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參加VOUGE電影首映會,來分享一下這次的dress code還有被問翻的電影心得😎
【沙丘】大地.沙漠.貴族.戰士
這次選擇黑色底棕色花的長洋來呼應大地,復古宮廷領口及墊肩增添貴族氣息,黑色蕾絲去除了蕾絲原有的嬌柔感,高貴優雅同時更顯個性,倒三角頸鏈與黑色皮革腰封,帶出戰士的勇氣、傲氣、不畏懼的精神。🏜️
《沙丘 電影心得》
如果你有一個能力,能看見未來,你會如何選擇下一步?
現實與夢境開始沒了界線,
「他,是真實的存在嗎?」
「…我,能否改變它?」
意識體在過去現在未來裡游動,迷幻交錯在多維度空間中,似乎開始被眼前的幻影左右了心智,似曾相識的畫面不斷浮現,時時刻刻辯證著何謂事實…
這些事實是已被設定好的未來嗎?
「我絕不能恐懼。恐懼會扼殺思維能力,是潛伏的死神,會徹底毀滅一個人。 我要容忍它,讓它掠過我的心頭,穿越我的身心。 當這一切過去之後,我將睜開心靈深處的眼睛,審視它的軌跡。 恐懼如風,風過無痕,唯有我依然屹立。」 —《沙丘》
當痛苦上身,它只是想逼著自己嘶吼,進而釋放。放下恐懼,順勢流動,聆聽著自己內心的呼喚,生存下去。
從迷茫到覺醒,
他已改變了他的未來。
-
之前有與大家聊過自己為什麼喜歡平行時空,到底相不相信他的存在。當時我說,我認為他存在,但也非存在。
以自己表意識為觀測者的角度,我看到的世界為唯一,這時我認為他並不存在;倘若以潛意識甚至高層意識的角度來看,深層信仰及思維開始轉變,無論是以選擇或是頻率…等方式來接應未來,他都會是無窮的存在。
若是如此,未來一直在變,而自己無時無刻都在吸引當前的自己最適合的未來。
-
這是一部同時包含 哲學、宗教、政治、社會、心理學的作品。整體有非常濃厚且神秘的史詩感,悲愴的畫面、宏偉壯觀的場景、演員的感染力,讓人很快進入角色的心理狀態。印象很深的是配樂有種多個世界牽制在一起的感受!非常震撼!兩個小時都沉浸在電影裡,很期待續集!
雖說是未來,但沙丘裡的未來科技並非想像中發達,之後才了解到是在這之前所發生的戰爭後的代價,而封建制度的呈現,也讓未來有種過去的既視感。以第三者角度看沙丘世界的世界觀,權力衍生出的戰爭、社會心理的操控、上癮後被慾望牽制…等,其實帶到自己所處的世界,甚至是自己的生活進行反思,會有不一樣的體會。
畢竟宇宙在循環著,但也不曾改變過。
#沙丘 #dune
何謂 封建 在 范疇文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西伐利亞主權困境」下的台灣
「主權困境」纏繞台灣已久。本文主旨在於指出,主權困境固然有極其現實的一面,然而它也是一種思維框架(MindSet)的產物。而,在當前世局演變下,尤其是2020美國大選後,人類對「主權」(Sovereignty)這概念,將經歷一次徹底的檢討。這場檢討,可能歷時十年甚至數十年,但台灣得在第一時間就跟上腳步,以免到時愕然或猶豫不決。
從400年歷史寬度來看(1624-2024),台灣的處境是個「西伐利亞的主權困境」。荷蘭人登陸台灣之後的24年,也就是1648年,歐洲自身的政教生態與封建生態之間的鬥爭終於到了一段落,簽下了西伐利亞合約(Westphalian Treaty), 奠定了今日我們所熟悉的「主權國家體系」(State Sovereignty)。1648年,台灣島還是個懵懂的化外之處,事實上,不要說台灣島了,連隔鄰大陸塊上的大清帝國對初生於歐洲的「主權」概念,都還完全無所認知,處於一種帝國思想和儒生「天下」概念的交互混沌期。
大清國的主權概念,是被西方逼出來的,或說打出來的。比如說,大清國下的台灣,頂多被「朝廷」視為一塊可有可無、屬己非己的蠻荒外島,但當時的日本已經西化,對「主權」的概念清晰,因此才會提出「割讓」台灣島的概念。大清朝廷覺得這樣很划算,原來本來自己就無法掌握的一塊地方,竟然還可以被「割讓主權」來平息威脅,真是太合適了。香港割讓給英國,也可做如是觀。甚至後來各地的「租界」,其實都可以這樣來看。
滿州人本來就沒有西方「主權」的概念,漢人儒生就更不用說了,只要能平息事端,讓你用用其實沒什麼了不起。所謂的「喪權辱國」都是後來比較了解了西方「主權」概念之後的事;至於什麼「民族恥辱」,更是在思想上抄襲了西方的民族國家概念之後發明出來的恥辱感,可以視為一種原先不懂、後來懂了之後的被耍弄感的代名詞。
不管你的祖先原來就住在台灣島上,還是後來因為種種原因來到台灣島上,今天你生活在台灣島上是一個活生生的現實。除非你決定不要這個島了,要移民到地球的其他地方去,否則你對於自身和這個島的關係,就不能不看清楚幾點歷史:
1. 今天世界上所謂的「主權體系」,不過只有400年歷史,台灣島上的人在意識上是晚到者,對「主權」的意識頂多不過100年。即使大如大清帝國,至死也對「主權」沒多少概念。後來的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主權一開始也是一知半解。中華民國一開始還搞不清楚何謂主權,否則也不會發明什麼「中華民族」來企圖黏合人心。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剛開始根本就是蘇聯共產國際的一部份,「主權」也只是說說而已。
2. 主權體系起於歐洲,1648年的西伐利亞協議後,展開了漫長的領土邊界、誰應該被誰管的鬥爭,期間經歷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妥協出相互讓渡部份主權的歐盟。
3. 美國是一群被歐洲搞煩的、來自歐洲的人所建立的,原先只是殖民地,後來主權意識越來越清楚,就不惜一戰的獨立了。
川普,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他的作風,他實實在在得迫使美國人做出反省:究竟是「地球是平的」的全球化,還是老派的「西伐利亞主權體系」對美國比較好?
地球走到這一步,這個「川普大哉問」其實是世界性的;美國得回答,歐盟得回答,日本得回答,有朝一日台灣也得回答。只要是在思維清楚下自己做出的選擇,且願意付出對價,那就是對的。
(本文原刊於2020-12-30 聯合報)
何謂 封建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張之洞的學問怎不如福澤諭吉管用|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作者:程萬軍
晚清中國,在學問上聲望最高的官員,既不是科舉落榜生袁世凱,也不是一生沒留下一本像樣著述的李鴻章,而是準狀元郎、官至總督的清流領袖張之洞。
政見上,此人既不保守,也不激進。品性上,清廉自律。學問上,著述頗豐。在很多讀書人心目中,是官學雙豐、時代大師級人物。
就政治派別而言,張之洞總體屬於晚清洋務派,他主持的南方,搞洋務比李鴻章主持的北方早。其理論水平也高於李鴻章。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大多干吏,理論不成體系,而洋務派中唯一像模像樣的文字東西,是張之洞作品《勸學篇》。
《勸學篇》主要寫了什麼?其中心思想可用書中一語概括——「中體西用」。何謂「中體西用」?張之洞在《勸學篇》闡述得比較清楚,即:在中國傳統政體政教不變的情況下,引入西方先進技術實現強國。
具體說來,什麼是「中體」?那就是帝制儒教。堅持中國兩千年封建君主制,堅持傳統國家核心價值觀孔子儒教。而「西用」呢?則主要指歐美「火器」,堅船利炮,先進的軍事裝備。
張之洞的《勸學篇》,為他在國內圈了大量的粉絲。其中不乏一些學術達人。比如,張之洞帳下有個幕僚名喚辜鴻銘,是個翻譯家,精通多門外語,號稱學貫中西,但卻是「中體」的堅定維護者。後來清廷被推翻後,他堅持不剪辮,以「小辮學者」著稱。
辜鴻銘喜歡辯論,可謂張之洞手下的「首席辯士」。作為能言善辯的「文化怪傑」、香帥的擁躉,辜鴻銘不遺餘力地為「中體西用」之「洞見」鼓吹,留下了不少辯論「佳話」,其中一宗甚是辛辣——
公元1898年,卸任內閣總理大臣的伊藤博文造訪清國,南下拜會張之洞,香帥令辜鴻銘隨同出席,並令辜將他的成就——儒教經典教材《論語》英譯本送給伊藤博文。張之洞和辜鴻銘本以為,收到此禮的日本客人會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不料率直的伊藤博文卻對辜鴻銘一通搶白:
「聽說你精通西洋學術,難道還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於兩千多年前,卻不能行於二十世紀的今天嗎?」
喜歡辯論的辜鴻銘並不感到難堪,順勢反彈:
「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數學家的加減乘除,在數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二十世紀,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並不會三三得八。」
伊藤博文聽了,一時無言以對。
這段舌戰辜鴻銘引以為得意的辯論勝例。伊藤博文雖然縱橫天下,可辯才不及辜鴻銘。從形式看,的確是辜鴻銘佔據了上風。但從本質上分析,辜鴻銘的辯詞,卻是明顯的詭辯。把孔子之教與「三三得九」的算術混為一談,有典型的張冠李戴、驢唇不對馬嘴之嫌。儒教不是自然科學,甚至不是社會科學,除了發揮教義的作用外,充其量只是教育學的龍鱗。如何跟「三三得九」相提並論?如果說孔子的理論是永恆的,那麼堅持孔子理論兩千年的中國應該長盛不衰才是,怎麼被放棄儒教的蕞爾小國打得潰不成軍呢?!
張之洞、辜鴻銘的「學問」到底管不管用,歷史早已給出答案。
甲午戰爭爆發前,身為兩江總督的張之洞對大清戰勝日本非常樂觀,「小日本、窮日本」是他的日本觀。為此,他曾向急於求戰的光緒皇帝提出不戰而勝之計:「只要我們召回公使禁止對日貿易,這個資源匱乏的小國,就會陷入窮境。用不了一年,他們就會不戰自亂。所以我們強化海禁就夠了。」
事後證明,張之洞之計,就是個笑話。
有人評價張之洞是個巧宦,勸學也不過是投機、中庸之道的左右逢源。而依我看來,張之洞的勸學更像東施效顰。因為在他之前,早有一位日本學者出版了同名書作《勸學篇》,二人「撞書」了。
不過,卻不存在抄襲問題,而只是暴露水平問題。因為日本的這本勸學,不僅對東方國家學西方之本釐清,而且還把東方「人的近代化」說得通透。
這位日本作者,就是被譽為「日本近代化之父」的、現行日本最高面值紙幣:一萬日元上的老人頭——福澤諭吉。
福澤諭吉比張之洞大兩歲。出身士族。與張之洞不同,福澤諭吉雖是一位士人,卻不是士大夫,他一生沒任什麼官職,但這卻成為露臉的事。因為這正是他想要新士人生:獨立。
福澤諭吉的初學是漢學。他的父親便是一位不算出名的漢學家。福澤諭吉出生時,父親剛剛得到了一部名為《上諭條例》的漢籍,於是給他起名「諭吉」。福澤諭吉家學淵源,少年時除了《史記》《漢書》《戰國策》之外,曾經讀過十一遍《左傳》。但最終他對漢學卻「恩將仇報」。自青年時代開始學習「蘭學」起,他就對漢學產生了疑慮,尤其25歲時遊歷歐美之後,就成為徹底的西學者。
1885年,五十歲的福澤先於張之洞十年,發表了著名的《勸學篇》,見識之深刻後者望塵莫及。
比如對民權的認識,張之洞認為萬萬使不得:「五倫之要,百行之原,相傳數千年更無異義,聖人所以為聖人,中國所以為中國,實在於此。故知君臣之綱,則民權之說不可行也;知父子之綱,則父子同罪、免喪廢祀之說不可行也;知夫婦之綱,則男女平權之說不可行也。」
而福澤諭吉則主張,人人生而平等:「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
「人生來就是一律平等、自由自在和沒有上下之別的。就這些人的基本權利而論,則是完全平等,毫無區別的。所謂基本權利,就是人人重視其生命、維護其財產和珍視名譽。」
還有對做官的態度,張之洞以為是青雲之志,而福澤諭吉則認為,要緊的不是依附政府,而是個人獨立:「一個國家所以能夠獨立,那是由於國民具有獨立之心。如果人人都想做官、舉國上下都是老一套的十足官氣,那麼國家無論如何不能強盛」。這是福澤諭吉《勸學篇》中,最具含金量的一句。
很多中國人以為,福澤諭吉是主張日本對外侵略的理論家,殊不知他對日本的首要貢獻,不是擴張,而是「獨立」二字。
福澤發表《勸學篇》時的日本雖處維新之中,但依然存有東方傳統,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夠飛黃騰達做個一官半職,在這種情況下,有機會做大官的福澤卻不願做官,就是要給年輕人打個樣,「做獨立的榜樣」。
福澤諭吉指出,人人想作官的弊端,那種情況猶如蒼蠅麇集在腐食上一樣。人人都認為不依賴政府就沒有發跡的機會,因而就毫無自身獨立的想法。他認定一個國家的強盛之道,首先在於強民,而強民的標誌,是國民具有獨立之心。
福澤諭吉把東方「人人想作官」的思想歸結為孔子儒教的遺害。所謂「青雲之志」就是祖先遺傳下來的官場迷信,他希望日本年輕人能從這種迷惑走出,懂得文明獨立的本義。顯然,福澤諭吉對傳統儒教是持排斥態度的。他稱儒學系東方近代化的桎梏,是「脫離實際的學問」。世上的事物千千萬萬,教師不可能將它們全部傳授給學生,因此,發展能力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所謂能力,即研究和處理事物的能力。而能力不是單一的,它包括記憶能力、推理能力、想像能力。這些是獨立的人與獨立的國家最需要的有用東西,而落伍的儒學是提供不了的、無用的。福澤諭吉主張日本拋棄漢學與儒教傳統,全面接受西洋文明。他說,「陳腐的漢學如果盤踞在晚輩頭腦裡,那麼西洋文明就很難傳入我國。」他眼中的近代文明和實用知識就是洋學,即西方科學。他大力提倡學習的西洋科學,與張之洞不同,其科學含義並不侷限於科技,而是涵蓋社會科學,相比數理化,福澤對法學、社會學等西學更為推崇。
福澤諭吉的《勸學篇》在近代日本影響巨大,受他影響,明治政府維新過程中明確提出「和魂洋才」的標誌性口號。即日本精神、西洋才幹。這個「洋才」包括政制、法制、上層建築方方面面。
堅決不做官、做獨立榜樣的福澤諭吉將著書辦學辦報視為自己三大事業。如今有著「亞洲第一私立學府」之稱的日本慶應大學,就是他在1858年時創辦。現在日本發行量很大的報紙《產經新聞》,也是由他在1882年創辦的《時事新報》合併而來的。
福澤諭吉的辦學宗旨是「獨立」。慶應大學的校訓是「獨立自尊、筆比劍強」。
他的辦報方針依然是「獨立」。「獨立不羈、不偏不倚」是《時事新報》公佈於眾的辦報精神。福澤諭吉說:「凡與此精神不悖者,無論是現任政府、諸多政黨、各工商企業、各學者團體,不論對方是誰,我們都將其作為朋友相助。若是違背此精神者,亦不問誰,皆作為敵人而排斥之。」
日本維新時代,教育家、報人福澤諭吉發揮了點石成金作用,用他的書、學校和報紙,催生了一批「近飛日本」的青年精英。他與日本政治家一道改變了日本。如果把國家比喻成一杯水,政治家改變的是杯子的形狀,而他改變的,則是水質。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何謂 封建 在 封建的本義究竟是什麼?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封建 # 封建 社會#馬列思想# 封建 余毒#天地人對於中國人而言,「 封建 勢力」、「 封建 社會」、「 封建 迷信」、「 封建 思想」、「你這個人太 封建 」、 「1840年 ... ... <看更多>
何謂 封建 在 我們常說一個人思想迂腐、觀念老舊是封建 ... 的推薦與評價
似乎已經把封建兩字當作舊時代的代名詞,但到底什麼是封建?所謂的封建又是指歷史上哪個時代呢? 精確來說,”封建”是一種社會型態、政治制度,而 ... ... <看更多>
何謂 封建 在 Re: [閒聊] 為什麼封建時代的人沒有自由的概念- 看板gallantry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peoplemore (兩百萬伏特的熱情)》之銘言:
: 謝謝回覆,原來封建跟帝國是不一樣的。
: 那我想請問帝國時期呢?
: 那個時代應該的人民應該被管東管西的吧?
: 然後有一點權力的官就用權力壓榨人民。
: 改朝換代了那麼多次,為什麼都沒有發展能類似現代民主自由的思想?
: 偏偏要等到孫中山先生去國外學習,然後再回國推翻清朝呀?
看這篇文字,讓我不禁回想起二十年前,
在網路上徹夜不眠與人"熱烈"討論各種議題的青春時光。
對比現在我的興趣是「長孫皇后美不美」之類,
看到討論「自由」、「帝國」、「封建」的討論,
驀然覺得青春回來了,懷念ing
當時討論之所以激烈,
常常是跟網路上的朋友在名辭的認定上沒搞清楚。
雖然討論很開心,彼此誤會也多。
所以就讓我冒昧地帶著緬懷的心情,
補充一下「自由」、「帝國」等等的古代小八卦吧!
1.什麼是自由?自由是好東西嗎?
有了近代政治學的加持,
「自由」這詞語彷彿帶了聖光。
不過自由真的那麼好棒棒嗎?
[問卦] 有人知道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的八卦嗎??
[問卦] 文化大革命全國停課學生們是真自由嗎??
自由真的帶著聖光嗎?
反過來,我們可以看看人類社會發展,
其實就是一個限制自由的過程。
毫無節制的自由絕對是悲劇,
因為就是無政府,拳頭大的說話。
人為了生存,只好組織起來,
先以暴制暴,活下來先,
僥倖存活的人再來商量該「我們怎麼辦」。
從組織出現開始,人就不可能是絕對的自由。
近代最接近絕對自由,就是法國大革命吧!
其次,文革也挺浪漫的,
活躍的人,內心都嚮往著毛主席,
幾乎掙脫了大部分的束縛,充分做自己。
Errrr...
這些似乎都不是現代人想要的。
大多數現代人想要的其實很簡單,
就是「在法治底下合理的自由」。
如果能再加上個「民主」,就更完美了。
說的容易,
但是何謂「法制」何謂「合理」乃至於何謂「民主」?
仍然有待漫長的討論。
自由其實也分很多種,
如身體自由、言論(意見)自由等等。
最重要的大概是身體自由,
沒有身體自由是很恐怖的。
不過因為大家都很喜歡講「民主」,
跟民主最有關的大概是言論自由,
因此討論也很熱絡。
2.[問卦]什麼是合理的自由?
只能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即使是所謂西方民主國家,
經過所謂漫長的歷練,
仍然沒有標準答案。
美國與西歐就已經有兩套不同的標準。
當一個人拿著槍跟你說「我有不帶口罩的自由」的時候,
相信就能體會到這本經有多難唸了...
3.[問卦]古代中國帝國有自由的概念嗎??
古中國當然是沒有現代西方民主國家的自由囉~~
不過這是當然,
就連西方民主的發祥地希臘,
他也沒有現代西方民主國家的自由啊!
這個比較沒有意義。
不過古中國有「自由的概念」嗎?
就以最熱門的言論自由來講,
古代中國有言論自由的概念嗎?
似乎有很接近的。
舉例來說,
很喜歡寫廢文給元稹按讚的白居易,
在一封「微之微之」的信裏寫道:
(文長看重點就好)
「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
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
上自賢聖,下至愚騃,微及豚魚,幽及鬼神,
羣分而氣同,形異而情一,
未有聲入而不應,情交而不感者。
聖人知其然,因其言經之以六義,緣其聲緯之以五音,
音有韻,義有類,
韻協則言順,言順則聲易入,
類舉則情見,情見則感易交。
於是乎孕大含深,貫微洞密,
上下通而一氣泰,憂樂合而百志熙。
五帝三皇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者,
掲此以爲大柄,決此以爲大寶也。
故聞元首明股肱良之歌,則知虞道昌矣;
聞五子洛汭之歌,則知夏政荒矣。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言者聞者,莫不兩盡其心焉。
洎周衰秦興,採詩官廢,
上不以詩補察時政,下不以歌洩導人情,
乃至於諂成之風動,救失之道缺,於時六義始刓矣。」
「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閲事漸多,
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
始知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
是時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
屢降璽書,訪人急病。
僕當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諫官,月請諫紙,
啓奏之外,有可以救濟人病裨補時闕,
而難於指言者,輒詠歌之,
欲稍稍遞進聞於上:
上以廣宸聰,副憂勤;
次以酬恩獎,塞言責;
下以復吾平生之志。」
雖然這是他對詩歌作品的期許,
但從內容來看,
這看起來像不像是近代言論自由的討論呢!
他由此出發,寫了大批的詩來批評時政,
雖然有些內容現在看已經很過時,
卻也有許多近代民主政治的神髓,
如:透過討論決定而非單純多數暴力。
要說他有「言論自由的概念」,似乎不為過吧?
可悲的是古今類似,
解決問題比較困難,解決提出問題的人比較容易。
批評時政的白居易不久就被趕到到江州去跟琵琶女哭哭了。
概念是有,如何落實成可行的方案?難。
4.「封建」與「帝國」
關於封建與帝國,
是不同層次的概念。
封建這概念側重於行政組織的構成,
帝國則側重於國家元首的身分。
帝國可以是封建的,也可以不是。
例如,神聖羅馬帝國就是封建的帝國,
漢帝國初年諸侯王與郡縣並行,
也保留封建帝國的樣子。
要判斷是不是帝國原則本來很簡單,
以「皇帝」作為國家元首就是帝國。
例外的狀況有幾個,
例如「美帝」、「第三帝國」之類是把「帝國」當作篾稱。
另外殖民帝國也是一種特殊的稱呼,
似乎是源於「帝國主義」一辭?例如西班牙帝國。
此外習慣上帝比王位階更高,
所以有些好像很了不起的國家也會被稱為帝國,
例如亞述帝國、亞歷山大帝國?
撇開這種古早的國家不論,
近代的帝國倒是很清楚,
元首是皇帝的就是帝國,
如清帝國、日本帝國、德意志帝國、奧地利帝國等。
比較微妙的是英國女王兼任印度皇帝,
跟皇帝搭上邊,所以之前英國好像也算帝國。
印度獨立以後,噢!抱歉,打回原形變成王國了。
其實帝國未必不民主不自由。
原po問「帝國時期....為什麼都沒有發展能類似現代民主自由的思想?」
我們隔壁的日本,現在就是個很民主很自由的帝國啊。
[更新: 去查了一下,赫然發現日本現在主流學說不認為天皇是元首!??]
[ 所以日本認為自己的國家並非帝國... ]
5.閒聊一下近代民主
本來想閒聊一下近代民主的發展,
但我不是專家,這題目又太嚴肅太大,
似乎藏拙為妙...
不過因為之前很喜歡讀胡適之的作品,
想簡單聊一下近代中國跟西方近代民主的接觸。
清末民初,
中國有許多討論為什麼中國比不上西方的討論。
設身處地想,當時就是一直打敗仗,
輸到信心都沒了,
可以體會當時人想要全盤西化的心情。
不過全盤西化真的好嗎?
全盤西化說的容易,
光是要抄哪個國家就是大問題。
美歐差異很大,歐洲自己也一大堆不同的制度。
例如奧匈帝國也是個西方國家。
[問卦] 如果中國移植奧匈帝國的制度,好嗎?
再如美國,民主國家的模範生,
然而看一下近日美國總統大選的新聞,
美國的制度,真的有那麼好嗎?
各國制度,說起來都很容易,
但各國人民不同,習慣不同,潛規則不同。
應是移植他國制度,結果悲劇的例子太多,
例如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與其學西方,
他們最後投票選出強人普丁。
又如菲律賓,移植美式民主,現在呢?
美國制度有美國自己的玩法,
他們人民的素質、秉性,跟其他國家未必一樣。
適合美國的制度,不見得適合其他國家。
更何況美國制度有自己的弱點。
近代民主制度,目前還很短,而且類型很多。
再加上民主制度也有它的弱點,
從這次疫情就可以感受到。
當然也不能因為這樣單一的事件,
就武斷地說「專制優於民主」。
制度的優劣本來就很複雜,
過度簡化,有時就很容易吵起來..
而如果細查其中的運作機制,
或許就能看到其中許許多多有趣的地方。
: ※ 引述《wistful96 (wistful96)》之銘言:
: : 以下個人淺見,請鞭小力點:
: : 封建時代其實還比帝國時代自由, 也比極權統治要自由很多
: : 古中國的封建時代最盛行應該是春秋戰國
: : 這時期出現諸子百家各種思想
: : 但是秦朝漢朝變成帝國後
: : 反而各種思想都逐漸消失
: : 明朝清朝甚至還有文字獄
: : 寫詩諷刺皇帝都有可能被殺頭
: : 春秋時期國君反而常常要裝出寬宏大量的形象蜂暀騆ㄣ推H意殺人
: : 歐洲的封建制度很有名的一句話是: 附庸的附庸,不是你的附庸
: : 歐洲封建制度有三大最基本的特徵:領主、封臣和采邑
: : 封臣的主要責任是向領主提供「援助」,也就是服兵役。
: : 封臣用采邑的產出來配備自己的武器裝備,並響應領主的徵召服兵役以保證領主的權益
: 。
: : 這種軍事上的安全機制是領主建立封建關係的主要原因。
: : 此外,封臣有時候還需要承擔對領主的別的責任。
: : 其中一個就是向領主提出「忠告」。
: : 這樣當一個領主面臨大的抉擇,比如是否進入戰爭,
: : 他會召集所有的封臣並召開一次參議會。
: : 封臣也可能被要求上繳采邑產出的一部分給領主。
: : 封臣有時候也被要求在領主所有的磨坊和烤爐中磨碎穀物和烘烤麵包並向領主繳稅。
: : 然後領主其實不能隨意增加稅金額度,必須要取得封臣的同意,
: : 所以你盡了你的義務後,其實有相對的自由
: : 最後封建國家如果要轉型成議會式民主國家,
: : 以英國來說,算是相對和平多了
: : 光榮革命後,就比較少國內流血革命
: : 相對的,大清帝國這樣的帝國,要走向民主,就困難許多,
: : 流了不少血,犧牲不少生命,都還未必能夠成功,
: : 後面可能算現代,就不詳述了
--
I have no idea to this day what those two Italian ladies were singing about.
Truth is, I don't want to know. Some things are best left unsaid.
I like to think they were singing about something so beautiful...
It can't be expressed in words... and makes your heart ache because of i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7.43.4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allantry/M.1611660964.A.967.html
謝謝提醒
剛才好奇查了一下,日本目前的主流學說似乎傾向於認定內閣總理大臣是他們的元首
依照這個定義,日本就不是帝國了...
XDD 謝謝捧場啊~~
過獎了XDD 我距離融會貫通還有很長的距離,這是我無論如何擔當不起的啊~~
感謝幫忙補充啊~~
自由這個詞,在中國古書裏查的到,
例如三國志朱桓傳:
「桓性護前,恥為人下,每臨敵交戰,節度不得自由,輒嗔恚憤激。」
意思跟現在的相去不遠,但使用的場合往往不是很正面。
至於近代漢字的「自由」,似乎真的是日本人翻譯的。
※ 編輯: moonlike (150.117.43.44 臺灣), 01/30/2021 15:32:21
※ 編輯: moonlike (150.117.43.44 臺灣), 01/30/2021 22:12:5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