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最近我正在努力累積觀察紀錄,AMI課程有九個小時的觀察筆記。
我一開始認為這有什麼困難的?當一個媽不是分分鐘都在觀察我的孩子嗎?我早就做了三年多的觀察實作呢!
透過課程我才知道,AMI要求的觀察筆記,跟我想的大相逕庭。
如果選擇直接觀察,代表必須遠遠的察看孩子,不與他互動,不說話,不眼神交流,只能讓孩子自由的行動。
📍舉個例:
當孩子做完A工作沒有收拾時,你不能介入提醒他要把A拿去放好,而應該等到他拿了B工作來桌上時發現無處可放回頭去收A工作。
🔸當然你的孩子也可能絲毫不在意桌上一團亂的又堆上CDF工作😂
#你覺得你的孩子會堆到第幾個工作才回頭收?
你可以想像孩子九個小時都不需要你嗎(那我會放個鞭炮)
無後援的照顧者是很困難的,先不說孩子最喜歡的事就是與照顧者互動,在日常生活中我已經很自制去影響孩子,仍然會忍不住提醒孩子「去放好」「慢慢走」「畫在紙上」
願我們都能成為孩子的「引路人」指點孩子一個方向,尊重孩子保有犯錯與選擇的權利。
🔸照片中的好好在探索我新買的筆記本,他翻看看,發現紙張被線圈串在一起,試著讓紙張從線圈移出來卻沒辦法,轉來轉去無效,拉扯線圈也沒有用。
途中察覺到素描紙跟A4紙的觸感不一樣,我從車上抽了一張衛生紙,包包裡拿出一張濕紙巾,讓他去觀察相似卻不同的比較。
📍舊文重貼-教養群聊「陪伴與觀察」的分界。
我認為給孩子自主探索是很重要的(必須搭配預備好的環境、預備好的心態)
提供對能力有幫助的教具,孩子會樂此不疲操作到技術成熟~但是母親的引導是不可或缺的。
成人最重要的是「做示範」成為孩子的引路人啊~
⬇️以下轉文⬇️
談到母親,唐宗漢停頓一會兒,他直接說,基本上,媽媽對他的影響是不去影響他。
在他心中,媽媽是一位很優美的引路人,但重點是要他自己去走這條路。
媽媽是他的重要讀者。
🌟「兩人不相干涉,又可以互相尊重,過得很愉快,媽媽給我這個可能性。」
唐宗漢說,從小媽媽不會「關心」他,而是「尊重」他。
💡他們才剛聊到「關心」和「尊重」有什麼不同?
「如果我說這部電腦是墨綠的,尊重我的媽媽會讓我說這部電腦是墨綠的,關心我的媽媽可能就帶我去驗光了,因為明明是白色的。」
「唯其如此,我才可以有比較天風的做法,就是可以飛。
所以媽媽對我的影響是非常形而上的、非常感情上的。」唐宗漢說。
有一次在學校上輔導課,老師要學生用一句話形容和母親的關係,同學當中有人用「情人深似海」這麼搞怪的說法。
🔸唐宗漢用的是「彼此相望於亭洋」。
📍全文底加:https://www.storm.mg/article/2382859?fbclid=IwAR0UBAlEZokazkALpatQnInwD-9b6xSmfqjon84-IBBa8njwKk7p0lBksHM
🔸大V的正向教養聊天室:https://pse.is/w6uq6
🔸Podcast 深談蒙特梭利:https://reurl.cc/OqYnQA
🔸大將作實木成長餐椅超值團購:https://pse.is/wkshe
🔸天氣轉涼來點洋蔥水食補一下,一包49省去自己熬:https://pse.is/wfbkq
#好亮育兒日誌
#大V聊教養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