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創業故事分享(本文同時刊載於Go Study留學誌)
Dream Big!傻傻的英國創業之路!
『傻』這個字,乍聽上去像是負面的詞語,但對我來說,傻卻是勇氣的同義詞。
我是一個澎湖漁村長大的女孩,來到英國之前,就是一股傻勁地過生活,面對挑戰和挫折,雖總讓我痛苦憤怒,卻從來沒有讓我認過輸。傻衝傻闖的個性,有時闖禍,有時卻可以趕鴨子上架了。
在我的人生歷程中,常常有許多轉折,待我回過神來,『什麼?我已經創業了!』。
父母親都是教職人員,創業對我們家來說,完全是兩個世界的事。他們一生奉獻給教育,從小沒有特別讓孩子選擇別的路,對女兒們的栽培也就希望能安穩的任教職或是公職。當時叛逆的我,半推半就的進入了師範體系唸書,卻總貪玩,社團啊、夜店啊、聯誼啊,想多嘗試各種什麼其他的。當時因為自己的身份是公費生,畢業後就註定了任教職一路。卻總是不甘心,覺得好想出去這個世界看看,於是當時的我努力存錢去環遊世界。當時小小年紀,我就傻傻的挑戰幫學生全英文授課,在薪水低迷的南部,我在大二期間就有不錯的家教收入,家教、補習班、翻譯、帶團,我什麼都想試試看。
自己打工存了錢後,我開始背起背包環遊世界,在那個沒有Google地圖和智慧型手機的時代,我一個女孩,就想看看這個世界有什麼新鮮的。在我遊歷了60多個國家、200多個城市中,住遍了五大洲的各種住宿,青旅、地鋪、公園、機場、火車臥鋪、夜巴、沙發衝浪、海灘、露營、旅館、民宿、飯店,看著來自世界各地遊客一起分享著各自的旅遊故事,這開民宿的概念,在我心中也是沈澱了好多年,但那時候心中的圖像也是退休後,在故鄉海灘邊開間可以吹海風的民宿,如此的感覺罷了。
在教職服務了幾年後,總想著我還可以趁年輕做什麼,所以決定離開了澎湖那片故鄉的海,到了台北,考上了個很很感興趣的系所。在台師大的幾年中我完成了『歐洲文化與觀光』碩士,也考過西班牙語B2檢定,以及中西英三語的導遊領隊執照,原本想說當導遊很適合我,畢業前,在所上教授們的鼓勵下,順利的申請上了英國名校『倫敦國王學院』的文化媒體與創業產業博士學程。
到英國後才是真正的『砍掉重練』,一到英國,處處請教老師,以老師意見為主的我,居然被指導教授認為我自信不夠。還記得當初看到老師覺得我自信不夠的那封信,我走在Waterloo橋上,看著大笨鐘和倫敦眼,我流下了兩行淚。喔!原來在英國
,我這樣的自信還不夠,我還要更加勇敢!現在想起來,還真的很感謝老師那時給我的鼓勵。
博士還沒畢業,就先創業了。
在博士生活以外,我則是深深被這裡的自由和創業的風氣吸引。博士班一開始的時候,因為高昂的生活費,常得精算著每個月的開銷而過著窮哈哈的生活。家裏爸爸中風長年臥床,媽媽扛起全家,讓我們完成學業。我也不好跟家人求助,就跟先生討論著,要不然兩個人都去找個兼職工作存點錢,等畢業後可以在大學中謀個教職。
然而,倫敦的商業氣息很重,每天走在路上或是搭個地鐵,常常被各樣的行銷看板和千奇百怪的文案和設計刺激著想法,我們看到了很多商機,漸漸的,我們就不單一考慮『找工作』這個選項,開始認真思考著創業的可能性。
因緣際會在倫敦認識了幾位創業前輩們給了我們不少的指教,後來博士論文題目關係,我採訪了許多文創微型公司,真的是體會到有筆電有WIFI就可以創業。倫敦對創業者最友善的就是:簡便的創業流程,發達的會計服務,有來自世界各地千萬遊客的廣大市場。
創業這個想法,醞釀了十幾年,要開始卻只要一分鐘!
我的校區就位在Strand和Waterloo這邊,都是在倫敦市中心精華地段,常常我從圖書館出來,每天就望著倫敦眼、大笨鐘和國會大廈。一年四季,倫敦人來人往的旅客從沒停過。心想著這麼多旅客,他們來這邊消費的每個環節都有商機,加上我們又會多國語言,真的是一個很好的武器。再者,自己是十多年的老背包客了,就開始想要幫旅客找到最市中心交通最便捷卻又符合預算的住宿,樂活倫敦民宿於是就這樣誕生了。
創業繁雜的事情很多,但卻不是很難,在英國,畢業後創業的人很多,常常可以看到拿著一份Business Plan就到處去找人討論各種創業的可能性。還記得有一次,我去學生代表處辦事,看到一個中東學生拿著一大本資料,我喵了一眼,發現是他的創業企劃書,跟他深談後,才得知他想要找學校贊助他申請創業簽證,我們兩個人交換了一些商業點子,給予彼此祝福,聽說後來他順利的拿到贊助資格。在倫敦,有很多機會可以遇到很多創業的人,這些刺激也成為了創業的養分。
剛萌生創業念頭的時候,我們把想法分享給很多朋友,有些比較保守的朋友就會比較害怕我們失敗,才發現在台灣的文化中,『還沒開始就結束了』的人還是比較多一些。在英國這邊的朋友,通常都是會鼓勵,會幫忙想辦法給建議或是分享人脈。這一路走來,幫助我們的人真的很多。
我選擇了一條相對比較冒險的人生,但不代表每個人都應該要創業,只要是為自己的夢想努力的,做什麼都好!我們的創業心得,要說重點,就是一個『傻』,你要說我們好『笨』還是要說我們很『努力』,都沒關係,我們想分享的就是想做就去做!
一個瞬間決定下去,人生其實可以有很多面貌的。
創業,聽起來很難,其實,難,也就難在心裡那個坎過不去。還沒開始,就想著做不到,這個想法我在來英國之前也有。英國給我的教育是非常鼓勵人要有自己的想法,倫敦更是特別接受各種不同的文化。現在我們公司旗下經營的民宿,在倫敦市中心已經有五館,接待來自世界各國的旅客。老話一句,感謝這些年幫助過我們的朋友們,也感謝神幫助我在最後那一刻,放手一博在英國創業。
Dream Big 很簡單的,只要你夠傻不要想太多就可以了!Just Do it!
#心態很簡單就是是傻傻地衝
#實際上的大小挑戰不斷但都可以克服的
#在異鄉都可以一邊育兒一邊開公司真的人的潛力無限
#許多許多講不完的故事有人想聽嗎
便捷同義詞 在 PhD Backpacker - 旅博士媽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英國創業故事分享(本文同時刊載於Go Study留學誌)
Dream Big!傻傻的英國創業之路!
『傻』這個字,乍聽上去像是負面的詞語,但對我來說,傻卻是勇氣的同義詞。
我是一個澎湖漁村長大的女孩,來到英國之前,就是一股傻勁地過生活,面對挑戰和挫折,雖總讓我痛苦憤怒,卻從來沒有讓我認過輸。傻衝傻闖的個性,有時闖禍,有時卻可以趕鴨子上架了。
在我的人生歷程中,常常有許多轉折,待我回過神來,『什麼?我已經創業了!』。
父母親都是教職人員,創業對我們家來說,完全是兩個世界的事。他們一生奉獻給教育,從小沒有特別讓孩子選擇別的路,對女兒們的栽培也就希望能安穩的任教職或是公職。當時叛逆的我,半推半就的進入了師範體系唸書,卻總貪玩,社團啊、夜店啊、聯誼啊,想多嘗試各種什麼其他的。當時因為自己的身份是公費生,畢業後就註定了任教職一路。卻總是不甘心,覺得好想出去這個世界看看,於是當時的我努力存錢去環遊世界。當時小小年紀,我就傻傻的挑戰幫學生全英文授課,在薪水低迷的南部,我在大二期間就有不錯的家教收入,家教、補習班、翻譯、帶團,我什麼都想試試看。
自己打工存了錢後,我開始背起背包環遊世界,在那個沒有Google地圖和智慧型手機的時代,我一個女孩,就想看看這個世界有什麼新鮮的。在我遊歷了60多個國家、200多個城市中,住遍了五大洲的各種住宿,青旅、地鋪、公園、機場、火車臥鋪、夜巴、沙發衝浪、海灘、露營、旅館、民宿、飯店,看著來自世界各地遊客一起分享著各自的旅遊故事,這開民宿的概念,在我心中也是沈澱了好多年,但那時候心中的圖像也是退休後,在故鄉海灘邊開間可以吹海風的民宿,如此的感覺罷了。
在教職服務了幾年後,總想著我還可以趁年輕做什麼,所以決定離開了澎湖那片故鄉的海,到了台北,考上了個很很感興趣的系所。在台師大的幾年中我完成了『歐洲文化與觀光』碩士,也考過西班牙語B2檢定,以及中西英三語的導遊領隊執照,原本想說當導遊很適合我,畢業前,在所上教授們的鼓勵下,順利的申請上了英國名校『倫敦國王學院』的文化媒體與創業產業博士學程。
到英國後才是真正的『砍掉重練』,一到英國,處處請教老師,以老師意見為主的我,居然被指導教授認為我自信不夠。還記得當初看到老師覺得我自信不夠的那封信,我走在Waterloo橋上,看著大笨鐘和倫敦眼,我流下了兩行淚。喔!原來在英國
,我這樣的自信還不夠,我還要更加勇敢!現在想起來,還真的很感謝老師那時給我的鼓勵。
博士還沒畢業,就先創業了。
在博士生活以外,我則是深深被這裡的自由和創業的風氣吸引。博士班一開始的時候,因為高昂的生活費,常得精算著每個月的開銷而過著窮哈哈的生活。家裏爸爸中風長年臥床,媽媽扛起全家,讓我們完成學業。我也不好跟家人求助,就跟先生討論著,要不然兩個人都去找個兼職工作存點錢,等畢業後可以在大學中謀個教職。
然而,倫敦的商業氣息很重,每天走在路上或是搭個地鐵,常常被各樣的行銷看板和千奇百怪的文案和設計刺激著想法,我們看到了很多商機,漸漸的,我們就不單一考慮『找工作』這個選項,開始認真思考著創業的可能性。
因緣際會在倫敦認識了幾位創業前輩們給了我們不少的指教,後來博士論文題目關係,我採訪了許多文創微型公司,真的是體會到有筆電有WIFI就可以創業。倫敦對創業者最友善的就是:簡便的創業流程,發達的會計服務,有來自世界各地千萬遊客的廣大市場。
創業這個想法,醞釀了十幾年,要開始卻只要一分鐘!
我的校區就位在Strand和Waterloo這邊,都是在倫敦市中心精華地段,常常我從圖書館出來,每天就望著倫敦眼、大笨鐘和國會大廈。一年四季,倫敦人來人往的旅客從沒停過。心想著這麼多旅客,他們來這邊消費的每個環節都有商機,加上我們又會多國語言,真的是一個很好的武器。再者,自己是十多年的老背包客了,就開始想要幫旅客找到最市中心交通最便捷卻又符合預算的住宿,樂活倫敦民宿於是就這樣誕生了。
創業繁雜的事情很多,但卻不是很難,在英國,畢業後創業的人很多,常常可以看到拿著一份Business Plan就到處去找人討論各種創業的可能性。還記得有一次,我去學生代表處辦事,看到一個中東學生拿著一大本資料,我喵了一眼,發現是他的創業企劃書,跟他深談後,才得知他想要找學校贊助他申請創業簽證,我們兩個人交換了一些商業點子,給予彼此祝福,聽說後來他順利的拿到贊助資格。在倫敦,有很多機會可以遇到很多創業的人,這些刺激也成為了創業的養分。
剛萌生創業念頭的時候,我們把想法分享給很多朋友,有些比較保守的朋友就會比較害怕我們失敗,才發現在台灣的文化中,『還沒開始就結束了』的人還是比較多一些。在英國這邊的朋友,通常都是會鼓勵,會幫忙想辦法給建議或是分享人脈。這一路走來,幫助我們的人真的很多。
我選擇了一條相對比較冒險的人生,但不代表每個人都應該要創業,只要是為自己的夢想努力的,做什麼都好!我們的創業心得,要說重點,就是一個『傻』,你要說我們好『笨』還是要說我們很『努力』,都沒關係,我們想分享的就是想做就去做!
一個瞬間決定下去,人生其實可以有很多面貌的。
創業,聽起來很難,其實,難,也就難在心裡那個坎過不去。還沒開始,就想著做不到,這個想法我在來英國之前也有。英國給我的教育是非常鼓勵人要有自己的想法,倫敦更是特別接受各種不同的文化。現在我們公司旗下經營的民宿,在倫敦市中心已經有五館,接待來自世界各國的旅客。老話一句,感謝這些年幫助過我們的朋友們,也感謝神幫助我在最後那一刻,放手一博在英國創業。
Dream Big 很簡單的,只要你夠傻不要想太多就可以了!Just Do it!
#心態很簡單就是是傻傻地衝
#實際上的大小挑戰不斷但都可以克服的
#在異鄉都可以一邊育兒一邊開公司真的人的潛力無限
#許多許多講不完的故事有人想聽嗎
便捷同義詞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看不到的領域】
昨天一早與羅曼諾夫博士前往板橋田徑場看選手比賽的計程車上,我們討論到意識與潛意識、感覺與知覺之間的差別。博士說:「知覺需要感覺當材料,而且知覺的運作不只在意識層,也在潛意識層,我們必須擴大知覺的運作範圍。」白話的意思即是:
Ⓞ把技術動作從『有意識』地練成『無意識』;
Ⓞ把分析細微差別的能力從『有意識』地練成『無意識』
從Pose Method的邏輯來說,即是把運用「自由落下」與「體重」兩種元素的能力,從『有意識』地練成『無意識』。
《人類大命運》第十章用了「頻譜」的比喻來說明意識和潛意識的差別,文中提到:「真正的光譜和聲譜範圍,都比人類能看到和聽到的更為廣泛;同樣的,心理狀態的頻譜也可能遠大於普通人的感知。人類肉眼只能看到波長在400奈米到700奈米之間的可見光,而在人眼這個小小的視覺範圍之外,還延伸出許多不可見但廣大的領域,向上有紅外線、微波、無線電波,向下則有不可見的紫外線、X射線和r射線等等。同樣的,心理狀態的頻譜可能無線延伸。」
人類只能看到整個電磁波頻譜中很小的一段。「整體實際頻譜,大約是可見光這一段的十兆倍大。心理的頻譜,會不會也是如此龐大?」(附圖)
--
上述摘文出自《人類大命運》第十章〈新宗教:科技人文主義〉,書籍的詳細介紹請見博客來:https://goo.gl/Rma4wZ
--
回到運動訓練的領域裡,體能有其極限而且受到先天的限制,菁英耐力運動員的最大攝氧量大致上是介於69~94 (ml/kg/min)之間,但從上述的頻譜比喻來說,技術的頻譜遠大於體能的頻譜。有許多耐力運動員,最大攝氧量不高,但卻能取得更好的運動表現,為什麼呢?
「知覺開發」(Perception Development)一詞出自《Pose Method 游、騎、跑三項運動技術》。作者想要傳達的意思是:訓練是在開發知覺,知覺的頻譜愈大且愈敏銳,技術就愈高超,同時運動表現就會提升。
那為什麼知覺會變窄/變鈍呢?作者在第四章中有幾段極具啟發的論述:
「人類的歷史不斷朝著更安全舒適的方向發展,像是居家保安或更加便捷的食物供應鏈。現代化的保護傘把我們跟變化多端的荒野隔離開來,因為沒有了需求,敏銳的知覺也隨之一點一滴的流失。在現代化的社會中,我們不再需要做出生死交關的決定,也無須具備高度發展的知覺就能夠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活下去。」
「我們所創建的舒適圈的確讓我們安全地 活著,但不可避免地也剝奪了我們在野地這個世界的本質是變動。……這個世界上,同時也有一群人在追求高水準的藝術創作或運動表現,他們在某些領域的感知能力特別敏銳,像品酒師能夠 分辨出葡萄的品種、生產年分、國家,甚至當地的土壤類別;芭蕾舞者與鋼琴師可以從演出的動作與音調中分辨出細微的差 異,進而找出缺點,做出調整,而那些缺點大部分人是無法察覺到的。」
「運動也是一樣,厲害的運動員都具有高度發展的特殊知覺,他們能夠透過直覺找出偏差所在,接著持續對缺失進行矯正,才能成就完美。但大部分本身知覺敏銳度不足的平凡人或是只在週末訓練的運動愛好者,大都只是想著趕緊在時間內完成訓練,這樣的訓練方式完全把技術知覺排除在外,因此進步的空間也會非常有限。
「若不去刻意開發敏銳的知覺力,任何事情都無法做好。」
「負責知覺的主要器官正是大腦。關於大腦的功能,在勞倫斯.岡薩雷斯(Lawrence Gonzales)所著的《冷靜的恐懼:絕境生存策略》(The Deep Survival)中有精彩的描述:『大腦透過身體的感覺器官從外界接收到某種印象(這些印象可以是味道、影像、聲音或是情緒),而且大腦在接收訊息的同時,對外在環境與自身提出應對之道,例如面對壓力時血壓的調整或交配時的生理變化。大腦會讀取身體目前的處境,再進行微調。它讀取環境,再引導身體去適應環境。除此之外,上述的過程同時也在不斷重塑大腦,使它內部產生新的連結,這一切都只是為了『適應』,而『適應』這個字正是『求生』的另一個同義詞。』
「美國生物力學家和人類學家格雷戈里.貝特森指出知覺的運作是建立在「差異」之上,輸出必須反應輸入的變化。」
--
上述摘自《Pose Method 游、騎、跑三項運動技術》第四章,原書介紹請見博客來:https://goo.gl/g8f7P1
--
當我們再回到頻譜的知識來思考,「看不到的部分」比看得到的部分大太多了,如果這就像潛意識與意識的差別,那擴大心靈的頻譜(知覺開發的廣度與深度)似乎就是提高運動表現的關鍵了!在《人類大命運》這本書中有一小節是〈當蝙蝠的感覺如何?〉:「蝙蝠活在一個回聲的世界裡。就像人類世界認為每個物品都有代表性的外形及顏色。」
「智人無法理解當隻蝙蝠是什麼感覺,我們也同樣難以理解當一隻鯨、一隻老虎或鵜鶘是什麼感受……鯨也可能有極驚人的音樂體驗,連巴哈或莫札特都望塵莫及。」
一般人跟經過訓練的音樂家比起來,音樂的知覺必然差很多,而一般音樂家跟莫札特比起來又有差距,相較之下鯨魚的頻譜又比莫札特更大了。
--
再回到耐力訓練來思考。什麼是耐力?這個問題的答案決定我們如何訓練耐力運動員。如果耐力不只是體力(體能與肌力)的維持能力,還包括我們能維持較為寬廣與敏銳知覺狀態的時間長度呢?
有些人可以保持該狀態較久,例如跑完一場馬拉松;有些人呢可能跑到25公里知覺就鈍掉了,一鈍掉技術就開始走樣,在不好的技術下維持配速的結果就是心率加高、肌肉變緊、最後發生喘不過氣或抽筋……依結果論,跑者會認為是體能不足(所以會喘)或力量不夠(所以抽筋)。如果我們能從這樣角度來思考耐力運動,訓練就會從「知覺」的角度來切入,承認我們看不到的領域,就像承認我們無法理解蝙蝠與鯨魚的世界一樣,訓練的限制就會變得更為寬廣與深刻。
對這樣的思考有興趣的人,非常推薦把《人類大命運》與《Pose Method 游、騎、跑三項運動技術》這兩本書交叉閱讀,非常具有啟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