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光山當三天「小沙彌」——青年寺院生活體驗營(上)》
#二話不說報名參加#
朋友在佛光大學交換,她說交換回去的同學大力推薦她參加佛光山的「寺院生活體驗營」。
我瀏覽營隊網頁的活動留影,大家在日頭下頭頂書本訓練儀姿,燭光下閉目打坐禪修,在榻榻米上抄寫心經,天啊,這是穿越了嗎?實在新奇!我二話不說也報了名。
端午小長假,我們便一同到了高雄佛光山,體驗為期三日的「小沙彌」生活。
報名網頁上寫,「兩岸學生共同交流」,雖是這麼說,但參加的大多數都是交換生。在台讀書近一年,我觀察到,校園裡許多優質活動,大陸學生參與積極性更高。
雖然台生利用這些時間打工補貼學費也非常了不起,但其實我們都希望能在現場看到更多的台灣朋友呢,相信有了他們,活動會更有趣的!
#到佛光山啦#
到了佛光山,我驚呆了,真就是從前武俠小說里好山好水好花好草的寺院。
青山環繞,天空藍得像畫家塗抹一層厚厚純紺色顏料,將畫布原本的白完全遮擋,橙紅色的飛檐探向天際,樹蔭大片大片吻在石階上,身著褐色長袍的師父們逸逸然走在路上,垂眼欠身,點頭問好,哦,這就是佛光山。
#肚子餓了怎麼辦#
連夜從台北來,肚子咕咕叫,見到師父,我問的第一個問題是有ATM機嗎?師父「嗯?」地歪了歪腦袋,回答我:「要到山下才有哦。但師父想知道你為什麼要找它呢?三天活動期間我們都在山上哦!」
我說:「我肚子好餓呀,我想買飯吃!」師父噗嗤笑了,「沒關係的,山裡有提供齋飯,你去用,隨喜打齋即可。」「隨喜打齋?」
師父說:「用齋本身就是一種功德,所以不要介意。」
當時還不太懂隨喜的意思,很久以後才知道,齋飯來自十方供養,應投入合適的硬幣為好。師父當時那樣跟我說,是為了讓我毫無罣礙地食用。
我走進一間樸素的食堂,當時正在供應午餐。很巧的是,雖然身在台灣,可我總有種回到大陸的錯覺。耳畔充斥著的各地口音的普通話,大家不遠萬里來,也太不容易了!
#那麼,我們這些天都在幹什麼呢?#
#我來簡單介紹我們的一天吧#
#這樣的一天#
我被分到三慧班,導師師父來自馬來西亞,於台灣佛光山剃度出家。我們這幾天的作息非常健康,因為報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收手機!
五點半起床,打板的聲音鬧不醒我,總需要朋友一邊急急忙忙提褲子一邊用腳踹我:「珊珊!珊珊!師父來了!」每到這時,我才猛地驚醒,「轟」地坐起。
我的床位望出去,一尊巨大的佛像正好被窗戶框出來眯眼對我笑。哼!你還笑,我都快困死了!
六點不到,梳洗完畢,我們在叢林學院教室門口立定排班(排隊),前往大悲殿。一千尊玉白色的佛像在四面八方望著我們徐徐進入,笑得慢慢的。
問訓,拜,起,三次,清脆的樂器玲玲響起,我們開始誦經,睡眼惺忪和精神飽滿的矛盾狀態,竟然可以同時雜糅在一起。
誦完經,什麼都不想便跟著師父前往大寮用早齋,我們雖然努力保證隊形,但儀態跟這裡的氣場相比,實在太不堪了。
師父們早就坐下了,莫名慈祥地看著我們進入,媽呀,這眼神我可太熟悉了!那尊每天看著蓬頭垢面、一臉痴呆的我起床的大佛也是這樣的!
餐廳里還有入山朝拜的大眾,所有人都正襟危坐屏息等待,來了來了!粥,五穀麵包,青菜,小份蔬果,嗯,好吃!
早課開始了,「問...訓...」作為小班長的我學著師父拖長長的尾音,指揮大家起身向授課師父問好。接下來,我們的腦袋在垂釣之間「學習」八大人覺經和六祖壇經。
上完課擦擦口水,便要準備出坡作務(勞動),有的到大寮幫忙今日的過堂(廚房和餐廳的工作),有的去圖書館擦拭典藏經書,有的去大悲殿清整明鏡之台...
下午,我們頭頂厚重的書本訓練站姿和重心,抵抗睡意學習站如松、坐如鐘、臥如弓,行如風;用餐時齊唱供養咒以感謝十方供養。
我們跟著師兄們學佛教原創的曲子,節奏韻律活潑輕快,有別於我對佛門「老古板」的印象;
傍晚太陽還沒完全下山,殘留竹林後,躲藏雲彩間,我們在大殿外的大理石空地上,圍成小圈坐下,分享自己與佛教或與台灣的因緣。
用完藥石(晚餐)後,我們陸續來到圖書館,選一塊喜歡的榻榻米,跪坐,將腿推到桌子底下,提起一支小狼毫,拔下筆蓋,一個字一個字地抄寫《心經》。
一筆一划,想到晚餐的素雞好好吃哦!橫竪撇捺,嗯,似乎好久沒打電話給爺爺了;這個過程中,思維雖然跳幀,但心情卻格外地平靜。
晚課在大悲殿內進行,燭光閃爍,空氣里有讓人安定的熏香,我們盤起雙腿,用一小時的冥想,驅趕內心的雜念;禪修結束,我們獻燈祈福,吟誦經典。
充實的一天在「熄燈前最後十分鐘一百多號人全部擠進衛浴室排隊刷牙上廁所的壯景」中結束。我只記得自己斜著伸手接了水,胡亂拍在眼睛鼻子嘴巴上就算洗臉了!
咚一聲跳上床,關節處傳來疼痛,差點忘了我們睡的床就是一塊單人木板,上面啥也沒有!
躺倒前,看著窗口被框住的佛陀大頭像,本想對他說點什麼,困意將我往後一拉,墜入夢境。
-未完待續-
wechat圖文搭配網頁版閱讀🔗:
https://mp.weixin.qq.com/s/w-wLUjooI6QFXo56LnT6KA
佛教打板 在 CUP 媒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feature
山中一日(文:張鼎源)
僧侶修持生活簡單而質樸,與外界接觸多為了弘揚佛法,故生活總帶神秘感。到底僧侶生活是怎樣的?理解佛教將修行融於生活,我們又可有甚麼領悟得著,因而改變我們的生活及生命?
晨五時、晚八時
僧侶分為男眾與女眾居住在慈山寺的僧寮中。寺院的生活始於晨五時,終於晚八時,十年如一日。清晨五時,先打板,接一百零八次鐘聲(代表佛教所指的一百零八種煩惱),再三次鼓鳴(代表三種折磨:貪,嗔,癡),新的一天開始,開始坐禪和誦經。在晚課遲暮後,則調轉次序,擊暮鼓三次,叩暮鐘一百零八次,打板。而一天當中其他的打板,則屬通知集眾,這就是佛門晨鐘暮鼓的生活。
職事制度
寺院的日常運作需僧侶們分工合作參與,所有牽涉寺院生活的工作,從財務到後勤,也有不同部門負責,如齋堂執事,就要負責齋飯,包括購買食材、烹製再到分配出堂;後勤部門(又被稱為「香燈」)的僧侶,則負責打掃及維護寺院的莊嚴和整潔,同時保證禮佛儀式所用的供果、鮮花以及香燭的供應。僧侶們會定期輪換部門,而被推選的部門管理人分配工作予僧侶、寺院員工或志願者。
衣著服飾
僧袍以棉布製作,分有棕色,灰色,黑色和橙黃色法衣。為適應日常繁瑣的雜務,除了參加法會時穿着的法衣(袈裟)較為精緻之外,僧侶在平日勞務時大多只穿一身寬鬆的衣褲。古時僧侶在寺院中度過一生,只為累積功德,一身清簡裝扮就靠領口處精美別緻的針腳來顯示這份風骨。如今,簡潔而略帶裝飾性的針腳成延續這一傳統的重要衣著細節。
入世修行
現代僧侶大多已走進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通過手機、電腦以及各種社交平台保持與外界的聯繫,並發展維繫與社會大眾及其他佛教徒之間的法緣,故不少寺院僧侶,除了寺中修行,還會接待訪客,定期拜訪學校、醫院以及長者居所,傳揚佛教。
靜膳
為有助思緒進入修行的狀態,在進入齋堂前,已要保持靜默。然後,僧侶們依次步入齋堂,先向佛像行禮後入座,專注於膳食及自己身上。膳食餐單清簡,每天一般有兩次過堂。早齋為米粥、麵包或麵。午齋,為白飯、蔬菜、豆腐、水果和中式湯品,晚齋相較午齋更為簡單,因為通常只為有需要用晚齋的人準備。
在靜膳的過程中有五個要領。第一點為惜。尊重為食糧付出辛勞的人,感恩自然,因為陽光、土壤和水孕育了食物的生長;第二點是反思。為鼓勵僧侶勤勉精進,接受齋膳並非理所當然。用膳時應不斷反思自己是否配得上正在享用的食物;第三點是平和。不應執著於食物的色味,避免貪食之欲。第四點是要理解食物只是治療飢渴的藥方;第五點則進一步是讓我們明白其實食物只是一個讓進食者可以繼續修持的工具。無論在寺內還是寺外,靜膳是修行的一環,給予修行者冥想與感恩的機會。
誦經
僧侶誦經修持的傳統是佛陀所開創,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其時口述是傳授佛教的唯一方法。如此年復一年,僧侶就養成了熟記和背誦經文教法的習慣,而誦經就是這項傳統的延續。
誦經並非死記硬背,而是通過誦讀經文這項單一的行為來集中精神、磨練心智,以最終進入冥想狀態的修持。於佛教徒,層次更深刻,通過誦讀教法,既可以時刻提醒我們謹記佛法的精神教義,更可以喚醒修持者內心的佛性。而古老的經文將會在一次次的誦讀中被喚醒,在佛法傳授、誠心祈願和超渡生靈之時發揮出巨大的力量。僧侶們通過誦經來表達他們共同的承諾與願望。
抄經
佛法教義通過經文傳授,故誠心抄寫經文屬虔誠敬佛的修行方法之一。而抄經經文多採 「心經」。「心經」屬最短亦至為重要的篇章之一,短短二百六十字,言簡意賅,開示菩薩「開悟」的智慧與心法。對於佛教徒而言,抄經亦是積德善行,既可以為自身的現世與來世輪迴積累福報,亦可將功德回向一切有情眾生。
(見 CUP Magazine 160 期五月號專題「信不信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