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暌違五年 #TIFA 會談 雙方達成10大共識!
🇺🇸 42位參議員聯名致函戴琪力挺 #台美簽署FTA
🔺 深化經貿關係 台美有共識
本次TIFA會談,雙方互動模式不同以往,過去是美方主導議題走向,如今則是兩邊攜手合作、面對問題,這是因為我國展現了走向世界的決心,且擁有相應的實力和不可取代性。
台美雙方都拿出誠意,表達持續合作來往的高度意願,#10大共識 涵蓋多項議題:農業、醫療器材、勞工、環境、智慧財產權、金融服務、國際合作、供應鏈、貿易便捷化、提升雙邊經貿關係。
🔺 修正營業秘密法 接軌國際供應鏈
美方讚賞台灣對於智慧財產的保護,與我在立法院主張的修法方向一拍即合,「#營業秘密法」必須與時俱進,明確定義境外勢力的經濟諜報戰,才能避免潛在風險,讓國內和國際企業安心投入資金技術,保障 #經濟主權 才能保護 #台灣主權。
面對中國大肆竊取各國技術,無視普世價值與基本誠信,自由世界已經開始重組 #安全供應鏈,台灣擁有充滿韌性、遍及全球的各種產業,我們的法制也需要與國際夥伴接軌,一起搭上 #疫後經濟 的列車!
🔺 美參議員不分朝野 一致「抗中挺台」
美國參議院共有100位參議員,其中 #近半數42位議員 聯名致函美國貿易代表 #戴琪,不分朝野表達希望台美簽署FTA,因為台灣是美國第10大貿易夥伴,超越印度、法國、義大利,且在印太地區擁有極高的戰略重要性。
信中明白寫道:「即使北京不斷試圖孤立、霸凌台灣,台灣仍擁有美國希望印太區域具備的所有特質:一個民主、擁有自由市場經濟,且 #值得美國信賴的夥伴。」
🇨🇳 今天是中共建黨百年,習近平狂言「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身為主權獨立國家的台灣,我們更要團結一致,強化國防、經濟各層面,抵禦外侮!
🇹🇼 台灣處在 #自由世界最前線,面對中國持續威脅打壓,台美經貿合作更顯關鍵,國防自主刻不容緩,我們必須與秉持 #民主人權價值的夥伴 攜手並進,一起為台灣的和平繁榮繼續打拼!
供應鏈韌性定義 在 王定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拜登就任後,清楚定義中國為「Strategic Competitor(戰略對手)」,美國政府有對這個戰略對手採取具體行動嗎?
在經濟方面,舉個清楚的例子,拜登(Joe Biden)在美東時間4月12日,親自召集科技大廠,視訊舉辦半導體和供應鏈韌性執行長高峰會,明白的宣佈,不會邀請中國資金背景的企業參加,這就是建立「非紅供應鏈」。
在區域戰略安全方面,舉最近三個美軍的調整的例子,幾乎都是針對中國威脅而來...無人艦隊、海豹部隊、海軍陸戰隊:
附圖1.
美國海軍上週從聖地亞哥出動1支艦隊,陣容包括各式無人及有人軍艦和潛艦,還有麥可.蒙索爾號匿蹤驅逐艦 (USS Michael Monsoor),美軍在這艘驅逐艦上安裝了實驗通信設備,讓它領導第23驅逐艦中隊進入太平洋,隨後展開一系列的無人、有人系統的實驗模擬戰鬥,空中無人機在天上飛、無人駕駛軍艦在海面航行、潛艦發射水下無人機。
美國海軍發展無人機系統,藉此解決中國的「反介入」軍事部署,海軍已經提議增加數百艘無人軍艦與潛艦,使用機器人偵察解放軍、擴大美國艦隊的傳感範圍,讓有人駕駛的驅逐艦和潛艦在解放軍打擊範圍之外,遠距離發射高科技飛彈。
附圖2.
SEAL來自「US Navy Sea, Air and Land Forces」的縮寫,意思是能從事海、空、陸三棲作戰的美國海軍部隊,成立於1963年,前身是二戰時期的美國海軍水下爆破隊,負責水底爆破、蒐集情報及執行反恐等非正規作戰任務。在過去17年來,該部隊主要在中東的沙漠與山區執行反恐任務,而現在,他們正將任務重心移轉至因應中國、俄羅斯等的威脅上。
海豹突擊隊最高指揮官霍華德(Hugh Howard)少將接受美聯社獨家採訪時闡述了他的計劃。他說,海軍的特種作戰部隊一直專注於反恐行動,但現在必須開始超越這些任務。過去20年來,許多人一直在伊拉克沙漠和阿富汗山區作戰。現在他們正集中精力回到海上。新計劃把海豹突擊隊的分隊數目削減了30%,並擴大分隊的兵力規模,使這些隊伍更具殺傷力,能夠對抗複雜的海上和海底對手。
附圖3.
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伯傑將軍概述了海軍陸戰隊新任務將包括對中共軍隊(PLA)的偵察和反偵察任務,以及在中國近海進行活動。偵察是偵察敵人的活動,反偵察則是阻止敵方對美國部隊的攻擊。
「一支輕型、自給自足、機動性強的海軍遠征部隊接近中國沿海地區」,將為軍事指揮官提供關鍵能力,並為尋找和跟蹤高價值目標,如中共軍方偵察平台、偵察部隊和其它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網絡、情報、監視、偵察和瞄準系統等提供關鍵支持。
這支機動的海軍陸戰隊將可以使用導彈和其它武器瞄準那些(敵方)系統,還可以為其它海軍和軍事力量提供線索,伯傑說這將是「高度致命海軍和聯合火力高度殺傷鏈」。
供應鏈韌性定義 在 讀書e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從大自然思考組織經營,2之1
終於又有時間來分享閱讀了😊
上週讀了兩本關於從大自然的設計中,思考組織的智慧。第一本是澳洲一名生態學家的著作,薄薄的不到200頁卻花了我不少時間。
組織是該優化得像個精密的機器一般,還是該像大自然效法如何培育一個有韌性的生態環境?
書中講到5個世界上受到人類破壞的生態環境的例子,包括加勒比海的珊瑚礁,佛羅里達的濕地,澳洲的地下水,等等。從當中可以看出巨大的變化都是很緩慢的(例如氣候變遷),一旦過了某個臨界點,就再也回不去了。反而平常的一些看似災難的事(森林大火,暴風雨,等等)其實是幫助環境保有一定韌性的好事。
這本書是13年前寫的。身為生態學家的作者已經觀察到,過去一世紀基於工業革命和現代化所衍生出來的組織管理,完全就是要優化,但往往在突然的轉變時措手不及 (後來的金融危機,和許多大公司無法因應市場變化都是如此)。於是他反思,是否未來組織應該更像建立可以永續的生態環境,才更堅韌,更符合人性呢?
他歸納的9個點,我覺得很值得思考:
1. Diversity 組織的多元性:書中舉例不只是角色多元,而是面對變異時有多元的反應。例如生態中的分解者往往會有超過一種,在食物鏈變化時可以適時地改變清除的比例。組織中也需要不同人在面對同意問題時有不同的看法和解決之道。
2. Ecological variability 保有受衝擊的空間(如森林大火):太完美基本上也可能代表很脆弱。
3. Modularity 模組設計:不是完全的top down 和緊密連結。讓每個team都有自己一定的自主性,在收到外力時才不會想骨牌一般的連坐受到波及
4. Acknowledging slow variables 認出慢性變遷 因素:以大自然來說,氣候變遷是個例子。以過去50年來說,可能是全球化。以這10年和未來幾十年,或許是AI的衝擊?
5. Tight feedback loop 縮短反饋時間:以全球化供應鏈為例,常常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買的食物可能是剝削勞工生產的,但如果是在地小農或是種植,可能就比較有感。面對市場,如果決策者離現場很遠,也會有恐龍無法快速反應的狀況
6. Social capital 重視社群價值:“A resilient world would promote trust, well developed social networks, and adaptability” 一個有韌性的環境會鼓勵信任,健全的人際關係,和適應性。
7. Innovation 不斷創新 : “A resilient world would place emphasis on learning, experimenting, locally developed rules, and embracing change" 一個有韌性的世界會強調不斷的學習,嘗試(像是物種的演化一般),重視適合本地的做法,並且不斷擁抱改變。
8. Overlap in goverence 在監督上有一定的重疊:在組織中留有餘裕,不要全部都是top down 的決策或是監督方式,在日益複雜的現代,可能更能讓組織每個成員的判斷功能更完整覆蓋不同問題。
9. Ecosystem services:這是作者回歸生態學家的建議,世界上最棒的東西常常都被視為免費的 (好空氣,好水),直到人們失去了才明白這些資源的重大價值,他建議人們重新檢視我們定義價值的方式 (參考我之前分享的另一本 “The Value of Everything“,挑戰什麼都以資本市場供需定義價值的思考模式)
文章鏈接在此👇👇👇
https://dushuyizhi.net/resilience-thinking-%e9%9f%8c%e6%80%a7%e8%88%87%e6%b0%b8%e7%ba%8c%e6%80%9d%e7%b6%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