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常常不知道為什麼,就被女生淘汰了」
有一天我和已婚人妻朋友聊天,說她的單身妹妹,30幾事業有成,善於理財,存款已經足夠買一棟房子綽綽有餘,人生有許多規劃理想,最近卻被媽媽催著結婚。
「啊?!單身的自由自在很棒啊!又不需要靠誰,別自己搞自己吧!」我們兩個,相望一下,一起下了這個結論。
不是說我們現在有孩子有家室不幸福。
有孩子、有老公,這種幸福求之不得,但是有得有失。
當有了家人多了許多牽掛與責任時,無法再任性的只為自己、獨身而活時,總是對於單身的朋友有那麼一點底羨慕。他們,有著自在展翼的自由。
很有趣的,我身邊最好的幾個朋友,有的年入40都還是單身的女性,卻很羨慕嫁人的我們。
她們對婚姻有憧憬、對戀愛有浪漫期待,但隨著約會經驗豐富,許多男人,讓他們見面一次就退避三舍。
「譬如說,有的男的開口閉口就一直談自己的工作做得多大,談話的焦點都在吹捧自己,完全沒有對我有好奇,這種男人自私的令人冷感!」朋友說。
「或者,有一個約會了幾次,到了他家中發現他書架上,幾乎都是密宗的書,跟他聊天的風趣迥然不同,害我覺得他會是雙面人!」朋友有一次又說。
「到一個年紀以後,還單身,就很有可能一直單身下去;不是因為我們找不到,也不是沒有機會,而是因為,自己毛多,無形的要求很多了吧!」
有時候看著這些朋友,問問他們對於擇偶有什麼條件時,不論男女他們都說:
「沒有條件啊~個性能相處最重要!」
(男生可能會多一個年齡的門檻,嘖嘖,通常希望對方35以下。)
#沒有門檻的條件就是最難的門檻
#到底為什麼被對方淘汰了
阿Ken 首部自編自導自演愛情喜劇將在白色情人節前上映, 阿Ken就是個典型到了一個年紀卻難以脫單的代表!以前是他同事時(我們是幕後工作人員),一直覺得他是個有理想抱負、有禮貌的好男人,後來當他轉型成為導演時,也是用盡生命在努力!
支持老同事的電影!讓你成功脫單追愛守則!即將公開!
3.13 白色情人節💕鼓起勇氣一起練愛!
🌟男生含淚必修!女生笑著按讚的 #戀愛生存守則
🌟 阿Ken首部自編自導自演愛情喜劇
🌟紀培慧、ELLA、周杰倫 17位明星同台飆戲
電影練愛 i NG 3.13 白色情人節首選💕
更多爆笑追愛秘笈㊙️ http://bit.ly/2UQamXg
修密宗的條件 在 榮格讀書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榮格與密宗的29個覺》
第三覺:無我不是沒有自我是沒有我執
高雄中學 陳立倫 老師
什麼是「自我」?什麼又是「我執」?乍看之下內心依稀能夠辨別這兩者是不同的,可是卻又未必能夠精確地道出兩者的差異。然則當無法清楚地釐清兩者的意涵,那麼面對無我的議題則往往慌了手腳,直覺地把自我丟棄,卻可能掉入了另一種盲從與茫然。
作者透過佛教心理學的收縮概念來談我執,讓人不覺心中一震。過往談及我執總是從字面的意思來解讀,執妄的概念清晰又讓人印象深刻。但是卻未必能解釋如果那是修行最大的羈絆,為何無法擺脫,又為何內心總是被那樣的想法所綁架。究竟背後的原因為何?亦即當我們去論述我執這個概念所帶來的傷害與阻礙時,也許得先想想既然其充斥著我們所以為的負向概念,那麼理當在轉念修行之時,便能輕易拋卻,可是事實卻不然。是故,或許得要從另一個角度來思維我執的意涵,也因此當作者透過收縮的概念來闡述,旋即引發心中的波瀾。
什麼是「收縮」?簡單的說收縮是指我們收縮在自己的身分感裡。為何得要收縮在自我的身分感裡,那是我們習慣性地所採取的自我保護的方式,面對外在的風暴,與情緒的起伏,我們選擇躲到原所熟悉的自我世界中。書中有段話著實發人深省:
有人碰到我們的痛處,使我們感覺到情感上一股沈重的「我」感之時,我們才會清楚的覺察到這個受傷的自我。這個「鮮明顯現出來的我」——西藏人這麼說——和佛教心理學所說的「我執」有很大的關係:前者是一種「自我」或「我」的體驗,這個「自我」或「我」收縮成固著的「我」,具有很強的情感特色;後者「我執」緊緊抓住不放的是「我」這種感覺,而這種「我」的感覺存在著,有人威脅或侮辱我們的時候,這種「我」的感覺最明顯,恐懼、哀傷、羞恥、欲望、嫉妒、罪惡感等等強烈的情感,都會使我們清楚的意識到這個敝帚自珍的「我」。
好個敝帚自珍的我,看見這樣的描述時,不免讓人感到會心一笑,不論對自我的概念多麼的鄙夷,在面對外在的威脅時,潛在裡仍視為珍寶。那是一種自我防衛,然則防衛的背後卻也是一種畏懼。試想若連那一丁點兒的自我感都消失,那麼關於存在的焦慮感將無以復加。於是防衛於焉而生,那是對抗存在焦慮的首要課題,弔詭的是那也是凸顯內在不安的關鍵因素。因為我們內在根深蒂固的不安,我們不得不緊抓著自己的自我身份,我們甚而選擇不斷地縮小自己,因為唯有如此防衛才能更加堅實。可是收縮的代價卻是失卻自我內在的連結,而在這樣的狀態下,面對外在廣大無垠的空間感將更顯焦慮。
在此或可進一步釐清,收縮是為了對抗焦慮,對抗自以為來自於外在威脅的焦慮,可是收縮卻又衍生了另一層焦慮,那是失卻自我內在連結的焦慮。也就是說當執著於我的時候,那所謂的執著底下其實是一種根本的焦慮。作者提及我執這種習性背後,其實是一種逃脫的反應,為得是逃離存在的廣大。當面對存在焦慮的不確定性,本能的更想緊抓住自我感,任何能夠強化自我感的都可以,為得就是證實我們的存在,以便緩解廣大無垠所衍生的生存焦慮。那所謂的緊抓住自我感,解釋了收縮的意涵。當原本不穩固的自我感在面對外在的衝擊時,原本就容易變得更加縹緲,於是緊縮成了必要的歷程,即便緊縮同時意味著切割、意味著失卻外的連結,甚至將導致更深的焦慮,卻無能為力,因為心裡頭早已認定「緊縮」為緩解當下的焦慮唯一之法。那是不得不的選擇,卻也是將自己推向更深的深淵的選擇。
在那看似無解的狀態裡,作者帶入了創傷的概念。更以「相對我」(relative I)與「情感我」(emotional I)來闡釋自我這個概念。什麼是「相對我」,作者從自我覺察談起,過往總是不斷提醒自我覺察的重要,這個覺察到的自我雖然因此分割了主觀與客觀,但是卻也是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因為這個自我形成了在世界生活運作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其提供了生命的焦點和存在的連續感。也就是說「相對我」使我們能夠在這個世界生存,使我們知曉人我之別,使我們看見、感受到自身的存在。
相對於此,「情感我」則是指原有的「相對我」和我執混在一起,也因此往往混淆了與「相對我」的差別。「情感我」以情感的創傷為核心,當其被喚醒,往往以扭曲的現實觀來看待一切。保護自己成了唯一在乎的信念,可是龐大的情感負擔卻形塑了內在的盲目,並且放大了潛在的焦慮,遂也掉入了前述焦慮交雜的迴圈之中。
情感我的衍生在成長歷程中是無可避免的課題,因為環境壓力與內在性向兩相結合構成了我們成長的要素,卻也在我們的心理留下創傷。我們面對與調適創傷的方式,往往在當時是恰當的,但是卻在事後成為習慣性的反應模式,限制了我們,使我們感到挫折,並且反覆地傷害我們搖搖欲墜的自我感。然則,卻也因為「相對我」與「情感我」之間的難以分辨與覺察,使得因為情感創傷的發生,容易讓「情感我」取代「相對我」。
當有人碰觸到我們的痛處,使我們感覺到情感上一股沈重的壓力時,「情感我」旋即顯示出來。而如同前述,面對外在的威脅,根本的焦慮會被喚起,這使得人們會努力想要抓取什麼。不論快樂或痛苦,任何只要可以加強自我感的方式都可以。這同時也解讀了上癮行為在現在生活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尤其是虛擬世界中所衍生的另一個自我感,往往成了許多人緩解存在焦慮的憑藉,殊不知那同樣陷入了飲鴆止渴的盲亂之中。因為在那依附背後,不僅傷害了原本早已殘破不堪的自我,甚至強化了根本的焦慮。
為此作者提出了觀照創傷的概念,其以靜坐觸及這樣的自我觀照,亦即採用接收的態度來看待自己,捨棄了批判與評價,才能夠使我們以負面想法為中心的收縮狀態鬆懈下來。書中說得極好,這種對自己慈悲的修行方式好像在培養「內在的父母」,而最重要的是這個父母對我們是毫無條件接受的。果真如此,負面想法就會鬆懈下來甚至消失,我們便能進入有關懷心的內在空間。而一種健康的流動的、有彈性的自我感便開始浮現。
也就是說,我們不是一味地要除去我們生存所依賴的自我感,也不是一廂情願地要去鬆動緊縮的自我感。而是回過頭觀照存在於內心的情感創傷,而是重新去培養接納我們過往的內在父母。那並非從外而內的改變,那是來自內心深處的允許與涵容。難嗎?確實不易,可是別忘了作者的用語,「培養」兩字,原就點出了其非一蹴可幾的改變,而是一步一步緩慢而堅定地踩踏著,關於人生,關於旅途。
修密宗的條件 在 自然醫學博士 王永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持咒的祕密】
.
密宗很注重持咒,在修每一個法之前,都有規定要持滿本尊咒語至少十萬次。
.
感情曾經是我人生很大的一個罩門。之前還有信仰宗教的時候,師父有傳授過一個法門,只要唸滿三十萬遍的「咕嚕咕咧佛母心咒」,想要誰愛上你,誰就會愛上你。於是我花了兩年的時間,把三十萬唸滿了,但是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
.
後來師父在香港傳了「愛染明王法」,他說這是很特別的一個主尊,只要唸滿三十萬遍的「愛染明王心咒」,同樣地,想要誰愛上你,誰就會愛上你;而且這次還附加了個條件:「之前修其他法如果沒有效果的,修這尊一定會有效!」當時還是個窮學生的我,為了這個努力的存了錢,從溫哥華飛到香港求灌頂,之後再花了兩年,把三十萬唸滿。其中我也修了許多壇的愛染明王火供法,也依照師父交代的,在每次火供中都燒了許多的蓮花蕊,但還是什麼桃花都沒有。
.
當然我也早就唸滿了三十萬遍的根本上師心咒,因為那在我之前信仰的宗教裡,是最基本需要達標的基本功。當時去請教了宗派的上師為何感情仍無法滿願時,我得到的答案不外乎是:「前世因果」、「業障深重」、「冤親債主」、「持咒不專心」、「沒誠意」等等無法讓我信服的理由。
.
或許也會有人說,你這是為了欲望唸咒,當然不會有效。ㄟ,如果不是因為想要滿足人世間的願望的話,誰在那邊跟你乖乖唸經持咒啊?你以為外面那些廟的香火鼎盛是怎麼來的?那都是滿滿的欲望啊!那怎麼會別人有效我沒效呢?更何況,我一直認為如果神佛有流傳這樣的方法下來的話,有但書就應該直說,怎麼會遇到沒效卻也沒解決的方法呢?
.
後來我透過實戰經驗發現,任何目標設定後,一定要搭配「情緒釋放」,潛意識不再去跟願望扯後腿,你才有最基本成功的機會。而對於持咒,我則有了更有趣的發現。
.
師父說過,修行人之所以要持咒,目的是為了「調頻」,也就是說,透過不斷的唸咒,讓自己能量的頻率經常性的跟你持咒的本尊是一樣的,那麼就像收音機調頻一樣,透過最少十萬遍的咒語,讓你的身口意熟悉了那樣的頻率,將來當你需要召請的時候,只要一持咒,瞬間讓你跟本尊之間的連結開啟,祂馬上就會出現跟你相應。
.
以上的觀念我完全認同,但現在的我會更進一步的,把它當做是遊戲裡面「累積經驗值」的角度來看。不管是什麼咒語都一樣,想像你只要唸一次咒語,你在那個特定咒語的經驗值點數就會增加一點。
.
既然有經驗值的概念,那麼就一定也會有「遊戲等級」的存在。於是我看了一下當初我辛苦花了兩年所唸的三十萬遍的「咕嚕咕咧佛母心咒」,居然只有等級14!那麼「愛染明王心咒」呢?靠,等級只有6!再對比我之前的護法「大威德金剛明王」,那是一尊我只唸了不到十萬遍,就夢到他好幾次的金剛護法神,結果等級竟然是57!
.
(補充說明一下等級的概念,等級越低,自然就是新手,等級越高,當然就是高手。但是怎樣定義高手呢?在我的能量測試中,以藝人來說,周杰倫貴為天王,他的等級是66,Michael Jackson等級則是70。換句話說,以人類來說,70看起來已經屬於最上限,所以大威德金剛等級57已經是非常強了)
.
我根本沒特別在唸的大威德金剛明王咒語,為什麼反而等級特別高?我能量檢測跟比對了一下,發現原來關鍵點是相欠債(或許你要說這是與本尊之間的「緣份」也可以)。
.
能量檢測的結果是這樣的:我欠咕嚕咕咧佛母四分(滿分二十分),我欠愛染明王七分,而大威德金剛明王欠我七分。(附帶一提,能量上我也欠當初的師父四分)
.
整體來說,只要唸到了你有欠的主尊咒語,唸起來的效果就是杯水車薪,有唸跟沒唸一樣;相反的,只要找到了有欠你的主尊,你修起法來就會如魚得水,事半功倍。(有些遊戲裡面會有限定時間經驗值關卡,在那時間內打關卡的時候,遊戲會給你雙倍或四倍的經驗值,大概就是這麼回事)。
.
就像我推測的一樣,一切都只是遊戲裡面的機制而已!所以或許現在只要我去調整我跟咕嚕咕咧佛母與愛染明王之間的相欠債,持咒的效果就會出來了也說不定呢。
.
不過其實除了調整相欠債以外,量子轉化還可以直接調整等級,這會讓自己在遊戲裡面升級的速度加快,我想這也是另外一個破解遊戲機制所帶來的好處吧。
.
#零通靈博士事件簿
#一切都只是遊戲
#只要是遊戲就必定有其破解的機制
#我對破解機制有超強的興趣
#破解了就通了
#修行要聰明的修
#而且要量身訂做的修才聰明
#我可以調相欠債_但別找我調等級啊
#自己乖乖持咒累積經驗值
#一步一腳印
#因為我也是這麼練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