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總統開口、王文淵點頭 麥寮天然氣站救藻礁?/政院澄清:麥寮興建接收站有譜 政院:不是三接替代方案! (03/15/2021 聯合報、自由時報)
“..... 相較於第三、第四與第五天然氣接收站的興建變數多,麥寮天然氣接收站預定地位處麥寮港南碼頭,該處位置偏遠,距廠區跟社區的安全距離足夠,環保與公安的疑慮遠低於第三與第四天然氣接收站。
麥寮相較於觀塘的優勢還包括海象較佳,天然氣運輸船進港的難度較低。
解決三接爭議?能源界看法不一
但麥寮天然氣接收站能否解決三接的爭議,能源界的看法不一。三接主要供應同樣位於桃園的大潭電廠發電之用,若要靠麥寮天然氣接收站供應北部電廠,必須興建長達一百八十公里的海陸管線。....."
一次又ㄧ次的實際科學檢驗都指出,暖化以及氣候變遷導致的海水增溫、、海平面上生、極端氣後頻發所帶來的衝擊,才是台灣、以及台灣環境生態所面臨真正生死交關的殘酷考驗。千萬不能見樹不見林,意氣用事導致因小失大。
(記者王茂臻報導)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興建引發的藻礁公投風暴讓蔡政府猝不及防,許諾「藻礁永存」的蔡英文總統處境尷尬,但她不再坐視風暴擴大,日前她詢問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能否加速在雲林麥寮興建天然氣接收站,獲王正面回應,經濟部立刻動起來與台塑集團協調。
經部指執行難度高 未優先推動
麥寮天然氣接收站被環團視為三接移地開發選項,之前環團跟蔡總統會面時就曾提及此事,但經濟部認為執行難度高,並未列為優先推動政策。
王文淵:政府怎麼說就怎麼配合
蔡總統三月二日接見八大工商團體理事長時,當面向身兼工總理事長的王文淵詢問此事,官員轉述,王文淵現場回覆:「政府怎麼說,他們就怎麼配合」,讓蔡總統對麥寮興建天然氣接收站信心大增,要求經濟部加速推動。
環評申請時間 擬提前至今年底
總統開口後,經濟部與台塑集團對麥寮興建天然氣接收站一事立刻提速。經濟部官員說,台塑集團計畫將麥寮天然氣接收站環評申請時間點提前至今年底,雙方針對天然氣興建地點,麥寮港南碼頭如何變更用途,以及環評程序等,已初步交換意見。台塑集團昨天說,近期確實密集討論興建接收站一事,相關計畫尊重主管機關說法。
目前國內有高雄永安與台中港兩座天然氣接收站,正在興建但面臨環團反彈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位於桃園觀塘,台電預計在基隆與台中另行興建第四與第五座天然氣接收站。與第四接收站密切相關的協和電廠更新環評初審會議日前延期,經濟部官員與台電都不否認是要避近期的藻礁風頭。
相較於第三、第四與第五天然氣接收站的興建變數多,麥寮天然氣接收站預定地位處麥寮港南碼頭,該處位置偏遠,距廠區跟社區的安全距離足夠,環保與公安的疑慮遠低於第三與第四天然氣接收站。
麥寮相較於觀塘的優勢還包括海象較佳,天然氣運輸船進港的難度較低。
解決三接爭議?能源界看法不一
但麥寮天然氣接收站能否解決三接的爭議,能源界的看法不一。三接主要供應同樣位於桃園的大潭電廠發電之用,若要靠麥寮天然氣接收站供應北部電廠,必須興建長達一百八十公里的海陸管線。
政院澄清:麥寮興建接收站有譜 政院:不是三接替代方案!(03/15/2021 自由時報)
(記者呂伊萱/台北報導)國發會今證實雲林麥寮興建天然氣接收站案已在進行中。不過對於外傳「麥寮救藻礁」、替代三接等說法,行政院今天回應,麥寮方案距離大潭電廠過遠,不是、也不會成為第三接收站的替代方案或備案。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今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會前受訪時表示,天然氣比例增加、多一處接收站,對國家能源轉型有很大幫助;龔明鑫說明,麥寮興建天然氣接收站已在進行中,不過這並非桃園大潭觀塘工業園區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案的替代方案,「這是兩回事,但我覺得是好事」。
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今回應指出,外界所謂的麥寮方案,並非三接的替代方案。麥寮電廠若能增設燃氣機組丶興建天然氣接收站,固可加速中南部減少燃煤的腳步,達到整體「增氣減煤」的政策目標,但因距離大潭電廠過遠,這不是也不會成為第三接收站的替代方案或備案。
羅秉成強調,雲林麥寮電廠距離桃園大潭電廠超過180公里,若採取麥寮接氣給大潭發電,需另建一條180公里新管線,工程難度高,時程難以估算。同時,新建天然氣接收站及電廠還需經環評等相關作業,經濟部的保守評估至少要耗時6年以上。距離太遠丶時程太長,顯無法配合三接原訂北部供電需求,無助於解決南電北送的問題。
羅秉成表示,台灣從民生用電、醫療需求到科學園區,都需要穩定的電力,第三接收站若無法如期完工,勢必會造成減少燃氣而增加燃煤的結果,也會增加電力併網風險與中南部電廠的負擔與壓力。政府會持續積極說明讓民眾充分了解政府「增氣、減煤、非核、綠能」的能源轉型政策。
編按:面對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嚴苛挑戰,我們必須竭盡全力地朝向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減少溫室效應氣體排放的道路上大步前進,在此同時我們也不希望我們所採取的解決方案,帶來增加核廢料、放射性輻射廢棄物污染環境生態的重大威脅。
因此全力朝向發電過程中零碳排、無溫室效應氣體排放、不會排放冷卻水(因此不會消耗我們日益珍貴的水資源,以及海洋生態環境)的各種型態的再生能源電力,勢必是我們最重要的能源解決方案選項之一。
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是速度與規模越來越嚴酷的生存挑戰(不僅僅對人類而言如此,對於地球的整體生態、環境和生物鏈而言同樣也是),當整片大森林遭受浩劫的時候,一心一意的只聚焦在想要保全自己身旁其中一棵樹的後果如何可想而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台灣面臨暖化與氣候變遷的艱鉅挑戰,真的沒有任何多餘的時間好浪費、猶豫,我們的解決方案不但要有效而且必須及時、可行,三者缺一不可,否則後果相當嚴重,不是我們任何一個人願意看到與可以承擔的起的。
由衷期盼大家能夠持續與時俱進,強化對於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相關科學知識,以及有效、可行解決方案更深廣的掌握與認識,這樣才能真正提出實際可行、及時有效的解決方案,用最小的整體社會成本代價把問題好好地解決掉,朝著大家保護環境生態,確保永續生存的終極目標繼續邁進。
如果再放任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狀態繼續惡化下去,到頭來我們現在所一心一意所想要保護的生態、環境勢必遭受無法承受的毀滅性的全面破壞,越來越多值得警覺的異常跡象都已經陸續浮現在我們眼前了,我們手上所擁有的反應時間所剩無幾,不容再遲疑、無視警訊下去。輕重緩急,真的需要好好認清現實狀況,持平客觀理性的實事求是才好啊。
事實上,推動能源轉型、積極發展各種再生能源發電項目,並且落實智慧電網、儲能、需量反應等可以發揮現代電業所必須要有的即時反應、彈性調度功能,持續提升台灣的能源自主率以及能源使用效率才是真正可行,可長可久最適合台灣的電力解決方案。
而在短、中期而言,燃氣發電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過渡性電力來源,因為具有快速反應、彈性調度能力的燃氣發電,最可以妥善搭配具有間歇性發電特徵的光電、風電(特別要強調是特徵,而不是缺點,因為我們手上已經可以有充分且成熟的配套解決方案來處理這些間歇性的特質。況且再生能源發電項目中也有許多可以長期穩定發電的項目,例如地熱發電、小水力發電、沼氣發電、生質能發電、洋流發電..... 等等新的可以長時間穩定發電的再生能源,目前都已經陸續在接棒擔任先發陣容組合的光電與風電之後,依序接力上場擔綱演出了。)
我們越早按部就班的汰除核電、燃煤發電,同時發展各種多元的再生能源發電項目,搭配污染遠比燃煤與核電少許多的燃氣發電以及儲能、電網升級強化,並持續推動能源效率提升以及需量反應能量擴充這樣的一系列完整配套的電力解決方案,越可以順利的讓台灣同時達成最大可能的兼顧環境生態永續和民生經濟繁榮雙重面向的目標。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udn.com/news/story/122025/5318083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467068
♡
個人一小步人類一大步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紐約時報2021轉捩點專欄:以人為本,擁抱AI新經濟
2020全球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或許對大部分的我們來說,都體驗了這輩子以來最為嚴峻的社會性挑戰,也讓人們放慢腳步、拉高視野,進一步思索個人、社會、全球之間緊密互聯的生命共同體意義。 時值年末,紐約時報 New York Times推出了 「轉捩點Turning Point 2021」年度特別企劃系列專欄,邀集國際專家共同探討2020世界變局下的幾大關鍵轉捩點,以及未來更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我受邀撰文,在這篇 「Give the A.I. Economy a Human Touch | 以人為本,擁抱AI新經濟」的文章中,首度提出了AI新經濟時代將導致失業潮難題的三種解決方案,在英文簡稱三個R :Relearn 二次學習,Recalibrate 二次定義,Renaissance 二次復興。
▎以人為本,擁抱AI新經濟
近年來,自動化、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已經接管了部分常規性、重複性工作。 在全球新冠疫情的衝擊下,安全保障及降本提效的需求迫切,為自動化取代人工的落地進程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疫情期間,各行各業都竭力避免人和人直接產生接觸,類似餐飲外賣、快遞流通、遠程醫療都提供了無人接觸的新形態服務 模式。 但疫情趨於穩定後,大多數人仍然迫不及待地重拾和他人碰面開會、熱鬧聚餐的美好接觸。
當人類社會大步邁往「AI新經濟」的同時,2020這一年,我們都上了一堂人性本質的必修課。
我在1983年開啟了AI生涯,在當年提交美國卡內基· 梅隆大學博士學位的申請書上我寫著:「AI是對人類學習歷程的闡釋,對人類思維過程的量化,對人類行為的澄清,以及對人類智慧的理解。 AI將是人類認識並理解自己的最後一里。」
某個角度看,當年的我或許錯了,但某些方面,22歲的我可能說中了!
AI程式和演算法在不少任務上已經能夠仿效、甚至超越人腦的表現,如果AI在功能上取代機械式的重複工作,促使人們解放身心去探尋生命的真諦,我們將進一步重拾人類社會獨有的情感和人性光芒。
人工智慧對重複性工作的衝擊已然揭開序幕,和人類雇員相比,AI的本領更強大、成本更低廉。 即使某些工作由於短期因素被迫臨時取代,長期來說也大概率將一去不復返。 人工智慧帶來巨大經濟增長效益的同時,也正掀起前所未有失業潮。 我在「AI新世界」一書中預計,到了2033 年,約 40% 的工作將被AI和自動化取代。
AI新經濟革命的浪潮已然來臨,隨之而來的工作消亡問題,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性挑戰。
AI將取代數百萬計的工作,AI未來會成為人類的工具甚至同事,在迎接2021年的當下,我提出三種解決方案,在英文簡稱三個 R:Relearn 二次 學習,Recalibrate 二次定義,Renaissance 二次復興。
▎二次學習 Relearn
我們應該發出嚴正警告,喚醒那些正踩在失業懸崖邊緣的人們,鼓勵他們主動出擊,重新學習。
令人欣慰的是,有不少人類的技能是AI學不會的,特別是那些需要創造力、社交技巧、複雜工藝、還有仰賴人工操作AI工具的崗位。 我們可以逐步幫助人們掌握這些新技能,積極投入「二次學習」,為AI新經濟下的新型工作場景做好準備。
職業培訓機構需要儘快重設課程,增加AI時代可持續就業的培訓科目;政府可為這些培訓提供獎勵和補貼,企業應當參考類似Amazon亞馬遜的職業選擇計劃 (Career Choice program) 方案,為每位時薪制員工花上四年的時間和經費,補貼個人職業再造所需的培訓專案,幫助員工報考如飛機維修技師、電腦輔助設計師、醫療護理師等職業所需的職業證照。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財富增長與壽命延長,「銀髮看護」方向的關懷型職業將成為社會剛需,其重要性與需求量都會水漲船高。 世界衛生組織預測,要實現聯合國「人人享有良好的健康和福祉」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全球醫護人員需求的缺口高達 1800 萬人。 過去,這類關懷型職業往往被重視度欠佳、薪酬也普遍偏低,但往後,這些「以人為本」的關懷型職業將成為AI 新經濟運行的基石,也值得更多人考慮通過二次學習來投入。
為了進一步平衡人力供需失衡,我們甚至可以考慮把目前義工服務類型的工作調整為全職薪酬工作,諸如捐血中心人員、動物保育員、夏令營老師、心理諮商師等。 可預見的是,自動化時代一旦到來,社會將需要大批義工為失業人員提供熱線諮詢,輔導人們解決職場轉換的疑難雜症,排解心理壓力而可能造成的社會問題,這些義工也應當獲得合理的報酬和認可。
▎二次定義 Recalibrate
在整體社會邁向AI新經濟的轉型期,有不少職業需要重新定義具體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
我們都經歷了資訊革命,短短幾十年內徹底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 AI時代則進一步催生各行各業的智慧化高級解決方案:AI能海量計算量化任務的最優解,AI能測算不同條件下的沙盤推演, AI能協助不同行業的職務優化流程,代勞日常重複事務。 我認為,很難有單一通用型的AI工具。AI必須針對各個產業提供高客製化的解決方案,舉凡藥物分子研發、行銷廣告策劃、新聞資訊核實等任務,都能透過客製化的AI 工具來實現。
當我們採用「二次定義」的方案,充分把以人為本的人性特質,和AI善於優化的技術優勢深度結合起來,許多工作職業將被重塑,不少新興崗位也將隨之而來。
AI和人類各展所長、分工協作,AI能既智慧又敏捷地承擔起各種重複性任務,從業者的時間就能花在需要溫暖、創意、策略的人文層面工作,發揮1+1 > 2 的縱效。 舉例來說,人們生病了仍然最為信任人類醫生,醫師用著專業AI醫療診斷工具,快速準確地為患者計算出最佳的治療方案,於是能勻出更充裕的時間和病人深入探討病情, 撫慰他們的心靈。醫生的職業角色將被二次定義為「關愛型醫生」。
正如在大陸,移動互聯網催生了滴滴司機、美團小哥等職業,AI的崛起也將創造出漸露雛形的新工作。 目前已經有AI工程師、資訊科學家、數據標註員、機器人維修師等AI時代的新職業,我們應時刻關注AI新經濟進程中湧現出的新興崗位,確保就業大眾掌握情況 ,輔以培訓。
▎二次復興 Renaissance
中國歷史上有膾炙人口的唐詩宋詞元曲,濫觞於義大利的歐洲文藝復興則誕生了輝煌的文學、音樂、建築和雕塑,數百年後仍為人讚頌(譯注:Renaissance一詞即為文藝復興)。AI新經濟將能激蕩出怎樣的人文復興? 值得我們翹首以盼。
AI新經濟時代將改寫職場規劃的固有模式。人工智慧與自動化技術為人類代勞了重複性事務,我們得以重新檢視傳統意義的工作形態,我們工作與生活兩者將如何重新平衡? 我們每週的工作時程表是不是能更加個人化? 如今的退休等同於個人生產力終止,但往後是不是能開展截然不同的第二人生?
AI新經濟時代將促成一套全新的社會契約。 AI將人類從重複工作釋放出來,我們的時間空出來了,我們的心志解放了,人們終於能夠專注於最擅長的領域,釋放激情、創造力及才華,把我們的能力用於發明、發現、創造、創意等層面,人人都有機會通過AI時代的二次復興,重新發掘內在的真實潛力。
AI工具將成為繪畫、雕塑及攝影藝術家們的得力助手,AI視覺工具可以按照他們的指示來構建、實驗、完善作品。AI文字工具可輔助小說家、詩人、記者為寫作注入新靈感。老師們花在批改考卷和作業的任務交給AI,時間精力節約出來,得以設計嶄新的課程教材,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 課堂間傳遞標準化知識資訊的任務交給AI,時間交給老師和學生們進行個人化互動、啟迪孩子們的情商,老師們才能蛻變為AI時代的教育家。
▎締結新的社會契約
針對人類社會即將迎來前所未有的失業潮挑戰,上述三種解決方案是當務之急。 不僅公司企業需要對大量即將失業人員再培訓,政府及有關單位需要提前規劃大筆經費來支撐這個過渡階段,學校需要及早檢視課程體系,培養具備創造性、社交技能和跨領域知識的未來人才。 我們需要重新定義職業道德、社會身份、企業責任及政府角色等概念,需要接納更多元化的工作生活平衡理念。簡而言之,我們必須通過AI來徹底改造社會,締結新的社會契約。
在上述各方面,人工智慧技術在裡面的角色都至關重要。如果我們運用集體智慧,人工智慧就可讓人們釋放天性與創造力。
期待我們本著以人為本的精神,擁抱AI新經濟。
作者: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 李開複博士 – 計算機科學家、企業家、作家
本文經紐約時報授權編譯,原文網址:https://www.nytimes.com/2020/12/10/opinion/artificial-intelligence-economy.html
個人一小步人類一大步英文 在 蕃茄家的媽媽是爸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跟敏感又有主見的孩子對撞: 坦率地表達自己的憤怒,反而更容易跟孩子和好。】
我會一直想分享跟蕃茄之間的故事的另一個理由是,我其實覺得蕃茄很難纏,非常,非常難纏。他的動作和聲音的大小範圍都非常遼闊,隨他的心情定義。而他的心情層次又多又廣,弄得他整個人常常像戲班演員一樣,一下在路上熱舞引吭高歌到對面兩條街的人都回頭看著他笑;一下某句話不合他的意就把玩具一扔奔進房間嚎啕大哭。一個轉身不注意他把我十幾枝筆的筆芯全部偷偷調換過,每枝寫出來顏色都不對;一下突然又自告奮勇要洗碗,就算整個過程碗盤一直滑掉也堅持到最後。
明明我們算是「二打一」的狀態,可是每天晚上還是覺得靈魂都乾涸了,必須互相靠北一下死小孩發洩,回復元氣。我很想知道到底其他的孩子是不是也如此。如果也是,那也許我們可以交換一些心得,或者我們的經驗可以給正在走同一條路的家長當作參考;如果不是,那讓大家開開眼界見識一下我們的辛酸血淚,如果哪天在路上或學校遇到同樣類型不受控的孩子,可以對他和他的家長寬厚一點。
根據觀察,我個人覺得是他的「高敏感+高堅持度」讓教養的難度提高很多。蕃茄只要一開心,行為跟音量就很容易失控,我們往往就得出聲提醒,但是他在興頭上一被澆冷水,就會立刻變成一顆頑石,強力堅持自己的處理方式是對的,而且會傾全力反擊。
然後我跟傑克就會輪流使出傳說中「#溫和而堅定」的力量,輕鬆化解危機。
才怪。我們是普通的人類耶!
***
因為睡膩了IKEA又薄又軟的床墊,我們買了一套新的床組。送來的那天早上我跟蕃茄都很興奮,從頭到尾在房間看著工人組裝,蕃茄還不時會大聲尖叫拍手給工人叔叔強烈的鼓勵(?)
等工人一離開家,我立刻跳上床鑽進被窩感受一下新床墊的觸感,蕃茄也跟著爬上來,頭枕在我腳背跟腳踝之間的弧線,躺在我兩條腿上,兩個小腳掌在我肚皮上搖來搖去。
「太舒服了太舒服了啦!!!」
蕃茄張開嘴嘎哈哈哈放聲大笑,整個人攤開變成「大」字型手腳瘋狂亂踢,我才發現他手上捏著早餐還沒吃完的饅頭,一邊甩手一邊啪啪啪狂掉饅頭屑,要命喔這怎麼行!
「蕃茄,你的饅頭還沒吃完,掉了很多屑下來了。先出去吃。」
這句話當然是一整盆冷水澆下來,蕃茄立刻停下動作,躺在我身上臭著一張臉說:「在床上吃又不會怎麼樣!」
傑克在門口幫腔:「蕃茄,我們本來就說過吃飯在餐桌,不拿進房間吃的。」
「可以!可以在房間吃!!掉屑又不會怎麼樣,又沒有關係!!」
「蕃茄,我們說好了。到外面去。」
蕃茄大喊「不要」繼續躺著不為所動。傑克深吸了一口氣正要開口,蕃茄突然閉上眼睛開始唱歌:「我說可以~~我說可以~~啦啦啦在床上吃饅頭非常好非常棒~~~我的方法就是對的~~~」
傑克的眼神瞬間露出兇光,一個185公分的壯漢跨著大步衝過來把蕃茄攔腰鏟起來往外扛。
「呀!!!!!!!!!!!!!!」
蕃茄發出要嚇走公園怪叔叔的那種超高分貝尖叫攻擊。只聽到「碰」的一聲小孩被大力放到地上,傑克大聲警告「你不要太過分了」,尖叫聲中斷。
白痴小孩,根本自找的,我心想。
「怎麼樣?你是要打我嗎?」傑克低吼。
蕃茄沒說話,估計是放棄了。自從他上回打人被我們質問「爸媽有打過你嗎」之後,也許是自知理虧,就只剩下做做樣子虛張聲勢而已。我躡手躡腳到門口探看狀況,只見蕃茄死盯著傑克,一副恨不得把對方吃掉的臉,然後突然一伸手,拿饅頭往爸爸的臉上抹。
拿饅頭往爸爸的臉上抹。
拿饅頭往爸爸的臉上抹。
拿饅頭往爸爸的臉上抹。
靠北這哪招啊!
果然傑克立刻震怒:「你憑什麼拿饅頭抹爸爸的臉???」一把搶下蕃茄手上的饅頭,在小孩臉上亂抹一通。蕃茄放聲大哭。這畫面太震撼,我縮回房間平復一下心情,以免自己不小心笑出來(?)。
哭聲像打雷一樣,我耳朵好痛。探頭出去發現傑克站得直挺挺的往下怒視。我過去小聲提醒:「你坐下來吧,蕃茄比較不會害怕。」傑克坐下來要開口,我還想說話,被他揮手趕走,但是我還是趕緊補充一句:「我只是要說,稍等一下下,他現在應該聽不到你說話。」
說完,我回到房間,坐在床上聽外面的兩人對吼。
「沒有這種規則!你這種規則是錯誤的!根本一點道理也沒有!」
「哪裡沒有道理?我們只要求你嗎?全家人都一樣啊,每個人都在餐桌吃東西!」
「我不喜歡!!在床上吃東西沒有關係!!!」
「你會自己吸地板嗎?會自己整理房間嗎?會自己收拾嗎???如果做不到要別人幫忙的話你至少要負責維持乾淨!!」
感覺最後的溝通有到點,兩邊的聲音都開始變小,逐漸聽不到了。我放鬆下來,轉頭欣賞窗外的風景。然後我聽到傑克問蕃茄要不要一起出門買菜,蕃茄欣然同意。
應該是和好了吧,我心想,同時下床準備著裝。換穿到一半,蕃茄一張臉閃亮亮地跑進來:「媽媽!爸爸說要一起去買菜!!」
一場完整的衝突落幕了。
***
如果要談教養原則,我想我們應該算是「不打不罵+溫和堅定」的類別吧。
可是剛剛傑克很兇耶?
哈哈,對啊,我有時候也很兇的。更精確的說,我們應該算是「#絕對不出手打小孩,#憤怒時不使用貶低或威脅的語言,#還沒被惹毛的時候盡可能溫和,#底線可以溝通但是不能消失。」
因為我自己小時候的經驗,我對於使用恐懼或者羞辱的教養方式是有很深的厭惡的,所以一開始就對所謂「溫和堅定」的正向教養非常著迷。
但是,如果有嘗試過正向教養的爸媽,應該會發現「溫和」和「堅定」時常很難兼顧。有的時候確實可以成功,但是更多時候會發現,「溫和」到最後怎麼反而被孩子軟土深掘?「堅定」的話就很容易大聲起來跟小孩槓上。結果變成我極力壓抑自己的情緒,強迫自己表現得和顏悅色的樣子,蕃茄看見我一副笑瞇瞇的樣子覺得天下太平依然故我,我壓抑到極限就自爆了。
我後來發現,是我自己私自認定「#溫和」等於「#溫柔」,必須要和顏悅色輕聲細語,用這樣的說話方式來跟小孩溝通。
可是仔細想想,這樣其實非常不合理。我們人類的溝通方式本來就不只有依靠語言,還有語調,聲量,動作等等。如果我刻意在所有的情況下都用「和顏悅色輕聲細語」的方式跟蕃茄溝通,他根本感覺不到「這件事很危險」、「這件事不太合適」、「你現在的說話方式會惹毛我」、「我覺得這件事情還有商量空間」這些細微的資訊。
想到我之前在日本教英文的時候,有一個打電話叫救護車求救的角色扮演練習。禮貌成性的日本學生每個一開始都說:「對不起,我的朋友在外面,他出車禍了,可以請你出來看看嗎?」我每次都會大笑,溫柔地回:「不好意思,我現在很忙,請你三十分鐘後再打來。」
用這種語氣求救誰相信你朋友血流成河需要急救啊!!!
可是我現在在犯一樣的錯誤耶!
後來,我們放棄這種不人性的期待,把「溫和」的定義調整成「#不口出惡言,#但是可以忠實反映當下的情緒」。這樣一改,跟蕃茄的衝突次數就立刻暴增,幾乎每天都會來個兩三場。
但是說也奇怪,自從我們不刻意壓抑自己的情緒,只留意盛怒當下使用的語言的時候,衝突增多,激烈程度也提高,可是就像剛剛的例子裡說的一樣,過了一個高峰以後,兩邊都會冷靜下來,可以生出一個新的共識。而且很神奇,也許是因為我們少了強迫自己要溫柔的壓力,達成共識之後,可以立刻恢復很喜歡蕃茄的心情,馬上可以笑著跟他擁抱和好。
這樣 #每個人都可以忠實呈現自己 的方式,對於每天至少要面對兩三場激辯的我們,真的自在輕鬆很多。而且目前為止,無論衝突的程度有多高,沒有一次是無法解決的。感覺就像是雙方只是需要先對撞宣洩自己不滿的情緒,然後就可以理性對談了。
晚上,蕃茄睡了以後,我跟傑克照例在客廳靠北小孩。
「我從來沒想過這輩子會被饅頭抹臉!真是氣死我了!」
「天啊我想到他氣到拿饅頭來攻擊的心情就想笑⋯⋯。」
「到底哪裡來這麼煩人的小孩啊?」
「他真的超煩,而且還很兇。『你不可以這樣跟我說話!!』」
「不過其實他有進步了。」
「對啊,今天其實跟他說明第二次就妥協了。」
兩個人都笑了。今天的苦水吐完,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蕃茄你放馬過來吧!!