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假消息,我們看的非假消息的新聞也是要小心檢視的。因為我覺得很重要,所以在此 #舊文新貼,看過了的朋友請無視 :)
【你看的新聞幕後老闆是誰? 🗼掌控法國媒體的十個億萬富翁💲】
你都看什麼新聞媒體呢? 讀新聞的時候是不是常常有「她們是什麼立場? 為什麼如此處理這則新聞? 」的疑問?
🤔現代人真的很累,除了生活物品要檢視碳足跡,看新聞也要檢視真偽...尤其社群軟體上猶如烏賊噴墨般的假訊息滿天飛,真真假假,以假亂真,最後都三人成虎🤦
看到一篇文章很有趣, 隨手摘譯如下:
簡單說: 法國最常見的幾大報幕後金主是:
世界報 -->FREE
解放報-->SFR
費加羅報-->Dassault
巴黎人報-->LVMH
摘譯 ⬇️⬇️⬇️⬇️⬇️
來自建築業、軍火業、精品和電信業的寡頭企業(oligarques)接管了全國主要的日報、電視頻道和廣播電臺,以鞏固其影響力。帶來利益衝突、審查制度、壓力、解聘和病態的干預。這種將製造資訊的過程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的做法,危害了法國新聞界的獨立性,並破壞了民主功能。我們如何才能保證資訊自由和新聞多元化?在 #FreedomEqualityInformed 運動之際,以下概述危急存亡的現狀。
❓誰擁有法國媒體?
法國的新聞界是一個大壟斷的局面。報紙、電視和廣播,什麼都可以買,什麼都可以賣。幾個億萬富翁分享了這塊大餅。結果就是每天售出的全國性日報中,有 90% 的報紙屬於10個寡頭企業 ! 根據Basta!媒體(法文意思是「夠了 !」) 的計算,這些人擁有的電視臺和廣播電臺分別占了55%和40%的聽眾額度。因此,你很有可能每天都在閱讀、觀看或收聽的媒體,僅屬於這個小圈子的億萬富翁。
這會有幾個問題。首先是中央集權。數量這麼多的媒體屬於少數非常富有的特權階層,這健康嗎?第二,獨立性。我們國家的主要媒體掌握在軍火商、精品業者、建築公司、電話公司、銀行家或廁所製造商手中,這正常嗎?這些大老闆如何取決資訊自由與私人利益?當TF1電視台、BFM-TV電視台、《世界報》和《解放報》的老闆是Free電信、Bouygues Telecom電信和SFR電信的老闆時,它們如何能獨立製作關於電信部門的調查?當《費加羅報》的老闆向法國國家出售戰鬥機時,《費加羅報》的記者如何對法國的國防政策進行批評?最後,這種情況只有利於確保這一小部分大老闆利益的經濟體系。他們構成了一個真正的利益共同體! 而促使有錢的老闆們創建這些其實並不賺錢的媒體集團的理由,當然是購買可能的影響力。
❓這10位億萬富翁是誰?
在法國十大首富圈中有五個人:
1️⃣精品集團 #LVMH 的Bernard Arnault(les Echos回聲報和Le Parisien巴黎人報)、
2️⃣#Dassault 航太與武器集團的賽吉‧達梭Serge Dassault(Le Figaro費加羅報)、
3️⃣Artémis與 #開雲(原春天百貨)集團的弗朗索瓦·皮諾 François Pinault(Le Point觀點)、
4️⃣ #SFR 電信的主要股東派屈克·德拉希 Patrick Drahi(Libération解放報、L’Express快、BFM-TV電視台、RMC廣播電台)
5️⃣凡森‧波洛雷 Vincent Bolloré(#Canal+有線電視台)。
6️⃣然後是澤維爾·尼爾Xavier Niel,電信運營商 #Free 的老闆,法國第11大富豪,他與時裝設計師Yves Saint-Laurent的繼承人Pierre Bergé和銀行家Matthieu Pigasse聯手,成為Le Monde #世界報 集團的老闆(L'Obs觀察家、Télérama電視宏觀、La Vie生活雜誌等、courrier international國際通訊、Huffington post)。
7️⃣Les Nouvelles Éditions indépendantes新獨立出版控股公司馬修·皮加斯Matthieu Pigasse還擁有Nova電臺和Les Inrocks週刊
8️⃣法國第30位最富有的人Martin #Bouygues 馬汀·布伊格,擁有TF1電視集團(LCI、TMC...)。
9️⃣控制著德國博德曼Bertelsmann媒體集團的莫恩 #Mohn 家族擁有M6電視台、RTL電台、Gala雜誌、Femme actuelle雜誌、VSD雜誌、Capital雜誌Géo、 Voici、 télé loisir 、fun radio......
🔟然後是阿諾·拉加戴爾Arnaud Lagardère,擁有Europe 1電台、Paris Match周刊、JDD周刊、Virgin radio、RFM、Télé 7 jours。
*️⃣以及擁有L'Equipe運動雜誌(其集團子公司之一是環法賽的組織者)的馬里-奧迪勒·愛莫瑞Marie-Odile Amaury。
稍微澄清一下:後兩者「只是」百萬富翁,其財富估計在2億至3億歐元之間。
在這個 「前十名」的名單中,我們還可以加上資助極端自由主義報紙《L’opinion意見報》的貝登古Bettencourt家族。或者黎巴嫩出生的億萬富翁伊斯坎德-薩法(Iskander Safa),法國排名第71位的富翁,擁有非常反動的《Valeurs actuelles 當前價值》媒體。
(…)
❓這與我們大家有什麼關係?
可以說,每個社會都有它應有的媒體。或者說,每個人都在讀、聽、看他們想要的東西。每個人都可以挑選自己的媒體。只不過,媒體並不是一般的企業。捍衛新聞獨立不是「商業利益」的鬥爭,而是「記者的專業」,為他們的工作器具而戰。如果沒有了解資訊的公民,而且是非常了解資訊的公民,就不可能有強大的民主,甚至根本就不會有民主。資訊是一種公共財產。如此多的媒體被一個小寡頭集團控制,新自由主義的看門狗,侵害了我們的基本自由。
這種情況並不是不可避免的。反對一切讓媒體集中和金融控制的行為是可能的(見 #LibertéEgalitéInformés )。我們可以制定更嚴格的反集權措施。或者像Acrimed協會所建議的那樣,禁止依賴公共採購領域的公司控制媒體 - Bouygues, Dassault,... -。或者只支援非億萬富翁所擁有的媒體。甚至瘋狂一點,只支援非營利性媒體,無論它們是私人的、合作的還是聯營的。
原文連結 https://reurl.cc/kZ6kAL
受夠了這些寡頭集團媒體的轟炸嗎?
還有一篇全法國的獨立媒體名單,待我有空來介紹。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alex lam,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疫下人潮不減,但難得一見有吉鋪!? 好似一年前後分別不大,都係類似既商鋪,賣GAME同玩具動漫相關 唯一同以前唔同係多左夾公仔鋪? 位於香港九龍旺角彌敦道582-592號,是一座商業大廈,由信和地產股份投資有限公司發展,王歐陽建築師事務所設計,良友建築有限公司承建,於1979年落成,現由九龍建業持...
信和 雜誌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裡是吳軍的《硅谷來信》第3季。這封信我們來談一談著名經濟學家、政治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的思想。
哈耶克的思想對我影響比較大。我這個人讀書比較雜,而且有些別人讀不下去的書,有時我會硬著頭皮往下讀。讀進去了,體會了,人有時就變了一個人。借用我之前介紹過的印度哲學的說法,一個人之所以成為自己,是因為自己曾經的思想和行為。這樣算,在我身上多多少少有一些哈耶克思想的成分。
哈耶克這個名字你可能並不陌生,得到上有不少介紹哈耶克思想的內容。這封信我和你分享的內容主要來自哈耶克的《自由憲章》(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這本書,也翻譯成《自由秩序原理》。這本書是古典自由主義的經典之作,曾經被美國的《國家評論》雜誌評為20世紀最好的一百本非虛構圖書的第九名,哈耶克的另一本名作《通往奴役之路》在這個榜單里排第四名。英國已故的首相撒切爾夫人曾經在英國保守黨的一次會議上拿著《自由憲章》對大家說,這本書才是我們應該信仰。
接下來我們就借著這本書,來介紹一下古典自由主義的思想。
哈耶克如何定義自由?
說到自由主義,你可能會想到現在美國歐洲的各種左派思想,通常人們也會說左派是自由派,右派是保守派。但古典自由主義的主張和今天西方的左派思想正好相反。今天西方的左派思想其實更偏向於北歐式的民主社會主義,強調結果平等,反應在社會政策上就是高稅收、高福利,政府要提供很多服務。而古典自由主義強調個人的意願、行動和經濟活動的自由,主張政府要少干預個人和商業的行為,同時強調法律和法治。也就是說,其實古典自由主義的思想放在今天,就屬於保守派。
今天的社會,每個人都非常看重個人的自由,但通常只是出於一種本能,很多人其實並沒有搞清楚自由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有的人在追求自由時給自己套上了枷鎖,還有一些人打著自由的幌子干涉其他人的自由。比如現在在美國,有的年輕人認為警察妨礙了人民的自由,應該減少警察的經費;但是,警察的活動減少了,犯罪分子就猖獗了,大家反而晚上不敢出門,社會缺少了秩序,其實是變得更不自由了。因此,我們有必要更深入地瞭解一下那些我們日常掛在嘴邊的概念,不只是本能地追求自由,還要真正理解自由的內涵,更好地維護我們自由。
哈耶克是怎麼定義自由的呢?他是用人與他人的關係來定義的,他講,所謂自由,就是他人不強制我們的行為。當然,這件事要對所有人成立的話,我們也不能強制他人的行為,因此自由並不是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根據這個定義,一個宮廷里的高級官員,並不比一個農民或者工匠更自由,因為宮廷官員每天都對國王唯命是從,而一個農民在大部分時間里可以決定自己的行為。
因此,哈耶克講的自由並不意味著的一定有更多的選擇、更大的活動範圍、更多的資源,而是意味著可以按自己的方式生活,按照自己想法選擇機會。就我自己而言,很多人都會問我,我有很多資源,為什麼不利用起來,獲得更大的發展。其實道理很簡單,我不願意過不自由的生活。很多公司的朋友對我講,你來做我們的CTO或者首席科學家吧,我們給你多少多少股份。我對他們講,現在我們是以朋友身份相處,我也自由,你也自由。要是我真的接受了你們的職務,我顯然不自由,你也要天天考慮不能讓我有意見,又怕壞了朋友關係,你也不自由。
如果自由只是可以按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並不一定意味著更多的選擇和資源,那自由對人到底又有什麼好處呢?哈耶克認為,人類文明的開啓以及後來社會進步,靠的就是人們可以自由追求自己的目標。一個人為了達到目標,需要擁有更多的知識,這些知識又會讓他人受益。
同時,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由,就會有競爭,而自由競爭就是維持一個開放系統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了自由競爭,這個系統就會成為一個內部熵不斷增加的封閉系統。同樣的道理,商業的自由也是如此,一個商業被壟斷的社會,也會是一個熵不斷增加的封閉系統。商業的自由其實是人的自由的一種體現。
不過,自由的社會會帶來一個結果,就是發展的不均衡性。因為人的智力和體力不同、經歷不同、運氣不同,因此在一個人人自由發展的社會,每個人得到的結果就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結果一樣了,那就是平均主義,不是通過人的自由發展得到的。
一個社會只要在進步,就不可能是社會全體同時進步的,新知識、新的機會(包括財富)一定是先在某個小範圍內誕生,再向多數人傳遞和分享。因此,社會進步的過程中,一定會出現不平等的現象,但這不是實質性的不平等。按照哈耶克的觀點,不平等的現象應該依靠發展來解決,而不是人為調整來實現。
當然,一定會有人不同意這樣。比如有人會想,那憑什麼張三就比我先富起來呢,為什麼不能多掙了錢就大家平均分,所有人一起同步富起來呢?哈耶克講,如果這樣,那所有的人都不可能富起來。世界上之所以會出現更新的、更好的東西,是因為那些創造出新東西的人可以先一步獲得創造出新事物的成果,如果沒有了這一點,社會的進步本身就會停滯。因此,哈耶克講,經濟上的不平等並不是一種罪惡,我們可以通過發展消除貧困。
實際上,中國社會通過改革開放發展起來的歷程,也是遵循了這個規律。中國在過去幾十年里的發展成績有目共睹,這固然是因為中國人的勤勞和智慧,但也有一個重要的制度原因,是避免了走平均主義的道路。實際上,現在的一些歐洲國家就存在這個問題,過於追求結果平等,影響了經濟的增長。
通往自由之路
哈耶克講,通向自由的道路有兩種,或者說,人類獲得秩序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自發誕生的秩序,古典自由主義信奉這樣產生的秩序才是最好的。第二種則是人為設計秩序,北歐的福利社會主義就更偏向於這一種。
哈耶克認為,自發誕生的秩序才反映了自由的本質,採用漸進的經驗主義方法,比較少涉及強制;而人為設計的秩序則是理性主義的,帶有一定的強制性。自發秩序講究有機生長,緩慢地試錯;而人為設計的秩序則容易陷入教條主義的陷阱,試圖創造不可能的烏托邦。
從哲學上講,自發秩序的哲學基礎來自亞里士多德式的哲學思想,人為設計秩序的哲學基礎來自柏拉圖式的哲學思想,前者強調來自客觀世界的經驗,後者強調人的理性。如果我們承認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而且人常常是自私的,那麼就應該對理性設計秩序這種方式有所警惕。
當然,自由不是不講規矩,自由要服從的規矩就是法律。哈耶克講,服從於法律不等於服從於他人。如果我們是服從於一個具體的個人,那是奴役;但如果我們服從於社會共同的、公正的法律,那麼人依然具有自由。
不過,對於什麼叫做公正的法律,哈耶克也有自己的觀點。他說,人在法律意義上是平等的,這意味著法律不能歧視任何人;但法律意義的平等不是現實中的完全平等。而且,如果我們要在法律意義上承認每個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不能侵犯任何人的正當權利,那麼在現實的發展中,就必然會出現不平等的現象。如果要扯平這種現實的不平等,就需要在法律上制定具有歧視性的條款,對一部分人區別對待。也就是說,哈耶克認為,法律的平等和現實的平等是不可兼得的,要實現現實的完全平等,就要犧牲法律上的平等,反過來也是這樣。因此,哈耶克講,人們可以自己選擇,是要法律的平等,還是要現實的平等。
當然,有人會問,如果犧牲現實的平等,那弱勢群體怎麼辦呢?哈耶克認為,只能靠人善良的天性照顧他們,從博愛和正義的角度對他們進行一些補償。比如說,清華和北大在招生時,會拿出少數名額給一些教育資源差的偏遠貧困地區,這是從正義的角度出發給予的補償。其他人要考清華北大,還是要按同樣的標準。但是如果清華北大把招生制度整個改掉,不是按分數決定誰上清北,而是按人口比例分配每個省有多少人上清北,那就不是補償,而是改變了整個系統。
自由和私有財產
最後,講一講哈耶克對於自由和私有財產關係的看法。哈耶克講,保護私有財產是保護個人自由的一部分,而保護私有財產的基石就是契約制度。而契約,則是人們之間基於自願而非強制的互利合作決定。
比如你使用某家互聯網公司的服務,和它簽一個自願的互利合作協議,這就是契約。合理合法的契約可以保障你的數據資產以及你個人的自由。但是,如果互聯網公司悄悄定了一個霸王條款,讓在你不之情的情況下就同意了,這樣的契約就會讓你失去一部分自由,你的數據資產也就得不到保障。
小結
總結一下,這封信和你談了哈耶克的思想,主要是討論了一下自由這個概念。有些時候,我們討論一些事情需要有一定的理論基礎,而這些理論基礎往往就存在於那些經典的著作中。比如今天我們談網絡個人權利,談數據資產,理論根源其實還是在那些哲學、經濟學、政治哲學的經典著作中。哈耶克的著作就是其中之一。這樣的書通常不好讀,你如果打算自己去閱讀,不妨耐心一些,多讀幾遍,仔細體會。」
信和 雜誌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遠見雜誌對市場先生的採訪:https://www.gvm.com.tw/article/82062
這次採訪和記者詳談了很多5~10年前剛起步時期的事,
以下節錄幾個我覺得對自己很有幫助的想法:
➡1. 目標:
10多年前剛開始接觸投資時,差不多是金融海嘯剛過,我遇到所有人都跟我說投資很危險,但我看到所有書籍資料都跟我說投資很重要。
我一方面擔心投資很危險,一方面也擔心自己不懂投資理財,未來會不會更糟。
所以當時有個明確的目標:「先試著搞懂看看,寧可現在20歲出頭10萬元賠5萬元,也不要等到年紀大以後不懂亂投資,500萬元賠掉兩三百萬。」
這不是說賠掉沒關係,而是比起擔心虧損,搞不懂投資更糟。當然,一開始也聽人說新手進場很容易「畢業」,畢業就學不到東西了,所以也是努力做很多功課。
當時我的目標一直放在學會投資,而不是一定要從中賺到錢(能賺到當然最好)。
有些錯如果一定要犯,我選擇早一點遇到。
現在回頭想,很感謝當時自己勇於冒險。
到今天,帳戶波動6~7位數是很正常的事,但在當年還是學生的時候,幾千元的波動就讓自己很興奮或很擔心,如果沒堅持學習,某次遇到大賠或者見好就收,退出市場可能也是一個念頭的事。
現在時常收到很多年輕讀者來問:「我有20萬元,可以投資嗎?」
這感覺就像看到當年的自己一樣,我會告訴他們:
💡「可以投資,但你的首要目標應該放在學習,而不是賺到錢。」
對此以前也有寫一篇文章分享,如果你身邊有新手朋友,可以分享給對方:
我有20萬元,可以投資嗎?》https://rich01.com/few-money-invest-3/
➡2. 求證:
對我最有幫助的另一個想法,是求證。
我已經很習慣遇到任何投資方法技巧,都不要太快相信和接受,盡量驗證一次。
這樣是不是有點懷疑論?總是抱持著懷疑?
沒錯啊,因為很多方法真的去驗證,十有八九真的都不像它說的那麼有用,或至少不像自己想的那麼好用,有「一點」用的都已經算是很好了。
原因很多,也許是方法本身有可用的限制範圍或時機、也許是有些細節或變數沒考慮到,也許方法本身就有錯誤、也許單純當下的時機運氣、或方法的超額報酬已經大不如前、也許是它本來就這樣只是使用的人有過高的錯誤期待...等等。
在投資裡面,至少10多年前開始學習時,我發現自己學到的、聽到的,往往跟真實狀況有很大的出入。這經驗相信許多人都有遇到過,但我並不想靠真金白銀和漫長時間去學教訓,寧可先用數據驗證。
驗證後,一方面了解它的特性,以及背後的原因,另一方面可以避開各種陷阱。
這帶來的好處是,你聽到一個方法就很容易把它歸類到以前測試過的一些數據中,分辨出它應有的報酬和風險特性。
比方說你聽到可以歸在順勢交易類的策略,就知道它是大賺小賠勝率低,你聽到高風險配比的資產配置組合,就知道它空頭時回檔有多大等等。
當然,數據驗證不是萬能的,比方說兩顆子彈讓很多人當時斷頭、鉅額違約或者恐慌出場,而即使某個策略在歷史上那次是做對方向,但我們怎麼知道下一次會不會有意外,而自己剛好站在損失的那一方?
記者問到為什麼覺得市場先生文章好像有種風格,跟大多投資領域的主題不一樣,比較少在談論趨勢看法?
✔我說:「當數據看愈多,你的話就不敢講得太滿。」
經過各種數據求證後,對風險也會更有體會,對市場也會抱有更謙遜的態度。
至於戰勝市場?當然我對這件事也很有興趣,也會為此做研究做功課,分配一部份資金,但不會抱著自己一定能做到的態度,也不會看到某個方法回測數據可以戰勝,就認為未來一定如此。我們不是要成為基金經理人,只是一般投資人,比起戰勝市場,我覺得更優先的是人生財務的平穩,先做到這點再說,其他都是次要的。
➡3. 寫作:
另一個對我幫助最大的是寫作,
有句話說:「如果你可以把一個觀念知識教給別人,代表你真的足夠懂了。」
大概是2013年左右,開始把以前一些寫在PPT上比較零碎的內容,試著轉變成比較完整的文章,放到FB和網站上。
剛開始寫作時很困難,我原本以為自己投資有幾年經驗應該可以寫出蠻多東西,但當年我印象很深,剛開始寫到第10篇時就卡住了。
我才發現,原來很多東西我只知道一個大概,真的寫下來才發現,對於投資,自己沒有想像中那麼懂。
當時覺得這樣不行,
於是為了學好投資,就堅持了寫作這個習慣。
最終對我自己的獲益也很大,畢竟一個觀念知識只是大概懂,不代表能寫下來變成一篇文章教學,寫的過程也會遇到很多疑惑需要解答求證,把這些問題逐一解決後,對投資理財的各種細節越來越了解,其實也很有成就感。
到今天這件事依然繼續延續,範圍也有持續擴大、寫的內容也越來越細,到各種投資理財相關的商品、資產、方法、工具,只要我自己人生中有需要,或者在有好奇心的範圍,寫作就是我學習的方式。
---
就先分享到這,
➡看完整採訪內容:
https://www.gvm.com.tw/article/82062
市場先生 2021.08
#你看過市場先生文章最有印象的是哪一篇呢
#讀者可以留言告訴我 😄
信和 雜誌 在 alex lam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疫下人潮不減,但難得一見有吉鋪!?
好似一年前後分別不大,都係類似既商鋪,賣GAME同玩具動漫相關
唯一同以前唔同係多左夾公仔鋪?
位於香港九龍旺角彌敦道582-592號,是一座商業大廈,由信和地產股份投資有限公司發展,王歐陽建築師事務所設計,良友建築有限公司承建,於1979年落成,現由九龍建業持有。信和中心低層2樓、1樓、M樓、地面及地庫作為商場,以銷售潮流產品而聞名,對象以年青人為主,如日本的動畫、漫畫、電子遊戲、小說、雜誌、唱片、運動鞋、手錶、雜貨精品等。雖然信和集團已出售物業多年,但門口招牌及大廈牆身的信和集團標誌並沒有移除。
#疫情下的香港 #2021年 #旺角信和 #街拍

信和 雜誌 在 瞎槓 Shotgu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追蹤瞎槓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shotgunlivehouse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shotgunlivehouse
-------------
投稿靠北樂手ㄉ朋友
你ㄉ聲音我們聽到ㄌ!
謝謝你幫助我們重拾自信和安全感
我們會摸著LP繼續播下去ㄉ!
-------------
1️⃣這週不可不知ㄉ獨立音樂圈活動:
「金音創作獎入圍名單公佈啦!」
「謎一般的 BeastieRock巨獸搖滾音樂祭」
「無妄合作社 No-nonsense Collectiveㄉ兩場專場」
「在PIPE舉辦ㄉEden Hill Festival Warm Up Party 伊甸高原暖身派對台北站」
「Flesh Juicer 血肉果汁機+OBSESS+FUTURE AFTER A SECOND
ㄉ重金屬大拼盤 Autumn Attack」
-------------
2️⃣這個禮拜ㄉ滿滿ㄉMV:
蛋堡 Soft Lipa 《蜘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rXLZATC-Hs
老王樂隊《安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bSeT_9gmJs
倒車入庫 Reversing into Garage《殖民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gY5jNOWsn4
-------------
3️⃣特別Shout out:
精裝少年壞報 為了單行本《無聊陣線聯盟1》
推出ㄉ番外篇短片 - 『在世界中心呼喊無聊的怪獸 』
YouTube HD版:https://youtu.be/HahEdpvh2gA
聲優:官靖剛 (米中男)、波波 (多多力)、羅宜凡 (三流漫畫家)、許正泰 (一人分飾兩角)、眾好友
作畫 / 錄音 / 製作:羅宜凡
混音:洪申豪、劉邦傑
Mastering:洪申豪
這個豪華ㄉ製作陣容....大家一定要看一下....
(有人找的出來許正泰分飾ㄉ兩角是哪兩位嗎?
-------------
🙋🏾♂️如果未來有活動想要讓【瞎槓 NEWS】報導
或是有什麼議題想讓我們討論ㄉ
歡迎來私訊我們ㄉ粉專
或是寄信至
shotgunlivehouse@gmail.com
(無法保證寄了就一定會播ㄛ….)
#蛋堡
#老王樂隊
#無妄合作社

信和 雜誌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收藏一撮牛尾毛」散文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林央敏
內容簡介:
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至少不辜負讀者才敢發表,發表後,有時可從讀者的來信或評者的論述中檢視自己是否做到感人共鳴的效果,比如有位快要當祖母的讀者說:「看你那篇文章〈第一封信〉,我都偷偷流淚,但怕被學生看到,趕快離開圖書館。」再如小說家宋澤萊寫道:「這篇文章〈阿母〉。仿若讓人聽到了作者的悔恨和自譴,讀完時我們竟流淚了。」讀者們的反應,其實也是鼓舞我砥礪自己用心創作的動能。──林央敏
曾以〈毋通嫌台灣〉獲得金曲獎最佳方言作詞人的林央敏,致力於台語文學創作,包含台語詩和台語散文,推廣母語,倡導將母語台語列為學校課程。
本書為其長年創作散文集結,以四卷四個不同的面相,素描親情、鄉情、人情與家園情,從親人出發,有寫給母親的〈第一封信〉和描繪〈阿母〉忙碌的身影,還有父親為了籌措學費,將家中老牛賣掉,他不捨老牛〈收藏一撮牛尾毛〉來紀念,最難忘的是〈和阿公聽拉即哦的日子〉以及鼓勵他升學的〈二叔公〉,字裡行間盡是濃密的親情,展現無休止的溫暖;再到成長的〈孕鄉〉嘉義太保,歲月流轉,從老家所在的水牛厝開始到牛稠溪流域的變化、信仰中心土地公廟的由來、吸石路的傳說,還有農曆七月二十三日的大士爺民俗祭典,訴說一個個引人入勝又充滿傳奇色彩的村莊與濃烈鄉土情懷;繼之以對人情事故的感懷詠嘆,小則一己之思,大則關於國家、民族、社會、政治、文化的寄望。終章以隨筆小品,有生活記趣,也有對生命的感悟,乃至異想天開的遐思。
林央敏將自己對台灣這片土地的熱情,透過文字,引領我們將目光回歸自我,重溫情懷,找回我們對土地的熱忱與認同。
作者簡介:林央敏
一九五五年生,嘉義縣太保市人,現居桃園市。曾任小學、大學教師、台語文推展協會會長……。現任《台文戰線》文學雜誌社發行人。曾獲聯合報文學獎第一名、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及詩獎、散文獎、小說獎、評論獎、文化獎等多項文學獎,是台灣民族文學的代表性作家。
一九六五年即寫古詩、七二年首次發表新詩、八三年開始台語寫作。首倡台灣民族文學,是戰後台語文學運動的倡導作家及台語文學理論的主要建構者,也是首位將台語散文由說理引入純文學領域的詩人。八六~九七年間熱衷民主人權、民族解放、本土文化、母語文學、教育改革等社會運動。作品因觸犯官方禁忌屢遭查禁封鎖。
寫作品類豐富,風格、技巧與主題多樣,另有作曲與電腦軟體,被稱為全方位作家。有百餘篇作品分別選入詩、散文、小說、評論的各類選集百餘種,並選入大、中、小學教科書中,部分作品被譯為英、日文發表於外國書刊。著作三十餘冊(詳見本書附錄),其中十一萬字的詩體小說《胭脂淚》是台語文學第一部史詩(EPIC),也是台灣文學史至今最長的敘事詩;詩作〈毋通嫌台灣〉被譜成二十四種不同的曲子,對催化台灣人意識與民主運動皆有深遠的影響。
林央敏文學田園網址:blog.roodo.com/tw_po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