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成問答信箱】(Q19181-Q19200)
Q19181:
你好,想請教你一些出售股票時機的問題,好多時候,錯過了高位出售或止蝕的時機,會浪費很多資源
但如出售了的是一隻持續上升既好股,喎種情況比蝕錢更難受,老師是如何思孝這些問題?
龔成老師:
你這是一個心理問題,並不是投資的核心,成功投資者都很理性,你要克服這問題。
我地最重要是「建立一個長遠優質平衡的組合」,所謂錯過高位賣出,是天真的人事後孔明的想法,其實根本很難做到,至於止蝕時機,只要見到企業無質素就要止蝕。
至於賣出持續上升優質股。所以我建議優質股,唔好賣晒,點都要有貨在貨。
你要跳出「買入價」「賺蝕」這些心理因素,要著重「建立組合」,長期持有。
------------------------------------------------
Q19182:
成哥,想問關於7500的問題。
以下是我對於7500的看法和應用:我認為7500在大升市時是很好用的投資工具。
當恆指去到33000點或以上時,7500的股價肯定被壓得很低,出現投資值博率。而大市一定不會永遠處於牛三的狀態,股市過熱泡沫一定爆破。此時此刻7500的股價可能得3蚊,4蚊或更少。
當泡沫爆破,恆指急速插水,恆指跌穿30000點,其後進入2萬多點的範圍。現時我將7500賣出或許已賺了5蚊,6蚊接近範圍的差價。我將這筆資金再投資放入正股如1810,令財富不斷增長。
a.可以評論一下我以上的做法嗎?
b.7500的昂貴,合理,便宜區分別是多少?
c.既然2800和7500目的都是賺差價,為何不見老師推薦買7500?
最後,謝謝老師解答問題
龔成老師:
A)FI二南方恒指(7500)是反向工具,恆指跌,佢就會升2倍。
這方法都不一定成功,因為當大市去到33000,你覺得已經是泡沫時,如果當時真狂熱期,可以去到誇張到你唔信,唔好嘗試估頂。
同時,就算33000已經是貴,如果經濟向好,貴可以慢慢變成合理,如果33000上到40000再過一段時間變翻33000,之前的33000是貴,最新的33000是合理,7500有一定的成本,你已經輸左。
所以,表面是有值博率,但是否一定成功,未無人知。
B)初步睇,大市如果去到33000是貴,即是7500是平,但到時要睇經濟情況。
C)我建議投資盈富(2800)是組合的配置,而你上述7500,是賺差價模式,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方法。
------------------------------------------------
Q19183:
老師如果我想向銀行借萬應錢投資我可以點部處?
老師如果我想向銀行借10萬用黎買哂房地產基金收息之後再分兩年還每還完一次都重復同一個動作咁樣可行嗎?
我收入扣除強積金係17600每月要用佢1萬4千蚊做家用但我老婆每兩個月會存返1萬入戶口嘢我再用呢1萬儲同還錢我計劃大概就係咗想幾年內做到收兩萬股息
龔成老師:
唔好為借而借,要有機會先借。
其實你這動作,如同將資金提早到手而買房託,原理如同「提早買入」。首先,你會得到息差回報,但更重要的是,會否出現「賺息蝕價」的情況,因此,有無著數,要睇你這刻的買入價好,還是之後的買入價好,如果這刻股價是平,就對你有利。
所以,你一定要思考,如果確保現時是一個較好的買入價。
現時房託一般股價為「合理區」,未算平,以值博率來算,中等,但未算高。
------------------------------------------------
Q19184:
阿sir我想問一般機構備嘅目標價之後佢哋公司係唔係會叫職員去 分段咁買
到咗目標價之後就放?
因為唔係好明點解有啲股票目標價咁高但係依然升唔起
龔成老師:
唔好太信「目標價」,你當參考下好啦。
就算佢地分析左,都未必會去買,這只是一份報告。
同時,我在過往曾經見過有些投資公司,一邊叫人買,話目標價會好高,另一邊自己在賣出。所以,唔好太著重這些分析。
你應該集中分析「企業業務本質」。
------------------------------------------------
Q19185:
龔老師你好, 希點指點教導
以下是我持有的股票
中石化(386) 26000股 4.19
潤電(836) 28000股 10.02
建行(939) 31000股 6.6
農行(1288) 17000股 3.26
工銀(1398 6000股 4.18
中銀(3988)3000股3.6
因打算作收息用途, 暫時亦沒有緊急開支, 但看到現時共蝕了十多萬, 始終有點苦惱。
1. 由於在澳門銀行買股票手續費相對高, 所以習慣了存了一定量現金先買股票, 沒有月供, 請問我現時持有的股票情況, 需要賣掉部分較劣質的, 再把資金投放另一個股票嗎?
另外, 我發覺我持有的, 偏重內地股+銀行股, 我日後有資金, 應投放哪類型股呢?
2. 現時我和另一半二人每月都會拿一筆固定的錢作兩層樓的供款及共同開支的費用, 由於一開始預算是預多的, 所以E+每月都會有錢剩, 是不是最好都不要理剩餘的錢, 作日後共同大開支的後備資金?
3. 我現時持有大約30萬現金, 扣剩每月固定的公數, 以及個人消遣, 課堂等等開支, 預計每月剩一萬至萬五現金, 當中我都希望可以作投資用途, 投資方面是不是六成左右較安全?
4. 我本身有公立醫院免費醫療的, 但我希望萬一有大疾病時, 可以選擇更好的醫療, 所以有買醫療保, 意外保
另外, 亦有買儲蓄型的人壽保(但估計當作保終身用); 單純型的儲蓄保, 供五年就日後可選擇逐年取小金額現金, 或者日後遲點先開始取, 但每年金額就提高, 或者子女繼承。
由於人壽+其他保險的死後賠償, 已經可以COVER到我欠下的貸款, 醫療方面, 大疾病/住院都應該可以保, 。
還有,我現時強積金連埋僱主個份, 每月供七千左右, 做多廿多年想提前退休先可以攞足, 這種情況下, 如無必要, 我自己買個份儲蓄保我應該早少少每年提小金額現金, 投資, 還是任得筆錢繼續滾大, 直到我要錢周轉先用?
5. 疫情下, 我留意到好多奢侈品仍然加價, 亦有二手巿場 過往我都沒有買奢侈品的習慣, 但現在我想每月額外存一筆錢, 買些自己會用到的奢侈品, 如名錶, 精品手袋, 亦可作不同場合之用, 不過又怕失敗其他投資的機會, 好爭扎
龔成老師:
1)持股並不是完全無質素,但選股技巧要提高,上述不少股質素不是最高類股,以及增長力不算強。
你應該考慮其他類別的股,唔好再加注在上述的股。
如果唔方便月供,就自行一手手投資,不過,一定要同時留有現金。
你可以考慮盈富、銀娛(0027)、恆基(0012)、港鐵(0066)、平安(2318)、粵海(0270)、領展(0823)、希慎(0014)、太古地產(1972)等,你可以了解下這些股票,然後從中選股。
如果想增長力高少少,可考慮:安碩恆生科技ETF(3067)、阿里(9988)、騰訊(0700)、港交所(0388)、舜宇光學(2382)、小米(1810)、比亞迪(1211)、中生製藥(1177),但就要明白波動性比上述會高左,同時風險大左,你要自己平衡。部分要等回少少先入。
2)暫時唔需要特別用,如果真的較多,就買少少盈富。同時,當見到股市大跌時可以投資。
3)可以。
4)如果你本身都有一些保障。保險方面就唔需要買太多,因為買保險,「足夠」就得。
5)如果你不是對這方面好有研究,建議你不要投資。
------------------------------------------------
Q19186:
龔Sir本人25歲 ,好辛苦草到50萬 最近學人玩美服 新能源車 一開頭賺得好開好
但佢一跌就20% 2晚唔見咗18萬 好唔開心 辛苦草既錢冇哂 宜家只想回本
龔成老師︰
就算再優質企業,中短期股價都會有機會波動。原因不一定是本質出問題,可以係一些與其本質無關的因素。只要長線質素無變,中短期波動我地唔需要理會,長線持有就可以。
新能車最近都在熱炒,好多相關股票都已經係貴,出現回調係唔奇。
重點係你要睇翻自已投資架股票,企業係唔係真係有質素、行業發展如何、財務狀況是否健全等,再去決定是否值得長線持有。
另外,你唔好再同一般的散戶一樣,停留在「賺差價」,你要用「建立長遠的組合、財富配置」,去進行投資。
如果你同其他散戶投資方法一樣,永遠都唔會賺到錢。
------------------------------------------------
Q19187:
老師你好。我今年18歲,正在修讀副學士學位,我爺爺去年過身後,給我遺留了50萬元。
請問你認為那幾隻股票適合我
給我來緊五年供?
龔成老師:
你最好分注投資,或以月供的方法,好好運用你手上的資金,要投資優質股,長線進行,同時,唔好用盡資金,點都要留有一定的現金在手。
你這個年齡,是財富增值的黃金時期,要好好把握,盡你一切的力量去儲蓄、投資、學投資知識。
你可以投資「平穩增值股」+「潛力股」,不過,由於潛力股要求你有一定的投資知識,因此這刻不用急著投資,你可以集中在平穩增值股先,潛力股小注好了。
你可以考慮盈富(2800)。
另外再加幾隻:銀娛(0027)、恆基(0012)、港鐵(0066)、平安(2318)、粵海(0270)、領展(0823)、希慎(0014)、太古地產(1972)等,你可以了解下這些股票,然後從中選股。
如果想增長力高少少,可考慮:安碩恆生科技ETF(3067),但這基金股價上落會較大,因此唔建議金額太多。
現時大市處合理區,可以一邊投資一邊留現金,而餘下現金的運用,就是等大跌市時出手,如果你能在這段時間學好選股等技巧,到大跌市時就能把握機會,財富增值會更明顯。
------------------------------------------------
Q19188:
龔老師,你好
本人目標3年儲50萬
自己都有學習ROE分析股票,然後買咗農夫山泉(9633)(34.5買入)同亞里巴巴(9988)(251買入)
這2隻過往都有12%以上(如果我無計錯的話)
同業務都唔錯
想問下我對呢2隻股票嘅質素有無誤解?
同埋我仲可以用哪一個指標來判斷哪一隻是優質股?
另外,有留意藥明康德(2359)同藥明巨諾(2126),值唔值得投資?
2359我睇落都唔錯(過往ROE表現ok)
但2126係咪伏黎(睇IPo d profit 係 負數)
如果要達到我嘅目標,仲可以點做?
龔成老師:
你用ROE作為分析,是其中一個指標,但不是唯一的指標,同時ROE背後仍有好多分析技巧的。
阿里(9988)長遠仍是有發展,賺錢能力雖然有少少減,但長遠會同政府同議一些監管方法,以及找到合理的賺錢模式,你預阿里$250以下是合理區的頂位,這股可長線。不過,中短期會波動。
如果有貨,可持有,但就唔需要太急加注,如果未有貨,現金足,可以這刻小注,之後跌1成以上再加注。
你有貨可守,但未必要太急加注。
農夫山泉(9633)有質素的。
是中國包裝飲用水及飲料的龍頭企業,旗下品牌包括農夫山泉、東方樹葉、尖叫等。佢係中國擁有10個區域取水許可證,並在其周邊建立生產基地。
其產品覆蓋包裝飲用水、茶飲料、功能飲料及果汁飲料等類別。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2012年至2019年間,連續八年保持中國包裝飲用水市場佔有率第一的領導地位。
業務上,的確有吸引力的,不過,我一向都新股半新股都無興趣,因為真實面要慢慢先見到。此股可投資,但只建議小注,同時你要明白當中的風險。
由於有一定的品牌價值,因此企業質素與發展正面,財務數據不差,生意與盈利都有理想增長,不過上市不久,股價較波動,同時上市前數據可能執靚過,因此要注意風險度。
這股適合長線的,不過要注意平貴,唔好投資得太過多。
至於醫藥股,分析過程都幾複雜,你唔能夠只睇過往的財務數據,同時要睇該藥的市場、發展,以及佢研究的藥,當中的發展潛力如何。而這行業可說是有風險,有潛力的行業。
------------------------------------------------
Q19189:
老師,請問點睇隻235, 謝謝。
龔成老師:
中策集團(0235)質素唔太好。
佢主要從事投資證券、金屬礦物及產品及電子組件貿易、放債及證券經紀業務。
睇翻過往的業務情況,非常波動,生意上落大,有時大賺有時大蝕,風險高。加上企業規模不大,投資價值不高。
這股股價有時會大升,但可能只是中短期業務與消息,長遠未必一定利好。
------------------------------------------------
Q19190:
龔成老師,我聽你講正在月供港鐵及領展。但想問一問對於一啲以往冇派息記錄既公司,就只能依賴佢公司增長潛力帶黎收益。有其他指標嗎?
龔成老師:
其實最重要是睇業務。
例如領展(0823),過往多年派息不差,保持向上,投資者要想想,點解佢能有錢派息?
一間公司,要有錢賺,先可以保持派息,如果佢業務波動,派息就會受影響,我地要從佢業務方面著手,生意情況如何?
以領展來說,業務就是收租,睇翻過往的租金情況,多年都是保持向上,反映佢有加租能力,同時承租情況不差。到近期疫情,生意當然受影響,所以派息都可能受影響。
但我地要想想,這個影響是短期還是長期,疫情總會過去,因此,對佢的影響只是短期,長遠仍是正面。
------------------------------------------------
Q19191:
龔成老師,想請問一下資產分配你會點樣建議? 會建議持有較多現金等待熊市黎,定係分批入貨持有優質股? 兩者哪個會比較好?
如果按比例分配嘅話,應該持有幾多成現金等待機會,幾多成股票會比較好?
龔成老師:
唔好100%等大跌市,我會建議就算在合理區的市況,都要持有一些優質股。每月儲到的資金,可以部分買入優質股,部分留現金。
至於比例多少,好睇你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及現時大市的平貴度。現時大市合理,部分持有優質股,部分留現金,可以。
我地最重要是建立一個「長期的財富組合」,這是一個配置過程。
------------------------------------------------
Q19192:
龔成兄你好,近月不時都有新聞話李嘉誠同李澤鉅透過李嘉誠基金會買入長實集團股份
我想請教吓,佢哋作為公司高層,理應熟知公司運作同前景,應唔應該信任佢哋對公司股份價值嘅判斷,跟隨佢哋嘅買入價去買入?謝謝
龔成老師:
李嘉誠佢地,一定好熟識公司的情況、價值,所以,佢地的動作都有參考價值。
長和(0001)本質不差,不過由於歐洲弱,相信佢中短期仍會較一般,不過,長遠會慢慢好轉。
但這股並不是高增長,收息及少少增長力。
佢地的分析點,不是這刻,是長遠,佢地認為自己公司現價吸引,雖然中短期業務一般般,但之後會慢慢向好,從長遠角度分析有投資價值。因此,佢地不斷增持。
我相信這股有投資價值的,不過就不是高增長。現價合理區中下部。
------------------------------------------------
Q19193:
老師,可吾可以教下我 3808 中國重汽吾小心買咗重貨 22$ 第二曰跌7% 而家20$ 唔知點算好
求救
龔成老師:
中國重汽(3808)這股都有質素的,但近期上升了唔少,現價唔算平,這是風險所在。
佢主要業務為專營研發及製造重型卡車及有關主要總成及零部件。總部及主要生產基地位於中國山東濟南。
佢連同母公司按銷量是中國最大的重型卡車生產企業。長遠來說,其實是有質素的。
睇翻佢資料,佢重型卡車產品品種包括貨車及貨車底盤(總重超過14噸)、半掛牽引車(准拖掛總質量超過12噸)、自卸車及各類專用車底盤等,是國內驅動形式最全和噸位品種最多的重型卡車生產企業之一。
重型卡車產品廣泛服務於基礎設施、建築、集裝箱運輸、物流、礦山、鋼鐵及化工等行業的客戶群。
過往的生意與盈利理想,有長線投資價值。
其實這股本身無問題,不過你重貨,以及買入價較高,是風險。
現價合理區中上部,你或者睇位賣部分,餘下就長線。
------------------------------------------------
Q19194:
請問你如何分析到必瘦站是一隻優質股?
龔成老師:
要解釋有排講,你可以睇翻《50股》一書,這是其中一隻。
你會見到佢財務數據理想,ROE高。加上就算派息比率高,佢都有增長力,反映有內部增長能力。而佢生意與盈利保持增長,業務發展理想。
------------------------------------------------
Q19195:
成哥 如果水桶法,例如賭股為例,板塊係一齊上落 咁我先買200,爆升機會高,之後再換番1928 咁係咪好d?
姐係用同業既細價/市值細,換取緊多子彈,再換番落靚野到。咁呢個行業水桶法可唔可行?
龔成老師:
運作起上來,其實有點難,因為無人知到時係咪真的新濠國際發展(0200)上升力度較高,有可能金沙(1928)仲上得多過去,所以無絕對的。
概念上唔係唔得,不過運作上未必如預期。
------------------------------------------------
Q19196:
成哥,想問幾樣看看係能否解答
地產業 房價過去不斷增長很多,但恒地 新地 10年增長相對其他藍籌其實不算很多倍,長和反而有10多倍,為什麼
保險股友邦中人壽一樣,10年增長相對低,是保險公司較少營利嗎?
反而港鐵出奇地,原來增長了那麼多倍,往後10年你覺會否一樣? 還是都是新經濟科技或醫藥等股為主,值得投資
龔成老師:
第一,地產股在過往年代認為較好賺,而的確毛利較高,所以過往年代,如10年前,市場比佢地的估值會較高。
到左近年,賺錢能力及增長力無之前咁強,雖然仍是有錢賺,佢政府的限制多左,同時地價又貴左,獲利少左,所以就算樓價上升,市場認為佢地賺錢能力減左,所以估值都減少左。
令到股價增長力不及樓價。
至於保險股,由於佢地有一部分的業務來自「投資」,當這部分的貢獻減少左,佢地的股價增長力都會反影響。
港鐵(0066)佢的獨特性好強,壟斷香港的鐵路,加上地產方面好好賺,風險少賺錢能力高,自然有一定的價值。我相信長遠仍是正面。
當然,增長力不及新經濟股。
而我地應該建立「平衡的組合」,並不要過份集中在某一類,要平衡,各類別都有。
------------------------------------------------
Q19197:
老師,最近我計6098,根據上堂教睇研報同我既分析,6098既peg現在等於1,加上增長力係全行業最強,有強既現金流又冇重負債問題,預測市盈率45左右
我又覺得唔算高,最近4十幾元買左,但最近係咁跌,我都有d開始懷疑自己有冇睇錯,我想問我分析有冇錯?thanks
龔成老師:
如果因為買入後短期股價下跌,你就認為該企業質素有問題,你就大錯特錯!
課堂多次強調,短期股價無人知,但長遠股價會回歸合理價,這個長期,一般都要3年。
另外,這股一直都唔平,現價仍在合理區頂位,而peg只是其中一個估值方法,這方法不能視為估值的核心,只是輔助一下。
碧桂園服務(6098)無論在業務本質、規模、品牌、財務數據、前景,都是理想的,反映這企業有一定的質素。加上有一定的現金流,背景發展等,投資價值絕對有,相信這企業的前景不差,有長線投資的價值。
但要留意,行業有時會有較大的炒作,股價上落大,要注意風險,而整體是有長線投資價值的,這股不少時間都在合理區頂水平。
這股可長線投資。
------------------------------------------------
Q19198:
你好龔sir!今次唔係問問題,係想分享返自己既經歷同埋多謝你。
自從舊年9月上完你堂開始建立組合,暫時回報已經有40%,呢個係仲短炒緊既我唔會想像到既數字!
之前一直短炒又唔會去了解買左既股票(公司)係乜嘢,所以輸錢係好應該。 自從認識價值投資後,學習到巿場真係好容易俾唔同消息影響。自己keep住有留係d財演短炒group,目的唔係跟炒,係參考下散戶既狂熱/恐慌情緒。
到3月疫情爆果時,個市日日係咁跌,個個都不停賤賣股票,明顯係唔理性地恐慌。其實當時自己個心理質素未可以做到好理性面對,人人賣貨自己調轉頭係到買貨不自覺地會俾左壓力自己。
最後好好彩都叫能夠把握機會入左d貨。雖然後來檢討返自己果刻既操作仍然有好多改善空間,但親身經歷過巿場失去理性呢個經驗真係無價,好好咁上了一課,亦為下一次既機會做更好既準備。
知道阿sir你花好多時間好有心機咁答人問題,有時睇到好多重覆又重覆既問題你都繼續咁有耐性去答真心佩服。希望係到話你知你做既野係有人睇到、有人欣賞、有人真係受到正面影響的。
知道你心理質素好強唔會介意坊間其他人/同行既質疑,只希望你可以keep住做而家做緊既野,唔好咁快退落嚟,繼續為更多人帶來正面既影響。
龔成老師:
好呀!見到你有成績,咁就好了,其實我20年前,都是短炒者,技術分析者,用左幾年,輸足幾年,之後長線投資,就開始不斷賺錢。
我好後悔當時浪費左幾年去學這些分析技術,我當時不斷睇書、上堂學短炒,但最後都是輸,好後悔,只怪我當時無知。
之後做銀行同證券行,見大部分輸錢的客,就是短炒的一群!這是我10年見到的情況,這是行內的秘密,根本大家都知短炒者一定輸,但業界一定唔會講!
另外,如果你分析全球真正賺錢的投資者、經金經理,佢地都無人短炒,都是長線投資的,巴菲特更講明反對短炒,反對技術分析。
只要我地細心少少去想,都會明短短炒根本賺唔到錢。長線先至係王道。
另外,多謝鼓勵!
價值投資法一定是最正確的方法,我會一向教人用這個方法。大家都加油!
------------------------------------------------
Q19199:
長遠 港股受疫情及社會活動影響?負面多?
美股比新總統政府影響?
但長遠投資是。正面及有增長空間?
應該是如果將强積金投資是港股及美股基金 長遠是有賺? 因為股票市場會升?
龔成老師:
疫情當然會影響,但我地分析企業,最重要是睇長線,唔好太著重短期的分析。
至於美國政策,未必具體的對中國情況。但我地最重要是分析「企業本質」,以及建立一個平衡組合。
我相信在長遠,中國及美國是兩個最強的經濟體,都有投資價值,如果你想平衡,就兩邊都同時持有。
------------------------------------------------
Q19200:
老師,首先謝謝老師指點本人較早前小注買入1211 $50 位入,會作長缐持有!
另外想請教老師,本人於2018 年尾衝動下買入葵涌區活化左既工業大廈,其中一個翻新的單位,有管理,尺價$13000,實用面積53‘尺
現時作收租用途,請問這些類似既活化工廈單位長遠有沒有投資價值?謝謝!
龔成老師:
比亞迪(1211)如持貨不算多,可長線。
至於活化工廈,相信長遠仍有價值的,香港始終土地不足,持有土地就是持有資產,長遠一定有價值,而葵涌區都正面的,不過我就唔清楚該區現時類似物業的平貴水平。
你都可以作長線收租的。
----------------------------------------------
若你有問題想向本人發問,可在龔成的fb專頁中(www.facebook.com/80shing)inbox龔成,但要注意如無特別聲明,有可能將問答放上網,當然,會將發問者的身份,以及有關個人資料的部分刪去。
另外,我所給予的各種意見,只是供大家參考,當中無任何銷售及推介,不涉及任何利益,其實大家應該要有獨立分析的能力,我只是給予一些方向及純參考模式。
由於提問人數眾多,見諒無法即日回覆,如果是普通的提問,預起碼要7天以上才能回覆,若然是較複雜的提問,起碼要10天才能回覆,希望各位能諒解。
「你會問問題嗎問對問題是成功領導的第一步」的推薦目錄:
你會問問題嗎問對問題是成功領導的第一步 在 城邦讀書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贈書活動】
#你會問問題嗎 https://bit.ly/34Xbqha
👉問對問題比回答問題更重要!
小到日常管理大到產品開發、布局事業版圖,沒有人知道所有問題的答案,也無法蒐集全資訊後才做決定,但成功的領導者懂得從「問對問題」中找解答!
▪全球最完整的提問領導學經典,暢銷十五年最新增訂版上市!
如果你想了解業績為什麼無法達成、跨部門溝通總是遇到障礙、新計畫進度老是拖延、客戶或顧客抱怨連連、未來三到五年的策略是什麼、下一個商機在哪裡……
那麼,你一定要先學會「問對問題」,並且鼓勵提問。如同Google前執行長艾瑞克.施密特接受《時代》雜誌訪問時所言:「我們用提問的方式來經營公司,而不是給予答案。」
●管理大師及成功企業家們一致認為「提問」是最重要且最有力量的管理工具!
●有好問題才有好領導,提問是找出突破性解決方案的核心!
●原則技巧+程序步驟+問題清單+成功案例
第一本結構完整、深入淺出教你練就提問技能的實用手冊
📙看更多 #臉譜出版《你會問問題嗎?》 https://bit.ly/34Xbqha
===========================================================現在只要在2020/09/10(四)下午15:00前,按讚「城邦讀書花園」,公開分享本文,並在本文下方留言:@_____ 「我想看《你會問問題嗎?》問對問題比回答問題更重要!從正確發問、找出答案到形成策略,百位成功企業家教你如何精準提問,帶出學習型高成長團隊。」
🎁就有2位朋友可獲得《你會問問題嗎?》1本哦!
※得獎名單將於2020/09/10(四)晚上20:00前公布於粉絲團:)
※得獎名單會直接在原贈書活動貼文上,以「留言」方式公布。
※贈書寄送限台澎金馬地區。
※城邦讀書花園粉絲團擁有變更活動內容的權利。
你會問問題嗎問對問題是成功領導的第一步 在 Less Is More:More than school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學習分享Day105】你會問問題嗎?
提問是最重要且最有力量的管理工具
問對問題是成功領導的第一步
領導者和管理者最大的不同在於
領導者著重的是提出適當的問題
而管理者著重在尋找那些問題的答案
重點連結在留言!
你會問問題嗎問對問題是成功領導的第一步 在 過去的領導者可能是一個知道如何解答問題的人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你會問問題嗎?問對問題是成功領導的第一步》作者馬奎德教授提出了四大主因: 1 自我保護的渴望: ... <看更多>
你會問問題嗎問對問題是成功領導的第一步 在 [心得] 讀書心得:你會問問題嗎?(文長慎入) - 看板Salary 的推薦與評價
大家好!
之前在本版分享心得的時候,有個網友推薦了我這本書。
我認為這本書非常值得推薦,也為了回饋本版,因此寫了一些心得來分享。
本來只想些一點,沒想到越寫越多,也懶得縮了,就這樣吧。
也希望有人可以分享自己的實務經驗讓我學習一下,感謝了。
--正文開始--
網誌連結:
https://ethanbloggg.blogspot.com/2021/06/leading-with-questions.html
這本書是某個網友推薦,因為很少有書專門在介紹發問與管理的關係,所以我覺得很有趣
也很好奇,因此馬上買來閱讀。
一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注意到這是十幾年前的書籍了,所以我發現裡面提到的有些
觀念似乎並不是特別新穎。尤其在我所屬的公司裡面,本身就是一個個鼓勵發問的企業文
化,因此我一開始並沒有對本書內容感到特別驚豔。但是等到整本書念完之後,我發現有
些地方仍然很值得我們學習,我也跟其中許多內容有所共鳴。所以我打算利用這篇文章來
整理一下思緒並且分享自己的一些心得。因為我打算採用回想式的寫作法,也就是想到甚
麼寫甚麼,文章結構不佳的話就請大家見諒。
提問管理已經是主流
我工作了十四年。有可能是從事科技相關產業的關係,從我一開始工作的時候,提問文化
並不是甚麼特殊的管理方法。因此我從一踏入職場開始就很清楚提問的重要性,只是當時
並不知道這跟管理領導之間的關係。與提問管理相對的方法就是告知管理,也就是比較傳
統的命令式管理。當過兵的男生都知道,不管長官說甚麼,你只說:「是!長官」,然後
就去做就對了。即使你對於長官的命令有疑惑也不需質疑,去做就對了。這種方法的特色
就是直接快速,然後所有決策錯誤的責任由發令者承擔。缺點也很多,例如長官如果本身
經驗不足或能力不佳,那麼決策失誤的機率也很大。但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這種管理方式
缺乏溝通,因此很難讓團隊所有人明白決策背後的意義進而影響執行效果。當一個人不明
白或無法認同被賦予的命令時,很難全心全力的投入執行,效果自然也不佳。
提問的目的在於共享資源與分擔責任
提問管理已經成為主流,因為相較於告知式管理來說,提問管理更符合一般企業所追求的
團隊合作(Teamwork)概念。就我的經驗來說,提問的好處很多,除了可以讓團隊了解目前
的現狀,更可以互補彼此的知識落差。藉由團隊彼此提問與回答問題的過程,團隊成員可
以看見自己沒有看見的盲點,也能補足自己知識缺漏的部分,最終會讓團隊成員都對任務
擁有一樣的知識基礎,如此一來對於接下來的任務執行將會很有幫助。舉例來說,如果公
司面臨某個產品業績下滑的狀況進行討論,如果使用提問的方式來整合業務團隊的看法與
經驗,那麼對於領導者擬訂計畫會很有幫助,因為領導者是基於團隊的共識下去擬定計畫
,所以即使領導者自己並不是在第一線面對客戶或市場,但因為透過提問的過程也吸收了
必要的資訊,所以擬定出來的計畫也會比較切中業務團隊的需求與痛點。很多人都會抱怨
為什麼公司高層有時候總是待在象牙塔裡制定出一些不切實際的計畫,其實就是缺乏提問
的勇氣所造成的。此外,領導者與團隊進行互相提問的過程,其實也是鼓勵團隊成員共同
分擔責任。藉由一來一往的問答,可以讓每個成員都很清楚自己的想法是可以影響團隊走
向的,也因此也必須共同承擔團隊的成敗。這一點其實是告知法很欠缺的東西。沒有責任
感的團隊是沒辦法做出甚麼好的結果。
提問為什麼困難
提問最困難的地方並不是如何問出一個好問題,而是要承認自己不懂。我看過很多人剛到
一個新職位或的時候,嘴巴上都很謙虛地說自己是來向大家學習的。但在心態上卻很封閉
。尤其是那些已經有一段工作經歷的人,往往會拿自己之前的經驗與觀點來看待新職位的
工作與新公司文化。這種人從一開始就無法放下自己的觀點,因此更無法敞開心胸提問。
因為提問會讓他擔心被視為無知。就我的經驗來看,只要能夠突破一開始的心理枷鎖,那
麼提問將會變得非常簡單。對於領導者來說,我認為要鼓勵團隊成員提問最簡單的方法就
是以身作則,先承認自己並非甚麼都懂,然後積極提問,仔細聆聽下屬的回饋並且做出回
應。就我的經驗來說,這樣的方法可以很快速地拉近與下屬的距離,因為他們會覺得原來
自己也可以做出許多的貢獻,自己的意見也是對於團隊方向會有影響力。這無形之中可以
讓團隊成員更有向心力、更願意貢獻自己的想法與意見。另一方面,由於主管帶頭承認自
己的不足並且積極提問與學習,這也讓大家明白這個團隊的每個人都要對團隊的興衰負起
責任。
提問是一種技術也是藝術
提問必然是一種技術,如何問出好問題是需要透過不斷的練習來達成。當然也有一些技巧
可以學習來讓自己的提問更加有效。然而,提問也是一種藝術。因為提問與回答基本上就
是人與人之間的訊息來往過程。既然牽涉到人,事情就會變得很複雜。舉個例子來說,一
個普通的問句,例如「你們對於這次我們舉辦的促銷活動的結果滿意嗎?」。這樣的一個
句子在不同時空背景問出來一定會給人不一樣的感覺。不同的人講出來或聽的人不一樣也
會有不一樣的效果。假設這個促銷活動是成功的,那麼這個問題就有一種激勵式的效果。
因為大家一定會迫不及待的想要回答自己對於這個活動的看法與喜悅。但如果活動本身是
失敗的,這個問題可能會被視為一種檢討或究責的手段。發問的人如何表達問題也會對於
問題的品質有很大的影響。例如活動失敗的情況下,如果領導者用嚴肅的表情與口氣提出
這個問句,那麼肯定沒幾個人敢回答。可是如果領導者用過於輕鬆的語氣去提問,則可能
會讓下屬過於輕忽這次的失敗或覺得這個領導者過於輕浮。因此提出一個問題不只是需要
技巧,更需要配合情境、場合與聽者的特質來做出不同的表達。這就牽涉到了如何包裝問
題的技巧。
提問的技巧
這本書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內容都在討論提問的技巧與不同目的下的提問方法討論。我看完
全書後搭配自己的一些經驗,我歸納成為下列幾個重要的技巧來分享給大家參考一下。
一、開放式問題徵詢想法、封閉式問題引導推理過程。
當我們想要獲得一個廣泛無限制的想法的時候,開放式的問題是非常有效的。善用"
如何"、"為什麼"開頭的問題可以讓參與討論的人更有彈性的發表意見。而封閉式的問題
則比較適合做為引導與整理思緒的時候來使用。舉個例子來說,當我進行一對一指導的時
候,其實蠻常使用封閉式的問題來引導對方。尤其是當你想要把一個觀念傳授給對方的時
候,連續的封閉式問題引導對方自己找出答案是比直接告訴對方來得有效的。舉個例子來
說,我在指導新進業務的時候,常常需要引導業務專注在客戶關係上。但過去的經驗告訴
我,如果直接告訴他建立客戶關係很重要,其實效果不大,因為業務很難體會那種效應。
後來我都傾向用封閉式問題來引導。我大概都會用類似下列的問題:
如果你是客戶,你會喜歡跟陌生的業務買東西還是跟你認識的業務買東西?
如果你想買iphone,你會選擇去你好朋友開的店買還是去隨便一家陌生的通信行買?
如果你很信任的好朋友告訴你這個產品不好用,跟另外一個認識不深的普通朋友告訴你這
個產品很好用,你會相信誰?
你覺得說服一個陌生人聽你的話比較困難還是說服朋友聽你的話比較困難?
諸如此類的問題都可以讓業務更理解建立客戶關係的重要性,藉由思考問題的答案自己推
理出符合邏輯的結果,更印象深刻。我會藉著這樣的問答讓業務知道,與其一開始用力推
銷,不如先好好了解你的客戶,跟你的客戶做朋友。如此你說的話在他的心裡才更有參考
價值。
二、利用多個開放式問題來找出重點
我們公司很推崇TOYOTA的管理系統,其中有個我覺得非常有用技巧稱之為5-Why。也就是
藉由持續問為什麼來縮小問題的範圍,直到找出問題的真正根源(root cause)。類似這樣
的提問方法,其實也可以用來整理混亂的資訊,例如團隊需要在眾多的解決方案找出最適
合的時候。
三、利用提問來完善一個想法
這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一種提問技巧,不管是獨自思考還是與他人討論的時候,我總是會
用提問來最佳化一個想法或策略。例如今年因為COVID疫情的關係,我們決定舉辦一些線
上講座來推廣公司產品,當我們在討論要怎麼做的時候,我們持續拋出大量的問題來完善
這個想法,一些範例如下:
我們需要哪些資源?
我們需要其他部門的幫忙嗎?
這有沒有甚麼法律上的問題需要考慮?
如何評估這個計畫是否成功?
執行這個計畫最大的困難是甚麼?
失敗的機率有多大?
我們認為這個想法會成功的根據是甚麼?有沒有實質的案例可以參考。
藉由這樣的問題轟炸其實可以讓大家不知不覺就開始貢獻自己的想法,最終讓整個計畫越
來越完整。
四、保持好奇心
我認為保持好奇心是增加提問能力的一大重點。讓自己習慣去接收他人的想法,讓不同的
想法持續挑戰自己原本的想法,如此碰撞出更多的疑問,這些疑問會讓自己更謙虛並且更
富有好奇心。我跟人家聊天的時候最常使用的問句就是「你怎麼會產生這種有趣的想法」
、「是甚麼樣的因素讓你導出這樣的結論」。即使我認為對方的觀念不正確,我還是願意
聽聽他怎麼導出這樣的想法。有時候會讓我發現對方並非全無道理,也會發現其實自己的
想法是有瑕疵的。
五、廣泛閱讀
我認為這對於問出一個好問題很有幫助。我是多元思維模型的信徒,我一直認為廣泛涉略
不同領域的基礎知識可以讓自己更客觀理性,也有助於讓自己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同一件
事情。這對於提問的品質很有幫助。偏頗的觀點常常會先入為主,一開始就限制了問題的
種類。
善於提問對於個人成長發展極有幫助
作者在本書一再強調提問對於管理者本身的成長是很有幫助的。我非常認同這一點,因為
提問其實就是一種蒐集知識的手段。就我的經驗來說,新鮮人進入職場之後如果只是被動
依賴公司給予訓練,效果非常有限。即使公司的訓練計畫非常扎實完整也一樣,因為新鮮
人沒有實務經驗,對於訓練課程的吸收其實是很困難的。真正要把職場的專業技能與知識
融會貫通必須要經過大量的實際操作練習與經驗才可能達成。過程中遇到的許多問題或挑
戰則必須要仰賴他人的引導。因此具備有提問能力的人其實會在引導這部分比其他人更快
速的吸收與成長。除了對他人提問之外,我認為自我提問也是很重要的能力。質疑自我其
實是一種隨時保持警戒的行為,為了不讓自己失去彈性與好奇心,另一方面也可以確保自
己維持在正確的道路上。我習慣藉由對自己提問來整理自己的思緒,排除一些不必要的雜
訊。這也有助於我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這對於忙碌的人特別有用。我剛開始帶領業
務團隊的時候曾經有一陣子忙到快窒息,總覺得時間不夠用。後來諮詢了一些前輩,我開
始時常問自己一些問題,例如:「如果明天只能做三件事,會是哪三件」、「這件事情值
得花時間投入嗎?」、「這件事情是否會隨著時間過去而有所變化」、「我的大目標是甚
麼?現在做哪一件事情對於目標最有幫助」、「有沒有更有效率地處理方法」等等。一直
到現在我都常常問自己這些問題,這仍然很有幫助。
用問題來領導團隊
這本書的重點就在於如何使用好的提問來領導。如同我之前說的,在我們公司的訓練裡面
,使用提問來領導是很普通的事情。我們的文化也是鼓勵提問並且使用提問來領導團隊。
閱讀本書之後我發現書中對於這方面的技巧整理的非常詳細,很符合實際的狀況。以我自
己的經驗來看,我覺得提問對於領導者是一種解放。如前面提到的,提問等於承認自己並
非面面俱到,領導者跟被領導者一樣,都是需要學習自己不足的地方。團隊的意義在於成
員之間的差異可以互補來成就一個人無法達成的任務。所以領導者可以藉由提問來向團隊
其他成員請益,利用集體智慧來進行決策,這是一般告知式管理者所無法辦到的。現在的
趨勢是組織扁平化與差異化。傳統的金字塔是組織結構容易產生一種現象,就是過於強調
階級職位與工作內容的相襯。例如經理就是負責管理,下屬就是負責執行,清楚明瞭。但
這有時會導致團隊無法以最有效的方式運作。現代的作法對於階級與職務的界線較沒那麼
明顯,反過來會強調的是以任務為導向的資源分配方式。說白話一點就是為了完成一個任
務,我可以做你的工作,你也有可能做我的工作。只要能夠有效完成任務,每個人的工作
內容都有可能會改變。在這種組織架構與工作型態下,提問就變得非常重要。提問可以幫
助團隊成員彼此互相學習成長,也可以確保所有人快速達到共識並且發揮集體智慧去解決
問題。但我必須說這並不容易。每個人個性不同、想法也不同,要能夠鼓勵每個人勇於提
問非常困難。本書有一個章節都在討論如何建立提問文化,書中列舉的方法我認為都很有
道理,在實務中也都很常見。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確保團隊成員不要有壓力。其次就
是要以身作則。鼓勵團隊成員發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是要他們提問。尤其是當
成員感受到問題有威脅性或來自領導者的壓力時,幾乎不可能主動提問。所以我認為營造
一個沒有壓力的談話環境可能是最重要的。以身作則就是如同前面提到的,如果領導者自
己先能彎下腰承認自己也是不懂,需要藉由提問來學習的時候,團隊成員自然也能認同這
樣的做法。雖然可能會花很多時間,但只要能夠建立一個適合提問的環境,這對於團隊長
遠發展是非常有幫助的。
以上大概就是我看完這本書的一些心得與經驗分享,希望對大家有幫助。也希望大家可以
分享一下自己實際上用提問管理團隊的經驗與心得,讓我學習一下,感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5.143.21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alary/M.1624114626.A.483.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