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太太]
帶小孩到處玩,去大自然或古蹟,深深了解珍貴的環境或是建築,若我們不珍惜,就再也無法復原的!
藻礁也是如此,很希望讓孩子仍擁有這樣美的海洋環境,因此想拜託大家一起參與這次連署!
#珍愛藻礁公投連署
別讓美麗的粉紅海岸變成歷史!
#珍愛藻礁公投 #連署書與填表說明
連結:https://pse.is/3akxvp
#珍愛藻礁公投 #連署點 連結:https://reurl.cc/Y6ZYO
(也可以直接去連署點簽名!
媽媽網友來信拜託,希望我們一起支持!
我一直在想要怎麼寫!幸好呂秋遠律師寫出來!
大家快點列印連署書或是去連署點唷!
#2月底#,公投連署即將截止,需要35萬份的連署書。為了台灣海洋的多樣性,以及台灣罕見的藻礁區,大潭、白玉、觀新的美麗藻礁,就拜託各位了。
😁😁😁😁😁😁😁😁😁😁😁😁😁😁😁😁
呂秋遠:雖然我的生日還有8個月才到,但是我有一個生日願望。如果你經常來看我的文章,或者我曾經回答過你的人生或法律諮詢,看在我還算認真寫作與回答問題的份上,希望可以提前送我這件生日禮物,因為有時效性:
「請參與公民投票連署,反對中油公司在桃園大潭藻礁區,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
台灣有1600多公里的海岸線,有藻礁分佈的海岸不到50公里,只有桃園擁有連續27公里的藻礁海岸,足以登上世界自然文化遺產。但是,早在1999年通過環評以後,藻礁就開始大規模崩壞,當然是因為人為開發。
1999年,東鼎公司在觀塘工業區填海造陸了五公頃,一部分藻礁被殺死。後來,東鼎公司沒有取得大潭電廠的天然氣供應權,開發停擺。但在2016年,中油公司以22.6億取得東鼎,決定在這裡興建第三天然氣接受站,就近供氣給大潭電廠,藻礁保衛戰就此開打。
桃園的殼狀珊瑚藻礁,累積了7600年。以大潭藻礁(G1區)其中的77公頃為例(中油公司準備要來填港),平均厚度大概有四公尺,就像一個千層派一樣,充滿了生態多樣性,例如兇猛酋婦蟹,會在藻礁上鑿洞,魚也會去啃食藻礁的石灰質,還有許多保育類動物也在藻礁裡,例如柴山多杯孔珊瑚,甚至有12公分大。而G2區的藻礁生態更是優於其他地區。白海豚,也會在這裡優游生活。
中油的說法是這樣,他們採用了一份5月與9月採樣的調查報告,主張大潭藻礁區因為過去的人為開發,早就已經有突堤效應,G1與G3區有嚴重的泥砂淤積,這裡的生物多樣性很低,認為活性的藻礁相當有限。他們也主張異地補償,讓「狀況不好」的藻礁區可以移植到其他地方。
就經濟層面來說,為了改善空氣污染與保持供電穩定,天然氣發電有必要性,觀塘工業區的電廠就勢在必行。此外,中油還會提供地方居民4億元的回饋金,以及5年分期提供1億元的藻礁保育基金。中油已經投資20幾億,如果為了這點藻礁而不能興建港口,資金恐怕無法回收。
最後,不蓋會更好嗎?不會。因為國家沒有預算做藻礁保育工作,中油公司願意撥出1億來做保育,協助白玉保育區、觀新保育區做清理淤沙,善盡社會責任,不該苛責中油賠錢做環保。
話不是這麼說的。
觀塘工業區的開發、大潭電廠取水口與出水口的長堤切割、中油埋設天然氣管線的嚴重干擾,不就是讓現在藻礁出現危機、生命多樣性遭受威脅的原因嗎?你們把藻礁摧毀,再來說既然摧毀了,保存價值也不高,乾脆讓他們爛掉算了,這是什麼邏輯?
就報告來說,藻礁的生長時間是1月,那時候去採樣,當然生長狀況不夠好。拿一份採樣不精準的報告來作為環評依據,這樣好嗎?再來,抽砂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因為藻礁是多孔隙的生態區,抽砂只能抽表面,孔隙還是會塞滿砂子。至於中油強調的異地復育,事實上也不可行,這種生態補償明顯不足。畢竟藻類不是養在實驗室裡就好,而是要能在野生環境當中生存,而且要可以造礁才行。難道我們就不能讓藻礁區好好休養生息嗎?大潭藻礁區,一旦被填海造陸,南北兩側的藻礁區就會因為突堤效應而毀滅。
最後,觀塘本身在10月到2月都風大,船隻甚至可能無法進出,台中或台北港就可以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原本的台中港也可以擴增二期工程。2030年後,為了減碳,天然氣比重還會下降,到時候設備還不是要閒置,為何一定要為了原來投資的成本,而毀了全世界都罕見的藻礁區?
2月底,公投連署即將截止,需要35萬份的連署書。為了台灣海洋的多樣性,以及台灣罕見的藻礁區,大潭、白玉、觀新的美麗藻礁,就拜託各位了。
別讓美麗的粉紅海岸變成歷史!
#珍愛藻礁公投連署
繼續加油,我們要達標!
#珍愛藻礁公投 #連署書與填表說明
連結:https://pse.is/3akxvp
#珍愛藻礁公投 #連署點 連結:https://reurl.cc/Y6ZYOL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8的網紅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從終審法院大樓細讀香港的風格記憶」由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兼任副教授馬冠堯先生,講述終審法院大樓的發展背景、設計、歷史痕跡和修復活化。 分段: 00:51 發展背景 19:59 建造、設計與象徵 32:10 歷史痕跡 43:45 修復活化 「專題課堂」配合「教材套」推出,透過邀請本地專家及學者...
保育歷史建築基金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政府傳聞建議用發債方式,發展明日大嶼計劃,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更在幾天前放風,說「部分市民」對大嶼填海的看法正面,認為是投資機會,若發債料可讓他們有份參與。
對於硬推明日大嶼,我堅決反對。如果你是想買這些債券的「部分市民」,我也不建議你買!
點解?若是2018年或以前的香港環境,明日大嶼是可以考慮的選項,當時我也不太反對;但經過這兩年多的變化,就不應該繼續,避免有機會蝕本淘空庫房後搞到負債累累,將債務留給我們的子孫。
因為一連串的政治事件之後,目前幾乎可以肯定,「一國兩制」在2047年後可能不會繼續,中港邊界可能消失,從香港返回國內不需過關,在香港鄰近有大量土地使用,那麼明日大嶼填海出來的土地,與珠海中山等地有分別嗎?政府的如意算盤,是填海造價費用6240億港元(以2018年9月價格估算),土地收益可達9740-11430億元,但首批單位料於2034年才入伙,與2047相差只有十多年,珠海中山那邊咁多地,可以給香港人使用,高鐵也可能接通到香港,從珠海中山進入香港少於二十分鐘,到時明日大嶼還能夠將土地賣得這樣貴?
沒有中港邊界之後,香港可能變成中國一個普通城市,明日大嶼地皮賣給發展商的價值,只能接近珠海與中山的價格,遠低於6240億的建造成本,是一個機會率高達99.9%的蝕本計劃,到時香港負債累累,政府儲備也可能用光,不一定會擔保債券,而這些債務將世世代代影響我們的子孫。我真想不通局長說有興趣買債券的「部分市民」,到底是從哪裡跑出來的。
何解政府想到發債的方法,硬推明日大嶼?明顯是肺炎後財政赤字急速擴大,如果建制派議員同意撥款,等於在今年立法會選舉中自殺!估計政府未必有把握說服建制派一起送死,特別是經過上次區議會選舉之後,於是政府打定輸數,才想出發債之行。
而且在即將公布的財政預算案,波叔說要審慎理財及積穀防饑,所以市民唔好希望有得派糖;政府一邊說要審慎理財,但另一邊就用六千億填海,道理上很難說得通,所以才想到發債的方法。目前新冠肺炎全球累積確診人數超過1.1億,應該是過去一百年的歷史中,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外,對人類影響最大的事件,香港經濟受到極大重創,失業率升至17年來新高,如果連這時候都不能「還富於民」,還要淘空庫房填海,勢必引發政治災難。
BTW.....反正將來遲早變成「一國一制」,可以在珠海桂山島填海,然後撥地予香港使用嗎?林鄭在去年十月的公開答覆是:「填海幾乎不用想,因為習近平主席表明,保育很重要」。所以環保在珠海,破壞環境的填海行為,只能發生在香港。
誰是明日大嶼的得益者?包括:
(1)首先是一眾國內及本地的建築商,就算將來地皮養草,他們都可以賺得逾千億的利潤,連續有十年以上的搵錢機會,勢必發過豬頭;
(2)其次是工程的關連機構,在財務及發債等安排都可以從中賺錢,例如三天前有某間Big4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的合夥人,開記者會說建議政府發基建債應付明日大嶼項目,又說外匯基金可以用作支援政府財政...但其實他們是否知道,外匯基金是用來支持港元匯率穩定,如果這筆錢花光了,後果將會有幾大鑊?
(3)如果發債成功,建制派不用通過立法會撥款,唔使陪政府一起送死,所以也是得益者,應該會支持發債;
(4)政府很多部門也是得益者,例如在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2月23日討論文件顯示,為了開展明日大嶼的工作,土木工程拓展署將增加6個新職位,每年薪金及福利開支1740.5萬元,每人平均290萬元;規劃署增加一個總城市規劃師及5位員工,每年薪金及福利開支872.5萬;路政署就加開1個總工程師職位,每年開支262.3萬元。當然這只是需要通過立法會的申請,不用告訴立法會的人手增加數量,應該是以上數字的數十倍。相信眾多目前失業或凍薪的香港市民,以及任何一個曾經繳稅的人,睇到都會眼火爆。
立法會2月23日討論文件,增加人手開拓「可持續大嶼辦事處」
https://www.legco.gov.hk/yr20-21/chinese/panels/dev/papers/dev20210223cb1-531-5-c.pdf
保育歷史建築基金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戰前配水庫 #內部全面睇】詳看配水庫歷史:http://bit.ly/3hrwAbB
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近日出席論壇,首次公開5個戰前配水庫的內部照片,包括月前被發現的 #主教山配水庫。另外,油麻地配水庫、雅賓利食水配水庫、歌賦山食水配水庫及山頂食水配水庫,亦同時曝光。無法進入現場的市民,可以一睹各配水庫之珍罕面貌。
擁古羅馬式拱頂、逾百年歷史的 #深水埗 配水庫,去年年尾險被清拆,引來全城關注。該配水庫佔地約4,300平方米,建造時糅合19世紀物料與現代化混凝土,結構完整地,反映了昔日本港土木工程的變化。
圖片來源:古物古蹟辦事處/團結香港基金直播
---
延伸閱讀:
石鼓洲:荒僻小島上的羅馬泳池
http://bit.ly/3mPSnul
香港古道 值得保育嗎?
http://bit.ly/3aCUPSr
---
◢ 緊貼明周文化 ◣
MeWe:https://bit.ly/3oCfmuo
IG: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G: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戰前建築 #主教山 #蓄水池 #文化 #保育 #建築 #古蹟 #香港 #本土 #配水庫 #明周藝文 #我就是我
保育歷史建築基金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從終審法院大樓細讀香港的風格記憶」由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兼任副教授馬冠堯先生,講述終審法院大樓的發展背景、設計、歷史痕跡和修復活化。
分段:
00:51 發展背景
19:59 建造、設計與象徵
32:10 歷史痕跡
43:45 修復活化
「專題課堂」配合「教材套」推出,透過邀請本地專家及學者,闡述不同具體例子的文化藝術內涵,豐富學校教師在應用教材套時的教學內容。
「看得見的記憶──建築」教材套
「看得見的記憶──建築」教材套現已上線,相關的教材套簡介及教學素材可於本計劃網頁下載: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educationkit
教材套內容包括教師手冊、教學PPT及多媒體素材,供全港中小學免費下載。老師可按照不同科目的學習需要,選取適用的部份於課堂或學校活動中應用。「看得見的記憶──建築」教材套共分為四節,透過認識傳統建築乃至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配合數碼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及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技術、多媒體教材,讓同學認識箇中收藏的記憶,學習閱讀和欣賞身邊的建築,嘗試發掘和發揮建築蘊藏的創意和文化價值。
本計劃的教學專員將會為參與教材套支援計劃的教師提供教學支援。
報名詳情請參考: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education
觀看本影片並填妥問卷的教師,可獲贈實體印刷「建築教材套」乙套,數量有限,送完即止。
請按以下連結登記「建築主題教材套簡介及專題課堂」:https://forms.gle/na1Qs42CYZUNYVgx6
成功登記的教師將於影片首播日收到觀看連結及問卷通知電郵。
(繪畫主題登記連結將會稍後通告。)
「建築專題課堂」影片
建築主題影片首播日期:(時間均為下午2:30)
5月31日(一):建築教材套簡介會(主講: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教育總監 馬健聰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6
6月1日(二):從文曲里公園看中國園林特色(主講:註冊園境師 古兆奉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7
6月2日(三):古蹟活化案例分享─綠匯學苑(主講:註冊園境師 古兆奉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8
6月3日(四):香港歷史建築保育的發展與項目分享(主講:文物保育建築師 謝正勤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9
6月4日(五):從終審法院大樓細讀香港的風格記憶 (主講: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兼任副教授 馬冠堯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10
詳情請參考: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teacher-workshops
(繪畫主題播放日期將會稍後通告,敬請留意。)
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藝術教育計劃
主辦機構: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
捐助機構: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
網址: www.howmemorysticks.org
Facebook: www.facebook.com/howmemorysticks/
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howmemorysticks/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74Ngqy0QC8/hqdefault.jpg)
保育歷史建築基金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香港歷史建築保育的發展與項目分享」由文物保育建築師謝正勤先生,講述香港歷史建築保育的發展和現況,當中的爭議與平衡,並分享618上海街活化項目的特色、保育方法和經驗。
分段:
01:42 香港歷史建築保育發展
09:49 香港歷史建築保育現況
15:38 保育爭議與平衡
31:23 項目分享:618上海街
41:26 如何裝備自己以參與保育事業
「專題課堂」配合「教材套」推出,透過邀請本地專家及學者,闡述不同具體例子的文化藝術內涵,豐富學校教師在應用教材套時的教學內容。
「看得見的記憶──建築」教材套
「看得見的記憶──建築」教材套現已上線,相關的教材套簡介及教學素材可於本計劃網頁下載: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educationkit
教材套內容包括教師手冊、教學PPT及多媒體素材,供全港中小學免費下載。老師可按照不同科目的學習需要,選取適用的部份於課堂或學校活動中應用。「看得見的記憶──建築」教材套共分為四節,透過認識傳統建築乃至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配合數碼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及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技術、多媒體教材,讓同學認識箇中收藏的記憶,學習閱讀和欣賞身邊的建築,嘗試發掘和發揮建築蘊藏的創意和文化價值。
本計劃的教學專員將會為參與教材套支援計劃的教師提供教學支援。
報名詳情請參考: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education
觀看本影片並填妥問卷的教師,可獲贈實體印刷「建築教材套」乙套,數量有限,送完即止。
請按以下連結登記「建築主題教材套簡介及專題課堂」:https://forms.gle/na1Qs42CYZUNYVgx6
成功登記的教師將於影片首播日收到觀看連結及問卷通知電郵。
(繪畫主題登記連結將會稍後通告。)
「建築專題課堂」影片
建築主題影片首播日期:(時間均為下午2:30)
5月31日(一):建築教材套簡介會(主講: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教育總監 馬健聰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6
6月1日(二):從文曲里公園看中國園林特色(主講:註冊園境師 古兆奉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7
6月2日(三):古蹟活化案例分享─綠匯學苑(主講:註冊園境師 古兆奉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8
6月3日(四):香港歷史建築保育的發展與項目分享(主講:文物保育建築師 謝正勤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9
6月4日(五):從終審法院大樓細讀香港的風格記憶 (主講: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兼任副教授 馬冠堯先生)
詳情請參考: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teacher-workshops
(繪畫主題播放日期將會稍後通告,敬請留意。)
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藝術教育計劃
主辦機構: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
捐助機構: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
網址: www.howmemorysticks.org
Facebook: www.facebook.com/howmemorysticks/
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howmemorysticks/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lY2FAfanUw/hqdefault.jpg)
保育歷史建築基金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古蹟活化案例分享──綠匯學苑」由註冊園境師古兆奉先生,透過位於大埔的綠匯學苑,分享古蹟活化的理念,如何保留當中的歷史記憶,而又兼顧現今環境生態、工程等的種種考慮,讓古蹟在現今社會產生新的意義。
分段:
00:43 古蹟歷史及活化理念
03:02 保留歷史記憶
04:25 現代工程考慮
07:43 環境生態考慮
11:37 推廣綠色生活
「專題課堂」配合「教材套」推出,透過邀請本地專家及學者,闡述不同具體例子的文化藝術內涵,豐富學校教師在應用教材套時的教學內容。
「看得見的記憶──建築」教材套
「看得見的記憶──建築」教材套現已上線,相關的教材套簡介及教學素材可於本計劃網頁下載: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educationkit
教材套內容包括教師手冊、教學PPT及多媒體素材,供全港中小學免費下載。老師可按照不同科目的學習需要,選取適用的部份於課堂或學校活動中應用。「看得見的記憶──建築」教材套共分為四節,透過認識傳統建築乃至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配合數碼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及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技術、多媒體教材,讓同學認識箇中收藏的記憶,學習閱讀和欣賞身邊的建築,嘗試發掘和發揮建築蘊藏的創意和文化價值。
本計劃的教學專員將會為參與教材套支援計劃的教師提供教學支援。
報名詳情請參考: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education
觀看本影片並填妥問卷的教師,可獲贈實體印刷「建築教材套」乙套,數量有限,送完即止。
請按以下連結登記「建築主題教材套簡介及專題課堂」:https://forms.gle/na1Qs42CYZUNYVgx6
成功登記的教師將於影片首播日收到觀看連結及問卷通知電郵。
(繪畫主題登記連結將會稍後通告。)
「建築專題課堂」影片
建築主題影片首播日期:(時間均為下午2:30)
5月31日(一):建築教材套簡介會(主講: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教育總監 馬健聰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6
6月1日(二):從文曲里公園看中國園林特色(主講:註冊園境師 古兆奉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7
6月2日(三):古蹟活化案例分享─綠匯學苑(主講:註冊園境師 古兆奉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8
6月3日(四):香港歷史建築保育的發展與項目分享(主講:文物保育建築師 謝正勤先生)
6月4日(五):從終審法院大樓細讀香港的風格記憶 (主講: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兼任副教授 馬冠堯先生)
詳情請參考: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teacher-workshops
(繪畫主題播放日期將會稍後通告,敬請留意。)
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藝術教育計劃
主辦機構: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
捐助機構: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
網址: www.howmemorysticks.org
Facebook: www.facebook.com/howmemorysticks/
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howmemorysticks/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_YRXRxvwLAM/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