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與水車】
前幾天大兒子突然問我說,媽~什麼是水車啊?
我非常驚訝地看著兒子,沒想到這六歲小孩也知道水車?!於是問他,你怎麼知道水車?
他說,去上學時就看到很多水車在竹科開來開去。我忍不住苦笑了,沒想到新竹水情吃緊,意外成為孩子兒時的記憶片段。
昨天先生匆匆回來,要我趕快去訂水桶,原來是聽到鄰居們在討論,現在水桶不好買了,要趕快因應6/1開始若雨水不來,可能家庭用水只能供五停二(意思是一週有兩天會沒水)。
於是我們趕緊坐下來查啊查,到底是要訂多大的水桶,要如何儲水,還異想天開想到除濕機的除溼水要如何保存利用(我說可以拿來洗澡結果被否決XD)
臨睡前,我忍不住看著孩子,想著這景象真的很奇特,我們關在屋裡,可能還會面臨停水,真是一種想想蠻像電影情節的日常~
不過這些相比於在前線的醫護人員真的都不算什麼。朋友的家人是醫護,在臉書po文請大家真的要好好待在家,他心疼自己當醫護的家人已經很久沒好好吃飯、好好睡覺了。
這不禁讓我想到,中午在科技財經午報節目(開房)時,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家醫科曹玉婷醫師說了一句,#其實能待在家裡的人是很幸運的。
是啊,相比在前線作戰的醫護人員,或是正在疫情風暴中確診的人,我們在家中即便百般無聊,卻是何其幸運,我們不用擔心生命危險,只要好好待在家中,就能安全,多麼幸運。
既然這麼幸運,就把抱怨收起來吧。其實待在家中也能做很多事,也能創造很多美好的回憶,即便環境不美,但我們依然可以用心讓一切變得不同。
雖然這波疫情看起來可能不會太快結束,不過每一天依然好好過,不要忽視了這份幸運,做個能讓自己與社會幸福的人吧!
#醫護人員加油
#我們一起努力
#宅好宅滿救台灣
p.s.照片是之前拍的舊照,最近宅在家整理照片~
你看起來很好睡竹先生 在 蔡佳芬醫師 生活·美學手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真正懂得照顧自己、放過自己,才能找到「自我」和「孩子」之間的平衡點
2020的不平靜延續到了今天,這個世界又失去了一個美好的身影。氣質女星竹內結子,9月27日辭世。究竟為何選擇離開?雖然目前死因仍在調查中,但一些媒體報導推測,很可能是因為年初誕下次子後,又遇上疫情影響工作量,雙面的壓力導致產後憂鬱,最後選擇走上絕路。
我們不確定竹內結子的死亡,究竟是什麼原因,但這件令人感傷的消息,讓社會上許多人開始關注「產後憂鬱症」這個名詞;在媽媽圈裡也有不少人,積極轉貼、分享相關內容,彼此鼓舞勉勵。
這件事讓我想到很久以前,大A寫過的一篇文章,我把它挖了出來:
「一歲以前的你,讓我像是頭母獸,一頭剛生完孩子在滲奶的母獸。你趴在我的胸前,我疲倦地托住你的背。我的身上還有汗味,臉上的皮膚好粗。枕頭上是我掉下來的頭髮,以及有時候是眼淚。因為我好累好累,我好像什麼都沒有了,『我』不見了,就只有『你』。
然後你兩歲了,我就是一個媽媽。忙著工作忙著你,在書桌和廚房裡來回。和女生朋友出去的時候,我看著她們就像看著櫥窗。她們看起來好新好亮,而我看起來好累;她們打扮得好有質感,我穿得是衣櫃裡面唯一一件沒有油漬的T shirt。我在菜市場很捨得花錢,難得想要上網買衣服的時候,網頁停留在購物車,然後關掉。」
她好貼切的把每一個哺育孩子的母親,那種狼狽、疲倦與淚水寫了下來。曾經,那個生養了兩個孩子的,過去的我,也是這個樣子的。用淚水與汗水洗臉,對未來茫然到不知所措,只好用各種外在的評價,像是集點一樣,為了集滿一張「好媽媽證書」。
去年生了第三胎,有過前兩胎的煎熬經驗,原本擔心的賀爾蒙失調與產後憂鬱,卻沒有如我預期的一般發生。
第三胎的自己,老實說已經不是當初懷老大老二時的妙齡,但身體的復原狀況,以及心理上的各種情緒,卻比誕育前兩個孩子的過程還要穩定自在。從懷胎、生產、坐月子,一直到現在老三都快要滿周歲,雖然為人母的疲勞和壓力多少也有,但整體的身心狀況,大部分都是平衡而幸福的。
最重要的因素,自然是「人」的差別。大叔給予我的關懷與陪伴、肯定與照顧,讓我感覺到自己被溫柔的愛與支持包裹著。但,除此之外,我也比較了自己在這一段婚姻中孕育老三的過程,以及昔日懷前兩個孩子時的心境,發覺還是可以歸納出幾個,女人們可以自己掌握的部分:
首先,是做好充足的準備。搞清楚自己將要面對的生活,並且為自己預備好充足的幫手。
其次,是放下對自己的期待,不勉強自己做任何事。當了三個孩子的母親,我非常瞭解媽媽們很容易用一種嚴苛的標準審視自己:母乳夠不夠?寶寶身體好不好?成長曲線有沒有達標?諸如此類的問題,常常讓媽媽們處在自我鞭笞的狀態裡。
但我生下老三後,盡可能做到「不勉強自己」,不逼迫自己去達到任何的標準。不勉強自己的奶量,不逼迫自己非要餵母乳;不對自己過度苛責,也不脅迫自己一定要怎麼樣、不能夠怎麼樣。反而盡量讓自己在忙碌之餘,認真吃好、睡好,盡可能處在舒服、自在的狀態,給自己時間與空間,去修復自己的身心。
第三,在心態上要調整,不要給自己過多的外在框架。我發現很多女人,總是用一堆無形的要求去鞭策自己:一定要做到什麼,我才是一個好媽媽;一定要做到什麼,我才不虧欠寶寶;一定要做到什麼,我才能得到公婆和先生的肯定。
於是,用很多無形的細節來審視自己,是不是有符合這些標準?假設沒有達到,就好像無形在先生、公婆,甚至是社會大眾面前,變成一個不及格的,甚至是失控的糟糕妻子、糟糕媳婦、糟糕媽媽。
但事實是什麼呢?事實是妳不可能滿足任何人,妳只能滿足妳自己。許多外來的標準,能放就盡量放下;妳不需要任何人定義妳是不是個好媽媽,照自己的節奏去做就好。
當妳不在意他人的評價,同時也不苛求自己時,妳才能真正得到自由。
每個女人在意的點都不一樣。有的女人心思比較纖細、敏感,有的非常愛美重視身材,但成為母親的過程中,偏偏就是各種新的混亂、責任與壓力,同時墜落在妳的生命中,挑戰妳過去最在乎的一切。
所以,有的人產後憂鬱來自於身材的走樣,有的人是經濟的壓力,有的人源自於夫妻的關係變化,有的人是在育兒上感到慌亂與無助,也有的人是因為個人的超完美主義......
但我想,在這樣一個懷胎、生產與哺育的過程中,作為一個母親,我們除了學習如何照顧一個孩子之外,對女人來說更重要的練習,應該是:學習怎麼照顧自己,並且放過自己。
也許當我們真正懂得照顧自己、珍重自己、饒了自己時,在育兒這條路上,我們也才能夠找到「自我」和「孩子」之間的平衡點,並且成為一個能夠發自內心,綻放微笑的幸福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