我以為酒展的重大目的。
酒展月結束了,策展人及展商總算能好好的鬆口氣。新冠疫情下,台灣是唯一可密集舉辦酒展的國家,雖然最近社區傳染的陰影突然緊張,不過下一次酒展辦在七月初的台中,應該有機會再度聚首,與中部地區的酒友們把酒言歡。
何謂 國宴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戰國名將生死錄】馬陵之戰:一個強權的殞落
作為戰國歷史往事的開篇(雖然在粉絲團的朋友,你們應該是從末期的起翦頗牧、中期的濟西之戰,看到如今的初期文章,所以觀看順序反而是顛倒狀態。其實這不是失誤,這個觀看順序是為了致敬諾蘭導演的「天能」,我佈這個局很久了,大家有注意到嗎......好吧,以上都是我垃圾話,我純粹是因為初期文章最晚完成,所以現在才貼上),我們有必要先好好了解:何謂戰國時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時開端?
首先,不同史家對戰國時代的開端都有各自的看法,老ㄕ則採用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版本,也就是以「三家分晉」作為開始。那何為三家分晉?這又要從「晉國」的歷史背景開始說起。
話說周朝建立時,由於自身實力不足,所以將土地分給諸侯,讓諸侯去管理基礎不穩的地區。晉國就是封建的諸侯國之一,他的首任君主是周成王的弟弟,與周王室關係相當親密。時間來到東周時代的前期,也就是大家較熟悉的「春秋」,此時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許多強大的諸侯國在實際地位開始凌駕於周王室之上;不過,此時因為外族入侵嚴重,諸侯們會公推一個「霸主」,透過尊崇周王室的表面行為去團結諸侯,之後領導各國對抗外族的威脅。而晉國在春秋時代長期居霸主地位,其中最著名的事蹟,莫過於晉文公擊敗挑戰周王室權威的楚國。
可到了春秋中後期,許多國家的「大夫」開始凌駕「諸侯」。
所謂大夫,本來是諸侯的臣子,但隨著大夫深耕地方並長期執政,他們的影響力開始超越上司,甚至是上司的上司,也就是周天子。
例如:孔子有一次看到魯國的大夫─季孫氏,在自家庭院擺出「八佾舞」,讓重視禮制的孔子憤怒大罵:「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原來按《周禮》規定,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也就是8X8,共64人舞蹈)、諸侯為六佾、卿大夫四佾、士用二佾。結果身為大夫的季孫氏用周天子禮儀(這概念可以想像成市議員擺出總統級國宴),可見他超級藐視禮制。
昔日強大的晉國也沒躲過大勢所趨,最終被原本侍奉的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了土地及人民。隨後,周天子追認三家分晉的合理性。
為何老ㄕ以三家分晉作為戰國開端?因為此事代表周朝禮樂制度的進一步崩壞。
春秋時代,雖然諸侯國已經藐視周天子,但仍會把作為立國基礎的禮儀拿出來做樣子。比如做為春秋首霸的齊桓公,當年他率領各國聯軍對抗楚國,楚國派人去問:「老兄,你幹嘛派大軍逼近我國?」齊桓公回答:「我要打你,原因之一是你竟然沒給周天子貢品!」這話看實際層面其實非常搞笑,因為齊桓公跟周天子並不親密,這很像一個學校孩子王,領著一大群同伴去堵其他學校的熊孩子,然後說原因是:「因為你沒還我隔壁班阿明的橡皮擦!」
但從齊桓公凡事都要使用周天子的名義,就知道這人多少是講規矩的。所以有次,齊桓公跟魯國談判,結果一個叫曹沫的魯國將領突然就在會議上脅持齊桓公:「把你侵占魯國還來,不然我要你命。」齊桓公無奈之下,只能接受。結果等到曹沫放走了齊桓公,齊桓公立刻跟他手下表示:「把曹沫給我抓過來剁了!」此時,輔佐齊桓公的超級政治家─管仲,立刻說:「算了吧,與其出爾反爾,不如就守信用的歸還魯國土地,各國看您這麼守規矩,一定聽您的號令,這樣能獲得的好處一定更多。」之後形勢的發展果然如管仲所料,可見春秋時代,大家還講表面文章也有基本底線。
但三家分晉,卻是直接把上下尊卑的規矩打破,重點是:身為規矩的名義老大─周天子,對此卻是一點異議都沒有。可見此時是真正的禮崩樂壞,凡事只講拳頭而不講道理。如果說戰國時代是以背叛、霸凌、壞規矩做為開端,那用一個字就可以定調這個時代的氛圍,那就是……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戰國認知的誤區
再來,戰國時代何時結束?我採用司馬遷的說法,也就是西元前221年,秦滅六國。這時我們就要提到一個名詞:戰國七雄。
拜舊課綱的教科書內容所賜,不少人對秦、楚、韓、趙、魏、齊、燕,這七個戰國強權有些記憶,而教科書通常還附贈一張戰國七雄的形勢圖去強化心心學子們的印象。但其實教科書提供的,通常是戰國晚期的形勢圖,雖然沒錯,但容易造成兩個錯覺。
第一就是:國家數目很少。
實際上,戰國初期仍有不少中小型國家,像是老牌諸侯國:魯、衛、宋,或是邊疆民族建立的國家:越、中山、巴、蜀,甚至是一些有功之臣的私有土地也可成為一個國家,代表有:戰國四公子的孟嘗君領地─薛國、商鞅因改革有功而獲得的封地─商。這些名不經傳的國家,有些實力不容小覷,像是越國曾屢敗楚國及齊國,所以當時的天下大勢其實尚未明朗化,戰國七雄更是尚未成形。
第二就是:用土地面積衡量國家實力。
乍看戰國七雄地圖,楚最大、秦次之,接下來是燕、趙兩國,而韓國土地小的可憐。這一方面容易讓人覺得土地越大的國家實力就越強,另一方面也會讓人疑惑:就韓國這個份量,怎麼也能被稱為七雄之一?
實際上,對於古代國家,國土面積並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因素有二……地力及人口。
試想你擁有一望無際的土地,可卻是一片荒漠,那有價值嗎?就算土地資源很多,但沒半個人居住,那這塊土地能夠有效開發嗎?所以燕、趙、秦三國看起來土地雖大,但很多地區土地貧脊又靠近邊疆民族,對國家的GDP貢獻也就難以期待,而生活條件這麼惡劣的地方,自然無法期待有大量人口定居。
韓國雖小,但它的國土全是高度開發地區,人口密集且經濟上量小質精的搭配,甚至讓韓國在科技表現上居於各國的前段班,像是遠程武器的弩,當時人有「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的評價,近戰武器的劍也是「陸斷牛馬,水截鵠鴈」、「當敵則斬堅甲鐵幕」,所以韓國在初期還是擁有一定競爭力。
而燕國雖大,但位置偏僻又大多土地資源匱乏,導致這個國家的國力長時間處於弱勢。史記紀錄燕國,提到該國的第一代君主是燕召公,然後是「自召公以下九世至惠侯」。啥意思?就是開國第一代君主掛掉後,接下來有好幾代君主連名字都不知道,簡直邊緣到了極點,若是強國,又豈會淪落到如此地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個強權的崛起
那有沒有土地大、資源好、人口多的國家呢?其實是有的,那就是魏國與齊國。
先說齊國,背靠大海擁有漁鹽之力,尤其是鹽,這是人生活的必需品,甚至在漢朝以後還被列為國家專賣品好斂財,可見齊國佔有不小的天然優勢。另外齊國的開發歷史很早,是西周最初建立幾個諸侯國之一,歷經數百年的經營,此地的人口發展極具規模,當時人形容齊國首都臨淄「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白話翻譯:人多到展開衣袖可以遮住太陽,每人揮一把汗就像下雨,走路時彼此會肩碰肩、腳挨腳)。」
相比之下,魏國是個年輕的國家。魏國本屬於春秋大國─晉國的一部分,後來三家分晉,魏國就以今日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立足,而這些地區很多是周朝時代高度開發的蛋黃區,按電玩術語,魏國就是開局即土豪的優勢狀態。
不過凡事有一好無兩好,齊、魏兩國也有各自的毛病。
先說齊國,最大的問題就是……軍事能力很菜。生活在戰國時代的荀子曾這麼評價:「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就是齊軍比魏軍爛,魏軍又打不贏秦軍。就連在齊國訓練部隊的軍事家─孫臏,都曾說:「齊軍以怯戰聞名。」
再說魏國,翻看地圖,不難發現該國位處中央地帶。好處是:四通八達的交通,壞處是:四面都是敵人,而且有方便的通交隨時來胖揍你!
或許是位處四戰之地的危機,魏國在所有國家當中最先做出革新的行動。
魏國的開國君主─魏文侯聘起李悝為相,按《法經》的內容治國。法經的具體內容可以先不用理會,因為真正重要的,是它的核心意義─使用成文法。
前面提到,周朝的統治基礎是禮樂制度,也就是規矩。但很弔詭的,《禮記》卻又提到:「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也就是平民老百姓是不知道規矩怎麼玩的。之所以如此,其實是周初的統治者很刻意的要做初社會階級的差別,這本來沒毛病,因為平民跟貴族的資源不一樣,自然無法讓兩者享受相同待遇。可隨著時間發展,上層人士已經不遵守禮樂制度,這時如果還不置定新規矩將平民階級動員起來,那整個國家將毫無動力,更無法在亂世中競爭。
所以李悝用《法經》,就是告訴極具潛力的平民老百姓以後怎麼跟著國家玩。同時,也制定出升遷制度,認有新發展的人才看到具體清楚的努力方向。所以在魏文侯時代,武有吳起、樂羊,文有孔子的弟子─子夏、技術官員有治水達人─西門豹,堪稱是面面俱到的豪華人才團隊。
另外魏文侯本人也十分聰明的運用外交手段,減少自己四面受敵的處境。曾經韓、趙兩國發生戰爭,然後兩國都派使者拉攏魏國,結果魏文侯沒有趁人之危或坐地起價,反而調解兩國紛爭。此舉讓韓、趙兩國與魏國組成同盟,魏文侯得以解除南北兩面的軍事壓力。
隨後魏文侯憑藉著改革的國力,加上韓趙聯軍的支持;東破齊國,甚至把齊國君主都給俘虜;西攻秦國,取得河西之地,讓秦國只能龜縮一隅;南敗楚國,攻掠下不少土地;另外由異族建立的中山國,也被魏文侯消滅,魏國自此成為率先崛起的戰國首強。
但這一切在魏惠王的時代,完全變調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亂世無信義
魏惠王的名字叫魏罃,是魏文侯的接班人─魏武侯的兒子。當初武侯死前並未確立繼承人,結果造成魏罃與魏緩互相爭奪領導權,起初魏罃佔優勢,魏緩於是逃到趙國,結果韓國君主卻覺得:「現在魏罃只掌握一半的國土,所趁這時候侵略一地能撈到好處。」於是慫恿趙國,聯合進攻魏國。
根基不穩的魏罃很快被聯軍擊敗並被包圍,眼看就是等死的局面,沒想到韓趙兩國卻起了內鬨,因為趙國主張「殺死魏罃、擁立魏緩後,就讓魏國割地,我們就退兵吧」,韓國卻認為「乾脆分裂魏國,魏罃、魏緩個治理一半,如此就永遠消除魏國的威脅」,在各持己見的狀況下,兩國都選擇退兵,魏罃這才殺了魏緩,成為新的魏國君主。
回想文侯時代,魏國對韓趙的矛盾盡心調解,可韓趙兩國卻在多年後趁魏國內亂興風作浪,搞的魏國差點滅亡。如此恩將仇報的舉動完全證明:「戰國是亂世,沒有什麼仁義道德,更沒有永遠的盟友。」這也徹底點燃魏惠王向韓、趙兩國報復的念頭。
西元前354年,趙國攻打魏國的附庸衛國,魏國因此攻趙,並在隔年攻破趙國首都─邯鄲。這次的進攻,可以視為魏惠王復仇的成功,問題是有那麼一句話:「出來混,遲早要還。」韓趙兩國攻魏因此種下仇恨,那魏國以前就沒有攻打過其他國家而結下樑子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霸業崩壞
在魏國大肆擴張時,齊、秦兩國正在蓄力改革並等待反擊的時刻。
如今魏國因攻趙,造成國內多個地區防務空虛。齊國以救趙的名義,派軍攻打魏國,而齊軍在田忌、孫臏的領導下速攻魏國首都─大梁,造成魏軍回救本國時,被齊軍在桂陵打埋伏。同時間的秦國,則趁魏國注意力被東方齊國吸引時,攻取河西地區的城市,甚至還進一步打下魏國核心重鎮─安邑。就連楚國都趁機攻打魏國南部,造成魏國被三面圍毆的窘境。
但戰國首強的實力非同小可,在重整態勢後,魏惠王先在東線戰場重挫齊軍,使齊國趕緊聯合楚國向魏請求和休兵。然後魏惠王在調動大軍,並聯合12個小諸侯國兵臨西方的秦國,嚇得秦孝公認聳求和。
從桂陵之戰後的一系列操作,可以看出魏惠王頗有手腕,而魏國依舊生猛。對此,其他諸侯國表示:「一次不成功,還可以來第二次呀。」
公元前343年,魏國攻打韓國,然後就是一樣的劇本發展,齊國以救韓的名義攻打魏國,結果在馬陵打埋伏,殲滅10萬魏軍。同一時間,秦國又搞背刺,並且一口氣打下大部份河西地區。
馬陵之戰後,魏國因為損失相當比例的青壯年人口,開始走向衰弱而難以挽救,這當中最悲情的,莫過於魏惠王。除了他葬送父輩們建立的優勢,另一個折磨人的,是他遠超同時代平均的長壽。惠王一直活到81歲,統治魏國50年,是戰國史上統治期第二長的君主(第一名是統治56年的秦昭王),但在他統治中後期,眼睜睜看著各國相繼崛起,自己還必須一再承認他國的權威,比如:統治的第36年尊稱齊國君主為王、統治第47年一口氣承認韓、趙、燕、中山為王(是的,連曾經被打到滅國的中山,魏國都必須和它平起平坐,可見當時的魏國已經是多麼無力),這日薄西山的趨勢,對一生都在奮戰的人來說,那是何等的悲涼。
本來我想就魏惠王喪失霸業的往事總結出一些道理,可我寫到最後卻發現:魏惠王大致上也沒犯什麼致命性錯誤呀。
你若說他窮兵黷武,在亂世中又怎能不大動干戈?你若說他四處結怨,可是有很多敵人不是他主動招惹,而是主動趁火打劫。身處一個隨時變動、充滿背叛、人才流動極大的領導位置,我自認絕對做不來,那我有什麼資格評論魏惠王?真要我說,那就是:不是惠王不努力,也不是惠王沒實力,只是他的競爭者做的比他更好。
經由惠王以及魏國的興衰,我們大致了解戰國的形勢轉變以及時代氛圍,此後,透過不同時期、地區、出身的名將,去更多了解個人在時代下究竟會活出什麼樣的際遇了。所以接下來,歡迎踏進入金老ㄕ建構的戰國歷史,也請大家踏出戰國時代思考模式的第一步吧。
圖片:馬陵之戰示意圖
何謂 國宴 在 李登輝(Lee Teng-hui)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
「人權文學講堂-打破暗暝見天光」致詞稿
臺北教育大學張校長(新仁),台灣文化研究所方所長(真真)、李教授(筱峰),以及國家人權博物館王主任(逸群),人權文學講堂的向陽教授,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晚安,大家好:
今天,登輝很高興,受邀來參加「打破暗暝見天光」人權講堂演講;「打破暗暝見天光」這主題設定,非常符合台灣民主發展的歷史。
今年是台灣第三次的政黨輪替,五二○那天,登輝一早有去參加蔡總統的就職典禮,以及晚上的國宴活動。登輝非常榮幸擔任第一任民選總統;台灣四百年來,曾被西班牙、荷蘭、明鄭、日本,以及國民黨國民政府等六個外來政權統治,一直到一九九六年人民直選總統,才正式脫離外來政權統治。現在二○一六年,這二十年來,台灣都是面臨著,內部民主憲政制度失靈,以及外部中國統戰打壓的危機。但是,台灣人民仍然以堅強的意志投票,完成當家作主的心願。
二次大戰結束後,日本必需放棄台灣,「台灣」因此被加入英、美盟軍的中國國民黨軍事佔領,受到另一個外來政權「中華民國」的統治。
當時台灣所處的前後兩個環境是,由強調「天皇」、「天下為家」的「日本帝國」,轉換成為中國國民黨「天下為黨」的「中華民國」,兩個外來政權就在台灣進行交替。
受到日本統治達五十年,已經進入現代化的台灣,轉換由一個文明還不如台灣的新政權統治,對台灣人來講,當然會造成政治與社會矛盾的情形,所以發生了「二二八事件」,這就是兩種不同文明的衝突。
日本人統治的時候,學生如果在學校講台灣話,就會被罰跪在運動場;在終戰後,也一樣會被處罰。這讓我深深體會到台灣人的悲哀,台灣人沒辦法走自己的路,開創屬於自己的命運,在日本時代如此,戰後國民黨的政權時代,一樣沒改變。
在這種情況下,台灣人深刻地產生「新時代台灣人是什麼?」這個新問題,這就是「新時代台灣人」的自覺開始。由此可見,「台灣人」可以再度建立「身分認同」,是外來政權統治下的結果,也就是外來政權刺激台灣人,讓台灣人有機會確立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台灣人〉」這樣絕對的意識。這種新思維,就是「一個獨立的〈台灣人〉」的思維,也就是自己內部產生追求自主的動力。以台灣人為中心的主義,首先必須確立台灣的存在,才能進一步救台灣。這種「新時代台灣人」所特有的力量,就是台灣人要求當家作主,要求民主改革的集體民意。
現代各種調查資料顯示,越來越多的台灣人民自認為是「台灣人」,或不否認自己是「台灣人」,但遺憾的是,被多數選民淘汰的政客,用政治手段撕裂社會和諧,在國家認同上挑撥是非。他們想利用威權時代用來鞏固大中國意識的政權,顛覆已經民主化、本土化的現代台灣。例如:國內最近有些政治人物、學者、媒體,配合中國硬要逼蔡總統去承認,從來就不存在的「九二共識」,想要把台灣的民主鎖進「一個中國」的框架。
中國人的特色,就是「一個中國」的歷史概念,五千年以來都是封鎖在一定空間和時間當中,是一個朝代與一個朝代的連結體,歷代皇帝大部份只注重權位的確保、國土的擴大,以及財富的剝削,甚少為政治的改革而努力,這就是所謂的「亞洲的價值」。就整個帝王統治過程來看,毫無疑問的,每個朝代都在玩「託古改制」的把戲。這款的「託古改制」,實在講就是「託古『不』改制」。
因為這樣,登輝提出「脫古改新」的新思維,作為改革的方向。「脫古改新」目的是在切斷「託古改制」餘毒的亞洲價值,擺脫「一個中國」、「中國法統」約束。現在超過八成的國人希望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是「維持現狀」。何謂台灣的現狀?就是台灣不隸屬於中國、獨立的狀態,台灣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個別的「存在」。
能夠以台灣之名而存在,才是唯一的重點。更進一步說,其實我從未主張過「台灣獨立」,因為,台灣已經實質獨立,沒必要在國際社會作出引起爭執的發言。獨立與否的神學式論爭,不但沒有意義,只會讓人民一分為二,激化對立罷了。這會導致政治停滯,為人民帶來無可計數的損失,而國家領導人,若是放任或是助長統獨對立,都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非民主國家之福。
台灣人民要克服這個挑戰,首要之務是強化對台灣的認同,對台灣這一塊民主實踐的土地產生堅定的認同。在這個新的基礎上,才能以民主消解殘存的族群矛盾,讓「反民主」的政客無法為私利興風作浪,霸權的大中國主義的統戰也無法乘虛而入。
現在正是所有台灣人超越過去的恩怨,攜手共創新時局的時候。未來,台灣是否成為正常的民主國家,邁向一流國家的行列,關鍵在於:新時代台灣人的意識強化工作到底會不會成功?也就是愛台灣這塊土地的人、以台灣為優先的人、認同民主台灣價值的人,才符合新時代台灣人的定義,才是今後台灣需要的人。
此外,一個國家改革要成功,年輕人不能缺席,年輕人的未來就等同於國家的希望;同樣的,年輕人遭遇的困境就是國家社會的危機。登輝期許大家,以正面態度去面對挑戰與困難,持續不斷地充實自己,隨時保有一顆謙卑學習、不自滿的心,常常提醒自己學習新的知識與觀念,關注當前台灣社會的發展,以及國際情勢的演變,讓自己的視野寬廣,並用熱情去感染全國人民,喚起大家一起為打造台灣美麗國家願景而開始行動。
登輝在生命途程中,一向目標意識明確,並朝向目標前進,希望將台灣從外來政權的統治中解放出來,邁向自由的國家;將「生為台灣人的悲哀」轉換為「生為台灣人的幸福」,這就是我的人生目標。最後,祝大家平安,接下來想聽聽大家的意見,感謝大家!
何謂 國宴 在 讀饗時光EP96|舌尖上的外交你不知道的國宴故事(下) 的推薦與評價
國宴 是國家最高規格的款待方式,也是展現國家文化和實力的舞台。但你知道什麼是 國宴 嗎? 推薦閱讀,讀饗時光EP95|舌尖上的外交你不知道的 國宴 ... ... <看更多>
何謂 國宴 在 阿振肉包- 飲水莫忘掘井人《鹿港國宴御廚師徒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飲水莫忘掘井人《鹿港國宴御廚師徒:天興大師&阿振大師》 昔日王榭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 ... 街道上只見好多店家招牌都寫有"國宴點心"的字眼。 ... 何謂:刀功乾淨俐落? ... <看更多>
何謂 國宴 在 讀饗時光EP95|舌尖上的外交你不知道的國宴故事(上) 的推薦與評價
國宴 是國家最高規格的款待方式,也是展現國家文化和實力的舞台。但你知道什麼是 國宴 嗎? 推薦閱讀, 國宴 看門道/儉樸蔣經國的 國宴 菜單走低調風還是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