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力溯源:呼召與限制】 ◎教牧宣教研究中心執行長╱吳獻章
上帝所用的人不在乎其才華、年紀、性別或背景。摩西八十歲才開始被主用,耶利米卻是十來歲;但以理和尼希米都是政治家;以斯帖是王后;保羅是博士;彼得、雅各和約翰是漁夫;大衛和阿摩司都是牧羊人;路加是醫生;馬太則是稅吏。在聖經舞台上有影響力的人,最大的特色是按「祂旨意被召」、「遵行祂的旨意、行祂喜悅的事」的人(提後一9;來十三21)。影響力的本質不在於其「外在」條件,而是「內裡」被上帝所呼召、限制!
然而,一個人的影響力不一定死後即可蓋棺論定,也可能在死後多年才浮顯。這可從三位同天(1963年11月22日)過世的名人得見:美國總統甘迺迪、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七次的英國文學家赫胥黎(Aldous Huxley)和路益師(C. S. Lewis)。當時,世人的眼光都聚焦在前兩者,直到五十年後英國歷史學家才赫然發現,當天死的最重要人物,是寫下至今還在影響你我兒女作品如《納尼亞傳奇》,芳名長存於西敏寺詩人角的紀念石上,與莎士比亞、約翰.米爾頓及勃朗特三姊妹並列的路益師!
審視這死後多年才被記念的耶利米一生的事奉,可以教我們(和人間邦國)許多寶貴的功課。
▪️更多閱讀:https://wp.ces.org.tw/newsletter202102/
保羅 稅 吏 在 水深之處(水深之处)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水深晨興時光
第十八週 週四
約壹四10
『不是我們愛神,乃是神愛我們,差祂的兒子,爲我們的罪作了平息的祭物,在此就是愛了。』
在路加十八章十三節,我們看見那被藐視、受控告、被定罪的稅吏,降卑自己到極點的禱告:『那稅吏卻遠遠的站着,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說,神阿,寬恕我這個罪人!』這話含示他需要救贖主,也需要平息。稅吏曉得自己犯罪,何等得罪神,因此向神求平息,藉着遮罪的祭物得神寬恕,使神能憐憫並恩待他。
在希伯來二章十七節保羅用hilaskomai,希拉斯哥邁這字,意思是成就平息,滿足一方的要求,而使雙方和息相安,因此是指平息的事。按照十七節,主耶穌爲我們的罪成就平息,滿足神對我們公義的要求,而使我們與神和好。
平息的意思是使我們與神成爲一,因爲我們與神之間有了間隔。使我們離開神,使我們不可能與神有直接交通的問題,乃是我們的罪。我們的罪使我們離開神的同在,並攔阻神臨到我們。所以,我們需要平息,滿足神的要求。基督爲我們的罪在十字架上成就了平息,滿足了神對我們公義的要求,爲使我們與神和好。祂在十字架上爲我們獻上自己作平息的祭物,解決我們與神之間的難處。基督在祂的死裏爲我們成就了平息,並帶我們歸向神,使我們與神成爲一。
保羅 稅 吏 在 葉漢浩 Alex Ip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不能批判的「福音」,福音的批判性
沒有比這時代我們更需要批判的愛心。批判的重要是因為這世代邪惡,充滿謊言與操控。神聖的概念更是常被操控的對象,因為一旦操控了神聖的解釋,政權或一些政策便更容易得到合法性。所以,從來宗教都沒有與政治分割的可能。或許,聖經的教導的確教導我們不要把盼望放在現世的政治與政府上。但從來沒有獨善其身的可能,因為任何政治都會干預或利用宗教。因此,保羅在羅馬書12:2 清楚指出不可被世界同化(世界當然包括當時的羅馬政治與文化)同時,在腓立比書(1:9-11) 更教導腓立比信徒,愛心是建基在知識(對神的更深認識)與識見( deepest perception 或與意識型態有關的),使信徒能分辨是非,才能結出仁義的果子與榮耀神。所以,在中共加強操控及滲透的日子,我們不能不加增我們的批判意識。這亦是我對過去福音盛會的手法及形式提出質疑的原因。我的基本立場是,不反對人出席,但不回避需要反思的地方。同時,這反思亦選擇在結束後才分享。
很多人相信傳福音是每個人的責任,所以基督徒不可批判傳福音的。因此,所有以福音為名的活動都必然是神所悅納的。所有批判以福音為名的人都是那惡者派來的,為了要加增傳福音的人的苦楚。因為一個人的靈魂是無價的,所以用不可問福音聚會的財務狀況。所有見證都是見證神的,所以不可挑戰誰應否講見證。以上都是這段時間感受到一些參與了福音盛會的弟兄姊妹對一些批判的回應(可能包括我)。這些感受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過去一段很長時間,的確有很多弟兄姊妹為了這活動投入了很多時間、禱告與心力。同時,我亦深深相信,神的確可以利用任何機會拯救靈魂的,但這不代表我們不應與不能對這次盛會提出任何質疑與批判。況且,略懂教會歷史的信徒也會知道,過去兩千多年,教會經常以福音或其他神聖的原因作出錯誤決定。
對基督徒而言最危險的不是福音本身,而是認為「以福音為名的一切都是對」的這前設。因為有了這信念,用任何手法來辦福音聚會都是對的。但觀乎這次福音盛會,確實有很多值得反思檢討的地方。當然,說有地方不足或需要反思不代表他沒有價值。但相反,不檢討,不反思卻必然帶來很多人對基督教的反感或有反見證的果效。當我們強調有多小人舉了手的時候,不能不同時問有多少人對基督教搖了頭。
首先,是次活動的形象。反思形象不是雞蛋裡挑骨頭,因為這影響所有未信者如何理解福音,之後是否願意聽這福音。是次盛會以福音、「名人」與盛會作包裝,無論如何,他們都影響一般人對何為福音的理解,基督教的價值也同時被這些人代表了。我們必須問,這是基督教或福音的本質嗎?基督教是與誰同行的呢?當日耶穌去哪裡呢?召哪些人?與誰同行呢?誰又為耶穌作見證呢?是名人?那些人又如何為耶穌作見證呢?一些見證方程式?當日,耶穌是入進人群,到主流以外的地方及人群中傳福音。與當日羅馬帝國以同一字「福音」的理解完全不同,不但不以表面的榮耀為耀榮。相反,以醫治邊緣的、救助弱勢的、接觸小孩、妓女,當然,衪也會進稅吏的家。我深信,這樣的福音為當時的「福音」帶來相當的批判性。相反,今次以福音為名的盛會。是以大型為目的、以華麗為包裝、以成功為招牌、以名人為招來。這些都不一定是錯,但只有這些而沒有了對時代的批判,沒有背十架或進入弱勢的呼召,上台的都是以「最後成功」來確立福音的力量。真的嗎?在這壓迫的權勢下,被政權或各制度壓迫的喘不過氣的年青人,真的需要這樣的福音嗎?住在板間房的一群真的需要譚志源般香港仔成功故事的福音嗎?華麗盛會包裝的福音目的何在呢?這不能避免有人認為是為了粉飾今天充滿撕裂的香港。
我對大會有一個懇切的提醒,找見證時可否找一些有真生命見證的呢?首先是要真的,見證不是你講了就是的。你過去所講所作的都是見證一部份。在台上,誰也可以講一篇美麗的故事,為自己所作的提供美麗的包裝。但問題是,你的生命帶給人什麼的價值與印象呢?真正感動人的不是如何靠神成功,而是如售靠神帶來生命內在的改變。不是如何上位,而是如何學習主向下流並取奴僕的形象。或許大會會問,請一些名不經傳的人來,誰會來聽?這也許是大型福音聚會的根本問題,就是要數字,數字決定了人選及內容。當然,今次的出席數字或許也能提醒主辦單位這種形式的所謂大型佈道會已沒有太大的「市場」,減去事奉人員,其實真正參與的未信者真的不知有多少。不要再告訴我「一個靈魂得救都值得搞」這類虛偽到極點的回應,若數字及大型不是目標, 就根本不應在大球場辦這次盛會,也不會籌那麼多金錢。
我盼望看見大會有一個具透明及自省力的報告與反思。不要以感恩為名,逃避問責與反思。問責與反思不代表誰犯錯,而是向外表現另一重要的基督精神,我們真有一位主,我們只是僕人,亦必須向上主負責。 期待著主辦單位反思是次的經驗及金錢的運用,讓未來有意舉辦者帶來一些真誠的提醒。最後,我希望基督徒或基督教界別要養成良好的文化,對事情提出問題與批判的,不一定是反對者,可能是比主事者更期望是次活動成功。同時,更重要一點,在這時代,我們更要有批判與接受批判的靈性,好讓我們的福音不會成為被操控的工具。
#photoCreditto立場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